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50天 從巴比倫到亞伯拉罕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靈命紮根50天》
第1天 萬物的起源‎‎
第2天 計劃‎
第3天 聖靈的運行‎
第4天 光‎
第5天 光明與黑暗‎
第6天 一天‎
第7天 天國‎
第8天 列國‎
第9天 種子‎
第10天 世上的光‎
第11天 生命‎
第12天 結實‎
第13天 多樣性‎
第14天 萬物之靈
第15天 管理全地
第16天 男女合一
第17天 職分
第18天 安息日
第19天 神與人
第20天 做工
第21天 試探
第22天 關係
第23天 婚姻
第24天 離別與合一
第25天 坦誠相見
第26天 疑問
第27天 陷阱
第28天 受騙
第29天 墮落
第30天 遮掩罪行
第31天 躲避神的面
第32天 恐懼
第33天 神的聲音
第34天 一錯再錯
第35天 對蛇的咒詛
第36天 對女人的咒詛
第37天 對男人的咒詛
第38天 遮蓋
第39天 放逐
第40天 獻祭
第41天 犯罪與沮喪
第42天 嫉妒與殺人
第43天 從地受咒詛
第44天 離開神
第45天 求告主名
第46天 與神同行
第47天 挪亞與偉人
第48天 審判
第49天 立約
第50天 從巴比倫到亞伯拉罕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創世記十一章3~9節)

  神在伊甸園裡預言,有二個種子將從人類而出。第一個是蛇的種子。當人類聽從蛇的聲音並且順服它的時候,蛇的本性便進入了人的內心。預言也指出,另一個從女人而出的種子將擊傷蛇的頭,祂就是基督。我們從世上第一對兄弟,就可以看到這兩個種子不同的屬性。聖經可以說就是一部描述這兩個種子如何發展、以及神如何因應的歷史。這兩個種子一個會生出基督,另一種則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生出敵基督。巴別塔的故事啟示了敵基督的根源,它同時也是啟示錄十七章5節里「奧秘哉!大巴比倫」的典故。

  當我們想到蛇,通常只想到它最邪惡的特質。然而,那棵結出致命果子的樹就是分別善惡樹。出於這樹的「善」正如「惡」一樣,會致人於死,而且更容易令人上當。撒但最擅長偽裝成「光明的天使」(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章14節),也有人把這句話翻成「真理的使者」。當撒但透過宗教人士來做工時,總是更能成功地扭曲真理。這就是為什麼現今許多最著名的宗教人士,正是基督的頭號敵人,當這樣的宗教人士試圖建造自己的巴別塔時,真實本性就從中顯露出來。

  這些人想要蓋一座通天高塔,目標看似崇高。然而,有兩件事情顯露了他們的本性:首先是他們蓋這座塔的理由,不是為了要親近神,而是為了顯揚自己的名聲與聚集群眾;第二件使他們露出本性的事便是建塔的方式——靠着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建造。人類總是自認為能憑着自己的力量與智慧進入永恆國度。然而,神在撒迦利亞書四章6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建造巴別塔的人想要尋求的目標,其實就是神要賜給人類的。神希望我們與祂在天國同住,也希望我們彼此聚集,然而,我們不能以自私的動機或自己的力量來達成這個目標。建造巴別塔這件事情看起來很愚蠢,但人類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類似的行為。有多少基督徒所制定的宏偉計劃,像是蓋大教堂或福音的拓展行動等等,其背後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顯揚自己的名聲,抑或聚集、號召群眾?許多人甚至希望這麼做可以靠近神,或被神所接納。

  服事不是為了要靠近神,因為我們已經借着十字架被神摸着。真正的服事,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讓神接納我們,因為我們乃是藉由十字架被神所接納。

  神對巴別塔事件的回應是借着變亂口音,讓人無法繼續建造巴別塔。這個計劃的結果和建造的初衷正好相反。身為基督徒,我們努力地制定許多的屬靈計劃,它們最終會帶來什麼結果?是不是和巴別塔一樣?現在的教會有超過一萬個以上的宗派——或是「語言」,無論我們如何奉神的名去做某件事,我們的動機若是出於個人野心或是為了得着主耶穌以外的事物,最終的結果就會帶來教會更大的分裂。進入天國或召聚群眾的惟一方法,就是與耶穌基督同在。祂坐在天堂的寶座上,這個寶座超越一切的律法與權能。我們只要常在基督里,那裡就能成為我們的家。

