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重尋聖潔5
全面看聖潔
耶和華啊!你是我的業分,我曾說我要謹守你的話。 我曾一心向你乞恩,願你照着你的應許恩待我。 我思想我所行的道路,就轉回腳步歸向你的法度。 我趕快謹守爾的命令,不敢耽延。詩一一九57—60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應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你們就必得着心靈的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29—30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又願你們整個人:靈、魂和身體都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麻基督再釆的時候,無可指摘。那呼召你們的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五23-24
展現全景
攀上山口的頂端,是人生美妙絕倫的經歷。你慢慢向上走時,會感到山坡包圍着你,好像不准你通過。當你最後到了山頂,突然間(通常是覺得突然之間,仿佛你從山下只走了兩三步上來),一片巨大新地貌呈現眼前。你停下來凝視,或許還會喘着氣。你的心肯定會因眼前的景象激盪。
我想起北威爾斯兩個地方,走上那裏的山口,總叫我樂而忘返。由於世界各地都有山口,我猜大概每位讀者都會有類似的喜悅經驗。走了這麼久,你仍在喘氣,你站在那裏,被景色迷住,骨碌碌轉動眼睛環視每個地形,要確定你真的看到所有景觀。看到這麼壯麗的景象,叫你有氣力繼續走以下的路程。
跟我一起艱難走過前面三章的讀者,我要說個好消息給你們聽:我們已到了山口。聖潔的全景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相信,最少你已粗略地看過全景,我在本書餘下篇章要做的,是聚焦在幾塊特別的景色上。誠然,有一些景色與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距離相當遠——這是說,我們要用望遠鏡之類的東西觀看。這個沒問題。內人熱愛觀鳥,常用望遠鏡,使遠處的雀鳥盡現眼前,她喜歡把望遠鏡遞給我,叫我也可以觀賞。我跟着談到聖潔問題,會像內人那樣,我邀請你用我的望遠鏡觀看,可以說,我要把一些特別問題,放進你的心思意念。
基本真理不過,如果我們先回望來到這個位置之前,至少以提示或標誌形式出現過(大部分是清楚說明)的一些基本真理,就會更明白。
首先,我們已看過,上帝呼召每位基督徒要聖潔。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項要求。上帝要兒女們活出祂的標準,在世人眼前榮耀祂,所以祂明明白白對我們所有人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每位信徒都要追求聖潔,沒有人例外。「我真的被寄予期望要酷似耶穌基督,好讓人家一眼就看出,不會弄錯,我是基督徒。」我們都應盼望與主耶穌一起上學,學習怎樣實踐聖潔。1
我們已看過,聖潔基本上是上帝施恩,使我們與祂建立關係。這關係在我們稱義時建立(上帝一次地徹底赦免和接納我們);祂透過主耶穌基督拯救、作中保,認領我們,其實是再次收納我們為祂的兒女,使我們分別為聖歸祂。這樣來說,聖潔或成聖由始至終唯獨是、完全是上帝白白賜予的禮物,是與基督聯合,新生命產生出來的果效。
信徒相對於「去」這個字,在地位上是聖潔的(上帝把我們分別出來歸祂自己)。根據這事實,他們每天要在道德和屬靈上實踐聖潔。我們既知道,上帝已付了贖價,認領了我們,我們就分別自己歸上帝,定意與世界、肉體和魔鬼分別出來,這是我們恰當——唯一恰當的回應。祂賜聖靈給我們作憑據,叫我們先嘗榮耀。「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那位住在你們裏面的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你們從上帝那裏領受的。你們不是屬於自己的,因為你們是用重價買來的。所以你們務要用自己的身體榮耀上帝。」(林前六l9—20)「不可讓上帝的聖靈憂傷,因為你們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弗四30)
雖然我們也已看過聖潔的生命要求人努力,但它並不是人的成就,而是聖靈推動和激勵人努力,把我們自然的生命超自然化,成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像現在的樣子——在行為上活出上帝在我們裏面改造的。我們沒有使自己成聖。相反,聖潔生命的先決條件,是真心承認,離開了基督,我們什麼都不能做(約十五5);是以祈禱的心倚靠祂,使我們做成每件知道應做的事。倚靠自己不是聖潔之道,而是否定聖潔。自信能面對試探和衝突的壓力,跟着必在某種道德上失敗。
總之,我們已看過聖潔包含兩個相關、但有區分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今天稱為靈性和倫理。靈性包括實踐每樣增進與上帝關係的方法——默想;祈禱;敬拜;自律;運用恩典;運用信心、盼望和愛;保持純潔、和睦與心裏忍耐;在所有人際關係里尋求上帝、服事上帝;榮耀上帝、感謝上帝。倫理包括描述上帝的標準,堅持祂已顯明的旨意,發展和展現在我們裏面上帝形象的特質,因為我們受造擁有上帝的形象。
有靈性沒有倫理,會腐蝕自己,逐漸變得對道德麻木、反律法,只想體察祂同在,而不是遵行祂的律法。有倫理沒有靈性,會腐蝕自己,變得呆板、形式主義、驕傲、屬肉體。它像法利賽人那樣安於自義、裝模作樣,忘了聖潔要求我們有一顆謙卑的心。聖潔是一道拱門,以靈性和倫理為兩邊的支柱,只要任何一邊的柱子破裂,整個拱門就會倒下。
況且,我們已看到聖潔是效法基督,效法祂愛上帝、愛人,信靠父上帝的良善,接受祂的旨意,順服祂的帶領,熱心榮耀祂、尊崇祂。尼爾(Stephen Neill)說「基本上」:
我們與耶穌面對同樣的處境——受試探要選擇容易而非難走的道路;面對非常物質化世界每天的要求;家庭的要求打擾人,有時它敵視上帝的要求;體會受誤解和敵視的苦澀;嘗受友誼和同伴的單純喜樂。人可以在這些處境怎樣做呢?沒有一條通則放諸四海皆準。但有一個人曾經活過……基督徒聖潔的一個要素,是經常耐性默想耶穌,像祂在地上那樣活出完全而簡樸的生命。
聖潔的部分意思是,在壓力下以謹慎和祈禱的心靈,效法耶穌的態度和回應。一首著名的黑人靈歌說:「我要在心裏像耶穌。」真聖潔總是希望那樣。
整全的人最後,我們已看過,聖潔的人是整全的人——當我們專心追求改變成耶穌的形象,就會不斷重新結合我們分裂和紛亂的人格;當我們學習把生命還給上帝,並且為別人捨棄,就越來越能掌握自己的生命;甚至在最單調、最平凡的工作中,為上帝的榮耀和別人的好處而做,就會發現價值,因而內心深處有喜樂;失敗本來叫人惱怒,但當我們發現能處理失敗,心裏就湧出平安——正如有人大膽說,我們經得起失敗——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正是靠饒恕而活,上帝不要求我們在任何階段用別的方式生活。
我們也得着盼望,因為知道現在和以後已命定會看到上帝在基督里更多的榮耀,比已看過的更多。這是信徒整全聖潔的一部分。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說,懷着盼望旅遊,比到達目的地更好,因為目的地總是令人失望,似乎抵步是反高潮。但基督徒帶着盼望前行,深信到達的地方在各方面都是至高境界,有不止息的奇妙,所以無論存着盼望而行有多好,到達目的地終歸是更好的。當路途實在崎嶇,珍惜這盼望,能使人整全、振奮人心,那完全是榮耀的(沒有其他字更適合)。從這些情形來看,聖潔是人真正健康和完全的狀況。
我早期寫過另一本書,為聖潔定下七個原則:
1、聖潔的本質,是透過分別為聖而使生命改變。 2、聖潔的途徑,是透過耶穌基督稱義。 3、聖潔的根源,是與耶穌基督同釘死同復活。 4、聖潔的中介,是聖靈——聖潔是藉着聖靈而成。 5、聖潔的經驗,是充滿掙扎的。 6、聖潔的法則,是上帝啟示的律法。 7、聖潔的核心,是愛的心靈。
在前面的篇章,這些真理在我們的腦海活現着。我們以這基礎前進。
活出聖潔的人生
當聖潔的全貌在我們面前展開,有個實際問題就更尖銳和迫切;接着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知道自己透過信靠基督稱義,收納為上帝王族家庭的一員,與基督聯合,重生,受了印記,聖靈住在心內。我們知道上帝在我們裏面工作,使我們成聖,改變我們成為基督的形象,大有榮光(上帝在我們裏面顯示祂自己),激勵我們行出愛心和順服。我們知道上帝呼召我們,叫我們配合祂在我們生命所作的工。一方面,我們是配合這過程;另一方在,我們的配合就是這過程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應怎樣配合?我們要怎樣恰當地「恐懼戰兢」(是畏懼並敬畏上帝的同在,而不是心裏恐慌和憂慮!),「作成」自己的救恩(表達、展示和促進救恩)。聖經說:「上帝為了成全自己的美意,就在你們裏面動工,使你們可以立志和行事。」(腓二13)這與以上所說的有什麼關係呢?上帝說:「你們要聖潔」,這句話正如我們已看過的,是呼召人順服——分別為聖歸給上帝、服事上帝,遵照祂的標準行事。但實際而言,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要做什麼呢?
兩個極端 聖經和經驗都警告我們,我們要在兩個極端的禍患中間推進。一端是假冒為善、墨守成規的法利賽主義(表面上事奉上帝,骨子裏要謀私利),另一端是愚蠢至極的非律主義,喋喋不休講愛與自由,忘了上帝所賜的律法仍是榮耀上帝的標準。法利賽主義和非律主義都使人敗壞。聖經和經驗都告訴我們,所有基督徒,在任何時候都比他們所知道的更加軟弱、脆弱、愚蠢、不懂分辨,易受試探。我們沒有人能逃過惡毒的強盜——撒但的眼目,他常利用世界和肉體引誘我們,想方設法擊倒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理解、形容和實踐聖潔呢?我們領受了崇高、尊貴的呼召,要靠上帝的能力,為了上帝的榮耀,遵行上帝的旨意。但生命充滿陷阱、圈套、歧路,我們怎能達到聖潔呢?
要掌握這問題,試想一想減肥餐單——這些現代知識所帶來的嚇人產品提供食品的以下成分和數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卡路里、膽固醇、新陳代謝作用,諸如此類。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營養餐單實在很多,充斥西方世界,全都幫人調節營養的吸收,使身體產生出理想果效,比如減輕體重、增加體重或增加體力。有針對不同身體需要的營養餐單,也有為同一目標而設的不同營養餐單,正如去同一個目的地,會有不同路線一樣。以減輕體重來說,就可以嘗試不同的餐單,當然它們各有好處。但我更肯定,人性是這樣的;每張營養餐單都有一群支持者,看它為減肥者的唯一金科玉律。他們認為自己的餐單適合每個人,別人的沒有同樣功效,所以,為宣傳自己的餐單,就不假思索揚棄別人的餐單。
人出於本性喜歡排斥別人,不喜歡其他選擇;對自己帶來益處的事,就斷言那才是絕對正確的,對其他帶來同樣效果的方法,抱不友善和懷疑的態度。我不要求你裁決這種心態是有德性還是惡毒;是有見地還是愚蠢(或者兩者都有一點,但現在別管這個)。我只想你留意,這是個事實。不同的營養餐單各有擁護者,互相妒忌,可以證明這個事實。我們現在要留意的是,不同的人也擁護不同的聖潔路線。
兩種旅程 二千年來的大半時間,實踐信仰的基督徒(總有一些人,有時是很多人)追求在三一救主上帝的能力里,為了榮耀上帝,活出聖潔的生活。他們看到,基督徒的生命是兩種旅程,不是一種。他們了解到,除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外在旅程,即哲學家所稱的外在世界,還有一條認識上帝和認識基督的內在旅程。他們認定第二種旅程是愛和尊崇、服事和喜樂的永恒生命的第一階段。他們也理解到,外在生活——愛鄰舍,與內在生活——愛上帝,是唇齒相依的,就是說,在一方面失敗,就無可避免削弱另一方面。
