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歷史書10: 以斯拉記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舊約概論第三章:歷史書,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們基督徒百科網的合作夥伴,本書原文請參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網站的PDF文件!
C、第三組:國亡後歸回時期之歷史
1. 以 斯 拉 記
作者:以斯拉(內證與猶太經典「他勒目」 Baba Bathra 15a均支持以斯拉撰著本書)。
日期: 445-430B.C.(以斯拉修書時曾借用尼希米收集的藏書及「尼希米記」,尼希米本身於445B.C.與433B.C.間先後到耶路撒冷)。
地點:耶路撒冷。
目的:指出神的應許實現,許可以色列被擄的人歸回故鄉,建造家園國土及宗教生活。
主旨:以色列重建聖殿。
歷史背景:
以色列因犯罪受神管教,在 586B.C.被擄到巴比倫去。在被擄期間,巴比倫自尼布甲尼撒王后國道日漸衰落,竟在539 B.C.被中興之波斯滅亡。在巴比倫為如之以色列人也「易主」,全歸在波斯國中繼續為奴之身份。惟波斯王古列被神激動,打破「米索波大米」列國之傳統,竟容讓以色列人歸回本鄉去。當時正是以色列被擄後之七十年,神預言他們被擄七十年(耶25:11-12)。當時候滿足,神便恩准他們回去,激動古列成就此事,可見世上萬事都在神的手中(箴21:1)。
在巴比倫時,以色列得着甚多之教訓,這也是神管教之目的,歸納如下〔注 32〕
( 1)偶像絕跡-在被擄時期中,他們把以前因拜偶像而遭神滅亡之致命惡習完全清除,此後他們雖犯其他之罪,卻再沒有拜偶像了。他們的一神觀念自此異常堅強。
( 2)宗教改觀-以前因有聖殿存在,宗教禮祀方面極為繁雜,現今聖殿既毀,信神者的宗教信仰漸趨個人化(如但以理私自禱告讀經;參但6:10; 9:2),日後公眾集會之敬拜也簡易化得多。
( 3)文獻收集-在此期中他們把過去神話語的記錄,國家史記等收集下來,特別藉着文士以斯拉的手,鑑定舊約正典之範圍。
( 4)會堂創立-自聖殿被毀後,他們已失去崇拜的中心,在新環境裡他們創立會堂,在安息日及節日聚集,培養宗教信仰,教導律法,後來這些會堂便成為他們的宗教信仰中心、宗教教育學府,及社會福利機構。
(5)律法重估-在此以前律法受人忽略或拒絕,今在痛苦火煉中他們對律法有簇新的評價。後來以斯拉回國,宣讀及釋易律法書,帶來全國屬靈大復興;此後他們忠心衛護律法,甚至為律法犧牲生命。
( 6)教派出現-因他們對律法有新的態度,因而產生新的觀念、亮光、愛慕及辯護。法利賽派、文士派、撒都該派等均應時而生;此等教派之興起原本均與「守」及「愛」律法有關,可惜到後期他們已離開了律法的精義,而把它變成一種機械式之理論而已。
( 7)事業轉變-巴比倫原是當世最富強之大國,各門事業均欣欣向榮。猶太人在政治清明、文化進步、學業興盛、建築宏偉、商業繁榮、物質文明的社會中耳濡目染,因此他們大受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便由農業的經濟轉為商業(其後更以經商天才聞名天下),在外地安居樂業,至古列諭詔歸回時只得少數人還鄉。
( 8)民族團結-由於共同經過患難的磨鍊,大家淪落異鄉,相依為命,故以前離心力極強之各支派反倒結為患難之交,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整體,團結堅固,互相攙扶,共同抗拒一切分化勢力,至今仍能保持「分別出來」的民族特性。
( 9)語言改變-在巴比倫中,他們習用之希伯來文及亞蘭文言語大受迦勒底文字所影響;歸回後,他們免不了不懂原文之律法書,而必須經過專家用希伯來文及亞蘭文(如以斯拉)之翻譯才明白。這些譯文注釋稱為「他爾根」(Targum)(參拉4:7),成為日後鑑別古卷大有俾助的資料(參尼8:2, 8; 13:24)。
( 10)使命覺悟-猶太人原是思想狹隘,生活自私之民族;他們排外之觀感極強,因他們認為神o關懷自己的選民,如今他們對民族的使命有新的覺悟,看到神要在他們身上所有的使命感,要藉着他們使萬國得福。
