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MHC:雅各書 2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仰望時(時亮 弟兄)譯,初校Laoshi2003@126.com   

  第二章本章概要

  如果信心沒有讓我們慈愛而公義地對待他人,則所有對信心的宣告皆屬徒然(1-13)。善果對於證明真信心,實屬必要;若非如此,我們的信與鬼魔的信相比,就無所優勝(14-26)。   

  第一節至第十三節

  凡承認耶穌基督乃榮耀之主的人,必不可以外在環境和表象待人,否則即與其自稱是降卑之耶穌的門徒這一認信不合。在此,聖雅各並非要鼓勵魯莽和無序:給與他人世俗的尊重是必須的;但是,基督徒卻不可因為世俗事務而荒廢基督之教會的職分的,或因為世俗事務以至於成為他人責難教會的口實,或在事關敬虔的其他方面受世俗過度的不利影響。自我質問在聖潔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用處。我們當更加經常地如此行,並在所有的事上都找機會與我們的靈魂對話。由於無法不付代價而建立或維持崇拜空間,故而凡奉獻之人皆當以此為準來調整自己的行事為人。為了使所有人都更加有屬靈的心意,在崇拜神的集會中,給與窮人更多照看,就當成為常例。對於追求內在的平安和屬靈聖潔的長進而言,身處卑微乃十分可羨慕的事。如果屬世的富足和尊榮於信徒有益,上帝就會賜給他們。然而祂已經揀選了他們,要讓他們在信上成為富足,並且讓他們成為天國後嗣,——祂早已應許要將天國賜給一切愛祂的人。請想一下財富是多麼經常地把人導向惡習和頑劣吧!請想一下那些富足的、有權的和在世為大的人,把多少羞辱拋給了神和敬虔吧!這些都讓罪表明其更愈發有罪,而且愚蠢。若認為我們的善行將會充抵我們的惡行,則這種想法必將推動我們謀求下一次的抵充。根據創造之約,人對神任何一條命令的違犯都會將他置於神的審判之下。並且,他任何的順服,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都無法將他從這審判下釋放。——這向我們展現了我們在基督里所得的幸福。我們服侍祂,卻無需像奴隸服侍主人那樣滿懷恐懼。神的約束並非捆綁,我們的敗壞才是捆綁。最終註定要降臨在頑固至極不知悔改之人頭上的命運,乃是無憐憫的審判。然而神饒恕並祝福本該在祂的審判中被定罪的人,並以此為祂的榮耀和喜樂;而祂的恩典又教導那些受了祂憐憫的人,使他們在行為上活出憐憫。   

  第十四節到第二十六節

  就如當今一樣,那些對事關敬虔的整個福音僅僅給予一種觀念性的相信的人,是在犯錯誤。毫無疑問,唯獨因信,人在基督的義、救贖和恩典中有份,得以拯救他們的靈魂。但是,信會結出聖潔的果子,並由它的工顯明其為真實。與此同時,僅僅承認相信某些形式的教條教義,或者僅僅相信某些歷史事實,這種信與使人得救的信全然不同。毫無隱藏的懺悔固然可以使人得到敬虔人的好感,並且在某些情境中,它還能帶來屬世的益處。但是,如果一個人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的靈魂,這對他又有什麼益處呢?這樣的信心能救他麼?凡事是否與我們有益,都要看它是幫助還是阻礙我們靈魂的得救。聖經在這裡直接表明,對福音僅是觀念性地認知,或者僅是事實性地同意,而沒有相應的行為表現出來,那就算不得信心。除了受福音感動、並為福音的緣故而勤勉行善以外,並沒有其他辦法表明我們是真信耶穌。自己本來所沒有的,人有時的確會以為已經擁有,並向他人盲目誇耀。得救所需的不僅是在信心中對實情的同意,更是在信心中交託信靠的願意;不僅是對聖言所表明的真理的認可,更是要接納耶穌基督。真正的相信,不僅是認知或理解的事,而是我們全部身心的工作。使人稱義的信心絕不會部產生好行為,這可以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亞伯拉罕和喇哈。亞伯拉罕信神,這就被算為他的義。產生了那些好行為的信,使他得到了上帝特別的親睞。我們在第24節中看到,人是怎樣靠着行為被稱義:不是靠觀念、宣示、或者沒有順服之行為的相信,而是靠產生好行為的信。要舍己,捨棄自己的理性、喜好和利益,這是一種適合於試煉信徒的行動。在這裡,請注意信心改變罪人的奇妙能力。喇哈的行為證明她的信心的是活的,也是有能力的;它表明了她是全身心的信,而不僅是悟性和理解的認同。但是我們亦須留意,即便是最好的行為,若非出於信心,也是死的。它們缺乏根基,沒有原則。靠着信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好;因為所做的,都是為順服神而做,且要以尋求神的接納為目標。樹若不結果,根也就與死無異。信心就是根,好行為是果子,我們必須保證兩樣都有。神的恩典使我們得以站立,我們也要站立的穩。每個人活着,或是神的朋友,或是神的仇敵,沒有中間狀態。要向神而活!因為這是出於信心的結果。正是這信心使我們稱義,拯救我們,也責成我們不可做任何抵擋神的事,而是在每一件事上都因祂而做,並為祂而做。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470083&PostID=45876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