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是記錄耶穌傳道活動的四福音書之一,馬可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最簡短的。是一本面向外邦人的福音書。在聖經全書中它是第41本書。
關於作者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而使徒四散奔逃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塊麻布,跟隨耶穌。」民眾企圖把他也拿住,「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一般人相信這個少年就是馬可。使徒行傳把他稱為「約翰(別名馬可)」(引文摘自《中文聖經新譯本》)。他可能來自耶路撒冷一個富裕的家庭,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屋和僕婢。他的母親馬利亞也是個基督徒,早期會眾曾以她的住宅作為聚會地方。彼得蒙天使拯救出監之後,徑自前往馬可家裡,他發覺弟兄們正在那裡聚集。<ref>參看馬可福音14:51,52;使徒行傳12:12,13。</ref>
來自塞浦路斯的利未人巴拿巴是個海外傳道員,他是馬可的表兄。<ref>參看使徒行傳4:36;歌羅西書4:10</ref>巴拿巴與保羅把賑濟饑荒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時,馬可得以結識保羅。在會眾中與其他基督徒的交往以及與外來熱心服事者的接觸無疑使馬可渴望加入海外傳道服務。因此,馬可在保羅和巴拿巴作第一次海外傳道旅行時與之偕行作他們的助手。不過,為了某些原因,馬可在旁非利亞的別加離開他們,自行返回耶路撒冷。<ref>參看使徒行傳11:29,30;12:25;13:5,13</ref>)是故,保羅在啟程作第二次海外傳道旅行時拒絶帶馬可同行,結果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保羅與西拉結伴同行,巴拿巴則帶着表弟馬可乘船往塞浦路斯去。<ref>參看使徒行傳15:36-41。</ref>
馬可證明自己在服事職務方面勝任愉快,不但成為巴拿巴的良助,後來也是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得力助手。保羅在羅馬(約公元60-61年)第一次被囚時,馬可與他在一起。(腓利門書1,24)後來我們獲知馬可於公元62和64年之間在巴比倫與彼得一起。(彼得前書5:13)保羅很可能在公元65年再度在羅馬被囚,他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囑咐後者把馬可帶來,說:「因為他在服事方面對我有幫助。」<ref>參看提摩太後書1:8;4:11;引文摘自《聖經新世界譯本》</ref>這是聖經記載最後一次提及馬可的地方。
資料來源
福音書最短的一本據稱是馬可寫的。馬可是耶穌的眾使徒的同工,他獻出一生致力於宣揚好消息的工作。但馬可並不是12使徒之一,也不是耶穌的直接同伴。據帕皮亞斯、奧利金、德爾圖良(Tertullian)等人留下的最早傳說,馬可福音的數據源是彼得,而馬可與彼得曾是親密的友伴(彼得稱馬可為「我的兒子」。<ref>彼得前書5:13,引文來自《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ref>),因此他的這個詳細數據來源,使他能夠對耶穌的服事職務作出生動的記載。馬可所記載的事,彼得差不多全是目擊見證人,因此馬可能夠從彼得獲知其他福音書所無的生動細節。例如,馬可說西庇太有「僱工」為他工作,長大痲瘋的人懇求耶穌時「向他跪下」,被鬼附着的人「用石頭砍自己」,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時講出關於『人子帶着大能力、大榮耀來臨』的預言。<ref>參看馬可福音1:20,40;5:5;13:3,26。</ref>
彼得本身是個感情強烈的人,因此能夠了解耶穌的感受和情緒,然後向馬可描述出來。因此馬可多次記錄耶穌的感受和反應;例如,「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他「望天嘆息」,「耶穌心裡深深地嘆息」等。<ref>參看馬可福音3:5;7:34;8:12</ref>馬可描述耶穌對富有的青年官長所懷的感情,說耶穌「愛他」。(馬可福音10:21)他的記載提及耶穌非但讓小孩子站在門徒當中,而且「抱起他來」,在另一個場合他也「抱着小孩子」。這使人感到十分親切!<ref>參看馬可福音9:36;10:13-16。</ref>
主要特點
文筆特點
馬可的文體把彼得的若干特性表露無遺,例如性情衝動、態度活潑、精力旺盛、朝氣蓬勃、措辭生動等。他在敘事方面彷佛急不可待一般。例如,「立即」一詞曾屢次出現,以繪影繪聲的方式把故事說下去。
雖然馬可有機會讀到馬太福音,而且他所記錄的內容只有百分之七是其他福音書所沒有提及的,因此有人認為馬可福音只是把馬太福音縮寫而加上若干特殊細節。馬太把耶穌描繪為應許的彌賽亞和君王,馬可卻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耶穌的一生和工作。他把耶穌描繪為施行奇蹟的上帝兒子,是得勝的救主。馬可着重基督的活動過於他的演講和教訓。他只報導了耶穌一小部分比喻和一個較長的演講,對登山寶訓甚至完全沒有提及。由於這緣故,雖然馬可福音所報導的耶穌的活動並不少於其他福音書,這本書的篇幅卻較短。馬可至少特別提及過19個奇蹟。
寫作對象
馬太的福音是特別為猶太人寫的,馬可的寫作對象則可能主要是羅馬人。因為這本福音只有在報導與律法有關的談話時才提及摩西律法,耶穌的家譜也略而不提。例如以下幾點:
- 對猶太人的各種習俗和主張加以解釋,因為它們可能是非猶太讀者所不熟悉的。<ref>參看馬可福音2:18;7:3,4;14:12;15:42</ref>
- 將亞拉米語的詞句翻譯過來。<ref>參看馬可福音3:17;5:41;7:11,34;14:36;15:22,34</ref>
