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教會史話27
教會史話27 見賢思齊
皇帝提爾多修(Theodosius)於381年5月在康士坦丁堡召開「大公會議」,這是繼尼西亞會議之後的第二次大會,共有150位東方主教參加,西方並無代表出席。提爾多修指派安提阿主教米力提(Meletius)擔任大會主席;米力提於會議中過世,拿先素斯的貴格力(Gergory of Nazianzus)被大會選為繼任主席。貴格力身為康堡主教長,靈命學識精湛,實為最佳人選。
貴格力的退隱
貴格力在大會中推薦羅馬主教所支援的保林納(Pualinus)繼任安提阿主教,雖然保林納與米力提素來對立,但是此舉可促進東西方教會的和睦與合一。然而,反對此舉的東方主教們因此非議貴格力,甚至質疑他出任康堡主教長之合法性。貴格力一片好心,卻招來風暴。他灰心失望之餘,決定辭去大會主席,並且辭去康堡主教長之職,返鄉退隱潛心修道。
大會選出米力提的同工弗樂文(Flavian)繼任安提阿主教,並選立傑出的行政長官聶克泰瑞(Nectarius)為康堡主教長。雖然聶氏原非聖職人員,然而他的立場中立與行政專才,贏得各方接納。聶氏也繼貴格力之後,出任大會主席,領導大會繼續議事。
康士坦丁堡信經
康士坦丁堡會議的主要成果,是再次確認《尼西亞信經》,堅守「聖父與聖子同本質(homo-ousios)」之立場。關於康士坦丁堡會議所制訂的信經,被稱為《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是根據《尼西亞信經》修飾並增補。修飾部分,略去原有的定罪「亞流派」四句;增補部分,是在末句「我信聖靈」之後,加上一段敘述說明∶「聖靈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所出,是與聖父聖子同受敬拜尊榮,是藉着先知說話」。
大會定罪亞波留尼斯主義(否認基督的真實人性)與馬其頓派(反對聖靈的神性),但是並未將定罪的字句寫入《信經》。總的來說,《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是早期教會在神的護理引導之下,根據聖經將「三位一體」基要真理,作清楚扼要的告白;不只是根除亞流異端,更是為後世教會奠定了正統信仰的根基。其內容意義是教會生死存亡的關鍵,是不容今日教會忘記或忽略的。
第三條
大會也制訂了七條「教會法規」,其中以第三條最具深遠影響∶「康士坦丁堡主教應該排名僅次於羅馬主教之後,因為康堡是新羅馬」。此條款招致埃及亞歷山大的憤恨,因為亞歷山大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帝國的第二大城,僅次於羅馬。羅馬主教也不高興,因為雖然此條款承認羅馬是教會界的首席,但是暗示羅馬的首位是以該城的政治地位來決定。
西方教會長期抗爭不肯接受這第三條,不接受聶氏被任命為康堡主教,不滿大會拒絕接納安提阿的保林納。這「第三條」反映出東方教會當時政教關係的消長,也是造成後來教會分裂的濫觴∶在東方教會裏,亞歷山大主教長與康士坦丁堡主教長的爭權不斷;羅馬教皇與康堡大主教之間的政治鬥爭,導致了11世紀的東西方教會的分裂。這真是令人欷噓扼腕!
亞流派異端的癥結
皇帝提爾多修於當年七月,正式立法規定∶所有主教都必須遵守《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凡是違背「三位一體信仰」者皆為異端,所有教會崇拜必須敬拜「三一真神」。從此「亞流派異端」在帝國境內成為非法,只有在北方蠻族延續下,達至第七世紀終了。然而,其所依據的「人本理性主義」仍然陰魂不散∶16世紀的蘇西尼派(Socinians),與現代的耶和華見證人會,都是亞流異端的借屍還魂。
亞流派的真相,就是以人的理性掛帥,來解釋聖經基要真理,特別是神的本體。第五世紀亞流派史家非拉司托(Philostorgius),在425年所寫辯護亞流派之書中解釋∶亞流派運動的起始,是一大膽嘗試,要以320年代知識分子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重新定義組合基督教教義,結果不幸被傳統迷信所淘汰。由此可證,亞流派的根源是以人的理性(既有限又有罪的理性)廢棄了聖經真理。
今日教會仍然面對「人本理性主義」的試探衝擊,我們唯有記取此慘痛的歷史教訓,歸回聖經,固守真道的奧秘,因為「三位一體」聖經真理本是「大哉,敬虔的奧秘!」(《提前》3∶16)。
教會的發展
378年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在抵禦西哥特族入侵時陣亡,亞流派失去了政治靠山。379年提爾多修繼任東部皇帝,恢復尼西亞正統信仰。在380年,他與西部皇帝格瑞欽(Gratian)一起頒佈諭令∶帝國境內所有人民都應該信奉基督教,即羅馬主教達瑪瑟(Damasus)與亞歷山大主教彼得所信奉的「三一真神信仰」。這不僅是表明尼西亞正統信仰的得勝,亞流派的徹底挫敗,更是正式宣告《尼西亞信經》所表明的基督信仰,是羅馬帝國的國教。
