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智慧書4: 傳道書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舊約概論第四章:智慧書,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們基督徒百科網的合作夥伴,本書原文請參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網站的PDF文件!
4.傳道書
作者:所羅門( 1:1),(猶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5a記「傳道書」為希西家之文士所撰作〔「撰作」可意為「編訂」〕,但Megilla 7a, Shabbath 30卻承認所羅門為本書作者)(注15) 。
日期: 930B.C.(所羅門年老時期)。
地點:耶路撒冷皇宮。
目的: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勞碌盡皆虛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的滿足。
主旨:人生之虛空。
歷史背景:
作者所羅門為曠世難逢之奇才,早年以敬畏神之智慧遠近皆知,口碑載道。中年因「飽暖思淫慾」,離開真神,國道衰弱。晚年痛定思痛,悔悟前非,以「傳道者」(qoheleth,意「召集人」)的身份,寫下「傳道書」,旨在勸戒下代青年趁早信靠神(12:1),免蹉跎歲月,陷於虛空的無神論;故本書是所羅門肺腑之言,是他個人閱歷之見證、心腹之忠諫,以他過去失敗之經歷,苦口婆心,警告世人洞察日光之下虛空的生活是因人離開了日光之上的真神。
大綱:
B. 勸勉(眾人)=12下
圖析:
引證 | 辯 論 | 結論 | |||||||||||||
1上 | 1下 - 11上 | 11下-12 | |||||||||||||
要 | 辯證 | 釋明 | 勸 | ||||||||||||
旨 | 個人經歷 (主觀) | 個人觀察(客觀) | 勉 | ||||||||||||
主 題 | 主 旨 | 追求學術知識之虛空 | 追求屬世娛樂之虛空 | 追求勞碌工作之虛空 | 追求討神喜悅之虛空 | 生命之限制 | 不平之社會 | 財富之禍害 | 壽命之短促 | 智慧之缺憾 | 同等之結局 | 掌權之愚昧 | 未來之不確 | 勸青年人 | 勸所有人 |
1下 | 2上 | 2中 | 2下 | 3 | 4 | 5 | 6 | 7-8 | 9 | 10 | 11上 | 11上 - 12下 | 12下 | ||
1上 | 1下-2 | 3-11上 | 11下-12 | ||||||||||||
主題 | 主題辯釋 | 結語 |
摘要:
所羅門早年濫用神恩,使國家敗落分裂;現今在晚年時看透萬事,悔悟前非,把自己個人主觀之經歷,配合客觀之觀察,辯證他的見解,勸導世人接受,免重蹈覆轍。
一、引論(1章上)
本書開啟引述作者之身份與其書之主旨( 1:1-11),故事啟後便開宗名義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萬事皆空,萬事皆無永存之價值;這是世人唯物的人生觀,可分五點:
1.勞碌何益(1:3)-人生漫無目標;
2.人生短促(1:4)-人生毫無歸宿;
3.世事無常(1:5-7)-人生變幻無定;
4.厭倦萬事(1:8-10)-人生毫無意義;
5.終被遺忘(1:11)-人生沒有價值。
人生若如上述,難怪真是虛空;這是一個唯物空虛的人生觀。
二、辯論(1章下-11章上)
作者引述主題及主旨後便開始本書的辯證(1:12-11:8),他先以個人的閱歷(1:12-2:26)在四方面論證他的主題:
1.追求學術知識的虛空(1:12-18)-因雖有知識仍不能解決社會問題;
2.追求屬世娛樂之虛空(2:1-11)-因聲色之樂不能填補內心虛空;
3.追求勞碌工作之虛空(2:18-23)-因為勞碌之果被大如死亡或小如失眼奪去;甚至
4.追求神喜悅也虛空(2:24-26)-因為神喜悅誰便祝福誰。
飽經世故之所羅門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因此他恨惡生命( 2:17),寧死不活,何等可憐。
