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专文:議講道者在崇拜中的地位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基督工人神學院 議講道者在崇拜中的地位 作為:崇拜學 專文 教授:何崇謙 牧師 學生:諸淼瓊 2010-10-5

在最近二三十年的西方教會中,崇拜學已經成為一個觸目的課題。崇拜的注重,也催生了禮儀運動(Liturgical Movement)<ref name="1"/>。這運動包括了天主教教會將崇拜的語言本土化(vernacularize),而在不用信徒不懂拉丁文;聖公會及路德會重新肯定聖言,即講道在崇拜的 地位;自由教會則重尋禮儀的價值,或是更強調聲樂的採用;亦有不少福音派學人,以研究舊約/猶太人會堂/新約和早期教會的敬拜為進路,對現今教會的敬拜作出反省。這是一個大趨勢,猶如一股氣勢磅礴的力量。拜奧拉(biola)大學的一位保守派學者及聖樂較厚理治(Liesch)指出,集體敬拜已成為福音派教會一個嶄新的焦點。2 馬雷夫(Ralph Martin)也和議說:【今日教會的領袖和信徒,已漸漸體會敬拜聚會內容的缺乏、失效和淩亂。】3 在書刊市場上,已充斥了上百本有關崇拜神學、歷史、實踐和更新的書籍,而大部分是在近二三十年間才面世的。郭特利指出,這些書籍的重心,是學者希望透過對禮儀的研究,將其所得,以教牧的觀點,貢獻於集體敬拜上。4 今日西方教會在崇拜的反思和更新上,已經如火如荼,成績甚為可觀。5

然而,在華人教會也開始在崇拜方面的著作,雖然不是特別的多。但在90年代後期,湧現出一大批的書籍,這是似乎是華人教會似乎整體對崇拜的更新開始有了一個覺醒。於此同時,華人教會並非忽略主日的崇拜聚會。可惜的是,大部分教會的聚會,多流於儀式化6。教會本身無意更新,亦無從更新千篇一律的崇拜困局。現在無論是傳統和新興教會中,也許在不斷的變化崇拜模式,嘗試著。但很多的時候只是在乎,聖樂部分提升。曾幾何時,在崇拜裡,有意無意間(或下意識地),講道是在幾乎被提升到了至高無上和無可比擬的地位。 在此,筆者認為,聖言(word)和聖禮(sacrament)是必須並重的。不可親這這個,愛那個。當然在西方的自由傳統(free Church Tradition)的教會也有這個問題。

靈恩運動也著眼於信徒的聚會中的享受,而更有問題的,亦是靈恩運動的通病,便是其高抬聖靈,以致掩蓋了聖靈所要見證的基督,也忽略了對聖言的學習。這種形式確實偏離了敬拜的真義,也實在使人憂慮。正如韋德所說的【當我們在一起崇拜時,我們是從世界裡被呼召出來,刻意地藉著耶穌基督,在最深入的層面裡與神相遇(encounter),從而對此覺察作出回應。】7 本文,旨在提出聖言與聖禮的平衡,但因篇幅的有限,只在此處提出講道者,在崇拜中的意義作為論題。盼望可以提醒,當今提倡聖樂或著禮儀過重的崇拜者的點點思考。

一:崇拜的定義

崇拜是向至高的神,獻上我們的崇敬和贊頌。在教會的生活中,每週的崇拜,是教會一切活動的核心。需要付上許多的精神、時間、心血,來籌劃、安排和預備。不少信徒參加崇拜,主要期待領受神的話語,但整個崇拜是一個朝聖的歷程,使我們親近神,音樂在崇拜中擔任重要的角色8。 現在在一些教會裡有一種不幸的趨勢,他們將講道與崇拜分割。筆者不是說這兩項不被安排在同一聚會裡,而是指許多人認為它們既是安排在一起也是不同的項目。今天的崇拜一詞幾乎已與唱現代詩歌。基於後現代文化對【經歷】的重視,讓我們視崇拜較講道更為動人、更整全、更能參與、甚至更能改變人,而講道則代表知識及權威性的長篇大論。詩歌崇拜的地位被提升,講道被貶低,兩者不再配合。 與此趨勢相反,筆者認為聖經描述講道與崇拜有一精密共融的關係。彼得前書4:11顯明這觀念:‚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得榮耀‛新國際版聖經譯作‘被讚美’)。

