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MHC:约翰福音 21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约21

这位福音书作者似乎已经以前一章结束了他的历史记载;但是(正如圣徒保罗有时在他的书信中所作的那样),新的事情发生,他又重新开始。他曾说过耶稣还行了其它许多神迹,证明祂的复活。在这一章,他提到这许多神迹中的一件,就是基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祂其中一些门徒显现,在当中我们看到关于以下的叙述,I. 他们打鱼的时候,祂怎样向他们表明自己,充满他们的渔网,然后非常亲密地前来,与他们一同吃他们打到的渔获,1-14节。II. 饭后祂与彼得的谈话,1. 关于彼得他自己,15-19节。 2. 关于约翰,20-23节。III. 这卷福音书庄严的结束,24-25节。很奇怪竟然会有任何人以为这一章是由别人增补,它明明白白地说(24节),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就是见证这些事的人。

约21:1-14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祂怎样显现记在下面。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代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祂:“祢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我们在此看到基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叙述。现在,1. 让我们把这显现和从前的显现作比较。在那些显现中,基督在门徒于一个主日,在严肃聚会中聚集时(看来这严肃聚会是为了信仰崇拜),他们都在一处,也许期望祂显现时,向他们显现自己;但在这显现中,祂是非经常地向他们当中一些人,在一个周间日子,他们打鱼,几乎没有想到这事的时候显现自己。基督有很多方法,通常在祂的蒙恩之道中向祂的百姓显明自己,但有时藉着祂的圣灵,祂在他们做一般工作的时候临到他们,就像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的时候(路2:8),就连在这里也是如此,创16:13。2. 让我们把这显现和后来在加利利的山上,基督约定在那里与他们见面的那显现作比较,太28:16。除酵节的日子一过,他们马上就往那里去,在约定的这见面,或大家集合的时候之前,他们按自己认为应当的去做事。在这里,这显现是他们正等候那见面时发生的,好使他们不至在等候时感到厌倦。基督经常比祂的话语更美,但绝不会不及祂的话,常常在祂百姓的期望之前行事,所行的超过他们的期望,但从不令他们失望。关于这故事的具体方面,我们可以观察,

I. 基督现在向他们显现自己的那些人是谁(约21:2):不是向所有十二门徒,而只是他们当中的七位。这里提到拿但业是其中一个,自从约翰福音第1章以来,我们就还没有见过他。但一些人认为他与十二门徒其中之一的巴多罗买是同一个人。两位没有提到名字是应该是伯赛大的腓力和迦百农的安得烈。在这里请观察,1. 基督的门徒多多在一起,不仅在信仰严肃的聚会中,还在普通的交往里,做一般的工作时在一起,这是好的。好的基督徒应当用这方法见证和加强他们彼此的爱和喜悦,用言语和榜样彼此造就。2. 基督选在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向他们显现自己,不仅为了鼓励基督徒相交,还让他们可以就着同一件事一同作见证,好让他们可以证实彼此的见证。在这里七个人一起见证此事,对此一些人观察到,罗马律法要求遗约要有七位见证人。3. 多马是他们当中一位,接着彼得之后被提名,好像现在他比从前更密切参与使徒的聚会。如果因我们疏忽的损失,让我们后来更小心不让机会溜走,那么这就是好事了。