此後在個人經歷外,他再配合自己對世事之觀察,證明一切皆虛空(3-11上);藉着客觀的考察,作者釋明他的主題:
1.生命之限制(3:1-22)-即萬事有其定時,包括生死,而死奪去一切勞苦;
2.不公平之社會(4:1-16)-即世上多人受欺,生不如死(4:2-3),更可憐的是人多自騙自欺都因無人幫助;
3.財富之禍害(5:1-20)-即財富不能保證一定得福,而天上的神鑑察一切;
4.壽命之短促(6:1-12)-即勞碌辛苦得來的多給別人享受去;
5.智慧的缺憾(7:1-8:17)-即智慧雖比愚拙強,然而也不能改善社會之不公平(7章),也不能使壽命加長(8章),更也不能逃避禍患(9:11-18);
6.義與不義之結局(9:1-10)-即義與不義之結局毫無分別(9:2),所以惡人之活比義人之死更好(9:4);
7.掌權者之愚昧(10:1-20),-即執政的人因缺乏智慧,甚至一小點愚昧如司蒼蠅似的使他如香膏的尊榮發臭(10:1),故此國內 之禍患常因執政者之愚昧而起,豈不是虛空;
8.將來之不確定(11:1-8)-人常積穀防饑,然而前途茫茫,無人能預料,故也是虛空。
三、結論(11章下-12章)
傳道者在錯綜複雜與矛盾的人生經驗,又從唯物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宿命論及各種不安定和不公平的人生中引出其主題:「萬事(日光之下)皆空」,但在最後他指出人生雖虛空,卻有一位在日光之上的真神可以填補人生之虛空。他勸告後代之青年人( 11:9-12:8)在衰敗的日子未到之前先尋求創造他們之真神。他不但勸告青年人,也勸告所有的人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12:9-14)。
作者最終言明宗教信仰的根本是敬畏神( 12:3a),宗教之律法是守神的誡命(12:3b),宗教的歸結是聽神的審判(12:14);人有了這個警惕就當敬畏神,逃避他的審判,免致在審判台前讓神揭露自己的隱惡、敗壞而滅亡,所以最後一句實是結語中的當頭棒喝,叫人從醉生夢死的生活中醒悟過來,結束虛空的人生,進入豐盛美滿中(注16) 。但願所有的人是真正的「宗教徒」,把虛空的人生變作勝利和有意義的人生。
傳道書附圖
圖一、傳道書與箴言之比較
箴 言 | 傳 道 書 |
論屬天智慧 | 論屬地智慧 |
宣佈真智慧 | 顯示假智慧 |
遵守神命之善果 | 違背神命之惡果 |
神的智慧 | 人的智慧 |
智慧的追尋 | 智慧的覺悟 |
圖二、傳道書的「矛盾」
傳道書多有使人難明的「真理」,乍看來像摸不着頭腦,更與聖經其他真理似有矛盾的地方,因這些話使人悲觀厭世,受命運挫敗,在宿命中呻吟,故些本書專是無神論者之笑柄(比方在著名法國無神論者伏爾泰《 Voltaire》之著作中,可見本書是他攻擊聖經的一個對像)(注17) 。
所以研究傳道書者必先明白聖經默示的性質,因為聖經里所記的也有人的甚至魔鬼的話,因此傳道書所記的只是所羅門個人的看法而已;這並不說傳道書不是神的默示,而是說傳道書應在全部聖經的亮光下看才能清楚了解,因作者只是表達他個人的感觸或觀察之結果而已,茲把作者可能引起誤會矛盾的「個人感想」臚列於下,以備參考:
經 文 | 教 訓 |
1:18 | 多智慧與知識的愁煩 |
2:10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2:16 | 敬畏神者無人紀念 |
2:17-18 | 生命與勞碌皆可恨的 |
2:24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3:19 | 死亡是人生的解脫,人獸不分 |
3:22 | 及時行樂,特別是青年時代 |
5:18 | 人生的要求莫如吃喝享受 |
7:16-17 | 行義與行惡不要過分 |
9:2 | 義與惡之報應皆一樣 |
9:5 | 活不如死,死不如活 |
9:10 | 人死結束一切 |
11:9 | 及時行樂,特別是青年時代 |
5. 雅 歌
作者: 所羅門( 1:1)(猶太經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5a記本書為希西家之文士所「寫成」〔「寫字」意「編輯」,參箴25:1〕)。
日期: 970B.C.
