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聖靈的軌跡第五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Handshake.jpg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們基督徒百科網的合作夥伴,本書原文請參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網站的 PDF文件!

聖靈的軌跡
作者序
第一章 背景緒論
第二章 教會的開始
第三章 教會的見證
第四章 教會轉向外邦人
第五章 教會接納外邦人
第六章 教會往地極 (一) 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
第七章 教會往地極 (二)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
第八章 教會往地極 (三)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
第九章 保羅的餘事 (一) 保羅在耶路撒冷
第十章 保羅的餘事 (二) 保羅在該撒利亞
第十一章 保羅的餘事 (三) 保羅赴羅馬
第十二章 保羅的餘事 (四) 保羅在羅馬
附錄

9:31~12:25

序 言

第8、9、10章在使徒行傳中的地位

1. 第8、9、10各章在書中占極重要的地位,是作者的 佈局,逐步介紹福音從耶路撒冷本土向外傳開,以 及福音打破了猶太人傳統之與外族的藩籬,明白神 愛世人的心意。

2. 第8章——教會受逼迫使更遠地方蒙恩。

第9章——外邦福音使者的預備。
第10章——牢固保守的猶太傳統被打破。

3.這三章的主要對象,分別代表世上各民族:

第8章——太監——非洲人——含族後裔
第9章——保羅——亞洲人——閃族後裔
第10章——哥尼流——歐洲人——雅弗後裔

這三章的佈局正說明了教會大使命(太28:19~20 的應用。

猶太人的傳統

1.數百年來,猶太人自視為神的選民,視外邦民族為 次等人種,極端分子甚至認為神造外邦人只是為地獄 添燃料,所以他們極難遵守教會大使命。

2.就算有外邦人願意加入猶太教,猶太人也給他們甚 多規條遵守,以致加入猶太教的外邦人並不多。

3.因此除非神藉着一些曠古未見的神跡或特殊教訓, 否則猶太人不會屈服下來。現今時機成熟,神以二 個特殊異象打破他們狹窄的民族主義思想,一是哥 尼流的「天使顯現」異象,一是彼得的「大布降下」 異象,於是這二異象便產生教會接納外邦人的歷史。

彼得在呂大(9:31~35):以尼雅的故事

歷史背景(9:31)

屬靈背景

當掃羅歸主後,教會所受的逼迫暫告一段落, 於是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等地的教會都得平安, 信徒靈命得以長進,宣教之心大增,教會人數也相 繼增加。此外,此時大祭司該亞法被接替彼拉多的 巡撫馬爾克路廢棄,馬爾克路以亞那五子之一的約 拿單(即4:6的約翰)代之,但不久馬爾克路即將約拿 單之弟提阿非羅(Theophilus,AD37~41)代兄執掌大 祭司之職,此人作事較溫和,沒有兄長及父親的毒 辣,教會遂得暫時喘息。

政治背景

彼拉多此時因政績常被猶太人向羅馬投訴,結果 該撒將他撤回,國家對基督教的傳播也不像以前那 樣加以箝制:再且希律安提帕亦禁止猶太人向教會 發出滋擾,於是教會也進入一段風平浪靜的時期。 此外,在該亞法被廢那年,該撒加利古拉繼提 庇留之位,此君對猶太人無好感,常藉故鎮壓,因 此猶太人對他極為反感,常表反叛,以致他無暇留 難教會。

彼得神跡(9:32~35)

【9:32】 彼得的事奉滿有神的同在(週遊四方), 他 來到約帕東南十哩外的呂大,即舊約的「羅得」(參代 上8:12;拉2:33;尼11:35),離耶路撒冷二十五哩。 這是條從埃及到敍利亞經商的通道(是現今以色列國際 機場所在),也是初期異端伯拉糾派(AD415)被裁決為異 端之地【主1】。

【9:33~35】 在呂大地已有聖徒,可能是腓利的果子 (參8:40),其中有癱瘓八年的以尼雅蒙彼得醫治【注2】, 使呂大及沙侖(由迦密山至約帕一帶的山谷地,此處指 附近一帶)的人都認識了主。以尼雅的病成為使人得救 的見證,可見病也有病的用處。整段故事描述神恩傳 遍那處。


彼得在約帕(9:36~43): 多加的故事

多加的背景(9:36~37)

