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聖靈的軌跡第八章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们基督徒百科网的合作伙伴,本书原文请参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网站的
PDF文件!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18:23~21:16
序 言
在安提阿教会,不久保罗的宣教心又激起了,因此 住了些日子后,他又开始了一生中第三次及最后一次的 旅行布道,这次布道的记载起自使徒行传18章23节,此 次保罗先经过南加拉太和弗吕家一带,坚固当地的门徒, 然后到以弗所,并将以弗所作为福音基地,在那里住了 约三年。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他曾短期逗留在以弗所 (18:19~21),今却停留约有三年(参20:31;19:8有三 个月;19:10有二年;19:22是「暂时」,犹太人的习 惯,不足一年都以一年计,因此符合20:31节所说的「三 年之久」)。
保罗到达以弗所后,即殷勤地开展各项事工。他有 很多机会作教导和坚固的工作,亦有很多同工配搭事奉, 一起将福音遍传亚西亚。例如有:亚居拉、百基拉(18: 18)、提摩太(19:22,20:4)、以拉都(19:22)、该犹(19: 29,20:4)、亚里达古(19:29,20:4)、所巴特(20:4)、 西公都(20:4)、推基古(20:4)、特罗非摩(20:4)、路加(20: 5)、提多(参林后2:12~13),和所提尼等(参18:17;林 前1:1)。
综观之,这次旅行布道有四个主要特徵:
- 是三次中最长久的(约三年多)。
- 集中在教导与栽培信徒的事工,少作开荒工作。
- 在一城市(以弗所)居住最久。
- 回程时有甚多外邦同工同回。
出发行程(18:23~20:3)
在加拉太一带(18:23)
从第二次布道回来不久的保罗,刚卸下行装又再踏 上事奉的征途,此次离开想不到与安提阿竟是诀别。保 罗先到的第一站,是他在第一次及第二次旅行布道时所 设立的教会,保罗在这一带地方坚固门徒的信仰。
在亚西亚的以弗所(18:24~19:41)
以弗所本是古别迦摩王国的首府,主前一三三年被 罗马灭亡时,别迦摩王Attalus Ⅲ将以弗所献给罗马,罗 马遂将之变成亚西亚省的省会。这个亚西亚最大城市有 三大特色:(1)商业极其繁荣,称为「名贵物品的博览会」 ; (2)各类运动竞技在此处举行(仅次于奥林匹克);(3)沉溺宗 教迷信,除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庙外,此城亦是 卜卦算命极兴盛的地方,他们的「以弗所卜辞」(Ephesian Letters)是古世界著名的占卦符录【注1】。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地点主要在以弗所,在此地 保罗用了三年时间栽培门徒,其间主要事件有五:
坚立教会(18:24~19:7)
亚波罗受教(18:24~28)
以弗所教会的创始会友(Charter member)原来是 亚波罗的门徒,他们遇见保罗后,真理的认识才由 旧约时代转至新约时代,故作者便先提出亚波罗的 基本资料。
埃及的亚力山太城里有甚多学者,此城称为「学 者之城」,古教父如革利免、奥利根也是亚力山太 人。城中居民约有一百万犹太人,学者则占全城人 口五分之二【注2】。
