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神學探討 1-11
應許的生活
猶太教和更正教的學者,往往只把約伯記、箴言、傳道書和雅歌當作智慧書,天主教學者則增加了次經『便西拉智訓』及『所羅門智慧書』。除此以外,他們都將若干詩篇也附於其中。
分辨衡量智慧詩的標準,可分兩類:形式的(根據文學型態)和主題的(根據內容)。採用RolandE.Murphy,SigmundMowinckel,和R.B.Y.Scott的研究,可以區分成以下幾種風格的智慧詩:(1)依字母結構排列,如離合體;(2)數目式格言,例如:『三番四次』;(3)『有福』格言(asre);(4)『強如』格言;(5)比喻、勸誠;(6)父親對兒子的稱呼法(譯按:例如『我兒』);(7)使用智慧的辭彙,及措辭巧妙的片語;(8)運用箴言、直喻、詰問及類似『聽我』的字眼。與智慧有關的主題,有:(1)報應的問題;(2)義人與惡人之分;(3)鼓勵人個別信靠主;(4)敬畏神;(5)默想神的律法是賞心樂事的泉源。
我們若同時以形式與主題來分類,不難把以下詩篇分類為智慧詩篇:一;卅七;四九及一一二篇。此外,還可加上卅二;卅四;一一一;一二七;一二八;一三三。如果默想神的律法也算上的話,詩一一九及十九7—14也可以包含在內。或許詩七八的邀請,『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及其比喻(masal)和謎語(hidot)形式(七八2),也可以歸類為智慧詩篇。這麼一來,總結詩一;十九下;卅二;卅四;卅七;四九;七八;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九;一二七;一二八;一三三都可以歸屬於智慧類的清單上,而與四卷智慧書同列。
在過去四十年,研究智慧書的多數學者,都關注於以色列的智慧作品,與埃及,米索波大米這些鄰國的關係。然而,另一項頗受歡迎的發展已經展開,有入關始著手發掘智慧與創造,智慧與申命記,以及智慧與先知書的連結。
智慧文學的確承受了摩西時期,以及前先知歷史書的神學遺產,最好的例子是MosheWeinfeld的研究,『申命記與申命文學中的智慧根基』,對這些時期作一清楚的連結。
對weinfeld而言,那些領袖和地方官長的表現,乃是『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出十八21),『有智慧有見識,為眾人所認識的』(申一13-17;參民十一11-30)。這種對領袖要求的品質,與智慧文學一致。因此,箴八15-16提到,藉著智慧『帝王藉我坐國位,君王藉我定公平,王子和首領,世上一切的審判官都是藉我掌權。』Weinfeld注意到,就連在申一9-18;十六18-20設立審判官時的措辭——「審判時看人情面』——都只在箴言中才再度看到。
Weinfeld列出了申命記與智慧書的若干主要平行句:
1.『所吩咐你們的話,你們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申四2;參十二32〔十三1〕)。
『神的言語句句都是煉淨的,他的言語你不可加添』(箴卅5-6)。
2.『不可挪移你鄰舍的地界』(申十九14;參廿七17)。
『你先祖所立的地界,你不可挪移』(箴廿二28;參廿三10)。
3.『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的法碼(』ebenwaaben)……一大一小兩樣的升斗(epahweepah)…當用對準公平的法碼,公平的升斗,因為行非義之事的人,都是雅威你神所憎惡的』(申廿五16)。『兩樣的法碼,兩樣的升斗都為雅威所憎惡』(箴廿10,23)。
『公平的法碼為他所喜悅』(箴十一1)。
4.『你向雅威你的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申廿三22-24)。