二:講道在崇拜中的重要地位

1.聖經為基礎的崇拜

更正教的教會一向強調聖經的重要。崇拜學的學者韋德(wainwright)指出,在改革宗的傳統裡,教會在敬拜的開始,是由主席將聖經引入教堂之內。有進者,更有長期將聖經打開,置放於聖餐桌子上的做法10。 所以,我們若想要更深認識自己的信仰,必須下苦工,用心的研讀聖經和神學是最基本的基礎。教會設立主日學,尌是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聖經的研習,幫助會眾在聖經上進深。同樣道理,我們若想瞭解崇拜學的真義,必須從聖經對崇拜的描述、聖經、神學對崇拜的理性反省及歷史對崇拜的記載等方面作全面的瞭解,而不是單憑直覺和感受。教會若想崇拜有更新,必須和會眾在崇拜學的上先行紮根,讓會眾更明白崇拜的真義。耶穌曾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4)。當中心靈是指感性,而誠實是指理性。真正的崇拜必須既有理性亦有感性。

我們必須有正確崇拜觀,才能產生正確的崇拜。教會正確的崇拜觀上的教導是責無旁貸11。這教導的基礎,尌是建立在聖經整理的基礎之上。 毋庸置疑,教會的敬拜生活,是以聖經的啟示為定準。在此,我們有必要重申聖經在敬拜研究上,其中講道這一項,是有無法比擬的價值的,因為聖經是神唯一為教會而設,有關於信仰和生活之無誤訓示(the only infallible rule of faith and practice)。藉著使徒和先知,神的啟示得以被書寫下來,傳達於教會。

既然聖經是神的啟示,它擁有無上的權威。現代人對權威,是頗具戒心,甚至反感的,唯恐會因而受到氣壓和失去了自由。基督那永活神的道(the liveing word),基於此故,教會的敬拜,是應該以聖經為中心的12。

2. 聖經真理教導者在崇拜中13

真理教導者,不但崇拜要以聖經為依據,受聖經的審核,教會、真理教導者更要將聖經的內容,恭敬而忠誠的向信徒闡明出來,聖靈便能透過宣講的道(the proclaimed word)和被寫下的道(the written’ word), 在信徒心中說話,使信徒得以與基督的靈相交契合。這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形容為:那生命的道成為了被寫下來的道之靈魂。信徒因而能主觀的明白神的話。並且產生相應的回應,衍生神人的對話,這正好達到敬拜的目的。這正是講道者在崇拜中的角色和作用。

3.講道者地位的被挑戰

1).不平衡的崇拜

聖經在崇拜中受到如此的尊重,將之向信徒解明,也應受到等量齊觀的重視。不過,今天講道在崇拜中的地位,卻常常受著多方面的挑戰。雖然天主教教會在十九世紀末已發表聲明,重申講道在禮儀中的地位,但斯托得(stott)仍然惋惜講道還是【聖餐前的一道屬靈小菜。】14換言之,天主教之教會,還未能在聖餐和講道之間取得平衡,仍是厚聖餐而薄講道。在此,教父俄利根(origen)卻有很適切的指正,他認為教會如此著重基督的身體,即聖餐,對神的話卻忽略,是一個嚴重的罪行。15而另外一方面,自由教會的問題,則是重聖言而不重聖餐。其實,以上兩個不平衡的現象是應該避免和校正,正如斯托得以下的解說:

既然兩者都是為基督作見證,也都應許了在基督裡的救恩,並且鼓舞我們對基督的信心,都使我們以基督為我們的靈糧,主要的區分只是聖禮針對眼睛,而神的話針對耳朵,所以聖禮需要神的話來解釋。神的話和聖禮的事奉是一致的侍奉:神的話是宣揚他的應許,聖禮則表現出他的應許。然而,神的話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它,儀式的意義若非模糊不清,尌是十分難懂了。16 由此觀之,聖餐禮和講道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相輔相乘的。聖經提供了聖餐的理論骨幹,而聖餐則為聖經教導的實物表現。