在呂大十哩附近的約帕(意「美麗」),這是個猶 太人聚居的海港城市,是埃及至敍利亞海路必經的 貨運站,即今日的特拉維夫(Tel Aviv),也是當年約拿 逃避呼召首先去的城市(拿1:3)。此地有「女徒」 (mathetria,是「門徒」一詞mathetes的陰性字)多加(希 伯來名為大比大,意「羚羊」),是位慷慨助人的信 徒,今不幸患病而死,有人將其屍身洗淨,等候安 葬。

多加復活(9:38~43)

【9:38~39】 多加之死未即時殯殮,可能有信徒知悉 鄰近的彼得有「使徒的恩賜」,遂請他前往,這些 人是信神跡的人。不少寡婦睹物思人,哭泣等候, 並拿了多加為幫助他們,而親手縫製的衣物給彼得 看,似乎在說,多加死後我們的生活更拮据了。

【9:40~42】 彼得曾見主耶穌醫治睚魯女兒的神跡 (可5:34~43),他相信復活的主可行神跡,遂在多 加房裏摒退眾人,專心祈禱。這禱告是求神讓他能 運用受託之權(太10:8),神也應允了祂僕人的禱告, 多加便活生生地呈現在眾人眼前,於是神的名在約 帕被多人接受。多加的死與拉撒路的死,同是使多 人信主,讓主的名大得榮耀。

【9:43】 此節指出彼得逐漸放下對外族人的成見,現 今他竟然在一個硝皮匠的家裏居住。 硝皮匠是接觸獸屍的行業,是猶太人認為不潔 淨的工作,亦不敢與他們來往(M.Rabbah,Lev.20;

另參利11:35~40;M.Ketuboth 7.10),神卻逐步 帶領彼得將自己的心開放給外邦人,接着下一步他 接觸哥尼流,這最後「防線」撤除後,教會便接納 外邦人了(有人說彼得此舉像潮退般的第二級「退 潮」,作接納外邦人的退讓,他下去該撒利亞是第 一級)【注3】。

彼得在該撒利亞(10:1~48): 哥尼流的故事

哥尼流的異象輿行動(10:1~8)

【10:1~2】 在約帕之北三十哩外是羅馬帝國猶大省 都該撒利亞,有百夫長名哥尼流。羅馬兵以「旅」 (1egion,可5:9作「群」;太26:53作「營」)為主 要骨架,每旅由六千兵士組成,分作十「營」(cohort), 每營六百兵,由六人統管,每人管一百,稱百夫長。 百夫長在新約中皆有美好表現(參太8:10~11; 10:2,27:1等)。主耶穌和第一個外邦人說話,就 是一位百夫長,還稱讚他的信心(太8:10),又向他 說預言:「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到西將有許多人在 天國里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 11)如今這預言應驗在另一百夫長身上。 這百夫長哥尼流是虔誠人,全家敬畏以色列的 神,常禱 告,並多周濟窮人,他可能是「門外進 教者」(參2:10)【注4】。

【10:3~8】 一日在申初時(這是猶太人一日三次禱告 中最重要的一次,約在下午三時,參3:l;詩55:17; 但6:10),可能在哥尼流禱告之時,神打發天使告訴 他,因他的虔誠蒙神悅納,神現今更進一步地啟示 他接受主基督的救恩。天使的指示,哥尼流明白後 立即遵行。

彼得的異象輿行動(10:9~48)

【10:9~16】 神先用天使及異象預備了哥尼流的心, 今祂亦用另一異象預備彼得的心。當哥尼流代表團 將近彼得住處時,彼得正在午正禱告,他突覺飢腸 轆轆(猶太人多在午正前用飯)(參BT Shabbath 10a) 【注5】,並正在「魂游象外」(ekstasis,意「在外站立」, 即英文ecstasy)。在異象里,他看見有塊大布從天墜 下,內有各類潔淨與不潔淨的走獸昆蟲,並有聲音 叫他宰來吃。恪守食物律多年的彼得(參利20:25~ 26)以為聽錯,極其惶恐,聲音續說:「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俗物。」(10:15;另參可7:19)這是神 將舊約的食物律廢除的宣告,一連三次向他發出。

