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劉再復:飄泊六年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信仰對話錄,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信仰對話錄》
蘇文峰:序言
對話者簡介
蘇曉康:生死與人神之間
遠志明:人的康復與神的美意
謝選駿:信仰的真實與經驗的真實
遠志明:信仰也是一種經驗
劉再復:飄泊六年
遠志明:流 浪 之 美
劉再復:我的徘徊
遠志明:自救與真理
江 岸:死的意識:生的覺醒
遠志明:順服、感恩、獻身
白 夢:記住:你將死去
遠志明:活人的意義
嚴家其:人的自主圈與人的命運圈
遠志明:人的有限與無限
山 月:人性之脆弱
遠志明:心理與事實
吳 濤:哦,我們的鑰匙丟了
遠志明:聽,靈魂在哭訴
北 明:上帝的棄地
遠志明:背棄上帝的人們
遠志明:關於中國人離上帝有多遠離民主就有多遠
孔捷生:中國的仇恨文化
遠志明:父愛和弟兄姐妹們
遠志明:愛與愛
趙敦華:世俗文化與神聖文化
遠志明:神聖文化的神聖性在哪裡
方勵之夫婦訪談錄:科學,人生與信仰
遠志明:生之追尋
北 島:關於永恆
遠志明:大朦朧
田 道:《聖經》是絕對真理嗎
遠志明:徑直登臨我岸
鄭 義:我看《約翰福音》
遠志明:上帝的臨在
辛 辛:佛、道與基督
遠志明:人找神與神找人


劉再復




  到今天為止,我在海外漂流整整六年了。六年前生命發生了裂變,裂變後的生命,一部分死了,一部分則剛剛誕生。波蘭的流亡詩人維托德·貢布羅維茨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漂流是生命之程真正的開始,這就像嬰兒帶著唯一屬於自己的第一聲柔弱的哭喊從安適的、溫暖的母親子宮中得到流放一樣。貢布羅維茨所把握的漂流的意義,一直影響著我。

  六年過去了,回過頭去想想,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能贏得生命的另一次開始,的確可以使人生豐富很多。如果不是隨著那一聲哭喊而擁抱另一世界,我留在母腹的胎中可能會窒息而死。到了八十年代末,我的生命已經獲得第一次成熟,很難再隨波逐流。我需要呼吸母腹體外的新鮮空氣。倘若在體內,身軀膨脹,地位升高,心靈就會變得平庸,而我絕不能走向平庸的泥潭。如果沒有自由的心態,那麽,在封閉的欄柵中吃飽喝足是會感到很舒適的。而有了自由的心態,就註定要走向鐵欄柵外去尋找更廣闊的土地了。

  漂流之前,彷佛什麽都有,名聲、地位、鮮花、掌聲;漂流之後,這一切丟失了。丟失之後還想再去追求嗎?當然不,這一切我都把它視為草芥,埋葬在海的那一岸。這六年,我的自由首先是從這些世俗之累中解脫出來,然後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擴展自己的眼界,像初生的嬰兒張開好奇的眼睛,到處轉動,渴求認識母腹之外新鮮的星辰與日月。讀書也好,漫遊也好,都是為了這一點。眼睛放寬了,看什麽都不一樣。知道大千世界的壯麗景象,才明白關在書齋的門內互相讚嘆的悲哀,也才明白扒在名利高牆上蠕動並不是生活。生命固然有限,但可以在無限的滄海與星空中去伸延,去發現,去打破專橫世界所規定的意義,並創造自己可能達到的意義。圍牆內互相讚嘆和玩弄概念不是創造。

  在母腹中雖已成熟,到母腹外卻只是嬰兒。來到另一個陌生的世界,我感到自己很年輕。年輕的心態使人積極。積極不是瘋狂。積極的年輕心態使我想讀、想寫、想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就這樣,《漂流手記》難以終止,《遠遊歲月》之後又產生了今天的《西尋故鄉》,我還要不斷寫下去,要記錄一個東方漫遊者的心思,在二十世紀最後年月里顫動的心思。

