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使徒行傳提要
使徒行傳第一章
使徒行傳第二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
使徒行傳第四章
使徒行傳第五章
使徒行傳第六章
使徒行傳第七章
使徒行傳第八章
使徒行傳第九章
使徒行傳第十章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
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使徒行傳第廿二章
使徒行傳第廿三章
使徒行傳第廿四章
使徒行傳第廿五章
使徒行傳第廿六章
使徒行傳第廿七章
使徒行傳第廿八章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徒十一1】「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

 [文意註解]「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領受』一詞,原文意指人自願、樂意地接受或學習一些事,並將之緊握、保存;『神的道』即神的話(logos)。

 [話中之光](一)「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這原是一件值得喜樂的大事,但竟成了一些人怪罪彼得的藉口(參2~3節)。許多信徒也如此『捨本逐末』,只會注意一些枝節上的小事,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

(二)在服事主的事工上,不管別人的用心如何,只要基督被傳開了,只要 得着高舉,我們就應當歡喜快樂(腓一18)。


【徒十一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

 [背景註解]『割禮』乃是神與 的選民猶太人立約的記號(創十七10),他們的男嬰於出生後第八天須受割禮。猶太人藉此割禮,表明在他們的身上有神賜福的證據,有別於其他外邦人。

 [文意註解]「那些奉割禮的門徒,」指耶路撒冷教會中有一班信徒,他們一面信奉主耶穌基督,一面也嚴謹地遵守舊約摩西的律法。他們力主外邦人信徒也須受割禮才能得救(徒十五1),並且還要遵守猶太人飲食的規矩(加二12;六13)。

「和他爭辯,」表明在彼得和奉割禮的門徒之間,興起了意見上尖銳的衝突。

 [靈意註解]『割禮』的屬靈意義乃在於脫去肉體的情慾(西二11),或者說是除去肉體犯罪的意念和能力;因此,凡只在肉身上有割禮的記號,但在生活行為上沒有表現出割禮的實際功效的人,聖經認為他們並未受割禮(利廿六41;耶六10)。

 [話中之光](一)每一個基督徒身上都應當有割禮的記號,但這記號不是在肉身上的,而是基督藉着聖靈所作的屬靈記號。

(二)真割禮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羅二29)。

(三)人總是喜歡一些表面的、看得見的、觸摸得到的東西和儀式,但結果往往失去了儀式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四)任何一種正統的聖經教訓,若把它當作規條來遵行,就會失去屬靈的價值,並且也會在神的兒女中間造成不必要的難處。


【徒十一3】「『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

 [背景註解]舊約禁止猶太人吃不潔淨的食物(利十一章),外邦人則不受食物典章的限制。猶太人因不知外邦人的食物來源,為免誤食不潔之物,故從來不跟外邦人一起吃飯。但新約時代,基督已廢掉了那些律法上的規條,使外邦人得與猶太人合一(弗二11~18);神也在異象中,藉着示意彼得吃一些不潔淨之物,使他接納外邦人(徒十9~16;十一2~10)。

 [文意註解]「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未受割禮之人』指外邦人。

「和他們一同吃飯了,」表示他觸犯了摩西的食物條例,因為外邦人所擺上食物可能是『不潔淨的』,並且他們未按潔淨的規矩洗手,故所準備的食物即使是潔淨的,也因此而成為不潔淨的。

 [話中之光](一)要作主的工,就要面對各種的障礙,特別是來自傳統習慣的障礙。

(二)在新人里,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三10~11)。


【徒十一4】「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說:」

 [文意註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 挨次』指『按着次序』(路一3)。

 [話中之光]主的工人最大的考驗是從人來的批評,但要作主的工,就難免會遭遇到各種的批評。要緊的是,我們能否像彼得一樣,留心聽取別人的話,並溫和而不發怒地向對方解釋自己所領受的異象呢?


