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使徒行传第廿三章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使徒行传提要
使徒行传第一章
使徒行传第二章
使徒行传第三章
使徒行传第四章
使徒行传第五章
使徒行传第六章
使徒行传第七章
使徒行传第八章
使徒行传第九章
使徒行传第十章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使徒行传第十二章
使徒行传第十三章
使徒行传第十四章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
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使徒行传第十七章
使徒行传第十八章
使徒行传第十九章
使徒行传第二十章
使徒行传第廿一章
使徒行传第廿二章
使徒行传第廿三章
使徒行传第廿四章
使徒行传第廿五章
使徒行传第廿六章
使徒行传第廿七章
使徒行传第廿八章

使徒行传第廿三章


【徒廿三1】“保罗定睛看 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 良心,直到今日。’”

 [文意注解]“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 良心,”‘良心’乃是神为人创造、放在人灵里的一个功用,在人的里面规范其言行。当人的言行逾矩,良心就发出定罪、不安的感觉;当人言行中规中矩,良心就有平安的感觉。可惜自从人堕落以后,灵性死沉(创二17;弗二1),良心的感觉相当微弱(弗四18~19)。但我们信徒的灵已经重生(约三6;弗二5),良心已经蒙主宝血洗净(来九14原文;十22),恢复了健全的功用,所以应当凭着良心行事为人,使良心无亏(提前一19)。

 [话中之光](一)信徒行事为人,不单要在‘人’面前小心谨慎,更要注意在‘神’面前如何讨 喜悦。

(二)许多人只注意在‘人面前’行事为人,而在‘人背后’便为所欲为,岂知在‘人背后’也仍旧是“在神面前”。

(三)一个随时随事都活“在神面前”的人,才能‘在人面前’坦然分诉,不觉得有甚么不是之处。

(四)世人常在人面前夸说他们作事凭着良心,其实他们所凭的良心是有亏的良心、虚伪的良心,甚至是丧尽的良心。

(五)基督徒的良心,既经过主宝血的洗净,故其感觉乃是活泼、新鲜又敏锐;我们若能事事凭着这种良心的感觉而活,就必能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六)我们应当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千万不可丢弃良心,否则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提前一19)。


【徒廿三2】“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背景注解]犹太人的律法,很注重受审讯之人的权利;不分皂白,打受审讯者的嘴,乃是违背律法的(参3节)。并且按照律法,打一个以色列人的嘴,乃是冒犯神的荣耀。

 [文意注解]“大祭司亚拿尼亚,”亚拿尼亚乃是一个着名的无所顾忌、贪得无餍的政客,于主后47至58年间作大祭司,曾于主后51或52年被罗马政府递夺职衔,旋又复职。

“打他的嘴,”用意是在羞辱他、不准他胡乱发言。注意,主耶稣受审时,也曾被人掌打,但 的遭遇比保罗更惨:(1)被人吐唾沫在 脸上;(2)又蒙着 的脸;(3)用拳头打 ;(4)要 说预言,指出打 的是谁;(5)再被人用手掌打(可十四65;太廿六67~68)。

 [话中之光](一)信徒不仅要常进入幔内与主交通,也要出到营外就了 去,忍受 所受的凌辱(来十三13)。

(二)一个凭着良心在神面前行事为人的人(参1节),有可能被人误会和轻视。


【徒廿三3】“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文意注解]“保罗对他说,”保罗对审问者的不公,立即有了忿怒的反应。相较之下,主耶稣受尽羞辱(参2节注解),却仍不言语。

“你这粉饰的墙,”意指他假冒伪善(参太廿三27~28),因他表面是为维护律法而审讯保罗,实则破坏了律法并违背了律法的精神。

“神要打你,”亚拿尼亚于主后66年被犹太民族主义的叛徒暗杀了,有些人认为就是这句话得了应验。

“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坐堂’即入席坐着审判。

 [话中之光](一)神职人员最令神憎恶的乃是假冒伪善:好像“粉饰的墙”,外面好看,里面却充满了肮脏污秽(参太廿三27)。

(二)执法者竟然自己犯法,这是世人中间常见的现象,但在教会中的身负权柄的人,切忌滥用职权,反倒要作众人的模范。

(三)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我们要躲开(提后三5)。

(四)传道人不是凭着身份和地位受人敬重,乃要留心按着真理而行,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敬重。

(五)事奉主的人乃是威武不屈,敢于指出别人的不是之处。


【徒廿三4】“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 神的大祭司吗?’”

