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使徒行傳第一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使徒行傳第一章,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使徒行傳提要
使徒行傳第一章
使徒行傳第二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
使徒行傳第四章
使徒行傳第五章
使徒行傳第六章
使徒行傳第七章
使徒行傳第八章
使徒行傳第九章
使徒行傳第十章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
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使徒行傳第廿二章
使徒行傳第廿三章
使徒行傳第廿四章
使徒行傳第廿五章
使徒行傳第廿六章
使徒行傳第廿七章
使徒行傳第廿八章


使徒行傳第一章


【徒一1】「提阿非羅阿,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原文字義]「提阿非羅」神的朋友,愛神的人,神所愛的,神所寶貴的,神所看重的。

 [文意註解]「提阿非羅阿,」他是本書和《路加福音》的受者,詳情請參閱《使徒行傳提要》『受者』欄。

「我已經作了前書,」指《路加福音》。據說初期教會將《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視作同一部書的上、下冊,直到第二世紀中業,才把記錄主耶穌一生事跡的《路加福音》與其他三本福音書放在一起,而把記錄門徒事跡的《使徒行傳》單獨放在四福音之後。

「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這句話是對《路加福音》作一個總結。『開頭』是指主耶穌道成肉身、活在地上的時期;『所行』即指 的行為事跡;『所教訓』則指 的話語教導。

 [話中之光](一)「一切所行所教訓的,」主耶穌的事工,是行道與教訓兼備的;我們服事主的人,也當言行並重(腓一27;弗四20~22)。

(二)身教在言教之先,這是主耶穌一生的特點。 在教訓饒恕之前,自己先饒恕人; 在教導禱告之前,自己先禱告; 在教導撇下一切走十架道路之前,自己先撇下一切走十架道路; 在教訓人要彼此洗腳之前,自己先為門徒洗腳。

(三)一般基督徒的兩個大缺點乃是:(1)所行的跟不上所教訓的;(2)不太懂得自己所信的是甚麼。

(四)主耶穌在肉身里的的行為和教訓,只不過是 事工的「開頭」而已,二千年來, 仍舊藉着聖靈繼續不斷地作工並教訓我們信徒。


【徒一2】「直到 藉着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文意註解]「直到 藉着聖靈,」本書強調一切所成就的事,乃是『藉着聖靈』作成。聖靈是貫串全書的主角,所以《使徒行傳》有《聖靈行傳》之稱。

「吩咐所揀選的使徒,」『吩咐』是個軍事性用語,指下達號令,期待對方遵行;『使徒』指受差遣者。

 [話中之光](一)主一切所行所教訓的,都是「藉着聖靈」;我們也當在靈里說話行事(加五25)。

(二)「吩咐所揀選的使徒,」這話表示主只吩咐 所揀選的人,可見能蒙主吩咐的人非同小可;我們不應等閒看待主的吩咐。

(三)「吩咐所揀選的使徒,」凡主所『吩咐』我們的話, 都期待我們遵守和實行,因此我們切莫僅將它的話當作道理來談談說說,卻無心遵行。


【徒一3】「 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

 [原文字義]「憑據」事實證據,症狀;「顯現」顯示自己。

 [文意註解]「用許多的憑據,」『憑據』原文為複數詞,指眾多的證據,藉以表明證據確鑿的事實。

「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指活生生地、活靈活現地將自己展示在門徒面前。

按全部新約聖經,主耶穌從死里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的詳情如下:(1)向馬利亞顯現(可十六9~11;約廿11~18節);(2)向別的婦女們顯現(太廿八9~10);(3)嚮往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顯現(可十六12~13;路廿四13~35);(4)向西門彼得顯現(路廿四34;林前十五5);(5)向多馬以外的十個使徒顯現(路廿四36~43;約廿19~23);(6)向十一個使徒顯現(可十六14;約廿24~29);(7)在加利利顯現(太廿八16~20);(8)在提比哩亞海邊顯現(約廿一1~23);(9)多次多方顯現 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林前十五6~7);(10)在橄欖山升天前顯現(徒一6~12;路廿四50~51);(11)最後向使徒保羅顯現(林前十五8)。

「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這是新約聖經惟一的經節,談到主耶穌復活後至正式升天,逗留地上長達『四十天之久』。