  在巴別塔之後,緊接着的是亞伯拉罕的故事,他與蓋巴別塔的無知百姓正好形成完全的對比。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十二章「3節)

  借着信心,亞伯拉罕得到了建造巴別塔的人靠自己的力量與智慧所無法得到的。亞伯拉罕得到了一個流傳千古的美名,以及神城市中的一塊地,有一天萬民將再度聚集在此城市。在接下來的希伯來書十一章8~10節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

  「亞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着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亞伯拉罕當時並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他知道自己在尋求什麼。亞伯拉罕在領受神呼召時就立刻順服,他的信心便在此顯明。亞伯拉罕和巴別塔的建造者不同,他沒有為自己建造任何工程。他擁有許多財富,可輕易地蓋一座城,但他終生住在帳篷里。他尋求的不是地上的城,而是天上的城。他知道自己只是客旅,因此他不介意住在帳篷里。

  美國有句諺語說:「你可能完全以屬天的事為念,以致對世界毫無貢獻。」這句話聽來有趣,但其實反過來說才是對的。我們若太過以屬世的事為念,那麼我們不論對天國或對世界都將毫無貢獻。亞伯拉罕在地上是寄居的客旅,他一生的志向便是住在神所造的城中,而非人手所造的城中。由於他是專注於神而非專注於人,地上的萬族便因他得福。那些同樣願意為永生效力的人將會成就更大更美的事,遠勝過其他為今生效力的人。

  約翰福音八章39節里有一段耶穌與法利賽人的有趣辯論。法利賽人回答耶穌說:「我們的父就是亞伯拉罕。」耶穌則對他們說:「你們若是亞伯拉罕的兒子,就必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

  使徒保羅也在加拉太書三章6~7節闡明:

  「正如『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我們知道自己必須靠着信心而活,這點還不足以使我們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只有真正開始靠着信心而活之後,我們才算為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必須先奉獻自己,尋求神正在建造的事物,並且犧牲必要的一切,以滿足這個工程的所需。

  亞伯拉罕出身貴族之家,並且活在當代最偉大的文明中。當時那裡的科技水準遠勝過其他地方。當地的迦勒底人擁有許多創新的發明,但亞伯拉罕的心裡燃燒着某些事物,促使他去尋求更偉大的事物,遠超過一切人手所造的,他因為信而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以及當時最舒適的生活,前往未知之地尋求神的旨意。信心使他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信心就是以心中的眼睛來看萬事,並且靠着心眼,而非肉眼所見之事來行走人生路程。

  為什麼神如此看重信心?祂為何不直接告訴我們祂對我們的期望呢?因為祂正在尋找願意與祂的獨生愛子連合的兒女。人類因着懷疑神而墮落,也將因着相信神而得着恢復。真正的信心是發自於心,而非理性。

  撒但曾站在神寶座前瞻仰神的榮光,結果還是墮落了。單單看見主並不能拯救我們脫離敗壞。我們乃是神的兒女,祂要賜給我們高過撒但原有的權柄。我們如今正藉着信心與順服,證明我們愛真理、愛神更勝於愛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們在瞻仰神的榮光之後,仍可能像撒但一樣墮落,但當我們看見祂的榮光時,還是難以不敬拜祂。宇宙萬有終將看見:祂的兒女雖然遭受伏在惡者權勢之下的世界所逼迫,但仍堅持敬拜祂,持守祂的真理。

  人類在墮落之後,撒但就開始誇耀地說人類即使在完美的世界中,仍會選擇悖逆神。撒但以此作為藉口,合理化自己的悖逆。但如今,甚至是撒但的執政掌權者也見證了:

  有些人即使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承受了陰間最猛烈的攻擊,依然愛神,順服神,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萬物都將見證,這些人配稱為神的兒女!

  因此我們行事為人要配得起所蒙的呼召。要信靠神,並且順服神。凡事都要為了福音的緣故而做,並要讓基督的愛掌管我們的心。祂配得我們的信靠與順服。

  「因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神看你們配得過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所羨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祂身上得榮耀,都照着我們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帖撒羅尼迦後書一章11~12節)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着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馬書八章18~2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