( 11)鄰邦對峙-因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歸回時期,卻助一臂之力遭蒙拒絕(參4:1-4),結果他們在自己境域之山上建造與耶路撒冷對峙之撒瑪利亞殿(參尼13:28; 約4:20),又另撰撒瑪利亞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形成日後鄰居兄弟世代互不往來,這是民族使命復甦後的一個大污點。
( 12)新生盼望-在此期間,他們特別期望彌賽亞興起,把受制之猶太人組織起來,推翻鐵蹄之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度,這觀念與盼望均一直存在,然而在被擄與歸回後及兩約之間特別熱切等待,那種期待彌賽亞來臨之氣氛籠罩整個空間。
由此可見,以色列在巴比倫可算是大受優待,所謂「為奴」只不過是起初數年的事,以後他們頗享自由,難怪在第一次歸回時只得五萬人左右回去,一些在外邦異地落地生根,失落了對祖國之懷念。
以斯拉是第二批( 458B.C.)歸回之領袖。自上次(536B.C.)歸回後,聖殿雖已建造完成(516B.C.),但首批領袖已去世,人們對聖殿之熱忱已冷卻,現今以斯拉重回,目睹聖殿之荒涼不禁悲嘆(參7:27)。於是首先以傳授神的律法及以筆桿挑旺人心,他先書寫「歷代志」,以示國運全在人民宗教信仰方面之得失,再書「以斯拉記」,撫今追昔,以示聖殿在民中生活之地位,重振人民愛神之心。
大綱:
一、所羅巴伯之歸回( 1-6)
A、被擄之重歸=1-2
B、聖殿之重建=3-6
二、以斯拉之歸回( 7-10)
A、被擄之重歸=7-8
B、宗教之重建=9-10
圖析:
所羅巴怕之歸回 | 以斯拉之歸回 | |||||||||||
1-6 | 7-10 | |||||||||||
被擄之重歸 | 聖殿之重建 | 被擄之重歸 | 宗教之 重建 | |||||||||
重 歸 之 詔 告 | 重 歸 之 籌 備 | 重 歸 之 名 單 | 立 定 殿 基 | 敵 黨 謀 阻 | 工 程 停 頓 | 先 知 挑 旺 | 重 建 完 成 | 以 斯 拉 之 身 世 | 以 斯 拉 之 心 志 | 以 斯 拉 之 歸 程 | 以 斯 拉 之 祈 禱 | 以 斯 拉 之 改 革 |
1上 | 1下 | 2 | 3 | 4上 | 4下 | 5 | 6 | 7上 | 7下 | 8 | 9 | 10 |
1-2 | 3-6 | 7-8 | 9-10 | |||||||||
第一次歸回 | 第二次歸回 |
摘要:
本書出自歷代志作者手筆,文體與史實均一致,續記以色列民族從被擄之地歸回。讀歷代志末章看到神的選民被擄被滅的景象,真是慘不忍睹;及至讀本書之記,古列曉諭以色列會眾回國,建造聖殿之經過,真不啻從烏雲黑夜遽見旭日東升,原來「古列」即太陽之意,這無疑是神恩待他子民的見證。
以斯拉記可分為二段,首段論所羅巴伯之歸回,目的是重建聖殿( 1-6章);次段論以斯拉之歸回,目的是重整民心(7-10章)。首次均以「重建」為主旨,聖殿是宗教信仰之表現,律法是宗教信仰之箴規,聖殿需重建,律法需宣講,內外夾攻,恢復國家之前途盡在此了。
一、所羅巴伯之歸回( 1-6章)
本書開啟首記漫長的黑夜將盡,黎明正待破曉。以色列民被擄的期限屆滿,神的管教嚴中有慈,他紀念自己立約之言(耶 29:10),到「時候滿足」(參加4:4)便感動波斯王古列降旨,釋放以色列民自由賦歸本國本土(1章上)。神不但感動古列,也激動被擄之民心,使他們甘心獻上禮物,籌備一曠古盛大之歸回(1章中);更再感動古列,使他把從耶路撒冷聖殿中所擄回來之器皿也一併交還,物歸原主,讓他們放回原處(1章下)。在首章內可見神紀念(1)他的聖言;(2)他的聖民;及(3)他的聖具。
當時奮然興起集體歸回的人,若與剩下的人相比則是小巫與大巫之別,因大部分的人已習慣在外邦的生活,由寄居的心情移作長居,樂而忘返,不作歸回的打算。今次歸回的只有四萬九千八百九十七名,他們在所羅巴伯(官長)及耶書亞(祭司)率領下浩蕩榮歸( 2章上)。在此處作者記述歸回者之名單與族譜,因這與(1)產權;(2)身份;(3)供職有關。產權指擁有產業之權利,身份只指真以色列人,供職指利未人之後裔才有資格(2:62)(2章下)。
經過千辛萬苦之長途跋涉,到家園時,當他們見到城垣倒塌,田園荒蕪,滿目淒涼,百廢待興之景況,諒必悲從中來,不勝傷感。但既然有神的憑動與帶領,於是義不容辭,萬心歸一,如同一人( 3:1),分工合作,人人有分(3:8),先把聖殿之祭壇建成(3:2),再接再厲把聖殿之根基立定(3:10),當時歡樂讚美與感激而悲哭之聲互相混和,這種悲喜交集之聲音響澈雲霄,是直達神寶座前之交響樂(3章)。
