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海德堡要理問答
本頁地址 http://t.cn/zR5tOuV
英文版<ref>http://www.ccel.org/creeds/heidelberg-cat.html</ref>
Heidelberg Catechism
Heidelberg Catechism The First Part - Of The Misery Of Man The Second Part - Of Man's Deliverance Of God The Father Of God The Son Of God The Holy Ghost The Third Part - Of Thankfulness Of Prayer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This is an HTML adaption of the e-text version provided by "The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y" (CCEL). The text version is located at http://www.ccel.org/creeds/heidelberg-cat-ext.txt
Here i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From: Cyclopedia Of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Ecclesiastical Literature, by James Strong & John McClintock I do not know the origin of the preface found on CCEL which states:
Heidelberg Catechism (extended) The Catechism Method of Instruction in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s the Same is Taught in the Reformed Churches and Schools (with the Scripture references written out)
Note. This Catechism is fully based on the Scriptures. The references to Scripture are indicated in parentheses with a letter. For example, the letter (a) points to the texts (a) placed after the answer.
英文URCNA版 <ref>https://www.urcna.org/1651/file_retrieve/23908</ref>
Heidelberg Catechism
PREFACE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was written in Heidelberg at the request of Elector Frederick III, ruler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German province, the Palatinate, from 1559 to 1576. This pious Christian prince commissioned
Zacharius Ursinus, twenty-eight years of age and professor of theology at the Heidelberg University, and
Caspar Olevianus, twenty-six years old and Frederick‟s court preacher, to prepare a catechism for instructing
the youth and for guiding pastors and teachers. Frederick obtained the advic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entire
theological faculty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atechism.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was adopted by a Synod in
Heidelberg and published in German with a preface by Frederick III, dated January 19, 1563. A second and
third German edition, each with some small additions, as well as a Latin translation were published in
Heidelberg in the same year. The Catechism was soon divided into fifty-two sections so that a section of the
Catechism could be explained to the churches in preaching each Sunday of the year.
The great Synod of Dort (1618-1619) approved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and it soon became the most
ecumenical of the Reformed catechisms and confessions. The Catechism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ll the
European and many Asiatic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most warmly praised
catechism of the Reformation period.
The new translation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here presented was prepared by a committee appointed in
1968 by the Synod of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The final text of the new translation was adopted by the
Synod of 1975. Synod requested the committee to produce 「a modern and accurate translation…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official text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and as a guide for catechism preaching.」 Except in two
instances, explained in footnotes to questions 57 and 80, the translation follows the first German edition of the
Catechism.
In keeping with synodical instructions, biblical passages are quoted from 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This
has occasioned some problems since the biblical quotations in the German edition derive from a text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extus Receptus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ich contains some additions not found in the Greek
text underlying 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These additions are indicated in the text of the Catechism with
accompanying footnotes in questions 4, 71, 77 and 119.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publishes this new translation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with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widely used and help promote the kingdom of Jesus Christ.
英文CRCNA2011版<ref>http://www.crcna.org/pages/heidelberg_main.cfm</ref>
Introduction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 was composed in the c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at the request of Elector Frederick III, who ruled the province of the Palatinate from 1559 to 1576. The new catechism was intended as a tool for teaching young people, a guide for preaching in the provincial churches, and a form of confessional unity among the several Protestant factions in the Palatinate. An old tradition credits Zacharias Ursinus and Caspar Olevianus with being the coauthors of the catechism, but the project was actually the work of a team of ministers and university theologians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Frederick himself. Ursinus probably served as the primary writer on the team, and Olevianus had a lesser role. The catechism was approved by a synod in Heidelberg in January 1563. A second and third German edition, each with small additions, as well as a Latin translation were published the same year in Heidelberg. The third edition was included in the Palatinate Church Order of November 15, 1563, at which time the catechism was divided into fifty-two sections or Lord’s Days, so that one Lord’s Day could be explained in an afternoon worship service each Sunday of the year.
The Synod of Dort approved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in 1619, and it soon became the most ecumenical of the Reformed catechisms and confession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European,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is still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warmly praised catechism of the Reformation period.