【徒十一5】「『我在約帕城裡禱告的時候,魂游象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着四角,從天縋下,直來到我跟前。』

 [文意注意]「我在約帕城裡,」『城裡』在此不是指城牆裡面,而是指『行政管轄範圍內』;彼得當時是住在海邊的一個家裡(徒十6)。

「禱告的時候,魂游象外,」請參閱徒十9~10。

「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着四角,從天縋下,」請參閱徒十11。

「直來到我跟前,」表示這不是『從遠處望見』(來十一13)的一個模糊的異象,乃是能夠看得很真切的。


【徒十一6】「我定睛觀看,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

 [文意註解]「我定睛觀看,」『定睛』原文含有『專注地觀看』或『目不轉睛地仔細察看』的意思。

「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請參閱徒十12;這裡將『走獸』改成了『牲畜和野獸』。


【徒十一7】「我且聽見有聲音向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文意註解]請參閱徒十13。


【徒十一8】「我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潔淨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

 [文意註解]請參閱徒十14;這裡將『吃過』改成了『入過我的口』。

 [話中之光]當主要託付我們去作一件我們從來沒有作過的事時,我們是否也像彼得一樣說「這是不可的」呢?我們已過的經歷,若不小心,也有可能成為我們服事主的攔阻。


【徒十一9】「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文意註解]請參閱徒十15;這裡將『向他說』改成了『從天上說』。


【徒十一10】「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文意註解]請參閱徒十16;這裡將『那物隨即』改成了『就都』。


【徒十一11】「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是從該撒利亞差來見我的。」

 [文意註解]「正當那時,」就是彼得正為所見的異象心裡猜疑、還在思想的時候(徒十17~19)。

「有三個人,」就是哥尼流的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徒十7)。

「是從該撒利亞差來見我的,」這三個人是哥尼流所打發的(徒十7~8,33),但聖靈卻說是 所差遣的(徒十20)。

 [話中之光]我們看見了主觀的異象以後,往往需要有客觀的環境(三個人來訪)來加以印證,證實我們所見的異象確實是從神來的。


【徒十一12】「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惑(或作不要分別等類)。同着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

 [文意註解]「不要疑惑,」原文或作『不要分別等類』,意即不要有所歧視。

「同着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他們是約帕的弟兄(徒十23)。當彼得在為他的行為辯護的時候,他們成了最好的見證人。彼得加上六位弟兄,一共七個人在場。『七』是完全的數目字,七個人的見證是完全的見證。按當時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又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因此彼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共有七個見證人,故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那人』是指哥尼流(徒十25)。

 [話中之光]這「六位弟兄」和彼得同去,目的不是為分擔『講道』的責任,乃是要為神的作為作『見證人』。為主作見證,並不一定要我們開口講道,要緊的是必須我們『在場』親身目睹。


【徒十一13】「那人就告訴我們,他如何看見一位天使,站在他屋裡,說:「你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文意註解]請參閱徒十30~32。


【徒十一14】「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文意註解]由本節的話可見,在哥尼流尚未從彼得聽見福音以前,無論他的行為是如何的良善(參徒十2,4),仍不能使他得救。

「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你的全家』在此應包括哥尼流的家人、伺候兵、奴隸、親屬密友和一切受邀請來參與聚會的人(徒十7,24,44)。『得救』的條件是相信主耶穌,而相信乃是個人的事,誰要得救,誰就必須親自相信主。而這裡說『你和你全家』,並不是說一個人得救,就自動會使他的全家也都得救;乃是說一個人真實的得救,理應影響到他的家人,並且神也樂意作工促成全家得救,這在聖經中有許多的實例(創七1;書二18~19;路十九9;徒十六15,31;十八8)。

 [話中之光](一)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

(二)在聖經里,『全家得救』乃是一個大事實。這是說,神喜悅人全家得救;神拯救人,常是一個家、一個家的拯救。


【徒十一15】「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

 [文意註解]「我一開講,」不是說彼得剛要開口講話之時,而是說彼得才不過講了一些起頭的話,還要往下繼續說的時候(徒十34~44)。

「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降』字的意思是『傾倒在整個人身上』,意指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

「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當初』指五旬節(徒二1~4)。聖靈如何在五旬節澆灌在猶太人門徒身上,藉以向不信的猶太人證明,這是出於神的作為;如今聖靈也藉着澆灌在外邦人信徒身上,向猶太人信徒證明,這是出於神的作為。