地點:耶路撒冷皇宮。
目的:指出男女真誠愛情的楷模(參下面「釋經法」)。
主旨:以色列的愛情。
歷史背景:
A.文體與著書日期
從書的題材與文體中可鑑定本書是所羅門早年時期的一段「羅曼史」。所羅門登位後不久便與埃及結親盟(王上 3:1),當時他約二十歲(王上3:7;「幼童」二字非指小孩子年紀,卻是「不成熟」之意)。他早年曾熟讀埃及之愛情書,也曾在鄉間有追求一書拉密女的一段愛情,故他的雅歌書全是按當時埃及情歌之風格而寫成的(注18) 。
B.本書之釋法
因雅歌書之獨特文學體裁,故聖經學者對之有不同的釋法,茲分述如下:
1. 寓意法(Allegorical)-這法指雅歌書的故事是虛構的,喻耶和華與以色列的愛情;以色列如耶和華之新婦,得神所愛;這是大部分猶太學者的看法(如Rashi)。
2. 預表法(Typical)-故事是真實的,暗指基督與教會的感情;教會如基督之新婦,得主所愛;這是多數保守派學者的看法(如Hengstenberg; Keil; Raven; Unger等)。
3. 戲劇法(Dramatic)-故事為齙演劇,書中的牧人不是所羅門,而是書拉密女的愛人;書拉密女堅守她的貞潔,嚴拒所羅門之引誘,後來重回她愛人之懷抱;此法先為保守派學者F. Delitzsch提倡,復得O.Zoeckler推行,此後亦得保守派與新派學者(如Ewald S. Driver)所器重。
4. 字面法(Literal)-本書最基本的信息是以一段歷史故事顯出男女愛情之真摯與忠貞,尤是「婚姻式」的愛情;這法基於本書之文學特色,是保守派內以正意分解聖經者之觀點(如E.J. Young; S.M.Lehrman; H.H.Rowley);筆者認為以此法解釋雅歌書才對(注19) 。
C.故事結構之理論
因本書之故事頗為零碎,乍看起來似乎不屬任何故事式,故學者對此有各種理論。
1. 情歌集(Anthology of Love Songs)-據此論,雅歌是一本情歌集,是當時流行的一些抒情散文,雜亂無章,給一編者集於一卷內(如Eissfeldt; R. Gordis)。
2. 牧人說(Shepherd Hypothesis)-此說在故事內找出一位第三者,即加利利省一牧人,與書拉密女已訂有婚約;當所羅門北巡加利利時,曾擬征此女充後宮妃嬪之一,向她威迫利誘,但此女終不為所動,故所羅門悵而回宮,書拉密女也得與其未婚夫(或戀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如S.R.Driver, Ewald)。
3. 俗戀曲(Erotic Hypothesis)-這理論認為本書為一巴勒斯坦盛傳仿佼外邦(敘利亞或埃及)淫戀故事改編而成的;好色之徒(或俗戀者)在友人婚娶之夜唱出為慶賀之用(如Wetzstein; Budde; Sellin; Pfeiffer; Goodspeed; Cassuto; Renan)。
上面各種理論均是聖經批判學學者之謬見,逐點斥駁非本講義範圍,讀者可參考一些保守派之舊約導論便可。
大綱:
一、相戀( 1:1-2:7) 二、相訪( 2:8-3:5) 三、相悅( 3:6-5:1) 四、相尋( 5:2-6:3) 五、相親( 6:4-8:14) |
圖析:
相戀 | 相訪 | 相悅 | 相尋 | 相親 | |||||||||||
1:1-2:7 | 2:8-3:5 | 3:6-5:1 | 5:2-6:3 | 6:4-8:14 | |||||||||||
追求 | 自辯 | 密談 | 良人到訪 | 良人邀游 | 良人遭拒 | 鄉女找尋 | 良人真相 | 表露愛慕 | 表露婚意 | 良人到訪不遇 | 鄉女起來尋找 | 找不到因思成病 | 良人之思慕 | 婚夜之思慕 | 鄉女之真相 |
1: 1-4 | 1: 5-6 | 1:7-2:7 | 2: 8-9 | 2: 10-14 | 2: 15-17 | 3: 1-5 | 3: 6-11 | 4: 1-6 | 4: 7-5:1 | 5: 2-6a | 5: 6b-7 | 5: 8-6:3 | 6: 4-13 | 7: 1-8:4 | 8: 5-14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四幕 | 第五幕 |
摘要:
本書實是數幕愛劇,並不是雜亂無章的情話集,而劇幕有極美之劇本( Plot)(可是不能用廿世紀編劇技巧批判),茲將劇情簡述如下(注20):
所羅門有一葡萄園,位在耶路撒冷以北約五十里的以法蓮山上( 8:10),他雇一家人看守(8:11),夫婦二人,二子(1:6)及二女,其一是書拉密女(6:13),另一乃其妹(8:8);書拉密女為家中之「仙杜麗拉」(Cinderalla),結實黑美(1:5),她的兄長(非親骨肉)使她看守葡萄園(1:6),擒捉狐狸(2:15),兼放羊(1:8);因在外工作日久,她的皮膚黝黑,無人料到她的真美。
