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智慧书4: 传道书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旧约概论第四章:智慧书,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
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是我们基督徒百科网的合作伙伴,本书原文请参照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网站的PDF文件!
4.传道书
作者:所罗门( 1:1),(犹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5a记“传道书”为希西家之文士所撰作〔“撰作”可意为“编订”〕,但Megilla 7a, Shabbath 30却承认所罗门为本书作者)(注15) 。
日期: 930B.C.(所罗门年老时期)。
地点:耶路撒冷皇宫。
目的: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劳碌尽皆虚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的满足。
主旨:人生之虚空。
历史背景:
作者所罗门为旷世难逢之奇才,早年以敬畏神之智慧远近皆知,口碑载道。中年因“饱暖思淫欲”,离开真神,国道衰弱。晚年痛定思痛,悔悟前非,以“传道者”(qoheleth,意“召集人”)的身份,写下“传道书”,旨在劝戒下代青年趁早信靠神(12:1),免蹉跎岁月,陷于虚空的无神论;故本书是所罗门肺腑之言,是他个人阅历之见证、心腹之忠谏,以他过去失败之经历,苦口婆心,警告世人洞察日光之下虚空的生活是因人离开了日光之上的真神。
大纲:
B. 劝勉(众人)=12下
图析:
引证 | 辩 论 | 结论 | |||||||||||||
1上 | 1下 - 11上 | 11下-12 | |||||||||||||
要 | 辩证 | 释明 | 劝 | ||||||||||||
旨 | 个人经历 (主观) | 个人观察(客观) | 勉 | ||||||||||||
主 题 | 主 旨 | 追求学术知识之虚空 | 追求属世娱乐之虚空 | 追求劳碌工作之虚空 | 追求讨神喜悦之虚空 | 生命之限制 | 不平之社会 | 财富之祸害 | 寿命之短促 | 智慧之缺憾 | 同等之结局 | 掌权之愚昧 | 未来之不确 | 劝青年人 | 劝所有人 |
1下 | 2上 | 2中 | 2下 | 3 | 4 | 5 | 6 | 7-8 | 9 | 10 | 11上 | 11上 - 12下 | 12下 | ||
1上 | 1下-2 | 3-11上 | 11下-12 | ||||||||||||
主题 | 主题辩释 | 结语 |
摘要:
所罗门早年滥用神恩,使国家败落分裂;现今在晚年时看透万事,悔悟前非,把自己个人主观之经历,配合客观之观察,辩证他的见解,劝导世人接受,免重蹈覆辙。
一、引论(1章上)
本书开启引述作者之身份与其书之主旨( 1:1-11),故事启后便开宗名义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万事皆空,万事皆无永存之价值;这是世人唯物的人生观,可分五点:
1.劳碌何益(1:3)-人生漫无目标;
2.人生短促(1:4)-人生毫无归宿;
3.世事无常(1:5-7)-人生变幻无定;
4.厌倦万事(1:8-10)-人生毫无意义;
5.终被遗忘(1:11)-人生没有价值。
人生若如上述,难怪真是虚空;这是一个唯物空虚的人生观。
二、辩论(1章下-11章上)
作者引述主题及主旨后便开始本书的辩证(1:12-11:8),他先以个人的阅历(1:12-2:26)在四方面论证他的主题:
1.追求学术知识的虚空(1:12-18)-因虽有知识仍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2.追求属世娱乐之虚空(2:1-11)-因声色之乐不能填补内心虚空;
3.追求劳碌工作之虚空(2:18-23)-因为劳碌之果被大如死亡或小如失眼夺去;甚至
4.追求神喜悦也虚空(2:24-26)-因为神喜悦谁便祝福谁。
饱经世故之所罗门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因此他恨恶生命( 2:17),宁死不活,何等可怜。
