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重尋聖潔7
長成基督的形象:健康的基督徒經驗
上帝拯救萬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了。這恩典訓練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屬世的私慾,在今生過著自律、公正、敬虔的生活,等候那有福的盼望,就是我們偉大的上帝,救主耶穌基督榮耀的顯現。他為我們舍己,為的是要救贖我們脫離一切不法的事,並且潔淨我們作他自己的子民,熱心善工。多二11-14
你們卻要在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 彼後三18
我們眾人臉上的帕子既然已經揭開,反映主的榮光,就變成主那樣的形象,大有榮光。這是主所作成的,他就是那靈。 林後三18
屬靈健康與成長
我們常會在信中看到或寫上這類祝福句子:「祝你安好」,「祝身體健康」,「願你健康」,諸如此類。同樣,我們在宴會上乾杯時,也常常彼此祝願健康。我們在說什麼呢?最重要的當然是身體健康,透過慢跑、鍛鍊,參加健身會、訓練課程,幫助我們解除痛苦、有優雅舉止、身體機能好好運作。我們非常注意身體健康。我們慷慨地祝願人家身體得到好處,其實自己也強烈渴望。
那是不正常嗎?一點也不。正如對任何事過分專注那樣,過分關注自己健康本質上就是不健康,但希望健康是人之常情。過度關心親友健康,是合情合理的,大家都覺得問候別人身體健康,是有禮貌的表現,所以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寫信時,首先祝福對方身體健康。新約也有這樣的例子:約翰寫信給該猶,說:「親愛的,我祝你……身體壯健,正如你的靈魂安泰一樣。」(約叄2)
約翰提醒我們雙重的真理:人的健康不單在身體方面,靈魂(思想與心靈)健康至終比身體健康重要,這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有時上帝差派有特別身體狀況的人,提醒我們這個真理。其中一個例子是鍾妮(Joni Eareckson),她四肢癱瘓,一生坐在輪椅上,卻作了非凡的事奉(譯註:她是著名的「輪椅上的畫家」,因一次跳水折傷頸椎,導致下半身永久傷殘;但靠著主,她用口咬著書筆作畫,喜樂地到處見證上帝的大能)。我有幸兩次在講台上介紹鍾妮,兩次我都猜,她的信息反映出她是會場中最健康的人——就我的判斷,兩次都猜對了。
一個病弱的人,可能身體機能運作得很好;相反,一個健康的人,可能身體機能甚差,甚至遍體病痛。秘訣是承認上帝容許人沒有健康,把健康歸還給祂,讓祂得著讚美,並且求祂在你活著時,保守你身體舒適、穩定,叫你能忍耐這臭皮囊。
我們較早前留意到,想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不是錯事。對身體目前的限制感到鬱悶和怨恨,那就錯了——像一位長得標緻的基督徒,她做了結腸造口手術,告訴我她「討厭自己的身體」。從她的表情看來,她真的這樣想。我在那一刻覺得,她的心理比身體病得更嚴重。值得留意,新約短語「純正教義」的「純正」(參提前一10,六3;提後一13,四3;多一9,二1),直譯是「健康」的意思,明顯是給予和維持健康的意思,就是說,那些把純正教義消化和內在化的人,會在上帝面前成為健康的人,而其他人則不會。
所以,身體健康很重要,靈魂的健康更重要。人的健康與精神狀態有關,比四肢、各樣器官在任何時候的運作更重要。
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與成長模式密切相關。說兒童健康,大概是說他們或多或少照著進度成長。我們要曉得基督徒的成長,是類似的情況。我們看過了,上帝定意他們在每一方面都像基督——在外形、目標、態度、肉身生活的方式上,都像祂。這種轉化,要待今世以後才得完全成就,那時罪被徹底根除,基督徒「穿上」復活的身體,如同基督的身體一樣(林後五1—4)。目前在地上,屬靈健康的一個層面,是我們在道德和靈性方面不斷長大像基督。彼得說:「像初生嬰孩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好叫你們靠它長大,進入救恩……要在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彼前二2:彼後三18)。保羅解釋,透過在基督身體裡彼此服事,「我們不再作小孩子……卻要在愛中過誠實的生活,在各方面長進,達到基督的身量。他是教會的頭」(弗四14一15)。
上帝的心意是所有基督徒都成長。父母為初生嬰兒雀躍不已,但想像一下,若干年月之後,看見孩子仍是嬰兒,在嬰兒床里嘻笑、踢腳,沒有長大,他們會多悲傷!我們不要忘記,當上帝看見自己重生的兒女在恩典里沒有長大,祂會一樣悲傷。
成長一般包括改變、發展、擴大、得力、表現力量、進步、進深、成熟。嚴格來說,在恩典里成長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怎樣形容與我們有關的成長呢?
我們在第五章看了其中一方面:透過謙卑悔改,往下生長。然而,屬靈成長不僅如此;正如除了正常大便外,身體成長還有其它方面。我們提過維多利亞時期的經典著作,賴爾所著的《聖潔》。此書中的兩個段落,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勾畫出在恩典里的成長:
當我提到在恩典里成長,我從來不是說信徒在基督里有更多利益。我不是說,他可以平安穩妥地成長,更蒙上帝接納,或有更多安全感。我不是說,他比信主的那一刻更稱義、更蒙赦免、更得饒恕、更與上帝和好。我堅信,稱義已完成、完全、作成;即使最軟弱的聖徒,雖然他或許不知道或不覺得,但像那些最堅強聖徒,他已完全稱義。我堅信,我們的蒙揀選、蒙呼召、在基督里的地位,是沒有程度之分,也沒有加減……願上帝幫助我,我甘願被人用火刑處死,為要堅持那榮耀的真理——每位信徒在基督里都已在上帝面前完全稱義(西二10)……
當我提到在恩典里成長,我只是說,聖靈在信徒心中培植的德行,在程度、大小、力量、活力和能力方面增強。我相信每一樣的德行都可以成長、進步、增長。我相信在人生的下同階段,悔改、信心、盼望、愛心、謙卑、熱心、勇氣等,都會有變化——大或小,堅強或軟弱,活潑或衰弱——而且變化會很大。當我說人在恩典里成長,我只是指,他對罪更敏感、信心更堅、盼望更強、愛心更寬廣,屬靈意識更明顯。他感到內心更有敬虔的能力,更多在生命表彰出來。他是因信以至於信,力上加力,恩上加恩……
有些人認為成聖不能改變品格,又把這樣的觀念錯誤地歸咎於路德和路德宗等等。賴爾顯然反對這類觀念。他反擊懷疑論,證明在德行上長進是個事實,他提出兩個論據。第一個論據從新約而來,說成長:
.是可能的,聖經囑咐人追求(帖前四1、10;彼前二2), 又應該祈求(腓一9;西一1O;帖前三12):
.是個事實,保羅承認它,並為此感謝(帖後一3;西二19);
.是必需的,上帝命令人要成長(彼後三18),上帝加以管教(來十二5—14),帶人走向最終的榮耀。
第二個論據來自:
……事實和經驗。我問任何一個認真讀過新約的人:新約聖徒們的事跡記載於聖經,如同午間的烈陽般耀目;他們所蒙受的莫大恩典,他是否看不見?我問他,同一個人在不同階 段,信心和知識有很大改變,就像這個人在嬰孩與成人時,力量有所不同,他是否看不見?我問他,聖經在用字方面,是否沒有明顯區分「軟弱」信心和「剛強」信心?是否沒有明顯區 分基督徒有「初生嬰孩」、「小孩子」、「少年人」和「父老」(彼前二2;約壹二12一14)?我更要問他,當他觀察今天的信徒,是否沒有得出相同的結論?真基督徒不會宣稱,他的信心和知識,剛信主時與現在有很大分別,像幼樹和長成的樹之間有天淵之別!上帝所賜的各樣德行,本質上仍是一樣的,但他已長進了……1
賴爾在這方面確實說得對。他認為,在恩典里成長(grow in grace)就是在各樣的德行上長進(grow in graces),那就是品格的更新。我們應該把他的見解,看為本章所有內容的起點。
觀看聖潔的榮耀