II. 他们在做什么工作,约21:3。请观察,

1. 他们同意去打渔。他们不知道自己当做什么。彼得说,就我自己,“我打鱼去;”他们说,那么“我们也和你同去,”因为我们要在一起。虽然通常同行如敌国,他们却能一致。一些人认为他们重回他们曾经撇下的渔船和渔网,这就确实是做错了;但若是这样,基督就不会以一次到访来认可他们做此事。相反这在他们当中是当受表彰的;因为他们做此事, (1.) 是为爱惜光阴,不要闲懒。他们尚未被派遣去传讲基督的复活。他们的使命正在筹划当中,尚未最终定下。采取行动的时候后来临到。很有可能他们的主指示他们,在祂升天之前,对祂复活的事什么也不要说,而且,要等到圣灵浇灌下来之后,那时他们要从耶路撒冷开始。现在,与此同时,他们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宁可去打鱼;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工作。这是他们谦卑的一个实例。虽然他们被高升,要被基督差遣,就像基督被父差遣一样,然而他们却不摆排场,而是追想被凿而出的磐石。这同样是他们勤奋的例子,说明他们是他们时间的好管家。他们在等候期间不愿闲着。希望欢喜为他们的时间交账的人,应当想方设法填满时间的空隙,把时间的零碎收拾起来。(2.) 使他们可以帮助供养自己,不给任何人带来负担。他们的夫子与他们同在时,供给祂的人善待他们;但现在新郎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了,所以他们就像保罗一样,必须亲手供给他们的需用,出于这个原因,基督问他们,“你们有吃的没有?”这教导我们要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

2. 他们打鱼,失望。虽然很有可能,就像在路5:5一样,他们整夜劳力,但那一夜他们并没有打着什么。请看这世界的虚空;手勤的却常常一无所得。就连义人也会诚实工作,却达不到所愿的成功。我们可能在尽本分,然而却不兴旺。神如此安排祂的护理之工,让那整一夜他们什么也打不着,以致早上神迹的渔获要显为更奇妙和更被接受。在我们非常难过的那些失望中,神经常有非常恩惠的目的。人确实要管理海里的鱼,但鱼并不总是听他指挥;只有神才知道海道,命令那经行其中的。

III. 基督以什么方法向他们显明自己。经上说(约21:1),他显现。祂的身体虽然真实实在,却是复活的,像我们将要复活的身体一样,是灵性的身体,所以只有在祂自己乐意使之显明的时候才可见;或者其实是来去如此迅速,一刻之间,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就在这里或那里。在基督对他们的显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四件事:—

1. 祂及时向他们显现(约21:4):天将亮的时候,在一夜无果效的苦工之后,耶稣站在岸上。基督向祂百姓显现的时间,就是他们最失意的时候。当他们以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祂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失去祂。可能一宿虽然有哭泣,但如果基督来了,早晨便必欢呼。基督向他们显现,不是在水面行走显现,因为从死里复活,祂就不像从前一样与他们同在;而是站在岸上,因为现在他们要到祂面前。一些古人认为这有如此的意义,就是基督已经完成了祂的工作,经历了怒海,一个血海,去到一个安全宁静的岸上,在那里祂得胜站着;但门徒前面仍有工作,还在海上,劳苦,在危险之中。当我们的道路颠簸充满风浪,我们的主在岸上,我们正快快奔向祂,这对我们是一个安慰。

2. 祂逐渐向他们显现自己。门徒虽然曾经与祂亲密相识,却不知道是耶稣,不立刻知道是耶稣。他们没有预料到在那里见到祂,没有认真看着祂,把祂当作某个等着他们渔船到岸,要买他们渔获的普通人。请注意,基督常常比我们以为的更与我们亲近,我们后来要发现是这样,就使我们得着安慰。