Most of the footnoted biblical references in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catechism were included in the early German and Latin editions, but the precise selection was approved by Synod 1975 of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Lord’s Day 1 Part I: Misery Part II: Deliverance 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God the Holy Spirit The Holy Sacraments Holy Baptism The Holy Supper of Jesus Christ Part III: Gratitude The Ten Commandments The Lord’s Prayer
中文趙中輝版<ref>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Home/ChildrenContent.aspx?CategoryId=53b0e291-51e4-401c-a25f-0eb9d4dae41f&SubCategory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ContentId=4c30c1d6-2f24-410a-9610-c58b8b26c758</ref>
海德堡要理問答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
From CMI title: Ecumenical Creeds and Reformed Confessions and Catechisms Translated by Dr. Beng-kuan Mak Edited by Dr. Jonathan Chao Copyright by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P. O. Box 366, Taipei 112, Taiwan
目錄
序 言 引 論 第一部 論人的愁苦 第二部 論人的救贖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論聖父神 第三章 論聖子神 第四章 論聖靈神 第五章 論聖禮 第六章 論洗禮 第七章 論基督的聖餐 第三部 論感恩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論十誡(上) 第三章 論十誡(下) 第四章 論祈禱 序 言
德國的普法勒次在1546年成為信義宗的教區,但在這不久,改革宗的信仰也在此地傳開。因對聖餐禮觀點的不同,發生了一連串的爭辯:信義宗認為基督的身體是實實在在地在餅與杯之中,而改革宗則主張餅與杯是基督同在的表徵與記號。為了解決此教義的分歧,當時在位的腓勒德利三世(Frederick III,1515-1576)在研究這兩觀點之後,採納了改革宗的論點。為了教育青年,他不顧信義宗所施加的壓力,邀請了數位海德堡大學的教授,也是改革宗的神學家,完成一個適用於學校、教會及講台信息教導的信仰問答,其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善於辯證的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及善於熱誠表達的俄利維亞努(Casper Olevianus),他們二人的特長成為此問答的特色。腓勒德利三世也積極地參與於著作的過程中,帶着論戰性的第80問答,是出於他的建議,他並為德國的版本作了一篇序言。這份問答於1563年的1月,在海德堡的議會中被採用,故以此名之。在出版的同時,拉丁文版本也已完成。
《海德堡要理問答》在改革宗的信條著作中,是最具有權威性及最為通行的, 其原因有三:
1. 它被翻譯成多種的語言,因此為許多的團體所採用。
2. 雖然是在激烈的神學爭辯中產生的,但此問答卻不具咄咄逼人的辯腔,語氣十分溫和,除了第80條之外,文辭之間滿有安慰,而內容着重於實際信仰的需求,不重神學的研討,所以頗受普法勒斯以外改革宗教區的喜愛。
3. 此問答的組織與眾不同,乃是照着羅馬書的方式寫成。全文129個問答,分成三個部份:1到11是有關人類的罪及苦情;12到85是有關基督的救贖和人的信,包括對使徒信經及聖禮的解釋;最後的部份強調人應有的回應,其中包括對十誡及主禱文的闡釋。故改革宗的神學觀隨處可見。
中文王志勇版<ref>http://old.thirdmill.org/chinese/cd/hd/hd-ce_gb.htm</ref><ref>https://www.crcna.org/sites/default/files/海德堡教理問答%20-%20Heidelberg%20Catechism.pdf</ref>
