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使徒行傳提要
使徒行傳第一章
使徒行傳第二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
使徒行傳第四章
使徒行傳第五章
使徒行傳第六章
使徒行傳第七章
使徒行傳第八章
使徒行傳第九章
使徒行傳第十章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
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使徒行傳第廿二章
使徒行傳第廿三章
使徒行傳第廿四章
使徒行傳第廿五章
使徒行傳第廿六章
使徒行傳第廿七章
使徒行傳第廿八章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徒廿一1】「我們離別了眾人,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羅底,從那裡到帕大喇,」

 [原文字義]「哥士」山巔,公牢;「羅底」玫瑰;「帕大喇」被踐踏,散布災殃。

 [文意註解]「我們離別了眾人,」『離別』原文用了兩個字,含有『用力氣將之拉脫』的意思,暗示好不容易總算得與那些戀戀不捨的聖徒們分離(參徒廿36~38)。

「就開船一直行到哥士,」『哥士』是位於亞西亞的西南端外的一個小島嶼。

「第二天到了羅底,」『羅底』在哥士的南方,是一個比哥士大得多的海島。

「從那裡到帕大喇,」『帕大喇』是一內陸良港,位於呂家省。


【徒廿一2】「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原文字義]「腓尼基」棕樹之地。

 [文意註解]「遇見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去,」由此處直接開往巴勒斯坦方面的航線,因要橫渡地中海,故需換更大的船隻。『腓尼基』是敘利亞省沿海一帶地方的總稱,推羅為其主要海港。


【徒廿一3】「望見居比路,就從南邊行過,往 利亞去,我們就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裡卸貨。」

 [原文字義]「居比路」佳美,公正,愛,一朵花;「敘利亞」高地,被高舉;「推羅」岩石,使受痛苦。

 [背景註解]古時的船隻都是客貨兩用,每到一埠,便要裝卸貨物,因此需有若干時日的停留。

 [話中之光]「我們就在推羅上岸,因為船要在那裡卸貨。」基督徒無論到那裡,都要存着『要在那裡卸貨』的存心,到處供應基督的豐富。


【徒廿一4】「找着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被…感動」因為,藉着(through);「耶路撒冷」基礎,平安的居所。

 [文意註解]「找着了門徒,」『門徒』指耶穌基督的信徒,原文為複數詞;『找着』原文含有務必找出的意思,推羅的信徒可能很少,需要細細查訪才能找到。

「就在那裡住了七天,」注意,這『七天』加上他在腓立比過逾越節之後,從腓立比坐船到特羅亞共用了五天,又在特羅亞停留了七天(徒廿6),從特羅亞船行到米利都又花了四天(徒廿13~15),停留在米利都至少又花了三天(參徒廿18註解),我們不知從米利都船行到推羅需要多少天(參1~3節),若以十天計,則總共已過了卅六天,只剩下兩周就到五旬節了。

「他們被聖靈感動,」他們想必是被聖靈感動,預知保羅將在耶路撒冷遭遇危險。注意,被聖靈感動並不等於得着聖靈的吩咐和命令;聖靈感動人,使人得知將要發生甚麼樣的事情,但是聖靈並沒有吩咐人不可如何如何。

「不要上耶路撒冷去,」這裡想要阻止保羅上耶路撒冷的,並不是聖靈,而是他們對保羅的愛心與關懷,他們不願意看到保羅在那裡遇難。

 [話中之光](一)保羅所到之處,總有一班主內信徒接待他;為主作工的一個大好處,就是能擴大接觸基督身體的眾肢體,與他們有美好的交通。

(二)今天的信徒常喜歡藉口聖靈感動他們而說話行事,其實聖靈並沒有感動他們,而是出於自己主觀的動機。即便真的是出於聖靈的感動,叫人有一些的感覺,但那感覺也不能作為我們說話行事的惟一憑據。


【徒廿一5】「過了這幾天,我們就起身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

 [文意註解]「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信徒偕同家人直到城外送別,這表露他們對保羅關愛之情,雖然相識不同數日,但因着在主里交通的結果,使他們不勝依依。

 [話中之光](一)世人需要相交一段相當的時日,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誼,但信徒之間只要在生命的交通里,就能立刻觸發那從神來的愛(約壹四7;五1)。