亚波罗是生在亚力山太的犹太人,有学问,善 解圣经,对「耶稣的事」亦熟谙,美中不足的乃是 他只晓得约翰的洗礼,表示他只晓得旧约的教训( 「耶 稣的事」一言指在旧约内有关弥赛亚的事;作者用 「耶稣」代「基督」是强调在旧约所论有关弥赛亚 的救赎工作,18:25)。可能他对耶稣的事了解不够(据 不少学者臆测,施洗约翰的门徒四处传道,南下埃 及,接触了在亚力山太的亚波罗;此时耶稣正在巴 勒斯坦传道,故这些约翰的门徒便不太晓得耶稣的 事,以致亚波罗对此亦「一知半解」)【注3】,故此 他在会堂里热心传讲神道时,亚居拉夫妇听到,觉 得有缺欠(不是讲错,而是不足),因他们知晓新时代 已经来临,于是找机会(「接他来」)向他讲解「更加 详细」(akribesteron意「更加准确」,18:26)。亚波 罗知晓应许,却不知应验已临,亚居拉夫妇细心向 他解说,使他明白新约时代(圣灵时代)已来临了。
亚波罗欲往亚该亚去(即19:1的哥林多)(原因不 详),他的朋友也勉励他前往,并为他书写荐函。在 那边他用所学习的,及领受耶稣的事迹中,帮助了 不少人(参林前1:12,4:6,可见亚波罗在哥林多教 会留下的影响,甚至不少人认为他是希伯来书的作 者,可见他亦是饱学之士),又驳倒不 信的犹 太人,证实主道(18:28)。
亚波罗门徒受洗(19:1~7)
亚波罗在哥林多时,保罗便来到以弗所。以弗 所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亚西亚最大城市【注4】。 多年后安提阿的伊革拿修(Ignatius)称这城「名垂千 古」(famous to eternity)【注5】,城中人口超过三十 五万。城内的亚底米庙为古七大奇观之一,面积约 长四百一十八尺、宽二百三十九尺、高五十五尺, 由一百多根圆柱支撑。此庙在主前五四六年为吕底 亚王(Croesus)所建,后屡历沧桑(如350BC的大火, 342BC的地震),亚历山大大帝将之重建(334BC),使 之成为一座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大庙。罗马时代, 革老丢在城中铺设大理石大街,尼禄在庙旁建造大 戏院,以供各种娱乐之用。庙内亦有另一崇拜对象, 是一块陨石,当地人称之丢斯下降(参19:35),不少 人在庙内进行交灵、观兆、占卜、问卦等生意,全 城被迷信气氛笼罩,撒但权势强大无比【注6】。
亚底米原为希腊多乳女神(类似迦南人崇拜的多 乳神亚斯他录,或弗吕家人的息伯利Cybele),她亦 是希腊大自然神及守护神,希腊人在狩猎前多先向 她膜拜。她又是生产之神,希腊人认为妇人在生产 时需她照顾【注7】,故这位亚底米女神受欢迎的程 度有如中国的「观音菩萨」 。 保罗在城内遇见十二个门徒(可能是亚波罗的门 徒,故与上文衔接)【注8】,在查询下发现他们还未 知晓圣灵已来临了。他们只有约翰的洗礼(指旧约形 式的水礼),经一番解释后,他们愿意「奉主名受洗」 (指转移至新约时代内),后又能说方言与预言,表示 圣灵确然降在他们身上,接纳了他们就如五旬节时 一般。
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如8:15~17撒玛利亚人得 救),表示这些硕果仅存的旧约信徒已转到新约时代。 原则上,1章8节的精义在此时得以象征性地应验。
会堂传道(19:8~9上)
如过去的方式,保罗传道的地点先是会堂,这是外 邦地区犹太人聚居及崇拜所在地。一连三个月,保罗 以「讲道」、「辩论」、「劝化」三种不同方式为神 作见证。信者成为以弗所教会的「门徒」(19:9下), 不信的毁谤神的道,保罗劝勉信徒不要与毁谤者来往, 以免受他们的感染(19:9上)。
学房辩道(19:9下一10)
保罗在会堂讲道所产生的影响似不太乐观,他便 转移阵地至推喇奴的学房。「推喇奴」(Turannos,英 文tyrant得于此)大概是位本地哲学家,设校授徒为业。 「学房」(schole,英文school由此出)乃希腊人聚集聆听 各样学说之处(如雅典的亚略巴古)。有古卷于此处说保 罗由早上十一时至下午四时在这里讲学。不少学者据 此推测,保罗租用这段时间讲学,以致不停地工作, 如早上工作讲学(参20:34),晚上探访信徒(20:20、31) 【注9】。他的生活异常忙碌,如此情况达二年之久(19: 10上)。主恩与他同在,效果显著(19:10下),如以巴弗 提、腓利门、亚基布(歌罗西教会)都是此时所结的果子; 老底嘉教会、希拉波立教会,启示录二~三章七教会 中的五个教会,也可能在此时建立【注10】;此外,保 罗并在此时写成了哥林多前书。