【10:17~33】 彼得正愕然之際,反覆思想那聲音 的意義,亦想到主以前所講的話(可7:19),此時, 哥尼流的使者來到,同時聖靈亦給彼得安慰性的指 導,於是彼得熱情接待這使團,甚至破天荒地款待 他們留宿一宵(「留宿」原文xenizo,在來12:2譯「接 待客旅」),神逐漸軟化並瓦解彼得對外邦人的成見。 由約帕至該撒利亞至少要二日路程,彼得與六位弟 兄前往(參11:12),使他們都成為歷史的見證人。一 行共十人(六弟兄、彼得、三羅馬人,10:7),浩浩 蕩蕩從約帕到該撒利亞。到達後,哥尼流真實的信 心已流露出來,一因他深信彼得會來,二因他已邀 請親友恭候彼得蒞臨。這些人的信主與整個事件有 莫大關係,因為若只有哥尼流一人信主,耶路撒冷 教會或認為是個特殊個案;但全體相信,蒙聖靈賜 下,他們便不能不相信神也向外邦人施恩了【注6】。 在談話間,彼得與哥尼流互相印證神的指示及引導。

【10:34~43】 彼得受感及時傳神的信息(「開口說」 是希臘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表示下文是重要的話), 這是他在使徒行傳中第六次講道,卻是對非猶太人 的第一篇。他的講道與先前在五旬節及在美門口的 截然不同,先前因對象之故,是重責備性,今是勸 勉與鼓舞性,他的信息可分二個重點:

(1)神不偏待世人(10:34~35)——神「不偏待人」 (原文「不取面」,意「不徇面」,由 oukprosopolemptes, 即 「取」 lembano 和 「面」prosopon二字合成),是舊新兩約的真理 (參申10:17;代下19:7;伯34:19;瑪2:9; 羅3:29~30),對今日信徒來說是天經地義, 但對彼得來說卻認為是破天荒的,神透過他帶 領整個猶太民族進入新的屬靈領域裏。

食物律有潔淨與不潔淨之分,但「人」卻沒 有;猶太人以食物律的原則用在人方面,故摒棄 外邦人進入神恩里(參弗2:11~13)。神以異像 「說服」並提醒彼得主耶穌在世時的教導(參可 7:l~23)。W.Wiersbe謂神不是改變猶太人的 「食譜」,而是改變猶太人對外邦人的態度【注 7】。神喜悅世人敬畏祂並行義,這非說世人靠 行為得救,如普世得救論所宣稱。因為「悅納」 (dektos)表示一個神所喜歡的心態,(參林後6:2 同字「悅納」),表示是個合宜的態度,是接受 福音前的一種「好土」的心態,E.F.Harrison 稱之為「救恩候選人」 (salvation candidates) 【注 8】;再且,從下文(11:14)表示哥尼流是還未 得救的人。

(2)神拯救人之法(10:36~43)——神拯救人之法是 藉着萬有的主耶穌基督傳給世人的,先是以色 列人(涵義後是外邦人)。這位耶穌基督有甚多人 (「我們」,10:39;「預先所揀選的」,10: 41;「眾先知」,10:43;如賽33:24,53:4~ 6、11;耶31:34;但9:24)為祂作證是真的救 主,是復活的主,神立祂為審判世人的主,凡 信祂的必得蒙赦罪。

【10:44~48】 彼得宣講的道使眾人默然相信,聖靈 降在聽道及信道者身上,他們開始說方言(可能是希 伯來語使在場的猶太人明白),不少學者稱此現象為 「外邦人的五旬節」(Gentiles Pentecost)【注9】。於 是彼得宣告他們也受了聖靈,與耶路撒冷的門徒一 般,並隨即為他們施洗(可能隨行六人協助,使他們 成為歷史的見證人)。他們挽留彼得眾人多住幾天, 以便多明白救恩真道。此事件指出,外邦人進入教 會的攔阻已被拆除,從今以後,外邦人得救全不用 遵守律法了。在15章7~8節的耶路撒冷教會大會裏, 彼得以此次事件為證,指出外邦與猶太之間的牆已 拆毀,二者同是一家人。同時這事也指出,救恩史 進入「完整時期」,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外邦人 皆領受聖靈,他們在同一身體裏,彼此作肢體(林前 12:13;加3:27)【注10】。

彼得在耶路撒冷(11:1~18): 耶路撒冷教會的故事㈠

割禮派的控訴(11:1~3)