兩年前我與內人在紐西蘭一座高山——埃格蒙特山(Mount Egmont)的山腳附近住了幾天。我們看到特別的雲景。有一天我們只看到埃格蒙特山的下半部,山的上半部完全被平底白色天篷掩蓋,看上去像是一頂大帽子。翌日,我們看到山的上半部,像是浮在半空中。雲是平頂的,掩蓋了山的下半部。第三天,當所有雲都散去,我們才看到埃格蒙特山的全景,看到它真正的壯觀面貌。同樣,我們要超越半真半假的陳述、不完整的概要,才會看到原本基督形象的榮耀全貌,明白到聖潔是上帝兒女健康成長的途徑。這就是我現在要發揮的論點。
我們在第四章已看過了,實在有很多對聖潔的片面觀點——把半真半假的陳述看為整全的真理。任何基於這些半真半假陳述的生活方式,最後無可避免會看來奇形怪狀,而不是榮耀的;無論人用了什麼不平衡的方法,身體就會發展得不均衡。全心渴望聖潔的人,必定能作上帝在地上的鹽。但願你我都是他們的一分子。但當來到聖潔的細節時,這樣的人常表現出狹窄的眼光,而你會明白是什麼原因。
激情奪取了注意力。當人的心被抓著,注意力就受了限制。眾所周知,這發生在男女戀愛的事上。信主既是一種特別的愛情,我們就不會驚訝有類似情況。熱切想在聖潔方面討上帝喜悅的基督徒,會執著於自己受教的一套成聖生活的指示,主觀地珍惜它,當人質疑這樣的指示是否客觀恰當,就抗拒人的質疑,視為不屬靈。這樣,任何關於聖潔的指引,都變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如果那些聖潔指引只是半真半假的陳述,遵守的人就會在某些方面不平衡、有欠缺,並因此看來古怪和不起眼(正如埃格蒙特山的一半,沒有另一半時是古怪和不起眼的)。
我寧願冒險被譏為寫諷刺文章,也要解釋這一點,因為它十分重要。
狂喜,但不現實 有一類極端的人,他們的聖潔生活,我稱為狂喜,但不現實。他們的心思意念完全集中在靈修操練,經歷上帝的愛,透過狂喜的經驗而得到肯定,向上帝表達愛,在親近上帝和與上帝相交時,維持感情上的熱烈和刺激。他們覺得真聖潔一定要包含激情。
但他們似乎不太想到或知道人際關係。他們顯然不太有智慧、耐性或關心(參雅二14—16;約壹三16—18),特別是當上帝要求他們除了言語之外,還要用行動表達關心。他們看來像埃格蒙特山只有上半部,沒有底層。或許可以說,他們的腳完全離地。雖然他們愛上帝、敬拜上帝的狂喜激情很強烈,但當要愛鄰舍,甚至是愛自己家人,他們就有虧欠。這些人並不是虛偽,但問題是他們全神貫注、熱切想認識上帝、愛上帝、讚美上帝,就形成狹窄的眼光,看不到在上帝為我們安排的生活處境裡,追求聖潔包括要作個負責任、注重現實的人。
聖潔要求我們藉著愛人,表達愛上帝;我們必須假設上帝愛他們如同愛我們一樣。狂喜但不現實不合乎基督的形象,沒有達到聖潔,不是聖潔的一種形式。
遵守教條,但不與人相交 有另一種極端的人,他們的聖潔生活是遵守教條,但不與人相交。他們為上帝的律法發熱心,視聖潔主要是遵守律法。他們在生意上極其誠實;在家認真遵行以男人為頭,在教會行正確的制度;極其認真避免罪惡,避免所有定為世俗的活動(吸菸、喝酒、跳舞、賭博、化妝等);在任何公司都一絲不苟堅持上帝的真理,指出錯誤和罪惡。按道德標準來說,他們熱衷矯正,受到大家真誠的尊重和讚賞。但在人際關係上,他們是冷漠和疏離的人,他們把聖潔的精義看作是按規條秉行公義,注意形式上的正確行為,而不是與上帝或與人親密。保羅區分義人(正直、公義,按良心辦事、正當)和好人(愛人、關心人、外向、仁慈)。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會為義人死;而如果必須拯救一個好人的生命,有些人出於感惰,或會為他死(參羅五7)。我在這裡就是要突顯義人與好人的分別。
這些義人像埃格蒙特山只有底層,沒有山頂。他們做事正確,是毫無疑問的,但他們沒有努力與人在感情上同行,或與父上帝和聖子在感情上相交。換言之,他們在關係上有虧欠。他們只有字義上的正確信仰和形式上的正確行為,僅此而己。
他們的問題是眼光狹窄,用恩典激發的熱切心志遵守律法,卻把這看作是屬靈生命的全部。但僅是遵守規條,卻沒有與上帝、與人在關係上親密,就不合乎基督的形象,是失去聖潔,不是得著聖潔。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你會發現不同類型、無以名狀的道德和屬靈狀況——各種各樣的門徒,不太熱心於靈修,也不太認真順服;是平庸的人,實在沒有追求聖潔,只是跟在主後面混日子。我猜這樣的描述涵蓋我們大多數人。除了要說,我懷疑這樣的心態出於愚昧,不把此生看作是為將來天堂的生活作準備,我不打算停在這兒為他們如此缺乏認真的心斷定原因。集中看兩個極端心態,比研究常見的各種不熱心方式更能有所領會。所以,我繼續談這方面。
我要透徹說明的是:聖潔,是道德上歪曲的人朝向完全人耶穌基督的道德形象健康成長。這種成長是超自然的,是住在人心的聖靈使人成聖。不斷成長的結果,是使人全面完全,是我們以前不認識的;以上帝為中心、榮耀上帝、謙卑、愛人、以服事為根本、舍己。它會改善不均衡,使我們人格不成熟或發育不全的部分發展起來,在我們裡面,基督品格里的道德之美開始出現。
像任何美一樣,道德之美是各部分在整體中平衡有致,這裡是指在品格的美德和力量上平衡有致。馬克思主義者的完美典範是一個新人,在思想和技能上有平衡的發展。同樣,基督徒的完美典範是一個更新了的人,愛上帝、愛鄰舍,愛上帝的律法、愛與祂相交,愛聖父、聖子、聖靈,愛敬拜上帝、愛為上帝工作,愛公義、愛罪人;以上的一切愛交融有致。如果我們的屬靈個性不勻稱、不平衡,那不是聖潔的模式,而是不聖潔。
保羅吩咐提多說:「你應當講合乎純正的道理。」(多二1)正如我們已看過的,當用以形容教義時,「純正」指健康,意思是賜人健康。保羅用這些話開始第二章,全章講老年人(2節)、年老和年輕的婦女(3—5節)、年輕的男子(6—8節)、僕人(9節)和所有一般督徒(11一14節),怎樣培養基督徒品格。本章結束是十分清楚的命令:「你要傳講這些事」(15節)。「純正」這詞在第二節也出現。保羅說:「勸老年人要有節制、莊重、自律,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健全。」「健全」在這一節指健康,意思是救贖大能使人復元,人照著應有的功用運作,就自然而然表現出理想人格。
其實這種健康正是聖潔,而這種聖潔是靈魂的健康。保羅其實是說,在節制、莊重、自律的規範下,信心、愛心和忍耐形成屬靈的健康。這道德模式若有任何歪曲,就會形成不健康的靈性,像靈魂有潰瘍或癌症。
早前我把基督徒的聖潔生活比喻為三腳凳,三隻腳是教義(把真理放入思想和心靈中,靠它生活)、經歷(認真追求、著意享受與父上帝和聖子相交)、實踐(順服已領受的教義性真理,具體和習慣性地回應)。我要說明的重點是,三腳凳要三隻腳同時支撐起來,才能站立;缺了任何一隻腳,凳子都會倒下來。假如有任何一隻腳較大或較小,凳子就不能站穩,當有任何重物放上去,它就會翻倒。唯有當教義、經歷、實踐三方面都在合宜的比例下平衡,屬靈生命才會牢固和穩定。
不健康的屬靈成長 我會用同一種插圖,畫出三種不健康的基督徒發展,不幸的是,我發現這三種在今天都很普遍。這三類人都幻想自己是聖潔的,但其實當中沒有一個人有權這麼說,因為在現實中,他們都走了樣。
你大概知道一幅健康人體圖(例如一位健壯的男人或苗條的女人)的比例吧。我們也應該那樣畫聖潔。你會用合宜的比例,畫聖潔的頭、軀幹和四肢,使他們在真敬虔的生活里,恰當地各司其職。
現在看看以下一幅圖形
這是一幅人型圖畫,大頭,火柴桿身形和四肢。這幅圖描繪有些基督徒發展得不自然,他們熱愛教義,作門徒離不開研究神學。你知道我指的是哪類人——經常閱讀、常探索真理問題,花了一半時間搜索深奧的預表、未應驗的預言、千禧年的奧秘、充滿象徵的啟示錄篇章、聖經內容是否和諧一致等。他們不太關心經驗,不太主動順服和服事別人,信主後生命沒有明顯改變。腦中充滿神學問題,擠滿教義。
在這反理智的時代,這樣熱愛真理,全心尋求確定真理,十分罕有和寶貴:而正如我們看過的,所有重生的人自然對上帝的真理有興趣,但那種興趣本身就是美好屬靈健康的標誌嗎?不是,因為經歷和實踐太少了。
現在看看這幅圖:
你現在看到的,是小小的頭,碩大的腹部,依然是一雙火柴杆的腿。這幅圖描繪基督徒發展得不自然,他們知道很少真理,也不太關心真理(所以只有一個小小的頭),他們認為基督教經常給人翻騰的感覺和刺激的經驗(所以他們有很大的腹部)。這些基督徒熱心經歷,常常東奔西跑趕聚會,盼望興奮起來,又再有上帝同在的榮耀感覺,又被祂的愛淹沒。對他們來說,基督教就是經歷、感覺和興奮。這類基督徒不怎樣主動嘗試為主改變世界(所以他們只有火柴杆的腿),他們忙於追求經歷,沒有時間管其它事。