 [文意注解]“你辱 神的大祭司吗?”根据犹太人的遗传,凡毁谤大祭司的便犯了对神不敬虔的罪,所以故意辱骂大祭司乃是一项很严重的过犯(参出廿二28;约十八22)。


【徒廿三5】“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文意注解]“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保罗这话有两种的解释:一种是或者是因为:(1)保罗的眼睛有毛病,眼力很差(加四15;六11);(2)保罗一直在外传道,从未见过现任大祭司;(3)大祭司没有穿上正式的衣袍;(4)因有千夫长列席,大祭司未按次序坐席;等等的缘故,以致保罗真的不知道对方是大祭司,只以为是公会的领袖。另一种是讽刺性的反话,暗示一个大祭司绝不可为所欲为,毫不讲理。从保罗接下去所引用圣经的话来看,后者的解释比较合理。保罗在此是讽刺对方的作为,令人看不出是一个大祭司。故这句话可以意译如下:‘我没有料到这个吩咐人掌我嘴的人,竟会是一个大祭司。’

“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引自出廿二28;保罗在这样的场合引用此圣经节,实耐人寻味。一面表明他尊重律法,一面显明对方不配作百姓的官长。

保罗在本节的话,实在只是对大祭司的职分道歉,而非对大祭司本人道歉。

 [话中之光](一)任何属灵的人也难免偶而在话语上失误,但要紧的是一旦发觉有错,便要立即认错。

(二)今天在教会中最大的难处,就是一般信徒不大尊重神所设立的权柄,以致神的话语受阻,神的旨意暗昧不明。


【徒廿三6】“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背景注解]“撒都该人,”是当时一个犹太党派,成员多属上层富裕阶级人士,其名称源于所罗门时代的大祭司撒督(参王上四4),他们反对法利赛人只讲热心而忽略道德行为,所以他们非常注重道德行为,却因此而趋于另一个极端,亦即只重行为而忽略了信仰。他们不信复活,认为人死了完全消灭,故无鬼,亦无天使;他们只接受摩西五经,不看重先知书,也不接受古人的遗传。他们在政治上很有地位,当时的大祭司亚拿、该亚法等都是属于撒都该人一党。

“法利赛人,”他们起初是一班热爱祖国、虔诚为神的人,因着大祭司西门为己而不为神,他们就与马克比党分开了,所以他们的敌人叫他们为‘法利赛党’(意即‘分开’)。他们尽力守律法和遗传,叫自己高过普通的人们,所以法利赛人这名词也就成了他们宗教的宗旨了。他们因着注重守律法,就渐渐趋于注重外面,而忽略了内心;他们在路口上祷告,衣服 子放宽了,行路仰天,免得看见妇女;他们对人严格,外面死守规矩,但内心却依旧败坏,所以‘法利赛人’这名词,后人竟把它作‘假冒为善’解释了。

一个法利赛人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徒而仍作法利赛人(参徒十五5);但是一个撒都该人则不能成为基督徒而仍作撒都该人。

 [文意注解]“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的原文是指‘一部分’;事实上,当时公会成员大部分是法利赛人,少数为有权势的撒都该人。

“一半是法利赛人,”这里的‘一半’在原文和前句里的‘一半’不同字;此处意指‘其余的’。

“我是法利赛人,”保罗因受过严紧的律法教育,而成为法利赛人之一员(徒廿二3;腓三5)。

 [话中之光](一)主曾教导门徒,他们去到不信的人中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要灵巧像蛇(太十16);我们信徒在各样不利的环境中,也当灵巧观察,看出破绽,化解凶险。

(二)应付险境的机智和话语,乃是从神的灵而来的(太十19~20),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当靠着圣灵行事(加五25),熟悉圣灵的意思。

(三)为主作见证,若能掌握听众所熟悉的领域,作为话题来发挥,将更有效。

(四)基督教的信仰乃是建立在耶稣基督复活的根基上,我们不仅相信基督自己已经复活了,并且也相信在基督里的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十五20~22)。

