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使徒行傳第三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使徒行傳第三章,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使徒行傳查經資料
使徒行傳提要
使徒行傳第一章
使徒行傳第二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
使徒行傳第四章
使徒行傳第五章
使徒行傳第六章
使徒行傳第七章
使徒行傳第八章
使徒行傳第九章
使徒行傳第十章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使徒行傳第十二章
使徒行傳第十三章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
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
使徒行傳第廿一章
使徒行傳第廿二章
使徒行傳第廿三章
使徒行傳第廿四章
使徒行傳第廿五章
使徒行傳第廿六章
使徒行傳第廿七章
使徒行傳第廿八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


【徒三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

 [原文字義]「申初」第九時(下午三點鐘)。

 [文意註解]「申初禱告的時候,」敬虔的猶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第三時、第六時和第九時,即早上(巳初,上午九點鐘),晌午(中午十二點鐘)和晚祭時(申初,下午三點鐘)。

「彼得、約翰,」他們二人本是打魚的夥伴(路五10),是他們二人安排最後晚餐事宜(路廿二8),又一同跟隨主至大祭司的院子裡,見證主通宵受審(約十八15~32),又在主復活之日一起奔向空墳(約廿2~10);在《使徒行傳》裡,他們二人常常結伴事奉神(徒四13,19;八14)。

「上聖殿去,」早期信徒多出自猶太教,故仍多少保留了一些猶太教中的規矩和禮儀,所以他們上聖殿去禱告、聚會(徒二46)、傳福音。後來神慢慢地興起環境,逼使他們離開聖殿、離開耶路撒冷、離開公會,經過了約有數十年的功夫,才算大致清理了宗教的攙雜。不過,也有人認為彼得和約翰在禱告的時候上聖殿去,是因為那個時候有許多人聚集在聖殿裡,正是傳福音作見證的好時機。

 [靈意註解]申初的禱告,豫表定時禱告;上聖殿去禱告,豫表公禱,或說是參加教會的禱告聚會。

彼得和約翰同行,表明他們二人同心(摩三3)。

 [話中之光](一)「申初」乃是主在十字架上斷氣之時,忽然殿裡的 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廿七45,51);主既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我們就當存着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來時20,22),向神禱告。

(二)「彼得、約翰,」他們二人是頂尖使徒,這給我們看見:不但一般信徒需要同心合意(徒二46),同工更是需要同心合意;並且在教會中切忌一人獨自尊大,至少需有二人彼此平衡。

(二)我們需要隨時的禱告,也需要定時(「申初」)的禱告。

(三)個人私下的禱告固然重要,但與聖徒在一起的禱告,特別是教會性的禱告(『上聖殿去禱告』),也不可或缺。


【徒三2】「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 濟。」

 [文意註解]「生來是瘸腿的,」意指這人的瘸腿是先天的缺陷。

「放在殿的一個門口,」『放』字的時態表示一慣性的動作,指例行公事地再次『放』在那裡。

「那門名叫美門,」雖有許多解經家推測,它可能就是由富麗堂皇的哥林多古青銅包飾的『尼迦挪門』(Nicanon Gate),但仍難肯定;它既靠近『所羅門廊』(參11節),故可知應系位於聖殿的東牆,人可經此門由外邦人院進入放銀庫(即捐獻箱)的婦女院。

「要求進殿的人 濟,」聖殿的入口處,特別是靠近捐獻箱的地方,被認為是乞討最好的位置,因為當人們去敬拜神、對神有所奉獻時,往往也更易對人慷慨。

 [靈意註解]「生來是瘸腿的,」『瘸腿』的人知道如何走路,但實際上不能行走自如,故象徵『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人無力討神喜歡。故這個『生來是瘸腿的』人,象徵人天然生命中的殘缺,能『知』不能『行』。

「天天被人抬來,」『天天』表示人天然生命中的缺陷,不能得着根本的改善。

「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殿』是敬拜神的地方,象徵宗教;『美門』象徵宗教外表的美好、可羨,給人生的未來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遠景――人若如何、如何,死後便可上天堂。『放在門口』象徵人不能藉着宗教真正登堂入室,建立和神直接的關係。

