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教會史話23
教會史話23 持守真道
主後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是教會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要處理「亞流派之爭」,結果亞流派被定為異端,保守了基要福音真理。此外,「尼西亞會議」討論了如何使埃及「米利都派」與「大公教會」複合,制訂了20條教會法規,並統一了「復活節」日期。
米利都派之爭
埃及米利都(Melitius)派的紛爭,與北非迦太基的「多納派之爭」相似。多納派痛斥那些在政府逼迫之時「交出聖經者」,而米利都派則是非難那些順從政府命令停止聚會的主教。
在戴克理先大逼迫時,亞歷山大的主教彼得逃離教區,停止聚會。埃及南部的來可波立(Lycopolis)主教米利都來到亞歷山大,見聚會停止又無人牧養,就接管教會按立同工。彼得主教聞訊,視米利都此舉為越俎代庖,竊奪其職,就急忙返回亞歷山大,開除米利都教籍。米利都帶領跟隨他的會眾,另組「米利都派」教會,分庭抗禮。
雖然後來彼得主教也為主殉道,但是並未挽回分裂狀態。
米利都派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在逼迫中至死忠心的真教會。此紛爭雖然並未鬧大,但是持續到尼西亞會議時。顯然在皇帝康士坦丁盼望合一的努力下,尼西亞會議裁定雙方妥協和好方案∶米利都派的聖職人員仍保有其事奉,但必須順服亞歷山大主教亞歷山德(Alexander)的權柄;如果同一區域的大公教會主教離世,則米利都派的主教可承接其職。
雖然此和解方案用心良苦,但是並未解決實際問題。雙方仍然對立,維持分裂狀態,給後來在328年繼任的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Athanasius)帶來難題。
20條教會法規
尼西亞會議制訂「教會法規」,這是首次超出地方會議之上,在大公會議制訂教會的行政規則。主要目的在於將地方堂會與主教納入教區體系。「尼西亞會議」定規∶主教不可自行更換教區職位,以防其隨己意調升;同一省分內的主教們組成主教會議,來處理該區的聖工;主教按立,應由在該省分內所有主教們一同按立(如果有困難,至少要有三位主教來按立);該省分的大都會主教,對該區內的主教選任與按立,具有否決權。
如此一來,鞏固了原有的地方教區制度,並加重了大都會主教的中央權責。此外,尼西亞會議又依照自古以來的慣例,正式承認「羅馬,安提阿,亞歷山大」三大都會的主教為「主教長」(Patriarch),他們的裁判權延伸到周圍的其它省分。尼西亞會議又特別尊榮耶路撒冷主教區,這使得其主教在451年獲承認為「主教長」。由於康士坦丁建立「康士坦丁堡」為帝國的新都,所以其主教在334年也獲承認為「主教長」的地位。到了主後第五世紀時,整個帝國共有五大「主教長」。
復活節日期的統一
在第二世紀時,教會慶祝復活節當在哪一日,有兩種算法∶在小亞細亞的多數省分,是根據猶太曆法,在尼散月14日記念主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其它地區(包括羅馬教會)則是以主日來記念慶祝。換言之,「十四日派」是以該月第14日來守節,不論那日是否為主日,而其它教會皆是以「七日的第一日」來慶祝,不論那是該月的哪一天。
尼西亞會議為了使各地教會都在同一天記念復活節,就裁定遵從大多數教會的作法,統一以「主日」為復活節。大會指派「亞歷山大教會」根據陰曆計算,每年都事先通告各地教會,該年的復活節是在哪一日。所以,每一年亞歷山大主教要發出此著名的「復活節文告」(Festal Letter),告知所有主教當年的復活節日期。所以,當亞他那修出任亞歷山大主教時,他就把握機會在每年的「復活節文告」中,討論與普世教會有關的議題。例如在其所寫的「367年復活節文告」中,提到新約正典27卷書目,表示當時普世教會皆已認信新約正典。
優西比烏的反擊
