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四章 彼得、犹大、希伯来书与路加的信息
《新约神学浅介》 |
导言 |
---|
第一章 耶稣的信息:天国的福音 |
第二章 早期教会的信息 |
第三章 保罗的信息:基督里的救恩 |
第四章 彼得、犹大、希伯来书与路加的信息 |
第五章 约翰的信息:生命之道 |
第六章 比较与综合 |
第四章
彼得、犹大、希伯来书
与路加的信息
在主后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使徒们相继去世,第二代的领袖开始领导教会,教会继续扩展,而异端也越发猖狂,不信者的逼迫亦更加炽烈。这是教会的巩固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在这时期中,我们可看到福音书相继出现,1以及第一代与第二代领袖们针对教会情况写信著书,2努力建立教会,带领教会在稳固中成长。以篇幅而言,这些著作占了整本新约一半以上。不过,由于福音书主要记载的是耶稣基督的信息,而这些内容我们已经讨论过,在本章中我们只讨论一些尚未处理的问题。
第一节 彼得的信息:持守盼望
彼得在他所写的两封书信中所处理的问题不一样。在前书,他是针对着信徒受外邦人逼害而写(彼前一6至7, 9至17,四1至2、12至19,五8至12),后书则是应付异端;但是两封书信中的共同点,则是基督徒的盼望。在他看来,逼迫与异端都能使信徒失去盼望,而基督徒若失去盼望,就会跟着失去生活的准则与动力。
在彼得书信中,“荣耀”、“荣光”一类的字汇经常出现,仅是在前书便出现了十三次,是彼得用以形容救恩与盼望主要的用词。在他的书信中,上帝是一位荣耀的神(彼前四11、16 ,彼后一3);耶稣基督是一位有诸般荣耀的救主(彼前一11),3登山变像是基督“从父上帝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的荣光中”显出威荣(彼后一17),他从死里复活也是荣耀的彰显(彼前一21);信徒蒙召,不但现在有荣耀的喜乐(彼前一8),而且将来还要得荣耀(彼前一7;五4)——进入神“永远的荣耀”(彼前五10)。
另一方面,彼得承受了旧约的观念,引用利十九2,说神是圣洁的神,而且是“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彼前一16至17)。审判是彼得经常提到的事(彼前二12、23,四5、17 ,彼后二4、9),活人死人都要在神面前交账,一切“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彼前四3)都要被定罪;“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彼后二9至10),就连天使也不例外(彼后二4)。
基本上,彼得认为信徒今生的生活,便是受了“荣耀”与“审判”的观念所影响。从“得荣耀”的角度而言,信徒在今世生活“因信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喜乐”(彼前一8),基督的荣耀已经在末世显现,但更大的荣耀与救恩都是预备在基督再来时得到,在这段期间,是信徒信心受试炼,受苦的时候(彼前一3至7、12至13),因为这受苦的生活,正是表示信徒能否与基督一样,“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二23)。
十字架的道路是得荣耀的途径;耶稣基督如此,信徒也一样。在前书,彼得引用以赛亚书耶和华受苦的仆人来证明这一个论点(彼前二21至25)。不过,要注意的是:当彼得以耶稣为榜样时,他并没有意思说信徒是凭受苦而得荣耀,不需基督的代赎;在彼前二24,他清楚地指出基督的死是信徒得以受苦的基础:“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在第一章,他也说信徒得赎是凭基督的宝血(彼前一18至19)。
至于彼得前书中一段难解释的经文(三17至四6),4基本的教训也是先受苦后得荣耀的道理。“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四1)这句话,可以有三种解释:(一),受苦本身有洁净的功效;(二),经文指的是基督的受苦,不是指基督徒的受苦;(三),信徒在受洗时与基督同死,不再受罪恶控制。根据上下文,彼得讲论的主题,是基督徒受苦,而不是基督受苦,在这前提下,对这段经文最自然的解释,似乎是包括基督徒的受苦,而不仅是基督的受苦。但在第一与第三种解释之间,第一种解说有它的困难,因为在彼得前书中,除去罪恶的方法,显然是基督的宝血(一18至19),这在洗礼上表现出来(三21),而受苦本身却不能使人的罪得洁净。有人认为第三种解说的困难是在于“与基督同死”的观念是出自保罗的教训;5但是,彼得四13曾提及与基督一同受苦,五1至4又再以基督为榜样讲到与基督一同得荣耀,所以我们也不能说“与基督同死”的观念绝不会在彼得书信中出现。无论如何,在整段经文中,我们可发现彼得认为基督徒在世生活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还活在肉体中:受苦是肉体按着人的样式受审判(四17),但最终信徒却会像基督一样复活(四6)。6