「要求進殿的人 濟,」『進殿的人』象徵宗教界稍具根底和名望的人物;『要求 濟』象徵求助於宗教界人士。

 [話中之光](一)一個瘸腿的人,眼能看、耳能聽、口能言、鼻能聞、手能動,幾乎樣樣都能,惟有一件不能,就是腳不能行。今天在教會裡面恐怕有許多信徒是患了屬靈的瘸腿――幾乎凡事都能,特別是會聽道、會講道,卻缺了一件,就是不會行道。

(二)外表的美觀(「美門」),並不能粉飾內里的缺陷(「瘸腿」);無論是信徒個人或教會,若只講究外表的屬靈,而缺乏屬靈的實際,就沒有基督的見證。

(三)聖殿是最正統的場所,美門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進殿的人是最虔誠的宗教份子,但這一切對於生來的難處毫無助益;就是有,也是外面的和短暫的,所以仍須「天天被人抬來」。

(四)或許你我就是那個瘸腿的,需要別人來照拂,自己從來不會走,更不會跳躍着讚美神,你至多只能到美門的外面,卻無法進去,享受豐富、完美的生命。

(五)基督就是門。人惟有藉着 ,才能得救;也惟有藉着 ,才能得着更豐盛的生命(約十7~10)。問題是:(1)人們常常找錯了門路;(2)就算找對了門路,卻只站在門口觀望,而不思進去。

(六)我們千萬不要作一個基督教的門外漢,只會望門興嘆,卻從未一次真正的登堂入室,享受那殿裡的肥甘(詩卅六8)。

(七)求人 濟,只能應付眼前生活的需要,卻不能根本解決生命上的問題。教會若單只着眼於社會福利、物質的幫助,就會迷失在社工事業上,並未給人真實的幫助。


【徒三3】「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 濟。」

 [話中之光](一)他因着「看見」才會有所「求」;換句話說,他若沒有「看見」,就不會「求」。由此可見「看見」的重要。我們常常對周遭的人事物『視若無睹』,因此也常錯過了蒙福的機會。

(二)神喜歡我們向 「求」;我們得不着,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主的話應許說:凡祈求的,就得着(太七8)。


【徒三4】「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

 [原文字義]「定睛看」凝神注視,目不轉睛地看着。

 [文意註解]「彼得約翰定睛看他,」眼目能夠傳神,他們的『定睛看』表達了幾方面的意思:(1)確認對方可憐的光景;(2)與對方表同情;(3)從對方物質的層面,透視到心靈層面的缺乏與需要。

「彼得說,你看我們,」邀請人注目自己,也有幾方面的意思:(1)引發對方的注意力;(2)將自己的心意傳送給對方;(3)彼此有所交集。

 [話中之光](一)信徒事奉主的秘訣,乃在於兩面的「定睛」;一面是『定睛望天』(徒一10),看見基督升天的異象,注視 的榮美;一面是「定睛看他」,識透服事的對象,了解他的光景,摸准他的需要。如此,事奉的品質才會屬天,事奉的果效才會中肯。

(二)基督徒應當時常「定睛」注意觀察周遭人們的需要;神把我們放在所處的環境中,必有 的美意,所以千萬不可視若無睹。

(三)「彼得說,你看我們。」我們敢讓別人看我們嗎?我們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呢(腓一27)?


【徒三5】「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着甚麼。」

 [原文字義]「留意看」注意,緊握住,停留在。

 [文意註解]「指望得着甚麼,」『甚麼』是指財物;他的想法仍舊跳不出物質的層面。

 [話中之光](一)我們的指望是得着甚麼呢?是金銀,還是屬靈的?

(二)主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7)。我們來到教會中,千萬不要存着錯誤的動機,以免因小失大。


【徒三6】「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背景註解]猶太人的觀念,認為奉一個人的『名』行事,含意是在他的所是和權能里行事(出五23;耶十一21)

 [文意註解]「金銀我都沒有,」『有』指『擁有』;彼得在此把他所沒有的放在句子的前面,用意乃在:(1)叫對方放下錯誤的指望;(2)轉而注意他所能提供的,亦即為下一句鋪路。

「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本句的原文在前面有『然而』一詞,表示要引到一個與金銀截然不同的事物。

