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聖靈的軌跡第七章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们基督徒百科网的合作伙伴,本书原文请参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网站的
PDF文件!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15:1~18:22
序 言
11章18节记载:「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 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 们悔改得生命了。」外邦人不用加入「犹太教」而能「得 救」的经历,是经当年耶路撒冷「总会」通过接受,但 那次是哥尼流之特殊蒙恩事件,故有人认为是例外 (exceptional),而非寻常的(normative)【注1】。但是当保 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有美好成果的消息传开后(亦有马可提 早折返后所作的报告),耶路撒冷「母会」保守派的领袖 为教会前途满怀挂虑,想到教会将来的成员必将以外邦 人为主,那么对本国犹太同胞传福音会大有阻碍,因此 便引出了15章所记,历史上第一次颇具时代性之教会大 会。
第二次旅行布道的起因 (15 :l~35)
耶路撒冷大会前的情形(15:1~3)
安提阿教会在短短数年内人数增加,其中以外 邦人为主,这情形引起耶路撒冷教会的关注,他们 认为安提阿教会的「救赎神学」太自由。他们一直 认为外邦人得救必需经过三重手续:割礼(参出12: 48)、承诺遵守律法(包括食物律)及洗礼。现今他们以 为安提阿教会接纳外邦人的手续太过简化(只靠信 心,参加拉太书背景),破坏了犹太人接纳外邦人的 传统。如此下去,必定会引起犹太及外邦教会关系 破裂。所以在当中有极端分子(「有几个人」,15:1 上)便前往安提阿教会交涉,并声称「你们若不按摩 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15:l下),因此保罗和 巴拿巴就「与他们大大的分争辩论」(15:2上)。 安提阿教会亦认为现今教会有对立的情形,于是 打发保罗、巴拿巴和教会中一些人,为所辩论之事 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期望在这事上能得 共识。 安提阿如此「定规」(etaxan,字根「安定」、「指 派」,同字在太28:16;徒28:23节作「约定」; 加7:8作「受派」),至少基于三个原因:
- 为了合一——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合一联系关系。
- 为了信仰——安提阿教会所关注的不是外邦人如 何透过犹太教而得救,而是他们可以直接得救。
- 为了福音——可向外更多地发展,所以也把外邦 人提多带去作见证(参加2:1—5)。路途中,他 们到处作见证,由海边腓尼基转往加利利,再 南下经撒玛利亚。此种随时随地不忘作见证的 精神,真是好榜样。
耶路撒冷教会大会时的情形(15:4~29)
第一次会议(15:4~5)
安提阿教会使团来到,先与耶路撒冷教会的首 要人物商议,主要是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15:4),即外邦人不必奉守律法便可得救。但出身 于法利赛教派的信徒,却坚称外邦人要得救必须遵 守律法,他们认为保罗及巴拿巴在要求外邦人守律 法的事上太松弛了。
第二次会议(15:6~21)
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们,就法利赛教派信徒的 抗议讨论甚久,经多方辩论后,终达成大家都需遵 从的决定。
- 彼得的见证(15:6~11)
辩论许久后,彼得开始发言,内容分二部分:
- 过去工作的经验(15:7~9)——特别是与哥尼流 那次的经验,指出外邦人得救与得圣灵,全在 乎相信,不在乎守律法。
- 现在的立场(15:10~11)——「不可试探神」, 指不要使神有双重标准,前不用外邦人守律法 即可得救,今则要守才成。他把「守律法」称 为「轭」,那是最贴切的名词(参太11:29,23: 4)。因当外邦进教者在「进教」过程中,他们呼 誓把「天国的轭」系在颈上。法利赛人认为能 负律法之轭者,实是凤毛麟爪,较温和的撒买 派则说,若能守律法一半以上(百分之五十一)便 可进乐园【注2】。故此,当彼得一边表达己见 时,相信保罗在旁边一面点头,一面大呼阿们。