  在母腹之外的西方世界並非是一首詩。它有自由的陽光,也有濫用自由而產生的垃圾。市場原則對人性的剝奪和政治原則對人性的剝奪一樣殘酷。為真理而放棄市場原則的人極少,為市場而放棄真理的卻很多。自由的陽光下其實也到處都有腥鹹的風和絞殺心靈的牢房。看到人類還很幼稚,看到天空下到處都有陰冷潮濕的暗夜,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已經贏得的每一點星光、天賦的每一分愛與權利,也懂得珍惜人類付出世世代代的淚水汗水才完成的每一種美好的積澱。於是,在漂泊無依的日子裡,我的靈魂沒有沉淪,在穿過大黑暗之後,我對人類的信念沒有喪失,靈魂的鋼鐵確實需要錘打才能煉成,漂泊六年,錘打六年。

  這六年,我的存在方式與過去的四十多年相比,變化很大。雖然生活在校園裡,雖然到處漫遊,但在精神生活中,卻完全是個孤獨者。大部分時間都是內心情感的時間,都是獨自在讀在想。這與過去那種在族群與集體中取暖的生活方式完全兩樣。能獨自想想是很要緊的,唯其如此,思想才不會被一律的聲音所左右,也才不會被外在評語所騷擾。六年浪跡,我最高興的是能獨自自由思索。而唯有自由思索我才感到精神生命的全部尊嚴。

  關心我的朋友常常問起「你現在在做什麽?」我的回答總是很簡單,並不認真。如果認真,就要說明我精神生活中天天循環的一件事,永遠做不完的事,這就是叩問。讀書、思考、寫作,都是叩問,對於宇宙、對於歷史、對於人生、對於真理的叩問。

  一個思想者的天職,其實就是「叩問」二字,除了叩問,還能做什麽呢?過去我曾以為,思想者可以提供真理,現在才明白,再有才華的思想者也只能接近真理,不可能到達真理。我和同代人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包括對真理的認識,我看到,一但有人以為自己達到真理並且通過權力推行真理的時候,接下去就是悲劇與慘劇。叩問真理的變成牛鬼蛇神,捍衛真理的以為自己已經占有真理,就排斥他人。固執地認為自己的觀念是絕對的實在,就以自己的結論替代叩問。人生永遠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說人可占有終極真理或已占有四海皆準的真理,只是一種幻想。看清占有真理的虛幻,才有包容與寬容。我在六年中發現了漂泊的意義,這是一種沒有終點、沒有結論、永遠叩問著的意義,這一意義正是浮士德那種永不停留的意義。

  《西尋故鄉》這部集子,叩問的是故鄉的意義和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在叩問中告別了「鄉愁」的模式和族群的土地觀念,為尋求生命最後的實在。在六年日日夜夜的游思中,我把故鄉分解了:地理之鄉,文化之鄉,靈魂之鄉,情感之鄉……何處是我的歸程?不知道。我只是叩問著,只有漂泊,沒有答案。但在叩問與尋找中,我相信我已經誕生了自己的情感家園,被我緊緊擁抱的情感故鄉和情感祖國。我用生命織成的文字來滋養自己的鄉土,而拒絕那些用祖國的名義要我停止發出聲音的恐嚇與誘惑。連占據我故土一小塊地盤的豬狗都在使用祖國的名義要我放棄舉起生命的旗幟和發出愛的呼喚。但我不能牽就他們。

  我將繼續漂泊,繼續自己的叩問與聲音,我能回報在六年中關愛自己的朋友的,也唯有這內在真實的聲音與文字。

  作者原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現任科羅拉多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客座教授。

  編者註:本文系劉再復先生剛剛完成的散文集第三卷《西尋故鄉》的自序。第一卷《漂流手記》、第二卷《遠遊歲月》已在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本卷將於今年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