 [話中之光]當彼得還正在講道的時候,聖靈就插入把他的話打斷了,親自擔當起指揮之責。當神直接作工在聽眾身上時,講員的工作就該結束了,此刻正是我們該安靜退後的時候。


【徒十一16】「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文意註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不是彼得故意去思想和記憶,乃是主應時的話(rhema)臨到他;主應時的話也可以是 曾經說過的話,現在又突然臨到人的心中。

「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這是主耶穌在徒一5的話,它引自可一8。

 [靈意註解]「約翰是用水施洗,」『水浸』是施洗約翰職事的標記;就是將悔改的人埋葬在水裡,終結其舊生命。

「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靈浸』是耶穌基督職事的標記;就是將悔改且相信主的人浸到聖靈里,使他們得着神的生命,成為基督的身體──教會(林前十二13;徒二2~4)。

註:有關聖靈的浸禮在聖經中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五旬節,第二次就是在哥尼流的家。雖然在《使徒行傳》裡記載着許多人接受聖靈,但是,只有這兩次是稱作『在聖靈里受浸』,這是甚麼緣故呢?因為五旬節是為猶太人,哥尼流家裡是為外邦人;一次是開猶太人的門,一次是開外邦人的門。此二者雖然是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並在兩個不同的時候,但是,它們不過是一個事實的兩方面,一件事體的兩段落而已。自從那兩次的靈浸之後,聖經里再沒有靈浸的記載了。

這怎麼說呢?聖靈的浸禮,如同十字架的救恩一樣,二者都是基本要道。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替死,是為全體世人的;照樣,聖靈的澆灌,也是為全教會的。主耶穌只一次替全世人死,現在人信 的替死,並不是要 來為他們再死一次,乃是相信 從前『一次』(來九28)的死;同樣,在聖靈中的浸禮只有五旬節一次(哥尼流家包括有內);現在人得着靈浸,並不是主特別將他浸在聖靈中一次,乃是他自己相信在五旬節時已經受浸了。十字架的救贖是一個事實,凡罪人用信心接受的,就有得救的經歷;照樣,在聖靈中的浸禮也是一個事實,凡信徒用信心支取的,就有靈浸的經歷。因此使徒保羅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已經在一位聖靈里受浸,成了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3原文)。現在就只看我們支取不支取了。

 [話中之光](一)有一件事我們一直寶貴的,就是主在今天仍然說話。主不只在聖經里說話,主也不只對彼得說話,主今天也對我們說話。主的話沒有停止過。

(二)今天教會裡的難處,就是沒有活的話語,只有死的道理;缺少叫人直接從主聽到『應時的話』(rhema),而只有人的講道。

(三)作主的工作的人,每一次站在講台上,是盼望有主『應時的話』(rhema)。如果不是主今天對我們說話,我們就失敗了。許多時候,我們講了一篇道,但是主並沒有說話。

(四)水浸是舊生命的結束,靈浸是新生命的開始;前者需要悔改(可一4),後者需要悔改且相信福音(可一15)。

(五)人若不肯悔改、接受水浸,將來就要受到火浸(參太三11~12);凡肯悔改且相信、又接受水浸的人,今天也就同時領受靈浸(林前十二13)。


【徒十一17】「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文意註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彼得這話意指『他若拒絕接納這些外邦人信徒,不同意給他們施浸的話,那他就是抗拒神、與神敵對了』。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人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神一手帶領的,他實在不能、也不敢攔阻神在外邦人中正展開的救贖大工。


【徒十一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文意註解]「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他們的『不言語』並非心悅誠服,而是面對這樣顯然是出於神的事實,無話可說,只好閉嘴。他們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放棄他們的猶太教傳統觀念,反而要外邦人信徒也遵守摩西的律法規條,否則就不能得救(徒十五1,5)。

「這樣看來,」這語氣並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且不太情願地接受事實。

「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生命』在原文是zoe,乃指屬神的、永遠的、非受造的、不能毀壞的屬靈生命(弗四18;約三16;約壹一2;來七16)。人得自父母的生命,是『魂生命』(psuche,太十六25)。人必須重生,才能得着『靈生命』(約三6~7);而重生的條件,就是悔改相信主(約三15~16)。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是為全人類的罪而死的,因此福音是為全人類的;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應當擴及各種族、各階層的人們。