- 保罗和巴拿巴的见证(15:12) 彼得的见证有条有理,且振振有词(非加2: 11~12的气概),大有回复五旬节讲道时的雄风, 众人默然慑服,保罗和巴拿巴也适时地加上有力 的见证,辅证彼得所论说的亦就是自己的立场— —「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 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 雅各的见证(15:13~21)
雅各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2:12),德高
望重,为众人爱戴,看见三人的见证及教会的反
应,遂起作「结案陈词」,其辩词可分二点:
- 表达己见(15:13~l8)——先表赞同(15:13~
14),再引证外邦人信主,正符合旧约阿摩司
先知的预言(15:15~18)。有关阿摩司的预言,
学者解释意见不一,归纳有三:
- 预言现今应验说(有关以色列的应许由教会 承受,因教会是属灵的以色列。这多是无 干禧年派的意见)【注3】。
- 将来应验说(指雅各的预言在将来会全然应 验,可是如今是在开始应验中。这多是前 千禧年派的见解)。
- 救恩原则应用说(雅各只应用旧约预言一个 原则,不是释经)【注4】。雅各在圣灵带领 下,将阿摩司的「到那日」(摩9:11)改为 「此后」(15:16上),用意是说阿摩司的预 言现今开始应验,而全部预言的应验要在 「我要回来」(15:16下)之时。除「预言应 用说」外,其他二个主要解说可用下面图 析说明:
- 神在现今时代,选取外邦人归入自己名下(教 会时期)(15:14)。
- 这时期过后,主耶稣基督才回来(15:16上)。
- 回来后重建「大卫倒塌之帐幕」喻「大卫的国 度」 (犹太国在586BC倒塌于巴比伦手上),即 指千禧年国(15:16下;另参1:6,门徒们甚 关心主在何时「复兴以色列国」)。
- 在千禧年国内,犹太人和外邦人全部都寻求主 ( 15:17) 。
- 具体建议(15:19~21)——包括二方面:
- 在教义神学方面,外邦人得救之法与犹太 人一样(15:19)。
- 在交往方面,犹太人与外邦人相处确有商 榷的余地,因不是人人皆像彼得、保罗、 巴拿巴那样「开明」,能毫无保留地与外 族来往,因此建议外邦信徒,在生活习惯 上对犹太人传统保守生活之戒律有所尊 重(参罗14章的背景)。其中有:
- 禁戒吃祭偶像之物——免得有参与拜偶 像之嫌(参林前8:10)。
- 奸淫——可能是指利未记18章6~18节 「勿乱骨肉之亲」的条例,非公开性不 道德的行为。
- 不吃勒死的牲畜——未放血的牲畜不可 当食物(利17:10~13)。
- 不吃血——指利未记3章17节、7章26 节、17章10节、19章26节的禁戒。
- 表达己见(15:13~l8)——先表赞同(15:13~
14),再引证外邦人信主,正符合旧约阿摩司
先知的预言(15:15~18)。有关阿摩司的预言,
学者解释意见不一,归纳有三:
大会的结果(15:22~35)
传递公函(15:22~29)
雅各一席话使全教会悦服(15:22),遂选派二人 (表示认同)与安提阿使团二人回去,宣布大会议决并 附上公函以证明之。 其目的有三:
- 澄清没有吩咐外邦人须守律法才得救(15:24) 。
- 认同巴拿巴与保罗的工作(15:25)。
- 建议几件禁戒的事(15:28—29)。
28节的「圣灵和我们定意」一言,表示他们对 圣灵的引导极其敏锐、恭敬及顺服。而29节也未提 及安息日的事,只指出与生活有关之事,冀望外邦 人多尊重犹太人的文化传统。
交付公函(15:30~35)
合一的灵在世界第一次教会大会内动工,先前争 闹的火爆气氛今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和谐与相 爱;律法派放弃成见,外邦人接纳建议,大会在喜 乐声中结束。
大会将公函交付耶路撒冷教会两名重要领袖,嘱 咐他们与保罗及巴拿巴同去安提阿,他们称为「先 知」(15:32),是犹大巴撒巴(他可能是约瑟巴撒巴的 兄弟,1:23),另一为西拉。这两人可能代表耶路撒 冷教会二组信徒:犹太人及希利尼人。他们传达了 公函后,留下来在安提阿教会「劝勉与坚固」众人(先 知的工作)后才回家去(保罗在此时必定留意西拉的 事奉)。