此后在个人经历外,他再配合自己对世事之观察,证明一切皆虚空(3-11上);藉着客观的考察,作者释明他的主题:
1.生命之限制(3:1-22)-即万事有其定时,包括生死,而死夺去一切劳苦;
2.不公平之社会(4:1-16)-即世上多人受欺,生不如死(4:2-3),更可怜的是人多自骗自欺都因无人帮助;
3.财富之祸害(5:1-20)-即财富不能保证一定得福,而天上的神鉴察一切;
4.寿命之短促(6:1-12)-即劳碌辛苦得来的多给别人享受去;
5.智慧的缺憾(7:1-8:17)-即智慧虽比愚拙强,然而也不能改善社会之不公平(7章),也不能使寿命加长(8章),更也不能逃避祸患(9:11-18);
6.义与不义之结局(9:1-10)-即义与不义之结局毫无分别(9:2),所以恶人之活比义人之死更好(9:4);
7.掌权者之愚昧(10:1-20),-即执政的人因缺乏智慧,甚至一小点愚昧如司苍蝇似的使他如香膏的尊荣发臭(10:1),故此国内 之祸患常因执政者之愚昧而起,岂不是虚空;
8.将来之不确定(11:1-8)-人常积谷防饥,然而前途茫茫,无人能预料,故也是虚空。
三、结论(11章下-12章)
传道者在错综复杂与矛盾的人生经验,又从唯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宿命论及各种不安定和不公平的人生中引出其主题:“万事(日光之下)皆空”,但在最后他指出人生虽虚空,却有一位在日光之上的真神可以填补人生之虚空。他劝告后代之青年人( 11:9-12:8)在衰败的日子未到之前先寻求创造他们之真神。他不但劝告青年人,也劝告所有的人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12:9-14)。
作者最终言明宗教信仰的根本是敬畏神( 12:3a),宗教之律法是守神的诫命(12:3b),宗教的归结是听神的审判(12:14);人有了这个警惕就当敬畏神,逃避他的审判,免致在审判台前让神揭露自己的隐恶、败坏而灭亡,所以最后一句实是结语中的当头棒喝,叫人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醒悟过来,结束虚空的人生,进入丰盛美满中(注16) 。但愿所有的人是真正的“宗教徒”,把虚空的人生变作胜利和有意义的人生。
传道书附图
图一、传道书与箴言之比较
箴 言 | 传 道 书 |
论属天智慧 | 论属地智慧 |
宣布真智慧 | 显示假智慧 |
遵守神命之善果 | 违背神命之恶果 |
神的智慧 | 人的智慧 |
智慧的追寻 | 智慧的觉悟 |
图二、传道书的“矛盾”
传道书多有使人难明的“真理”,乍看来像摸不着头脑,更与圣经其他真理似有矛盾的地方,因这些话使人悲观厌世,受命运挫败,在宿命中呻吟,故些本书专是无神论者之笑柄(比方在著名法国无神论者伏尔泰《 Voltaire》之著作中,可见本书是他攻击圣经的一个对像)(注17) 。
所以研究传道书者必先明白圣经默示的性质,因为圣经里所记的也有人的甚至魔鬼的话,因此传道书所记的只是所罗门个人的看法而已;这并不说传道书不是神的默示,而是说传道书应在全部圣经的亮光下看才能清楚了解,因作者只是表达他个人的感触或观察之结果而已,兹把作者可能引起误会矛盾的“个人感想”胪列于下,以备参考:
经 文 | 教 训 |
1:18 | 多智慧与知识的愁烦 |
2:10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2:16 | 敬畏神者无人纪念 |
2:17-18 | 生命与劳碌皆可恨的 |
2:24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3:19 | 死亡是人生的解脱,人兽不分 |
3:22 | 及时行乐,特别是青年时代 |
5:18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7:16-17 | 行义与行恶不要过分 |
9:2 | 义与恶之报应皆一样 |
9:5 | 活不如死,死不如活 |
9:10 | 人死结束一切 |
11:9 | 及时行乐,特别是青年时代 |
5. 雅 歌
作者: 所罗门( 1:1)(犹太经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5a记本书为希西家之文士所“写成”〔“写字”意“编辑”,参箴25:1〕)。
日期: 970B.C.