『向他們顯現』原文為『被他們看見』。復活的基督原就住在信徒的裡面(林後十三5),一直與他們同在。只不過 的同在,有時是看得見的,更多的時候是看不見的。

「講說神國的事,」『神的國』指神掌權的範圍,也指一種神聖事物的境界;關於神國的教訓,根據新約聖經,可有三層的講究:

1.神國的實際:只有那些真正重生得救的人,才有分於神的國(約三3,5)。

2.神國的外表:包括許多掛名的基督徒(路八10~15)。

3.神國的實現:必須等到主再來時,神的國才會真正名副其實的出現在地上(啟十一15)。

本節表明主在 復活之後,四十天之久訓練門徒兩件事:(1)叫門徒確切的體認主復活的實在,以便作為他們今後見證的中心點(徒二24,32;三15;四10;五30;十40~41;十三30,34,37;十七3,31;廿六8);(2)使門徒更深地領會神國的意義,以便作為他們今後傳講的主題(徒八12;十四22;十九8;廿25;廿八23,31)。

 [靈意註解]「四十天」是試煉和試驗期間(太四2)。

 [話中之光](一)「四十」原是試煉受苦的數字,但在此也是復活之主向人顯現的數字;當我們落在苦難的試煉的時候,也正是主向我們「活活的」顯現的時候。所以我們不用怕苦難的試煉,只怕在苦難中沒有主的顯現。

(二)基督徒所接受的,不是一位死了的教主,而是一位死過又活過來的救主(啟一18)。藉着 的死,完成了救贖的工作;藉着 的復活,證實了救贖的可靠(林前十五17)。

(三)復活的基督,不但是神教會的根基,並且也是對神仇敵撒但的致命打擊,難怪從基督復活的時候開始,撒但和它的手下就一直否認並攻擊基督復活的事實。

(四)基督徒若只知道享用基督死的功效,而不知道享用 復活的功效,就只是一個僅僅得救的基督徒,何等可惜!

(五)基督徒主觀地經歷神的生命,是從認識基督的復活開始的;一個不認識基督復活的人,裡面就沒有生命實際的經歷。


【徒一4】「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

 [文意註解]「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聚集』的原文有『與他們同吃』的意思;有的譯本將本句直譯為:『當 和他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因此就可把本節與《路加福音》廿四章四十三節連起來讀。不過,『聚集』也可指任何一次的相聚。

「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主耶穌這個吩咐,似乎與四福音書有矛盾,因為:(1) 在受害之前,曾經豫告門徒要在復活以後往加利利去(可十四28);(2)在主復活之後,天使曾要抹大拉的馬利亞告訴門徒去加利利見耶穌(可十六7);(3)復活後的主也曾在加利利的山上和海邊,分別向門徒顯現(太廿八16~17;約廿一1)。

然而,我們若把這一次的聚集,看作是主升天前最後一段時間在耶路撒冷與門徒的聚集(徒一6~11;路廿四43~51),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那時,那些去加利利的門徒已經又回到耶路撒冷,主在此吩咐他們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

「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即聖靈(珥二28~32;路廿四49)。根據《約翰福音》,聖靈也是主耶穌所應許的,是 向父求的(約十四16,26)。

「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主耶穌在受害已先,曾經屢次告訴門徒,他們將要領受聖靈(約十四16~17,26;十五26;十六7,13)。

 [話中之光](一)耶路撒冷乃是主耶穌受害的地方,因此也是門徒處境最危險的地方,然而主卻叫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這話說出:我們遵行主的旨意,不能專揀安逸的地方;反而越是在困境中,越能享受主的同在。

(二)主一面囑咐門徒:『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卻一面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要等候」。我們信徒原是要『去』的,但必須先『等』;凡不會『等』的,就不配『去』。『去』說出負擔和託付,『等』說出仰望和裝備。

(三)「要等候父所應許的,」我們得着神的應許是需要等候的;人若不肯等候,絕不可能得着神的應許。但基督徒的等候,並不是無所事事,乃是專心一意的仰望神。

(四)「等候」也說出順服的態度 不順服主吩咐的人,神絕不會將工作託付他去作,也絕不會將屬天的祝福傾倒給他。

(五)不認識神的人,以為『作工』才是服事神,而不知道「等候」也是一種的服事;認識神的人,不僅知道「等候」就是服事神,並且還知道「等候」乃是一種比『作工』更有深度的服事。