(二)「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聖徒在分手離別之際,最好是藉着禱告將彼此交託在主的恩中(參徒廿32,36)。


【徒廿一6】「我們上了船,他們就回家去了。」


【徒廿一7】「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來到多利買,就問那裡的弟兄安,和他們同住了一天。」

 [原文字義]「多利買」多沙的,熱沙。

 [文意註解]「我們從推羅行盡了水路,」『行盡了水路』按原文又可譯為『繼續行水路』。

「來到多利買,」『多利買』是位於推羅南面約六十公里處的沿岸港口。從推羅船行到多利買約需一天。


【徒廿一8】「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裡,來到該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

 [原文字義]「該撒利亞」該撒的城,割開;「腓利」愛馬者。

 [文意註解]「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執事(徒六2~5),因耶城教會大遭逼迫,遂下到撒瑪利亞宣講基督,曾奉聖靈的引導到往迦薩的曠野路上傳福音給埃提阿伯的太監,帶領他得救並予施浸,後被聖靈提走,在亞鎖都被人遇見,他一路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參徒八章)。他因傳福音出了名,故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

「他是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那七個執事』原文無『執事』一詞,僅有『那七個』,乃專有所指,就是本書前面所載耶路撒冷教會選出的七個執事(徒六5)。

 [話中之光]我們信徒在教會中事奉主,雖各有所司,但仍需以傳揚福音為職志。


【徒廿一9】「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豫言的。」

 [文意註解]「都是處女,」意指她們過了當婚嫁的年齡,仍守獨身;她們很可能終身不嫁事奉神。

「是說豫言的,」『說預言』意指為神說話、傳道。

 [話中之光](一)信徒不但要向外人傳揚福音,也要帶領自己的兒女信主並事奉主(參書廿四15)。

(二)真正屬靈的人,是從自己家裡做起,使兒女們都愛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二5)?


【徒廿一10】「我們在那裡多住了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

 [原文字義]「亞迦布」螞蚱;「猶太」讚美,猶大之地。

 [文意註解]「我們在那裡多住了幾天,」想必是因為他們的行期較原先的預定為速,尚有多餘的日子可以停留。

「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亞迦布曾經預言天下將有大饑荒,結果應驗了(徒十一27~28)。


【徒廿一11】「到了我們這裡,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

 [背景註解]猶太先知常有一種習慣,就是當他們的言詞不能盡意表達時,便用一些實物或身體動作將其信息戲劇化地傳達出來(參王上十一29~31;賽廿3~4;耶十三1~11;廿七2;結四章;五1~4)。

 [文意註解]「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保羅後來的確被捆綁(參33節;廿八17)。

 [話中之光](一)新約兩大使徒彼得和保羅到了晚年,都同樣被人捆綁,受人苦待(參約廿一18);事奉主乃是走十字架的道路,我們越被人束縛與剝奪,就越能供應主的豐富。

(二)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屬靈的偉人如此,我們一般信徒也不能例外。

(三)在教會中的先知――為神說話者――只能告訴我們前途將要發生何事,但不能取代我們裡面的基督;我們雖然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帖前五20),但也不可將摩西(律法)和以利亞(先知)置於和基督同等的地位(太十七3~5)。


【徒廿一12】「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文意註解]「我們和那本地的人,」『我們』這詞表示路加本人也加入勸阻保羅前往耶路撒冷。

「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注意,先知亞迦布只是指明保羅必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綁,卻未說主不許他前去(參11節),因此他們的苦勸阻止顯然是出於人自己的意思,而非聖靈的意思。

 [話中之光](一)在教會中,許多人雖然有愛心,但那愛心很可能是出於我們人天然的情感,是糊塗的愛心。

(二)單憑人屬肉體的愛心,只照利害關係的眼光,往往會使我們『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以致成了撒但的工具(太十六22~23)。


【徒廿一13】「保羅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

 [文意註解]「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該撒利亞的信徒們為保羅此去耶路撒冷的前程擔心,甚至出聲痛哭,雖然充分流露了弟兄相愛之情,但只能加重保羅的為難,卻不能阻止他順服神的決心,以致他的心被『自己要去』與『弟兄們不讓去』兩種意願撕扯而碎裂。