《海德堡教理問答》也被稱為《基督徒追求敬虔的方法》(Method of Instruction in the Christian Religion),乃是和十六世紀歐洲改教領袖加爾文的名著《基督徒敬虔學》(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十七世紀荷蘭清教徒神學家布雷克的《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The Christian's Reasonable Service)等一脈相承,核心都是教導基督徒如何過敬虔的生活。
「海德堡」之名來自德國一個城市之名。當時腓特烈三世(Elector Frederick III, 1516- 1576)是統治帕拉丁地區的選候,這一地區在當時大有影響。為了確保抗羅宗教訓的和諧,並 在他所統轄的地區建立改革宗信仰,這位敬虔的選候吩咐當時二十八歲、任海德堡大學神學教 授的烏爾西努(Zacharias Ursinus,1534-1583),和二十六歲、身為其宮廷牧師的奧利華努 (Caspar Olevianus,1536-1587),撰寫一份改革宗教理問答,以便教導年輕人明白真理,也 為牧師和教師 供教義指南。這兩位年輕人都是學問淵博的神學家,其中烏爾西努在最後的定 稿過程中投入更大。在聖靈的賜福下,「烏爾西努的學識、奧利華努的精準珠聯璧合,使得這 一教理問答具有非凡的魅力,堪稱舉世性的傑作。」另外,腓特烈三世也指示其他許多人,包 括海德堡大學神學系的教師和帕拉丁教會的神職人員,一同為這一教理問答的最後定稿貢獻心 力。
當《海德堡教理問答》第一版面世的時候,德文聖經還沒有分節。所以,當時的經文 索引只是在邊上列出哪卷書、哪一章。另外,這一教理問答也沒有按主日劃分。後來一個拉丁 文版本才把聖經章節加進去,並且把問答編號排列。不久就分成五十二個部分,按照每年五十 二個主日來劃分,這樣便於每個主日講解一部分,正好一年講完。
在我們所採用的英文文本中,共有七百處聖經引文。這一教理問答之所以比當時其他 許多教理問答更多地引用聖經,是因為作者想使它成為「聖經的回聲」。這些引證的經文本身 就是《海德堡教理問答》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如腓特烈三世在其序言中所強調的那樣:「這些 引證的經文使孩子的信仰得到來自聖經的確證。從上帝所默示的聖經中能夠挑出這些經文,作 者本身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海德堡教理問答》共有 129 個問題,根據《羅馬書》的結構分為三大部分。一開始 兩個問題是序言部分,是綜述性質的。接下來 1 至 11 問,考察罪與愁苦的經歷(羅 1-3: 20);12 至 85 問,涉及到在基督里的救贖和信心(羅 3:21-11:26),其中包括對《使徒信 經》的長篇解釋,然後是對聖禮的解釋;問答 86 至 129 問 所強調的則是得蒙上帝的拯救之後 感恩的生活(羅 12-16),主要解釋的就是十條誡命和主禱文。《海德堡教理問答》的主要特 色之一就是對教義的解釋不僅清清楚楚,並且充滿了敬虔的溫馨,在解釋的方式上則注重經歷 性、實踐性。這樣一來,《海德堡教理問答》不僅強調真理的客觀性,更強調我們個人在主觀 上對真理的經歷;不僅強調教義的方面,更強調在心靈和生活上對教義的體證和實踐。所以, 這個教理問答非常具有個人性和靈修性,貫徹始終的稱謂就是單數性的代詞「你」,這就使得 這本書被上帝的子民稱為「安慰之書」。
這一教理問答在 1563 年就由達斯努斯(Petrus Dathenus)翻譯為荷蘭文,並在 1566 年在他所編輯的《詩篇頌揚》中出版發行。《海德堡教理問答》那種個人化的風格和經歷性的 內容很快就贏得了荷蘭基督徒的熱愛。同年,加百列牧師開始在他所牧養的阿姆斯特丹教會中 在每個主日下午解釋《海德堡教理問答》,後來這成為荷蘭改革宗教會的習慣模式。另外, 《海德堡教理問答》先後得到了維塞勒總會(Wesel,,1568 年)、伊慕丹總會(Embden, 1571 年)、多特總會(Dort, 1578 年)、海牙總會(Hague,1586 年)的批准,並在 1618 至 1619 年全國性多特總會上被正式接納為《三大合一信條》之二,這次會議還要求牧師有責任 在每周講解這一教理問答。
《海德堡教理問答》已經被翻譯為各種歐洲語言,也被翻譯為十幾種亞洲和非洲語 言。在發行的廣度上,這一教理問答被認為是緊緊排在「聖經、《效法基督》和《天路歷 程》」之後。《海德堡教理問答》滿有聖靈的膏抹,在神學模式上是健全的加爾文主義,在筆 調上極其中肯,在精神上非常具有合一性。因此,這一寶貴的「安慰之書」始終是歐洲宗教改 革時期應用最廣泛、最受人稱讚的教理問答。
這一教理問答在 1563 年一月得到了海德堡總會的批准,隨後同年出版了另外三個德文 版本和一個拉丁文版本。第四個德文版本是公認的文本,此處的中文譯本乃是根據這一德文譯 本而有的英文譯本,就是 1965 年俄德曼斯出版社的英文譯本,這一譯本長期為美國改革宗教 會和美國尼德蘭改革宗教會所採用(The Psalte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5)。同時,我們也 參考了烏爾西努所注釋的《〈海德堡教理問答〉釋義》一書(The Commentary of Dr. Zacharias Ursunus on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Columbus: 1852)。《海德堡教理問答》最早的中文譯本是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在 1957 年《歷代基督教信條》中的譯本,然後是趙中輝牧師在 1993 年 《教會工人培訓手冊》中的譯本,2000 年台灣加爾文出版社錢耀誠牧師翻譯的《海德堡要理 問答》,以及 2008 年香港環球聖經公會有限公司在《研讀本聖經--新譯本》中的譯本。此中 文譯本在 2002 年曾經在中國大陸由「中國改革宗書院」出版,現略加修訂。聖經經文則取自 中文和合本聖經。