【徒一5】「『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文意註解]「約翰是用水施洗,」約翰的洗禮重在消極方面的對付,藉着將人浸入水中,表明將他已往離棄神的罪行,作個結束,所以又稱作『悔改的浸』(徒十九3~4)。這與基督徒奉主耶穌的名受浸不同,因為基督徒的受浸,是重在與基督的聯合,包括消極方面的埋葬――與基督同死,也包括積極方面的復活――與基督同活(羅六3~5)。

「但不多幾日,」指主升天后再過十日的五旬節(徒二1)。

「你們要受聖靈的洗,」『聖靈的洗』按原文應翻作『聖靈的浸』。從主的話看來,門徒領受聖靈的浸乃是指一件特定的事,就是在五旬節那一天,聖靈要降臨在門徒們的身上;路加說『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徒二1~4),使徒彼得則解釋這是應驗先知約珥所作『聖靈澆灌』的豫言(徒二16~18)。因此,許多人將『聖靈的洗(浸)』、『聖靈降臨』、『聖靈充滿』和『聖靈澆灌』混為一談,認為都是指着同一件事。但根據全本新約聖經看來,這幾樣聖靈的作為,在廣義上雖然相同,但在狹義上彼此仍稍有分別:

1.『聖靈的洗』:指將信徒浸在聖靈里,使之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而有分於靈里的合一(林前十二13;弗四3)。這個靈浸的應驗,分成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是在五旬節那天,由主的門徒代表所有的猶太信徒,被浸入基督的身體裡(徒二4);第二個階段是在哥尼流家裡,代表所有的外邦信徒,也被浸入基督的身體裡(徒十44~47;十一15~17)。所以『聖靈的浸』,乃是在歷史上已經成功了的一項客觀事實,古今中外所有真實的基督信徒,都已經有分於靈浸;當我們悔改相信主耶穌之時,這個客觀的事實就成為我們個人主觀的經歷。

2.『聖靈降臨』:有別於『聖靈的內住』,那是指聖靈住在信徒的裡面,使之重生,而有分於屬靈的生命(羅八11;約三6);而『聖靈降臨』則指聖靈臨及於信徒(外加性質),使之得着屬靈的能力,好作主的見證(徒一8;路廿四49)。聖靈的內住偏重於生命,聖靈的降臨則偏重於工作。

3.『聖靈充滿』:按照原文,用了兩種不同的字:一種是指外面的『充溢』或『充沛』(pletho,徒二4;三10;四8,31;五17;九17;十三9,45;十九29),亦即聖靈大量降在信徒的身上,使信徒得着工作的能力;另一種是指裡面的『充滿』(pleroo,徒十三52;弗五18),亦即聖靈擴大占有信徒的裡面,叫信徒滿有屬靈生命的素質。

4.『聖靈澆灌』:『澆灌』也可譯作『傾倒』,乃是指如同將膏油傾倒在人頭上(利八12),神從天上將聖靈大量降在信徒的身上,使之能遂行神所交託的特殊使命(徒二16~21)。

[話中之光](一)水洗和靈洗同是信徒所必需的;我們不但要接受水洗(浸)的手續,也要經歷靈洗(浸)的實際。

(二)靈洗(浸)的經歷是藉着等候得來的(徒一4),意即主權在於神,是照着 的時間和方式臨到信徒身上,而不是人的追求所能換來的。


【徒一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原文字義]「聚集」聚在一起(與第四節的『聚集』不同字);「復興」恢復先前狀態。

 [文意註解]「他們聚集的時候,」有些解經家認為這話不是第四節的重述,而是指其後在主升天以前最後一次的聚集。

「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門徒這問話顯示,他們到這時候對神國的認識,還是狹隘而屬世的,像一般猶太人一樣,盼望主耶穌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治,在地上建立一個政治上自由獨立的國家。這就是他們對所謂的『彌賽亞國』的觀念。

[話中之光](一)人的思想觀念常會阻礙我們得到新的看見;甚至連我們以前對聖經的正確認識,也有可能會成為我們得着主嶄新啟示的攔阻。因此,我們每一次來到主面前,都應當倒空自己,指單單仰望主。

(二)主所注意的是『神國的事』(徒一6),但門徒所注意的卻是「以色列國」;真求主改變我們的觀念,從屬地的境界轉變到屬靈的境界(西三2)。

(三)基督徒固然應該關心自己的骨肉之親和國家民族(羅九1~3),但主要我們更關心神的國和神的子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東西(骨肉之親和國家民族)都要加給我們(太六33)。