基督徒渴望經歷上帝是完全正確和自然的。哈特(Joseph Hart)一言中的:「真信仰不單是感知,它要知道和感受一些事。」但是否這種超然的渴望,本身就是健康屬靈生命的指標?不是,因為教義和實踐太少了。
現在看看這幅圖:
你看到一個人型,小小的頭,火柴桿身體,但有一雙大腿。這幅圖描繪發展得不成比例的活躍基督徒;永無休止地行善,興趣不在屬靈生命的教義真理或屬靈操練,而是某些計劃、組織或改變世界的工作。正如我剛才提到的大頭信徒和大腹信徒,這裡說的是大腿行動主義者;他們所關心的事本身全是有關基督教的。但它本身就是健康屬靈生命的指標嗎?不是,因為教義和經歷太少了。
我在這裡只是要說,要活出分別為聖、合乎基督形象的聖潔生命(聖潔就是靈性健康),每個人都要在真理、經歷和行動這三方面平衡。當人還未習慣性地平衡他在這三方面的熱心,屬靈發展就會向一側傾斜,就如人的屬靈生命是狂喜但不現實,或遵守律法但不與人相交。若事實是如此,無論人何等熱切所關心的事,真正的基督徒聖潔或個人屬靈健康都不會有任何顯著的實現。這不是氣質或天性的問題,而是意志問題。不關心基督所關心的事,就真正在道德上失敗。唯一克服的方法,是緊緊盯著祂:忠心見證人、祈禱者、行善者,聖潔人性的榜樣,是結合了教義、經歷和實踐。
上帝呼召我們效法基督,叫我們學習祂以謙卑的愛心與父上帝相交、與人相處;效法祂關心神所注意和關心的事。正如打高爾夫球的人說:「盯著球」,我們基督徒要說:「注視救主」。而不依照祂的樣式過活,不關心祂所關心的,就不是聖潔,而是沒有聖潔。我相信已為你講清楚這點,所以我要繼續說下去。
聖潔與成聖
我們剛說了一個解釋,從較大的角度描畫出一幅聖潔圖畫,為使我們不用狹窄的眼光看聖潔。可以說,接著我們要用神學鞏固我們所畫的圖畫,重新闡明和刻畫透過聖靈的成聖工作、使人在聖潔里成長的恩典。我以七個命題說出這恩典的教義,早前我已引述了,2我也在《活在聖靈中》(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中譯本:香港,宣道,1989)詳細討論過(尤其在第三章)。我在這裡儘量以簡短的解說,重溫這些命題,使你更明白我們一直研究的思路。
聖潔的本質,是透過分別為聖而使生命改變 可以說,這是內裡層面的方式。
這裡所說分別為聖是什麼意思?它是悔改的另一面。人悔改時,離開過犯投向上帝;人分別為聖時,奉獻自己給上帝,做對的事。兩者同樣都向罪惡的誘惑說「不」,向基督拯救的呼召說「是」。
這種改變是什麼呢?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三章十八節所說的,變成基督的形象。新美國標準譯本(NASV)翻譯得十分準確:「我們所有人臉上的帕子既已揭開,看見上帝的榮光像從鏡子裡反映般,就變成與基督一樣的形象,榮光漸增。」透過聖靈作中介,當我們吸收福音的話語,就會變成我們所看見的主的形象。這個品格改變的每一步(保羅所說的是品格一致),都是新一層的榮光,就是上帝在人生命中的彰顯。
分別為聖和生命改變怎樣相連呢?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一至二節解釋這一點:
所以[因著你如何為上帝恩典的緣故榮耀祂:參羅十一36]弟兄們,我憑著上帝的仁慈(設下我們接下來感恩圖報的基礎]勸你們,要把身體[不是相對於靈魂來說的身體,而是整個人,身體和靈魂,如腓一20所說的]獻上,作聖潔[分別為聖]而蒙上帝悅納[使上帝喜歡]的活祭;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心思、欲望、思想、目標,整個內在生命]的更新而改變過來。
保羅認為,當我們獻上自己,就向上帝開放,不再抗拒住在心裡的聖靈,像我們以前或曾抗拒祂那樣。結果,透過分享基督復活的生命,如上帝所計劃和應許的,我們內在的生命得以暢通無阻地,有超自然的改變。「使你們可以[在每一個處境]察驗出什麼是上帝的旨意,就是察驗出什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2節)。「察驗」譯自一個希臘文動詞,意思是透過察看不同的可能性來辨識。更新的心意,蒙聖靈啟發,重生後被調校,要尋求上帝的旨意,就會比較各樣可行性,因此看出什麼行動最能討上帝喜悅。
聖潔的途徑,是藉著相信基督而稱義 成聖決不是稱義的基礎;相反,聖潔生活的先決條件是稱義,是感激上帝稱自己為義,因而愛上帝。
我們確立這一點,是要提醒自己羅馬書所描述的次序,罪人不是靠行為,而是透過信基督稱義。羅馬書第三、四、五章處處論述這真理,上帝在基督里賜新生命給稱義的人,然後吩咐人過聖潔的生活(參羅六章,尤參12一14節、19—22節,和剛引用的十二1)。
聖潔的根源,是與基督同釘死同復活 所有未重生的人出於本性會心裡敵對上帝,所以不可能聖潔(羅八7—8)。聖潔的根源,是聖靈使我們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與祂聯合,叫我們愛上帝和祂的律法。
這是重要的事件,永遠改變了我們的心,從此不容罪再轄制我們,叫我們不會、其實是不能像過去那樣,繼續活在罪的權勢下(羅六l一10、17;弗二l一1O)。當這件事發生後——當我們重生,產生信心後,聖靈永遠住在我們心裡(林前六19;林後一22,五5;弗一13),現在幫助我們做立志要做和準備要做的事,就是討上帝喜悅(腓二13)。
聖潔是藉內住在人心裡的聖靈而成 正如我們已看過的,清教徒繼承加爾文,把聖潔分析為治死罪(治死各種形式的罪),積極地表現各樣的德行(強化聖潔的習慣)。保羅告訴我們,我們「靠著聖靈」治死罪(羅八13),我們聖潔的習慣是「聖靈的果子」(加五22)。
試想想一個孩子想幫助父親為籬笆髹上漆油。父親握著兒子的手引導,兒子拿著刷子,兩人每個動作都主動參與。當我們謹慎、以祈禱的心努力治死罪,並操練美德,聖靈就與我們同工,即是說引導我們。無論我們怎樣舍己,付上多少勞力,我們要將一切成就歸功於祂。沒有祂調控和賜能力,我們永不可能戰勝罪,或在公義里重塑生命。
大約三個半世紀以前,《韋斯敏斯德信條》第十三章「論成聖」的經典篇章,論到聖潔是藉聖靈而成。
一、人有效地蒙召,重生,在他們裡面有新心和新靈造成,便進一步實在地、個別地成聖,那是透過基督的死和復活,藉著祂住在他們裡面的道和聖靈而成的;整個罪惡身體的控制都被破壞,它的各種情慾也被逐漸削弱和治死;他們在一切拯救恩典里,越發活潑和強壯,實踐真聖潔——如果沒有聖潔,誰也不能見主。
二、這種成聖貫注在整個人裡面,但今生不會完全,在人的每一部分都殘存著一些敗壞,因此會有一場持續、無法和解的爭戰,情慾與聖靈相爭,聖靈與情慾相爭。
三、在這場爭戰中,雖然殘存的敗壞有時會占上風,但基督使人成聖的聖靈不斷供應力量,人重生的部分必會得勝;聖徒會在恩典里成長,敬畏上帝,得以成聖。
人追求聖潔,要付出努力和經歷掙扎 聖潔指多樣事情,包括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抗拒罪的試探,受誘惑時克制自己。沒有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不經掙扎而做到以上的事。
我們怎樣養成合乎基督形象的習慣,就是保羅所說的聖靈果子呢?我們要決心,在每一個處境做合乎基督形象的事。「種一種行動,收一種習慣;種一種習慣,收一種品格。」這句話似乎很簡單直接,但實際上不是。試驗來自一些處境,要求我們戒除不敬虔的以牙還牙行徑。
我們應想到,當這樣的處境出現時,我們有何對策。因此我們要想到:
.面對人的怨恨,像基督那樣以仁愛回應;
.面對令人沮喪的環境,像基督那樣以喜樂回應;
.面對煩惱、威脅和焦慮,像基督那樣以平安回應;
.面對使人惱怒的事,像基督那樣以忍耐回應;
.面對不友好的人,像基督那樣以恩慈回應;
.面對壞人和壞行為,像基督那樣以良善回應;
.面對謊言和狂怒,像基督那樣以信實和溫柔回應;
.面對每個使你失去冷靜、要猛烈抨擊的處境,像基督那樣以節制回應。
原則十分清楚,聖靈與我們同在,賜能力給我們。而我們知道,以最深的意義來說,合乎基督形象的行為,現在對我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我剛才形容的壓力下,堅持基督的形象,是件難事。