一天,有一英俊之牧人路經葡萄園,他是所羅門化裝,看到書拉密女,便一見鍾情;她以為他是鄰近牧人( 1:7),但他卻向她表露愛意(1:8-10),並願要裝飾其美(1:11);她也為他傾倒,二人相戀起來,他離開時應許必復臨迎娶她。
他走後,她為他神魂顛倒,夜不入眠( 3:1),到處尋訪他的蹤影(3:2-3),結果他如所許以王的身份回來迎娶她(3:6-11),在婚娶之夜互吐相思愛慕之情(4:1-5:1;7:1-8:4)。
按每幕的劇情言,本書故事的情節簡述如下:
一、第一幕( 1:1-2:7)
本書開啟第一幕先介引所羅門與書拉密女在追求間時的愛情( 1:1-4),女子在耶路撒冷眾女子面前辯白其相貌雖粗黑,然有其天然的秀美(1:5-6);此後其景轉到所羅門與書拉密女在密室中(隱密處)互向對方表露愛慕(1:7-2:7)。
二、第二幕( 2:8-3:5)
第二幕論所羅門到訪書拉密女時之光景。書拉密女見他跨山越嶺而來,心內竊竊高興( 2:8-9);所羅門來到,甜言細語邀她到外面遊玩,因那是盛春白花開放百鳥齊鳴的時候(2:10-14),但書拉密女因工作纏身,婉言拒絕,求他夜間工余時(「天起涼風,日影飛去」)再回來(2:15-17)。所羅門遭拒,失望之餘便離去了。書拉密女等到深夜,至上床休息時也不見其愛人回來,心中焦急慮,於是出外尋找他的下落,結果給她尋着,當天晚上所羅門在她家留宿(3:1-5)。
三、第三幕( 3:6-5:1)
此幕透露所羅門的身份,原來他不是普通的牧人(參 1:7),而是高貴的國王(3:6-11);現在他回復原來身份,到書拉密女家中把她迎娶回去(3:6);幕的情景(可能是繼上幕所羅門在她家裏過夜時的情語)轉到所羅門向書拉密女吐露愛慕(4:1-5),也表露婚娶之意(4:6-5:1)。
四 、第四幕( 5:2-6:3)
此幕記有一次所羅門晚間突訪書拉密女,但因夜已太深,她已換了衣服休息,故不肯開門( 5:2-3),所羅門從門孔伸手進來求她,她一時心軟,便下床開門;待她開後所羅門已等不及待走了(5:4-6a),於是她立即到外面尋他回來,卻尋不着,還給人誤會打傷(5:6b-7)。此後她因過分思念成病,鎮日胡思亂想他的可愛(5:8-16);她的朋友來安慰她,願與她同找(6:1-3)。
五、第五幕( 6:4-8:14)
最後一幕記所羅門也極思念其愛人,極渴念其愛人回來他的懷抱( 6:4-13)。此時幕景轉到婚娶之夜,在洞房之夜,他們二人互吐相思與愛戀之話(7:1-8:3)。到晨早起來書拉密女還在享受愛的安眠(8:4)。本書(或本幕)以補記書拉密女之身世(8:5-14)為劇終。
* * * * * *
雅歌是一本不太易明之書,不是因為釋法的眾多,或是讀者靈程不深,不能把書靈意化(注 21) ,而是本書的文體結構是「劇幕式」(Dramatic)而非「年代演進式」(Chronological);凡劇幕式的故事皆以對話(Dialogue)為主,故本書最大之困難在於決定那節那段是誰說的 。茲將二個普遍看法列下,以備參考,而以筆者之五幕劇為骨幹(注22) :
1. 通常分析法 (注 23)
劇本 | 濱員 | ||
經文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耶路撒冷女子 |
一、第一幕 (1:2-2:7) | 1:1(標題) | ||
1:2 | |||
1:3 | |||
1:4a | |||
1:4b | |||
1:4c | |||
1:4d | |||
1:5-7 | |||
1:8-10 | |||
1: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二、第二幕 (2:8-3:5)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2:8-9 | ||
2:10-15(用所羅門語) | ||
2:16-3:4 | ||
3:5 |
三、第三幕 (3:6-5:1)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所羅門的 侍衛 | 耶路撒冷 女子 |
3:6 | ||||
3:7-10 | ||||
3:11 | ||||
4:1-7 | ||||
4:8-16a | ||||
4:16b | ||||
5:1a | ||||
5:1b |
四、第四幕 ( 5:2-6:3)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耶路撒冷女子 |