(五)基督徒乃是活在复活盼望中的人,我们所追求的乃是复活之后来世的奖赏,而不是今生的享受(林前十五19)。

(六)我们既不可像撒都该人那样只要今生的地位与享受,也不可像法利赛人那样僵化的信仰;我们乃是有活泼的盼望(彼前一3)。


【徒廿三7】“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文意注解]有人认为保罗不该利用属肉体的权宜之计来分裂会众,但是主对保罗这样的作法丝毫没有责备(参11节)。保罗所说的话,也许是神为了保全他的性命,而使他有如此临机应变的话语。

 [话中之光](一)一句话说得合宜,能够产生极大的果效;我们在传福音时,也要慎选合适的话语。

(二)因利害关系而有的结合,都是虚假而短暂的;一旦利害互相冲突时,就会自相残杀,以致瓦解。


【徒廿三8】“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背景注解]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信仰上每每是互相反对的。法利赛人相信口头律法的细节,撒都该人只接受成文律法;法利赛人相信预定,撒都该人相信自由意志;法利赛人相信天使和神灵,撒都该人却不相信;法利赛人相信死人复活,撒都该人却不信。

 [文意注解]“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撒都该人的信仰以旧约的摩西五经为根据,不接纳任何口传的律法和解释,又因为五经中没有明显提及复活的教义,所以他们不相信人死后有身体复活的事。

“也没有天使和鬼魂,”可能指的是他们不相信当时犹太人普遍传说的有多种天使和诸灵。

 [话中之光](一)法利赛人虽然有正确的旧约信仰,但他们的信仰仅止于字句上的认识,而缺乏属灵的真知识,因此无法将旧约的信仰转化成新约的信仰,而不能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

(二) 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灵;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灵是叫人活(林后三6原文)。


【徒廿三9】“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甚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文意注解]“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这可能指保罗在对群众分诉时所提到的:(1)在往大马色的路上遇见主(徒廿二6~11);(2)在圣殿里祷告时听到主对他说话(徒廿二17~21)。

“怎么样呢?”意即在他们看来,如果保罗以为曾有灵或天使向他说话,这事本身并无不妥,但并不表示他们赞同保罗对耶稣复活的解释。


【徒廿三10】“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文意注解]“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当时的情形大概是,两派人马争吵之余,似乎动了血气,一派是恨不得把他立即置之死地,一派则奋力护卫他,保罗被双方推拉、撕扯,险象丛生。


【徒廿三11】“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文意注解]“当夜,”原文是‘接下来的晚上’或‘第二天夜里’;按犹太人的计时法,日落后即为第二天。

“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作见证’不仅指言语上的见证,同时也指行为上的见证;主在此指出保罗在耶路撒冷所言和所行的,乃是为主作了见证。

“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这句话一面是主的一个应许,表明保罗会照着他的心愿(参徒十九21),被平安无事地带到罗马去,一面也是一个启发性的暗示,给保罗指出一条脱困的路:上告于该撒(徒廿五11)。

这里值得吾人注意的是,主并没有说过半句批评责备保罗的话,既未谴责他不该前来耶路撒冷,也未指责他言语不当,反而赞赏他在耶路撒冷忠心作见证,可见有些解经家对保罗在廿一章至廿三章的言行给予诸多评论,似乎过当。

 [话中之光](一)如今主一面是住在信徒的里面,一面也无所不在;必要时, 会显在一切信靠 之人的身边,作我们随时随在的帮助。

(二)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安慰我们;主的安慰乃是我们患难中得力的泉源,叫我们能忍受苦楚(林后一4~6)。

(三)撒但虽能藉着捆绑信徒的身体,来阻止我们传道,但它不能捆绑基督活的见证人和他们活的见证。

(四)主的见证人总是被握在主的右手中(启一17,20;二1),这手是他们在患难中的保护,也是他们一切行动的管理。

(五)我们为主作见证,除了话语上的见证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一个‘见证人’,以行事为人来显示基督活的见证。