行大奇事(19:11~20)
作者记述保罗在这两年蒙主大大使用,行了些非 常的奇事,诸如治病、赶鬼(19:11~12)。那时有些以 赶鬼为业的犹太人(参太12:27;Tobit八1~3),看见保 罗用「耶稣的名」赶鬼异常灵验,且轻而易举,故连 祭司长士基瓦(此人非祭司家族,但妄称祭司长)的七个 儿子在内,也东施效颦,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中二人在一次赶鬼时还遭恶鬼击伤(19:13~16,参 可5:2~4。19:16的「二人」有古卷作「他们」这较 为可取,因为他们七人同被鬼附,不会只二人被制伏), 以致不少人信从了耶稣基督。信的(初信)还将他们行邪 术的书焚毁,书价共合五万drachmas,相当于一百五十 人一整年的工资,或五万人一天的工资【注11】,此 事解释了以弗所教会成立与增长的快速(19:17~20)。
神像之乱(19:21~41)
保罗之计划(19:21~22)
在这教会增长蓬勃之时(参林前16:19说「有宽 大又有功效的门开了」),保罗定意西往,然后转回 耶路撒冷,后再远赴罗马。这是保罗的心愿,他不 以教会增长为满足,而意欲将福音传至更多地方。 于是打发两名同工,提摩太与以拉都先往马其顿筹 备一切,或前往照顾那一带的教会(据林前4:17,16: 10记载,保罗曾打发提摩太往哥林多去,并希望他 回来以弗所,这可能是此次的打发。同时,据罗16: 24记以拉都为哥林多司库,是否同一人则无法确定, 因司库不可能跟保罗到处传福音,提后4:20记他留 在哥林多协助牧养)。
底米丢扰乱(19:23~34)
保罗的事奉果效,导致不少人放弃他们的迷信 与拜亚底米神像;另一方面却使靠售卖神龛(「龛」 是小庙宇,内有女神之像,旁有狮鹿)为生计的人群 起抵挡保罗,其中以五金工会头子底米丢最甚。底 米丢是个普通名字,意「希腊五谷神底米的拥有者」 (参约叁12的底米丢亦是以弗所人;提后4:10的「底 马」是底米丢字的缩写)。
他在同业前批评保罗断了他们的财路,且藐视 他们的宗教,在三方面煽动他们:
- 因保罗所说的 神非人手所做,致「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19:27 上);
- 不但商业被鄙视,连本地大女神庙也受同样 命运(19:27中);
- 这藐视将会延伸各地(影响「出口 生意」)(19:27下)。
底米丢的说辞,表面上是为女神 争光荣,骨子里全是生意经。底米丢之言极其成功, 人人激动异常(「怒气填胸」、「全城轰动」),保罗 的同工特庇人该犹(参20:4),以及帖撒罗尼迦人亚 里达古(20:4;西4:10;门24节)被人搜索出来,并 被拥进戏院去(考古学家掘出废址,云可容纳二万五 千名观众【注12】,那里亦是市民聚集聆听大罪犯 受审之地(19:28~29)。
消息传到保罗耳中,他立即赶去戏院(19:30的 「百姓」应译作「群众」),但门徒认为那太危险了, 连亚西亚省的「官长」(Asiarchs,中译「首领」似欠 妥善)也认为此时极其混乱,他们力阻保罗进入戏院 (可能亦是亚居拉夫妇冒死救援保罗之事件,参罗16: 3~4)(19:30)。这些官长可能是退任的方伯,或一些 退休的行政长官【注13】,他们是全省中最富有的 人【注14】,如今他们竟是保罗的朋友,可见他们 不认为保罗对社会有危险(他们对保罗的友善态度, 可能是因迦流不干扰其传道工作所致)【注15】。在 混乱间,有人从群众中将亚力山大推往前(19:33), 其目的有二个不同的解释:
- 有说他代表犹太人说 话,企图安抚疯狂的百姓;但城中的混乱不是犹太 人引起的,而是保罗与信奉「这道」的人【注16】(如 NIV的译法);