然而,在彼得的教训中,今世的生活并不仅是消极的受苦。在他看来,信徒受苦的基本原因,应是因行善而受苦(彼前二20)。“行善”是彼得强调的基督徒品格,是一个认识神圣洁的人对神的信心所引起的正当行动(彼前一17至18,四19)是信徒得救的确据(彼后一10),这种好行动的功用,一方面是叫人“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与上帝”(彼前二12),另一方面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彼前二15)。
在“荣耀”与“审判”这二个主题之外,彼得也强调神的恩典和怜悯。一个人成为基督徒是出于神的恩召和拣选(彼后一10 ,彼前二9),他蒙了神的怜悯(彼前一3,二10),是尝过主恩滋味的人(彼前二3),也是承受生命之恩典的人(彼前四7)。事实上,在彼得眼中,整个得救的过程也同样是神的恩典:“那赐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五10)对于不信的世人而言,主第二次再来的日子尚未来临,也正是表示神“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
神的恩典并不表示他容许人死后有第二次悔改的机会,这不是彼前三19的教训。这节经文所能容许的解释只有三种:(一)对挪亚时代堕落的天使宣告胜利;(二)对挪亚时代堕落的人宣告胜利的消息;(三)在挪亚时代藉挪亚传福音。7笔者个人认为第三个解释最为合理,因为三20清楚地指出:十九节“在监狱中的灵”便是挪亚时代不信从的人。事实上,在彼得书信中,我们可看到神的恩典不但可在新约耶稣基督身上看到,在旧约时代已有人得救(彼前三20 ;彼后二7),神的福音已传开(彼后二5),而且神的灵亦藉先知启示了救恩的真道(彼后一19至21 ;彼前22至24)。新约时代所成就的事是连天使都要详细察看的(彼前一10至12),信徒是承继了以色列人为拣选的族类、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上帝的子民。这种恩典衬托出神的荣耀,也成为基督徒在今世荣耀神的推动力和根据(彼前二9至10)。
第二节 犹大的信息:信仰的要素
犹大书和彼得后书同样是为反对一些假先知而写,书中充满许多责备这些人的话语,但是,从这些责备的话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神藉着犹大书所要启示的真理。
在犹大书中,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便是他引用不少旧约的典故,例如:出埃及的经过(5),所多玛、蛾摩拉的灭亡(7),该隐的道路(11),巴兰的错谬(11),可拉的背叛(11)。除此以外,他所提及的一些不守本份的天使(6),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尸首争辩一事(9),以及以诺的预言(14至15),可能是引自“以诺书”和“摩西升天记”。8这些旧约圣经以外的典故,特别是以诺的预言,引起一个基本问题:犹大是否认为旧约圣经以外的经典也具同等权威?从犹大书本身的教训而言,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线索来回答这问题,我们所能说的是:他认为这些典故都是真的。9
在犹大书中,我们倒是可以找到足够的线索,了解他心目中信仰的要素。首先,书中的一个特点,便是我们发现他经常提及“信仰”。这字在原文先后出现了三次,新译本将它一致地译出来。
“论到我们共享的救恩……要竭力维护从前一次便全交给了圣徒的信仰。”(3)
“要在至圣的信仰上建立自己。” ( 20)10
将这二节经文与第十七节一起参照,我们便发现犹大心目中认为最基本的便是耶稣基督与使徒们所教训的话,这些话已经成为“信仰”,有了固定的内容,而且是与救恩有密切的关系。
也许我们可进一步地间:这信仰的要素是甚么呢?在犹大书中,他曾三次用不同的话语指出假先知的错误,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看到正面的内容:
“有些人……将我们上帝的恩典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 识独一的主宰我们主耶稣基督。”(4)
“……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要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他的刚愎话。” ( 15)
“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
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 18)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信仰的要素是:顺服耶稣基督是主,并且不辜负上帝的恩典。