 [話中之光](一)信徒們彼此關心對方的境遇,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若置我們自身的平安福利高於神的旨意,便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二)我們出於肉體天然的愛心,不但徒然叫忠心的見證人更加「心碎」憂傷,甚至還會成為主十字架的仇敵(參太十六21~23)。

(三)事奉主的人該有一個心志,就是我們的前途雖然可能引至受苦與受難,但也甘心樂意地往前。

(四)我們為着主名的緣故,應當不計個人的得失與安危。

(五)信徒惟有認定基督是我們惟一的目標――「我為主耶穌的名」,並且深曉十字架之死的必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才能勝過人意、情感的包圍,而勇往直前。


【徒廿一14】「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文意註解]「保羅既不聽勸,」解經家對保羅不聽勸的態度,有兩種完全相反的看法。第一種是說他過度固執己見,以致後來在耶路撒冷被捕,歷經痛苦,蹉跎了四年的歲月,一事無成,這是咎由自取。

第二種是說他並非違抗聖靈,而是遵行神的旨意,其理由如下:(1)他所作去耶路撒冷的決定,乃是在『靈里定規』(徒十九21『心裡定意』原文意思)的事,意即這件事不是出於他的血氣肉體,一意孤行,乃是出於他靈的深處,清楚得了指示然後定規的;(2)他自己早已知道將會在耶路撒冷遭遇捆鎖與患難,但他因為『靈里被捆綁』(徒二十22~23『心甚迫切』原文意思),沒有自作選擇的自由,不得不去;(3)他必須親自回耶路撒冷,把外邦眾教會的愛心捐款,作一清楚的交代(徒廿四17),才能卸下裡面的負擔;(4)保羅的被捕,乃是出於神的安排,為要讓他能在君王面前宣揚主名(徒九15);(5)主在保羅被捕入獄之後不但未責備他,反而對他多有鼓勵和安慰(徒廿三11;廿七23~24);(6)保羅的經歷,與主耶穌面向耶路撒冷赴十字架的過程很相似(參太十六21~23;路九22,51;十三31~32;十八31~33)。

本書編者贊成第二種的看法。

「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們似乎已經認識到保羅的行動乃是出於神的帶領,因此不再勸阻而同意保羅的決定。

 [話中之光](一)信徒被聖靈感動,預見將要面臨的困苦,並不表示聖靈要我們迴避那困境,要緊的是,要清楚知道主的旨意如何,一切當以「願主的旨意成就」為依歸。

(二)主的旨意,不但是藉着我們的平安順利而得成就,許多時候更是藉着我們的受苦與受難得以成就,因此問題不在於環境如何,乃在於我們是否有主清楚的帶領。

(三)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 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我們若是按着神的旨意行事,任何環境都與我們有益。

(四)主為着 自己的榮耀,統管萬有;不但正面的人事物都為 而效勞,連反面的人事物也都歸 調度。

(五)教會中弟兄姊妹們的感覺和意見,固然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神的引導,但千萬要注意的是,不宜傾聽人的聲音過於神在裡面的聲音。

(六)一個人對於自己的道路不能聽別人怎麼說。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知道神的旨意,接受裡面的主的引導。基督教乃是基督活在每個信徒的裡面,個別告訴我們是或非。

(七)真正認識神旨意的人,具有鋼鐵般堅剛的意志,不為人的話語所說服,不被人的痛哭所軟化。

(八)我們在遵行神的旨意上,必須不講人情,也不看人的面子。

(九)看清主的旨意,並對它執着到底的人,常會影響別人,使他們轉過來顧到「主的旨意」,而不再計較人的利害得失。


【徒廿一15】「過了幾日,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收拾行李」裝備馬匹,雇了馬匹。

 [文意註解]「我們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從該撒利亞到耶路撒冷約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這在當日約需兩天的功夫。


【徒廿一16】「有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帶我們到一個久為(久為:或譯老)門徒的家裡,叫我們與他同住;他名叫拿孫,是居比路人。」

 [原文字義]「拿孫」記念。

 [文意註解]「有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當時正值五旬節節期,耶路撒冷到處人滿為患,甚難找到居停之所。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為着能讓保羅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隨,其愛護之情,由此可見。