2)講台的失落的原因

神的話是透過講道者,借著聖靈的能力,明晰地被解明。強而有力的講道,更能加強信徒在崇拜中的投入感。埃裡克森(Erickson)提出宣講要有膽量,有說服力、活力、能力、動感、心得、充分的準備、忠心、調了味的資訊,要合乎分量,要適切及合乎聖經等。17能符合以上條件的講道,即使在重視講道的自由教會裡,仍是寥寥無幾!美國《時代雜誌》正確地分析,講壇的蕭條景象,是今日基督教教會萎靡不振的主因。18 羅賓遜(Robinson)認為講壇沒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現代人對傳道人形象的破滅,另一方面,大眾傳播及資訊體系的發達,加上多渠道的表達方式,使單軌式的講道變得沉悶而失去吸引力。19 塞丹(sugden)及魏斯比(wiersbe)更觀察到現代教會所風行的小組活動及輔導施工,使講道在教會各職事中的地位失勢。20 其實,最基本的問題,仍是牧者沒有充分的時間預備講章的信息,在繁忙的生活裡,常常要到星期六晚上,通宵達旦的完成第二日要傳講的信息,形成了講道的素質低劣。白德生(Patterson)在《領袖雜誌》中指出講道者常經歷到五方面的試探,很容易令傳道人講道的職事限於低潮。


摘錄如下21:

  1. 一方面講,一方面表演: 因為這樣,講道者便不是尋求神的喜悅,而是著眼於眼前從人而來的讚賞,這種傾向,很容易使講者不忠於神話語的教導。
  2. 傳講神的道,卻忽略了自己要行道:講道者全神貫注要傳講神的啟示,卻忽略了先要讓神的話提醒自己。很多的時候,講台下的生活摧毀了講道者在講台上所傳講的內容。在繁忙的講道侍奉裡,講道者一定要花時間讓聖靈,藉著經文,向自己的心靈說話,而不能停留於研究經文和傳講聖言的事工上。
  3. 使石頭便餅:作為屬靈的守望者,傳道人應該有屬靈的慧眼,透過會眾心靈世界的實況,而是用聖經的真理,去建立信徒的人生觀,才算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之傳道者22。
  4. 作先知而不作祭司:作為教會的牧者,不能單以時代的先知自居,忽略了牧養群羊的職事。先知的工作,是作神的出口;祭司則是代表人向神祈求。牧者必須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了解民眾的實況,深明他們的痛苦,從而做出醫治的行為。先知的吶喊的同時,需要做祭司做醫治的工作。信徒的心才能真正的得著醫治,回歸到十字架底下。
  5. 強調時代感而低貶聖經的權威:講道者必須要相信聖經是為全人類而寫的,其教導是超時代的。講道者的責任,是用會眾所用的語言,幫助會眾明白聖經的且實行,而非強使聖經適切於群眾。每當講道者忠心地傳講神的話語時,聖靈便會做工,使神的話語不徒然返回。這種信念,是講道者所必需秉承的。

講道者在崇拜位置的失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講道者,自身的問題23。加上這個後現代文化的影響之下,信徒的心態也不再單純只是聽道尌可以被滿足。地位的失落也變得是理所當然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在崇拜中遇見永生神24,這是至關重要之事。