在他看来,假先知之存在,是因为教会中有一些人像古时以色列人一样,被主救出了埃及,却不信他(5)。这些人不能接受神的启示,却“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按本性所领悟的事(10),这些事便是“只顾自己” ( 12),发怨言(16),轻慢、毁谤(8),讥诮(18),顺私欲行事(16),及污秽身体(8)。这些人“是属血气的,没有圣灵。” ( 19)
针对这些假先知,犹大书中的另一个特征,便是充满末世的警告。对他而言,假先知的兴起是末世的现象(7),但是,这些人所要面对的,是主降临时所带来的审判(14至15)。他形容这审判时,说他们的结局是被“灭绝”(5),有永火的刑罚(7),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13),他们要面对“大日的审判”(6)。
但是,在这一切之外,我们也可以从犹大书中看到基督徒的信仰内容和生活模式:救恩的源头是在乎神自己,他呼召人,爱人,保守人(1),使信徒有圣灵(20、19),可以“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他的荣耀之前”(24)。基督徒的责任,便是“保守自己在上帝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 ( 21),存敬畏神的心,11知恩图报(4),而且过祷告的生活和爱的团契生活(12、 20),12彼此扶持,但却不容让罪恶(22至23)。
第三节 希伯来书的信息:凭信走天路
要了解希伯来书的信息,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特性、对象和目的。根据作者在来十三22自己所说的话,这封书信主要是一些“劝勉的话”,全书结构上的特点也是在每段讲述之后,加上劝勉的话(二1至4,三12至四1,四11至16,六1至12,十19至39,十二1至13)。那么,作者劝勉的对象是谁呢?虽然我们很难确定他们是否罗马人,13我们却可从书信中看到他们的身份与处境:这些人是“有信心的人”(来十39),他们为神的名“显出爱心,伺候圣徒”(六10),曾“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十32)甚至家业被人抢去(十34),在接到希伯来书信时他们似乎又再次面临试探,虽然“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而作者最关心的,便是他们不会在这种情形之下倒退,整封信重复劝告的话便是:“当越发郑重所
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二1),“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四14),“应当离开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六1)等等。
一、未见的天境与可怕的神
希伯来书著者的劝告,主要是基于两个经常出现的主题。第一个最明显的主题,便是希伯来书作者所极力强调的一个不是肉眼可见的未来世界。在作者眼中,现有的世界是短暂的,终有一天会被废去(一10至12,十二27),世人最大的问题便是“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而且也“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二15)。但神为人所预备的,却是要人做他的儿子,叫万物都服在他下面,进荣耀里去(二6至10),这是“天上的家乡”(十一16),“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信徒也都听见了这天上的呼召(三1)。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这天家的情况,他特别强调的是这家在旧约中已经明显地应许,而且也是旧约的信徒所向往的目的地。首先,他指出神在旧约中已经应许了一种“安息”,这安息不是安息日,也不是指以色列人进迦南这件事,而是“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四1至11)。在希伯来书十一章,他特别以亚伯拉罕和列祖为例,说他们在迦南地寄居,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十一14至15)在整卷书信中,作者又用相当多的篇幅(第七至十章)14做比较,从旧约的祭祀制度看到这天上的景象:从麦基洗德祭司的职份和应许(创十四17至24 ;诗一一0),我们可看到新约另一位属天的祭司;而旧约人手所造的圣殿不过是天上真圣所的影像(九24),整个祭祀制度也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体的真像”(十1)。作者形容这天上的影像时,说它与旧约事物比较之下,显出有“更尊贵的名”(一4),“更美的指望”(七19),“更美之约”(七22),“更美的祭司职位”(八6),“更美的祭物”(九23),“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十一16),“更美的复活”(十一35),“更美的事”(十一40),“更美的血”(十二24)。“天上”是一个极吸引人的境界!
