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詩篇中何以常有咒詛敵人的禱告?這是否與新約「愛仇敵」的原則相違?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聖言資源中心問題解答,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返回信仰問題解答(賴若瀚)


研讀詩篇,偶爾會讀到詩人對仇敵咒詛的話(英文稱 Imprecation),似乎與詩篇的本質與內容不一致,亦與新舊約有關愛仇敵的教導相異(參利十18;太五38-48;羅十二19-21),到底原因何在?

這問題若不解決,將會難阻人對詩篇的欣賞,並且在禱告生活上會有不協調的應用。


一. 基本意義

「咒詛詩篇」這名稱的基本意義是指出神是最終的審判者,舊約聖徒可以向神申訴,並懇求祂在敵擋神的人身上施行審判、降災或咒詛。


二. 一項統計

根據一項統計,這些「咒詛詩篇」約有十八篇,共三百八十六節。其中有六十五節語氣較重(包括詩篇5、27、31、35、40、69、109、140等篇),最嚴重並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十五、六十九、與一零九篇。因此說多雖不多,說少亦不少。


三. 解釋的大前題

在提出一些正面解答之先,必須先注意幾項要點:

A. 祝福語與咒詛語在古時近東地區常見。它們出現於私人的合同或國家之間的契約中,目的為要使契約產生一定的阻嚇性作用。咒詛語亦曾用在宗教的禮儀中(參申廿七11-26),以色列會眾對於這種用語並不陌生。

B. 詩篇大部份是詩人向神的禱告,用詩體文字記錄下來。有時會多採用象徵性或誇大的用語來表達感情。

例如詩篇一三七篇寫作地點是在巴比倫,詩人說:「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

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看,巴比倫因缺少山石,建築多用泥磚與灰泥,剛好與巴勒斯坦多石的地勢相反。詩人的話極有可能是一種象徵性用語,指出神要追討巴比倫的罪,除滅他們的子孫。

C. 在這十八篇具有咒詛語的詩篇中,至少有十三篇是大衛的詩。我們曉得大衛不是嫉妒心重、急於報復的人。他在逃難期間兩次不殺死敵掃羅,並且放過惡言頂撞他的拿八與示每(撒下十六章),可見大衛是宅心仁厚的義人。既然大衛比任何人寫作更多的咒詛詩篇,這些咒詛語存在必另有目的。


四. 缺乏深度的進路

A. 第一種進路是採取「鴕鳥政策」,置諸不理。在讀經時遇到這些經文就「快讀過去」,如同沒有看見一般。但這種態度始終沒有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反會導致信徒對神的美善與聖經的真確性產生質疑。

B. 第二種進路是認為這只是詩人在憤怒的時候情感自然的宣洩,並不表示聖經贊同這樣的作風。然而問題是信徒要怎樣分辨那些是詩人個人情感的發洩,那些是神默示有關衪的心意呢?詩篇經常在以色列人崇拜中被頌讀,若根據這種解釋,會眾在不知不覺間會用這些「不太理想」的經文來禱告,豈不是得罪神?


五. 較為可取的解釋

較為合理的解釋必須包括下列兩方面的論據:

A. 舊約時代是神權的時代,攻擊神的受膏者就是向神的主權發出挑戰。

屬神的人本著神的心意,為神的國度,向不虔不義的人發出神聖的警告,並不為過。正如大衛說:「神阿!你必要殺戮惡人,所以你們好流人血的,離開我去吧!因為他們說惡言頂撞你,你的仇敵也妄稱你的名。耶和華阿!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麼?攻擊你的,我豈不憎嫌麼?」(參詩一三九19-22)。

這些禱告乃出自那些對罪惡極度厭惡的人。他們迫切期待公義的伸冤者有一天將要來臨,讓神的名得以高舉,神的旨意得以成就。

他們所流露出來伸冤的禱願,並不是為自己伸訴,乃是求 神斷定。如果神的幫助不來到,一切公義的盼望都會消滅。

B. 詩人從神得啟示,向頑梗悖逆的罪人指出他們將來的結局。

有人認為「摔在磐石上」(詩一三七8-9)這些咒詛語十分不人道,並不附合耶穌基督與新約聖經所宣揚的仁愛精神。但十分希奇地,這句話竟然出自主耶穌的口中。

主耶穌為耶路撒冷的離棄神而哀哭,並宣告神將臨的審判:「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十九43-44)「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希臘原文可譯為「將你和你裡頭的兒女摔在地上」(dash you to the ground, you and your children with you),它的字根與詩一三七9的七十士譯本的繙譯相同。

由此可見,神公義的審判要臨到那些不虔不義的人,在舊約與新約都是一致的,沒有更變。

結語 今日的信徒沒有詩篇作者的默示權威,因此不能直接向得罪我們的人宣告神的審判。但我們可以向神表達心中的憤怒與不平,並求神伸冤,正如在大災難中那些在祭壇下被殺之靈魂向神哀求一樣(參啟六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