三:崇拜中講道者所帶出的意義

1. 崇拜中必須有講道者

崇拜可以是啟示加回應,這總結不是很精確,卻很寬廣。它寬廣到能包含聖經裡所謂的各式各樣的崇拜,包括唱詩和禱告,也包括獻上我們的身體為活祭(羅12:1)及行善捐輸的事 (來13:16)。他廣泛到能吸納聖經中許許多多崇拜的舉動及心境——唱詩、歡呼、靜默、悔改、回憶、服事、捐輸、十一奉獻、代求、演奏樂器、舉手、跳舞、跪拜、禁食及宴席。這一切都是神的性格及旨意被啟示之後,人的回應25。 有兩段典型經文支持以上對崇拜的總結。第一段是以賽亞第六章,此處限制看見神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神的啟示的聖潔使得以賽亞回應:‚禍哉!‛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5,8)第二段在彌迦書第六章,它描述了一件類似的事。彌迦問他該如何崇拜:‚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麼?‛神的回應是提醒他已啟示給他們的:‚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6b,8)。 在這些經文裡,神自己(或他所設立的撒拉弗)顯示他自己的榮耀,然而即使他使用人為的器皿——愚拙的講道——過程也是一樣,他顯示自己,並激發回應。所以崇拜中不大可能(我們敢說完全可能嗎?)沒有講道。 筆者知道筆者的觀點論點跳過許多的異議,所以需要一些補充論證。這並不是說在一切的崇拜裡都必須有講道,一次舊式的聖詩聚會可以是很美的崇拜,筆者也不是說神只用言詞顯示他自己,他透過大自然、藝術及友誼傳達他榮耀不同的層面。我也曾經在不同情境中讚美神,如走在原始森林中,聆聽美好的音樂會,或浸潤在朋友們對我的愛裡。 筆者認為在神顯示他的宏偉時,自然會引發敬拜為回應——悔改、歡笑、義行、讚唱等等。筆者同時也說神選擇講道為顯示他自己的主要途徑,所以將崇拜與講道分隔至少是不自然的舉動,甚至是有害的。若我們將崇拜減至只有感受、情緒及藝術的層面,這不再是聖經所謂的崇拜。真正的崇拜是根基於神對自己的顯示,故此需要有講道者講道。

2. 讲道者与崇拜程序的配合

作為崇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講道者必須與整個崇拜過程配合。這是要預先計劃;我們需

要配搭唱詩、特別音樂節目、禱告、見證、聖餐、以及其他一般敬拜回應的項目,甚至該次聚會特殊重點的項目。一些注重禮儀的教會世紀以來已按此而行,或許某程度的彈性應用會對他們的幫助,如在講道後以一些見證作為直接回應等。而所謂【開放】型的教會可能該加上某些架構,例如採用在聚會結束前呼召人對神話語的啟示作回應,以致成為慣例。

3. 主日崇拜的讲道者对信徒的供应

崇拜中,講道是不可少的。而講道者的內容必須是:完全以神為主,而非以人為主。卡爾巴特(Karl barth)建議貯備講道時一手持聖經、另一手持報紙是不錯的,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信息要能切身,可能需從人的問題入手,但必須將這個問題連貫到人終結的問題——黑暗背叛神,而其答案必須包括向神悔改、歸信於他,而這種回應是要激發自講道中所描繪神莫大的榮美。所以,講道者應是崇拜的帶領人,我們的職分是尊崇神、解釋他的律例,並勸人回應,這是崇拜的精髓。 在更正派信徒中流行的一個講道趨勢,對以上的論點很有領會: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你可能不同意這種方式的某些細節,但我們實在都會讚賞它的基本觀念:講道是關乎耶穌!這觀點並不否認要顧及聽眾,但它會防止我們走極端去迎合聽眾,不要本末倒置。

四:結語

無論是歷史26和神學27的角度看崇拜在講道中的意義。通過討論講道的重要性和崇拜中的講道的危機。在這個時代的崇拜中講道者,身負着很重要的一份責任。無論如何,講道者在崇拜的地位是不允質疑的,在這個時代中更要發揚崇拜中講道的美好傳統,將人完完全全地帶到神面前。 不論我們如何執行細節,筆者盼望將講道視為崇拜不可或缺的,因為他既顯明神,也激發人的回應。