3. 祂以同情的榜样向他们显现,约21:5。祂称他们作“小子”,paidia —“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你们捕了鱼没有?”在此, (1.) 这称呼非常亲切;祂对他们说话,就像对祂的儿子们说话一样,带着父亲的关怀和温柔:孩子。虽然祂现在进入高升的光景,却像以往一样带着极大的慈爱和感情对门徒说话。他们在年纪方面不是孩子,但他们是祂的孩子,神赐给祂的孩子。(2.) 问题非常充满慈爱:“你们有吃的没有?”祂像一位温柔的父亲一样,关心祂的孩子是否得着适合他们的供应,若没有,就劳心为他们作供应。请注意,主也是为身子,林前6:13。基督关注祂百姓在这个世界上的需要,已经应许他们不仅有够用的恩典,还有需用的饮食。他们必以祂的信实为粮,诗 37:3。基督往穷人的屋子里望,问,“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就这样邀请他们在祂面前展开他们的情形,借着信心的祷告,将他们所要的告诉祂,然后让他们一无挂虑;因为基督顾念他们,为他们挂心。基督在此给了我们一个同情关心我们弟兄的榜样。有很多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做工,或者做工没有收获,陷入窘迫的,对于他们,富有的人应当这样问,“你们有吃的没有?”因为最有需要的,通常是最不出声的。对此问题,门徒作了简短回答,一些人认为是带着一种不满和恼怒的语气。他们说,“没有”;没有像祂用如此友好尊重的称呼称他们那样称呼祂。他们对主耶稣爱的回应充其量是如此微小。基督向他们发问,不是因为祂不知道他们的需要,而是因为祂要从他们那里知道这些需要。那些要从基督那里得着供应的人,必须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和穷乏。

4. 祂以祂权能的榜样向他们显现;这使这显现达致完全(约21:6):祂吩咐他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与他们一直撒网的方向相反;然后,他们这些两手空空回家的人,得着极大的渔获,变得丰丰富富。在此我们看到,(1.) 基督给他们的吩咐,与这些吩咐联系在一起的应许:把网撒在那里,在那样的地方,你们就必得着。没有什么向祂隐藏,没有什么,水族也不向祂隐藏(伯26:5),祂知道鱼群在船的哪一边,就指引他们向那一边撒网。请注意,神的护理之工扩展到最细微和因情况而异的事情上;在他们的行事上懂得如此从中获得提示,在他们所行一切的道中认识到这护理之工的人是有福的。(2.) 他们对这吩咐的顺服,以及这样极大的成功。虽然他们不知道是耶稣,然而他们却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建议,没有命令这位看似是陌生人的人管自己的事,不要插手他们的事,而是接受祂的忠告;就这样听从陌生人的话,他们就不知不觉听从了他们夫子的话。这获得奇妙的成功;现在他们得着一网鱼,他们一切的劳苦得到回报。请注意,谦卑、勤奋和忍耐的人(虽然他们的努力工作可能受阻)要得冠冕;他们有时要活着看到,他们的事务在如此多的挣扎和无效尝试后,有了美好的转机。遵守基督的命令,绝不会有任何损失。遵从神话语的命令,圣灵的引导,以及神护理之工提示的人,很有可能会取得成功;因为这是把网撒在船的右边,正确的一边。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一网的鱼看作,[1.] 本身就是一个神迹:就这样,它是为了证明耶稣基督复活是强壮的,虽然所种的是软弱的,万事都服在祂脚下,海中的鱼也不例外。基督通过为祂的百姓行无人能行的,行他们不能逆料的事,以此向他们显现自己。[2.] 是对他们的怜悯;对他们的需要所作的合时和丰富供应。他们的机智和勤奋都负他们所托时,基督的大能及时出现救助他们;因为祂要保证撇下一切跟从祂的人什么好事都不缺。我们最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耶和华以勒。[3.] 是让人想起从前的怜悯,基督曾以那从前的施恩回报彼得把船借给祂,路5:4,等等。这神迹与那神迹非常相似,不能不让彼得想起那事,这就帮助他善以应用这事;因为那件事和这件事都大大打动他,在他自己的工作上直面他自己的本相。后来的恩待是为了让人纪念从前的恩待,让人不忘吃过的饼。[4.] 是一件奥秘之事,非常象征基督现在用更大的使命差遣他们出去行的那工作。众先知曾像打鱼那样要得人的灵魂,一无所获,或得着的非常之少;但使徒按基督的话下网,获得奇妙成功。没有丈夫的,儿女更多,加4:27。他们自己一开始被改变成为得人如得鱼的渔夫时,执行他们从前的使命,与他们现在要获得的成功相比,取得的成功是小的。在这不久之后,三千人一天内归正,那时网是撒在船的右边。这是对基督工人的鼓励,让他们继续勤奋做工。最终令人欢乐的一网,要充足回报撒福音之网多年的辛劳。