- 另一解说认为此举是因有人误把亚 力山大当作保罗【注17】(如NASB的译法)。但当时 百姓还在狂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以致亚 力山大无法发言(19:34)。
城里书记的安抚(19:35~41)
「书记」(grammateus,从犹太人背景来看,意「律 法师」;从罗马人历史来看,则指「城官」 ;IDB 译为「国务卿」)【注18】在此时的出现,顿然安抚 了狂喧乱嚷的民众。他的说话可分五点:①以弗所 城的重要不容忽视,因城有大亚底米庙及从丢斯落 下来的像(19:35~36);②这两名被拿的人并没有偷 窃庙物;③他们也没有谤渎女神(19:37);④底米丢 等人的诉状自有「地方官」(复数词,G.S.Duncan 谓在AD54时,罗马曾派遣二方伯名Helius及Celer到 此管辖亚西亚省)审问【注19】,不能以暴民行径处 理(19:38);⑤今日的扰乱无缘无故,应自行解散(19: 40)。
书记的话,使全城暴民不敢再胡乱造次,可见他 说话极有分量(19:41)。W.Wiersbe谓,任何城市若 有暴动,罗马会下旨取消那城的特别优惠(如自由城 的「自由」),故书记的劝言,市民立刻就接纳了【注 20】。
在马其顿一带(20:1~2上)
早在19章21节保罗便决定往马其顿去探望以前的教 会,乱定以后,保罗视此时适合前往,于是在劝勉门徒 后他便启程。据哥林多后书1章1节记,这时提摩太已从 哥林多回到马其顿,而哥林多后书2章12节记述保罗似乎 从马其顿到访特罗亚,期望在那里等候提多从哥林多回 来的消息,在等不及时,便迳回马其顿去(可能是腓立比)。 不久提多来到,保罗获得哥林多教会的好消息,大得安 慰(林后7:6、13~15),遂写就哥林多后书,交提多带回, 提醒教会将「慈善捐」筹备好,以便汇交耶路撒冷(参林 后8:6、16、23,12:18)。提多在新约共提及十二次, 在使徒行传却未提及,可见路加撰著使徒行传时因篇幅 有限,许多杰出人物未被纳入,只择而记述之。
保罗接著来到马其顿,走遍马其顿一带,包括腓立 比、庇哩亚,帖撒罗尼迦等重镇。亚居拉夫妇可能亦在 此时回罗马(参罗16:3),可能为接待及筹备保罗不日之 来临(参19:21)。路加没说他们在此逗留多久,但据罗马 书15章19节及提摩太后书的资料显示,保罗可能趁此机 会将福音传至以利哩古去(参罗15:19),又因挞马太是在 以利哩古之南部,后来提多前往该处布道,显然是作些 「跟进扶立」的工作【注21】。
在亚该亚一带(20:2下~3)
由马其顿南下到希腊省,最可能是到访哥林多城, 在此地停留了三个月(参林前16:6),保罗写成罗马书, 交女执事非比带去(罗16:1)。正当等待返回敍利亚(安提 阿)时,保罗获悉有人欲陷害他的性命,于是放弃走水路, 改由陆路北上,转回马其顿。作者未解释保罗如何获知 杀害他的计谋,但这应验多年前神在哥林多给他的应许 (参18:10)。这原计划的改变使保罗不能如期在逾越节前 回到耶路撒冷,最早乃在五旬节时(参20:16)。
回程行踪(20:4~21:17)
回程的同伴(20:4~5)
此次保罗回程路上的同伴众多,除作者外(「我 们」,20:5)共有七人,他们分别来自庇哩亚、帖撒 罗尼迦、路司得、特庇、亚西亚(可能是以弗所)。不 少学者解释腓立比及哥林多两地未派代表随保罗前 往耶路撒冷:腓立比是以路加作代表,哥林多以保 罗为代表(因保罗解决了他们教会内的纷争) 【注22】。
同工们之背景:
- 所巴特:代表庇哩亚教会,可能与罗马书16章21 节的所西巴德是同一人。
- 亚里达古:帖撒罗尼迦教会代表,随保罗上耶路 撒冷及坐船到罗马(27:2),直至在罗马监牢里(西 4:10;门24节)。
- 西公都:帖撒罗尼迦教会人,名意「老二」。
- 该犹:特庇教会人,名意「喜乐」。新约有四人 名该犹(马其顿人,19:29。哥林多人,罗16:23; 林前1:14。以弗所人,约叁1节)。
- 提摩太:路司得教会人,是保罗的属灵儿子及好 同工。
- 推基古:亚西亚教会代表,名意「幸运」,是保 罗多封书信的携信人(弗、西、门),曾往革哩底 顶替提多牧会(多3:12),亦曾往以弗所代替提摩 太(提后4:12)。