第二个基础主题是神的严厉。这主题在希伯来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讨论,但却经常出现。他说:“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十二29)“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十31)“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在审判之时,会有“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十27)。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最少三次将新约时代与旧约时代作对比,但每一次作者都指出新约的恩典并不废弃神的严厉,反而增加人的责任。首先,对信息的传递人而言,新旧约的信息都是出于神,但旧约的信息是“藉众先知”(一1)“天使”(二2)传的,新约是藉着神的儿子传的,又经神亲自证实(一2,二3至4);但正因如此,“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那藉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实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二2至3)跟着,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论基督所完成的赎罪祭是超越旧约祭司所作的,但这种现象也正构成新约时代的人的责任:“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悯而死,何况人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十28至29)同样地,当作者将新旧约敬拜的地点作对比时,他指出旧约时代神在西乃山的显现是“极其可怕”的(十二21),但新约时代的信徒虽是到天上的城邑敬拜,神的威严和权能也比旧约更甚,“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因此,“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十二25)在这情形下,希伯来书作者指出有些人是“罪不可赦”的——“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十26至27)15
二、永远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
在希伯来书著者的眼中,与天上的境界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无疑是耶稣基督。他使世人能以亲近那可怕的永生神而且获得更美的天上事物。论及耶稣基督的名称,作者曾称他为“主”(二3),16表示他也与早期教会承受同样的信仰。但他最独特的称呼是称呼他为“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四14),这二个名称主要所要表达的是指出耶稣是“创始者和成终者”(十二2)。17
希伯来书的作者描述耶稣基督的身份时,一开始便指出他是“儿子”,这儿子不但远超古时的众先知,也高过天使(一4至14);神籍着他创造世界,他是“上帝荣耀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托住万有”(一2至3);他先于宇宙而存在,从他身上世人可以看到神的本性。在希伯来书中,这儿子的身份也表示他“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七3),有“无穷生命的大能”(七16),使他祭司的职份成为“长久不更换”,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18
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所特别强调的,是耶稣基督的人性。神除了耶稣基督,还有“许多的儿子”(二10)。他在书中曾十次用“耶稣”的名字(二9,五14等),同时指出他在世时与人一样“成了血肉之体”(二14),凡事“与他的弟兄相同”(二17),也凡事受过试探(四15)且因之而受苦(二18),他曾死过(二14),并和人一样“被软弱所困”(五2);更特别的,是希伯来书作者指出:耶稣基督胜过试探与死亡,是因神听了他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五7),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五8)。
在基督为大祭司的身份上,希伯来书作者基本上认为他是“更美之约的中保”(七22,八6)。首先,他指出这位大祭司的代求工作超越,旧约的祭司。由于基督是神的儿子,他藉着死败坏了死亡的权势(二14),永远活着,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七26),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与弟兄们完全相同,所以他也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二17),能体恤人的软弱(四15),也“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二18),是“永远得救的根源”(五9)。其次,希伯来书作者也指出这位中保所献的祭物成全了更美之约。在他看来,旧约的基本弱点,一方面在乎人的软弱(七18、28),另一方面也是因所献的祭物不能洗净人的良心(九9),使献祭者不敢坦然亲近神,但基督以自己的身体为祭物(九13至14、26),他的死洗净了人的良心(九14,十22),使人成圣(十10),而且叫人永远完全(十14)。