5:2a | |||
5:2b (用所羅門語)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五、第五幕 (6:4-8:14) | 書拉密女 | 所羅門 | 耶路撒冷 女子 | 書拉密女之 兄弟 |
6:4-9 | ||||
6:10(所羅門宮女語) | ||||
6:11-12 | ||||
6:13a | ||||
6:13b | ||||
6;13c | ||||
7:1-5 | ||||
7:6-9a | ||||
7:9b-10 | ||||
7:11-13 | ||||
8:1-3 | ||||
8:4 (用所羅門語) | ||||
8:5a | ||||
8:5b-6 | ||||
8:7 | ||||
8:8-9(用其兄弟語) | ||||
8:10-12 | ||||
8:13b | ||||
8:13b | ||||
8:14 |
2. 修訂法 (注 24)
筆者認為此法比較沒有上法那樣複雜,而語者之安排亦頗合理:
經 文 | 書拉密女 | 所 羅 門 | 耶路撒冷女子 |
一、第一幕( 1:2-2:7) | |||
1:2-7 | |||
1:8 | |||
1:9-11 | |||
1:12-14 | |||
1:15 | |||
1:16-2:1 | |||
2:2 | |||
2:3-7 | |||
二、第二幕( 2:8-3:5) | |||
2:8-9 | |||
2:10-15 | |||
2:16-3:4 | |||
3:5 | |||
三、第三幕( 3:6-5:1) | |||
3:6-10 | |||
3:11 | |||
4:1-15 | |||
4:16 | |||
5:1a | |||
5:1b | |||
四、第四幕( 5:2-6:3) | |||
5:2a | |||
5:2b | |||
5:3-8 | |||
5:9 | |||
5:10-16 | |||
6:1 | |||
6:2-3 | |||
五、第五幕( 6:4-8:16) | |||
6:4-7 (對書拉密女) | |||
6:8-10 (對耶路撒冷眾女) | |||
6:11-12 | |||
6:13a | |||
6:13b | |||
7:1-9a | |||
7:9b-10 | |||
7:11-13 | |||
8:1-3 | |||
8:4 | |||
8:5a | |||
8:5b | |||
8:6 | |||
8:7 | |||
8:8 | |||
8:9 | |||
8:10-12 | |||
8:13 | |||
8:14 |
* * * * * *
雅歌書的靈訓數之不盡(有些連主的一生如道成肉身、無瑕疵之生活、十字架、復活、升天、再來等均能在本書內找到,令人嘖嘖稱奇!)。歷代信徒,無論中外(包括猶太學者)均自本書內得到無限的亮光,每點亮光成為信徒們的力量。書拉密女子與所羅門之相屬、相愛、相合、相知、相偶、相悅、相契、相與、相得、相助、相親,是生命與生命的結合,成為一身一體,那種恩愛摯情非言語所能形容;這是信徒在主內之相屬相通,也是屬主密交之預表,到羔羊迎娶的時候,教會成為基督新婦的榮耀,曠世難覓;但願地上屬主的人在等候那盛大日子來到之前,先享受與主密交之「密蜜」。
雅歌書附圖
雅歌與傳道書之比較
傳 道 書 | 雅 歌 |
人離棄神 | 人追求主 |
虛空的人生 | 滿足的人生 |
叫人敬畏神 | 叫人敬愛神 |
故事的前言 | 故事的補充 |
虛空、挫折、憤世、厭世 | 充實、喜樂、滿足、樂世 |
日光之下 | 日光之上 |
追求神 | 親近神 |
註解書目
注 1 讀者可參必讀之名作:桑安柱着「詩篇寶庫」,甘霖出版社1970年版第83-88頁。英文方面可參必讀精研詩篇之巨作:Leupold Sabourin, The Psalms, Their Origin And Meaning,NY: Alba House,1974, 450pp.; E.W.Bullinger
的傑作 The Companion Bible (Bagster,1969)亦是詩類文學研究的必讀品。
注 2 有關此題之研究必參 Companion Bible, Bagster, 1969 年再版。編者( E.W.Bullinger )不但對詩類文學極有研究,他以同樣的方法把全部聖經每卷細析,為一本不可不讀之精心 巨著。
注 3 J.V.McGee, Briefing The Bible, Thru The Bible Radio Network, n.d.,p62.