多個世紀以來,這些重生的信徒(即使他們沒有用那些字眼,即使他們信仰的枝節被損害,他們仍然是重生了)走了內在的旅程。雖然大家的旅程基礎是相關的,但多少都有些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兩段婚姻相同,同樣,沒有兩個人與上帝相交一模一樣。從朋友、牧者和自十七世紀以來稱為「屬靈導師」(今天大多稱為「靈友」)的幫助,每位基督徒最終要找出自己與上帝相交的方法。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不同的方法各自發展,後來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基督教與天主教、西方與東方、路德宗與加爾文宗、衛斯理宗與改革宗、重視神秘經驗的與偏重倫理規範的、關心社會的和個人主義的、靈恩運動與主流教派等等。這解釋了為何有好幾個聖潔路線,互相補充、彼此充實(你若喜歡,可以稱它們為屬靈的飲食——運動表),但都宣稱是完全和完備的,並附帶一句暗示:除了講者所宣揚的,其它處方都不是真正有效。結果,屬靈導師往往只因為某些方法是在別人的傳統里,就不講這些有益於聽眾的事。這樣做使滿足的人狹窄,使不滿足的人苦惱。這樣的事令人遺憾。
為了避免以上的弊端,我要繼續列出聖潔生活的六種不同焦點和特色——這個像基督形象、謙卑、愛、忍耐的生活,應該結合思想和渴望、心和手、動機和行動。它們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源頭。常有人把它們看作是全備的。你可以從我的表達方式看到,我相信它們原是唇齒相依的,因為每個重點都是整體真理的一部分。讀者可以自己判斷。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
喜樂旋律
聖潔是改變人的渴望
渴望是意識處於「我要」的狀況。從這種教導路線來看(最少追溯到三世紀的俄利根[Origen],五世紀的奧古斯丁,六世紀的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聖潔首先是受造之物擺脫自己所渴望的,轉而透過基督渴慕創造主,在以上帝為中心的祈禱里,並透過這樣的祈禱,表達和滿足這份渴慕。外在生活的公義、正直、愛鄰舍是重要的,內心生活的真誠祈禱(肯定是理所當然的)更是重要的。上帝呼召兒女獻上他們的心。人要認識祂、愛祂、享受祂。在這種關係中,人的生命此時此刻得以豐盛,這就是預嘗天堂的福樂。因此,在聖潔的生命中,祈禱是至重要的。其實,當祈禱是內在生命的呼吸、心跳和能力來源,人才可以說活出聖潔的生活。
要做到以上帝為中心的祈禱,並且持之以恆,需要人的努力。基督徒常與撒但和他的大群嘍羅抗爭,上帝容許他們引誘我們犯罪,擾亂我們,叫我們難以順服上帝,阻礙並破壞我們內在的聖潔生活。誠實的祈禱只來自誠實的心,誠實的心反對罪,並且常常反省,免得自欺。所以,撒但的策略是阻止我們在心裏誠實(只要我們心靈在上帝面前不老實,他不介意我們在人眼前行為無可指責;為了達到他的果效,他只要我們驕傲、自我專注、在我們的幻想和動機方面自我放縱,就行了)。因此,上帝容許撒但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和攻擊我們,好讓我們靠着祂的力量還擊,由此更堅強、更成熟,在祂裏面紮根更深。這是屬靈爭戰的真正意思(參弗六l0一20)。
渴慕上帝 我們剛才看過的教訓假設:在愛里與上帝相交,渴慕和默想我們的救主上帝,是生命最高貴的活動。這樣的觀點還有兩點主張:首先,基督徒常因為疏忽、被其他事物佔據了,不能享受這關係;其次,上帝有時賜予同在和愛的感覺,但有時收回,為教導我們忍耐和內心清潔,那是我們在平順日子學不會的。人發展了很多種說法來解釋這些道理,我們現在瀏覽幾個。
人使自己疏遠內心所想所求的,常形容為退到寂靜的「沙漠」,淨化欲望。西方也有同樣的觀點,教導基督徒去掉(棄絕、放棄)所有分散注意力、覆蓋靈魂「尖端」的事物,而東方就要求人「冷漠」(不是內在無感情,而是自我克制,把熱情投在追求上帝)。奧古斯丁、伯納德(Bernard)、金碧士(Thomas a Kempis),羅馬天主教的依納爵、弗朗西斯(Francis de SaIes)、西比斯(Richard Sibbes),清教徒的巴克斯特、古德溫(Thomas Goodwin)、歐文(John Owen),以及先後很多人都描繪這種思想和祈禱路線,講到如何使自己的欲望脫離這世界的磁性吸力,在基督里更堅定地聯繫於上帝。
有些人教導「屬靈婚姻」,探究兩方面的關係:一方面是藉着聖經默想和祈求,另一方面是透過讀經後的默觀和不用經文的默觀,獻上自己給所認識、信靠、愛慕的主。這些屬靈導師用類比,把兩性之間愛——言語和愛——相交的關係,應用在人與上帝的關係上。同樣,西篤會修士(Cistercians)、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s)和其他修會強調默觀、愛慕上帝與男女相愛行動的關聯。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情感論集》(Treatise on Religious Affections)設計了一些測驗,要看出人在靈修時有強烈的吸引感覺,是否真的屬靈(從心中聖靈的工作而來)。無論方法怎樣,所有這些教導都指出途徑如何享受上帝,那是生命最高的價值和榮耀。
未能滿足的渴望 其它經典作品也描述:上帝讓人受磨練,使人枯乾,對祂的渴望暫時無法滿足,是要堅固祂僕人的內在生命。大德蘭和十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形容,祈禱的歷程有不同的階段或時期,包括在最終體會與上帝合一、得着喜樂之前,有「心靈的黑夜」。清教徒教導的「屬靈放逐」,實質上與以上兩位西班牙神秘主義者所說的一樣。約翰衛斯理從兩個層面闡明內在生命:透過尋找和力爭,要得着悔改後上帝所賜的「完全的愛」,基督徒的心完全除掉罪,充滿愛上帝愛人的強烈情感。
這「第二恩福」的主題有很多演變(完全成聖、清潔的心、靈洗、聖靈充滿、消滅罪),廣泛影響普及的基督教,以及近年全球的靈恩運動。我們不必完全贊同以上任何一條公式,5來確認這一再出現的模式:上帝帶來枯乾,使人心靈不安,為要誘發更深的謙卑,帶着希望向祂開放,祂就再向人保證賜給他們活潑、生氣勃勃的愛——遠遠超過人以前所感受到的。正如基督先在十字架上忍受羞辱和悲傷,最後得着喜樂、在寶座上被高舉,信徒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經驗到無能為力和困擾,謙卑下來,跟着是內里更新,有勝利和榮耀的感覺。因此,天父鑑於每位基督徒不同的氣質、處境和需要,用智慧帶領和牽引兒女接近祂。試想想保羅和詩人就這主題所說的:
以前對我有益的,現在因着基督的緣故,我都當作是有損的……我也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把萬事都拋棄了,看作廢物,為了要得着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使我認識基督…… 腓三7-lO
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無所愛慕……上帝卻永遠是我心裏的盤石,是我的業分。 詩七十三25—26
這都是形容真聖潔心靈的經典句子。聖潔的真正本質是改變渴望,專注與父上帝和聖子相交,並堅固這改變了的渴望。多個世紀以來,所有成熟的、教導基督徒聖潔的方式,都從這裏開始。他們把這看為所有基督徒生活的真正根基,堅決認為唯有真正聖潔的人,才會熱愛上帝。我們今天也要從這裏開始。
聖潔是培養美德
聖潔不但是渴慕上帝,也是愛慕上帝和實踐公義,經常運用良心分辨善惡,熱心竭盡所能做討上帝喜悅的事。有一派關於聖潔的教導(不常以那樣的名字出現),特別是從中世紀經院學派和宗教改革後的英國聖公會而來,主要從道德方面看聖潔。焦點在操練令人讚賞、稱為德行的行為模式,就是大家看為表現良好品格的好習慣。
亞奎那(Thomas Aquinas)描述,在由四種「首要」(cardinal,由拉丁文「樞紐」而來)德行組成的架構里,聖潔表現了三種「神學」德行(指唯獨基督徒可領受,聖靈超自然賜予的德行)。這四種首要德行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不信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神學德行是信心、盼望、愛,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首要德行是精明(智慧和常識)、節制(自我克制)、公義(公平、誠實、真實、可靠)、堅毅(勇氣和韌力,如尊榮[John Wayne]的電影名字「真勇敢」[True Grit]:或如魯益師稱為「膽量」)。這四種首要德行解釋聖潔的人在實踐信心、盼望和愛時要有的態度和精神。如此說來,這系統假設人性和恩典互相配合,恩典補充人性,並使它完全。罪被視為一種力量的缺乏,而不是變壞的能力。在罪的教義上持更激烈觀點的人,會覺得這一點必須修正。但不容置疑,沒有以穩定的品格為基礎、在道德上正直和憑良心行事,就沒有聖潔。
伴隨這觀點而來,對健康的內在生命的看法,往往是更強調有條理地、穩定持續追求討上帝喜悅,而不是單單經歷與上帝相交和聯合,或遭受撒但攻擊時,與他爭戰。這個傳統的教師通常着重:教導良心、使良心更敏銳分辨是非;引發實際的同情心,體察別人的需要,施以援手;壓抑以情感的強烈程度來衡量聖潔的說法。
當人極端誇大或貶低感覺在聖潔中的地位,當人極端抬高或貶低某種基督徒經歷,都容易產生張力。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們現在所關心的,懷着熱愛基督的心渴慕上帝,懷着熱愛公義的心行善,同樣是聖潔生活的要素。
聖潔是聽從聖靈的驅策
今天我們進到滿是印象、衝動、內心壓力和自我催促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人不容易站穩腳步,做了很多可怕的錯事。但這世界也有真理,是很重要的真理,那就是生命在動機的層面超自然化。
在宗教改革和以後的時期,人冷靜、深入、持平地看待這真理,因為他們深深覺察到聖靈與道(聖經教導)的關係,這個關係正是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人們完全理解,自以為聽從聖靈的催促,卻違背聖經的教導,是危險的。加爾文等人都強調,聖靈不可能在人的心中,反對祂自己在道中的教導。他下結論說,推動主流基督教以外某些熱心的人和群體的力量,是從邪靈而來,不是從上帝的靈而來。
但權威的改教家,甚至後一個世紀的清教徒都承認,當上帝透過聖靈呼召罪人,他們憑信進入基督里,心靈就改變了。從此以後,改變人心的聖靈內住在他們心裏(在他們靈魂深處不斷激勵,賜力量,叫人祈禱,幫助他們維持與基督的關係)。聖靈的內住不但使基督真實地與他們同在,也使基督的心思和動機在他們心裏成長。這是說,正如改教家和清教徒所看到的,唯有整個心靈回應聖經所啟示的上帝救贖之愛和道德旨意,以感恩、敬畏、想像和創意回應上帝,才是恰當的。這樣的回應目標明確,就是要在自己的人生處境裏討上帝喜悅,榮耀上帝,這是每個基督徒心底願意的。聖靈激勵人愛上帝,服事上帝,討上帝喜悅,這是聖潔生活的一個真實層面。
路德的教導 以上所強調的,首先在馬丁路德的教導中出現。他成熟的思想從一個中心散發出來,像很多輻條從輪轂向外呈放射狀一樣。他通常指出這個中心是認識基督;或如他在某個時期說,這是十架神學。最少有一次,他稱之為奇妙的交換。今天我們通常稱之為因信稱義的教導,但無論有何名稱,都是同一件事。可以這樣說:因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代替我們背負罪擔,並透過上帝所賜的信心,相信耶穌基督和祂所作成的,上帝現在進一步饒恕和接納相信的罪人,使他們現在與聖潔的法官——上帝有正確的關係,即使他們實在每時每刻虧缺完全的公義。路德有一句名言,形容信徒的地位。他用種種方式重申這觀念,一個著名的句子是simul justus et peccator(雖仍為罪人,但蒙上帝接納,得稱為義)。路德這教導合乎聖經,並且精彩絕倫。我已將這句話納入本書前面的篇章。
在這個基礎上,路德繼續堅稱內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首先使我們產生信心(路德認為,當悔改的罪人確信如今透過基督的十字架已蒙上帝接納,信心就具體成形),現在自然感動基督徒,使他們因感謝父上帝和聖子的愛,無私地服事上帝,服事人。路德認為受感於福音而在家庭、教會和社會行善,是聖潔生命的本質。他斷言,信心持續不斷地這樣運行。他以此說明,聖靈在基督徒心裏見證他們藉着基督蒙恩得接納,聖靈不斷激勵人為上帝的緣故愛其他人,藉此回應上帝的愛,在他(路德)看來是推動基督徒的動力。人不常領會路德多麼強烈斷言,聖靈在基督徒生命里感動人這樣事奉,並且也實在感動人作其他的事奉。