任何聖工的建造總受不同的阻攔,當時在那地久居之混雜種族撒瑪利亞人( 4:2下)要求參與聖工,他們的「好意」是值得懷疑的(4:2上)。建殿的領袖看到此點也加以拒絕(4:3),於是一連串的阻擾計謀如(1)假意合作(4:1-2);(2)攪擾(4:4-5);(3)控告(4:6-22);(4)制止(4:23-24)便實施出來,結果聖殿的工程便停頓下來了(4章)。
聖殿停工,但是百姓的建造卻沒有停頓。他們因敵人攔阻,信心頓失,以後漸被私事纏繞,為自己建造華美的房子,神的殿無論如何荒涼亦覺於心無責;其中更有人推辭,以為建殿的時候還未到,於是便只為自己而活(參該 1:2-6),連領袖亦不免心灰意冷,歷時凡十五年之久。神在那聖工停頓、會眾自私、仇敵四起、百廢待興、領袖灰心、滿目悽愴之際興起哈該和撒迦利亞兩先知,力斥領袖,勸誡會眾,提倡復建聖殿之工作(參該1-2章,亞1-8章),於是各人均被挑旺起來。雖敵人再度阻攔(5章上),但是他們共同排除萬難,上奏波斯王求准復建(5章下),結果得蒙特殊與格外的恩准(6:6-12),敵人之控告竟成全了神的美旨,深哉神的看顧(5:5)。他們因敵人弄巧反拙,各人便奮然而起,為聖工加倍踴躍,在很快的時間內便全部工作重建完成。多年之願望(參詩84),會眾之喜樂非筆墨所能形容。他們獻殿禮之宏偉非人想像中可比擬(有學者以詩146至150為此時獻殿禮所作)(6章)。
當日所羅門建殿固不易,所羅巴伯重建聖殿更難。初次建殿之下不易僅在規模宏偉方面,而重建之難,不但工程浩大,且阻攔更大。第一次建殿歷七年,第二次前後歷三個七年之久(於 516B.C.完成)。可見天下萬事建設固難,復建更難,若無神眼目時刻之眷顧,僅憑被擄歸回之民絕無成功之望。
二、以斯拉之歸回( 7-10章)
在 6章與7章中相隔五十八年之歷史(6:15=516B.C.; 7:1=458B.C.),在這五十八年時日中,除卻在耶路撒冷中之猶太人經歷神的祝福與保守之外,在波斯國之猶太人也經歷神奇妙的保守(參以斯帖記全書)。本書第7章開始記述本書作者歸回之事跡。作者用第三者之身份先記自己之身世(7章上),他是大祭司之後裔(7:1; 參代上6:14),是通達神律法書之專家,也是敏捷的文士,在巴比倫已開始搜集、審勘、核訂、編纂神的聖言,創始文士學校,更是會堂之創始人。他回國之負擔是以神的律法教訓人,他是一位以「回到聖經」為口號的「奮興布道家」(7章下)。
當時聖殿已過五十八年時間之久,需要修飾是免不了的( 7:27);但百姓之宗教信仰更需修飾振奮,此乃以斯拉歸回之負擔。作者記述自己的心志後補記在路上蒙神恩待之經過(8章)。自巴比倫至耶京途中盜賊出沒無常,他們先在神面前刻苦己心(8:21);求神賜福歸程之平安,神果然伸出幫助、保佑、施恩的手,領他們平安到達目的地。
抵達後他馬上召開奮興布道大會,着重重整民心、重組聖會;若無以斯拉之宗教改革,以色列勢必與世界同化(參 9:1-2)。他首部復興的計劃是先自己認罪祈禱(9章)。奮興的火焰必先從領袖焚起才能傳到全體(10章)。以斯拉有個人的奮興才有會眾受感而悔悟之奮興;會眾有了奮興才有悔罪改過的行動。當時被外邦異族同化的人為數不少,內中更有應是分別為聖之利未人(10:18)。神大顯其恩威,沛降大雨,使人深覺神的義怒是誠然可怕的(10:7)。跟着以斯拉痛斥與世界妥協之罪行(10:10-11),再查清妥協者之名單(10:13-44),而每人也均認罪悔改(10:12),於是全國之大復興立時燃燒起來,歷年不變。
教會需奮興,必先從領袖開始,以後奮興的火焰越着越旺,越旺越傳廣,整個教會必全體奮興了。
以 斯 拉 記 附 圖
圖一、王國時期(被擄)與亡國時期(歸回)各卷比較
書 中 | 王國時期 | 亡 國 時 期 | |
年 代 | 1010-536B.C | 536-400B.C. | |
歷 史 | 被 擄 | 歸 回 | |
書 卷 | 列王紀與歷代志 | 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 | |
BEFORE | DURING | AFTER | |
原 因 | 結 果 | 續 事 | |
罪 | 審 判 | 歸 回 | |
人的軟弱 | 神的公義 | 神的恩典 | |
1010-586B.C. | 586-536B.C. | 536-400B.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