这次事件有三点值得记念:
- 神救赎之恩临到外邦人得以证实,福音与犹太 教传统文化「脱离关系」。
- 南北教会的合一(母子教会)得以保全。
- 保罗往外邦工作得到母会的祝福。
第二次旅行布道行程 (15:36~l8:22)
出发行程(15:36~18:17)
保罗的新同工(15:36~40)
回安提阿不久,保罗记念以前开荒工作的众教会, 遂向巴拿巴提出再去看望他们(15:36),想不到这次本 意「看望」竟然往更远处开荒,巴拿巴欣然同意再次 联手前往,可是他主张原班人马「出征」(15:37),可 能因马可此次接受了耶路撒冷大会的议决,内心的成 见亦放下,甚喜再上征途。但因马可先前中途离开了 布道队(15:38),故保罗坚拒他再参加,于是保罗与巴 拿巴二人起了莫大的争论,结果二人竟分道扬镳(15: 39上)。
「争论」 (paroxysmos, 英文的paroxysm意,「剧 痛」由此字而出)与「分开」二字表示,这次保罗与巴 拿巴各持己见,互不退让。保罗不是不愿给马可第二 次机会,而是害怕历史重演,因他们是前往外邦人地 区工作,保罗的挂虑是情有可原的。保罗本来欠巴拿 巴甚多「人情债」(参9:27,11:25~26),但为了外 邦人得救的问题,保罗宁愿放弃多年好友,这定是神 的旨意,他人蒙恩得救犹胜于多年的友情。而巴拿巴 亦不因此放弃在布道事工方面训练马可。感谢神!神的 工作不因人的意见而受拦阻。保罗挑选西拉,可能从 西拉「劝勉与坚固」的表现深受感动,亦可能因他是 希利尼人及拥有罗马公民籍(16:37),又是耶路撒冷教 会的成员、公函的持信人,对布道定大有裨益,所以 从耶路撒冷邀请他前来同工(15:40;参15:33),而安 提阿教会亦支持他们此行之宣道(15:40)。
他们的行踪(15:41~18:17)
在叙利亚与基利家(15:41)
正如巴拿巴回故乡去,保罗也回他的家乡基利 家布道。在这次布道之前,这一带已留下了不少保 罗与巴拿巴工作的果效(11:19~24;加1:21),故 他们拣选这一带为他们的第一站。「蒙弟兄们把他 交于主的恩中」一言暗示是教会的差派,教会负责 他们生活所需。
在南加拉太一带(16:1~5)
特庇、路司得、以哥念乃南加拉太的主要城市, 这也是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时所创立的教会。在路 司得时,神将提摩太带到布道团内,替代了马可的 位置,也如西拉代替巴拿巴。提摩太似是保罗在第 一次旅行布道时的福音果子(有一「门徒」,参林前 4:17;提前l:2;提后3:10~11)。
当提摩太准备参加布道队时,当地教会的长老 皆认同他的事奉并为他按手(参提前4:14),使提摩 太从神领受恩赐,可能是布道恩赐(提后4:5),保 罗按手在他身上亦可能在此时(提后土:6)【注5】。 但提摩太有一困难,他只是一半犹太人(表示他父亲 是希利尼人也反对他加入犹太教),为布道方便,他 接受割礼(16:3)。
据加拉太书5章6节、6章15节,保罗明言「割礼」 与「不割礼」并不要紧,但为何他在此处坚持提摩 太要行割礼?这可能也是哥林多前书9章20节的原 则,如W.LaSor称这事为一个「方便的原则」 (principle of expediency) 【注6】。若没有割礼,在 工作上必遭犹太人评议与歧视,故为方便起见而行 之(但据加2:3,对提多则没有此举,因那是与因信 而得救之主题有关)。于是他们走遍各城(包括彼西 底的安提阿),将耶路撒冷教会的决定公诸众人,使 人信心坚固,信主的人亦天天增加(16:4~5)。
在弗吕家、北加拉太、每西亚一带(16:6~10)
在亚西亚一带时,圣灵禁止他们留在南加拉太传 道(可能透过先知西拉的恩赐)【注7】,于是他们便 往北加拉太弗吕家一带布道,又西转每西亚边界一带 传道,在这时正想往北方的庇推尼去(这一带有教会 史著名的尼西亚与迦克顿两地),怎知耶稣的灵反引 导他们往西,直趋特罗亚。在那里一夜, 有马其顿人在异象中向保罗显现,求「过来帮助 我们」(16:9),保罗一行人以此为神的引导,为他 们开了福音之门(16:10)。
特罗亚全名Alexandrian Troas,是市民记念亚历 山大(Alexander)而取的。横跨海峡不远处是腓立比, 乃记念亚历山大之父马其顿的腓立而成名;附近的帖 撒罗尼迦,是为记念亚历山大之妹而易名;故这一带 皆留下甚多有关亚历山大的回忆。古人曾说「亚历山 大将东方「嫁至」西方去,使东西两方成为天下一家。 这异象亦象征保罗将福音带至西方,使东西两方因福 音成为天下一家」【注8】。