「帶我們到一個久為門徒的家裡,」『久為門徒』一詞涵示他是當地教會的一個基本成員,有人認為他是耶路撒冷教會最初一百二十名當中之一。

「他名叫拿孫,」拿孫的家在何處,有二說:(1)就在耶路撒冷,十七節的『弟兄們』就是指拿孫以及與他同在一處的弟兄們;(2)位於該撒利亞和耶路撒冷的半路上,可能是呂大或安提帕底(參徒廿三31註解),因從該撒利亞步行到耶路撒冷需費時兩天,必須在中途過一夜。


【徒廿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的接待我們。」

 [原文字義]「接待」歡迎(welcome),接納(receive)。

 [文意註解]「到了耶路撒冷,」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旅行,開始於行傳第十八章廿三節,結束於本節。

「弟兄們歡歡喜喜的接待我們,」『弟兄們』很可能就是十六節的拿孫以及與他同在一處的弟兄們。

這裡的『接待』偏重於表示『十分歡迎』,在原文與一般用來指打開家『接待』客旅的詞(hospitality,來十三2)不同。


【徒廿一18】「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裡。」

 [原文字義]「雅各」抓住腳跟,排擠者,跟蹤。

 [文意註解]「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我們』一詞表示路加也陪同出席;這詞在此處之後,一直到第廿六章末了,未再出現,但這並不表示路加暫時離開了保羅。

『雅各』是指耶穌的肉身親兄弟(參徒十二17;十五13),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二9)。

「長老們也都在那裡,」這裡沒有提及使徒們,或者他們此時可能都離開了耶路撒冷,也有可能他們身兼長老之職,所以『長老』一詞也包括了使徒(參彼前一1;五1)。


【徒廿一19】「保羅問了他們安,便將神用他傳教,在外邦人中間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說了。」

 [文意註解]「一一地述說了,」指自從保羅上次訪問耶路撒冷(徒十八22)之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但要點可能集中於在以弗所的三年事工。同時,保羅必也趁此機會,把眾外邦教會所奉獻的救濟款項(參徒廿4註解),轉交給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去分配。

 [話中之光](一)同工之間,雖然無上下級之分,但彼此問安並交通工作情況,乃是美事。

(二)聖徒之間的交通,可以產生『彼此印證』和『同得激勵』的果效。


【徒廿一20】「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原文字義]「多少萬」無數,千千萬萬。

 [文意註解]「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可見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對推廣福音給外邦人並無成見,反而樂觀其成。

「並且都為律法熱心,」這句話表明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在雅各的帶領之下,深受猶太教的影響(加二12),熱心遵守摩西的律法。

 [話中之光](一)傳道人若有甚麼作工的成果,都應當「歸榮耀與神」,切不可歸功自己。

(二)「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人們的眼光常常只根據外面人數的多寡,來斷定一個教會是否有神的同在與祝福,因此難免會被誤導。許多異端邪派和羅馬天主教,它們的人數都相當興旺;可見外面聲勢的浩大,並不一定有多少屬靈的價值。

(三)「都為律法熱心,」『熱心』原是好事,但若熱心的目標錯了,反而會害事,甚至殺人還以為是事奉神(約十六2)。

(四)正常的教會應當一面傳福音加增人數,一面教訓信眾以正確的真理(參太廿八19~20;徒二41~42)。


【徒廿一21】「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

 [原文字義]「摩西」拉出來。

 [文意註解]「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離棄摩西』意指不必遵行摩西所傳下來的律法。保羅有關摩西律法的教導要點如下:(1)人得救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三28);(2)外邦人信徒在相信主得救之後,沒有必要再去受割禮、遵行律法(加五2~5);(3)割禮之類的律法條規都不過是影兒,惟有基督才是實體(西二17);(4)其實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乃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但這律法,不是字句的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加六2)。

至於對猶太人信徒,保羅並沒有明白教訓他們廢棄摩西的律法,反而他自己似乎還遵行一些律法的禮儀:(1)他自己曾經許願並剪髮(徒十八18);(2)他向律法以下的人,他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着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也不要遵行條規,」『條規』即猶太律法所規定的事項。


【徒廿一22】「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


【徒廿一23】「你就照 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

 [文意註解]「我們這裡有四個人,」無疑地,這四個人都是猶太人基督徒。

「都有願在身,」『願』是指拿細耳人的願(參24節;徒十八18)。這願是為了從神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氣,表示感謝而許的。


