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遠志明:人的有限與無限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信仰對話錄,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信仰對話錄》
蘇文峰:序言
對話者簡介
蘇曉康:生死與人神之間
遠志明:人的康復與神的美意
謝選駿:信仰的真實與經驗的真實
遠志明:信仰也是一種經驗
劉再復:飄泊六年
遠志明:流 浪 之 美
劉再復:我的徘徊
遠志明:自救與真理
江 岸:死的意識:生的覺醒
遠志明:順服、感恩、獻身
白 夢:記住:你將死去
遠志明:活人的意義
嚴家其:人的自主圈與人的命運圈
遠志明:人的有限與無限
山 月:人性之脆弱
遠志明:心理與事實
吳 濤:哦,我們的鑰匙丟了
遠志明:聽,靈魂在哭訴
北 明:上帝的棄地
遠志明:背棄上帝的人們
遠志明:關於中國人離上帝有多遠離民主就有多遠
孔捷生:中國的仇恨文化
遠志明:父愛和弟兄姐妹們
遠志明:愛與愛
趙敦華:世俗文化與神聖文化
遠志明:神聖文化的神聖性在哪裡
方勵之夫婦訪談錄:科學,人生與信仰
遠志明:生之追尋
北 島:關於永恆
遠志明:大朦朧
田 道:《聖經》是絕對真理嗎
遠志明:徑直登臨我岸
鄭 義:我看《約翰福音》
遠志明:上帝的臨在
辛 辛:佛、道與基督
遠志明:人找神與神找人


遠志明




一、

  由於科學開闊了眼界,今天大概沒有人還像科學初興時一樣,樂觀地 相信人的理性能夠盡知宇宙的囊底。《華盛頓郵報》在評選一千年來 最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時,將下面一件事列為「最大的諷刺」:人類不得 不重新承認,信心、直覺和情感,至少與理性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理性崇拜主義的破滅,再次突顯了人在宇宙中的有限地位。然而,認 為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樂觀態度還沒有受到應有的懷疑 。許多人以為,我不能影響天地,也不能改變他人,要決定自己的命 運,當是天經地義,也是力所能及的。

  在對自身命運的支配上,人的能力難道不是有限的嗎?嚴家其先生冷 靜的反省頗具啟發性。當然這首先是人生對他的啟發。從投身改革、 支持學運到流亡海外,世事滄桑,命運炎涼,多少回身不由己,多少 事出乎意料,善良的心恐怕不願去數算了。人們說,弱者順命,強者 立命,然而誰是強者呢?秦始皇是強者吧?歷史卻沒有按著他的意思 「秦二皇秦三皇」地延續下去,他自己幾度怕死尋訪仙丹反而五十歲 就死了。唐太宗李世民是強者吧?沒想到吃了天竺方士的長生不老藥 中毒而亡。自封「聖神皇帝」的武則天是強者,她天天疑神疑鬼,死 後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毛澤東是強者,自己落得個孤家寡人,淒楚 可憐,越活越糟糕。鄧小平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嗎?他沒有像劉少奇一 樣被毛孩子們斗死,卻像個活木乃伊一樣給妥善保管了起來。很簡單 ,人若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活就不會有這麼多失意和無奈;人類若 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人間就不會有這麼多不幸和痛苦。人啊,不過是 渴望主宰自己的命運而已,不過是像瞎子渴望看見前面的道路而已。 但瞎子畢竟是瞎子。


二、

  我想對家其兄的「三因素」加一些補充。人作任何一項決定,首先都 有動機。這動機在弗洛伊德,說是「本能」,在弗洛姆「第三期心理 學」,說是「需要」,總之不外乎人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有意識或無 意識的「利益」。利益驅使人的理性能力去評估、衡量、作決定,以 期達到最佳的效果。在這個「利益理性決定」的過程中,有他的情緒 始終相伴隨,干預著理性能力的運作。同時,又有他的良知時隱時現 我說時隱時現,是因為有些決定並不涉及良知,如決定喝桔汁還是喝 白水對身體更有益;還有一些涉及良知的決定,如是否離婚,利益、 理性和情緒很容易會把良知「習慣性窒息」良知若出現,則對決定過 程中的理性起審視的作用。

  下面是世人作決定的一般公式:



三、

  我在這裡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只談一談這個決定過程的有限性。

  「利益」是狹隘的:個人、集團利益的狹隘性顯而易見;常被政客高 舉、冠冕堂皇的國家民族利益,正是造成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戰 爭、最多百姓傷亡的根源;即使只有極少數經典科學家和慈善家才能 真正為之獻身的「全人類利益」,也常常會由於忽略人類之外的自然系統 而導致一系列「人類集體自私」的禍害,如生態環境的破壞等。

  「理性」是有限的:不僅是理性能力的有限,更表現為理性能力的運 用通常也是由利益目標驅使的,所以「理性在製造惡中能起非常大的 作用」。

  「情緒」是自我的:他常常是利益得失和理性判斷的伴隨物,如壓迫 剝削會使人憤怒,民主理念會誘人激動。但情緒也可以毀壞利益與理 性的巧妙聯盟,顯出愚蠢的「純然可愛」或不顧一切的「凌然可敬」 。