特罗亚为罗马重镇,保罗除此次外,还多次重回 此处(参20:6;林后2:12),在其殉道前亦路经此地 (提后4:13)。在这里使徒行传的「我们段落」(We section)首次出现,很可能作者路加(「我们」不可能 是提摩太或西拉,因「我们」一词有时不出现,而那 两位同工仍在保罗身旁)就在这里参加他们的布道行 程【注9】。至于路加如何参加布道队,圣经未提及, 不少学者推测这一带位于爱琴海地区,而爱琴海之东 一带是「医学世家」所在。如Hippocrates、Erasistate 来自Chios(另说Cos),Herophilos来自chalcedon,Galen 来自别迦摩(笔者注:这些人名皆是古世界的名医), 而路加也可能在这其中一城市习医,故他后来便跟布 道队去了【注10】。
在特罗亚发生二件事,即马其顿的呼声及路加加 入布道团(「我们经文」的开始),直至17章1节才改 用「他们」,因路加后来留在腓立比工作。
在马其顿一带各城(16:11~17:13)
他们从特罗亚接受了「马其顿的异象」,便立即 转西前行,福音队便在马其顿数个主要城市中创立 教会,将主的工作在那一带建立。
- 在腓立比宣教(16:11~40)
特罗亚至撒摩特喇需走水路,因撒摩特喇是
一个海岛(「撒摩」意「岛」,「特喇」〔Thracia〕
地区名),处于爱琴海之东北,岛上有海拔五千五
百七十七尺之高山Fengari。传说当年Poseidon将军
在此山眺望Troy城情况,然后筹军攻陷之,后来
诗人荷马将此岛称为「Poseidon岛」【注11】。
为了赶路,保罗众人可能在船上过夜,第二
天启程至尼亚波利(「尼亚」意「新」,「波利」
意「城」,离特罗亚一百二十五哩,离腓立比十
哩)。尼亚波利本是军事海港,古时军舰多停泊此
处【注12】,这是由水路转腓立比必经之路(参20:
1,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必重踏此地)。
从尼亚波利,他们改由陆路内进,经过「伊
格那修大道」(Egnatian Way)便来到马其顿「头一
座」城(prote,意「首要」)腓立比。
腓立比原名Krenides(意「矿泉」),马其顿王之
子腓立二世(360~336BC,即亚历山大之父亲)继位
后改名为腓立比(356BC)。在主前四三年,该撒奥
古士督为酬谢市民协助安东尼(Antony)及屋大维
(Octavius)击败布鲁特斯(Brutus)及加流(Cassius)的
联军(史称「腓立比战役」),而开辟此城为头一座
罗马殖民地,有罗马军驻防(16:12),并有罗马地
方官长主管内政(16:20、35、38)【注13】。罗马
给殖民地的优待有三:①自治权(libertas);②免纳
税权(immunitas);③公民权(ius italicum)。使徒行传
共有六座殖民城(其他五座乃彼西底之安提阿、路
司得、特罗亚、哥林多、多利买),但只有腓立比
被注明是此种城市【注14】。
在腓立比,作者记述三件「得救」的事:吕底
亚一家信主(16:13~15)、使女脱离巫鬼(16:16~
18)及狱卒一家信主(16:19~40)。
- 吕底亚全家归主(16:11~15)
安息日来临,布道队四出找寻会堂,以便
崇拜及证道。不少会堂建在河流附近,以便于
洗濯仪式【注15】,故保罗等人便前往一哩外
之安基底河(Gangites River)探看究竟。他们就在
河边看到一群妇女正在聚会,其中一名似是领
袖,名吕底亚。路加用三句话形容吕底亚的背
景:
- 卖紫色布疋为生,在当时这种商人皆属大富 商。
- 来自推雅推喇(该地盛产紫色染料)。
- 素来敬拜神(表示她是个敬畏神的人,可能 先在推雅推喇的会堂进犹太教)。他又用四 句话描述吕底亚信主的前后经过:
- 听神的道(16:14上)。
- 蒙神开启她的心(16:14下)。
- 全家信主受洗(16:15上)。
- 热心接待保罗众人(16:15下),腓立比教会 的「雏形」就在吕底亚家中成立。
- 小使女脱离巫鬼(16:16~18) 小使女被鬼附,能行怪事或卜未来吉凶, 替主人大得财利。「巫鬼」(pneuma puthona 意「蛇精」;python是蛇神,由pytho意「驳辞」 而来)蛇神附身,住在离雅典不远的戴尔菲 (Delphi),成为戴尔菲神庙的守护神,当地人 拜之若狂。传说蛇神被亚波罗(Apollo)杀死, 但其精灵仍在,四处附在人身上【注16】。 使女跟著后面喊叫的是真话(16:17),却 是受蛇精指使,为使教会受迷惑,鱼目混珠, 是撒但败坏教会的另一伎俩。保罗对此「厌 烦」(同字在4:2译「烦」,指强烈的厌恶), 遂从使女身上赶出巫鬼,使女是否得救不得 而知,但似有暗示她是得救的人【注17】。