【徒一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文意註解]「父憑着自己的權柄,」主耶穌並不以他們在第六節的詢問是錯的,因為『復興以色列國』乃是神所定的計劃,只是『在何時復興』,完全在於神的主權。

「所定的時候日期,」『所定』原文為過去不定時態,指父神已經定規了一個時間,它乃是一個既定的事實。

『時候』指一段時期,着重在時間的延長;『日期』指某一確定的時候,與時間的長短和性質均有關係。

「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彌賽亞國的實現,將會按照父神計劃中所安排的日期完滿成就,但在所定的時候尚未滿足之前,我們不能豫知何日何時(太廿四36)。

[話中之光](一)主再來的時日,是屬於神的隱秘(申廿九29);神既然不明白告訴我們何時何日,我們也無須越分去推算它。

(二)父神的事,應當安心交給神去安排,我們只當殷勤去作我們所該作的事 靠着聖靈的能力作主的見證(徒一8)。


【徒一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原文字義]「身上」上面;「見證」見證人,殉道者。

 [文意註解]「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門徒已經在主復活當天晚上領受了聖靈(約廿22),在他們的『裡面』作生命的靈(羅八2);如今為着主的見證,還需要聖靈降臨在他們的上面,亦即在他們的『外面』作能力的靈(路廿四49)。

「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耶路撒冷』是猶太首府,又是主耶穌被釘死的地方;『猶太地』是耶路撒冷的周邊地區,居民以猶太人占絕對多數;『撒瑪利亞』是緊鄰猶太地北面的地區,居民多為血統不純的撒瑪利亞人;『地極』是指距巴勒斯坦較為遙遠的外邦國家。以上四重地理的標誌,乃是《使徒行傳》內容的索引,福音的向外擴展正好符合這個次序 從耶路撒冷開始(二章起),傳至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八、九章),然後遍及遠方(十至廿八章)。

「作我的見證,」原文是『將是我的見證(或作見證人)』。為主作見證,乃是貫穿《使徒行傳》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徒二32;三15;五32;十39;十三31;廿二15)。

作主的見證有三樣講究:(1)見證人必須對主有親身的經歷與認識(參22節);(2)真正的見證往往不在乎言語,乃在乎行為;(3)在希臘原文,『見證人』和『殉道者』同字,故為主作見證,須有為主殉道的心志。

 [話中之光](一)主不告訴我們復興以色列國的日期(參7節),卻在此告訴了我們得國度的路,就是被聖靈充滿作主的見證,盡教會在地上的使命。

(二)主今天還把我們留在地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為主『作見證』,或者說,要我們『作主的見證人』;這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榮耀的『天職』。

(三)聖靈在你『裡面』,是為着你個人 叫你自己悔改、聽神的話,並且認識主;聖靈在你『身上』(即你的外面),是為着別人 較別人悔改、聽神的話,並且認識主。

(四)基督徒為主作見證,聖靈的能力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個人即使很有才幹,也受過嚴謹的訓練,而且經驗豐富,但若沒有聖靈的能力,他的工作便不會有果效;相反,一個人即使沒有學識,氣貌又不揚,但若他得着聖靈的能力,便會有意想不到的工作果效。

(五)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六)主的愛是世界性的,主的福音惠及全地;我們信徒應當脫離狹窄的種族和地域觀念(西三11),全世界都是我們作見證的對象。

(七)本節啟示了福音廣傳的原則:從中心一直往外開展。所以我們傳福音,也要從至近的親朋好友開始,漸漸及於陌生的社會大眾。

(八)許多基督徒有心為主傳福音,卻犯了兩種極端的毛病:一種是好高騖遠,願意到天涯海角去傳道,而忽略了身旁的家人、親戚、鄰居、同事和同學;另一種則是只顧眼前和身邊,而沒有顧到主的需要和呼召。

(九)「見證人」的原文含有『殉道者』的意思。我們作主的見證人必須:(1)要有『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啟十二11)的心志;(2)『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

(十)我們若要為主作見證,除了必須有聖靈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對基督有切身的經歷與認識。不要以為一個人得救了,有聖經的知識,有口才,有好的思想,就能為基督作見證。重要的是我們在主面前有甚麼歷史。作主的見證人,必須建立在認識基督的根基上。你雖然能講很多,但不一定能作基督的見證人。人所缺少的是神聖的生命和聖靈,只有真認識基督的人,才能使人活。