路德清楚知道,上帝的律法說出上帝的標準,不法的生活不能取悅祂,然而他急於避免律法主義,要陳述基督徒的動機是出於福音,所以相對地疏忽防衛這真理的兩側,容讓人乘虛而入,說既有聖靈的提醒,就不必理會上帝的律法對我們有什麼要求。然而,當人真的提到這問題,他立即反駁這樣的觀念。路德不是非律主義者,他總是堅持所理解的聖經道德標準。他與加爾文一樣直截了當堅稱,聖靈引發的動機——那是聖潔的基礎——只會催使人按照道的吩咐而行。路德認為,自以為跟隨聖靈的提醒,卻與聖經的標準和要求無關,甚至公然違抗,就不是聖潔,而是邪惡,是魔鬼對上帝完美目標的歪曲和奚落。
我們耍弄清楚,路德強調支配聖潔的人的動力是感謝上帝拯救,他所說的極其重要。用後來人爭論所用的話說,他是堅稱,基督徒為生命所做的(進入天堂),取決於他們從生命所做的(感謝已得到的恩典)。聖潔的人行善,不是為賺取上帝現在或將來的恩惠,而是去得着基督希望他們得着的。自義的律法主義——錯誤解釋「義」,曾經像野火蔓延,禍及宗教改革前多個世紀的普及的基督教,但現在已被摒棄,不再作為推動人的信條。
當鞭策人向前的動力是賺取,不是感謝,一切尋求聖潔的努力就會腐化透了。聖潔的真正根源,正如路德所看到的,總是人受着聖靈的催促,出於感恩,感謝上帝賜下耶穌基督,藉着做當做的事,表現出愛上帝、愛人。這是路德時代的真理,也是我們時代的真理。
聖潔是擺脫罪的拖累
這方面的真理,沒有人比英國清教徒(當然,他們有些人在事奉期間移居了美國的新英格蘭)探索得更徹底。清教徒作為一個群體,形成一派改革宗的思想,但以獨特的關注(神學和牧養)、獨特的風格(簡樸和分析性)和獨特的風味見稱。
與加爾文一樣,他們分析上帝使罪人成聖的工作。罪在每樣反叛和自我放縱的習慣上表現出來。因此,成聖在消極方面,是禁慾,逐漸殺死罪;加上積極一面——復元,在我們裏面反覆培植和增強所有合乎基督形象的習慣(「德行」),特別是九重面對生活壓力的習慣性反應模式——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五章二十二節所稱的聖靈「果子」(參太十二33)。
與加爾文一樣,清教徒強調上帝稱人為義,為了使人成聖。基督徒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他與上帝、上帝的受造物的關係;他與所有人的關係,包括家人、教會和世人;他與自己的關係,包括全面自律、管理自己——都要「向主聖潔」。他們與加爾文一樣,把所有自稱為基督徒,但沒有經歷禁慾和復元這兩方面改變的,都歸類為假目為善的人。最後,他們與加爾文一樣,堅決主張上帝透過摩西、先知、基督、新約書信訂定的道德律例,是每個時代所有上帝兒女的家庭規章。然而,他們之間有些微分別。加爾文經常說基督徒的聖潔是在信心和堅忍方面進步,而清教徒特別把聖潔描繪為更多地脫離罪。
清教徒對罪的看法 清教徒作為一個群體,敏銳醒覺聖潔、公義,恨惡罪惡,嚴厲對付罪,這都是聖經所描述偉大、恩慈、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的特質。他們深深認識上帝是聖潔的,直接叫他們目光銳利地分辨到罪的普遍性、可憎和致命。他們極敏銳地覺察罪是一種內在力量,陰險狡猾,欺虐未信的人,折磨聖徒。他們在這方面的理解,仍是歷代基督教的權威大師。他們把罪看為人心內的反常力量,奴役人,叫人公然違抗上帝、行滿足自己的事,又藉着分散注意力、欺騙和直接反對,削弱和推翻他們行公義的目的。他們認為,罪在道德上等如披着羊皮的狼,一次又一次向我們表現為良善、使人喜愛、生活的必需,因此侵蝕我們的良知,叫我們失去罪咎感,珍惜它為朋友,多於看為敵人。
魯益師在《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中譯本:台灣,校園,1991)把不法的情慾描繪為蜥蜴,伏在一個人的肩頭上。蜥蜴在他耳邊低聲說,繼續享樂對他多麼重要。當天使問:「我殺了它好嗎?」這個人第一句就答:「不!」(人會想到奧古斯丁的祈禱:「賜我貞潔,但且慢!」)
清教徒一定會讚賞魯益師把罪描繪為蜥蜴,完全刻畫出罪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以不同形式鞏固自己的地位。清教徒神學斷言,在基督徒心裏罪已被罷免,但仍未被毀滅。罪像過去那樣,現在又在活動,要收復失地。它的能力顯現在根深蒂固、與氣質弱點有關的壞習慣上,也在人受到突襲和正面攻擊,感到脆弱時顯出來。罪本身從未失去力量。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當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時好時壞,際遇境況變遷,住在人內心的罪,總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無論罪在哪裏出現,用什麼形式出現,上帝都吩咐基督徒,不但要抗擋它,也要攻擊它,把它致諸死地——用聖經的話說,是治死它(參羅八13;西三5)。
清教徒認真、徹底地教導,我們要治死引誘我們的情慾。那包括經常操練謙卑自己、省察自己:預備與任何一樣罪較量前,在靈性上敵視所有罪;要避免進到使罪猖獗的處境;在你曉得罪臨近、你會成為受害人之前警醒,向主耶穌基督祈禱,特別是用祂的十字架反擊罪,殺死墮落的慾念。最偉大的清教徒教師歐文說:「運用基督所賜的信心,殺死你的罪。上帝用祂的血醫治因罪生病的靈魂。靠此而活,你能殺死一個征服者;對,透過上帝的美善旨意,你會看到自己的情慾死在腳前。」
清教徒常受到苛評。他們強調每位基督徒一生都與「纏繞不休」(習慣性)的惡習爭戰到死,這觀點有時不被接受,被看作是摩尼教式(否定受造人類的良善)、病態(否定出於自然的喜樂)、道德上不實在(不理其它事物,苦苦自責)。事實上,所有這些批評都不對,認為清教徒只想到對付罪,是大錯特錯。清教徒教導聖潔,也大大發展很多主題,例如愛上帝、喜樂的確據、屬靈的心思意念、誠實和公益精神、平靜接受上帝的旨意、不斷祈禱的路線、因盼望榮耀而有能力等。不是單單對罪嘮嘮叨叨。不過,我們真的在任何地方,都看到他們大肆主張要覺察、對抗並克服罪的拖累。這個重點十分顯眼,以致過去很多人看不到清教徒所說的聖潔,基本上是平安、喜樂、敬拜、相交、成長等令人快樂的事。人與罪掙扎搏鬥,內在外在自省和受苦,是嚴肅的事,但只是事實的一面。然而毫無疑問,當今天基督徒普遍故意疏忽、抱着世俗心態、降低道德標準、徹頭徹尾犯罪,這樣的時代最需要學習清教徒嚴厲的一面——迫使我們面對自己的罪性和我們所犯的罪。