『不可冒失開口……你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傳五1-5)。
5.『審判的時候,不可看人的外貌』(申一17;參十六19)。
『審判時看人情面是不好的』(箴廿四23;參廿八21)。
6.『你要追求至公、至義,叫好你存活』(申十六20)。『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箴廿一21;參十2;十一4,19;十二28;十六31)。
當然,這些只是起步,然而他們的確說明,無論是觀念上或神學上,智慧都不能與智慧時期前的資料分割,智慧的影響也延及以後的年日,進入先知時期,這種發展在第四章已經述及。
不論這事可以溯及多遠,或其影響普及那些方向,其關鍵問題乃在:到底用什麼神學標題或特殊字眼,可將應許和律法、智慧結合在一起?』我們相信,這個觀念是『敬畏神』。
敬畏神
敬畏神是最能連結族長應許、律法與智慧的片語。HansWalterWolff根據他對資料來源所持的啟示立場,也有同樣的論點。他觀察到:
神在西乃山對所有以色列人的律例典章,也都指向他為列祖所設置的同樣目標,敬畏神就是藉著信靠神應許而產生順服的(創廿二章)。
Wolff繼續追溯若干族長與摩西時期的資料,他認為其中最有支配力的一項主題是敬畏神。在族長時期,敬畏神一詞出現在創廿二12,亞怕拉罕信心的反應,他願意將兒子撒奉獻給神;約瑟信靠神的反應(創四二18);特別是在約伯身上顯明的生命素質,深為神所讚許(伯一1,8-9;二3)。
在摩西時期可以看見更多的敬畏神,連收生婆也列於敬畏神的人當中(出一17)。為此,『百姓多起來,極其強盛』(20節),收生婆的家室也興旺。在此,經文再次道出其理由是——『因為敬畏神』(21節)。在出埃及時,以色列人也敬畏神(出十四31)。並實上,如果他們一直持有這種敬畏,就不致犯罪(廿20),因為主是以色列的神,她應當敬畏他(利十九14,32;廿五17,36,43),如此就得以存活。
到了申命記,敬畏主就成為關注的焦點(四10;五26;六2,13,24;八6;十12,20;十三4;十四23;十七19;廿八58;卅一12-13)。這種敬畏並不是某種神秘恐怖的激動感覺,而是聽見、學習、回應神話語的結果(四10;八6)。在申命記,敬畏主與『遵守他的誡命』、『跟隨他』、『事奉他』、『愛他』、『專靠他』,永遠是不可分開的(特別參見十12-13;十三5)。因此,敬畏他就是愛他、專靠他、事奉他(十20;十三4-5)。
敬畏雅威就是在信心中委身於他,正如某些埃及人一樣(出九20,30,參十二38提到,與以色列人一起離開埃及的許多閒雜人)。在王上八43,所羅門豈不禱告說,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
然而,一個人也必須學習如何敬畏雅威(申四10;十四23;十七19;卅一12-13;詩卅四11〔12〕,在他們『存活在世的日子』,這種敬畏乃是生活每一方面的指導原則(申四10;五26;十四23;卅一13;箴廿三17)。正如R.N.Whybray的結論,他包括信徒的順服、愛慕、忠誠與敬拜,譬如俄巴底亞向以利亞談到:『至於我,你的僕人,卻是自幼敬畏雅威的』(王上十八12)。
當我們讀到智慧書與智慧詩篇,敬畏主也是神知識與智慧的要素。雖然這種片語只出現24次以上,含字尾的形式,如『你敬畏』,或動詞的敘述,還不算在內,它的位置幾乎都是極富戰略性的,它常成為整卷書的寫作目的。在箴一7,它的功能有如全書的座右銘;在傳十二13-14,其功能乃對全書爭論的總結(參傳七18;八12)。同樣的,在伯廿八28,它戲劇化地登上智慧詩的頂峰。它位於整個爭論的暴風眼,我們與其把伯廿八章視作約伯與他朋友爭辯潮勢的插段,不如說是作者有意在許多毫無屬神智慧的談論中,讓讀者有一啟示性的透視。因此,有3/4的智慧書,都要以敬畏神/主來理解,這是相當具轉折性的重要字眼。