(二)耶路撒冷教會因着有些人過度堅守猶太教遺傳,以致在主的見證上失去了中心的地位,而被接下來的安提阿教會取代(參20~30節)。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若是偏離了主的旨意,就會被主放在一邊,而另興起別人或別的教會來取代。


【徒十一19】「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

 [文意註解]「直走到腓尼基,」『腓尼基』即今黎巴嫩,是在加利利西北部,沿海岸的一條狹長平地,包括推羅和西頓二城。

「居比路,」小亞西亞南面,地中海的一個大島,今叫塞浦路斯。

「安提阿,」『安提阿』在今日土耳其境內,位於地中海的東部,是奧隆特河(Oronte River)的出口處。當時敘利亞境內的產物,皆由這一條河進出;同時也是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之間的必經之路。在使徒的時代人口約有五十萬,是當時世界第三大都市,僅次於羅馬和亞力山大,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在那裡。

「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這一班四散的信徒,直到目前為止,只向猶太人傳講福音,尚未向外邦人傳講。

 [話中之光](一)這些受逼迫的信徒,其中沒有一個使徒(徒八1)。福音的廣傳,不能單靠專職的傳道人,也要靠所有的信徒,否則福音就會受限制。

(二)一個真基督徒,必定是一個真傳道人;無論遭受甚麼患難,無論身在甚麼地方,心中所念念不忘的,乃是要傳福音。


【徒十一20】「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有古卷作也向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傳講主耶穌)。」

 [文意註解]「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想必是散居在居比路(今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今屬北非利比亞的城市)的猶太人信徒。

「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希利尼人』指根本不信神的希臘人;這是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開始,也是教會布道工作的一大突破。

 [話中之光](一)向外邦人傳講福音,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作為。這些人勇敢所踏出的『一小步』,在教會宣教史上乃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步』。

(二)真正的信仰應該是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的;基督徒不可讓來自人的傳統、地理、歷史、文化、種族、語言、價值觀念等,來左右我們的事工。

(三)聖經並沒有記載這些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是誰,而只說他們是從居比路和古利奈來的人;他們是教會歷史上的無名先鋒。我們服事主,不要求為自己得名聲,而要求成功主的旨意。可惜教會中有些人,他們僅僅作了一點點的事,便希望受人注意、傳揚名聲。


【徒十一21】「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原文字義]「歸」迴轉,歸向。

 [文意註解]「主與他們同在,」原文作『主的手與他們同在』,表明主親自參與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的工作。『主的手』至少在兩方面作工:(1)用神跡隨着,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20);(2)打開人的心竅,使人明白神的話(路廿四45)。

 [話中之光](一)如果不是主的能力,而想要靠人的力量來成就福音的事工,乃是枉然的。

(二)一個人如果真實的相信主,自然也會從心裡歸向主。凡是不肯歸向主的人,他的相信恐怕有問題,可能不過是頭腦道理上的認知,或是情感上的認同(例如因父母是基督徒,所以就自認為也是基督徒)。


【徒十一22】「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

 [原文字義]「巴拿巴」勸慰子。

 [文意註解]「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教會人』原文沒有『人』字,指教會;教會竟有耳朵,可見教會不是指建築物,也不是指團體組織,乃是指活生生的信徒結合體。

「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主要目的,是要證實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出於神。而教會所打發的人選巴拿巴非常合適,一方面因他的心胸寬大,氣度恢宏(參23~26節);另一方面他也是居比路人(徒四36),由他來了解並幫助這些『居比路人』(參20節)的工作,自然會比別人更加得心應手。