雖然「尼西亞會議」定亞流信仰為異端,但是「亞流派之爭」卻未告結束。康士坦丁在位期間,「尼西亞信經」是正統信仰的準繩。然而,亞流派卻能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精明傑出的領袖,尼哥美地亞的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 of Nicomedia,圖一)。他利用其身為皇帝行宮主教的優勢地位,以政治手腕一步一步淫除異己。雖然他在325年夏天簽署了「尼西亞信經」,眾人皆知他不是真心真意。一個月之後,他竟然在尼哥美地亞接納亞流,同領聖餐。此舉令皇帝大怒,立刻將其放逐。但是不久之後,他獲釋召回,出任皇帝首都主教。
優西比烏此後獲得皇帝信任,成為教會事務的主要顧問。他致力於對付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主將。首先中箭下馬的是安提阿主教游斯塔(Eustace),被控行為不檢,又批評皇帝母親,所以,約在330年經由當地主教會議開除,皇帝判其放逐終生不得返回。第二位要對付的是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這對優西比烏來說,較為棘手。
對付亞他那修
亞他那修於328年被選立為主教之後,就收到康士坦丁信函,說亞流已經悔改,簽署了尼西亞信經(除了少許個人的保留),應該被接納回亞歷山大,恢復交通。亞他那修堅持立場不肯妥協,拒絕接受未全心歸正的亞流。皇帝召見亞他那修,要他說明拒絕的理由,聽了之後,為亞他那修守正不阿的品格所感動,就不再堅持其要求。
但是亞他那修在埃及面臨麻煩,因其嚴格對待不服權柄的米利都派。米利都派抱怨控告他,優西比烏抓住機會,於335年在推羅,由優西比烏黨羽把持的主教會議,革除亞他那修的教職。亞他那修赴康士坦丁堡上訴皇帝,但是無效。因為優西比烏與其同黨的作證,控告亞他那修曾說∶如果皇帝不支持他,他就要發動罷工,禁運埃及穀物至康士坦丁堡。皇帝大怒,未經查證就信以為真,下令放逐亞他那修至德國萊因河流域的特瑞爾(Trier)。
優西比烏要對付的第三位,是安卡拉的主教馬吉羅(Marcellus)。在335年亞他那修被定罪的同年,皇帝邀請帝國東部的所有主教,到耶路撒冷參加他所興建的「聖墓教會」獻堂典禮,同時也慶祝康士坦丁登基30年,計劃在典禮中將有一隆重儀式,歡迎十年來歸順「尼西亞信經」的亞流派人士。馬吉羅不願違背良心參加,就立刻被優西比烏黨羽,控告為對皇帝不敬,又被冠上異端之名,在336年康士坦丁堡的會議中被革除教職,慘遭放逐。
亞流派的真相
優西比烏領導的亞流派,在淫除上述三位尼西亞的主將之後,在政治上取得絕對優勢。雖然亞他那修在335年被放逐,但是因為對他沒有任何教義上的指控,所以康士坦丁並未剝奪其教職。而埃及的主教們與民眾,總的來說仍是忠於被放逐的亞他那修,仍然拒絕亞流回歸亞歷山大教會。亞流只好回到康士坦丁堡,孤苦伶仃被人遺忘,不久之後(336年)過世。亞流死前,就不滿優西比烏黨羽不再支持他了。
其實,「亞流派」人士並非擁護亞流本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亞流派,他們曾說亞流只不過是一名長老,主教們怎麽會是被長老來領導。所謂「亞流派」,是指支持亞流的「隸屬論」(Subordinationism)思想(認為聖子隸屬於聖父,與聖父本質不同),反對尼西亞信經的「聖父與聖子同一本質」的信仰。所以,最後連亞流自己也明白,他早就被亞流派人士遺忘了。
康士坦丁於337年5月過世,死前穿着初信者白袍,由優西比烏為其施洗。康士坦丁死後,葬於康士坦丁堡的「眾使徒教堂」。令人欷噓扼腕的是∶雖然康士坦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禁止了公開形式的亞流主義,但是到康士坦丁死時,亞流派人士在政治上得勢。東方教會中的亞流派,繼續得到繼任皇帝們的支持。
政局變遷