康士坦丁是第一位歸主的羅馬皇帝,然而帝國內異教勢力根深蒂固,所以康士坦丁及其繼任者,仍然順應國情,身負「羅馬神教大祭司」的名號,直到格瑞欽之時。格瑞欽是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廢除此名號。在他與提爾多修任內,基督信仰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不遺餘力提倡羅馬帝國全境成為基督教正統信仰,排除異教異端者,首推義大利米蘭主教安伯若修(Ambrose)。
安伯若修
安伯若修出身羅馬名門貴族,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長,具有法律與行政長才,很快就晉升為米蘭的行政首長。當374年米蘭主教奧森提(Auxentius,亞流派)過世時,繼任人選競爭激烈難產;安伯若修身為行政長官,要維持公共次序。在選立會議中面臨僵局,無法選出合適人選時,突然有一小孩高唱「選安伯若修為主教」。民眾立刻回應,認為這是神的指引,一致要求安伯若修出任主教。
安伯若修當時約30歲,尚未受洗,覺得自己不配,但是屈服於民眾的要求,立刻受洗承接聖職,被按立為米蘭的主教。雖然他被按立為主教的過程倉促,但是他成為民眾所敬愛的牧長,在米蘭地區成為舉足輕重的教牧領袖。他對西部皇帝格瑞欽與瓦倫提尼二世,以及提爾多修,在教會與國家的關係上帶來深遠影響,引導了皇帝的宗教政策。
由於米蘭是帝國西部的京城,也是後來提爾多修的皇宮所在地,所以安伯若修對皇室的影響頗大。格瑞欽於382年下令將羅馬元老院中的「維多利神壇」移除,當時信奉羅馬神教的貴族領袖施馬克(Symmacus),只有默默忍受到383年格瑞欽被刺身亡時。施馬克於384年上書繼任的年幼皇帝瓦倫提尼二世,要求恢復「維多利神壇」,作為記念羅馬神教以及宗教寬容的記號。安伯若修回信反駁施馬克的詭辯。
385年,當信奉亞流派的皇太后游斯丁娜(Justina,瓦倫提尼二世之母)要求在米蘭地區,至少開放一座教堂,恢復亞流派的崇拜;理由是為了羅馬軍隊中有信奉亞流派的哥特族人。安伯若修斷然拒絕,不容許異端污穢聖堂。安伯若修不畏強權,獲得百姓支援,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只好退讓。
主教與皇帝
安伯若修與東部皇帝提爾多修的關係更是親密。提爾多修甚至說過∶「除了安伯若修,我不認識其他主教」,意指安伯若修在主教位置上發揮的影響力,是超乎其他眾主教。388年,在幼發拉底河流域一帶的修士們,縱火燒了一座猶太人會堂。提爾多修下令當地主教,從教會公款出資賠償重建。安伯若修勸阻皇帝收回成命;皇帝在安伯若修施壓之下,只有同意。
390年,帖撒羅尼迦的暴民在戲園裏,謀殺了一位軍中蠻族將領。此舉令提爾多修大怒,立刻派兵鎮壓,屠殺了戲園中七千多民眾。由於皇帝此舉過於殘忍,安伯若修宣佈開除皇帝教籍,要求他公開悔改認罪,才可恢復領聖餐。提爾多修經過八個月的懲戒,於當年聖誕節為其罪行公開悔罪。這顯示,皇帝也必須順服教會的懲戒管教。
自391年之後,羅馬政府連續頒佈諭令,開始鎮壓異教信仰。各地的偶像寺廟漸次遭到拆毀或變更用途。例如埃及亞歷山大的撒拉匹斯廟,在主教提阿腓力(Theophilus)帶領下被拆除;吉尼斯寺變成公共旅館。雖然這些行動並非皇帝授意,但是政府的默契是不加干涉。有些寺廟在第五世紀時,在潔淨禮儀之後,改成教堂使用。在鄉間的迷信民眾仍習慣於異教的生活禮儀,所以需要時間來更新轉換;在有些地區異教的秘密儀式仍在地下零星進行,但是總的來說,羅馬帝國中的異教,自提爾多修當政時,已經一蹶不振,漸漸消散。
提爾多修打擊異教,最顯著的是他嚴厲對付摩尼教。摩尼教是由第三世紀巴比倫人摩尼(Mani)所創,是混合宗教,主張以諾斯底主義為本的善惡二元論。由於其為秘密集會宗教,所以皇帝戴克理先之時,已經遭到打壓;瓦倫提尼一世時,將摩尼教徒的家產充公,而提爾多修後來加上更嚴厲的處罰。奧古斯丁早先在北非時,受到摩尼教的蠱惑;當他於383年到羅馬之時,發現當地摩尼教徒已經衰微。
結論
羅馬帝國在皇帝提爾多修之時,尼西亞正統信仰得以堅固,亞流派異端徹底被根除;基督信仰正式成為國教,異教勢力遭受致命的一擊。提爾多修在教會歷史上的位置與角色,可媲美康士坦丁皇帝。他們雖然各有其軟弱,但他們都是神所興起的僕人,在關鍵時刻扭轉政治局勢,帶領教會歸正。
安伯若修更是神在教會中興起的主教,輔佐皇帝,抵制異端異教;安伯若修帶領奧古斯丁歸主,脫離摩尼教的捆綁,造就早期教會史上最重要的教父,持守基要真理,抵擋異端假道,真是傳承真道的善牧忠僕。
今日教會處於後現代,讓我們靠主恩典,見賢思齊,謹記使徒保羅所說∶「你這屬神的人┅┅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前》6∶11-12)
教會史話系列,佳美整理自《舉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ttp://www.oc.org/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