【徒一9】「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 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 接去,便看不見 了。」

 [文意註解]「他們正看的時候, 就被取上升,」這話表明主的升天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是有許多人可作見證的。

「有一朵雲彩把 接去,」『雲彩』在聖經里常被用來形容屬神的榮光(出四十34;王上八10~11;太十七5)。


【徒一10】「當 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

 [原文字義]「定睛望」異常的凝視。

 [文意註解]「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即天使(約廿12)。


【徒一11】「『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 怎樣往天上去, 還要怎樣來。』」

 [文意註解]「加利利人哪,」除了加略人猶大(太十4)之外,主耶穌原先的十二門徒都是加利利人。

「你們見 怎樣往天上去, 還要怎樣來,」天使這話告訴我們:『主的再來』並不是指主在聖靈里住在我們的裡面,也不是指我們將來死後要與 同住;『主的再來』並不是寓意的來,乃是具體實質的來。

同時,當主耶穌再來時,會和 升天時有類似的情景:(1) 怎樣從橄欖山升天,再來時也要回到橄欖山(徒一11;亞十四4);(2) 升天時怎樣是有目共睹,再來時也是肉眼可見的(徒一9;太廿四30);(3) 升天時怎樣被雲彩接去,再來時也要駕雲降臨(徒一9;可十四62;路廿一27)。

 [話中之光](一)「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神不要我們遲疑、猜測、浪費時間, 要我們行動、執行主交付的任務。

(二)我們若真的看見基督升天的異象,就必有屬天的眼光,思念並追求上面的事,而不被地上的事所迷惑(西三1~2)。

(三)「 還要怎樣來,」這個『 』不是別人,乃是這「升天的耶穌」。主的再來,並不是指現今 在靈里與我們同在,也不是指聖靈的降臨,乃是指 自己還要再來。

(四)「 還要怎樣來,」基督再來乃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不但先知豫言 的再來(亞十四5),主親口說到 的再來(太廿四44),天使在此也保證 的再來,聖靈更藉着新約書信的作者一再提到 的再來(帖前四16;來十37),而全部啟示錄就是見證 的再來。主的再來是肯定的事。

(五)既知我們的主還要再來,就當存着愛慕 快來的心(啟廿二20),豫備自己以迎接 的再來(太廿四44;廿五1~13)

(六)當主再來的時候,必要審判地上的人,叫那些與世界同流的人受到懲罰。所以凡是認識主要再來的人,就當存着敬虔的心在世度日。


【徒一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橄欖山」橄欖園。

 [文意註解]「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橄欖山』即主耶穌升天之地,是在耶路撒冷城外(徒一9~11;路廿四50~51)。

「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猶太拉比根據安息日不可走遠路的規定(出十六29),推定人最多只能走二千肘(約一公里)的路程(民卅五5;書三4),若超過此距離,就算是違犯安息日了。

「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當時的情勢,對於主的門徒而言,他們留在耶路撒冷是要冒着生命的危險。


【徒一13】「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裡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

 [原文字義]「一間樓房」樓上的房間;「彼得」石頭;「約翰」神的恩賜;「雅各」篡奪者,抓住;「安得烈」男子漢,大能者,得勝者,剛強,剛毅的;「腓力」深愛,愛馬者;「多馬」雙生的;「巴多羅買」多羅買的兒子,戰爭之子;「馬太」神的恩賜;「亞勒腓」交換;「奮銳黨的西門」熱心地聽從;「猶大」敬拜。

 [文意註解]「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按原文,『樓房』這詞前面有定冠詞,表示它在使徒們心目中是獨特的,很可能就是主耶穌和 門徒用逾越節晚餐的那間大屋的樓上(可十四15),據說就是馬可母親的家,初期的信徒們似乎經常用此樓房作為聚會的場所(徒十二12)。今日有許多解經家稱呼這樓房為『馬可樓』。

「巴多羅買,」有許多解經家認為《約翰福音》書里的『拿但業』(約一45~50),就是巴多羅買。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主的十二門徒中有兩個名叫雅各,一個是西庇太的兒子,即約翰的兄弟;另一個即此雅各(太十2~3;可三17~18;路六14~15)。一般解經家稱他為『小雅各』,以茲分別。

「奮銳黨,」是一個急進的猶太教派,對律法極其熱心,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來加以衛護;他們連帶也反抗外來的羅馬政權。