海德堡要理问答 (Heidelberg Catechism) 中文 导论 第一课 唯一的安慰 第二课 人的愁苦 第三课 人的救赎 第四课 论圣父神 第五课 论圣子 第六课 基督的降卑 第七课 基督的升高 第八课 论圣灵神 第九课 称义 第十课 论洗礼 第十一课 论主的圣餐 第十二课 福音的宣讲和教会的纪律 第十三课 感恩的生活 第十四课 神的律法:十诫 第十五课 神的律法:十诫(续) 第十六课 祷告 第十七课 主祷文 第十八课 主祷文(续) English Version Introduction Lesson 01 The Only Comfort Lesson 02 The Misery of Man Lesson 03 The Deliverance of Man Lesson 04 God the Father Lesson 05 God the Son Lesson 06 The Humiliation of Christ Lesson 07 The Exaltation of Christ Lesson 08 God the Holy Ghost Lesson 09 Justification Lesson 10 Holy Baptism Lesson 11 The Lord's Supper Lesson 12 Preaching and Christian discipline Lesson 13 The Life of Thankfulness Lesson 14 The Law of God: the Ten Commandments Lesson 15 The Law of God: the Ten Commandments (continued) Lesson 16 Prayer Lesson 17 The Lord's Prayer Lesson 18 The Lord's Prayer (continued)
中文陳達版(王志勇版)
海德堡要理問答
德國的普法勒次在1546年成為信義宗的教區,但在這不久,改革宗的信仰也在此地傳開。因對聖餐禮觀點的不同,發生了一連串的爭辯;信義宗認為基督的身體是實實在在地在餅與杯之中,而改革宗則主張餅與杯是基督同在的表徵與記號。
為了解決此教義的分歧,當時在位的腓勒德利三世(FrederickIII,1515~1576)在研究這兩觀點之後,採納了改革宗的論點。為了教育青年,他不顧信義宗所施加的壓力,邀請了數位海得堡大學的教授,也是改革宗的神學家,完成一個適用於學校、教會及講台信息教導的信仰問答,其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善於辯證的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及善於熱誠表達的俄利維亞努(CasparOlevianus),他們二人的特長成為此問答的特色。
腓勒德利三世也積極地參與於著作的過程中,帶着論戰性的第80問答,是出於他的建議,他並為德國的版本作了一篇序言。這份問答於1563年的1月,在海得堡的議會中被採用,故以此名之。在出版的同時,拉丁文版本也已完成。
《海得堡要理問答》在改革宗的信條著作中,是最具有權威性及最為通行的,其原因有三:
1.它被翻譯成多種的語言,因此為許多的團體所採用。
2.雖然是在激烈的神學爭辯中產生的,但此問答卻不具咄咄逼人的辯腔,語氣十分溫和,除了第80條之外,文辭之間滿有安慰,而內容着重於實際信仰的需求,不重神學的研討,所以頗受普法勒斯以外改革宗教區的喜愛。
3.此問答的組織與眾不同,乃是照着羅馬書的方式寫成。全文129個問答,分成三個部份:1到11是有關人類的罪及苦情;12到85是有關基督的救贖和人的信,包括對使徒信經及聖禮的解釋:最後的部份強調人應有的回應,其中包括對十誡及主禱文的闡釋。故改革宗的神學觀隨處可見。
多版本對照
趙中輝版序言
序 言
德國的普法勒次在1546年成為信義宗的教區,但在這不久,改革宗的信仰也在此地傳開。因對聖餐禮觀點的不同,發生了一連串的爭辯:信義宗認為基督的身體是實實在在地在餅與杯之中,而改革宗則主張餅與杯是基督同在的表徵與記號。為了解決此教義的分歧,當時在位的腓勒德利三世(Frederick III,1515-1576)在研究這兩觀點之後,採納了改革宗的論點。為了教育青年,他不顧信義宗所施加的壓力,邀請了數位海德堡大學的教授,也是改革宗的神學家,完成一個適用於學校、教會及講台信息教導的信仰問答,其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善於辯證的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及善於熱誠表達的俄利維亞努(Casper Olevianus),他們二人的特長成為此問答的特色。腓勒德利三世也積極地參與於著作的過程中,帶着論戰性的第80問答,是出於他的建議,他並為德國的版本作了一篇序言。這份問答於1563年的1月,在海德堡的議會中被採用,故以此名之。在出版的同時,拉丁文版本也已完成。