- 狱卒全家归主(16:19~40) 撒但见「软攻」不成遂施「硬攻」,叫使 女的主人揪住保罗和西拉,控告他们传罗马 人不许接受的外邦人之道(16:21),官长将他 们毒打后收押「监里」(esotera,指「内监」)。 魔鬼之用意是要苦待福音使者,但神的美 意却要拯救禁卒全家。夜半地大震动,狱门 全开(但没有一个囚犯逃走),禁卒以为失职, 只有死路一条,情急下拔刀欲自杀,保罗乍 见,即时制止(16:28),禁卒感涕之余询问如 何能得救(16:30)。此问题反映他也听过巫女 在市集大叫「救人之道」(16:17),保罗说「当 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16:31)。 非一人信主全家自动得救,而是「你」和「你 家」要信便得救,故向他全家人讲解救恩, 否则向他全家传讲便多余了(16:32)。古代人 多以家为单位,家长信,家人似乎没有不跟 著信的,如挪亚全家、约书亚全家、喇合全 家、哥尼流全家、吕底亚全家、基利司布全 家。在全家得救之先,全家先听道接受(参16: 32)。当夜有「二洗」,一洗受伤的人,一是 洗礼的洗。禁卒受洗后为保罗摆设筵席(16: 34),正是「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诗23:5),这实在是喜乐筵。 天亮时,官长因昨夜的地震,深知神明降 临,打发「差役」(rhabdouchous,「荷棍者」) 放人,那知保罗使用其公民权要求官长道歉。 此举非为出一口气,而是为保障初生的腓立 比教会免受政府再找麻烦【注18】。出监后, 他们到吕底亚家去,这是腓立比教会设立处。 彼此劝慰一番(16:40),而非诉苦,便继续前 程,但路加则留下照料新生的教会。腓立比 教会的诞生,在保罗于欧洲的事工上是个莫 大的安慰,他们就此深知神与他们同在, 故日后的事奉更毫无保留地为主摆上。
- 吕底亚全家归主(16:11~15)
安息日来临,布道队四出找寻会堂,以便
崇拜及证道。不少会堂建在河流附近,以便于
洗濯仪式【注15】,故保罗等人便前往一哩外
之安基底河(Gangites River)探看究竟。他们就在
河边看到一群妇女正在聚会,其中一名似是领
袖,名吕底亚。路加用三句话形容吕底亚的背
景:
- 在帖撒罗尼迦宣教(17:1~9) 帖撒罗尼迦是保罗在欧洲布道的第二站。离 开腓立比经过暗妃波里(「暗妃」意「双」,「波 里」意「城」,全字意「双城」,此城在腓立比 之西约三十三哩),和亚波罗尼亚(意「亚波罗之 属地」,离暗妃波里二十七哩),再往前三十五 哩便是帖撒罗尼迦。作者在第一节经文里描述走 了超过一百哩的路(17:1)。 此时作者没用「我们」,表示路加可能留在 腓立比牧养新成立的教会;提摩太的名字也未 出现,直到17章14节才再见到他,可能提摩太 亦留下与路加同工,共同牧养腓立比教会【注 19】。保罗与西拉未在「暗」、「亚」两城停 留,乃因他们主要以大城市为福音基地。 帖撒罗尼迦原名Therme,主前三一五年马其 顿王卡珊德(Cassander)将之扩建,名帖撒罗尼 迦,以记念其妻(亚历山大同父异母之妹)。这是 个自由城,座落在东西往来必经的伊格那修 (Egnatian Way)大道上,故传说此城的大街正是 这大道的一段【注20】。这城又是马其顿的都 会,故商业文化发达,除哥林多外,便以它为 首。 在此作者记载保罗等人只停留三个安息日 (17:2),但据腓立比书4章16节所记,他们一定 停留了超过三周,才能与「腓」教会建立一亲 密的关系,及后来接受他们的资助。从帖撒罗 尼迦前书1章9~10节所记,他们在「帖」城工 作异常蒙恩,仅三周的工作,「帖」教会便成 立了【注21】 。 在「帖」城,保罗本著「先犹太人,后外邦 人」的传道原则,在会堂里向自己同胞传耶稣 是基督,及十架先于冠冕的信息。路加用了四 个动词,描述保罗的布道方式:「辩论」、「讲 解」、「陈明」、「传讲」,每字皆指出对象 的需要不同,故「用尽诸般智慧、传扬真理」 (西1:28)。不少人因此信了主(如耶孙,17:5; 亚里达古、西公都,20:4),其中也有进犹太 教的尊贵外邦妇女(17:4),她们可能是城中权 贵的妻子,但反对派纠众行凶,诬保罗传扬 造反的言论(17:7),地方官害怕并上来,却找 不到证据,遂收了耶孙的「保状」(hikanon, 「保款」)便放了他们(17:9) 。