「和雅各的兒子猶大,」又名達太(太十3;可三18)。


【徒一14】「這些人,同着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原文字義]「同心合意」同一個心思;「恆切」堅持,持續不斷。

 [文意註解]「同着幾個婦人,」『幾個婦人』原文為『婦女們』;她們之中有些是門徒的妻子,也包括那些跟隨主到十字架下的婦女們(太廿七55~56;可十五40~41;約十九25)。

「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這是新約聖經最後一次提到馬利亞的地方,且稱呼她是『耶穌的母親』,而不是天主教所稱呼的『神的母親』;並且她也跟門徒一起禱告,而不是接受門徒的祈禱。

「耶穌的弟兄,」『弟兄』原文是複數詞,指 的肉身弟兄們;他們先前不信 (約七5),現在顯然已經歸信 ,當中的雅各和猶大更為日後教會的領袖(徒十五13~21;加二9;猶1)。

「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這話指明禱告的三要件:(1)『同心合意』;(2)持之以『恆』;(3)有迫『切』的心情和『切』實的負擔。

 [靈意註解]當初教會在這間樓房裡面一同禱告的,有弟兄,也有姊妹;有男人,也有女人(徒一13~14)。在聖經裡面,男人代表客觀的真理(道理),女人代表主觀的真理(經歷);兩方面都不可缺少,且必須兩者相加,才能帶下屬天的祝福。

 [話中之光](一)聖靈的降臨是主所應許的事(徒一8),而主是信實的, 所應許的,必定會成就;雖然如此,但仍需門徒們的禱告,才能叫他們主觀地經歷聖靈的澆灌(徒二1~4)。神旨意的成就,必須人以禱告來鋪路;我們禱告到那裡,神的旨意便成就到那裡。

(二)我們雖然不能叫神作 所不願意作的,我們卻能攔阻神作 所要作的,其中的關鍵乃在於『禱告』。神作工有一個原則:必須神的子民肯為 的旨意禱告,神才肯興起作工,成就 的旨意。

(三)禱告不是別的,禱告乃是我們對神的旨意說『阿們』;只有當信徒在禱告裡與神的旨意表同情時,神才肯成功 的旨意。

(四)一切屬靈的工作,都應該是在禱告中預備,也是在禱告中開始的;禱告乃是屬靈工作的基礎,沒有禱告作根基的工作,決不會帶出神真正的祝福來。

(五)本仁約翰說:『禱告是靈魂的盾牌(shield),是給神的奉獻(sacrifice)和對魔鬼的懲罰(scourge)。』

(六)又有人說:『祈禱乃是教會的溫度計(thermometer)和調溫計(thermostat)。』

(七)信徒的禱告帶下了『五旬節』(徒二1~4)。十字架是神的兒子獨自所成功的工作,五旬節是神的眾兒女用禱告所成功的工作。

(八)信徒個人私下的禱告固然重要,眾信徒在一起的禱告也不可或缺;許多時候,眾人同心的禱告,較個人的禱告能產生更大的果效。

(九)神的兒女聚集在一起,簡單的,專一的,真實的,「同心合意」的禱告,常能帶下神的答應和祝福。

(十)信徒若要有「同心合意」的禱告,首先必須活在「同心合意」的教會生活里。

(十一)信徒在禱告上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恆切」 容易灰心,無法持之以恆。

(十二)我們的禱告若還沒有得着神的答應,並不就表示神拒絕聽我們的禱告,而是因為神的時候還沒有到;這也就是我們的禱告需要恆切的原因。

(十三)最好的『等候』(徒一4),乃是『禱告』;最強有力的禱告,乃是「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十四)根據本章聖經,「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的要件有四:(1)有同一的認識――神的國是我們生存的意義(3節);(2)有同一的負擔――等候聖靈(4,8節);(3)有同一使命――作主的見證(8節);(4)有同一的看見――看見升天基督的異象(9~11節)。

(十五)神的工作須靠信徒「同心合意」才能完成;換句話說,信徒若不「同心合意」,便會破壞神的工作。


【徒一15】「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

 [背景註解]根據猶太公會的規矩,若要正式選舉任何人出任公會要職,法定出席人數必須有一百二十人以上。

 [文意註解]「那時,」原文是『在那些日子裡』。

「約有一百二十名,」當時的信眾至少有五百多位(林前十五6),故這些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因受樓房容量的限制,無法全部聚集在一起;也有可能大部分門徒留在加利利,未曾回到耶路撒冷。