在箴言中,『敬畏主』除了當作箴言的座右銘外,又出現了13次以上:一29;二5;八13;九10;十27;十四26—27;十五16,33;十六6;十九23;廿二4及廿17。此外,動詞形式也可以列入考慮:三7;十四2;廿四21;卅一30。這樣的智慧是知識的『開端』(resit,箴一7),智慧的『開端』(tehillah,九10)。當一個人與神有正確的關係,他就能以合宜的關係,來理解客觀的對象與世界。
當人們敬畏主,他們就能遠離惡事(詩卅四11,14;伯一1,8;二3;廿八28);在行動上,他們恨惡惡事(箴三7;十六6)、行事正直(十四2),並且遠離惡事(十六17)。這種生命型態的結果,就是使人日子加多(十27),並得著尊榮(廿二4),安全與保護(十四26;十九23)。聖經將祝福與敬畏神這種聖潔生命的本質相連結,誠非偶然。
由詩篇中,我們很容易就分辨出,那些是敬畏神的信徒;在主的會中,他們是委身的義人(詩卅四7,9〔8,10〕這些也在非智慧詩篇中出現,如廿五12,14;卅三l8;一○三11,13,17;一四五19);他們持守神的律法,晝夜默想(十九7-14;一一二1;一一九33-38,57-64);他讚美雅威的名(廿二22-23),神的眼目也看顧他(卅三18;一○三13;一四七11)。
傳道書也有相同的觀點,神造人乃是如此,人若不能親身認識這位永活神、敬畏他,人生的一切都將索然無味(傳三14)。但敬畏神的人,終必蒙福(八12)。他們必因持守智慧、遠離惡事而獲勝(七18),甚至這些人的敬拜都將反映敬畏神的樣式(五1-7)。事實上,敬畏神和遵守他的誡命,就是人們的一切,也是整個傳道書的寫作目的(十二13)。
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敬畏主是智慧文學中極具支配力的概念,它也形成了智慧文學的神學原則,是對神應許與賜福話語的回應,一如亞伯拉罕和摩西時期。
然而,在此它不只是信心的回應,相信、順服和敬拜,更進入理解並享受受造的領域。神的賜福之一,就是他創造的工作,這也是神在歷史中工作的一部份。當然,這和以色列的救贖過程,並無直接的關係,但卻是他賜福的話語和工作——就任何角度而言,這都是神對人恩典的禮物。藉著這種智慧,他造成了起初的世界,他也將他的智慧賜給人,若沒有這種智慧,人就無法成為有效的領導者,也不能正確判斷或認識神、人、並物的價值。如此,生命將毫無意義,缺乏滿足與喜樂。然而,如果人生是由敬畏主來領航,生命就會成為從神而來的一項賜福。
主里的生活
箴言中的經文,很明確地肯定敬畏主與生活的關聯:
敬畏雅威,使人日子加多,
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
——十27
敬畏雅威,就是生命的泉源,
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十四27
敬畏雅威的,得著生命,
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
——十九23
敬畏雅威心存謙卑,
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
—千十二4
利十八5奉勸所有尊神為主的人說:『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智慧書繼續這個主題,指出:(1)順服乃生命之路(箴二19,五6;十17,十五24);(2)智慧與敬畏主的教導是『生命泉』(十二14,十四27);(3)智慧、公義及溫良的舌,乃是生命樹(三18;十一30;十三12;十五4),這是摩西律法的信息。自從以色列接受神的恩典與救贖,就不斷受催促,要考察並遵行新主人所有的誡命,使他們可以存活(申八1)。這種生命不只是物質的事,更是屬靈的根本與目標,人活著不能單靠食物,更要靠神口中所出的每句話(3節)。因此,以色列正面對生死的抉擇,他們所得的催促是要選擇生命(卅15,19),他們可以做的是愛他們的神,順服他的聲音並且專靠他,因為他是他們的生命(20節)。