聖潔是運用信心祈求「第二恩福」
聖潔總是包括運用信心祈求特別的福祉。廣義來說,除了伯拉糾主義者(PeIagian,將聖潔貶為不求於人的自律,那是異端,我們在這裏不會細看),所有人講到基督徒的聖潔,都提到運用信心。他們都把成聖看作是上帝的工作。他們都主張聖潔生活唯有透過聖靈,因上帝的恩典、能力和幫助而成。他們都同意只有祈求的信徒,才可得到這幫助。然而,將信心實踐於行動的觀念往往有各種形式的不足之處:從不明智的天主教形式主義「絕對信任教會」,到不明智的基督教主觀主義「無懼面對將來」都是。當永活的基督和聖經的真理成為信仰、信靠和倚賴的核心,那才是基督教的信仰。幾乎超過五百年的改革宗神學見證,當人的信心明確地信靠上帝的應許,那才是正確的信心。
正如聖經所描繪的,盼望和信靠上帝成就「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彼後一4),是信心的基本功課(參聖經如何描述信心的典範亞伯拉罕:羅四18—21;加三6—9,16—18,比較22、29節;來六13—15,十一1、11、13、17—19,比較33節)。當人的信心聚焦在上帝的應許,就尊崇上帝的信實,同時使心靈朝向上帝,曉得要倚靠上帝,熱切期待祂,就榮耀上帝。這是我們在很多詩篇中看到的,這樣的信心本身是聖潔的一個層面,信靠和盼望的對象只是上帝。其實,沒有這樣經常用心盡力以上帝為中心,充滿信心地祈禱,就沒有真聖潔。
第二恩福 所有主流福音派基督教,都指出信心與應許的相互關係。但衛斯理派歷史著名的「聖經的聖潔」,以及後來的很多演變,都是特別重要的發展。這思想流派的獨特論點說,人透過第一次「經驗」——即新生,成為基督徒後,可以透過第二次「經驗」(由上帝發動的經驗性事件),進入一個更高素質的基督徒生命。透過這第二次經驗,人會更活潑感受到上帝的愛,更強烈感受到自己對上帝的愛,更強烈感受到人性;因着聖靈的能力,常可克服試探、失望、冷淡、憂鬱,罪就無法控制人的任何一樣行為。人經歷了第二恩福,才可實現完全和真正的聖潔(他們所聲稱的)。
這樣的教導最先由衛斯理提出,就是完全成聖(「基督徒的完全」或「完全的愛」)的教義,本章初段已提過。根據這教義所言,第二次經驗從重生的人心裏拔出罪,使任性的欲望和複雜的動機消失。從今以後,除了愛,再沒有情慾、計謀或勢力在人的生命里運作。衛斯理說,這是屬天祝福的一部分,那些尋求的人現在會在地上得到這些祝福。在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中所謂聖潔復興運動,「凱錫克運動」(Keswick)和「高等生」(higherIife)的教師修改衛斯理的觀念,由剷除罪變為只是對抗罪,由此將第二恩福(他們通常稱為「聖靈充滿」)重新定義為:人設法達到上帝賜能力、使人行為完全的地步,雖然人會繼續有不完美的動機。
以上兩種對這兩階段基督徒生活的看法都堅決主張,要進入並保持成聖的狀況,是要在祈禱里以專注、期待、糾纏不休、懇求應許的心操練信心;在這信心中,人期待上帝執行祂在聖經保證會做的。所要求的行動是藉着「相信那祝福」而榮耀上帝,在祈求里靠賴祂,直到祂應允,而不是因為不信祂願照着應許行事,停止禱告。主張這兩種觀念的人認為,上帝激勵我們開始這樣祈禱,祂或許因為憎惡我們的不潔而叫我們等候;但他們堅認,若是沒有這樣的祈禱,沒有人能進入真聖潔的第二階段。他們說,只有尋求的人才會找到。
以上兩類人看「合乎聖經的聖潔」的兩個階段,似乎都有錯誤。首先,聖經從來沒有說過,人人都需要有「第二恩福」,或暗示沒有第二恩福就沒有真聖潔。而在剷除罪方面歸功上帝太多(心靈沒有繼續腐化),在對抗罪方面又歸功於祂太少(心靈沒有減少腐化)。聖經的教導是說,基督徒整個人是透過成聖的過程,逐漸更新和復元——重新聚焦於上帝,在心靈深處重新與上帝結合,重建性格、習慣和反應模式,敏感於上帝的價值,改變路線,回到榮耀上帝的目的上,更敏銳覺察到別人的需要和痛苦。這過程不會在任何一個基督徒身上完成,而是在每個基督徒身上開始和進行(參林後三18)。
毫無疑問,因着上帝的憐憫,有些基督徒信主後有重要的經歷,帶給他們確據、心靈自由,新的屬靈喜樂和力量,有新的力量生活和作見證。然而,這看來是一位施恩的天父,自行決定特別恩待一些兒女。上帝沒有要求每個基督徒都如是,不是指定人人都要有這樣的經歷,不是每位基督徒都要經受這樣的磨練。沒有「第二恩福」的人,不必看自己比那些有經驗的人為低。歷史證實,上帝有些最好的僕人因這樣的經歷強化了,而另一些同樣有好品格的卻沒有。
衛斯理派和凱錫克的發言人,把聖潔定義為第二恩福,或是在第二恩福之後才有的生命素質;五旬節靈恩運動界的人說,沒有悔改後的靈洗,就沒有聖潔的生命(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說,但有些人這樣說)。我不同意。10然而,這些人主張,正如進入聖潔的生命是藉着具體、焦點明確、持續、有理、按照應許的祈禱,在聖潔的生活里,每個所需的福祉和能力也應按如此方式尋求,我同意。其實貫穿全本聖經,這樣的祈禱都被描繪或展示為聖潔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我認為他們對聖潔的觀點不準確,但我完全同意他們很多人對祈禱的看法。我相信,心裏沒有恆常、焦點明確的祈禱,沒有運用信心求上帝賜下特別的福祉和滿足特別的需要,就沒有真聖潔。
聖潔是屬靈操練
雖然這一點已在基督教最早時期說了,但當本書談到這裏,它就變成非常切合當代的角度。我們現在極需要重提這個歷史著名的強調重點。二十世紀後期西方,教會內外都受享樂主義浪潮侵襲,人任意生活在困境裏。聖經常警告我們,富裕的壞影響是令人在私生活的各方面輕率放縱,這個壞影響隨處可見。輕率是我們社會的標誌,基督徒年輕的一代,從文化上來說,除了富裕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他們一次又一次顯明被世界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帶大,也受遺害,成了道德上有缺憾的人。