我們怎樣「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八13)?這也是件難事。這是否定、努力挫敗長久在你裡面(或許可以這樣說)的傾向、渴求和習慣,希望它們死亡。你的罪不願死亡,也不享受被治死的過程,所以你一定有痛苦和悲傷、呻吟和抱怨。耶穌形容得很生動,說治死一樣罪,感覺就像剜出眼睛或砍下手腳那樣,換言之,是使自己傷殘。你好像與自己很大部分道別,沒有了這些部分,你覺得自己活不成。
保羅和耶穌都說這種操練雖苦,卻是生命所不能缺乏的,所以我們要操練(太五29,十八8;羅八13)。怎樣操練呢?外在的罪行從內在的罪欲而來,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戒除這些催使人犯罪的欲望(例如,如果催使你犯罪的是惰欲,就要戒除看色情雜誌;如果是貪食,就要戒除去吃自助餐;如果是貪心,就要戒除賭博和買彩票;等等)。當我們感到受罪欲催使,我們必須學會奔向我們的主,呼求祂幫助,求祂讓我們更深體會到祂的聖潔同在、救贖的愛,給我們力量拒絕那些叫祂生氣的事。是聖靈促使我們這樣做——使我們活潑地感到基督聖潔的愛,賜我們所祈求的力量,確實從我們生命驅逐出我們所戒除的罪惡。
因此,我們可以打破自我放縱、屬靈的拜偶像、虐待別人的習慣。放棄偶然堆積的罪惡並不太難,但要治死清教徒稱為「根深蒂固」的罪——你氣質傾向的、性情上的罪,像懦弱和魯莽,以及上了癮、目空一切、習慣性的罪——往往是長期、激烈的爭戰。注重現實的屬靈人不會假裝沒有這回事。
聖潔的法則,是上帝的律法 聖潔使人注視上帝所設立的絕對道德標準、不變的道德理想。上帝的律法界定祂要求信徒怎樣行公義。
上帝的律法是什麼呢?希伯來文妥拉(torah)是基本的字眼,意思不是立法制定的條例(「律法」在現代國家所指的意思),而是家規,是父親(這裡指天父)給兒女的家規。上帝在舊約透過代言人所頒布的公義生活的命令、智慧書的格言,還有摩西立下的社會政治和禮儀典章,先知針對時弊向人所發出行公義的呼籲,都是父上帝對家人(就是以色列人,參出四22)的勸戒,以十誡為核心。
上帝單為舊約以色列人而頒布的社會政治和禮儀的律法已告終止。然而,十誡由始至終是上帝向所有子民立下的道德旨意。耶穌用兩條誡命(「愛上帝」、「愛人」;參太二十二37—40)為總綱,解釋十誡。
從上帝國的角度來看,律法又是什麼呢?上帝的國(透過聖靈而成,在地若在天的新生命)與耶穌一起來到世間,現今在信徒,就是耶穌稱為「屬天國的人」(太十三38)的生命里,發出新的道德力量。我所說從上帝國的角度看律法,就是耶穌和使徒對上帝律例所作闡釋的寬度和深度。
耶穌和使徒的闡釋強調,著意享受上帝救恩的人該有什麼動機、態度和德行。他們的闡釋也反映,他們期望聖靈會改變人,使人用心遵守律法,以致「行善」不再是裝模作樣,而是熱心渴望做現在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注重的道德品格,超越了舊約。
因此,上帝的律法——雅各稱為「王的律法」(雅二8:新譯本:「至尊的律法」),指王為王室和國度而設的律法——首要是家庭規章。上帝要求重生的兒女——王室家庭成員,活出祂的標準。
今天世上的王室成員活在眾目睽睽之下,傳媒常留心他們的表現,隨時準備用新聞頭條報導他們的錯失。照樣,上帝的兒女活在世人的眼光中,世人渴望見到被稱為敬虔的人有錯失。如果英女皇的兒女生活放蕩,她就不會感到光采;同樣,基督徒如果無視上帝的家庭規章,也一樣羞辱祂。他們教上帝失望,使祂傷心。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聖潔是榮耀上帝、尊崇上帝,不聖潔是做相反的事。
聖潔的核心,是愛的心靈 聖經把愛看作是使被愛的對象在某方面顯大,不論那種愛是因為受對方吸引或出於感激之情,或兩樣都有。相反,以柔和親切的感覺滿足人,像父母溺愛子女,不是聖經所說的愛,雖然世人堅持說那是愛。根據上帝的話語,愛——不論是對上帝或對人,是負上責任、全心全力、持久、有智慧地舍己服事。愛是盲目的,需要律法作引導。耶穌體現了對上帝對人的愛。可以說,祂是愛成了肉身。注視祂,就可以明白愛的本質。
用愛遵守律法,是聖潔的縮影,雖然任何其他意思的愛都否定遵守律法。上帝要求我們用愛遵守律法,好成就我們的人性。其他的方法,或多或少拉扯我們離開原本的樣子。恩典教我們真誠地愛,回復我們的本性,並使我們完全。我們不能讓自己在這方面不清楚或混亂。
新約常把聖潔生活描繪為「善行」。什麼使「善行」良善呢?兩件事:第一,順服上帝律法的行為和愛的行為,由於受吸引和感恩而愛上帝,要高舉上帝;第二,出於憐憫之心和同感之情去愛人,結果使人富足。其實愛人與愛父上帝和聖子,常是混合的,因為愛上帝就要表現於愛人(參約十三34,十四15、23,十五10一14、17;約壹三11、16一18,23,四7—11;比較太五43—48:路十25—37)。
外在方面,聖潔是順服;內在方面,聖潔是愛的行動。因愛上帝而願意順服,表現於愛其他人,是聖潔的真心和心跳:心是本質、核心、源頭;心跳是活力中心和推動力。上帝的愛使世界運行(是的,真的如此!);同樣,上帝的愛使聖潔的人行動、關懷、服事。歸根究底,聖潔是由福音所教導、由上帝所作成、由恩典所賜予的愛。
在恩典里持續成長
本章把聖潔看作是在各樣的德行上持續長進的過程,是構成屬靈健康的條件。我們已從較大的角度,用一些有關上帝恩典的真理,勾勒健康成長的輪廓,從而探索在各樣的德行上長進的過程。下一步,是要取得正確的光源:避過錯誤的光線,以免耀眼的光芒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遮掩原來的真正特色。因此,我要安排照明系統,幫助我們定睛看的時候,看到我們要看的。所以,以下一段是要察驗出一些有關屬靈成長的普遍錯誤。
在恩典里的成長是可見的 第一個錯誤是以為,我們總是可以清楚看到在恩典里的成長。
正如我們先前留意到的,身體的成長是可以直接量度的。量度一個人的高度和重量,沒什麼困難。然而,神學家看屬靈成長這個名詞,是個奧秘——一個我們無法明白和監察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來看,像三位一體、創造、照管、聖子的道成肉身、我們的重生等事實,都是奧秘。其實,每一件包括上帝與世界互動的事,都被界定為奧秘,在恩典里成長是其中之一。
透過上帝在聖經里的教導,我們知道很多這類奧秘,但我們只能辨認、認識和粗略地勾畫出這些奧秘的輪廓。這類知識不是全面而徹底的,也無法使我們控制這些奧秘。無論我們多完全掌握聖經啟示的真理,真理所見證的上帝的奧秘,仍然是奧秘。
在恩典里成長的過程,是聖靈在人心裡作成的:這裡所說的「成長」,不是生理上的意思。我們已看過了,心是自我意向和動力的核心。它是我們的思想和言語、渴望、決定和行為的源頭。我們留意自己或別人所行的,可以猜到自己或別人的心靈狀況,但我們不能直接檢查裡面的情況。
聖經強調,除了上帝,誰也不能參透人心。「人心比萬物都詭詐,無法醫治;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察透人心」(耶十七9一10)。「只有你知道萬人的心」(王上八39)。人無法追蹤心裡進行的過程。
然而,這不是說,我們無法知道屬靈成長在什麼時候進行。人怎樣回應危機、令人震驚的事或任何新處境的要求,或許可以告訴我們各種前所未知的事——其中一樣就是他們的屬靈狀況。
舉個例子,士師記第十三章的不知名女士,我們姑且稱她為瑪挪亞太大。上帝的使者(上帝扮演自己的使者:在道成肉身前顯現,大概是聖子本人)告訴她會生一個特別的兒子(參孫),他將會作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上帝的使者特別吩咐她怎樣預備兒子誕生。她告訴丈夫後,他(看似是傲慢、假虔誠的大男人主義者)祈求上帝的使者回來,可以給他們更多指示。他顯然很在意自已的屬靈領導角色,而且不相信妻子正確地收到信息。使者體恤地再次顯現,並重複指示。瑪挪亞發現客人就是上帝,這時他才痛苦不堪。他從傲慢變成驚慌,之前還要肯定自己的屬靈超越性,現在卻倉惶失措。「我們必定要死!」他口齒不清,急急向妻子說,「因為我們看見了上帝。」(22節)他和一般人那樣,知道沒有人配與上帝相交,因此他絕望極了。