 [話中之光](一)各地的教會雖然是獨立的,但並不是和別地教會沒有交通來往的;教會不能單顧到本地的需要,也要關心別地教會的需要。

(二)差傳工作的成敗,維繫於所差遣的人選是否恰當;人選對了,就會事半功倍。


【徒十一23】「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

 [原文字義]「勸勉」鼓勵,安慰,提升,懇求;「心志」心懷。

 [文意註解]「立定心志,」指心中定意或決志(purpose of heart)。

「恆久靠主,」意指持久、繼續的住在基督裡面。

 [話中之光](一)真實蒙恩的人,喜歡別人也能蒙恩。

(二)神的僕人如果在別人的工作中見不到神的恩典,而只能在神藉自己所作的工作中看見神的恩典,他的存心大有問題。

(三)巴拿巴所關心的,是這些外邦人信徒委身給主的真摯與恆心;凡是真正委身給主的人,必須在所信的事上忠心到底。


【徒十一24】「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

 [文意註解]本節對巴拿巴的描述,顯明他的三大特點:(1)『是個好人』――表現在與人的關係上,待人有恩;(2)『被聖靈充滿』――表現在靈命追求上,虔誠敬畏;(3)『大有信心』――表現在行為工作上,一心倚靠主。

 [話中之光](一)傳道人必須言行一致;當一個人所行和所講的一致時,他對別人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帶領別人歸服主,並不在乎我們的口才如何,乃在乎我們的行事為人有沒有彰顯主。


【徒十一25】「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

 [原文字義]「找」苦找。

 [背景註解]掃羅剛信主三年之後,曾上耶路撒冷,想與信徒結交,但大家都怕他,不信他也是個基督徒。惟有巴拿巴接待掃羅,領他去見使徒,因此使掃羅得以與耶路撒冷的信徒們出入來往(徒九26~28)。知掃羅者,惟巴拿巴也。巴拿巴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掃羅才能高於自己,為着建造安提阿教會,需要藉助於掃羅的幹才,所以去尋找他。

 [話中之光](一)不久之後,在對外邦人的傳道事工上,掃羅(即保羅)就越過巴拿巴,而為主要發言人(參徒十三16,46)。巴拿巴可說是甘心樂意的讓掃羅踏在他的肩膀上,為着主尋找並起用人才。

(二)若沒有巴拿巴如此寬廣的胸襟,掃羅勢必被埋沒;這不但是教會的損失,也是神的損失。為着教會的事工,我們不僅應當不怕人才出頭,而且還要積極的去發掘人才。


【徒十一26】「找着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背景註解]安提阿在當時是一個色情行業很興盛的城市,那裡有月桂樹女神廟,充斥着偶像和廟妓等邪淫行徑,人們的道德觀念低落,生活糜爛,行為敗壞。當有一班基督徒,在真理上訓練有素,在生活行為上有良好的見證,他們出現在如此的社會環境中,乃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因此會被人們當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

 [文意註解]「找着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這裡表明巴拿巴所作的有兩件:(1)『找』――尋找人才,發掘人才;(2)『帶』――帶領人才,培養人才。

「足有一年的工夫…教訓了許多人,」『教訓』是指教導、訓練別人,使之不但『認識』所信的基督,並且『熟稔』作為基督徒所應有的知識和實行;『教訓』在此含有一次再一次的教導和訓練,直到對方完全學會為止的意思。

巴拿巴和掃羅以『教導』的方式來建造教會;當時一般教會都注重布道,但安提阿教會卻有許多教師(參徒十三1),可說她是最早從事教導信徒的教會。這裡也表明剛信主的人需要予以適當的教導聖經,和基督徒生活的原則,使他們能在真理上有良好的根基。

「門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一詞的原文字尾iani表示屬於xx幫;例如當時猶太人稱呼羅馬皇帝的走狗作Caesariani,意思是屬於該撒幫(黨)。『基督徒』的意義不是指基督的門徒,乃是指『基督人』或『基督族』;這原是一個輕蔑的綽號,但是後來逐漸演變成受人尊重的稱呼(徒廿六28)。時至今日,所有主耶穌的信徒也以此名稱為榮,因其具有如下的含意:(1)『基督』這名乃是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二9),因此能與基督這名沾上關係乃是無上的光榮;(2)『基督徒』表明自己是屬於基督的,基督乃是萬主之主,一切信徒都樂意向 奉獻所有;(3)『基督徒』這名表明裡面充滿基督,外面彰顯基督的人;(4)『基督徒』不但口裡稱呼基督,並且行事以基督的心意為心意。