所以,難怪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1978;中譯本:香港,學生福音團契,1982)首先直接向現代人這心態挑戰,擊中那麼多人的要害。他的基本要點是:基督徒要決意和經常學習增進屬靈的健康(正如上一代所說的,運用蒙恩之道,並且學習克制自己)。這不是一個新理論,但它合時地擊中要害。很多人由那時開始探討這題目。
我們要看不同的倡導者如何處理這主題。傅士德探究十二個操練原則,分為三大部分——內在的操練:默想、禱告、禁食、研究;外表的操練;簡樸、獨處、順服、服事;團體的操練:認罪(意思指互相守望)、敬拜、引導、慶祝。其後他寫了《基督徒看金錢、性與權力》(Money,Sex and Power,1985;中譯本:香港,基道,2000),為三個令人頭痛的領域擬定操練方式。
近期的倡導者寫到操練這主題,似乎都站在傅士德的肩頭上。惠特尼(Donald Whitney)寫了《基督徒的屬靈操練》(Spiritual Disciplines for the Christian Life,1991),徹底研究傅士德所提出的大部分題目,並加上作管家和寫日記這兩項。休斯(R.Kent Hughes)曾經是傅士德的同事,寫了《屬靈人的操練》(Disciplines of a Godly Man,1991;人是指男人!),探討男人的十六種操練:純潔、婚姻、作父親、友誼、心思、敬虔、祈禱、敬拜、正直、言語、工作、教會、領導、施予、見證、事奉。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的《操練——甘心降服》(Discipline:The Glad Surrender,1982),談到身體、思想、地位、時間、財產、工作和感覺的操練。威拉德(Dallas Willard)《操練的心靈》(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探討,如果我們像主那樣,保持一種獨處和安靜、祈禱、簡樸和犧牲的生活韻律,默想聖經和服事人,我們就會像基督的模樣。
休斯發現,男人良心的操練,有「超過一百件應做的事」。他明智地說到,這樣探討基督徒所領受的呼召,應有什麼影響:
我們要怎樣回應呢?當然下是被動地「不做任何事」,這已越益成為美國男人的特點……
另一方面,一個同樣致命的回應,是過於自信的律法主義。無可否認,在統計數字上,它不及被動危險……[休斯博士,你說得對!]律法主義將靈性縮小為一系列死板的律法,然後說:「你若能做到這六樣、十六樣或六十六樣事,你就是虔誠人。」上帝把我們從律法主義的簡化論拯救出來,基督教、敬虔不僅是一份完整的清單。「在基督里」是一種關係,像所有關係那樣,它要用操練維持,但決不能簡化為律法主義。
上帝又把我們從自義的論斷主義拯救出來……律法主義和敬虔操練背後的動機有明顯分別。律法主義說:「我做這件事賺取上帝的功德」,而敬虔操練說:「因為我愛上帝,想討祂喜悅,所以我做這件事。」律法主義是以人為中心,屬靈操練是以上帝為中心。11
真正、敬虔的操練 當討論這些操練時,我們要面對一個真理:上帝呼召我們與祂發展相交的關係,當面對我們的狀況、我們的同伴、我們的處境所帶給我們的壓力和限制,面對我們的軟弱、盲點和撒但佈下的很多陷阱,我們要有計劃、有系統、有思想地處理每天的生活。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我們在生活里有空間做應做的事。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預先計劃,在事情臨到之前預備自己,在上帝面前想應如何回應各樣事情。
懂得這樣預先設想,是有像基督那樣的智慧;知道這一點的基督徒如鳳毛麟角,但確是如此。經驗告訴我們,那些已調整心態知道麻煩會來的人,當麻煩真的來到,就能站穩腳,更好處理自己的情緒。世界之子受野心煽動,定下事業的目標,努力要達到理想;上帝的兒女也蒙上帝偉大的愛激勵,應在心中定下每天操練的目標,同樣努力、計劃、祈禱,盡力使事情變成現實。與此相反,人若是選擇活着像盲目飛行的飛機師,總是會受突如其來的緊急事故打擊,措手不及,經驗到生命是一連串無法應付的緊急情況。
輕率、沒有紀律的生活,可能成為兩類:不是緊張紛亂,就是聽天由命,視乎人是否被湧現的事件嚇壞。但那都不合乎基督的形象,不能使自己得福,也不能榮耀上帝。心思潔淨、慎思明辨,是聖潔生活的要素,因為真正的操練由此開始。
結束全面出研究
我們從山口上觀看全景,到此結束。我們沒有看到每一件事情,但已看到主要的。我們已訓練用屬靈的望遠鏡看聖潔的主要特色。因此,我們開始從整個龐大的全景,集中在某些焦點上,好讓我們更清晰見到要看的事物。
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人的容貌拼圖畫像;
.總是愛上帝不夠;
. 不停尊崇祂;
. 總是追求為上帝活得高貴、可愛和尊貴;
.敬畏住在心裏的聖靈;
.常與住在心裏的罪惡爭戰;
.祈求上帝的應許,期待有一天會實現;
.成熟和縝密周到地操練自製。
熱情和憐憫、祈禱和精明、溫柔和慷慨,都在這畫像里。耶穌基督、使徒保羅、詩篇中的大衛和同伴(不必多說別的)等人的映像清楚可見,不會看不到。這些是在基督學校學的聖潔大綱。
讓我們再用人的樣貌說明。歷史上的清教徒最關心的,是他們所說的普遍性聖潔。三個半世紀以前,在紙上作人物素描深受欣賞,視為文學藝術,有人把「成熟的英國清教徒的品格」描繪如下:
成熟的英國清教徒尊崇上帝為至高,在上帝之下公道對待每個人。他第一樣關心的是服事上帝,在這一點上,他不是做自己眼中看為好的事,而是做上帝眼中看為好的事,以上帝的話為他敬拜的法則……他憑良心遵守上帝的所有律例……他常常祈禱,在每天開始和結束都祈禱……他在密室、在家人面前、在公眾集會都祈禱……他在私下、在眾人面前都重視讀上帝的律例……
他守主日,視為上帝的律例,在當中安息,要引發他進入聖潔。正如心靈的墟期「在這一天要得到隨後一個星期的供應」那樣,他非常認真守那一天……他把主餐看為靈魂食糧的一部分:他努力使自己常有胃口。他看重最密切地與基督相交,視為既定慣例,所以作最充足的準備……