- 特罗非摩:以弗所教会人,随保罗回耶路撒冷, 被人误会与保罗上圣殿,污秽圣地,引起骚动(21: 29)。保罗在罗马被释放后,特罗非摩随行,因病 留在米利都(提后4:20)。
- 路加:腓立比教会人,虽未提名,但从「我们」 一词可见他一直同行。
回程的路线(20:6~21:17)
从希腊至特罗亚(20:6~12)
保罗改由内陆北上马其顿的腓立比,过了除酵节 (即逾越节后一日)由那里开船,五天后(逆风,16:11 记上次行程只用二天)来到亚西亚的特罗亚。在这里 保罗旧地重游,在、此地他曾领受了那「马其顿的异 象」,才有第二及第三次的西征伟绩。在此处他逗留 了七天(可能船期有误,故多留数天),亦可能故意过 了主日后才启程。当夜聚集时,保罗详述主恩,会众 中一「少年人」(20:9用「少年人」neanias,年纪由二 十四至四十岁;20:12用「童子」pais,年龄由八至十 四岁)睡著了,由三楼跌下致死。保罗以旧约以利沙 先知行神迹的方式,使那少年复活过来(参王下4: 32~35),此事迹使人坚信不疑。
从亚朔至米利都(20:13~38)
亚朔离开特罗亚只二十哩,保罗弃舟改步行,而 其他人则仍以水路前往,可能他欲留下多探望犹推 古一家。在亚朔他与同工会合,取水路直趋三十哩 外的米利都,路经米推利尼(Lesbos岛的首邑,抒情 诗人Alcaaeus[620~580BC」及Sappho[600BC】的故 里)、基阿[诗人荷马出生地)、撒摩[希腊殖民地、数 学家Pythagoras出生地】),但故意越过以弗所(20:14~ 16),主因:(1)恐防难「脱身」,赶不及回耶路撒冷; (2)反对党仍在,容易被缠上【注23】。在米利都(是 个海运卸货站),保罗反打发人前往邀请三十哩外的 以弗所教会长老前来会面(20:17)。保罗这篇语重心 长、呕心沥血的劝勉是书中的第四讲,充满保罗对 神、对人、对教会的爱,分二部分,一部分自述事 奉心志(20:18~27);另一部分劝勉教会领袖当如何 事奉神(20:28~35)。
前部再分八点:
- 始终如一(20:18);
- 凡事谦卑 (20:19上;弗4:2);
- 不怕试炼(20:19下);
- 没有避讳(20:20上);
- 随处教导(20:20下;提后 4:2,如在推喇奴学房及家庭教会);
- 不分对象 (20:21);
- 不怕危险(20:22);
- 忠于所托(20:23~27);这一连串的心志,E.F.Harrison称之为
「使徒的醒觉」(apostolic consciousness) 【注24】。 · 后部可分四点:
- 谨慎自己为监督的身分(20:28 上;参提前4:15);
- 谨慎牧养的职责(20:28下; 弗4:11);
- 记念自己事奉神的模式(20:31~35 上),这模式有三层劝勉(忠心恒久的劝戒,20:31; 以神道建立信徒,20:32;在金钱上清洁,20:33~35上),乃因假先知、假师傅到处传讲悖谬的话, 所以要异常谨慎;(4)多实行施与的功课(20:35下)。
保罗这番临别赠言,与主耶稣临别赠言的「楼 房论谈」极为相似,兹引表代述:
保罗这席话实感人肺腑,随之跪下祷告,将爱神的 心维系起来。但保罗必要回耶路撒冷去,完成母会之托 付,虽然他知道这次回去危险难免(20:23),但为了忠 于所托,他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惜,愿意为主摆上。 3.从米利都至推罗(21:1~6)
从米利都启程,经哥士(四十五哩船程),这小岛不 大,却有著名巫医神(Aesclepius)庙及医学院;翌日抵罗 底(七十哩),意「玫瑰」,岛上曾有骁勇善战的武士, 力抵土耳其的侵略,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三日后 抵达帕大喇(七十哩,内陆良港),在此处他们要横渡地 中海,需登上更大的船只,再且他们不准备停泊沿岸的 小镇,故急上直航,返回敍利亚,这航程也需十天左右 的时间。由此换船再启程往敍利亚的推罗(四百哩)。