- 提及巴勒斯坦的地名和植物時也附以解釋。<ref>參看馬可福音1:5,13;11:13;13:3</ref>
- 說明猶太人的錢幣相當於羅馬的幣值多少。<ref>馬可福音12:42,引文摘自《聖經新世界譯本》腳註</ref>
- 比其他福音的執筆者更常使用拉丁詞語,例如speculator(護衛兵),praetorium(衙門)和centurio(百夫長)等。<ref>參看馬可福音6:27;15:16,39。</ref>
寫作地點和地位
馬可福音主要是為羅馬人寫的,他寫作的地方有可能是在羅馬。最早期的傳說和福音的內容均指出,馬可在使徒保羅第一次或第二次被囚於羅馬期間(公元60-65年)寫成這本書。在那幾年當中,馬可至少曾一次,更可能曾兩次,在羅馬。第二和第三世紀的所有知名權威人士都證實馬可是這本福音的執筆者。到第二世紀中期,這本福音已在基督徒當中流傳頗廣了。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所有早期書目都含有馬可福音,從而證實了它的正典地位。
可是,有時附加在第16章第8節以後的長結語或短結語卻不是真確的。它們在大多數古抄本——例如西奈抄本和梵蒂岡抄本第1209號——中均付之闕如。第四世紀的學者,如優西比烏斯和哲羅姆,均同意真確的記錄以「她們害怕」這句話作為結束。其他兩個結語可能是有人為了使福音書的突然結束看來平順一點而加上去的。
與其它福音的參照
馬可福音與其他福音書和諧一致,而且與整本聖經也協調,由此可見馬可的記載是準確的。此外,馬可再三表明耶穌是個有權威的人物,不但在所說的話方面,而且在擊退撒但和邪靈、醫治疾病甚至克服死亡方面亦然。因此馬可開門見山地介紹他的福音說:「耶穌基督[好消息]的起頭。」耶穌的來臨與服事職務的確是「好消息」,因此研讀馬可的福音必然對所有讀者大有造益。馬可所描述的各事發生於公元29年春季至公元33年春季之間。
主要內容
- 工作的預備(1:1-13)
- 在加利利的工作(1:14-9:50)
- 在加利利海附近的工作(1:14-5:43)
- 在家鄉及加利利內外的工作(6:1-9:50)
- 往耶路撒冷路上的談論(10:1-52)
- 在耶路撒冷的工作(11:1-13:37)
- 受難的經過(14:1-15:47)
- 復活、顯現與升天(16:1-20)
參考數據
<references />
參看
參考文獻
- Brown, R., et al.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rentice Hall, 1990.
- Bultmann, R., History of the Synoptic Tradition, Harper & Row, 1963.
- Dewey, J., "The Survival of Mark’s Gospel: A Good Story?", JBL 123.3 (2004) 495-507.
- Ehrman, Bart D., Misquoting Jesus, Harper Collins, 2005.
- Grant, Robert M.,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Harper and Row, 1963: Chapter 8: The Gospel Of Mark
- Dormeyer, Detlev , Das Markusevangelium, Wiss. Buchgeselschaft Darmstadt 2005, ISBN 978-3-534-15613-9
- Guy, Harold A, The Origin of the Gospel of Mark, Hodder & Stoughton 1954
- Holmes, M. W., "To Be Continued... The Many Endings of Mark", Bible Review 17.4 (2001).
- Ladd, George Eldon.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 Mack, Burton L., 1993. The Lost Gospel: The Book of Q and Christian origins, HarperSanFrancisco.
- McKnight, E. V., What is Form Criticism?, 1997.
- Neill, Stephen and Wright, T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1861-198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89, 1964, ISBN 0-19-283057-0
- Perrin, N., What is Redaction Criticism?
- Perrin, Norman & Duling, Dennis C.,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1974
- Schnelle, Udo, 1998.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Writings (M. Eugene Boring translator),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8.
- Telford, W.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Fortress Press, 1985.
- Tuckett, C. (ed), The Messianic Secret, Fortress Press, 1983
外部連接
閱讀聖經
聖經>> 馬可福音經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