四、   試想,狹隘的利益驅使有限的理性,在個人情緒的伴隨下去作決定的 時候,結果會如何呢?一方面,他的決策不可能完全符合利益目標的 要求,一定會有他想不到、摸不透的地方;另一方面,假定他的決策 完全滿足了目標的要求,也只是滿足了他自己的目標,一定會同他人 的目標有摩擦、有衝突,這種衝突甚至會徹底打亂他的決定。

  個人命運的飄泊不定和人類命運的變幻莫測,都源於此,以致於我們 對下面的奇怪現象已經熟視無睹了:每個人和整個人類每天都在絞盡 腦汁策劃明天、掌控自己,結果是流產、失控、出人意料;然而每個 人和整個人類每天仍在絞盡腦汁策劃明天、掌控自己,結果是……

  這令我想起那出有名的話劇:等待戈多……

  又令我想起那個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滾下來,推上去,又滾下 來……

  還有一個比喻:人類是一條巨大的航船,船上的每個人都依著自己的 決定,朝不同方向搖櫓。在相互衝突的合力中,這條船便駛向了誰也 不曉得的一個地方。我倒覺得,是每個人都在搖著自己的一隻小船, 擁擠在有限的水域中碰來撞去,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決定和方向, 實際上誰也決定不了自己去哪裡,看上去只是每個人都在奮力爭取著 什麼,一代又一代地碰撞著,直到沉沒到水底,消失了為止。


五、   可悲的不是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本是人的本相;可悲的是人自以 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便是人的自欺了。

  人的自欺,是利益和理性的無限膨脹引起的。

  人的利益本是有限的, 卻自我無限化了,即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現代人的消費享樂早 已深深地淹沒了「人類必需"的水準線,成了滔滔泛濫的洪水了。

  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卻有無限的衝動,想知道一切,並千方百計持守 著「能知道一切」這一虛假的自信。康德曾透徹地揭露說,人的理性 能力總想知道自身能力以外的事,即想「象神一樣」(聖經),結果 總是陷入「二律背反」,不可自拔。

  利益原本狹隘卻自我無限化,就叫貪婪;理性能力原本有限卻自我無 限化,就叫僭越。《聖經》將這兩點都概括在人吃「智慧果」的原罪 中。

  有限的東西卻以無限化的方式行事,這正像瞎子自以為能看見便自信 地行走,隱含著極大的悲劇和危機。


六、   這不是太悲觀了嗎?你是不是導向了「宿命論」?不是。人除了有限 的一面,還有真正無限的一面,只是常常被忽略、被壓抑著罷了。

  讓我們從良知說起。前面我一直沒提良知在「做決定」過程中的作用 ,因為良知在當今世人的利益追逐和理性盤算中的地位,實在是微乎 其微。

  但人的良知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人也不知道良知的來源。康德曾說, 他對一切都不感到驚奇,唯有當他仰望星空和自問良心時是例外。後 來他將良知稱作「絕對命令」,是人應當無條件遵守的。家其兄在《 民主中國》創刊號上的短文,就叫「良知是上帝的聲音」,現在他說 「良知的聲音最接近上帝的決定」,也許是他意識到上帝會有更真切 更有力的聲音吧。中國古人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和「四端」之說 ,說得也是良知這一面。


七、   很明顯的事實是,良知並不附合利益和理性,倒總是反對人在物質上 的貪婪和理性上的狡詐,儼然是「內在的公義」。良知的存在表明: 人是一個矛盾的存在物;人之為人不僅是物質與理性的混合體,還有 一個超越其上、也就是超越其有限短暫自私狹隘之上的獨立聲音。這 是令最偉大的理性主義者康德驚奇的聲音,也是一切罪人、惡人、貪 婪世人都無法消除的聲音;這是令《罪與罰》中那個人不知鬼不覺的 殺人犯坐臥不寧、寢食不安的聲音,也是令《悲慘世界》中的賊犯「 冉阿讓」不能不流淚懺悔的聲音。

  像良知一樣,人身上還有另外兩樣東西,也是來自上帝而超越物身與 理性的,這就是信心與直覺。

  人憑著堅定的信心,可以衝破按照理性判斷不可能衝破的障礙,這樣 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樣,人憑著信心也可以進入憑藉理性能力無法進 入的信仰境界,這件事更是遍及人類古今。

  人的直覺是一種召之不來、揮之不去的神奇能力,很象中國人說的「 悟性」,能產生莫名其妙的「靈感」和「異象」。理性對它的行蹤望 塵莫及,而一旦它出現,理性要去否定也無能為力,只能困惑地乖乖 順著它去思索求證。庫恩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證明大科學 家們都難以解釋最初的靈感是如何出現的;至於上帝的啟示,顯然更 要用直覺去領悟了。比如,用理性去分析天空大地自然萬物,最多導 致一些知識;若用直覺去體悟,則能發現你自己正置身於一個奇妙的 、渾然一體的大生命中,你甚至能感受到這個巨大的生命體跳動不息 的脈搏,以及它背後那令人敬畏的智慧與權能。