解答西乃山與應許的關係,正是解答智慧與應許的關係。正如RolandE.Murphy的觀察,當時,那些將道德理想表現於律法的猶太人,早已認同這些智慧的主題:『敬畏主』、『公義』、『聰明』和『誠實』。因此,凡是把個人信心放在神所應許將要來的那位身上(正如創十五亞伯拉罕的表現),就是敬畏主的人。神已經應許一位後嗣(後裔)、產業(地)和繼承權(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蒙福),當人開始決志委身於神,就已包括接下來順服神話語、誡命的生活型態。信靠順服的果子或結果,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命。這麼一來,敬畏神的定義,就是遠離惡事,選擇生命路,所有驕傲自大,墮入惡道,乖言邪行,都將從敬畏主之人的生命中除去(箴三7;八13;十四2;十六6;廿三17)。
主里的生活與真理的融合
傳道書是結合所謂聖俗真理的最偉大例子。所羅門的整個觀點,乃是積極正面的,而非消極反面,或僅是自然主義的觀點。在整個辯論的高峰前,出現了6次敬畏神(三14;五7;七18;八12(二次〕,13),然後十二13最後的總結是『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kolha,adam)。』
J.StaffordWright!對本卷書提供了最多有計劃的論述。他認為,傳三11乃是關鍵句: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haolam」安
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CanonWright主張,人本身沒有能力將生命之謎——包括聖俗——湊成整塊。然而,他卻饑渴地要知道,如何才能安排妥當,因為神在他裡面所造的真空,如永恆般浩大,這個按神形像所造的人熱切渴望得著滿足。傳道書中『虛空的虛空』並非說生命是重擔,充滿無效、虛空或破壞性的結論:沒有一事值得生活。不是的!與其說『虛空』(hebel〕,不如說生命不能為本身的意義提供解答,也不能真正地釋放人;神也沒有另創一個美好的宇宙,可以提供包羅萬有的解決之道,以整合真理,學習與生活。
唯有人敬畏神,他才會開始察覺真理、學習與生活的一致(參傳道經七14;八14)。生命的草圖似乎存心是以完全對比的方式,勾勒出生與死、喜樂與痛苦,貧窮與富有,以致每個人都了解,與這麼一位主若無全然委身(『敬畏』)的關係,沒有一事會有意義——永遠也不可能有!
OttoZockler對伊比鳩魯、無神論和享樂主義,予以迎頭痛擊:
傳道書作者似乎一度有意放棄神以聖潔公義管理世界的信心,但他還是以堅定不移的精神堅守這樣的信仰,擁護神永恆全能以智慧管理的事實,抵擋所有愚人不莊重的嘲弄(二26;三20;五1,17-19;八14;九1-3;比較二13;四5;十2,13,14)。他不厭其煩地指出,未來公義的報應是敬畏神的動力,敬畏神是一切重要智慧的美德(三14-17;五6;六6,10;八12;十9,十二13,14)。作者以個人的呼召推薦,敬畏神是堅定不變的最佳常情……(比較二10;三22;五17,18;八l5等)。
這裡很明顯與律法再度連結:敬畏神和遵守他的誡命緊密連結。本書的忠告已應用在更實際的生活狀況,但其目標仍要指向摩西律法所吩咐同樣的公義標準。它有助於使同一真理核心得到無限擴展,也就是敬畏神乃真正整合生活的開始與本質。在此,聖與俗、信心與知識、學習與相信、信仰與文化之間,並無嚴重的阻隔。