他的妻子在故事中似乎一直都很低調,幸而,這時表出很有智慧,忠誠扶持丈夫,說出直接、正確的想法:上帝信守自己的計劃。「如果耶和華有意要殺我們,就必不從我們的手裡接納燔祭和素祭,也必不會把這一切事指示我們,更不會在這個時候向我們宣布這些事啊。」(士十三23)吉卜林說:「兒啊,假若周圍的人慌亂,把問題歸咎於你,你卻能保持鎮靜……你就是個男子漢!」按照吉卜林的意思,瑪挪亞太太在這裡,就人性和靈性而言,像個男子漢,而她丈夫就表現得像自己心目中的不理性女人——事實上,像個受驚的小孩。因此,瑪挪亞太太對令人震驚的事的反應,顯出她在屬靈方面有成長,而她的丈夫,雖然在宗教方面謹慎和努力,卻沒有成長。上帝的兒女不是天生就有高境界,而是透過成長才有。這故事的女士就有這種高境界。
同樣,危急關頭能測驗出人的回應,反映出這人自從上次試驗後,屬靈方面有什麼成長。這就是亞伯拉罕,上帝定意以他為劃時代的信心典範(參羅四章;尤參羅四1 1、16—25;加三6—9、14;來六13—15)。信心使人稱義、能與上帝相交、承受應許的福分。一個人有沒有信心,在乎他能否信靠、順服。上帝常審查我們的信靠和順服,在亞伯拉罕來說,兩者同時受試驗。
上帝用最嚴峻的考驗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差他去殺童子以撒,把他活活獻作祭物。但他是上帝應許所生的兒子,是上帝應許的後裔。我們很難想像亞伯拉罕與以撒一起慢慢走上亞摩利山,手裡拿著刀,心裡交集著何等的困惑、痛苦和絕望。但亞伯拉罕漂亮地通過了考驗,耶和華的使者(上帝再次作自己的使者)在最後一刻制止他下手,宣告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留下你的獨生子不給我。」(創二十二12)
然而三十年前,那是另一回事。亞伯拉罕七十五歲時,上帝應許給他一個兒子。他八十六歲時,從夏甲生了以實瑪利,他顯然與撒拉一樣,絕不相信撒拉會懷孕——無論上帝在十一年前說了什麼(創十六)。那很明顯是沒有信心。
在以實瑪利出生之後、以撒被獻上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總言之,亞伯拉罕成長了。以實瑪利出生後十三年,上帝重新向亞伯拉罕和撒拉應許,她必生一個兒子(創十七15—19),那時亞伯拉罕已改變了。這一次他完全相信上帝的話語。保羅描寫得栩栩如生:「他快到一百歲的時候,想到自己的身體好像已經死了,撒拉也不能生育,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也沒有因著不信而疑惑上帝的應許,反倒堅信不移,把榮耀歸給上帝,滿心相信上帝所應許的,上帝必能成就。因此,這就算為他的義。」(羅四19—22)在那十三年,亞伯拉罕的信心成長了。
毫無疑問,亞伯拉罕記得以撒神跡地誕生,激勵了他在亞摩利山上的信心,所以可以這樣形容他:「因著信,亞伯拉罕在受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人,獻上了自己的獨生子;論到這個兒子,曾經有話說:「以撒生的,才可以稱為你的後裔。亞伯拉罕認定,上帝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因此,就喻意說,他的確從死里得回他的兒子。」(來十一17—19)
亞伯拉罕在連續幾次試驗中的表現,反映他靠著特別的恩典在信心上有成長。彼得同樣經驗明顯的改變,他否認主時膽怯、懦弱,後來勇敢抗命,拒絕閉口不提祂(參太二十六69—75;另參徒四13—20、29,五17—32),反映他在五旬節後,靠著特別的恩典在勇敢方面有了成長(賴爾說,那只是「信心忠心地做它應做的事」3)。
我們仍然無法看到上帝如何在人裡面工作,使人成長。但人面對試驗的反應,顯示出成長是個事實。然而,這就是我們所能追蹤到的成長過程。它真的不能帶我們看得很遠。在受壓和作決定的時刻,人會顯出內里靈性,及其他方面的狀況。但在其他時候,我們很難看到,人藉著在恩典里成長、熱心加增而表現的長進、熱心程度、現在的恩賜和事奉的潛質。以為會看到這些改變,那就錯了。我們只能暫時判斷,誰在恩典里成長,誰沒有成長,那些成長了的究竟成長了多少。所有這些判斷都是危險的,很容易被另一輪事件推翻,所以最好不要下判斷。
在恩典里成長是一致性的 第二個錯誤是以為,無論在信徒生命的各個階段,或與上帝在別人生命中所作的比較,在恩典里成長的過程總是一致的。其實在這兩方面而言,在恩典里成長都不是一致的。
這個錯誤與第一個錯誤相連,但因為這是很常見和很容易犯上的毛病,所以我分開來處理。表面現象常欺騙我們。我們認為身體成長是個穩定過程,以為人類都是一樣的,就簡化地將這些觀念,投射在恩典的領域裡。其實,正如身體的成長是不規則的,而人人又有不同,所以每個人在成聖方面的成長、改變和發展,從速度、程度以及所謂內在比率上來說,都有差異。
西門原是直率、魯莽、熱心、輕率和不堅定的,但經過五旬節之後,突然變成有領袖風範的彼得,頭腦清醒、可信賴、堅定、有分辨能力,是初期教會的中流砥柱——磯法,耶穌所預言的盤石(約一42)。約翰原是激動、稚嫩和暴躁的,耶穌為他起了綽號,叫「雷子」(可三17;他的暴躁稚嫩,參路九49、54),他也經過五旬節,變成在約翰書信所見的那位使徒——有體貼的愛心,極度簡樸,忍耐和自製。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他的改變也像彼得那樣突然。最少他那種黑白分明、是非相對的對抗性心態沒有削弱。既然西門很快改變,而約翰不是,那代表什麼呢?那說明他們是不同的人。成聖的恩典在他們裡面有不同的工作,把他們的個性擴大到最大(上帝喜歡不同,複製不是祂的作風),在不同人身上,在不同方面突顯出基督的榮耀形象,以致沒有一個人,甚至是使徒,能盡攬其豐富。
人在恩典里成長,確實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受他們原本的性情影響。有些人除了受原罪所扭曲,敵對上帝、自我無限化,又受有嚴重缺陷的氣質和性格所累。我們很容易低估聖靈在他們生命中所作成的。本仁約翰(John Bunyan)在《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寫出一群灰心喪志的人,令人難忘:自疑、弱質、易止、多憂和他的女兒易驚,他們雖然被可怕的感覺折磨,覺得像是永遠到不了天堂,但仍繼續掙扎作基督徒,反映出恩典更深入的工作,過於反映出天性平和安靜的人有堅定的信心和堅毅。
有些膽汁質的人的暴怒性隋,某程度上緩和下來;有黏液質的人的冷淡離群,某程度上改變過來;有些多血質的人的玩世不恭,某程度上得以醫治;有些憂鬱質的人的灰心喪志,某程度上有了改善。這些改變與其說顯明恩典在比較堅定、親和、現實、積極的聖徒身上工作(他們從來不必處理上述缺點),不如說更深地反映人在恩典中成長——如我們現在探討的,透過在基督里的上帝恩典,在各樣的德行上長進。為了追求基督徒美德而與自己的氣質爭戰,你會覺得比別人進步得慢,但事實末必如此。
在我們性格和個人際遇的不同處境裡,基督遇見我們,並透過聖靈在我們身上工作。雖然我們當中有些人,在某方面可能會出於自然比別人表現得好,但我們所有人在最深的層面,從靈性方面來說,都是遇難的船隻,需要上帝針對我們的情況救助我們。所以,如果上帝賜人健康、使人成長的成聖工作在細節方面有不同形式,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速度,是不足為奇的。
由於在我們或別人身上,在任何情況下,成聖工作大部分都在心裡、意識層之下進行,我們無法量度它的進度。我們與別人比較進步的情況,都是無知、虛妄的,我們最好別做這樣的事。以下是比較安全的歸納:
.在每個情況下,都要以道德和靈性上像基督為目標;
.所有基督徒都可以見證,透過耶穌基督認識上帝,他們生活為人能夠有前所未有的樣式;
.自稱為基督徒卻沒有這樣的見證,決不會是真基督徒,肯定沒有在恩典里成長。