「是從安提阿起首,」安提阿的教外人可能因信徒的生活方式和他們有異,又和猶太人不同;而這些信徒的口裡又時常講論『基督』,因此就給他們取了這個半希臘、半拉丁的稱呼,用來和一般世人分別。

 [話中之光](一)在教會中服事主,『同工』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能和別的同工配搭,一同事奉。

(二)一個人得救之後,就需要接受有系統的栽培教導,才能在靈命上長進,且在神的話語上紮根,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三)成全造就初信的基督徒,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燃眉要務。

(四)教會如果缺少真理的基礎就很危險,人云亦云,容易受異端的侵入。

(五)「基督徒」乃是一些裡面有基督住着,外面生活好像基督的人。這就是基督徒的標準――在地上活着就是基督,在人面前顯出基督(腓一20~21)。

(六)我們的行事為人必須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一27),才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對周遭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七)「基督徒」乃是『基督』和『人』聯合在一起的人;所以我們作基督徒,只能和基督聯合,不能和世界聯合。

(八)信徒在黑暗的環境中,不但不可同流合污,反而應當更加站穩,為主活出聖潔的見證,讓四周的人們看出基督徒的不同出處。


【徒十一27】「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文意註解]「有幾位先知,」『先知』指為神說話的人,有時也在聖靈的感動之下述說豫言;他們在教會中的地位僅次於使徒。


【徒十一28】「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着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文意註解]「名叫亞迦布,」《使徒行傳》記載他曾兩次述說預告性的豫言,均極靈驗(徒廿一10)。

「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天下』指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範圍內;先知亞迦布的意思,應不是指羅馬帝國全境,而是指在羅馬帝國境內多處將有饑荒發生。

「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革老丟』是羅馬的皇帝,在位期間為主後四十一至五十四年。據說猶太地的饑荒,發生在主後四十七至四十八年。


【徒十一29】「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

 [原文字義]「力量」事業成就,昌盛盈餘;「供給」服事。

 [文意註解]「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由此可見,當時在安提阿的信徒並沒有實行『凡物公用』(徒二44),各人仍舊擁有自己的財產。而信徒在財物上的奉獻,並沒有明文規定任何作法,乃是聽由信徒各人自願自發的捐獻。注意,這裡是說『門徒定意』,而不是說『巴拿巴和掃羅推動』。

 [話中之光](一)「照各人的力量捐錢,」財物奉獻應當照着自己的力量而為;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

(二)耶路撒冷教會因着『割禮』等問題,而無法顯出身體的合一(參1~3節);主卻興起了安提阿教會,藉着關懷受苦受難的肢體,而活出了身體合一的實際。


【徒十一30】「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裡。」

[文意註解]「送到眾長老那裡,」『長老』不是指民間的長老(徒四5,9),而是指教會的長老;此處是《新約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長老這一個職分,主要是為着治理教會(提前三5;五17),所以長老又稱監督(徒廿17,28)。並且這裡提到『眾長老』,表示在一個地方教會裡面,長老是『複數』的,所以一個正常的地方教會,決不可以一人負一切的責任,一人包辦一切的服事。

根據聖經,長老們不只負責照管教會的事務,並且也負責牧養並教導神的群羊(徒廿28;多一9;彼前五2)。不過,並非每一位長老都有話語的恩賜,所以長老們的主要職分,仍為『管理』、『照管』神的教會。教會裡面的一切行政、事務、人物、如何主張、如何進行、如何注意,都是由長老們負責照管的。

長老的產生,是主的工人在各地的教會裡設立的(多一5)。我們所要注意的是,工人設立長老,並不是設立他們所喜悅的,乃是設立聖靈所已經設立的(徒廿28)。一個作長老的人,必須是蒙聖靈隨己意將治理教會的恩賜分給他(林前十二4~11),使他在靈性上顯出『長』進和『老』練的光景,在當地教會中顯明了領導的地位,然後主的工人經觀察而明白聖靈的意思,就設立他作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