推罗的信徒蒙圣灵感动,「不停地力劝」(现在进行 式动词)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这是记录上第一次圣灵藉 他人谏劝保罗,参20:23)。但保罗一心一意要回耶路撒 冷,因此推罗信徒带著惆怅与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保 罗,他们把妻儿带往码头送行,可见保罗在短暂的时日 里,和他们产生了亲密的感情。
从推罗至该撒利亚(21:7~14)
这段五十五哩路程只有一站是在多利买(古名「亚 柯」参士1:31;被多利买二世[285~246BC)占领后才 改名,今称亚加Acre或Akka)。多利买为巴勒斯坦的一 座古城,于亚设境内,早在主前十五世纪时,埃及法 老(Thutmose Ⅲ)把它征服,据为已有。在所罗门时代, 此城为所罗门王为酬谢推罗王希 兰运送建殿木材而 奉送十二城之一,名「迦步勒」(王上9:12~13;代下 8:1~2)。罗马时期该撒革老丢将之变作罗马殖民市【注 25】。此地亦有教会,可能来自11章19节的信徒,在 此处保罗与当地信徒有一天的交往(21:7)。翌日抵达 四十哩外的该撒利亚,此地是昔日腓利工作停驻之处。 作者用「传福音的」一词提醒读者,该撒利亚的教会 是他开荒成立的(21:8),他一家事奉神(21:9说「预言」, 意指传道)【注26】。在此处有先知亚迦布蒙圣灵引导 来到该撒利亚,采用旧约先知惯用的象征动作发出预 言(21:10~11),这是第二次拦阻保罗不要回耶路撒冷。 当地信徒与作者本人亦加入劝谏的人群,苦劝保罗甚 至痛哭流涕(第三次,21:12)。十五年前保罗在安提阿 与亚迦布见面,得知他的预言颇「灵验」(参11:27~ 28),但他心意坚决,众人无法多言,只愿神旨完成(21: 13~14)。
至于保罗是否违背了圣灵的提醒,学者的意见分 二:(1)一说保罗过分执拗,以致后来妥协遵守旧约仪 式(参21:26),故被捕历经痛苦,蹉跎四年岁月(二年在 该撒利亚,二年在罗马)。有人甚至说保罗动用外邦教 会的捐款作旅费,及在耶路撒冷数次上诉时所需的费 用,故他回到耶路撒冷后便再没提这笔款项【注27】; (2)另一说辩护保罗没有反抗圣灵,主因有七:①保罗 亦是先知,对圣灵的指引尤其敏锐(参弗3:3~6),故 不会违抗圣灵;②他早有「灵感」,预知回耶路撒冷 定有生命危险(参20:23;罗15:31);③圣灵不会自相 矛盾,一面预告保罗在耶路撒冷有险,一面又劝他回 去【注28】;④保罗虽可托人将外邦教会的捐献交给 耶路撒冷教会,但他自己要向教会交代外邦人信主的 经过,使母会不会误解他们;⑤神没有因保罗回去, 而有任何对他不悦的记录;⑥运用哥林多前书9章19~ 23节的原则;⑦保罗经历与主耶稣上十架的过程相似, 两者皆未作错【注29】。
从该撒利亚至耶路撒冷(21:15~16)
从该撒利亚至耶路撒冷共距六十五哩,约二日旅 程。15节的「收拾行李」(episkeusamenoi,古字,意「装 备马匹」),可能是指骑马前往。一群该撒利亚信徒为 了介绍这群旅行布道队员在拿孙家休憩,而一路伴随, 因五旬节时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甚难找到居停之 所,该撒利亚信徒的细心由此可见(保罗可能不认识他, 故需该撒利亚信徒介绍)。这人「久为」门徒,可能在 圣灵首次降临那次便信主,或可能是起初那一百二十 人之一【注30】。他是居比路人,与巴拿巴同乡,可 能和巴拿巴在五旬节那天归主(从此人口中,路加应获 得甚多初期教会成立的情况)。保罗多年的旅行布道至 此为止,这群人在拿孙家里的热闹与兴奋的心情不可 言喻,但保罗的心情则像打翻了的五味架般,百味杂 陈。
书目注明
- 【注1】 William Barclay,“Acts”,DSBS,Westminster, 1976,p.140.
