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法利賽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法利賽人(Φαρισαῖοσ;希伯來語:פְּרוּשׁין‎;Pharisees),又譯法利塞人,是第二聖殿時期 (前536年–70年)的一個政黨、社會運動和猶太人中間的思想流派。法利賽人是當時猶太教的四大派別之一,另外三大派別為撒都該人(Sadducess)、艾塞尼人(Essenes)和奮銳黨(Zealots)。 「法利賽」這個名詞源於希伯來語的「פרושים‎」(prushim;字根:פרוש‎ parush),意思是「分離」,指一些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的人[1],與撒都該人追求俗世的權力及物慾相對。法利賽人大約在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就已出現;到第二聖殿被毀以後,法利賽教派重新建立為拉比猶太教── 並成為了日後傳統猶太教的典範、今日猶太教所有教派的根本。在某程度上,強調「以《聖經》為根本」的迦來特派亦是建基於法利賽教派的思想之上。

與其他教派的關係

法利賽人和拉比猶太教(就以《塔木德》作為例證)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許多人對這2者不加區分。然而,隨着猶大王國的政治及社會環境的轉變,法利賽人的社會地位及信仰亦隨着時間而改變。

背景:古代以色列人的宗教

儘管法利賽人在馬加比王朝以前並未出現,但與撒都該人一般,他們的起源都可以追遡至第一聖殿時期的宗教學院派系。古代以色列的宗教,如同其他古代近東地區社會一樣,都是以當地的宗教場所為中心,並由祭司打理、以及向他們的神獻祭。猶太教的祭司都聲稱是利未支派的亞倫的後人(參看亞倫子孫),被神選用。


在古代以色列,如同大部分古代近東社會,祭司的身份與王室有密切的關連。根據摩西五經的記載,經過士師時期一段分散及非建制的政治威權統治之後,以色列的子民向神要求要有一位王。首先,撒母耳 (既是最後一位士師,亦是第一位先知)膏立了便雅憫支派的掃羅;其後再膏立猶大支派的大衛,並建立以大衛的王室家族。


耶路撒冷聖殿在公元前950年代的興建、所羅門王的被膏立,祭司的宗教權威得到集中化和建制化。 在大部分古代社會 前586年,聖殿和君主都被巴比倫摧毀,大部分猶太人被流放。

第二聖殿時期的法利賽人

波斯時期

在前539年波斯人征服巴比倫,在前537年, inaugurating 猶太歷史的波斯時期, 居魯士大帝(或塞魯士,聖經和合本譯作「古列」)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重建聖殿(完成於前515年)。

希臘時期

猶太歷史的希臘時期開始於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當他死於前323年,他的將軍們分割了帝國。起初,猶太由埃及-希臘 托勒密統治,但在前198年,敘利亞-希臘塞琉古帝國, under Antiochus III,奪取了猶大王國的控制權。 近東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大都會,特別是希臘時間。在當地有多種語言通行,以致當時社會的通用語言是甚麼,到現在還有爭議。猶太人之間幾乎可以肯定是說亞蘭語的;而希臘語在某程度上至少是商旅貿易的通用語,而事實上在地中海整個東部都通行。因此,歷史學家Shaye Cohen認為,當時猶太人聚居的地方,甚至連猶太教本身,都已經被希臘化了。在他的著作裏,他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