康士坦丁死後,國土由其三個兒子繼承∶長子康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治理西部(不列顛,高盧,西班牙);次子康士坦提二世(Constantius II),統治東部(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埃及);厶兒康士坦司(Constans),統領中部(義大利,北非)。三分天下的局面不能持久,340年康士坦丁二世與康士坦司終於兵戎相見,康士坦丁二世戰死,康士坦司統一了帝國的中部與西部。
當康士坦丁大帝過世,三個兒子即位時,容讓被放逐的主教們回歸,所以亞他那修於337年末,回到亞歷山大。然而,亞流派領袖優西比烏獲得東部皇帝康士坦提的青睞。
優西比烏於339年從尼哥美地亞調任康士坦丁堡主教長,更加助長其在東部教會的領袖權位。他運用影響力,促使康士坦提下令放逐亞他那修,改派一位亞流派人士貴格力(Gregory)出任亞歷山大主教。但是民眾不服,只有派兵押陣,護送他上任。
亞他那修在羅馬
亞他那修逃往羅馬,獲得羅馬主教朱里雅(Julius)的同情與支持,不久之後安卡拉主教馬吉羅也逃難到羅馬。在朱里雅的眼中,東方教會被亞流派領袖操縱,愈來愈遠離尼西亞信經。由於康士坦司在340年成為帝國中西部的共主,朱里雅獲得康士坦司的支持,就挺身而出召開主教會議,宣告亞他那修與馬吉羅的革職判決是不公的。東方教會的領袖對西方教會此舉大感不悅,認為羅馬主教干預東方教會的事務。他們懷疑亞他那修與馬吉羅,是用「尼西亞信經」來遮掩「神格一位論」(Monarchianism)異端(認為神只有一位格,具三形態)。所以,他們被革職的判決是合法的。
所以,341年東方教會有97位主教在安提阿開會,宣告他們並非亞流派,否認羅馬主教有權做為東方教會的上訴法庭。他們制訂了三份信經,來補充並修正尼西亞信經,定罪「神格一位論」,特別指出馬吉羅的看法為異端。他們還寫了一信仰告白,呈獻給西部皇帝康士坦司,因為康士坦司要他們解釋其立場。如此一來,東西方教會瀕於分裂。
東西方失和
由於康士坦丁堡主教長優西比烏是亞流派,只要他在領導東方教會,羅馬主教就不會相信「安提阿會議」的解釋。到了341與342年冬,優西比烏過世,康士坦丁堡繼任人選兩派內鬥,造成東方教會內部危機。然而,西部皇帝康士坦司國勢增強,開始向東部皇帝施加壓力,要東方主教們與西方合一。康士坦司在朱里雅的建議之下,勸服了康士坦提一起來召開東西方主教大會,以解決爭端。
在343年秋,會議終於在撒狄卡(Serdica,今保加利亞的蘇非雅)召開,西方主教堅持要亞他那修與馬吉羅在場,東方主教們(人數較少)就退席抗議。西方主教們繼續進行會議,制訂教會法規,確認羅馬主教有權處理東方教會的爭議,並且還通過容易招致東方主教誤解的「信仰宣言」(亞他那修勸阻他們,但是他們並未聽從)。此次大會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面對這樣的困境,兩位皇帝決定東西雙方各讓一步,來尋求和解。當347年亞歷山大主教貴格力過世,東方同意讓亞他那修返回亞歷山大,恢復原職。因為亞他那修信仰純正,且受百姓歡迎愛戴。西方同意不再擁護馬吉羅,不再要求回復其安卡拉主教之職,因為馬吉羅的信仰確有可議之處。如此一來,東西方的爭議暫告平息。
結論
亞他那修在埃及民眾熱烈歡迎中,回到亞歷山大。這位曾被放逐兩次的主教,終於回到家鄉任職。這位在亞歷山大事奉,親身參與尼西亞大會的神學家與牧者,最洞悉亞流異端的底細,是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主將。他深知若容讓亞流派貶低主基督的完全神性,將使得我們失去救恩唯一的中保。他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所以他遭受仇敵多次多方的攻擊與迫害。然而他不畏強權絕不妥協,守正不阿死守善道,所以被史家稱為是「正統信仰之父」。
教會史話系列,佳美整理自《舉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ttp://www.oc.org/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