注 4 Companion Bible,p.666.
注 5 唐知之着「深夜的心聲」,證道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64 - 65 頁。
注 6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Oxford, 1967,pp.572,578,581.
注 7 筆者修訂 H.D.Clark, Analysis Of Bible Books: O.T.,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5, pp.163-167.
注 8 G.C.Morgan, The Analyzed Bible, Revell.n.d. pp164-177 在討論詩篇時,對「神」字在詩篇各卷內之出現有特別之研究,又為每篇題主旨時均冠「神」字於首,是不可多得之佳作。
注 9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pp.602-664; Companion Bible, pp.91-96; J.S.Baxter, Explore The Book, III, Zondervan, 1970,p.97.
注 10 桑安柱着上引書第 60 - 62 頁。
注 11 增修訂包忠傑着「詩篇註解」(上冊),宣道 1939 年版第 13 - 16 頁。
注 12 Companion Bible, p.864; Appendix, pp.109-111.
注 13 賈玉銘「聖經要義卷四」(智慧書),晨星書局 1970 年版 第 1585 - 1586 頁。賈氏譯自 Companion Bible, 第 877, 879, 886, 891 等頁。
注 14 章力生之序言,許公遂着「箴言講義」,宣道書局 1971 年 版第 2 - 3 頁。
注 15 E.J.Young, p.349
注 16 馬有藻着,「傳道書主題詮釋」,宣道書局 1987 年版第 116 頁。
注 17 McGee 上引書第 71 頁。
注 18 埃及學學者 J.A.Wils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Phoenix, 1956) 及 William K. Simpso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Egypt, Yale, 1972) 等的研究結果皆認為雅歌書的情調與埃及情劇、格式無異樣。此點 R.G.Moulton(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 London: Isbister & Co., 1899,pp.207-221) 也有同感。
注 19 另參 Leland Ryk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Zondervan, 1976(1974),pp.217-230.
注 20 H.A.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Song Of Solomon, Loizeaux, 1950, 1oc.cit.
注 21 中文釋經家如賈玉銘之上引書第 1717 - 1718, 1727 - 1728 頁;倪柝着「歌中的歌」,台灣福音書房 1969 年版;於素心着「雅歌的默想」,宣道書局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 - 16 頁;或史祈生着「聖經綜要 」(上),宣道書局 1970 年版第 108 頁等均主張讀者之「靈程」是解釋此書之秘鑰。
注 22 在各類解釋「雅歌書」的注釋書中,不少人對「語者是誰」曾作不同的分析,筆者曾參閱不少「自編」的劇幕,亦曾揣臆個中情景,一些的「編劇」相當動人(「動腦」)(如 S.Craig Glickman, A Song For Lovers, IVP,1976, pp.155- 170 )。讀者可在較好解釋「雅歌」的釋經書中「臆享」不 同的情調。
注 23 修訂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pp 705-715.
注 24 略修訂 J.Hudson Taylor, Union And Communion, Moody, n.d.(c.1914), pp.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