- 在庇哩亚宣教(17:10~13) 庇哩亚离开「帖」城西南五十哩,在此处 保罗工作的果效似较「帖」城为大(「贤」字 指「较为伟大」,原文eugenesteroi,由「优、 生」二字合成,17:11上)。圣经用数语形容 庇哩亚人渴慕真道的态度:甘心领受——天 性高尚;天天考查——努力求真;结果多人 信主(17:12),当然也成立了教会,可惜没有 「致庇哩亚人书」。 据约翰福音5章39节记,很多人查考神的 话并不一定产生功效,保罗亦说他本国的人 心蒙脂油(18:27),脸蒙了帕子,不见真光(参 林后3:14~16)。但天天的查考不久便产生效 果(17:12),其中妇女不少。路加记载在马其 顿三个主要城市,均有妇女得救(16:14,17: 4、12)。 但「帖」城的犹太人仍不死心,得悉保罗 在庇哩亚,于是又跟踪而来扰乱众人,迫使 保罗再亡命于城外(17:13)。这是保罗第三次 被迫离开宣教城市,但保罗没有气馁,他将 西拉与提摩太留在「庇」城,牧养新教会, 自己则勇往直前,直趋雅典。如后来的李文 斯顿所言:「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愿意去, 只要是向前非后退便可」【注22】。
在亚该亚一带(17:14~18:17)
- 在雅典宣教(17:14~34)
雅典是一个「大学城」,举凡音乐、艺
术、文学、哲理、医学等,皆独占鳌头,
是古代文明的冠冕,智慧的花朵,举世著
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
彼古罗、Zeno等皆为雅典人,故古人称雅典
为「智慧的圣地」【注23】。主前四世纪,
雅典被马其顿王腓力征服(338BC),属希腊
国一省分;后被罗马推翻(146BC),主前二
七年,罗马将之改为亚该亚省。
- 辩论(17:16~21)与各种人辩论:会堂的 犹太人、虔诚人,街上的希腊人,及哲学 派人。 17节的「市」(agora)非街市买卖的市, 而是市民言语论谈所在地。哲学派人士有 二支:一为以彼古罗——享乐主义的哲学 派,创始人以彼古罗(341—270BC),主张 世上无鬼神之说,人生只是为享乐,门徒 颇多。二为斯多亚派(Stoics,意「走廊」), 创始人名Zeno(340~265BC),常在走廊下 讲学而得名,主张生活严谨,逃避享乐(尼 禄该撒老师Seneca,该撒Marcus Aurelius 皆属斯多亚派)。这些哲人邀请保罗上「亚 略巴古山」(Areopagus,意「战神之山」), 离「市」不远,在城边一千五百尺高的山 上(Acropolis),要听保罗的新道理(17:18~ 20)。21节的「住在那里的客人」即「外 侨」,慕名移居雅典之人,多属有钱有闲 之辈,终日无所事事。 亚略巴古山也是一处市政议会的开 会地点【注24】,通常约三十人之议会 【注25】(其中一人后来信主,参17:34), 但此地有时借给学者们讨论各类思潮学 说之用【注26】,有时也用作审判罪犯 的法庭【注27】。
- 演讲(17:22~31)(保罗第三篇讲章)
讲题:未识之神(不认识而敬拜,是为愚
昧之极)。
保罗就地取材将他们所「未识之真神」介
绍给他们,原来就是「创造天地的主宰」,
「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上帝」,「离我们不远
的真神」(17:22~27)。保罗甚至引用他们的
诗人(Aratus,斯多亚学派)证明其道(17:28)。
综观之,保罗的讲章有三点:
- 神是创造主 (17:22~29);
- 神是审判主(17:30~31,以彼 古罗派否认神会审判人) ;
- 神是施恩主, 虽 不计算人过去的愚蒙,今却要人悔改(17:30)。
- 结果(17:32~34) 哲学界讥诮,客气者推辞(17:32),但神 之道发出,不徒然收回,种子入地不深,荆 棘又多,但小有收成,其中有亚略巴古的议 员丢尼修(传说[据哥林多主教丢尼修言, AD117]他成为雅典第一任主教),以及大马哩 (意「红母牛」,屈梭多模(Chrysostom)说她是 丢尼修的妻子),还有其他人(17:34)。
- 在哥林多宣教(18:1~17)
在雅典之西约五十哩乃希腊古城哥林多,政
治上那是亚该亚省的首都。主前一四六年,罗
马帝国征服希腊时将哥林多夷为平地,但后来
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将之重建,并在主前二七
年立之为亚该亚省府。在保罗时代,此城人口
约六、七十万,奴隶占半数;在宗教上那是爱
神崇拜(Aphrodite,传说「海神之女」)所在地,
因此庙宇遍地,藏污纳垢,妓馆林立,庙妓上
千,夜间四出兜揽生意,淫靡之风举世闻名,
全城道德风气败坏,当时人称「哥林多化」乃