「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基督徒奉耶穌基督的名,具有如下的意義:(1)靠 的名行事;(2)為 而行事;(3)依靠 的權能行事;(4)讓 來行事;(5)在 的名下行事;(6)所作的也是歸於 的名下。

本節聖經曾產生一段出名的故事:羅馬天主教奉彼得為首任教皇,到了十三世紀初業,教皇的權勢達於顛峰。據說着名的神學家多馬亞圭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曾到教廷覲見教皇,當時教皇正在數點一筆巨額金錢,就有感而發地對他說:『教會不必再像彼得那般地說「金銀我都沒有"的話了。』亞圭那卻回答說:『當然,可惜教會現在也不能像彼得那樣地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的話了。』

 [話中之光](一)「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當時彼得是教會中的頭號人物,有許多信徒將家產變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的腳前(徒二45;四34),所以實際上可供他支配的金銀很多,但他卻認為這些金銀不是他的。今天在教會中作領袖的,應當效法彼得的存心和榜樣。

(二)「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們今天所有的,是金銀呢?還是基督呢?金銀縱然可以有好些用處,但是金銀不能供應神的生命,不能滿足人屬靈的需要。惟有基督才是生命的源頭,惟有 才能供應生命,滿足人最深處的饑渴。

(三)「金銀我都沒有,」這句話最可貴之處,不在說的人是否擁有金銀,乃在他從沒有把金銀據為己有的心態。

(四)「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話表明了:(1)信徒追求的目標並非金銀財物,而是屬靈的豐富;(2)擁有屬靈豐富的人,往往缺乏金銀財物;(3)缺乏金銀財物,往往有助於使人得到屬靈的豐富,因減少了追求的障礙;(4)金銀財物越給越少,屬靈豐富越給越多。

(五)「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話說出:我們必須先有所得,才能把它給人;傳道人若自己無所有,能拿甚麼給別人呢?所以若是要牧養別人,必須先充實自己。

(六)只有那些不受金銀霸占的人,才會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那真實屬靈的能力,來應付人一切的需要,因為瑪門畢竟是神的對敵(太六24)。

(七)有一項事實值得吾人注意:不少傳道人處於貧窮時,講道有能力,很能感動人;但等到名成利就之後,講的道雖然還是頭頭是道,卻缺乏屬靈的能力和感力,何等可惜。

(八)主的真實信徒,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林後六10),因為有了基督,就有一切。

(九)實際且寶貴的幫助,乃是屬靈的供應――把主的名傳給人,把主的恩典和能力交通給人,叫人得着生命的好處。

(十)彼得並沒有先跪下來禱告,求問主的心意。這是因為他已經擁有這名的實際――主自己就住在他裡面,並且把 自己交託給彼得。我們平素也當像彼得一樣,與主有親密的交通,基督之名的實際才會成為我們的「所有」,需要時才能將它拿出來給人。


【徒三7】「於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

 [原文字義]「踝子骨」腳的最下部分與腳掌相連處的突出關節;「健壯」強壯,無恙,堅固。

 [文意註解]「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意即原來不正常、已經退化、軟弱無力的腳的關節和筋肉,都恢復了正常的功能。『立刻健壯』表示不需要一段復健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而是立時痊癒的。

 [靈意註解]「於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這個拉着手扶人一把的動作,象徵以實際的行動來支援屬靈的宣告。許多基督徒僅會用屬靈的話給人口頭的安慰,卻缺乏實際關懷的行為(約壹三18)。

 [話中之光](一)若靠人的手,雖然天天『抬』(參2節),即使抬了四十年(徒四22),那瘸腿的仍然瘸腿;但在信心裡「拉」人一把,就立刻痊癒了。

(二)「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來,」許多基督徒僅會用屬靈的話給人口頭的安慰,卻缺乏實際關懷的行為;但是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徒三8】「就跳起來,站着,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着、跳着,讚美神。」

 [背景註解]「同他們進了殿,」按照舊約律法,凡是身上有殘疾的人,是不能接近神的聖所,也不可獻祭的(利廿一16~21)。

 [文意註解]「他們進了殿,」即指從女院進入以色列人院。

「走着、跳着,讚美神,」『走着』、『跳着』及『讚美神』這三個動詞,原文都是現在時態,生動地描述久病初愈後歡欣不已的光景。

 [話中之光](一)「走着,」我們得救以後就要奔走天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十二1;六1),而不可一直停留在原地。