在强调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之中,希伯来书作者并不忽略人的责任。最典型的话,莫如十19至22一段的话:“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的面前……。”希伯来书作者强调信心,并非否定耶稣基督的工作,更非认为他的工作不够完全,而是因为他的救恩已经完成。他说知道真道而没有信心的人罪不可赦,(十26至27)原因也是在此。
可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这种严厉的话,却引起这书中最难解释的难题:“一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训是否合乎圣经的教训?与这问题有关的经文是六4至8以及十26至31。这二段经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所谈的不是得救的问题,而是得赏赐的问题;(2)这些是假设性的讲法,而不是真正会发生的事;(3)所谈的是真正失去救恩的可能性;(4)所说的是:一个人会体会基督徒的生活,甚至享受其中的好处,而没有真正成为神的儿子;(5)所讲的是礼仪问题,而不是救恩。这些解释,除了第一种说法较缺乏证据支持外,其他都有证据。从希伯来书作者的立场而言,他的读者们显然没有真正的失落(参六9,十39),但看他说话的语气,经文所警告的情形却
又不可能是纯粹假设。第三、四、五种解释,基本上都是接受“‘基督徒’可能会失去救恩”的看法,它们的分别则在于第三说认为这些失去救恩的人是真正有信心的人,而第四、五两说则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信心。倘若我们根据作者本人在第三、四两章经文讨论安息的问题所用的例证,显然旧约时代在旷野倒毙的以色列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人从埃及出来,显然有所经历,但却不得安息。从作者的立场,他们的毛病是“不信”(三12,四2),或“不信从”(三18,四11)。
那么,是否有可能这些人开始时相信,而后来不信呢?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显然不是在这点上。他真正关心的,是救恩和信心的特质。在他看来,由于耶稣基督的工作,掌死权的魔鬼已被击败,人的罪已得洗净,“永远赎罪的事”(九12)已经完成,通天之路已打开(九24)。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也明显指出神还没有将万有放在人的脚下(二6至8),甚至还没有放在耶稣基督的脚下(十13),基督徒有软弱、试探,必须等候基督第二次降临才得“救恩”(九28),因此,作者在十一章指出信心的特性便是仰望将来的应许、那未见的家乡(十一1、6),而开始踏上“寄居的旅程。与信心一同出现的字眼,是“应许”(十一13),“恒心忍耐”(十一27)“盼望”(三6,六11、 18,七19,十23),有信心的人是得着应许,是灵魂得救的人(十36至39)。因此,当希伯来书作者同时强调耶稣基督完成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时,他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面的真理,而是认为这二面的真理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节 路加的信息:确实的救恩
路加医生所写的福音书及使徒行传是一套著作的上下集,在新约中所占的篇幅达四分之一。19他自己也在序言中说出著作的目的,清楚地表示历史的描述可以同时表达一个作者本人认为重要的信息。近代西方学者进行研究时,常把福音书与使徒行传分开处理,而且研究的兴趣与焦点亦不一样,20甚是可惜。在本节中,我们要根据作者原意把两卷书整体处理。
在福音书的序言中,路加很清楚地说他著作的目的是要使提阿非罗“知道所写之道都是确实的。”(路一4)虽然我们无法肯定是否真有提阿非罗其人,21也不知道到底他是基督徒还是慕道者,路加的这一句话似乎表示他著作的对象──提阿非罗,至少曾经学过一些教训。22
在使徒行传中,路加经常形容使徒们所传的信息是“道”(徒四31,十三44、46、49,十四3、25,十五35、36,十六6),但我们若进一步追问这“道”的内容时,我们会发现,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路加似乎以他经常使用的另一名词——救恩,作为这“道”的主题。23事实上,现今教会谈及救恩时,经常引用的经文许多是出自路加的手笔:
“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路一46至47)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
现在,我们可用“确实的救恩”为主题,看神藉着路加所赐予的启示。
一、救恩的内容
在讨论耶稣基督的教训时,我们提过路加与其他福音书作者一样,以上帝的国为他信息的主题。在他记载最后晚餐时,也特别二次提到神的国(路廿二16、18)。在使徒行传中,这主题也仍然贯穿整本书。在第一章,他便记载门徒在耶稣升天前问他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一6)更值得注意的,便是他记载使徒保罗传讲的主题,也是教导人进天国的途径(徒十四22,二十25,廿八31)。