地点:耶路撒冷皇宫。
目的:指出男女真诚爱情的楷模(参下面“释经法”)。
主旨:以色列的爱情。
历史背景:
A.文体与著书日期
从书的题材与文体中可鉴定本书是所罗门早年时期的一段“罗曼史”。所罗门登位后不久便与埃及结亲盟(王上 3:1),当时他约二十岁(王上3:7;“幼童”二字非指小孩子年纪,却是“不成熟”之意)。他早年曾熟读埃及之爱情书,也曾在乡间有追求一书拉密女的一段爱情,故他的雅歌书全是按当时埃及情歌之风格而写成的(注18) 。
B.本书之释法
因雅歌书之独特文学体裁,故圣经学者对之有不同的释法,兹分述如下:
1. 寓意法(Allegorical)-这法指雅歌书的故事是虚构的,喻耶和华与以色列的爱情;以色列如耶和华之新妇,得神所爱;这是大部分犹太学者的看法(如Rashi)。
2. 预表法(Typical)-故事是真实的,暗指基督与教会的感情;教会如基督之新妇,得主所爱;这是多数保守派学者的看法(如Hengstenberg; Keil; Raven; Unger等)。
3. 戏剧法(Dramatic)-故事为龅演剧,书中的牧人不是所罗门,而是书拉密女的爱人;书拉密女坚守她的贞洁,严拒所罗门之引诱,后来重回她爱人之怀抱;此法先为保守派学者F. Delitzsch提倡,复得O.Zoeckler推行,此后亦得保守派与新派学者(如Ewald S. Driver)所器重。
4. 字面法(Literal)-本书最基本的信息是以一段历史故事显出男女爱情之真挚与忠贞,尤是“婚姻式”的爱情;这法基于本书之文学特色,是保守派内以正意分解圣经者之观点(如E.J. Young; S.M.Lehrman; H.H.Rowley);笔者认为以此法解释雅歌书才对(注19) 。
C.故事结构之理论
因本书之故事颇为零碎,乍看起来似乎不属任何故事式,故学者对此有各种理论。
1. 情歌集(Anthology of Love Songs)-据此论,雅歌是一本情歌集,是当时流行的一些抒情散文,杂乱无章,给一编者集于一卷内(如Eissfeldt; R. Gordis)。
2. 牧人说(Shepherd Hypothesis)-此说在故事内找出一位第三者,即加利利省一牧人,与书拉密女已订有婚约;当所罗门北巡加利利时,曾拟征此女充后宫妃嫔之一,向她威迫利诱,但此女终不为所动,故所罗门怅而回宫,书拉密女也得与其未婚夫(或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如S.R.Driver, Ewald)。
3. 俗恋曲(Erotic Hypothesis)-这理论认为本书为一巴勒斯坦盛传仿佼外邦(叙利亚或埃及)淫恋故事改编而成的;好色之徒(或俗恋者)在友人婚娶之夜唱出为庆贺之用(如Wetzstein; Budde; Sellin; Pfeiffer; Goodspeed; Cassuto; Renan)。
上面各种理论均是圣经批判学学者之谬见,逐点斥驳非本讲义范围,读者可参考一些保守派之旧约导论便可。
大纲:
一、相恋( 1:1-2:7) 二、相访( 2:8-3:5) 三、相悦( 3:6-5:1) 四、相寻( 5:2-6:3) 五、相亲( 6:4-8:14) |
图析:
相恋 | 相访 | 相悦 | 相寻 | 相亲 | |||||||||||
1:1-2:7 | 2:8-3:5 | 3:6-5:1 | 5:2-6:3 | 6:4-8:14 | |||||||||||
追求 | 自辩 | 密谈 | 良人到访 | 良人邀游 | 良人遭拒 | 乡女找寻 | 良人真相 | 表露爱慕 | 表露婚意 | 良人到访不遇 | 乡女起来寻找 | 找不到因思成病 | 良人之思慕 | 婚夜之思慕 | 乡女之真相 |
1: 1-4 | 1: 5-6 | 1:7-2:7 | 2: 8-9 | 2: 10-14 | 2: 15-17 | 3: 1-5 | 3: 6-11 | 4: 1-6 | 4: 7-5:1 | 5: 2-6a | 5: 6b-7 | 5: 8-6:3 | 6: 4-13 | 7: 1-8:4 | 8: 5-14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四幕 | 第五幕 |
摘要:
本书实是数幕爱剧,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情话集,而剧幕有极美之剧本( Plot)(可是不能用廿世纪编剧技巧批判),兹将剧情简述如下(注20):