【徒廿一24】「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

 [背景註解]按摩西的律法中拿細耳人的願,在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不喝酒,不剃頭,避免沾染不潔;當滿了離俗的日子,須還願獻各種祭,最後要剃頭,然後將頭髮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民六1~21)。

又按後來拉比加上的規條,有錢的人可以代替窮人出規費來實現其作拿細耳人的誓願,藉此表示出錢者的敬虔。

 [文意註解]「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這是指在進入聖殿之前所作的潔淨禮儀(參26節)。

「替他們拿出規費,」替別人出規費,乃是熱心於律法的明證。

「叫他們得以剃頭,」許願的人從許願之日起至還願之日為止,這期間所生的頭髮須在壇前剃下獻上為祭。


【徒廿一25】「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

 [文意註解]「至於信主的外邦人,」這話表示外邦人基督徒不須遵行猶太律法(參24節)。

「我們已經寫信擬定,」這是指幾年前的耶路撒冷決議案(徒十五22~29)。

「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請參閱徒十五20文意和靈意註解。


【徒廿一26】「於是保羅帶着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

 [文意註解]「於是保羅帶着那四個人,」有人批評保羅在此是屈服於環境形勢,違背他自己所教導的原則,言行不一致,因此是假冒偽善,難怪主容許捆鎖和患難加在他的身上(徒廿23;廿一33;廿二25)。但保羅雖然教導人『因信稱義,而非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他並沒有教導猶太人不要遵守摩西律法。作為一個猶太人,遵行律法和相信耶穌基督並不互相衝突。

「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這表示保羅自己也加入行潔淨之禮。

「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還願者須向祭司報明自己何時許願,如今因日期滿足而前來還願。

 [問題改正]有許多解經家認為,保羅在本章一至十六節應該聽勸而不聽勸,十七至廿六節不該聽勸而竟聽了勸,所以本章可以說是保羅一生事奉主的經歷中,一個最軟弱的污點。他們所舉的理由如下:(1)保羅執意上耶路撒冷,結果他在此後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獄中渡過,平白浪費了服事主的寶貴時間;(2)保羅得救以後竭力反對遵行律法,如今竟然受不住雅各和眾長老的溫情攻勢,而向律法低頭,這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素來所拆毀的,若重新建造,這就證明自己是犯罪的人』(加二18);(3)長老們勸保羅帶頭行潔淨的禮,原意是要藉此消除眾人對他的誤會(21,24節),但結果反倒生出更大的誤會(27~29節),可見這個辦法不蒙主的喜悅;(4)保羅為顧全大局,勉強接納長老們的建議,結果卻使神的心意暗昧不明,也給我們這些後來的信徒留下很大的困惑。

然而這樣的批判,對保羅是不公平的,因為他當時所作的,完全是在神主宰之手的安排底下,為要成就 所預定的美意:(1)保羅的耶路撒冷之行,是因他的『靈里受捆綁』(徒廿22原文),他並沒有不去的自由;(2)保羅必然看出此去是為着成就主的旨意(參14節),因此他不以性命為念(徒廿24),也不受別人愛心的勸阻(參4,12~14節);(3)對身為猶太人信徒的保羅,在完全是猶太人的環境之下,他當時所作的行動,並不違反他自己的教訓,這一點是我們外邦人信徒所不易了解的;(4)保羅在此後的獄中生涯,仍有主的同在和祝福(徒廿三11;廿七23~24;廿八30~31),他對他的被捕入獄並沒有後悔(參提後二9;四7~8)。

 [話中之光](一)保羅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他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二)保羅為着教會的緣故,能夠壓抑他自己的觀點,這表示他真是『無我』的屬靈偉人。有時不違背真理的妥協,並非表示軟弱,反而顯出剛強。


【徒廿一27】「那七日將完,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裡,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

 [原文字義]「亞西亞」東方,泥土。

 [文意註解]「那七日將完,」從報明還願(參26節)到獻祭以結束真正還願的時間共需七日;『將完』表示快要到第七日之際。

「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他們很可能是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參29節)。

 [話中之光]有最好的計劃,未必有好的結果;行事在人,成事在天(神)。


【徒廿一28】「喊叫說:『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 希利尼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