外邦人信主受聖靈的消息,很快地便傳到耶路 撒冷教會,彼得甫歸回即被割禮派責難,這些是極 為保守的猶太人,他們對真理的認識還是片面不全, 特別是有關律法與恩典、以色列與教會、猶太與外 邦等之間的關係。他們當日沒有羅馬書、加拉太書、 以弗所書、希伯來書的真理,所以他們對外邦人那 麼容易成為「基督徒」頗有質疑【注11】。此等人士 認為外邦人得救是需先加入猶太教的(參15:5),他 們指控彼得隨便與外邦人來往(「吃飯」),遂提出此 次的控訴會議。

彼得的解釋(11:4~18)

【1l:4~17】 彼得未與他們展開舌戰,他只敍述在 該撒利亞所發生的事件,在11章l7節時作一總結,彼 得的解釋有三點極其重要:

  1. 他非單獨行動,還有六位猶太見證人,故此並 非主觀獨斷的行為(11:12)。
  2. 聖靈接納外邦如同接納猶太人,絕無區別(11: 15) 。
  3. 他所作的全符合主耶穌的預言(11:16)。

【11:18】 此節經文對墨守律法的猶太信徒來說是 一個大突破,從此,他們才放膽往外邦去傳道。

安提阿教會的成立 (11:19~30):巴拿巴的故事

福音傳至安提阿(11:19~21)

11章19節是作者接續8章4節的故事,謂教會因受逼迫而 四散的門徒將福音傳至腓尼基(主要城市為推羅、西 頓),並離海岸約六十哩的居比路島,及北上二百哩外 的安提阿(參21:4、7,27:3記二十年後此地的信徒甚 多)。他們沒有外邦人加入教會的消息,所以只向猶 太人傳道。其中有從居比路及古利奈來的信徒,因 他們有希臘言語及文化背景,故較易向外邦地區的 猶太人傳道(11:20的小字),尤勝向猶太地區。

安提阿(古羅馬世界共有十六座城名安提阿,全 是西流古一世(SeleucusⅠNicator)所建。安提阿本是西 流古一世(Seleucus Nicator,312~281BC)所創,是為 記念其父安提阿古(Antiochus)而定名。在西流古王朝 覆滅後,敍利亞成為羅馬帝國一省分,安提阿是省 會。約瑟夫謂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其餘是 羅馬、亞力山太)。它也是個希臘文化浸淫的城市, 商業繁盛,是西(羅馬)及東(米所波大米)必經的通道, 城市中充斥各類偶像邪淫行徑,月桂樹女神廟就在 附近。羅馬史家Juvenal(AD60~140)謂安提阿將其污 穢投入Orontes河(安提阿座落於此河邊),轉而漂流至 Tiber河(羅馬城座落此河邊)【注12】。福音能在此城 落地生根,不僅是神的厚恩,也是信徒不怕為主吃 苦之故。

巴拿巴在安提阿(11:22~26)

【1l:22~23】 安提阿多人信主的消息傳到耶路撒冷 教會,他們即打發巴拿巴去協助那裏的信徒。巴拿 巴看見外邦人歸主,不但不以為忤(如割禮派人),反 為他們感恩及歡喜,並勸勉他們「立定心志,恆久 靠主」。

【1l:24~26】 巴拿巴是最理想的人選,他不但是安 提阿附近的居比路人(4:36~37),對安提阿一帶情 況熟悉。此外他是:

  1. 好人(對人的態度)。 .
  2. 被聖靈充滿(屬靈生活的寫照)。
  3. 大有信心(對工作方面的表現)。

故此有多人信主,但因工作負荷加重,便前往大 數「找尋」(anazeteo,「苦找」)保羅,找著了就帶 他回安提阿,二人同工共一年之久,使信徒在那 里被外人稱為「基督徒」(屬基督教派的人)。

安提阿教會資助耶路撒冷(11:27~30)

【11:27~28】 安提阿教会不但信仰坚固,爱心也充 

沛。此時有數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來到,當中有亞迦 布預言天下將有大饑荒,果然在革老丟年間(AD41~ 54)應驗。據羅馬史家Tacitus(Annals,12:43)、Dio Cassius (Rom Hist 60:11) 、Suetonius(Claudius,18) 、 猶太史家約瑟夫(Antiquities,20:2:5)及基督徒歷史 家Eusebius(E.H.,2:8)等綜合報導,在主後四五 至四六年間,猶太地曾有一次大饑荒,路加所記的 全部符合歷史考據。

