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教会史话27
教会史话27 见贤思齐
皇帝提尔多修(Theodosius)于381年5月在康士坦丁堡召开“大公会议”,这是继尼西亚会议之后的第二次大会,共有150位东方主教参加,西方并无代表出席。提尔多修指派安提阿主教米力提(Meletius)担任大会主席;米力提于会议中过世,拿先素斯的贵格力(Gergory of Nazianzus)被大会选为继任主席。贵格力身为康堡主教长,灵命学识精湛,实为最佳人选。
贵格力的退隐
贵格力在大会中推荐罗马主教所支援的保林纳(Pualinus)继任安提阿主教,虽然保林纳与米力提素来对立,但是此举可促进东西方教会的和睦与合一。然而,反对此举的东方主教们因此非议贵格力,甚至质疑他出任康堡主教长之合法性。贵格力一片好心,却招来风暴。他灰心失望之馀,决定辞去大会主席,并且辞去康堡主教长之职,返乡退隐潜心修道。
大会选出米力提的同工弗乐文(Flavian)继任安提阿主教,并选立杰出的行政长官聂克泰瑞(Nectarius)为康堡主教长。虽然聂氏原非圣职人员,然而他的立场中立与行政专才,赢得各方接纳。聂氏也继贵格力之后,出任大会主席,领导大会继续议事。
康士坦丁堡信经
康士坦丁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再次确认《尼西亚信经》,坚守“圣父与圣子同本质(homo-ousios)”之立场。关于康士坦丁堡会议所制订的信经,被称为《尼西亚──康士坦丁堡信经》,是根据《尼西亚信经》修饰并增补。修饰部分,略去原有的定罪“亚流派”四句;增补部分,是在末句“我信圣灵”之后,加上一段叙述说明∶“圣灵是主,是赐生命者,是从圣父所出,是与圣父圣子同受敬拜尊荣,是藉著先知说话”。
大会定罪亚波留尼斯主义(否认基督的真实人性)与马其顿派(反对圣灵的神性),但是并未将定罪的字句写入《信经》。总的来说,《尼西亚──康士坦丁堡信经》是早期教会在神的护理引导之下,根据圣经将“三位一体”基要真理,作清楚扼要的告白;不只是根除亚流异端,更是为后世教会奠定了正统信仰的根基。其内容意义是教会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容今日教会忘记或忽略的。
第三条
大会也制订了七条“教会法规”,其中以第三条最具深远影响∶“康士坦丁堡主教应该排名仅次于罗马主教之后,因为康堡是新罗马”。此条款招致埃及亚历山大的愤恨,因为亚历山大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帝国的第二大城,仅次于罗马。罗马主教也不高兴,因为虽然此条款承认罗马是教会界的首席,但是暗示罗马的首位是以该城的政治地位来决定。
西方教会长期抗争不肯接受这第三条,不接受聂氏被任命为康堡主教,不满大会拒绝接纳安提阿的保林纳。这“第三条”反映出东方教会当时政教关系的消长,也是造成后来教会分裂的滥觞∶在东方教会里,亚历山大主教长与康士坦丁堡主教长的争权不断;罗马教皇与康堡大主教之间的政治斗争,导致了11世纪的东西方教会的分裂。这真是令人欷嘘扼腕!
亚流派异端的症结
皇帝提尔多修于当年七月,正式立法规定∶所有主教都必须遵守《尼西亚──康士坦丁堡信经》,凡是违背“三位一体信仰”者皆为异端,所有教会崇拜必须敬拜“三一真神”。从此“亚流派异端”在帝国境内成为非法,只有在北方蛮族延续下,达至第七世纪终了。然而,其所依据的“人本理性主义”仍然阴魂不散∶16世纪的苏西尼派(Socinians),与现代的耶和华见证人会,都是亚流异端的借尸还魂。
亚流派的真相,就是以人的理性挂帅,来解释圣经基要真理,特别是神的本体。第五世纪亚流派史家非拉司托(Philostorgius),在425年所写辩护亚流派之书中解释∶亚流派运动的起始,是一大胆尝试,要以320年代知识分子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重新定义组合基督教教义,结果不幸被传统迷信所淘汰。由此可证,亚流派的根源是以人的理性(既有限又有罪的理性)废弃了圣经真理。
今日教会仍然面对“人本理性主义”的试探冲击,我们唯有记取此惨痛的历史教训,归回圣经,固守真道的奥秘,因为“三位一体”圣经真理本是“大哉,敬虔的奥秘!”(《提前》3∶16)。
教会的发展
378年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在抵御西哥特族入侵时阵亡,亚流派失去了政治靠山。379年提尔多修继任东部皇帝,恢复尼西亚正统信仰。在380年,他与西部皇帝格瑞钦(Gratian)一起颁布谕令∶帝国境内所有人民都应该信奉基督教,即罗马主教达玛瑟(Damasus)与亚历山大主教彼得所信奉的“三一真神信仰”。这不仅是表明尼西亚正统信仰的得胜,亚流派的彻底挫败,更是正式宣告《尼西亚信经》所表明的基督信仰,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康士坦丁是第一位归主的罗马皇帝,然而帝国内异教势力根深蒂固,所以康士坦丁及其继任者,仍然顺应国情,身负“罗马神教大祭司”的名号,直到格瑞钦之时。格瑞钦是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废除此名号。在他与提尔多修任内,基督信仰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不遗馀力提倡罗马帝国全境成为基督教正统信仰,排除异教异端者,首推义大利米兰主教安伯若修(Ambrose)。