所罗门有一葡萄园,位在耶路撒冷以北约五十里的以法莲山上( 8:10),他雇一家人看守(8:11),夫妇二人,二子(1:6)及二女,其一是书拉密女(6:13),另一乃其妹(8:8);书拉密女为家中之“仙杜丽拉”(Cinderalla),结实黑美(1:5),她的兄长(非亲骨肉)使她看守葡萄园(1:6),擒捉狐狸(2:15),兼放羊(1:8);因在外工作日久,她的皮肤黝黑,无人料到她的真美。
一天,有一英俊之牧人路经葡萄园,他是所罗门化装,看到书拉密女,便一见钟情;她以为他是邻近牧人( 1:7),但他却向她表露爱意(1:8-10),并愿要装饰其美(1:11);她也为他倾倒,二人相恋起来,他离开时应许必复临迎娶她。
他走后,她为他神魂颠倒,夜不入眠( 3:1),到处寻访他的踪影(3:2-3),结果他如所许以王的身份回来迎娶她(3:6-11),在婚娶之夜互吐相思爱慕之情(4:1-5:1;7:1-8:4)。
按每幕的剧情言,本书故事的情节简述如下:
一、第一幕( 1:1-2:7)
本书开启第一幕先介引所罗门与书拉密女在追求间时的爱情( 1:1-4),女子在耶路撒冷众女子面前辩白其相貌虽粗黑,然有其天然的秀美(1:5-6);此后其景转到所罗门与书拉密女在密室中(隐密处)互向对方表露爱慕(1:7-2:7)。
二、第二幕( 2:8-3:5)
第二幕论所罗门到访书拉密女时之光景。书拉密女见他跨山越岭而来,心内窃窃高兴( 2:8-9);所罗门来到,甜言细语邀她到外面游玩,因那是盛春白花开放百鸟齐鸣的时候(2:10-14),但书拉密女因工作缠身,婉言拒绝,求他夜间工余时(“天起凉风,日影飞去”)再回来(2:15-17)。所罗门遭拒,失望之余便离去了。书拉密女等到深夜,至上床休息时也不见其爱人回来,心中焦急虑,于是出外寻找他的下落,结果给她寻着,当天晚上所罗门在她家留宿(3:1-5)。
三、第三幕( 3:6-5:1)
此幕透露所罗门的身份,原来他不是普通的牧人(参 1:7),而是高贵的国王(3:6-11);现在他回复原来身份,到书拉密女家中把她迎娶回去(3:6);幕的情景(可能是继上幕所罗门在她家里过夜时的情语)转到所罗门向书拉密女吐露爱慕(4:1-5),也表露婚娶之意(4:6-5:1)。
四 、第四幕( 5:2-6:3)
此幕记有一次所罗门晚间突访书拉密女,但因夜已太深,她已换了衣服休息,故不肯开门( 5:2-3),所罗门从门孔伸手进来求她,她一时心软,便下床开门;待她开后所罗门已等不及待走了(5:4-6a),于是她立即到外面寻他回来,却寻不着,还给人误会打伤(5:6b-7)。此后她因过分思念成病,镇日胡思乱想他的可爱(5:8-16);她的朋友来安慰她,愿与她同找(6:1-3)。
五、第五幕( 6:4-8:14)
最后一幕记所罗门也极思念其爱人,极渴念其爱人回来他的怀抱( 6:4-13)。此时幕景转到婚娶之夜,在洞房之夜,他们二人互吐相思与爱恋之话(7:1-8:3)。到晨早起来书拉密女还在享受爱的安眠(8:4)。本书(或本幕)以补记书拉密女之身世(8:5-14)为剧终。
* * * * * *
雅歌是一本不太易明之书,不是因为释法的众多,或是读者灵程不深,不能把书灵意化(注 21) ,而是本书的文体结构是“剧幕式”(Dramatic)而非“年代演进式”(Chronological);凡剧幕式的故事皆以对话(Dialogue)为主,故本书最大之困难在于决定那节那段是谁说的 。兹将二个普遍看法列下,以备参考,而以笔者之五幕剧为骨干(注22) :
1. 通常分析法 (注 23)
剧本 | 滨员 | ||
经文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耶路撒冷女子 |
一、第一幕 (1:2-2:7) | 1:1(标题) | ||
1:2 | |||
1:3 | |||
1:4a | |||
1:4b | |||
1:4c | |||
1:4d | |||
1:5-7 | |||
1:8-10 | |||
1: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二、第二幕 (2:8-3:5)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2:8-9 | ||
2:10-15(用所罗门语) | ||
2:16-3:4 | ||
3:5 |
三、第三幕 (3:6-5:1)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所罗门的 侍卫 | 耶路撒冷 女子 |
3:6 | ||||
3:7-10 | ||||
3:11 | ||||
4:1-7 | ||||
4:8-16a | ||||
4:16b | ||||
5:1a | ||||
5:1b |