GerhardvonRad曾嚴責WilliamMcKane之流,想將進化論模式用於智慧,以此來指陳早期智慧基本是世俗的,然後經洗禮予以神學化,歸入雅威的宗教。VonRad提出箴十六7-12的經文說,在那裡『世界的經驗』與『雅威的經驗』交替出現,『好比一個人一方面有客觀理解,一方面又相信雅威。』如果我們預先假設,這兩者之間定然不同,這簡直是瘋狂舉之。然而vonRad也稍作讓步,他注意到智慧的呼喊,總是一種神聖的呼召,儘管它處於世俗世界,遠離神聖,他仍強調這種神聖的呼召,不是由救贖史的嫡系,而是由創造而來。』因此他歸結說,智慧教師一點也沒興趣:
尋找世界的秩序……他可能無意識地談到,在神人之間真實存在的一種世界秩序……智慧教師正邁向基本上不能解決的辯證法,一方面是談到正常的規則,一方面又提到神特殊的行動。
然而,這些反對者卻將智慧由舊約的其餘部份,或他本身所敘述的對象中分離出來,當我們容讓創造在神學上扮演比先前更重要的角色時,就必須同時了解,聖經作者的興趣是在將這一切作一整合。
要介紹使真理、事實與理解整合的專題,乃是訴諸真理的統一,而唯有這位創造整體宇宙的獨一真神能使真理統一。因此,任何真理與特性規範,其教義根基至終是建立在創造與創造主的教義上。我們必須謙恭地指出,在神與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智慧所占的一席之地,不亞於西乃山的摩西之約。當我們了解其中一者的地位,就等於找到另一者的功能。就像以下要提到的所有受造物,以色列也將敬畏獨一真神——雅威。這種普世的標準已經成為神律法中的規範(詩十九;一一九;傳十二13),以及那些提到『生命』、『知識』、『聰明』和『敬畏神』的箴言,其影響所及的造就是,這位創造的神已經宣告他的誡命,若是我們不承認這位創造主,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寬廣的世界觀,和豐富的生命享受。記住!以敬畏神為首位,同樣也是申命記所要求的,惟有這樣,才是維持律法和真實生命的先決條件。智慧和律法都能反映出真信徒在應許中的合宜表現。
從神來的智慧
智慧不能離開智慧的源頭而存在,因此,人若不『敬畏主』,就不可能認識或應用智慧。
智慧必須從神那裡找到,除此以外,別無他途。尋求智慧必須迫使一個人,以敬畏之情屈膝臣服,承認人不能使自己有智慧。若非如此,智慧對他而言,仍是一本合攏的書。
箴言至少有五段經文,將智慧與敬畏主連結(一7,29;二5;八12-14;十五33)。敬畏主能使人喜悅智慧與訓誨(一7),接受勸戒與責備(29-30),並且傾聽智慧、聰明和認識神(二1-6)。
有關智慧的關鍵教導,毫無疑問該是在箴言第八章,這章經文的大綱如下:
A.智慧的卓越(八1-21)
1.她的懇請(1-3)
2.她的真理(4-12)
3.她的愛惡(13-16)
4.她的贈禮(17-21)
B.智慧的本源(八22-31)
1.她在太初以先的存在(22-26)
2.她主動參與創造之工(27-31)
C.智慧的祝福(八32-36)
1.總結的勸告(32-33)
2.應許的祝福(34-36)
這篇討論的中心是第13節。它主張『敬畏雅威在乎恨惡邪惡,那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都為我所恨惡。』但McKane無法接受第13a節,他的箴言注釋再三重複『先知與智慧人』中已有的主張,『敬畏雅威不是古老智慧的原始成分,母寧說是先知對智慧的重新解釋,並且迫使古代賢者賦予他更多雅威的特色。』為支持這種對箴言經文的重新詮釋,他主張箴八12-14,乃根據賽十一1ff.那裡所提,智慧(hokmah)和聰明(binah)的靈(ruah),謀略(esah)和能力(geburah)的靈。然而,如果箴言表現出大部份是所羅門所作的,那麼,就如我們以上的主張,所有進化論的主張都很難找到證明。而在箴言中適用於人民、君王的智慧,其特質同樣可以在將要來的彌賽亞君王身上,找到預言式的寫照。
根據箴八12,智慧以靈明為居所,而且善於引導,如睿智的能力,包含對計劃的一切籌思。她提供謀略、聰明和實行的能力、使君王、貴胄、王子、世上的首領,得以克盡職。