 [原文字義]「以色列」與神同治,神的王子;「希利尼」不穩定的,卑賤的人。

 [背景註解]猶太人只准許外邦人在聖殿的外院,不准他們進入內院的境界。在內院前貼出通告為記號,標明外邦人不得進入,若擅自通過警告牌進入內院的,要被處死。猶太人若帶外邦人進入,兩者都要被處死。這項條規,也獲羅馬政府的許可,足見外邦人擅闖聖殿,乃是一件非常嚴重的犯行。


【徒廿一29】「(這話是因他們曾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裡,以為保羅帶他進了殿。)」

 [原文字義]「以弗所」可欽的,投出;「特羅非摩」撫養的。

 [文意註解]「看見以弗所人特羅非摩同保羅在城裡,」『特羅非摩』大概是保羅的同工,當保羅從馬其頓出發回耶路撒冷時,特羅非摩與他同行(徒廿4),故此刻一同出現在耶路撒冷城裡。

 [話中之光]人們常以一些單面不全的事實,來作斷定全盤的依據,以致產生錯誤;基督徒必須慎重其事,切不可草率定論。


【徒廿一30】「合城都震動,百姓一齊跑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殿門立刻都關了。」

 [文意註解]「拉他出殿,」不使人血褻瀆神聖的處所。

「殿門立刻都關了,」『殿門』是指連接在內院與外院之間的門;守殿官關閉殿門的用意,是要避免聖殿受更多的褻瀆。


【徒廿一31】「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里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

 [文意註解]「有人報信給營里的千夫長,」節期間因有許多猶太人從各地集中到耶路撒冷,故在聖殿的西北角處設有羅馬軍營,稱為『安東尼營樓』(參34節註解),以防暴亂;『千夫長』統管千名士兵,可見該營的軍力至少有數百名。這千夫長的名字叫革老丟 呂西亞(徒廿三26)。


【徒廿一32】「千夫長立時帶着兵丁和幾個百夫長,跑下去到他們那裡。他們見了千夫長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羅。」


【徒廿一33】「於是千夫長上前拿住他,吩咐用兩條鐵鏈捆鎖;又問他是甚麼人,作的是甚麼事。」

 [文意註解]「吩咐用兩條鐵鏈捆鎖,」『兩條鐵鏈』大概是用來將他的雙手連鎖於兩個兵丁,一邊一個。


【徒廿一34】「眾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千夫長因為這樣亂嚷,得不着實情,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

 [文意註解]「就吩咐人將保羅帶進營樓去,」『營樓』即指駐兵的總部。據說這營樓是大希律為紀念他的好友馬可安東尼而建的,名為『安東尼營樓』。


【徒廿一35】「到了台階上,眾人擠得兇猛,兵丁只得將保羅 起來。」

 [文意註解]「到了台階上,」從營樓到聖殿外院有兩段台階。


【徒廿一36】「眾人跟在後面,喊着說:『除掉他!』」

 [文意註解]「喊着說,除掉他!」『除掉他』這個口號也曾應用在主耶穌的身上(約十九15;路廿三18)。


【徒廿一37】「將要帶他進營樓,保羅對千夫長說:『我對你說句話可以不可以?』他說:『你懂得希利尼話嗎?』」

 [文意註解]「你懂得希利尼話嗎?」顯然的,保羅是操着希臘話向千夫長請求。


【徒廿一38】「『你莫非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嗎?』」

 [原文字義]「兇徒」暗殺者(the Assassin),匕首人,操刃的人(Men of the dagger);「埃及」雙重難關,Coptic人之地。

 [背景註解]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曾有一個埃及人率眾反叛羅馬,他們專門暗殺羅馬人和親羅馬的猶太人,最後歸於失敗,但那為首的埃及人則未被擒拿,漏網而逃。


【徒廿一39】「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對百姓說話。』」

 [原文字義]「基利家」滾,發織品;「大數」翼,平籃。

 [文意註解]「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基利家』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位於亞西亞的東南部;『大數』基利家省的首府,是當時出名的大學城。


【徒廿一40】「千夫長准了。保羅就站在台階上,向百姓擺手,他們都靜默無聲,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

 [原文字義]「希伯來」渡過,屬於希伯的。

 [文意註解]「保羅就站在台階上,」台階最高處離地達六十肘,居高臨下,是最好的臨時講台。

「保羅便用希伯來話對他們說,」『希伯來話』或係指當時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通用的亞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