「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弟兄』在此是指同得屬神生命的信徒(約廿17)。

 [靈意註解]「約有一百二十名,」『一百二十』是『十二』的十倍,象徵完滿的合一。

 [話中之光](一)「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跌倒得很厲害,但他靠主『站起來』。我們不要怕失敗,只怕失敗後不肯、也不敢靠主站起來。

(二)信徒應當彼此代禱,求主在「弟兄中間」多多興起人來,能為主作『出口』。


【徒一16】「『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豫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

 [文意註解]「弟兄們,」原文在前面另有『人們』或『諸位』一詞,中文沒有翻譯出來。這樣的稱呼經常出現在本書中(徒一11;二29,37;七2;十三15,26,38;十五7,13;廿二1;廿三1,6;廿八17)。

「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豫言…」指大衛所作的詩:『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替我』(詩四十一9);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也用過此言(約十三18),暗示猶大即將出賣 。

「領人捉拿耶穌的,」原文是『成了那些捉拿耶穌之人的領頭者』。

 [話中之光]我們應當作『領人歸信耶穌』的,而千萬不可作「領人捉拿耶穌」的。


【徒一17】「『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原文字義]「列…數」計入,數算,加添;「職任」職事,服事,事奉,供給;「分」簽(徒一26)。

 [文意註解]本節的開頭,在原文有『因為』一詞。


【徒一18】「『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

 [原文字義]「工價」酬金,報酬;「買了」獲得,取得;「身子仆倒」頭朝前、臉朝下摔倒;「腸子」內臟。

 [文意註解]「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那塊田地雖然實際上是由祭司長們商議購買的,惟因系用猶大賣主的工價(太廿七3~10)所買,故仍可視為是他自己名下買的田。

「以後身子仆倒,」猶大是吊死的(太廿七5);大概是所用的繩子不勝負荷而斷裂,導致身子 落,呈向前仆倒狀。

「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當身子由高處 落,撞擊地面時,腹部破裂,以致腸子都流出來。


【徒一19】「『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着他們那裡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

 [原文字義]「亞革大馬」血田(亞蘭文)。

 [文意註解]「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這名字無疑是那些了解當時情況的人所起的,因為這塊田是以猶大所得的血價買來的(請參閱本章十八節註解)。


【徒一20】「『因為詩篇上寫着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原文字義]「職分」監督的職責,眷顧。

 [文意註解]首句引自《詩篇》六十九篇廿五節;末句引自《詩篇》一百○九篇八節。


【徒一21】「『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

 [原文字義]「中間」面前。

 [文意註解]「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意指 三十歲起公開傳道(路三23)的三年半時間。


【徒一22】「『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文意註解]「作耶穌復活的見證,」『復活』乃是證明:(1)耶穌確實曾經為着救贖罪人而死;(2) 的死已經蒙神悅納;(3) 是生命的主。所以復活的信息相當重要,乃是基督徒信仰的關鍵;人若不相信耶穌從死里復活,就不能得救(羅十9)。

 [問題改正]有些解經家根據本節聖經認為,必須具備下列兩個條件的人,方有資格被稱為使徒:(1)從約翰出來施洗至耶穌基督復活這段時期,常跟隨在耶穌左右;(2)見過復活的耶穌。

他們根據上述的資格條件,認為僅在初期教會才有『使徒』,後世的教會則僅有『牧師和教師』,而不再有所謂的『使徒』。他們這種見解,可能是出於對十二使徒特殊地位的尊敬(啟廿一14),但卻局限了使徒的意義。

使徒保羅雖曾見過復活的基督(徒九5),但他未曾跟隨過耶穌(徒七58)。我們不知道巴拿巴信主以前的情形如何(徒四36~37),但是他後來也和保羅一同被稱為『使徒』(徒十四14)。甚至年輕的提摩太,他顯然未曾跟過耶穌,也未曾見過復活的主,但是後來也被稱為『使徒』(帖前一1;二6)。

並且,我們必須清楚分別『作耶穌復活見證』的使徒和『建立基督身體』的使徒(弗四11~12)的不同。這裡的十二個乃是作耶穌復活見證的使徒,但主在其後所立的使徒(如保羅等)乃是建立基督身體的使徒。這十二個後來無疑的也有分於建立基督身體的使命,但是他們那原有的身分,乃是別的使徒所不能取代的(啟廿一14)。