- 【注2】 同上书139页。
- 【注3】 E.F.Harrison,Interpreting Acts,Zondervan, 1986,p.303:W.W.Wiersbe,“Acts",BEC, I,Vic—tor,1989。p.479.
- 【注4】 Emil Shurer,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Time or Jesus!,T&T Clark,Ⅱ,1890 C,1950,p.159.
- 【注5】引自E.F.Harrison上引书306页。
- 【注6】共参E.M.Blaiklock,“Ephesus”,ZPBE。II.Zon — dervan,1975,pp.324~332;同著作, “Artemis”。ZPBE,I,Zondervan,1975。pp.341~ 342.
- 【注7】 M.F.Unger,Archaeology of the New.Testament.Zordervan. 1962.pp.250~252
- 【注8】 如F.F.Bruce,“Acts”,NIC,Eerdmans,1970, p.385;但E.F‘Harrison上引书306页却不以 为然。
- 【注9】 E.F.Harrison上引书310页。
- 【注10】 H.A.Kent,Jerusalem to Rome,Baker,1972, p.151.
- 【注11】 W.W.Wiersbe上引书482页;I.H.Marshall, “Acts”,TNTC,IVP,1994,p.312.
- 【注12】 W.LaSor,“Acts”,LBC,Regal,1972,p.296.
- 【注13】 A.N.Sherwin—White,Roman Society and Roman Law in the New Testament ,OUP,1963,Baker, 1978,p.90.
- 【注14】 R.N.Longenecker,“Acts”,EBC,IX,Zondervan, 1981,p.503.
- 【注15】 E.F.Harrison上引书319页。
- 【注16】 I.H.Marshall上引书319页;J.F.MacArther, Acts 13~28,Moody,1996,p.189.
- 【注17】 F.F.Bruce,Acts of the Apostles(Greek Text), Tyndale,1970,p.366.
- 【注18】F.D.Gealy,"Town Clerk”,IDB,IV, Abingdon ,1962,p.676.
- 【注19】 G.S.Duncan,ST.Pauls's Ephesian Ministry, London,1929,p.102.
- 【注20】 W.W.Wiersbe上引书483页。
- 【注21】 R.N.Longenecker上引书506页。
- 【注22】 如I.H.Marshall上引书324页;E.F.Harrison 上引书327页。
- 【注23】 I.H.Marshall上引书328页。
- 【注24】 E.F.Harrison上引书331页。
- 【注25】 A.F.Rainey,“Acco”,ZPBE,I,Zondervan, 1975,pp.32~34.
- 【注26】 W.LaSor上引书315页。
- 【注27】 如M.R.DeHaan,The Blunders of Paul ,RadioBible Class,1959,pp.11~18;同作者 著,The First Encemenical Council, Radio Bible Class,1964,p.32.赞成此说的大不乏人, 如W.L Petting—ill,C.I.Scofield,L Strauss 等(恕不引述书名)。
- 【注28】 G.C.Morgan,Acts of the Apostles , Revell, 1924,p.481.
- 【注29】 赞成此见的学者颇众,如E.F.Harrison, W.LaSor;F.F.Bruce;J.F.MacArthur, H.A.Kent;R.N.Longenecker等(恕不引述 书名) 。
- 【注30】 R.B.Rackham,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Baker,1978,p.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