【11:29~30】 安提阿教会定意在经济上资助犹太地 

區教會的需要,並委託保羅及巴拿巴將捐項帶去交 給耶路撒冷的眾長老(雅各在此時似成為長老之首), 加拉太書2章1~10節所記之事似與此事件同時發生。

彼得在耶路撒冷(12:l~25): 耶路撒冷教會的故事(二)

12章是全書中的轉捩點,這是一個過渡的篇章,此章 將全書兩大分段:1~11章、13~28章銜接起來,尤在12章 17節里,彼得的「歸隱」成為保羅開始宣道的導言。

教會受迫害(12:1~2)

教會受害的風波接踵而來,此次的元兇是希律。 這希律是希律亞基帕一世(AD37~44,保羅後來在其 子希律亞基帕二世面前受審,參26:1~32),其祖父 為耶穌誕生時的大希律(37BC~4BC),他有叔父名希 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是殺害施洗約翰那位。亞 基帕一世為人兇殘,他曾殺害親父亞里多布 (Aristobulus),又常與其他羅馬貴族不和,並得罪權 貴,該撒提庇留曾囚禁他。提庇留歿後(AD37),他被 釋放出來,因他極力討好該撒加利古拉(Caligula)及革 老丟(Claudius)之故,故將他叔父腓力死後所留下之 封地接管過來;後來他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歿後 (AD39),革老丟將安提帕的管轄區也交他接管,在主 後四一年時,革老丟更將整個巴勒斯坦交由他轄治。 他上任不久,為討好猶太人便下手迫害信徒, 尤以領袖(「幾個人」)為主要對象,其中有使徒雅各。 雅各本稱為雷子(可3:17),可能不肯就範於某些要 求,便成為十二使徒中的第一位殉道者。

從前他母親帶着他的兄弟約翰前來,問耶穌可 否坐耶穌寶座之左右,耶穌曾答「你們不知道所求 的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太20:22), 他們兄弟二人皆說「可以」,今雅各跟隨主耶穌的 腳蹤,他發現原來登上榮耀寶座前先要付上 「代 價」 。約翰後來也在拔摩島上為主受苦(啟1:9), 他也因跟隨主而付上代價。

彼得被囚禁(12:3~19)

【12:3~11】 希律見猶太人甚喜悅他迫害使徒的手段, 遂將另一領袖彼得拘禁(這是彼得第三次被拘禁,參 4:3,5:18),並準備除掉他,但因那時是一連八日 的逾越節及除酵節(參申16:1~8),遂還押監中,由 四班兵丁輪值看守(他以前曾「逃獄」,參5:19)。 每班四人共十六人,二人與彼得鎖在一起(12:6), 二人在監牢外站崗(約瑟夫古史,18:6:7),這是希律 以為萬全之策,但人的謀算怎能與神的能力相較, 彼得絕無恐懼或不安,反呼呼大睡,因教會正在迫 切為他禱告(12:12),禱告將景況轉危為安。

教會懇切的禱告將天上的能力傾倒下來(12:5), 解開一切的鎖鏈(12:7)、守兵(12:10)、鐵門(12:10), 這些都不能攔阻天使的作為。彼得猶在半睡半醒的 狀態中,被天使帶至安全地(12:11)。

【12:12~17】 彼得即往信徒經常聚集禱告的馬可家 去,開門的使女羅大(意「玫瑰」)未警覺神有時答應 禱告是頗「神速」的,彼得的突然出現引起家人的 驚異,以致彼得在外猛力敲門才得進去。在屋裏, 彼得見證神的大能後,吩咐他們將此消息告訴另一 雅各(耶穌的弟弟,參太13:55),自己也到一個安全 地方。不少傳說謂彼得前往羅馬(天主教會傳統)【注 14】,或到小亞細亞或到安提阿,至今沒有一個地 點能確定,但此去便六年,直到在耶路撒冷大會時 (AD50)才又見到他。據哥林多前書9章5節所記,彼得 與妻子曾一起作旅行佈道,哥林多前書l章12節說他 曾在哥林多逗留,顯然這期間他到不少地方為神工 作。