是「道德崩溃、沦亡,放荡纵欲之意」,保罗
就是在此地写出了罗马书1章18~32节的罪行名
单。
- 抵哥林多(18:1~4) 保罗原在雅典等候西拉、提摩太前来(参 17:16),终于他们来了(帖前3:1~2、6),旋 即被保罗差派出去,提摩太回帖撒罗尼迦, 西拉亦可能去马其顿,保罗独自来到哥林多, 在这里巧遇亚居拉夫妇。 此时保罗宣教经费短绌,遂谋求糊口之 法,在神引导下,在会堂认识「亚居拉」(意 「鹰」)及「百基拉」(意「高贵妇女」)。这夫 妇二人因罗马皇帝革老丢(AD41~54) 赶逐犹 太人而离开罗马。据罗马史家、该撒Hadrian 之私人秘书Suetonius(AD69~140)所著的《革 老丢传》(Life of Claudius)谓,罗马城的犹太人, 因有人向他们传讲耶稣是弥赛亚王,只有他才 当受敬拜,因此当权人士认为这些人有推 翻政府的意图,故将全城的犹太人全部驱逐出 境,那是他在位第九年,即四九至五〇年(附: 革老丢在AD54被第四任妻Agrippissa及她前夫 之子尼禄联手毒死)。但因犹太人太多,此令 未能完全执行。后来命令更改,只取缔犹太宗 教集会的权利,故不少敬虔的犹太人便离开他 往,以期能敬拜神。但此命令施行不久,尼禄 登位后,亦将之废除【注28】。 犹太拉比的教导或进行宗教服务是免费 的,故此每个拉比家庭,皆要求儿女学一门 手艺谋生。「帐棚材料」(cilicium)盛产于大数 城,保罗因此也学了「织帐棚」的手工,即 「帐棚皮革行业」【注29】,与亚氏夫妇是 「同行」,故保罗便投奔了他们(18:2)。 在哥林多,如以往般,保罗利用每周的 安息日,在会堂「辩论」、「劝化」众人, 其中有司提反一家信主得救,他们是保罗在 亚该亚的首批果子(林前1:16,16:15;18: 4)。
- 住十八月(18:5~11) 后来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回来,西拉亦从 庇哩亚、帖撒罗尼迦、腓立比返回,二人到 达各有先后,各带好消息,故此保罗先写了 帖撒罗尼迦前书。大概他们从马其顿带来了 可观的奉献(林后11:8~9;腓4:15),使保 罗在哥林多不必再作帐棚之工,而致力传道 (「为道迫切」suneixeto to logo可译为「全力传 道」)(18:5)。但哥林多的犹太人抗拒真道, 保罗不得已宣告对他们的审判(18:6)。此后 保罗的讲坛不以犹太人为主,而以外邦人为 对象。他将讲坛改设在提多犹士都家里(18: 7),自己却仍与亚居拉等住在一起。 透过提多犹士都家的福音中心,多人信主 (18:8;林前1:14~16),但哥林多人对他不 友善,主却安慰他不用怕(18:9~10),如此 景况维持一年半之久(18:11)。 先在5节,提摩太与西拉甫到,保罗书就 「帖前」,委托提摩太带去,在这一年半期 间,提摩太再回,将帖撒罗尼迦教会的问题 与保罗分享,保罗即写「帖后」,再委托提 摩太带去。此后提摩太留在那边,没有回来, 西拉与提摩太从此就在使徒行传里失踪了 【注30】。
- 方伯迦流(18:12~17) 哥林多的犹太人常欲加害保罗,路加选出 一故事作一概况轮廓。 哥林多是亚该亚省城,由方伯辖管。方伯 是议院直辖省分的总督,正如巴勒斯坦的巡 抚。方伯迦流原来是辛尼加(Seneca)之弟,原 名Marcus Annaeus Novatus,生于西班牙之 Cordova,早年随父移居罗马,被修辞学家 Lucius Junius Gallio收为义子,改名迦流。主 后五一年七月出任哥林多方伯(只一年任期), 这日期有Delphi碑证实。当辛尼加被尼禄杀害 时(AD65),迦流跪地求饶而幸免,但因其他原 因终难逃尼禄魔掌【注31】。当犹太人控告 保罗时,迦流认为与罗马法律无关(是宗教原 因),不愿过问(18:12~15),众人便揪住会堂 负责人所提尼,毒打他一顿发泄,迦流也不 管(18:16~17)。所提尼是基利司布的继任人, 基利司布信主后自然被会堂革职(18:8),所 提尼被打,使他后来也信了主(林前1:1)。
第二次旅行布道的回程 (18:18~22)
从哥林多至坚革哩(18:18)
因迦流不管保罗在哥林多的工作,故保罗能 「住了多日」,但他挂念安提阿教会,于是启程返 回安提阿,可能西拉与提摩太留下来继续哥林多的 工作(参林后1:19)【注32】。此次亚居拉夫妇与他 们同行(保罗计划路经以弗所时,便将他们留在那 边工作)。此时保罗定立了一个感恩愿(约三十日, 为过去的工作,尤在哥林多有迦流的「不管」,参 约瑟夫,战史,2:15:1)。三十天满了,保罗来 到坚革哩,就在那里剪了头发,表示「愿期」满足 (据称被剪下的头发需在圣殿献上作燔祭[M.Nazir, 3:6),此举保罗在18节时必已完成【注33】)。据 罗马书16章1节记,坚革哩已有教会,可能是保罗 在哥林多时的那一年半(18:11)建立的(另参林后1: 1)。