在这天国的概念之下,路加特别注意以耶稣基督为整个救恩的关键。在这一方面,他强调耶稣基督为耶和华受苦的仆人,描述他救恩的特点。路加描述耶稣的工作,是以他在拿撒勒的传道为代表。24耶稣基督在拿撒勒引用的经文是赛六十一1至2:神的义仆要传扬耶和华的禧年,使贫穷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路加福音中一个显著的现象,便是他记载耶稣基督接纳了当代看不起的人:税吏、罪人、儿童、女人。25其中的代表故事,便是他独特记载的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的事(路七36至50)。另一个特别的现象,便是在路加的记载中,一些事迹似乎表示钱财是罪恶,而只有贪穷的人才能进天国(路六20至21、24至25,十二13至21,十六1至12);这一类记载的代表,便是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路十六19至31)。此外,赛六十一1至2的主题,也在路加福音中一再出现(路七22,十四13、 21),在使徒行传,作者记载彼得早期的讲道中,也提到耶稣是神的“仆人”(徒三13、 26,四27)。26腓利与埃提阿伯太监查考的经文更是出自赛五十三7至8(徒八32至33)──直接论及神仆受苦的预言。
其次,路加特别强调圣灵与救恩的关系。27倘若我们将使徒行传与路加福音一起阅读,我们便很容易发现在路加的眼中,圣灵的工作并不是在五旬节后才出现,而是在耶稣基督时代已经开始。在耶稣基督身上我们看到,他从事受苦仆人的工作是由于上帝的灵的能力(路四18、14)。路加也说:“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路五17,六19〕门徒在五旬节所领受的圣灵,也是要使他们得着“能力”为神工作(徒一8)。在使徒行传中,我们可看到门徒被圣灵充满主要的工作并非讲方言与医病,而是传讲神的道(徒一8,二11,四31,六10)。但是,在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中,路加论及圣灵的更特别的教训,便是指出圣灵与上帝国降临有密切的关系。不但福音的拓展是在圣灵的引导与控制之下(徒十六6至10),而且圣灵降临表示神在末后日子的工作,要使求告主名的人得救(徒二16至21),圣灵是耶稣基督与人同在,使人有智慧、生活的能力与方向(徒六3,十一24)。28路加甚至说圣灵本身便是神在旧约的应许(徒二33、38至39),是“神所要赐予他儿女的一切好东西”(路十一13)。29
路加对神国内容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也同时说出一个被圣灵充满,得到天国好东西的人在世上应有的生活。这生活包括几方面。第一是祷告。路加福音多次提及耶稣的祷告(路六12,九18、28,十一1等),也记载了几个祷告的比喻(路十一5至13,十八1至14),又说早期门徒经常在圣殿祷告(徒三 1)。更要紧的,是强调圣灵是藉祷告而得(路十一13 ,徒二 1起,四31等)。其次,与祷告有关的,是赞美与感恩。路加与使徒行传中浓厚的宗教气氛也是相当明显的。路加福音的前二章,便以圣殿的祷告、启示开始,其中又有西面颂、马利亚颂等诗歌,天使对耶稣的降世更是以诗歌庆贺;对神所行的神迹奇事,看见的人一般的反应是称赞(路四15),归荣耀与神(路五26,七16 ;徒四21),惊奇(路八56 ;徒7,三10)在耶稣医好十个大麻疯病人的故事中,路加记载耶稣的话:“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上帝么?”(路十七18)。第三,敬虔的生活也是典型的表现。路加对耶稣生平描述的另一特点,便是强调他是“好人”,不但在年轻时得神与家人的喜悦,(路二52),而且长大后“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上帝与他同在。”(徒十38)早期教会的信徒也是“得众民的喜爱”(徒二47),巴拿巴(徒四36至37)与多加(徒九36至43)成为信徒的模范,甚至还没有完全信奉神的外邦人,只要有敬虔的内心,也蒙神特别悦纳垂顾(路七4至5;徒十34至35)。
二、救恩的推展
路加与保罗一样,说救恩是出于神的工作。路加于第一章有关施洗约翰和耶稣诞生的记载中,藉天使的显现,对话与诗歌,清楚地指出施洗约翰和耶稣的诞生都是神眷顾以色列人的证据(一25、48、68),是神大能的话产生的结果(一37)。在耶稣的工作中,拿因寡妇儿子的复活,表示“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路七16,参十九44)。失羊、失钱与浪子的三个比喻,进一步指出神接待罪人之举是天上地下应当一起欢乐的事,因为这是天父的快乐。在使徒行传所载教会的拓展中,路加说是神加增教会得救的人数(徒二47),甚至“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十二48),而神的恩典最大的表现,便是将圣灵赐给人(徒十一17)。路加在他的著作中,显然要读者特别注意到,整个教会扩展的过程都是神在推动。哥尼流的得救,是神先将圣灵浇灌在外邦人身上,使彼得及教会信徒不得不接纳他们进入教会(徒十47,十一1至18),保罗的悔改更是神拣选的结果(徒廿二14,廿六16)。
在叙述中,路加也一直多方地强调神所做的工作的延续性与一致性。一方面他多方指出耶稣基督的工作是神应许的实现,在马利亚颂和撒迦利亚的歌颂中,神记念他圣约的字句一再出现(路一54至55、 72至73),而所用的词语也都是旧约的用词。30最特别的现象便是:路加非常强调早期的信徒从没有离开圣殿,甚至多次指出保罗自己不但没有废弃犹太规条(徒廿一20至26),而且认为自己是承继法利赛人真正的教理(徒廿三6,廿四14至15,廿六6至8、23,廿八20)。另一方面;路加也指出外邦人得福音,并不是因为神不喜欢犹太人,而是因为他不偏待人,他不但将救恩赐给犹太人,也赐给外邦人(徒十34至35),外邦人与犹太人一样蒙神恩赐(徒十一17至18),同样因主耶稣的恩得救(徒十二11),同样得着圣灵(徒十45)。“上帝当初……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自己的名下。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徒十五14至15)但是,倘若犹太人得不到救恩,不是因神的偏心,而是因他们的拒绝。因此,路加也多次指出福音被犹太人弃绝后会推展到外邦人中间(路四16至27 ;徒十三46,十八6,廿八25至28)