《海德堡要理問答》在改革宗的信條著作中,是最具有權威性及最為通行的, 其原因有三:
1. 它被翻譯成多種的語言,因此為許多的團體所採用。
2. 雖然是在激烈的神學爭辯中產生的,但此問答卻不具咄咄逼人的辯腔,語氣十分溫和,除了第80條之外,文辭之間滿有安慰,而內容着重於實際信仰的需求,不重神學的研討,所以頗受普法勒斯以外改革宗教區的喜愛。
3. 此問答的組織與眾不同,乃是照着羅馬書的方式寫成。全文129個問答,分成三個部份:1到11是有關人類的罪及苦情;12到85是有關基督的救贖和人的信,包括對使徒信經及聖禮的解釋;最後的部份強調人應有的回應,其中包括對十誡及主禱文的闡釋。故改革宗的神學觀隨處可見。
基督教教義聖經課程 導論
聖經課程--基督教教義 簡介
海德堡要理問答之主日一
給學生的幾句話
親愛的同學們:
我誠摯地歡迎你們來學習這門基督教教義的課程。你們申請上這門課,為的是更多地了解基 督教教義。
《聖經》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它們向我們講述了神怎樣對待人,人又是怎樣對待神,神的 應許和誡命。同時,《聖經》也包含了關於神和人的教義。這是帶着權炳而來的教義,它要 求我們對它確信不疑。
《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什麼,誰是神。它也明確宣布,天上地下,只有一個名我們可以靠着 得救:耶穌基督。
因此,基督教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還包含了一種特定的教義:基督教教義。
《聖經》上記載了在耶路撒冷的早期教會:「(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 擘餅,祈禱」(徒二42)。他們鑽研使徒的教訓,蒙引導相信這些教義,並渴望更多地了解它。
我們希望你們也成為這樣一群人。了解基督教教義至關緊要。世上流傳着許多謬誤和希奇古 怪的教導,這使得我們必須深入了解真正的教義。
我們這門課程取材於《海德堡要理問答》,一本用問答的形式來教導的書。這本書被教會使 用,來向男女老少教授基督教教義,已長達四百多年,
這本要理問答並不是講授一種新的,或人造出來的教義,而僅僅是傳授《聖經》所教導的。 它將《聖經》真理按順序歸納為幾大主題:神,創造,人的墮落,通過基督的寶血的救贖, 聖靈的工作--即使人相信,悔改,歸正成為基督徒。
了解和親身經歷這一基督徒教義同樣至關重要。它不僅是用來改變我們的思維,也要改變我 們的心靈和言行。
我們迫切希望你們通過學習基督教教義深得神的祝福。
課程編者 1999年
關於問題的一些說明
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註解,說明答案可以在哪裡找到。偶爾,可以在要理問答的問題中尋到 答案,我們就用(問)來標明。通常,答案要麼在答的部分,要麼在對「答」的解釋中。不 論是哪種,問題後面都標明(答)。有時,要查一條或幾條聖經經文中才能找到答案,這會 在問題中或問題後提到。
目錄 第一課 課程簡介 《海德堡要理問答》簡介 主日一:唯一的安慰 第二課 主日二至四:論人的愁苦 第三課 主日五至七:論人的救贖 第四課 主日八至十:論聖父神 第五課 主日十一至十三:論聖子神 第六課 主日十四至十六:論基督的降卑為人 第七課 主日十七至十九:論基督的升至高天 第八課 主日廿至廿二:論聖靈神 第九課 主日廿三和廿四:論稱義 第十課 主日廿五至廿七:論洗禮 第十一課 主日廿八至三十:論聖餐 第十二課 主日卅一:論福音的廣傳和基督徒的紀律 第十三課 主日卅二和卅三:論感恩 第十四課 主日卅四至卅八:論神的律法:十誡(第一塊石版上的四條誡命) 第十五課 主日卅九至四十四:論神的律法:十誡(第二塊石版上的六條誡命) 第十六課 主日四十五:論祈禱 第十七課 主日四十六至四十九:主禱文(頭三條禱文) 第十八課 主日五十至五十二:主禱文(後三條禱文) 《海德堡要理問答》簡介
為什麼要用這本要理問答?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一本介紹基督教教義的小冊子。為什麼要用這本小冊子呢?難道不能 單用《聖經》麼?在《聖經》中,我們讀到先知和使徒的教導。經上寫到第一代基督徒時, 說:「(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使徒的教訓 就是《聖經》所教導我們的,而《聖經》所教導我們的實在至關重要。早期教會的歷史已經 證明了需要對這一教義進行歸納,以便能夠對信徒進行教導。
第二個原因是:從一開始就有《聖經》相悖離的觀點向教會挑戰。因此,教會必須捍衛《聖 經》真理,駁斥謬誤,這就需要對基督教教義進行總結。
這樣,早在基督教第一世紀,就出現了對《聖經》的簡短總結:《使徒信經》。之所以這樣 給它命名,是因為它具體表達了使徒的教訓,用於教導加入基督教會的異教徒們。它的開篇 就宣稱:「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近一千年後,《海德堡要理問答》誕生了。雖然它更具體,更詳細,但仍然只是《聖經》真 理的總結。在這篇要理問答中,除了其他部分,還解釋了《使徒信經》。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怎樣產生的?