【12:18~19】 翌日,官府發現彼得逃脫,遂將看守 的十六人殺死,以為他們是同謀的(羅馬律法[Code of Justinian,9:4:4」視犯人逃走,看守的需被處死) 【注15】。此事了結後,希律氣憤地回到羅馬帝國 猶太省會該撒利亞去。

希律受報應(12:20~23)

彼得事件後,希律還未學到教訓,他不知道人 是不能抵擋神的,沒有人告訴他彼得有個奇妙的出 監經過(參5:19),也沒有人告訴他迦瑪列的忠告(參5: 39)。他這次的迫害產生了三個後果:(1)從此彼得要 隱藏起來;(2)他與猶太人的關係沒有改善;(3)神向 他施行審判。

一次不知何故(可能與商貿有關),希律對推羅、 西頓人大為惱怒。那兩地原是敍利亞省的主要城市, 但糧食卻倚靠加利利麥稻的供應(即12:20的「王的 地土得糧」,參拉3:7)。今可能因借貸問題,敍利 亞人與希律鬧翻,遂托希律的侍臣伯拉斯都作調解 人。在約定見面的日子(約瑟夫認為是在慶賀革老丟 的生日盛會,古史,19:7:2),他穿上閃耀朝服, 坐在台上(bema),當眾教訓來人,百姓大呼阿諛奉承 的話。希律自以為神明化身,氣焰不可一世,神即 降罰於他,他立刻被蟲咬死。

據教會史家優比西烏記載(E.H.,2:10),希 律那天眼見天使下來,即染重病(約瑟夫,「古史」, 19:7:2卻說希律見貓頭鷹飛來,視為凶兆來臨), 五日後腹絞痛而死,有蟲從他肚子裏爬出來。教父 帕皮亞記兩約間的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Ⅳ)及耶 穌門徒猶大亦給蟲咬死【注16】。近代醫學家 J.S.Morton視「被蟲咬死」一詞原文skolakobrotos 由字根skolax意「蛔蟲」而來。蛔蟲病多在羊群中潛 伏人吃了牛或羊中的蛔蟲細菌便患上此病,身上長 滿膿瘡,膿瘡爆裂,蛔蟲到處蠕動,甚是駭人「注 17」。神在箴言21章30節、耶利米書21章5節及啟示 錄2章16節的話絕無錯誤,永不能廢掉。

約瑟夫記,希律在其五十四歲,登基第七年後歿, 故可算出那是四十四年的五月【注18】。

神的道興旺(12:24~25)

神的道不能因人的計謀而抑阻不能生長,在巴拿 巴和保羅的生命上,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馬可在此 時被提及,因他在保羅的生命里占頗重要的地位(參提 後4:11),他也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在與巴拿巴 的工作上也佔了重要地位(參15:39)。

書目註明

  • 【注1】 R. N. Longenecker, 「Acts」, EBC, Zondervan,1981,p.381.
  • 【注 2】 D. J. Williams, 「Acts」, GNC, H&R, 1985,p.166; 但J. F. MacArthur,Acts 1-12, Moody,1994,p.281卻不以為然。
  • 【注3】 謝友王,使徒行傳講義,42頁(未出版講義)。
  • 【注4】 與R.N.Longenecker上引書385頁不約而同。
  • 【注5】 D.J.Willams上引書173頁。
  • 【注6】 J.F.MacArthur上引書298頁。
  • 【注7】 W. W. Wiersbe, 「Acts」, BEC, Victor, 1985,p.445.
  • 【注8】 E. F. Harrison, Interpreting Acts, Zondervan, 1986,p.182.
  • 【注9】 此言是F.H.Chase首創,參其著The Reliability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Macmillan, 1902,p.79.
  • 【注10】W.W.Wiersbe上引書447頁。
  • 【注11】同上引書頁。
  • 【注12】R.N.Longenecker上引書399頁。
  • 【注13】W.W.Wiersbe上引書453頁。
  • 【注14】 J.Wenham,「Did Peter Go to Rome in A.D.42?」 Tyndale Bulletin,23, 1972,pp.94~102也贊 成此見。
  • 【注15】R.N.Longenecker上引書411頁。
  • 【注16】 J.Munck, 「Acts」, AB, Doubleday, 1979, pp.10,115.
  • 【注17】 J. S. Morton, Science in the Bible, Moody, 1978,pp.261~262.
  • 【注18】W.S.LaSor, 「Acts」,LBC,Regal,1972, p.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