然而,在这拓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因是耶稣基督复活后被立为“主,为基督”(徒二36)。由于他的复活,救恩的应许不仅是给犹太人,也是给“一切在远方的人”(徒二40)。藉着保罗在雅典的讲道,路加指出神对待外邦有两个步骤:“世人蒙味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鉴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徒十七30至31)在这大前提下,外邦人得福音不是因犹太人拒绝才有机会,而是耶稣基督再来得国之前必然要发生的事(徒一6至8)。
事实上,在整个使徒行传中,我们也可看到教会福音的工作是圣灵的工作;而由于圣灵是“耶稣的灵”(徒十六7),这工作同时也是耶稣的工作。这个教训有两个明显的证据。第一,在使徒保罗整个传福音的生涯中,圣灵的带领是这工作开始的原因(徒十二2),也使整个工作从亚洲传到欧洲(徒十六6至10),在路程中一再指示(徒廿23,廿一10至14),同时,教会的工作人员,也都是被圣灵充满(徒六3,九17),被圣灵设立(徒廿28)。其次,路加在使徒行传开始记载“教会史”时,说福音书不过是“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徒一1);这话的含意是使徒行传所记载的,是他继续在升
天后藉圣灵所行的事。31在整个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布局中,我们亦可看到彼得与保罗所行的神迹不但彼此类似,也与耶稣基督的神迹类似,32是主耶稣基督与人同在的结果(徒廿六16至18,廿七23至24)。
三、悔改与信心
论及人的反应与责任时,路加承继新约教会的教训,要求人悔改和相信。
悔改的重要,是因为神的审判快将临到。施洗约翰的福音信息,便是要犹太人悔改,逃避将来的忿怒(路三1至20)。路加也记载耶稣基督趁着彼拉多杀害加利利人和西罗亚楼倒塌的事,教导犹太人不要以为这些人罪恶特别深重才遭到横祸,“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十三1至9)这种悔改的行动,更是耶稣基督复活为主后,全地的人都要行的(徒二37至39,十七30至31,廿六19至20,十一18)。税吏的祷告蒙悦纳,而法利赛人祷告不蒙垂听,分别在于税吏悔改祈求,33法利赛人则居功自恃。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强调悔改必须有行为的表现。撒该的故事记载:这个“罪人”接待耶稣之后,便超过律法的要求,把有的一半分给穷人,又赔偿四倍(路十九1至10),而律法师与好撒玛利亚人的分别,便在于好撒玛利亚人能切实地爱神爱人(路十25至37)。因此,路加特别记载施洗约翰与犹太人的对话,指出悔改的心与悔改的行为应当相称(路三7至14)。路加也引用耶稣的话指出,财主死后在阴间受苦,是因他不听从摩西的话,不悔改,只知在世享乐(路十六19至31)。在上文我们也看到路加强调保罗不废弃犹太人的律法,以及基督徒都是“好人”的事例。
另一个与悔改有密切关系的观念,是信心。对路加而言,“相信”是人得救必须有的行动。保罗对腓立比狱卒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同样,耶稣也对犯罪的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路七50)信心的意义,可从几个事件中看出来。在天使向撒迦利亚显现后,撒迦利亚被责为“不信”,因为他认为年老生子是没有可能的事(路一18至19,参37)。与撒迦利亚相反的,则有外邦的百夫长,他对耶稣说:“只要你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耶稣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路七2至9)信心在乎接受主的话。因此,路加也记载芥菜种的比喻,说明信心虽小,只要运用便能成就大事,而且他进一步记载耶稣的教训,说明持有这种信心只是仆人的本份,而不是可以居功夸耀的。(路十七5至10)
在使徒行传,路加则特别提及信心与圣灵的关系。在徒二38至39,彼得已指出领受圣灵是在乎悔改受洗。跟着在十一17,他又把信主耶稣与受圣灵的连在一起。同样,在十九1至7,当保罗发现一些以弗所的门徒没有圣灵时,他便进一步追问他们受的是甚么洗。这段经文再次表示奉主的名受洗、领受圣灵是正确的次序。34根据这些经文,我们可以说悔改与信心似乎是一个行动的两面(参徒廿21)。
在路加眼中,信心之所以重要,还有另一个因素:信心也是基督徒在今世生活所必备的条件。在他看来,基督徒在今世的生活可以是极不如意的生活。不义之官的比喻,便提到信徒在今世忍受冤屈(路十八1至8)。平原宝训(路六20至49)中所描述的门徒,是贫穷、饥饿、哀哭、被人恨恶、拒绝与辱骂的人。在使徒行传,我们也同样看到路加记录保罗的话:“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十四22)患难逼迫成为信徒常有的经历。
门徒在这种环境下仍能坚持下去,基本的原因是他们坚信人子的再来,以信心倚靠神(路十八1至8)。在这种信心之下,他们不但祈求神替自己伸冤,也为敌人祷告(路六27至38)。而更积极的信心表现,便是相信神乐意把他的国赐给人,依靠神的供应;不但拒绝跟随世人“无知”地追求钱财(路十二13至40),更是将钱财作为天国的投资,以致在钱财无用之时被接到永存的帐幕中居住(路十六1至13)。
讨论问题:
一、在自由世界中,逼迫似乎不存在。那么,彼得书信与希伯来书的信息对我们有何意义?