以下十個字是用來強調她在時間上的先後次序:他造化的『起頭』resit(箴八22);『太初』創造萬物以『先』qedem……meaz(22節);『從亙古』meolam(23節);『從太初』(meros)(23);『未有……以前』miqqadme(23節);『沒有』been(24節);『大山未曾奠定』beterem(25節);小山未有『以先』lipne(25節);還沒有創造……土質的『起頭』weros(26節)。在此,至少有三個動詞形容她的存在方式;雅威『就擁有我』qanant(22節);『我已被立』nissakti(23節)或出自『王子』nasik的字根,『我已被立』和『我已生出』holati(24節)。
由於箴八22-31是三19的擴展,那裡說道:『雅威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30節中amon一辭的討論不難處理。如果在原文amun不加母音(是aman的Qal被動分詞,『看顧、懷抱』,此處是『看顧孩子』之意)我們可譯作『我在他身邊,是大工師』。因此,在創造時,智慧就已宣告出現,她是雅威藉以創造世界的媒介,amon與代表雅威的代名詞是同位格,在創造中顯示,智慧是關鍵要素。
這些都是提示智慧的來源,不是三位一體式,或神話式的。Whybray的總結如下:
描述智慧本源的辭彙乃是隱喻,而非神話式的,在談到她創造的行動(amon),單單用這個字就可以解釋,主要還是沒有超過三19的敘述。我們很自然地會解釋,這裡說到她的每件事,都屬於雅威屬性的詩體擬人化。
因此,將敬畏主與智慧連結(而非完全對等),乃是指出任何智慧與一切智慧的內在宗教性。我們再度看見,傲慢人永遠不可能了解或接受精明的謀略,這必須由個人與主的關係開始,她的本質將繼續充塞於人的思想、生活和行動中。正如神聖潔的屬性怎樣應用在摩西神學的標準或規範中,在此,神智慧的特性,也提供所有與敬畏雅威有關的規範。
幸福主義與雅威
許多智慧的諺語,乍看之下,似乎是表現以實效為基礎的物質主義。也就是說,看起來這些只是諄諄教誨的道德責任,為了叫人做好人或使人快樂,但這種出於功利動機的解釋,卻有失作者想要表達的真理。例如以下的敘述:
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
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
——箴十一6(直译)
手懶的,要受貧窮,
手勤的,卻要富足。
——箴十4
其實,正直人正是會觀察神建立萬有的計劃與秩序。在他們心目中,不會把祝福與財富看做目的。使一個新偶像任意得逞。相反的,根據創世記第一章,智慧人會讚許工作、事物和公義,這些事本身都是『好的』,並且能自行證實。勤奮、順服神的律法與誠實工作,當然會有酬報,但祝福和報酬本身卻非目的或動機,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涵括在神的計劃中(傳三1-五20)。神已經各按其時,使一切事物成為美好(三11),每一件事都有各自的崗位,根據箴十六1,『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雅威。』人能計劃他們的道路,『惟雅威指引他的腳步。』(十六9:十九21;廿24;廿一2)。終究說來,不是人賺取他們的報酬,而是神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廿四12)這是基於他創造善工的原則,以及他的特性。
的確,神的秩序不一定是明顯可見的,外表看來似乎有所不公,但逆境或衝突未必都是惡事(傳七115),就好像富有與物質的成功也未必都是好事(六112)。甚至,神的秩序和目的往往是隱藏未知的,即便像約伯這樣的好人,也想去發現它,只有以利戶的敘述明白表示,神以痛苦當作教導的計劃(musar),這是開通約伯耳朵的方法(伯卅三10;卅六10,15)。