注解

1 靈恩運動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嚴格來說不算為一個因為要更新崇拜的運動。然而,其動力的中心,卻是其崇拜聚會。要瞭解其發起人溫約翰(john wimber)的理論,可參john winmber, power evangelism: signs and wonders today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85) 。第三波對象幹各教會的影響及教會對比運動的回應可參【震撼生命的動力—聖靈的權能與香港教會更新】《時代論壇》(1990年3月25日) ,第134期,頁1-2;【第三波靈恩運動探究之一:專訪韋約翰醫生】《時代論壇》(1990年5月13日),頁1,和【第三波靈恩運動探究之二:本港教牧人士的回應】《時代論壇》(1990年5月20日),頁1-2. 2 Barry liesch , people in the presence of go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8), P.45. 他更引用了多位牧者及信徒的意見,力陳崇拜的重要。根特克(kendrich)也列舉和介紹了多間經歷崇拜更新的教會。見 Graham Kendrich,Ten Worshipping Churches(British Church Growth Association: Marc Europe, 1986)。 3 Rarry Martin,The Worship of God (Grand Rapids: Eerdmans,1982),P.1. 4 郭立特,《基督教的敬拜》香港,道聲,1967,頁2. 5 張永信 著,《崇拜—神學 實踐 更新》香港,天道,1994,頁2 6 同上,頁3

7 James F.white,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Worship (Nashville: Abingdon, 1980),P.21. 8 陳康著,《崇拜與聲樂》,香港,道聲,2005年12月二版,序言,劉少康序

9 讀者可進深閱讀,韋伯著,孫寶玲譯,陳康主編,全心敬拜—崇拜的聖經基礎,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 10 G.wainwright, Doxology; A Systematic Theology, (London:Epworth,1980), P149. 11 陳康著,《崇拜多面體》,香港,基道,2006,頁39

12 張永信 著,《崇拜—神學 實踐 更新》香港,天道,1994,頁97 13 讀者可參,胡忠銘,《基督教禮拜學導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民國84年,第三章,35-50頁 14 司托得,講道的藝術,臺北:校園,1986,頁115 15 張永信 著,《崇拜—神學 實踐 更新》香港,天道,1994,頁98

16 司托得,講道的藝術,頁114 17 Erickson,Participating in worship , p. 106 18 引自,司托得,講道的藝術,頁115 19 Haddon W.Robinson,Expository Preaching, (Leicester:IVP,1986) p,15-16 20 他們強調從是這樣,就愛你感到仍然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H.F.Sugden and W.Wiersbe confident pastoral leadership (chicago:moody 1973), p.52 21 可以參,ben patterson, five temptations of the pulpit , leadership(1982,fall) , p 105-109

22 見提後二15 23 參見,黎正本,脫俗尋真—聲樂與崇拜評論集,香港,建道,1999,頁88-89 24 參見,雷本講述,吳羅瑜編譯,朝見永生神,天道,1993,頁23-30

25 羅賓遜/拉遜合編,林成蔭/呂允智合譯,講道這工作坊,美國,更新傳道會,2010,p25

26 可參,韋伯著,孫寶玲譯,陳康主編,重尋珍寶—歷史教會的崇拜,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3,另可參韋伯著,何李穎芬譯,香港,崇拜——認古識今,宣道出版社,2000,第二部分,頁65-100 27 可參考,韋伯著,何李穎芬譯,香港,崇拜——認古識今,宣道出版社,2000,第三部分,頁105-141


參考書目:

1. 韋伯著,孫寶玲譯,陳康主編,重尋珍寶—歷史教會的崇拜,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3 2. 韋伯著,何李穎芬譯,香港,崇拜——認古識今,宣道出版社,2000 3. 羅賓遜/拉遜合編,林成蔭/呂允智合譯,講道這工作坊,美國,更新傳道會,2010 4. 雷本講述,吳羅瑜編譯,朝見永生神,香港,天道,1993 5. 司托得著,魏啟源/劉良淑譯,講道的藝術,台灣,校園,1988 6. 黎正本,脫俗尋真—聲樂與崇拜評論集,香港,建道,1999 7. 張永信 著,崇拜—神學 實踐 更新,香港,天道,1994 8. 陳康著,崇拜多面體,香港,基道,2006, 9. 陳康著,崇拜與聲樂,香港,道聲,2005年12月二版 10.韋伯著,孫寶玲譯,陳康主編,全心敬拜—崇拜的聖經基礎,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 11.郭立特,基督教的敬拜,香港,道聲,1967 12.赫士德著,當代聲樂與崇拜,台灣,校園,1998 13.胡忠銘著,基督教禮拜學,台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民國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