在恩典里成長是自動而成的 第三個錯誤是以為,無論是牧師、宣教士、全職事奉人員、電視布道家、修士或修女,如果你是神職人員,就會自動在恩典里成長。在現實里,人永遠不會在恩典里自動成長。神職人員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難在屬靈方面成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以說,由於神職人員被期望要有表現——完成職分的要求,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試探:安於帶著面具扮演某個角色,不讓人家看到自己的人性。專業身份蠶食個人身份,以致不再與任何人或與上帝有親密關係。所以,這樣的人是寂寞的。更糟的是,由於生命是關係性的,如果人在面具後面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在人格方面,就不是成長,而是萎縮。當人在各方面都萎縮,就不能在恩典里成長。
內人常對我說:「我不要你的服事,我要你。」她是告訴我,她害怕我陷入這種試探。出乎意料,已故著名電影演員塞勒斯(Peter SeIIers)拒絕錄製朗讀聖經的唱片,他的理由是,你要知道自己是誰,才可以大聲讀聖經,並且令人信服——而他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基督徒都需要上帝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誠實、正直、以真面目與上帝並其他人同行。神職人員最需要這種幫助。
在恩典里成長是個保護 第四個錯誤是以為,在恩典里成長使基督徒得到護庇,得以免除人生的緊張、痛苦和壓力。這種幻想更堅持,在恩典里成長帶來內心平安,在感情上保護你,使你不像別人那樣苦惱。但事實剛剛相反。
當然,有些人以某種方式使自己麻木,思想木訥呆板,不讓自己感受痛苦和悲傷。有些人自我專注,對周圍的人不聞不問,就不為別人的痛苦所動。然而,即使這些逃避現實和硬心腸的人披上宗教的外衣,這種思想狀況也不是上帝的恩典。
我可以用兩個命題說明這真理。第一,基督徒沒有比耶穌或保羅獲得更多豁免,免於緊張、痛苦和壓力(試想想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和十字架上;保羅身體上有一根刺——一些帶來痛苦的殘疾,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還有他人生不斷遇見逼迫,遭監禁,遇上船難)。第二,基督徒可以用上帝所賜的力量,面對自己的痛苦,像保羅那樣喜樂,因為上帝的力量在他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10)。他們越在恩典里成長,就越會為別人的痛苦和愚昧憂傷(試想想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路十九4l一44],保羅為猶太人的不信而傷痛[羅九1-4,十1])。成長的基督徒比其他人,更曉得因同情而生出憂傷。
成長中的基督徒的確越來越享受上帝所賜的平安,但這種平安是關係性的:
.與上帝和好;那是透過基督成就和平的寶血而來的。
.與境遇(無論多折磨人)和好;上帝應許,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好處(即我們在恩典里成長)。
.與自己和好;基督赦免並接納了我們,所以我們也要赦免並接納自己,雖然最初這是困難的。
.與周圍的人和好;耶穌要求我們作和平使者(太五9)。
這不是超然冷靜、毫無感覺的平安,只求自己得到,不理別人死活。
成長中的基督徒越來越有平安,但當他們在恩典里成長,像基督形象的情感越來越占據他們的心,他們就會在恩典里呻吟。上帝不是要祂的兒女在這個悲慘、腐敗的世界裡沒有痛苦;我們可以肯定說,誰若沒有痛苦,即使他在其他各方面都沒問題,也必然沒有在恩典里成長。
在恩典里成長是退隱 最後一個錯誤是以為,從生命的困境、重擔和傷害人的關係里退出來,有助在恩典里成長。多個世紀以前,人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就到修院去過隱蔽的生活,離開大干世界的雜亂。我們今天還可以找到這樣的觀念,說為了真的屬靈發展,就要這樣做。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些基督徒可能為了某些正確的原因,選擇過離群索居的生活,但相信唯有這樣才可以成長,就不對了。
有一位中年基督徒婦人,在事業上很傑出,與父母同住。父母仍把她看作小女孩,她的首要任務是照顧雙親。她感到無法活下去,更違論屬靈成長了。於是,她準備離開父母。可是,第五條誡命和羅馬書第八章二十八節所說的事奉,改變了她的看法。她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就平靜地回到使她煩惱的關係里。這樣,她就在恩典里成長。
當基督徒接受舍己和背十字架的命運(路九23),他們就成長。他們不像蘭花那樣,要在溫室生長。耶穌不像溫室的花朵那樣活,避過人生的磨難,祂也不想門徒作溫室的花朵。
智慧引導我們的目光,不看以上五個毫無作用、教人目炫的錯誤,而是看更好的解釋,顯示在恩典里成長的全貌。以下是五個正確的觀點。
當人經歷屬靈的成長——在基督徒品格上更長進、與上帝更親密,我們期望最少看到這些表現:
1、第一種表現,是越來越喜歡讚美上帝,越來越不喜歡稱讚自己。讚美的主旨貫穿全本聖經。它紮根在每位基督徒的心裡,當聖徒成長,他不一定有更多華麗的詞藻,但肯定會更強調讚美。當人更讚美和高舉上帝,他會更放下自己,心裡會更富情感地像詩人那樣呼叫:「耶和華啊!不要把榮耀歸給我們,不要歸給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信實把榮耀歸在你的名下。」(詩一一五1)當基督徒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就顯出他們在恩典里成長。
2、第二種表現,是有越來越強的本能要關心和付出,越來越不喜歡自我專注、不關心人、不願意付出。我們已看過,愛是基督形象的本質,愛完全是關心和付出。耶穌一生都不吝嗇地關心和付出,即使在十字架上受苦,祂仍關心處死祂的人,為他們祈禱,好叫他們罪得赦免(路二十三34);祂關心母親,吩咐約翰照顧她(約十九26—27);祂關心悔罪的強盜,應許他會得到救恩(路二十三43)。當基督徒更委身去愛,更厭惡各種形式的憎恨,就顯出他們在恩典中成長。
3、第三種表現,是越來越熱心公義,更憂傷世人的罪惡和敗壞,更敏銳分辨出撒但的伎倆——怎樣用反對、擾亂、欺騙,叫人不信或活得不對。保羅帶點冷嘲說:「我們並不是不曉得他的詭計。」(林後二1I)每位基督徒都要說出這樣的話。當基督徒因為看見人羞辱上帝而更悲傷,因為看見所憎惡的行為而更激動,更清楚有一場屬靈的戰爭,要推倒那邪惡的潮流,更謹慎以免捲入罪惡之中,就顯出他們在恩典里成長。
4、第四種表現,是越來越熱心為上帝,願意採取不受歡迎的行動。這不是為愚昧的姿態辯護,因為愚昧的姿態理應不受歡迎。有智慧、有策略,成熟地了解問題,會叫人採取任何公開行動。大衛說:「耶和華我的盤石是應當稱頌的。他教導我的手作戰」(詩一四四I)。同樣,基督徒準備為真理和生命的緣故為上帝爭戰,也需要上帝教導他們,這裡是說教導他們的心思。當基督徒謙卑地讓智慧鍛鍊他們的熱心,隨時準備(不是只為一時之需)為上帝的緣故毫無保留地擺上自己,就顯出他們在恩典里長。
5、第五種表現,是更有耐性、更願意等候神,順服祂的旨意,更厭惡假裝有堅定的信心。那樣的假裝其實是幼稚和不成熟,企圖迫使上帝採取行動。那是孩子討東西的方式,他們要立刻得到,用最熱烈的語言和感受表示,他們迫不及待,非要不可。但成熟的祈求方式是透過順服,學習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榜樣:「我的父啊!可能的話……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太二十六39)告訴上帝我們渴望什麼,想祂為我們做什麼,是對的;但提醒自己,向祂承認,祂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也是正確的。當基督徒用切實和謙卑的心勇敢學習,順服帝所安排的事情,就顯出他們在恩典里成長。
把這些原則應用在自己身上
現在只差把所有思緒串連起來,指出這些原則怎樣應用在每個基督徒身上。上帝在聖經教導聖潔的成長,給我的衡量、引導、指示,像給任何人那樣,所以我覺得用第一身說到這些應用是更好(和更直接)的。
首先,我只要關心在恩典里成長,就行了嗎?