 [話中之光](一)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眾人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14,17)。

(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不僅是對人講說客觀的道理,並且是向人展示主觀的經歷,所以我們必須對主復活的生命多有經歷。

(三)我們若要「作耶穌復活的見證」,最要緊的是必須認識 復活的大能(腓三10);若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基督才真成為我們的目標。你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有多少,就在神和人面前能宣告多少。你若認識復活的大能,就認識甚麼是基督,自然而然的,你就有資格作基督的見證人。

(四)我們所信的主不是一位過去的人物,乃是一位活生生的人物―― 是又真又活的神(帖前一9)。

(五)基督徒的真正標記,不是他所知道有關耶穌的事,而是他所經歷、所認識的耶穌。

(六)基督徒必須在生活中遇見主,才能為 作見證;我們真實的見證,乃是在整個的生活上作見證,並且所見證的乃是我們所認識的復活主。

(七)「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這話表明見證的同伴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信徒不可滿足於個人為主作見證,因為單槍匹馬,難有豐滿的見證;必需充實見證的陣營,才能有剛強的見證。

(八)「同作…見證,」個人傳福音有如『釣魚』,僅能一條一條的釣;教會配搭傳福音有如『網魚』,能圈住許多魚(路五6~7;約廿一11)。


【徒一23】「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

 [原文字義]「巴撒巴」撒巴的兒子,安息日之子;「馬提亞」神的禮物,耶和華的恩賜。

 [文意註解]「那叫作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猶士都』是『約瑟』的拉丁文名字。

有人認為十五章里的『稱呼巴撒巴的猶大』就是他;他雖然沒有被選上為使徒(26節),但還是一直在教會中有活動,且被公認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先知(徒十五22,32)。反而是馬提亞雖被選上為使徒,此後卻不再在聖經中出現。

「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猶士都』乃是約瑟的希臘名字。


【徒一24~25】「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原文字義]「使徒」原文由兩個詞組成:一為『職事、職任』(ministry,徒一17),另為『使徒之職分』(apostleship,羅一5);「位分」地方,地位。

 [文意註解]「往自己的地方去了,」就是進入那為魔鬼和它的使者所豫備的永火里去(太廿五41)。

 [話中之光](一)神不會因我們的失敗,輕易讓別人得我們的『職分』(徒一20),但若我們長久留在失敗中,而不肯悔改,神就會興起別人來得我們的『職分』。丟棄『職分』的人,才會失去「位分」。

(二)猶大所去的地方乃是地獄,而他下地獄的方法乃是自殺;自殺是到地獄的捷徑。沒有一條引到地獄的路,比自殺更快的。


【徒一26】「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簽,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背景註解]從前猶太人要選人在聖殿中供職時,是把合適的人選名字寫在一塊一塊的石頭上;把這些石頭裝在一個容器內,搖動容器,直到有一塊石頭跌出來;那石頭上所寫的人名便是當選人。

 [文意註解]「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簽,」『搖簽』是猶太人傳統尋求神旨意的方法(利十六8;書十四2;撒上十四41;尼十34;十一1;箴十六33)。注意,此處是聖經最後一次用搖簽的辦法來決定事情,以後就不再使用此法了。

「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指他加入了使徒的行列。

 [靈意註解]『搖簽』的屬靈意義乃是:棄絕人天然的喜好,尊重神的主宰,單純仰望神心意的顯明。

 [問題改正](一)新約時代的信徒,因有真理的聖靈作引導,故不再使用搖簽的方法來求問神的旨意了。

(二)有人說馬提亞是搖簽搖出來的,算不得使徒,十二使徒中猶大的缺實在是由保羅繼承的。其實不然,因為聖靈承認他是十二使徒之一。二章十四節,『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馬提亞在內;六章二節,『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馬提亞也在內。至於保羅,他是主所特用的,在外邦人中間作使徒(徒九15;加一16;二9)。

 [話中之光](一)「馬提亞」這名字的意義是『耶和華的恩賜』;任何人得有分於主的見證,誠然是神的恩賜。

(二)今天在教會中決定事情,應當以主的心意為心意,切不可受個人好惡或利害關係的左右;所以最好是藉着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一同在靈里摸主的心意。

(三)一切因利害相投,或是憑屬人的關係而拉攏,聚結的同伴,都是犯了結黨的罪,且是不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