(二)「跳着,」意即蹦跳離地;信徒雖然是活在地上,卻不受地的轄制,而能過『在地若天』的屬天生活。

(三)「讚美神,」我們應當靠着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十三15)。

(四)神『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廿二3);蒙恩的信徒若不懂得時常「讚美神」,乃是羞辱神的名,因為神的名是因着讚美而被高舉的。


【徒三9】「百姓都看見他行走,讚美神;」

 [文意註解]「百姓都看見他,」『百姓』原文是『所有的人』。

 [話中之光](一)我們得救後的光景如何,周遭的人都在睜大着眼睛觀看;主的榮耀或羞辱,全在於我們的生活見證。

(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見證,勝過傳講千百句福音的話。


【徒三10】「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 濟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滿心希奇驚訝。」

 [文意註解]「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認得』是一種經過查證後的確認;『素常』表示他在美門口求人施捨的事,已經維持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他所遇着的事,」意思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滿心希奇驚訝,」『滿心』指被充滿;『希奇』指訝異得心魂失措(stupefaction);『驚訝』指驚愕得魂飛魄散(ecstasy)。註:這裡所用的字,原文與行傳第二章里的『驚訝』和『希奇』不同(徒二7,12)。

 [話中之光]在世人的眼中看來,信徒得救的改變是簡直不能置信的。


【徒三11】「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着彼得、約翰;眾百姓一齊跑到他們那裡,很覺希奇。」

 [原文字義]「拉着」抓着,握住;「很覺希奇」驚愕至極。

 [文意註解]「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那人』就是那個瘸腿得醫治的人;『所羅門廊』是聖殿區的外圍兩個長的開放式柱廊之一,高約八公尺、排列成行的石柱,並有香柏木築成的頂蓋,可以容納許多人聚集,免受日曬雨淋;這兩個柱廊在外邦人院的邊緣成直角相會合,一個叫王廊,另一個就是所羅門廊(約十23)。

他們先是在美門口相遇(2節),並在那裡得醫治(7節),然後一同進殿(8節),現又出到外院東邊的所羅門廊下。


【徒三12】「彼得看見,就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

 [原文字義]「希奇」詫異(marvel);「虔誠」敬虔的表現。

 [文意註解]「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能力』指作事的本領和力量;『虔誠』指調動靈界能力的因素。

 [話中之光](一)在幫助別人時,須要讓人『看我們』(參4節);但在幫助完了以後,卻不要人「定睛看我們」。該彰顯的時候不隱藏,該隱藏的時候不顯揚,基督徒的美德乃在於此。

(二)主真實的工人,並不以自己為能力的泉源,只不過是主能力的管道。

(三)我們為主作工所得的果效,切勿歸功於自己,因為這是偷竊主的榮耀。

(四)惟有不求自己榮耀的,才能真叫主得着榮耀(詩一百十五1)。

(五)事奉的功效,固然不在於我們的「能力」,也不在於我們的「虔誠」――我們所有的掙扎、努力、刻苦、敬虔、禁慾…等等。工作的果效,並不是人所能『拚』出來的;乃是出於聖靈的能力(亞四6)。

(六)當我們在受人讚譽之時,若能真正從內心否認「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乃是見證中的見證,這樣的人才是主真實的見證人。


【徒三13】「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 的僕人耶穌(僕人或作兒子);你們卻把 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 ,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 。」

 [文意註解]「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個稱呼乃是指明這一位神就是那『自有永有的耶和華』(出三14~15,原文作『我就是那我是』)。主耶穌曾引用這名來證明神並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廿二31~32),因此,這名乃在指明 是復活的神。

「已經榮耀了 的僕人耶穌,」表明主耶穌乃是先知以賽亞所豫言的那位『受苦的僕人』(賽四十二1~9;四十九1~13;五十二章;五十三章)。『榮耀 』指耶穌經過死而復活、升天,而被顯明是神的兒子(約七39;十二16,23;十三31~32;十七1)。

「彼拉多定意要釋放 ,」請參閱約十九12。


【徒三14】「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着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