我關心成長嗎? 從彼得後書第三章十八節來看,在恩典里成長不是選擇,而是必需;不是提議,而是命令。彼得用命令式動詞說:「要在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彼得知道自己將死(彼後一14) ,在最後一封信最後一段話,留下最後的囑咐,像所有遺言那樣,帶有特別的分量,顯得特別嚴肅。彼得好像對我們說:「我對你們說過的,即使你們全忘記了,也不可忘記這一點,因為這是最重要的。」實在如此。彼得在這裡所表達的思想,實在比我們己看過的更廣大、更豐富。
賴爾在這一點上繼承清教徒,我們和他一樣,一直用「在恩典里成長」這句短語表達「在各樣的德行(各樣美德,基督徒各方面的品格)上成長」。這肯定是彼得的部分意思,但還有更多含義。
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是說:
.更能掌握第二和第三章探討過的,關於恩典的全部教義:
.深化因信與基督的關係,透過祂深化與父上帝和聖靈的關係,在自己的生活里著意地、直接地建立與聖潔的三位一體上帝的關係;
.當聖靈感化我們,使我們成為基督的樣式;引導我們,使我們懂得祈求遵從祂,效法祂,顯出我們逐漸改變成祂道德的形象,我們就更像祂。
不斷遵守這命令(這是彼得的原意:「成長」在希臘文是現在式,是「不斷成長」的意思),是要在我們生活的每部分,決意作基督徒,時時刻刻更想作基督徒。所以,在恩典里成長,是我們生命的真正工作,是一項偉大而無盡的任務。由於這是命令,我們就要實行,努力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是真正作門徒,我們該這樣表現自己是基督徒。在恩典里成長,是試驗我們是否真是基督徒。
然而,很多基督徒似乎沒有在恩典里成長,也不關心在恩典里成長。似乎他們滿足於在屬靈方面停滯不前,甚至退後。這是悲劇。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好幾個可能的因素。或許他們從未讀過彼得的話,也未聽過上帝要求他們在恩典里成長。人對此不注重,就是無知。或許他們恐怕認真委身在恩典里成長,會嚴重破壞和攪亂他們的生活,因此就退縮——大概如此吧。奧登(W.H.Auden)以冷峻的筆調,說明這種恐懼的破壞性影響:「我們寧願墮落,也不想改變。」
或許他們是學身邊所認識的基督徒,這些基督徒不關心在恩典里成長。他們或許因此下結論,他們也不需要關心這件事,不必介意聖經說什麼。或許他們已失去對基督起初的愛,失去對屬靈事物的愛慕,像作過保羅同工的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提後四1O)。無論是什麼理由,他們不關心就是不順服、錯誤、不負責任,是不可原諒的。上帝命令所有基督徒要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
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信開始時,用清晰但瑣碎的方式,說出委身於在恩典里成長的實際細節。「你們要多多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增添美德;有了美德,又要增添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增添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增添弟兄的愛;有了弟兄的愛,還要增添神聖的愛。因為你們有了這幾樣,並且繼續增長,就必叫你們在確實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彼後一5—8)留意教義、經歷和實踐怎樣巧妙地拼湊其中!這是一條應用到每位基督徒身上的方程式。因此,我要面對一個事實,這是上帝呼召我過的生活方式;假如我停止努力成長,那一刻就會陷入不聖潔、不健康的心境。對我而言,對讀者而言,都是真實的。
我有實踐這些原則嗎? 其次,我只要實踐在恩典里成長的原則,就行了嗎?
我們要問,在恩典里成長的原則是什麼呢?如果有人說:那是藉助蒙恩之道(列出傳統的四樣:讀經、祈禱、教會敬拜、基督徒相交),他不會有錯。但如果能說出更多,會更好。這裡有三條準則(成就長進原則的基本準則:道德主義者稱其為「適中準則」),加上四項紀律,為我為你列出指引。
1、作成你的救恩 在腓立比書第二章十二節,保羅用這句短語解釋,順服上帝的呼召表達基督的心(意念,腓二5—11)的全部意義是什麼。那是用行動表達他們已經擁有的救恩,使它完全和成就(這些觀念似乎都是現在式的)。他們應當「恐懼戰兢」地作成自己的救恩——就是說,對上帝在他們裡面所作的工心存敬畏。他們能夠順服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那是聖靈的果子。曉得「上帝在你們裡面動工,使你們可以立志和行事」(腓二13),叫人滿心敬畏。然而,這是嚴肅的事實。當我們用上帝所賜的力量順服,表達我們的救恩,上帝的聖靈就改變我們的道德本質,使我們更像我們所效法的基督。
每當上帝呼召我們順服,這條準則都向人指出合宜的做法。首先,向上帝禱告,承認我們沒有力量行出來,求上帝從天上賜我們能力。接著去行動,相信上帝會幫助,你就真的發現上帝施恩,然後感謝所得到的幫助。我們的救恩就是透過這種謙卑、倚靠的行動模式作成的。我們就是這樣在恩典里成長。
2、留在(住在,定在)基督里 這條準則加強第一條的意思。這是主基督親口說的。「枝子若不連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住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住在我裡面的,我也住在他裡面,他就結出很多果子;因為離開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你們要住在我的愛里。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就必定住在我的愛里。」(約十五4—5、9—10)耶穌是說,祂的跟隨者一定要以祂為生命的核心。藉著相信祂,他們已經與祂聯合,祂的生命真實地、雖然是奧秘地在他們身上流動(祂是葡萄樹,他們是祂裡面的枝子)。現在他們要仰望祂,以祂為事奉能力的來源,聆聽祂,要找出適當的事奉方式,為祂忙碌時不忘操練與祂同行,在祂永不磨滅的愛中覺得穩妥。
他們要在這種全面的關係中,「留在」(定在,牢固在)祂裡面。這是他們得享豐盛生命的秘訣。他們會結果子——「常存的果子」(約十五16),包括他們已改變的生命顯出公義,有屬靈影響力改變其他人。這樣的豐盛,包含我們已定義的聖潔、健康和成長。要有這樣的豐盛,如前所述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是絕對必要的。耶穌為此而教導使徒,約翰在約翰福音也為我們而提到它。
正如聖詩作者向上帝所說的:
耶穌,在我裡面成長,其他事物褪色; 我心每天更靠近你,天天脫離罪惡。 每天請用扶持大能,支撐軟弱的我; 在你光中黑暗消失,超越我的死亡。 你的光照在我身上,邪惡念頭消逝; 每天指出我是無有,唯有你是一切。 讓我見你更多榮耀,聖潔,智慧,真實, 我會作你活的形象,是喜也是憂愁。 用天上喜樂充滿我,用你力扶持我; 主,讓我全人發出光,發出你的愛光。 我願意這可憐自我,此生越來越小; 使我每天靠你恩典,更榮耀你的名。
所以,正如我們形容過的,當我們變小,祂變大,我們才會在恩典里成長。
3、警醒和祈求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警告三個門徒,要他們與祂一同警醒(保持清醒和警覺,以陪伴和關心來支持祂)。整句警告是:「應當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試探;你們心靈雖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太二十六41)
耶穌是要指出,人類靈魂的敵人撒但有不盡的惡毒和欺騙。所有事奉上帝的人一生都會被撒但窺伺。他如果不能叫我們不信,就會用盡方法,阻止我們在恩典里成長,利用我們的某種生活方式,使上帝的名蒙羞。「陷入[直譯:進入]試探」是說,中了撒但的詭計,傷害屬上帝的子民,羞辱上帝。基督徒一生都會常遇到試探。
彼得是耶穌首先警告的(幾個小時之後,撒但陷他於不義,令他公開三次不認主),他後來深刻地解釋什麼是警醒:「你們要謹守、警醒。你們的仇敵魔鬼,好像吼叫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以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強的信心抵擋他」(彼前五8-9)。
在祈禱方面,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掙扎是「只要照你的旨意」,從祂的心聲來看,我們就曉得怎樣的禱告,才可以驅趕撒但。只要我們的心響應耶穌的祈禱:「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運用寶貴真理:「因為他(耶穌)自己既然經過試探,受了苦,就能夠幫助那些被試探的人」(來二18;比較四15),我們一定會得勝。當世界、肉體和魔鬼要你說「是」的時候,你要掙扎說「不」;當疲乏、麻木、不信要驅使你說「不」,你要說「是」——這是基督徒所參與的屬靈爭戰的真諦。在這些爭戰之中,如果人學會警醒、禱告、爭戰和得勝,就會在恩典里成長。我們也是透過這樣的經驗,在恩典里成長的。