四、第四幕 ( 5:2-6:3)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耶路撒冷女子 |
5:2a | |||
5:2b (用所罗门语)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五、第五幕 (6:4-8:14) | 书拉密女 | 所罗门 | 耶路撒冷 女子 | 书拉密女之 兄弟 |
6:4-9 | ||||
6:10(所罗门宫女语) | ||||
6:11-12 | ||||
6:13a | ||||
6:13b | ||||
6;13c | ||||
7:1-5 | ||||
7:6-9a | ||||
7:9b-10 | ||||
7:11-13 | ||||
8:1-3 | ||||
8:4 (用所罗门语) | ||||
8:5a | ||||
8:5b-6 | ||||
8:7 | ||||
8:8-9(用其兄弟语) | ||||
8:10-12 | ||||
8:13b | ||||
8:13b | ||||
8:14 |
2. 修订法 (注 24)
笔者认为此法比较没有上法那样复杂,而语者之安排亦颇合理:
经 文 | 书拉密女 | 所 罗 门 | 耶路撒冷女子 |
一、第一幕( 1:2-2:7) | |||
1:2-7 | |||
1:8 | |||
1:9-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
二、第二幕( 2:8-3:5) | |||
2:8-9 | |||
2:10-15 | |||
2:16-3:4 | |||
3:5 | |||
三、第三幕( 3:6-5:1) | |||
3:6-10 | |||
3:11 | |||
4:1-15 | |||
4:16 | |||
5:1a | |||
5:1b | |||
四、第四幕( 5:2-6:3) | |||
5:2a | |||
5:2b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
五、第五幕( 6:4-8:16) | |||
6:4-7 (对书拉密女) | |||
6:8-10 (对耶路撒冷众女) | |||
6:11-12 | |||
6:13a | |||
6:13b | |||
7:1-9a | |||
7:9b-10 | |||
7:11-13 | |||
8:1-3 | |||
8:4 | |||
8:5a | |||
8:5b | |||
8:6 | |||
8:7 | |||
8:8 | |||
8:9 | |||
8:10-12 | |||
8:13 | |||
8:14 |
* * * * * *
雅歌书的灵训数之不尽(有些连主的一生如道成肉身、无瑕疵之生活、十字架、复活、升天、再来等均能在本书内找到,令人啧啧称奇!)。历代信徒,无论中外(包括犹太学者)均自本书内得到无限的亮光,每点亮光成为信徒们的力量。书拉密女子与所罗门之相属、相爱、相合、相知、相偶、相悦、相契、相与、相得、相助、相亲,是生命与生命的结合,成为一身一体,那种恩爱挚情非言语所能形容;这是信徒在主内之相属相通,也是属主密交之预表,到羔羊迎娶的时候,教会成为基督新妇的荣耀,旷世难觅;但愿地上属主的人在等候那盛大日子来到之前,先享受与主密交之“密蜜”。
雅歌书附图
雅歌与传道书之比较
传 道 书 | 雅 歌 |
人离弃神 | 人追求主 |
虚空的人生 | 满足的人生 |
叫人敬畏神 | 叫人敬爱神 |
故事的前言 | 故事的补充 |
虚空、挫折、愤世、厌世 | 充实、喜乐、满足、乐世 |
日光之下 | 日光之上 |
追求神 | 亲近神 |
注解书目
注 1 读者可参必读之名作:桑安柱着“诗篇宝库”,甘霖出版社1970年版第83-88页。英文方面可参必读精研诗篇之巨作:Leupold Sabourin, The Psalms, Their Origin And Meaning,NY: Alba House,1974, 450pp.; E.W.Bullinger
的杰作 The Companion Bible (Bagster,1969)亦是诗类文学研究的必读品。
注 2 有关此题之研究必参 Companion Bible, Bagster, 1969 年再版。编者( E.W.Bullinger )不但对诗类文学极有研究,他以同样的方法把全部圣经每卷细析,为一本不可不读之精心 巨著。
注 3 J.V.McGee, Briefing The Bible, Thru The Bible Radio Network, n.d.,p62.