在這裡,傳道者主張,除去那些看來違反神計劃的沮喪(傳九1-十二8),即使所謂今世生活的層面,如吃喝、享受工作利益,也被描述為神的『恩賜』(二24;三13;五18-20;八15;九9)。然而,對人而言,沒有什麼事生來就是好,他應該儘自己的責任自求多福,即使他今生遠離神(二24;三12)。在神的秩序中,這種能使自己快樂、蒙福、享受的能力,甚至吃、喝、豐足、財富和妻子,都是從上頭來的禮物。
雅歌就是在慶賀最後的這項禮物,整卷書都是為這個主題題獻。其次,如果所羅門是本書的作者(照一1;八12經文中所宣稱的),那麼,我們可以從同一作者的另一部著作箴五15-21,作為進入這卷書的敲門磚。箴言那段經文是對丈夫忠實的寓言,他將婚姻中的性愛享受,喻為人由自己的貯水池中飲水。他說:
要使你的泉源蒙福,
要喜悅你幼年所娶的妻,
他如可愛的麋鹿,可喜的母鹿,
願他的胸懷使你時時知足,
他的愛情使你常常戀慕,
因為人所行的道,都在耶和華眼前,
他也修平人一切的路。
——箴五18-19,21
因此,當雅歌四12,15重複說:
我妹子,我新婦,乃是關鎖的園,
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
你是園中的泉,活水的井,
它就接續了許多相同的隱喻與神學,但本書目的是在雅八6-7的敘述:愛情是『雅威的烈焰』。他不可能用其他的好東西,如財富、地位、或尊榮來熄滅、交換、或引誘。的確,所羅門曾經嘗試向書拉密女求愛,使他離開那位牧羊人男友,但這一切終歸徒勞。所羅門可以維持他『混亂的葡萄園』(八11),就是他『一千名』妻子(12節),但牧羊人卻擁有他自己『唯一的葡萄園』(12節)。因此,本書可以成為創二24的詮釋,也是它的一部手冊。說到婚姻之愛的祝福與酬報,雅威曾經點燃其烈焰,並賜予他享受的能力。此外,愛情是不能收買的,連金錢也不能。當所羅門學會這艱難的一課,就在神的指示下寫下本書。
而在這一切好事上,還有什麼更好的事呢——不朽或甚至身體復活?伯十九23-27是最能澄清這點的經文,然而在經文和釋經的基礎上,這節經文也引起最多的爭辯。顯然,約伯對今生已經失去了一切希望(十七1;11-16),因此,在生前(而非死後),他將得以雪宛辯白。但他是否相信這還包括身體的復活呢?在伯十九26很難看出,『在肉體之外』的意思,似乎是離開身體,或由身體以內,他希望見到神?這要由27節來決定:『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
這種解經仍是讓某些人深感不快,即使是所羅門時期,主張這種想法都會是太前進了,更何況是把這種想法放在族長的時代。當然,我們可以不去管古代人對死亡與不道德問題的全神貫注,也可以不理會埃及人已經把全國經濟,都用在滿足人死後身體存在的問題,若是可能,我們也可以忘記巴比倫adapa的神話,以及族長前時期以諾的故事,然而,即使我們不理會這一切讓人作難的證據,我們還是要面對伯十四7:
樹若被砍下,
還可指望,
發芽(yahalip)。
因為往往一棵樹倒下後,在樹的根部會發出一棵棵芽苞,有如這棵死樹生命的延續。人也是如此,在十四14:
人若死了
豈能再活呢?
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
等我被釋放(hailpati)時候來到。
就在此處!伯十四14的敘述,隱喻了被砍之樹的光景,很少注釋家會把這兩節經文連在一起,但聖經作者卻在伯十四7,14同一段上下文中,使用同一個希伯來文字根來提醒讀者,留意這兩者之間的連結。
同樣的,傳三17也主張,神會在未來命定的審判之日審問人(參十二14),因為人的靈是上升(注意分詞的冠詞,並且這不是問句),獸的魂是下入地的(三21-22)。因此,人最好在他還有氣息之日,做一些榮耀神的事,而任何行動的意義,必須始於信靠神所應許的事物秩序,也就是在敬畏神的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