電影《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的傳奇主角,蘇格蘭飛人利德爾(Eric Liddell)寫道:「基督徒的人生應該不斷成長,我相信成長的秘訣,是培養靈修生活。」4他無疑是對的。但愚昧和忽略可以削弱靈修生活,不能培養健康的靈修生活。所以我在本章末重申四項紀律,談到清除健康成長路徑的阻礙。彼得後書包含以上四項紀律,尤其是彼得後書第三章,以上帝呼召人要在恩典里成長為高潮結束。
第一項紀律:接納事實 承認上帝在世界上有主權,這樣接納事實是一種基督徒美德。根據上帝的應許,我們遇見難以預料的失望,盼望成就的時間被拖延,都是按照上帝的智慧和良善。一顆現實的心不會有灰心、苦澀或悲觀(侵蝕靈魂的疾病)。在初期教會,人見主還沒有回來,似乎就氣餒和困惑,彼得告訴讀者,基督好像遲來結束歷史,其實祂是忍耐憐憫世人,要拯救那可能滅亡的人(彼後三3-9、15)。他們要在屬靈方面繼續成長,就必須接納這個事實,相信上帝所作的盡都良善。為任何一件事實怨恨上帝,都會完全阻礙成長。
第二項紀律:避免愚昧 公義是基督徒要履行的責任。彼得所稱的「惡人的錯謬」(彼後三17)——就是道德上敗壞、驕傲、不關心彼得後書第二章所形容的聖潔——是愚蠢地逃避上帝的要求,必招致審判。要繼續在屬靈方面成長,就要丟棄這種愚昧。向它就範,安於某種形式的道德懶惰,會令上帝不滿,完全阻礙屬靈成長。
第三項紀律:吸收食糧 聖經真理,上帝的話,是靈魂的真正食糧。彼得在前書吩咐讀者要渴慕它(二2);在後書吩咐讀者要注意先知所寫的聖經(一19—21,三2),又要他們小心不致誤解保羅所寫的書信(三15)。要在恩典里繼續成長,就要相信聖解保羅所寫書信(三15)。要在恩典里繼續成長,就要相信聖經教導的真理,時常思想吸收它。懷疑聖經,就會完全阻礙成長。
第四項紀律:堅定相交 上帝沒有創造或救贖任何人成為世上的獨行俠。上帝創造我們、拯救我們,是要我們彼此相愛、互相幫助。彼得在這方面作了榜樣:首先,他稱呼讀者為「弟兄們」(彼後一10;比較彼後一7);然後,在彼得後書第三章四次稱呼他們為「親愛的」,正如他提到保羅為「親愛的弟兄」(彼後三1、8、14、15、17)。使徒獨有的角色和權柄,沒有限制或抑制他們與信徒如同兄弟般相交,眾信徒都在上帝的家裡彼此相愛。我們要繼續在恩典里成長,就要在基督徒的相交里,如兄弟般互相倚靠。無論出於什麼動機故意疏離,都會完全阻礙成長。
避免小飛俠綜合症
巴里(J.M.Barrie)寫的《小飛俠》(Peter Pan),是二十世紀的文學創作,故事反映我們很多感到不安的真理,叫人不易忘懷。巴里寫上「長不大的男孩」,作為副題。兩代人都喜歡並讚揚《小飛俠》,看為優質的兒童娛樂節目。兩代人都把它看作只是小飛俠和海盜還有溫迪的故事,為此而愛它。我小時候常讀這戲劇;它實在是我最喜愛的書,那就是我從它所得著的。毫無疑問,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鐵鉤船長》(Hook)為故事中的海盜生活賦予愉快和新的氣息。毫無疑問,《小飛俠》在二十一世紀仍會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經典作品。
然而,小飛俠不是任何有智慧的小朋友,或有智慧的成年人可以認同的人。他兩次宣告說:「我只想一直作小孩子,玩得高興」,5實在是件壞事。小飛俠代表人停滯在某個階段,如果小孩能順利經過這階段,就會長大。他選擇(就是那樣)不長大,阻礙自己的發展,使他變得有瑕疵,我們唯有形容他缺乏英雄品格,不值得我們同情,甚至要排斥。雖然他勇敢、聰明,有領導才幹,但他也自負、炫耀、自我專注、無情,不能愛人或接受別人的愛。透過又厚又重的情緒矛盾(嬉笑和悲傷交替出現,這是巴里擅長的技巧),這齣戲劇清楚描述,當他們在夢幻島歷險後,溫迪和兄弟們境遇好,回到一個家庭,這個家庭願意成長,以成長為小孩子的正常目標。小飛俠要在仙子中間不斷吹排簫,就掉頭不顧人際關係和工作的世界,這是他的不幸。成年觀眾應該有那樣的感覺。時下西方世界從基督教精神轉到世俗物質主義,就產生出小飛俠文化(只能這樣稱呼)。這種文化慫恿人表現並鞏固小飛俠的各種稚嫩、自我中心的行為,而當他們真的這樣做,人就說他們有美德。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很難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尤其在感情方面。有人說得對,現代世界最大的社會問題,是人假裝過成人的生活,其實在感情方面極不成熟。在上帝的計劃里,人的家庭是作為關係網絡,讓人徹底學到負責任的愛、面對人生的方法。但隨著家庭的地位處受到削弱,情況證明不是這樣一回事。今天,有許多人身體上是成年人,但心靈、感情上是少年人,甚至是嬰孩——換言之,他們只想作小男孩或小女孩,玩得高興。富裕容許人幼稚地放縱自己,從少年開始就如此生活,結果是後來的人生很痛苦。
基督徒像其他人那樣,被身處的文化影響和塑造,他們也受小飛俠綜合症感染。如果我們不想在這一點上有所改變,敬虔操練的準則和紀律幫不了忙。假如我要在感情方面成長,我準備好要學習了嗎?你準備好了嗎?
耶穌再一次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來十二2),站在我們面前,作我們成熟感情和態度的榜樣,我們學祂的樣子,在恩典里成長,就會變成祂的樣式。當我們在福音書遇見祂,最要緊是按祂的標準量度自己,就會明白我們在這方面的真正需要,並知道朝著祂的樣式成長,是要求我們什麼。
但願我們現在都能在恩典里成長,「存著敬畏上帝的心,達到成聖的地步」(林後七1)。
附註:
第六章 長成基督的形象:健康的基督徒經歷
l、Ryle.Holiness,82-84.他引用清教徒Thomas Watson的話支持自己的論點;「真正的恩典是漸進的,本質是擴張的、成長的。恩典和光一樣;首先是破曉,然後逐漸明亮,直到正午光輝燦爛。聖徒不但可比作星的照耀,也可比作樹的成長(賽六十一3;何十四5)。健康的基督徒不像希西家所祈禱的太陽向後退;也不像約書亞所祈禱的太陽停止不動。健康的基督徒總是在聖潔方面前進,隨著上帝恩典的增添而繼續向前。
2、Ryle.Holiness,199ff.
3、Ryle.Holiness.144.
4、Eric Liddell,Disciplines of the Christian Life(London:Triangle,1985),21。
5、J.M.Barrie.Peter Pan(London:Hodder & Stoughton,1928).111,155.
目的:
理解圣洁是在各样的德行上不断长进,并且得着实际的智慧晓得如何在这长进的过程中合作。
重溫與反省:
1、本章強調,健康的基督徒必須在基督形象的道德和靈性方面不斷成長。我們如何知道這種在恩典里的成長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能的?
2、為什麼殘缺不全的聖潔觀既有吸引力,又有傷害性?你曾否遇見過巴刻所描寫的兩種扭曲狀況(見157一159頁)?
3、未能在真理、經歷、行動這幾方面取得平衡的基督徒,會出現什麼問題?
4、速讀有關在聖潔里成長所需之恩典的七個命題(164-172頁)。有哪幾點你感到陌生?巴刻的陳述增加了你對恩典之果效哪方面的理解?
5、為什麼在恩典里成長那麼難覺察和量度?「瑪挪亞太太」、亞伯拉罕、彼得的生命如何顯示屬靈境界或屬靈成長的跡象?你可以在其他聖經人物身上找到同樣的動態嗎?
6、在屬靈成長方面有什麼真理,可以安慰與自己嚴重的性格或氣質缺陷掙扎的基督徒?有什麼真理可以提醒神職人員警醒?
7、個人在恩典里成長怎樣增添內心的平安和苦惱?
8、巴刻列出哪五個特徵,作為靈性成長的可靠標記?
9、巴刻認為,許多基督徒「滿足於在屬靈方面停滯不前,甚至退後」(186頁)。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可以激發他們追求屬靈成長?有什麼實際的指引可供他們採用(見「準則」和「紀律」,187一192頁)?
10、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屬靈生命很可悲地被你忽略了,而且陷於呆滯。彼得後書第三章為何會是合適的材料幫助你作出改變? 該章經文提到的使徒,如何激發你在恩典里成長?
11、「現代世界最大的社會問題,是人假裝過成年人的生活,其實在感情方面極不成熟。」(194頁)你同意嗎?為什麼小飛俠的觀念與健康的屬靈成長不相容?
回應:
.我是否真的相信,靈魂的健康「至終比身體健康重要」(152頁)?我的生活方式是否反映這一點?
.巴刻談到恩典時提出了幾項真理(164-172頁)。花些時間反省你自己的屬靈生命是否建基於這些真理。以下是一些可以思考的問題:
一 我是否已分別為聖歸給上帝?
一 我是否清楚知道,在得救和成聖的過程中,上帝的角色和我的角色有什麼分別?
一 我已經在基督的死和復活上與祂聯合:這是我每天的實況嗎?
一 我是否已經定意抗拒罪,並且在每個情況下都做合乎基督形象的事?我是否自覺地請求聖靈幫助我這樣做?
一 我怎樣看待上帝的律法?「守法的愛」是否形容我服事上帝和服事人的精神?
.本章最後一段(184一194頁)詳述如何把聖潔生命的成長原則應用在個人身上。重閱這段內容,思想你自己的生活。請求聖靈幫助你。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