二、目前有否假先知在教会中出现?在对策上,犹大给了我们甚么启迪?
三、根据路加的教训,我们能否等到华人福音工作完成后才向其他人传福音?是甚么因素使我们失去普世福音的异象?
四、如何在现今的世代表现“给穷人的福音”?
注解
1.马太、马可、与路加福音都在这段时期完成,参看一般新约导论。
2.依时间而言,保罗的教牧书信也是在这时期完成;书信中的信息也针对同样的问题,由于前章已讨论保罗的信息,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3.此处“荣耀在原文为多数,指耶稣基督的复活、升天与再临,参J.N.D. Kelly,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of Jude (London, 1969), ad.loc.
4.有关这段经文的专著有W.J. Da1ton, Proclamation to the Spirits(Rome,1965);Bo Reicke,THe Disobedient Spirits and Christian Baptism(K~benhavn, 1946 )。
5.E.Best, I Peter(London,1971),pp.150ff。
6.彼前四6是回应彼前三18的话。
7.参第4注。毛克礼与陈终道的中文注释也有讨论。
8.海尔逊,新约导论,p.490。
9.G.E.Ladd认为犹大并没有说他所引的是出自“圣经”,而以诺书也说以诺是亚当的七世孙。他又指出使徒保罗亦引用过希腊哲人的话(徒十七28;林前十五33),但并不表示他认为这些人所说的也是启示。Theo1ogy,p. 608。
10.在和合本,二次都译为“真道”
11.二十三节内“惧怕的心”指的是敬畏神的心,J .N. D. ke11y, Jude,ad. 1oc。
12.十二节的爱席显然与林前十一17至34所说的类似。
13.来十三24“从意大利来的人”,也可译为“意大利人”,表示这信是写自意大利,参F. F. Bruce,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Grand Rapids,1964),ad.1oc. 。
14.中文圣经的希伯来书全书共十四又四分之一页,第七至十章占了五页。在希腊文Nestle版本,这几章经文则占了一半篇幅。
15.这节经文在教会史上所引起的问题,可参F.F.Bruce, Hebrews, pp.258一262。
16. 在七21,八8、11,十16、 30各段经文中的“主”,在旧约都是指耶和华而言。
17.“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原文直译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与成终者”
18.有关麦基洗德的解释,可参F.F.Bruce, Hebrews, pp. 133ff. 19. Nest1e一A1and第廿六版新约希腊文圣经共六首八十页,路加的两本书占了一首七十六页。
20.近代对路加福音的研究,可参I.H.Marshal1, Luke ( Exeter, 1970);至于使徒行传方面,则有W. Ward Gasque,A History of the Criticism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Grand Rapids, 1975),在使徒行传的研究中,很多人集中讨论书中历史可靠性的问题。
21.由于“提阿非罗”的意思是“爱神者”或“被神爱者”,有些学者认为这名称泛指一切相信神的人,而不是专指某人。
22.原文“道”字是复数(1ogoi)。
23.在两卷书中,“拯救”出现三十次,“救恩”十次)“救主”四次。在新约圣经中,另一个经常使用这观念的人是保罗,在他信中“救恩”出现十八次,“拯救”二十九次,“救主”十二次。根据这简单的数字比较,我们不能以“救恩”作为路加著作唯一的主题。
24.E. E. Ellis,Lukl p. 95。
25.参滕慕理,新约综览(香港, 1976),P. 148。
26.“仆”字原文与受苦的“仆人”同字。
27.近代有关路加著作中圣灵的讨论,可参看M. M. B. Turner,“The Sign-ificance of Receiving The Spirit in Luke一Acts :A Survey of Modern Scholarship,”Trin, J. ,2 NS(1981),131——158。
28.在使徒行传中,圣灵充满不但是信徒可以多次经历的事(徒二1至13,四 8、 31),路加也使用形容词,说一个人是被圣灵充满的(徙六3,十一 24)。
29.马太便说:“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
30.一个明显的例证是:马利亚颂与哈拿诗歌十分相似。
31.参F.F.Bruce,The Acts of The Apost1es (Grand Rapids, 1952),p. 66。
32.在徒十二47,保罗与巴拿巴也引用以赛亚书受苦的仆人的诗歌,表明他们的任务。在路加看来,教会与主耶稣是一体的(参徒九4至5)。
33.税吏祷告的话,便是诗五十一篇的话。参J.Jeremias, Parab1es of Jesus,p. 114 .
34.有关这问题可参看J. D. G. Dunn, Baptism of the Holy Spirit ( London,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