他把宗教看為對責任的承諾,最好的基督徒應是最佳丈夫、最佳妻子、最佳父母、最佳兒女、最佳主人、最佳僕人、最佳官員、最佳公民,尊重上帝的教義,而不是褻瀆。他努力使家庭成為教會……除了敬畏上帝的人以外,不讓其他人[比如僕人或房客]進入;並努力使在裏面出生的人都重生,歸向上帝……他有一顆善感的心,不但敏銳覺察自己的罪,也敏銳覺察別人的痛苦,他憐憫人不是隨意的,而是視為必然的責任;他禱告求智慧,要得引導,所以就堅定、樂意、慷慨地行事……
在衣着方面,他避免無謂花費和虛榮……渴望在一切事上都能表現莊重[對生活認真,與不負責任的輕浮相反]。他把整個生命視為爭戰,基督是他的首領、他的武器、祈禱和眼淚。十字架是他的旗幟,他的話[座右銘]是「受苦的必得勝」[Vincit qui patatur]。
在清教徒時代,英國最堅強的基督徒這樣看聖潔。非常明顯,只需少許調整,就可將這模式帶到今天使用。
現在我們離開有利位置,好讓我們更加靠近從遠處看到的一些實況。這是下一章要討論的。
附註:
1、Stephen Neill,Christian Holiness(London:Lutterworth Press.1960),114.
2、Neill.Christian Holiness.118.
3、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93-115.
4、參Kenneth Leech,Soul Friend:The Practice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London: Sheldon Press.1977;San Francisco;Harper&Row.1980);Tilden H.Edwards.Spiritual Friends:Reclaiming the Gift of Spiritual Direction(New York:Paulist Press,1980).
5、我個人對這些公式的批評,散見於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尤其132—45,202—28。
6、John Calvin.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I.xi.
7、參Regin Prenter,Spiritus Creator(Philadelphia:Muhlenberg Press,1953):Paul Althaus,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Philade phia:Fortress Press.1966).Index.s.v.God the Holy Spirit.
8、參J.1.Packer,A Quest for Godliness(Wheaton:Crossway Books.1990);Among God’s Giants(Eastbourne:Kingsway,1991);Leland Ryken,Worldly Saints (Grand Rapids:Zondervan.1986).
9、John Owen,Of the Mortification of Sin in Believers:Works.ed.William H.Gould(London:Banner of Truth Trust.1966).VI.79.
10、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passim.
11、R.Kent Hughes,Disciplines of a Godly Man(Wheaton:Crossway Books,1991),206.
12、John Geree,The Character of an Old English Puritane or Nonconformist(1646);引自Gordon Wakefield,Puritan Devotion(London:Epworth Press.1957).x.
目的:
重溫關於「聖潔」的一些基本真理,並且檢視六個不同但互可參詳的傳統,看它們如何教導聖潔。
重溫與反省:
1、在84至88頁,巴刻綜合了前幾章提過的,關於聖潔的一些「基本真理」,作為本書餘下篇章的參考指引。你是否熟識這些真理?是否清楚?如果不是,重溫第一至三章的相關段落。
2、當我們要實際回應上帝的呼召,追求聖潔,有哪兩種極端要避免?
3、基督徒生命有哪兩種旅程?
4、追求聖潔的傳統進路要求重整人的欲望。用你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傳統進路的主要元素。這個進路有什麼強項?
5、你如何向人解釋以下詞彙?——寂靜的沙漠,「冷漠」,屬靈婚姻,心靈黑夜或靈性的荒蕪,完全的愛,第二恩福。
6、改教後的聖公宗和中世紀經院學者如亞奎那,發展出什麼路線的聖潔教導?其焦點何在?為什麼?
7、聖潔曾被看作是注意內住在人裏面的聖靈,和順從祂的感動而行。要使這條追求聖潔的進路富有成效,須緊記什麼真理?對於有些人可能濫用了這條進路,路德的教導如何提供矯正的方法?
8、清教徒如何看罪?為什麼巴刻認為本世紀的基督徒要從清教徒身上多多學習?
9、一位講員主張,沒有經過悔改歸正後的靈洗,就不可能有聖潔的生命。這個觀點使你的一位基督徒朋友感到困擾。巴刻在本章評析透過「第二恩福」追求聖潔的進路。以巴刻的見解為基礎,你會怎樣紓解你朋友的不安?這個進路正確地解釋了基督徒生命的哪些重要元素?
10、「上帝的兒女……應在心中定下每天操練的目標,同樣努力、計劃、祈禱,盡力使事情變成現實。」(109頁)為什麼一個有計劃、有條理、經縝密思考的追求聖潔的進路,在我們的時 代這麼重要?你可以從哪裏找到當代對這歷史性觀點的重述?
回應:
.「從朋友、牧者和……『屬靈導師』[即『靈友』]的幫助,每位基督徒最終要找出自己與上帝相交的方法。」(91頁)我和上帝的關係怎樣?我找到自己的方法嗎?本章內容是否提出了可行之道,或可供研讀的材料,或要培養的習慣?
.你對11O至112頁所描繪「成熟的英國清教徒的品格」,有何 意見?巴刻說這個聖潔的模範只需稍作修改,就能成為今天的模範。你同意嗎?這個模範應作出什麼修改,使之對你有效?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