由於人的謬誤,《聖經》真理在中世紀(十六世紀前)的羅馬教會裡被層層烏雲所籠罩。十 六世紀後,靠着神的恩典,在馬丁路得(德國)和加爾文(瑞士)等人的領導下,一場復興 運動開始了。我們稱之為「改教運動」。
改教運動將《聖經》--神的道重置於中心地位。對概括《聖經》教訓的小冊子的需要相應而 生。帕拉提那的德國領地君主--弗雷德三世(Frederick III)吩咐海德堡大學(海德堡為 帕拉提那的首府)的兩個年輕神學家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和俄利維亞努 (Caspar Olivianus)編撰一本包括問題和解答的小冊子,並稱之為要理問答。不僅青少 年,而且教會的全體會眾都要用這本小冊子學習《聖經》教義。學習的方法是教師問,學生答。
這本小冊子於1563年完稿。幾個世紀以來,教會學校和教會都通過宣講福音,用這本小冊子 進行教導。神的兒女們從中大得安慰。
小冊子的作者所說的並未超過我們在《聖經》裡所讀到的。在每一個答案後,都有《聖經》 經文,說明此答案是來自《聖經》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本要理問答是符合真理的,它永 遠也不會過時。
《海德堡要理問答》的結構
《海德堡要理問答》是關於人要快樂地死去的話,必須知道的三件事:他的罪惡所帶來的愁 苦;從此愁苦中得救的途徑和對此救贖的感恩。得救意味着接受對罪的赦免,與神和好,今 後在永遠的福樂中與他同在,事奉他,讚美他。它也包括了為從所有的罪惡和永死中得救而不盡感恩。
在這門課程里,我們主要講授人必須知道的三件事;也將討論《使徒信經》,神的律法 和「主禱文」。
因為要理問答的每一部分都是為教會單個主日設計的,因此把它按「主日」或禮拜日劃分。 《海德堡要理問答》有52個主日的課程,與一年的52個禮拜日相應。
內容提要
前言
主日1是一篇前言,介紹《聖經》教義的重大意義(《海德堡要理問答》是對它的總結): 生與死的唯一安慰。下一個問題是:「為了叫你在這種安慰中快樂地生或死,有多少事情是 你必須知道的呢?」回答是「有三件事我應當知道:第一,我的罪惡和愁苦有多大。第二, 我當怎樣從自己一切罪惡和愁苦中得到釋放。第三,我當如何為這樣的拯救感謝上帝。」這 三件事組成了基督教教義的要素,也決定了要理問答其餘部分的結構。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日2-4)主要講述那些未悔改,未通過對罪的赦免和相信耶穌基督與神和好的人的愁苦。
首先,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你從何處知道你的愁苦呢?」--從神的律法。相關的問題是: 「這種愁苦是從何處產生的呢?」從亞當在樂園裡所犯的罪。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愁苦的嚴 重程度:人完全不能為神的榮耀而活;除非神的靈更新他,他的天性總傾向於邪惡。
最後,談到罪在今生和永恆中要受的懲罰。想利用神的仁慈來逃避這種懲罰是行不通的。因 為神的公義,他不可能對罪惡視若無睹。只有對罪的懲罰得到完全的承擔,與神和好才有可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日5-31)教授救贖的問題。
問題是救贖是否可能,答案是:「如果神的公義得到滿足,我們就能得到救贖。」
首先,問題在於:「救贖怎樣才能實現?」救贖只有通過滿足神的公義才有可能,這就意味 着神的律法必須得到完全的遵行,罪必須受到懲罰,神的震怒必須被承擔,神的公義必須得到滿足。
人可以救贖自己嗎?或者,其他受造物可以幫助我們嗎?不,只有一位中保可以,他既是完 全的神,又是完全公義的人。這位中保就是耶穌基督。接下來的問題在於我們怎樣才能認識 這位中保:《聖經》告訴我們,要通過信心。
接下來,在《使徒信經》(對三位一體的神的信仰告白)的基礎上討論信心的內涵。然後, 更進一步地討論信心:信心的益處,信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信心從何而來及信心通過聖禮: 聖餐和洗禮得到加強。
最後討論聖徒的聯合,也提到基督徒的紀律(駁斥偽教義和懲治教會裡可憎的罪行)。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日32-52)是關於對救贖的感恩。在此強調了信心的果子:好行為。好行為不 是為了賺得救恩,而是為了表現對所受恩典的感謝。
信心和歸正並肩而行:基督徒渴望按照神的誡命生活。關於這個問題,重點在討論十誡。
在此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能達到完全,怎樣才能按照律法的要求而活。這就顯示了禱告 的必要性,引出了對完美的禱告--主禱文的討論。
http://old.thirdmill.org/chinese/cd/hd/gb/hdc00.htm
陳達/王志勇版說明