八、   信心、良知、直覺,這三樣東西都是上帝所賦予,可以用來與上帝溝 通的。它們或許是上帝賜給人的靈、即人身上上帝之形象的三方面屬 性。它們超越了人身上物質與理性的有限性。它們是人的內在矛盾中 屬於上帝的那一方。它們的存在表明人的生命中有永恆的因子,既不 隨著人的利益和理性而起伏,也不會隨之而消亡,「因為上帝把永恆 放在人心裡"(聖經)。儘管這些永恆的因子在一個日益張狂、享樂 、貪婪、僭越的世界上,越來越隱而不顯,但他們無比重大的價值, 正是在他們漸漸失去時,方才漸漸顯露了出來。前面所提《華盛頓郵 報》一千年反觀中那個「最大的諷刺」,便是一個證據。只是原本來 自上帝的,若不復歸上帝,就是殘缺不全軟弱無力的,即便意識到了 他們的價值也沒有用。而一旦復歸上帝,人身上永恆的因子便將人生 帶入永恆的境界,那時,人才能真正地發現並實現(在那裡發現就是 實現)自身本來具有的無限性。

  問題就在於,一方面,人若不憑藉信心、良知和直覺能力,便無法通 向上帝;另一方面,人若不通向上帝,其信心、良知和直覺能力就在 狹隘有限的利益、理性和情緒的膨脹中奄奄一息著。這就是人走向上 帝的大困難之所在。因此,在很早以前,上帝走向了人。藉著道成肉 身的耶穌,人的靈魂的重生、人的無限性的煥發有了一條道路。只是 要走上這條通向永恆的道路,人依然要乘著信心、良知和直覺的翅膀 ,而不能靠利益和理性這雙慣於行走在地上的腳。因為那是一個無限 的、屬靈的國度,「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 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聖經)。


九、   在上帝里,信心、良知、直覺都復活強壯了的人,他作決定的過程應 當是:


  對上帝的信心是信仰者的力量和意志所在。與上帝相連的良知就是信 仰者的博愛。以直覺領受從上帝而來的異象則是信仰者最大的智慧。 在上帝里,「愛」代替了「智」,「良知」代替了「理性」,成為人 作決定的中樞,而「完全的信靠」與「活在異象里」便是最可靠的保 證。

  那麼,驅使世人作決定的個人「利益」哪裡去了?耶穌說「你們若不 捨棄一切,便不配作我的門徒」。個人「情緒」呢?被融解在「歸回 安息、平靜安穩」的嬰兒般心態中了。至於人的「理性」,你要全然 否定嗎?不。有限的理性此時已恢復了其有限的本相,不再是作決定 的準則,而只是工具;不再是會計師,而只是算盤;它順服於良知、 信心和直覺,也就是順服並執行「上帝的決定」。一個人怎麼知道上 帝對他的決定?當他的信心、良知、直覺都打開了,他自然知道:上 帝要他去愛,愛生養我們的天父,愛天父創造的自然,愛天父一切的 兒女,包括你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康德仿佛在這裡說:這裡是「彼 岸世界」,在這裡,理性一無用處;這裡是天國,「天國在你們心裡 」(耶穌),這裡要靠信仰。

  自然,當人睜開禱告的雙眼正視這個硬邦邦的「此岸世界」時,人的 理性就有用了,但不是以它慣常的自恃和精明去否定、而是去執行上 帝「愛」的命令:在公司里,在學校里,在團契里……在職業中,在 生活中,在研究中……用時間,用金錢,用生命……對骨肉之親,對 陌生人,對一切不曉得上帝之愛的人……


十、   此時,人的決定就不是奠立在人的有限性一面,而是奠立在人的無限 性一面,這一面原本是屬上帝的。無限性一面一旦在上帝里確立,就 全然包含著有限性一面。人內在的矛盾就消除了,心靈歸於平靜,人 的「決定」──與其說是人的決定,不如說是人對上帝的順服,即「上帝 的決定」──便與人的命運相契合。這種契合就在於:人以無私的投入而 全然了悟了自己的命運。因為這命運不再以一己的浮沉為內容,乃是 以榮神益人為宗旨;不再是短暫地以死為終結,乃是奔向永生之神的 一段旅途,因而不再有貪婪、急迫、占有的心態,而是從容、喜樂、 瀟灑;不是恃仗自己的聰明能力,而是活在對上帝的敬虔中;不是動 不動就怨天尤人怪自己,而是時時心存感激、事事獻上感恩……。這 大概就是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吧 。

  當然,幾乎被淹沒在現代利益洪流和理性泛濫中的信仰者們(包括我 自己),到底多大程度上進入了這種境界,多大程度上還活在天國與 世界的夾縫中,在上述兩種「決定方式"中間痛苦掙扎著,真是不得 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