(六)我们所经历的患难和危险,一面是我们信仰成长的重要因素,一面也是我们见证信仰的最佳题材。

(七)在我们日常与人的接触应对中,要时刻以‘为主作见证’为前题,而不是‘为自己辩护’或‘自我高抬’。


【徒廿三12】“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背景注解]在某种情况下,犹太人视谋杀为有理。特别是当一个人对他们的祖宗遗传或社会秩序构成危害时,人们便视杀害那人为合法。而有志之士暗中商量如何执行刺杀事宜,并许下誓愿,不吃不喝,直至完成任务为止,若违此誓愿,甘受神罚。

 [文意注解]“犹太人同谋起誓,”‘犹太人’大概是指公会以外的急进犹太主义者;‘起誓’原文是‘发咒起誓了他们自己’,意即将自己置于咒诅之下,必定照着誓言而行,如果背誓,愿受咒诅。

“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这些狂热的卫道人士,认为保罗离经叛道,非杀之不可。

 [话中之光](一)任何狂热的宗教人士(包括基督教徒),都会被撒但所利用,杀人还以为是事奉神(约十六2)。

(二)今天在各种不同的宗教徒中间,那些偏激的卫道人士,教导信徒‘为着维护真道,可以采取恐怖行动,如果不幸为此捐躯,必蒙神奖赏’的思想,这是世界上到处都有恐怖份子的原因。


【徒廿三13】“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文意注解]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认为,这批同心起誓要杀保罗的四十多名凶徒,可能就是主后66~70年起义,反叛罗马政权的奋锐党中人,属极端恐怖分子。


【徒廿三14】“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甚么。’

 [原文字义]“吃”尝。

 [文意注解]“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祭司长’和‘长老’在原文均为复数词;他们大多数属撒都该人,那些在公会里公开同情保罗的法利赛人可能不包括在内(参9节)。

“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本句原文直译:‘我们已经将我们自己捆绑在一个厉害的咒诅底下’,意思是说,我们无法背誓。


【徒廿三15】“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文意注解]“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详细察考’意即‘经彻底调查而断定’。


【徒廿三16】“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文意注解]“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外甥’指亲姊妹的儿子;有解经家认为保罗的妹婿(或姊夫)极可能是大祭司家族中的一员,所以有机会获悉暗杀保罗的阴谋。

“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保罗因拥有罗马公民籍(徒廿二27)而享有特权,可在狱中接见访客。

 [话中之光](一)信徒的性命握在神主宰的手中,若非 的许可,任何阴谋诡计,都无法得逞。

(二)主应许的话(参11节)绝不落空,人的计谋不但不能使 的应许废弃,反而能加速应许的成就。所以我们应当存着充足的信心,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十22~23)。


【徒廿三17】“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文意注解]“他有事告诉他,”注意,保罗并没有告诉百夫长究竟是甚么事,这一点相当重要(参18节注解)。

 [话中之光](一)保罗的外甥只是一个“少年人”,在这危急时刻,竟能有如此处变不惊、冷静的态度,真是堪作许多人的榜样。

(二)保罗听到如此重大的消息,也不惊慌失措或自己筹划对策,只把自己的安危交托给“千夫长”,可见他真是照着主的吩咐‘放心’了(参11节)。


【徒廿三18】“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文意注解]“他有事告诉你,”可见保罗并没有告诉百夫长发生了甚么事,这是保罗处事聪明的地方,以免事机无端外泄。


【徒廿三19】“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甚么事告诉我呢?’”

 [文意注解]“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这是一项不寻常的举动,可能他已经意识到事态非同平常。


【徒廿三20】“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文意注解]“犹太人已经约定,”‘犹太人’一词并非指所有的犹太人,而是指那些与罗马政权在公事上接洽往来的犹太人领袖。


【徒廿三21】“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文意注解]“你切不要随从他们,”这是保罗的外甥在报告事实时,惟一加插进来的建议,切中对策;可见神在此危急时刻,赏给这个少年人必要的勇气和智慧。


【徒廿三22】“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文意注解]“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这是一面为着少年人的安全设想,一面也不让阴谋集团阻止千夫长连夜护送保罗离去的计划(参23节)。


【徒廿三23】“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该撒利亚去;’

 [文意注解]“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这是一支相当大的特遣部队,想必是因为那股疯狂的凶杀势力相当可观。