注 4 Companion Bible,p.666.
注 5 唐知之着“深夜的心声”,证道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64 - 65 页。
注 6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Oxford, 1967,pp.572,578,581.
注 7 笔者修订 H.D.Clark, Analysis Of Bible Books: O.T.,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5, pp.163-167.
注 8 G.C.Morgan, The Analyzed Bible, Revell.n.d. pp164-177 在讨论诗篇时,对“神”字在诗篇各卷内之出现有特别之研究,又为每篇题主旨时均冠“神”字于首,是不可多得之佳作。
注 9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pp.602-664; Companion Bible, pp.91-96; J.S.Baxter, Explore The Book, III, Zondervan, 1970,p.97.
注 10 桑安柱着上引书第 60 - 62 页。
注 11 增修订包忠杰着“诗篇注解”(上册),宣道 1939 年版第 13 - 16 页。
注 12 Companion Bible, p.864; Appendix, pp.109-111.
注 13 贾玉铭“圣经要义卷四”(智慧书),晨星书局 1970 年版 第 1585 - 1586 页。贾氏译自 Companion Bible, 第 877, 879, 886, 891 等页。
注 14 章力生之序言,许公遂着“箴言讲义”,宣道书局 1971 年 版第 2 - 3 页。
注 15 E.J.Young, p.349
注 16 马有藻着,“传道书主题诠释”,宣道书局 1987 年版第 116 页。
注 17 McGee 上引书第 71 页。
注 18 埃及学学者 J.A.Wils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Phoenix, 1956) 及 William K. Simpso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Yale, 1972) 等的研究结果皆认为雅歌书的情调与埃及情剧、格式无异样。此点 R.G.Moulton(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ondon: Isbister & Co., 1899,pp.207-221) 也有同感。
注 19 另参 Leland Ryk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Zondervan, 1976(1974),pp.217-230.
注 20 H.A.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Song Of Solomon, Loizeaux, 1950, 1oc.cit.
注 21 中文释经家如贾玉铭之上引书第 1717 - 1718, 1727 - 1728 页;倪柝着“歌中的歌”,台湾福音书房 1969 年版;于素心着“雅歌的默想”,宣道书局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 - 16 页;或史祈生着“圣经综要 ”(上),宣道书局 1970 年版第 108 页等均主张读者之“灵程”是解释此书之秘钥。
注 22 在各类解释“雅歌书”的注释书中,不少人对“语者是谁”曾作不同的分析,笔者曾参阅不少“自编”的剧幕,亦曾揣臆个中情景,一些的“编剧”相当动人(“动脑”)(如 S.Craig Glickman, A Song For Lovers, IVP,1976, pp.155- 170 )。读者可在较好解释“雅歌”的释经书中“臆享”不 同的情调。
注 23 修订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pp 705-715.
注 24 略修订 J.Hudson Taylor, Union And Communion, Moody, n.d.(c.1914), pp.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