 [文意註解]「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聖潔』按原文更好翻作『聖別』,意思是『分別出來歸於神』;主耶穌是那聖別者, 為我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約十七19)。『公義』意即『與神、與人、與事都是對的,都是正當、正確的』。

『聖潔』是指 的性情;『公義』是指 的作為。主耶穌對神、對人都是無可指摘的。

 [話中之光](一)主既用重價買了我們,所以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人了(林前六19~20),應當把自己分別出來,絕對為主而活(羅十四8)。

(二)當我們活在自己的裡面時,我們不但與神的光景不對,而且與人和與事也都不對,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公義的;真求主能從我們的身上活出來,因為惟有 才是那公義者。


【徒三15】「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 從死里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

 [原文字義]「作見證」見證人,殉道者。

 [文意註解]「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生命的主』意即『生命的源頭、創始者、元帥、先鋒』;生命從 而來, 是賜生命的主。

「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按原文應作『我們都是這事(指主從死里復活)的見證人』。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想到自己的能力和身分時,只有失敗、挫折與恐懼;但當他們想起所信的是誰時,便會滿了平安和能力。

(二)人的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在「生命」上軟弱了;我們的靈命若是不剛強,就會『瘸腿』(2節),就不能好好奔走天路。

(三)信徒惟有來到「那生命的主」面前,才能使靈命上的軟弱得着醫治;千萬不要漠視 ,或甚至殺害 。

(四)我們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原文),必須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才能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11)。


【徒三16】「我們因信 的名, 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 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

 [原文字義]「健壯」強壯,無恙,堅固;「全然好了」完全康復,全體健全。

 [文意註解]「 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名字』和一個人是分不開的,且帶有那個人的權柄和能力(參出三14~15)。

「正是 所賜的信心,」在這事件中,惟一屬人方面的因素乃是『信心』,因為只有它才能使主的大能臨及人。但彼得的話並未清楚指明此信心是屬於使徒的,抑或是那個瘸腿的人;或許二者都有此信心。

 [話中之光](一)「 的名便叫…這人健壯了,」這是將人的注意力從醫治轉向醫治者。今天有許多強調神醫的個人和團體,卻常常將人的注意力從醫治者導向醫治,甚至導向虛假的醫治。

(二)基督的名大有能力,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經歷這名的大能;信心就是取用這名之大能的憑藉。

(三)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我們若有信心,就是對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太廿一21)。


【徒三17】「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

 [文意註解]「弟兄們,」彼得這樣稱呼他們,表明他們雖然棄絕主,但他與主一樣不願棄絕他們。

「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彼得在嚴厲中帶着恩慈與體恤,同情他們的無知。

 [話中之光](一)凡不懂得體恤別人的軟弱的人,沒有資格定罪別人。

(二)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曾向父神禱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


【徒三18】「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

 [背景註解]當時猶太人大多認為耶穌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因此不是彌賽亞(申廿一23;加三13);彼得在此是針對他們的錯誤,指出彌賽亞也有受苦的一面。

 [文意註解]「豫言基督將要受害,」『受害』意即受苦、受難;舊約曾多處豫言基督的苦難,茲僅舉其中少數例子如下:詩二1~2;廿二1,14~18;六十九1~4;賽五十三7~8。


【徒三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

 [原文字義]「安舒」鬆緩,暢快,舒爽,清涼,復甦。

 [背景註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古代的書寫乃是寫在蒲紙上,並且所用的墨中又沒有酸質,所以它不像現代墨那樣蝕進蒲紙去,而只留在紙的表面上。要『塗抹』掉所寫的字時,只要用一塊濕了的海綿去擦拭,便不會留下字的痕跡。

 [文意註解]「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指將心思迴轉歸向神(徒廿21)。注意,悔改不是罪得塗抹的條件,『信心』(16節)才是;悔改乃是為信心鋪路,悔改在先,相信在後(可一15),能悔改才有真相信。