‘步兵二百’他们的任务是护送保罗由耶路撒冷到安提帕底(参32节),因为这段路程属丘陵地带,容易受到伏兵突如其来的袭击,故须在囚犯的前后左右配置步兵,严加防备。

‘马兵七十’负责将保罗由安提帕底快速护送到该撒利亚。

‘长枪手’的原文意思含糊不明,是指‘另一类的武装军士’,有时也可指‘附加的马匹和驮马’。

“今夜亥初往该撒利亚去,”‘亥初’原文‘第三时’,指下午九点钟;‘该撒利亚’是罗马巡抚驻节的地方,离耶路撒冷约有九十多公里。

 [话中之光](一)千夫长连夜调兵遣将,处事果断、迅速,真堪作我们的楷模;信徒在教会中服事主,遇事不可因循拖延,以致误了时机。

(二)为着一位无关重大案件的人而调动了如此庞大的兵力,相信一定是出于那万有之主的推动。这事再次证实了主的话:‘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罗八31)?


【徒廿三24】“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背景注解]巡抚腓力斯的全名是安多尼 腓力斯,他原为一个奴隶,因他的兄弟巴拉斯获罗马皇帝尼罗的宠信,以致他不但得作自由的公民,并被提拔作了一省的巡抚。他从主后52年至60年作犹太的巡抚,此时是主后58年,故离他卸任还有两年(参徒廿四27)。腓力斯先后与三位公主结婚,此时为第三位夫人,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女儿土西拉(徒廿四24)。

 [文意注解]“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牲口’指马或骡;千夫长对保罗的优遇,乃因他是罗马人;任何罗马籍的公民若因自己的疏忽而遇害,便须负起严重的后果。


【徒廿三25】“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文意注解]‘文书’指公函。


【徒廿三26】“大略说:‘革老丢·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文意注解]当时一般公函的开头格式,是先列出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名字,以及问候语。

“革老丢·吕西亚,”是千夫长的正式复名。


【徒廿三27】“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文意注解]“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千夫长加插这句话,纯是为着讨好罗马当局;其实他并不是在带兵抢救保罗之前得知,乃是在准备动手拷问保罗时才知道(徒廿二25~29)。


【徒廿三28】“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文意注解]本节的叙述,符合实情。


【徒廿三29】“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甚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文意注解]“并没有甚么该死该绑的罪名,”意即他并未触犯罗马的法律。

 [话中之光]基督徒因行善和持守真理而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前三17);所以我们若是为主受苦,不要引为羞耻,倒要归荣耀给神(彼前四16)。


【徒廿三30】“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有古卷加:愿你平安!)””

 [文意注解]“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千夫长此刻尚未作此吩咐,只是预料当这封信送达时,他已发出这道通知。


【徒廿三31】“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文意注解]“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安提帕底’是一军事基地,为大希律所建;它位于从耶路撒冷到该撒利亚的中途,先往西行约三十五公里到吕大,然后折往北行经安提帕底到该撒利亚;安提帕底即在吕大之北约十五公里,该撒利亚之南约四十五公里。


【徒廿三32】“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文意注解]“让马兵护送,”从安提帕底到该撒利亚的路乃是一片平原地带,居民多数为外邦人。


【徒廿三33】“马兵来到该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文意注解]“马兵来到该撒利亚,”‘该撒利亚’是罗马管辖撒玛利亚和犹太地的总部,离安提帕底约四十五公里。


【徒廿三34】“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哪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文意注解]“问保罗是哪省的人,”这是要查明保罗是否在他的司法权限之内,因为按当时的罗马法例,犯人虽然通常在犯事的省分受审,但也有可能被解返原居的省分受审。

“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基利家’在当时并不是独立的省分,而是隶属叙利亚省,归巡抚腓力斯管辖,故保罗的案件由他负责审讯。


【徒廿三35】“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原文字义]“衙门”司法厅。

 [文意注解]“我要细听你的事,”‘细听’即指仔细审讯。

“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希律的衙门’原是大希律在该撒利亚为他自己所建的宫殿,被罗马政府改用作巡抚的官式总部。腓力斯没有把保罗囚在一般的监狱中,而将他看守在官邸里,算是对他相当宽大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