海德堡要理問答 德國的普法勒次在1546年成為信義宗的教區,但在這不久,改革宗的信仰也在此地傳開。因對聖餐禮觀點的不同,發生了一連串的爭辯;信義宗認為基督的身體是實實在在地在餅與杯之中,而改革宗則主張餅與杯是基督同在的表徵與記號。 為了解決此教義的分歧,當時在位的腓勒德利三世(FrederickIII,1515~1576)在研究這兩觀點之後,採納了改革宗的論點。為了教育青年,他不顧信義宗所施加的壓力,邀請了數位海得堡大學的教授,也是改革宗的神學家,完成一個適用於學校、教會及講台信息教導的信仰問答,其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善於辯證的烏爾西努(Zacharius Ursinus),及善於熱誠表達的俄利維亞努(CasparOlevianus),他們二人的特長成為此問答的特色。 腓勒德利三世也積極地參與於著作的過程中,帶着論戰性的第80問答,是出於他的建議,他並為德國的版本作了一篇序言。這份問答於1563年的1月,在海得堡的議會中被採用,故以此名之。在出版的同時,拉丁文版本也已完成。 《海得堡要理問答》在改革宗的信條著作中,是最具有權威性及最為通行的,其原因有三: 1.它被翻譯成多種的語言,因此為許多的團體所採用。 2.雖然是在激烈的神學爭辯中產生的,但此問答卻不具咄咄逼人的辯腔,語氣十分溫和,除了第80條之外,文辭之間滿有安慰,而內容着重於實際信仰的需求,不重神學的研討,所以頗受普法勒斯以外改革宗教區的喜愛。 3.此問答的組織與眾不同,乃是照着羅馬書的方式寫成。全文129個問答,分成三個部份:1到11是有關人類的罪及苦情;12到85是有關基督的救贖和人的信,包括對使徒信經及聖禮的解釋:最後的部份強調人應有的回應,其中包括對十誡及主禱文的闡釋。故改革宗的神學觀隨處可見。
錢耀誠版序
對全世界改革宗教會而言,海德堡要理問答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海德堡要理問答是傑出的神學家撒迦利亞·烏爾西努(Zacharias Ursinus)和卡士帕·奧利維亞努(Caspar Olevianus)所撰寫的。此書的目的系針對改革宗教會的男女老幼在屬靈教育上的指南。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問世之後,改革宗教會即以此書來教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之會眾。並且改革宗教會在每一個主日下午都根據海德堡要理問答的內容來講道。此外,海德堡要理問答的問與答可以用來幫助那些靈命成熟老練的人,使其靠着恩典可以向他人訴說其信仰之緣由、內容,並每日生活中主所賜之盼望及安慰。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他的屬靈生活上將本書當作指南,以避免任何人在他永恆的事上自欺。我亦誠懇的盼望主使用這本書成為眾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中國人的福祉。正像主過去在西方世界中,曾多次所成就的一樣。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English 2011 Version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 was composed in the c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at the request of Elector Frederick III, who ruled the province of the Palatinate from 1559 to 1576. The new catechism was intended as a tool for teaching young people, a guide for preaching in the provincial churches, and a form of confessional unity among the several Protestant factions in the Palatinate. An old tradition credits Zacharias Ursinus and Caspar Olevianus with being the coauthors of the catechism, but the project was actually the work of a team of ministers and university theologians under the watchful eye of Frederick himself. Ursinus probably served as the primary writer on the team, and Olevianus had a lesser role. The catechism was approved by a synod in Heidelberg in January 1563. A second and third German edition, each with small additions, as well as a Latin translation were published the same year in Heidelberg. The third edition was included in the Palatinate Church Order of November 15, 1563, at which time the catechism was divided into fifty-two sections or Lord’s Days, so that one Lord’s Day could be explained in an afternoon worship service each Sunday of the year.