在以弗所(18:19~21)
在以弗所,保罗只作短期宣教,果效似乎不错 (「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18:20),只是他归心 似箭,遂把亚居拉夫妇留下来(保罗本有此意,不 然他可不用停留此城;亚居拉夫妇这一停留亦有 四、五年之久,在他们家里亦有教会,参林前16: 19),便带著依依不舍的心情继续归程,并答应将 来必回到此地探望他们(「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 后来竟成为三年之久)。
从该撒利亚至耶路撒冷(18:22上)
路加以极精简的文字,记载了保罗从以弗所来 到该撒利亚,那里有腓利建立的工作(参8:5、26、 40,21:8),不久便返抵耶路撒冷教会,在那里保 罗向教会作宣教报告,及外邦教会对公函的态度, 并报告他们所关心的同工西拉之近况。保罗此举 作用甚大,一来表示他承认耶路撒冷教会为众教 会之母,再且靠此报告,耶路撒冷教会更能认同 外邦人蒙恩得救的事实(参15:11的背景)。
返抵安提阿(18:22下)
在耶路撒冷完成「宣教报告」后,保罗回到自 己的教会,这是他第三次回到安提阿,也是最后 的一次。看见风尘仆仆的「主仆」保罗回来,教 会中充满了喜乐、感恩和赞美。
书目注明
- 【注1】 E.F.Harrison,Interpreting Acts,Zondervan,1986, p.241.
- 【注2】 F.F.Bruce,“Acts”,NIC,Eerdmans,1970, p.307.
- 【注3】 如F.F.Bruce上引书310页;I.H.Marshall,“Acts”, INTC,IVP,1994,p.252;R.C.H.Lenski,The Acts of the Apostles,Augsburg,1944,pp.608~ 611.
- 【注4】 如F.W.Grant,The Numerical Bible,Loizeaux Bros, n.d.,p.100.
- 【注5】 E.F.Harrison上引书261页。
- 【注6】 W.LaSor,“Acts,”LBC,Regal,1972,p.246.
- 【注7】 E.F.Harrison上引书263页。
- 【注8】 W.Barclay,“Acts,”DSBS,Westminster,1976, p.122.
- 【注9】 E.F.Harrison上引书265页。
- 【注10】 W.LaSor上引书253页。
- 【注11】 A.Rupprecht,“Samothrace,”ZPBE,V,Zonder-van, 1975,p.248.
- 【注12】 R.C.Stone,“Neapolis,” ZPBE,IV,Zondervan, 1975,p.394.
- 【注13】 A Rupprecht,“Philippi,” ZPBE,IV, Zondervan, 1975,pp.760,762.
- 【注14】 W.LaSor上引书254,266页。
- 【注15】 E.F.Harrison上引书266页。
- 【注16】 R.N.Longenecker,“Acts,” EBC,Zondervan, 1981,p.462.
- 【注17】 同上书页。
- 【注18】 E.F.Harrison上引书274页。
- 【注19】 W.W.Wiersbe,“Acts,” BEC,I,Victor, 1989,p.470.
- 【注20】 W.Barclay上引书127页。
- 【注21】 D.E.Hiebert,The Thessalonian Epistles,Moody, 1971,pp.16~18.
- 【注22】 W.Barclay上引书129页。
- 【注23】 F.W.Farrar,The Life and Work of St.Paul,Cassell, 1890.p.295。
- 【注24】 W.LaSor上引书271页。
- 【注25】 W.Barclay上引书131页。
- 【注26】 J.Finegan,“Areopagus,” IDB,I,Abingdon, 1962,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