「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意指在神面前沒有留下犯罪的痕跡。

「那安舒的日子,」指人經過審判後進入神的國里所有的心境。今天,無論是世人或是基督徒,生存在世上都須經歷某種程度的苦難,特別是在主再來之前必有災難。

 [話中之光](一)悔改認罪,乃是享受從主而來的,心靈中真正安舒的路。『惡人必不得平安』(賽四十八22)。

(二)信徒甚麼時候發覺自己的光景不對,甚麼時候立刻悔改轉向主,就能夠經歷一段「安舒」、舒爽的時期。

(三)基督自己乃是我們喜樂和平安的真源頭,離了 就沒有真正的喜樂和平安。


【徒三20】「主也必差遣所豫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

 [文意註解]本節的『主』既是差遣基督的, 當然是指父神了。

 [話中之光](一)基督還要再來,這是神所豫定的旨意,凡是神所豫定的必要成就。我們既知基督必要再來,就要儆醒豫備,因為當我們想不到的時候, 就來了(太廿四42~44)。

(二)基督的再來,乃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啟十一15);我們傳福音若單只着眼在使人得着救恩,而忽略了教會和國度,就仍夠不上神拯救人的心意和目的。救恩是要為着國度的來臨。


【徒三21】「天必留 ,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着聖先知的口所說的。」

 [原文字義]「留」接待,領受;「復興」從倒下處站起,復造,復原,恢復健康,修直,回歸,歸還。

 [文意註解]「天必留 ,」意指升天得榮的基督,必被接待在天上,直等到神計劃的時候來臨。

「萬物復興的時候,」指伴同主的再來,基督的國也要臨到地上,這時萬物必將復歸原狀。在此以前,一切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一同嘆息勞苦,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羅八19~22)。

「藉着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舊約曾豫言末日萬物將要被復興,例如:賽十一6~9;六十五18~25。


【徒三22】「摩西曾說:「主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

 [文意註解]「摩西曾說,」下面的話引自申十八15。

「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主耶穌就是那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兩者之間相似之處如下:(1)從仇敵的手中拯救神的百姓(路一69~71);(2)在神和神的百姓之間作立約的中保(來八8~9);(3)將神的旨意和神的話傳給神的百姓(約八26~28);(4)在神的百姓中間廣行神跡(徒十38);(5)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來三5~6)。

 [話中之光](一)今天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聽從」主的話;並且不是只聽從一部分的話,乃是要聽從「凡」 向我們所說的話。

(二)「聽從」的意思不但是聽,並且還要把所聽見的實行出來;聽主話而去行,與聽主話卻不去行,兩者的結局截然不同(太七24~27)。


【徒三23】「凡不聽從那先知的,必要從民中全然滅絕。"」

 [文意註解]本節引自申十八19。


【徒三24】「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豫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

 [文意註解]「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撒母耳』是繼摩西之後作先知的(撒上三19~21),他曾被猶太拉比譽為最偉大的先知,據說,先知學校是從撒母耳開始的(參撒上十九20),因此,聖經亦以他為眾先知的代表人物(來十一32)。

「也都說到這些日子,」『這些日子』並不是指主再來的日子,而是指彌賽亞的紀元,也就是新約時代。


【徒三25】「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就是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

 [文意註解]「你們是先知的子孫,」『先知』的原文是複數。本句意指『眾先知是為你們而生存並施教訓;你們是承受他們的教訓的人』。

「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後裔』原文是單數,指基督(加三16)。


【徒三26】「神既興起 的僕人(或作兒子),就先差 到你們這裡來,賜福給你們,叫你們各人迴轉,離開罪惡。」」

 [原文字義]「興起」起來,復活;「迴轉」離棄,轉離。

 [文意註解]「神既興起 的僕人,」『興起』按原文作『復活』解(林前十五20);『僕人』指主耶穌(13節)。

「就先差 到你們這裡來,」『 』指復活升天的基督化身為靈(約十四18;十六7);『到你們這裡來』指五旬節聖靈澆灌在猶太人中間(徒二33)。

「叫你們各人迴轉,」人能從罪惡中迴轉歸主,乃是聖靈的工作所使然(約十六8)。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一得救之後,最起碼的經歷就是脫離罪惡。凡是我們所明明感覺到的罪,凡是纏累我們的罪,都該靠主勝過。

(二)我們信徒正常的情形是,偶然被過犯所勝(加六1),但是有許多人的經歷是偶然勝過罪惡,這是何等反常的經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