The Synod of Dort approved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in 1619, and it soon became the most ecumenical of the Reformed catechisms and confession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European,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is still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warmly praised catechism of the Reformation period.
Most of the footnoted biblical references in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catechism were included in the early German and Latin editions, but the precise selection was approved by Synod 1975 of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http://www.crcna.org/pages/heidelberg_main.cfm
CCEL English Version Content
Heidelberg Catechism
The Catechism
Method of Instruction in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s the Same is Taught in the Reformed Churches and Schools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 Of The Misery Of Man
The Second Part - Of Man's Deliverance
Of God The Father Of God The Son
Of God The Holy Ghost
Of The Sacraments
Of Holy Baptism
Of The Holy Supper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Third Part - Of Thankfulness
Of Prayer
Note. This Catechism is fully based on the Scriptures. The references to Scripture are indicated in parentheses with a letter. For example, the letter (a) points to the texts (a) placed after the answer.
http://www.ccel.org/creeds/heidelberg-cat.html#Heading1
鏈接參考
英文版 http://www.ccel.org/creeds/heidelberg-cat.html
英文2011版 http://www.crcna.org/pages/heidelberg_main.cfm
王志勇版 http://old.thirdmill.org/chinese/cd/hd/hd-ce_gb.htm
陳達版(王志勇版) http://www.zgggz.com
參考鏈接
<references/>
Copyright 版權所有 (C) 2004-2021 基督徒百科 Bible.World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轉載需要提前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Website網址: https://Bible.World Wechat微信: bibleworld Telegram電報: BibleWorld 基督教百科 微信 bible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