安伯若修
安伯若修出身罗马名门贵族,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具有法律与行政长才,很快就晋升为米兰的行政首长。当374年米兰主教奥森提(Auxentius,亚流派)过世时,继任人选竞争激烈难产;安伯若修身为行政长官,要维持公共次序。在选立会议中面临僵局,无法选出合适人选时,突然有一小孩高唱“选安伯若修为主教”。民众立刻回应,认为这是神的指引,一致要求安伯若修出任主教。
安伯若修当时约30岁,尚未受洗,觉得自己不配,但是屈服于民众的要求,立刻受洗承接圣职,被按立为米兰的主教。虽然他被按立为主教的过程仓促,但是他成为民众所敬爱的牧长,在米兰地区成为举足轻重的教牧领袖。他对西部皇帝格瑞钦与瓦伦提尼二世,以及提尔多修,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上带来深远影响,引导了皇帝的宗教政策。
由于米兰是帝国西部的京城,也是后来提尔多修的皇宫所在地,所以安伯若修对皇室的影响颇大。格瑞钦于382年下令将罗马元老院中的“维多利神坛”移除,当时信奉罗马神教的贵族领袖施马克(Symmacus),只有默默忍受到383年格瑞钦被刺身亡时。施马克于384年上书继任的年幼皇帝瓦伦提尼二世,要求恢复“维多利神坛”,作为记念罗马神教以及宗教宽容的记号。安伯若修回信反驳施马克的诡辩。
385年,当信奉亚流派的皇太后游斯丁娜(Justina,瓦伦提尼二世之母)要求在米兰地区,至少开放一座教堂,恢复亚流派的崇拜;理由是为了罗马军队中有信奉亚流派的哥特族人。安伯若修断然拒绝,不容许异端污秽圣堂。安伯若修不畏强权,获得百姓支援,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只好退让。
主教与皇帝
安伯若修与东部皇帝提尔多修的关系更是亲密。提尔多修甚至说过∶“除了安伯若修,我不认识其他主教”,意指安伯若修在主教位置上发挥的影响力,是超乎其他众主教。388年,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一带的修士们,纵火烧了一座犹太人会堂。提尔多修下令当地主教,从教会公款出资赔偿重建。安伯若修劝阻皇帝收回成命;皇帝在安伯若修施压之下,只有同意。
390年,帖撒罗尼迦的暴民在戏园里,谋杀了一位军中蛮族将领。此举令提尔多修大怒,立刻派兵镇压,屠杀了戏园中七千多民众。由于皇帝此举过于残忍,安伯若修宣布开除皇帝教籍,要求他公开悔改认罪,才可恢复领圣餐。提尔多修经过八个月的惩戒,于当年圣诞节为其罪行公开悔罪。这显示,皇帝也必须顺服教会的惩戒管教。
自391年之后,罗马政府连续颁布谕令,开始镇压异教信仰。各地的偶像寺庙渐次遭到拆毁或变更用途。例如埃及亚历山大的撒拉匹斯庙,在主教提阿腓力(Theophilus)带领下被拆除;吉尼斯寺变成公共旅馆。虽然这些行动并非皇帝授意,但是政府的默契是不加干涉。有些寺庙在第五世纪时,在洁净礼仪之后,改成教堂使用。在乡间的迷信民众仍习惯于异教的生活礼仪,所以需要时间来更新转换;在有些地区异教的秘密仪式仍在地下零星进行,但是总的来说,罗马帝国中的异教,自提尔多修当政时,已经一蹶不振,渐渐消散。
提尔多修打击异教,最显著的是他严厉对付摩尼教。摩尼教是由第三世纪巴比伦人摩尼(Mani)所创,是混合宗教,主张以诺斯底主义为本的善恶二元论。由于其为秘密集会宗教,所以皇帝戴克理先之时,已经遭到打压;瓦伦提尼一世时,将摩尼教徒的家产充公,而提尔多修后来加上更严厉的处罚。奥古斯丁早先在北非时,受到摩尼教的蛊惑;当他于383年到罗马之时,发现当地摩尼教徒已经衰微。
结论
罗马帝国在皇帝提尔多修之时,尼西亚正统信仰得以坚固,亚流派异端彻底被根除;基督信仰正式成为国教,异教势力遭受致命的一击。提尔多修在教会历史上的位置与角色,可媲美康士坦丁皇帝。他们虽然各有其软弱,但他们都是神所兴起的仆人,在关键时刻扭转政治局势,带领教会归正。
安伯若修更是神在教会中兴起的主教,辅佐皇帝,抵制异端异教;安伯若修带领奥古斯丁归主,脱离摩尼教的捆绑,造就早期教会史上最重要的教父,持守基要真理,抵挡异端假道,真是传承真道的善牧忠仆。
今日教会处于后现代,让我们靠主恩典,见贤思齐,谨记使徒保罗所说∶“你这属神的人┅┅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为此被召,也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已经作了那美好的见证。”(《提前》6∶11-12)
教会史话系列,佳美整理自《举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www.oc.org/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