IV. 门徒如何领受基督关于祂自己的这显现,约21:7-8, 在当中我们发现,

1. 约翰是最聪明和眼光锐利的门徒。耶稣所爱的这人是第一个说“是主!”的;因为基督所爱的人,祂要对他们以特别的方式显现自己:祂爱的人为祂所亲密。在他夫子的受苦中,约翰比任何人都更紧紧跟从祂,所以作为对他忠心的赏赐,他比他们当中任何人都有更清楚的看见和更具分辨力的判断。约翰自己晓得这是主的时候,他就把他的认识传递给那些与他在一处的人;因为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自己认识基督的人,应当努力带其他人来认识祂;我们无需把祂占为己有,在祂里面有足够多的,给我们所有人。约翰把他的认识具体告诉彼得,就是那是主,知道祂乐意见他,超过他们当中任何一个。虽然彼得曾经不认主,但他悔改了,再次被接纳进入与门徒的相交,他们现在与以往一样自由亲密与他来往。

2. 彼得是最热忱热心的门徒;因为他一听到这是主(在这事上他相信约翰的话),船就留不住他,他也不能等到船载他靠岸,而是马上跳到海里,好让自己第一个去到基督那里。 (1.) 他在自己身上束上渔夫的外衣,,好让自己穿着能找到的最好衣服来到他夫子面前,以此表明对基督的尊重,他穿着简陋地来到祂面前,脱掉了他的背心和衬裤,因为他做的工辛苦,他决心花大力气做这工。也许渔夫的外衣是用皮,或油布制的,为要防水;他把这衣服束在身上,好使自己能最好涉水去到基督那里,就像他专注打鱼时关注他的渔网一样。(2.) 他跳进海里,通过这一点表现出对基督强烈的爱,以及他热切渴望与祂在一起;他不是涉水,就是游泳到岸上,来到祂这里。他在水面行走到基督那里去的时候(太14:28-29),圣经说他小心地从船上下去;但在这里圣经说,他猛地跳在海里;是沉是游着,他都要表明要与耶稣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和目的。他想,“如果基督让我淹死,不能到祂那里,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不认祂配受的。”彼得得到大大的赦免,这表现在他大大爱祂,愿意冒险受苦到祂那里。曾与耶稣在一起的人,会甘愿游过怒海,血海,为要到祂那里。基督的门徒努力作第一个与祂在一起的人,这是一种值得表彰的争竞。

3. 其余的门徒仔细诚心。虽然他们不至因热心极度激动,以致像彼得一样跳在海里,然而他们却把船加快摇到岸上,一路尽自己最大努力(约21:8):其余的门徒,第一个发现那是基督的约翰,与他们在一起,慢慢地来,他们还是到了基督这里。我们在此可以观察,(1.) 神是如何不同地分发祂的恩赐。一些人像彼得和约翰一样优秀,在恩赐和美德方面非常卓著,因此与他们的弟兄有所分别;其他人不过是普通的门徒,专注他们的本分,向祂忠心,但没有做什么,让自己显得了不起;然而这一种和那一种,卓著和不起眼的,都要在荣耀中与基督同坐;而且可能在后的将要在前。 在那些确实优秀的人当中,他们就像约翰,特别爱思考,有极大的知识的恩赐,用这些来服事教会;其他人像彼得,是特别活跃勇敢,坚强,有许多功绩,就这样大大服事他们的世代。一些人的功用就像教会的眼睛,其他人就像教会的手,所有都是为了身体的益处。(2.) 在尊荣基督方面,在一些好人和其他人之间有何等大的不同,然而二者都得主的喜悦。一些人更是在委身的举动,非同寻常表现出信仰热情方面服事基督;他们这样作是好的,他们这样作,是给主作的。 彼得不应该因让自己跳在海里而受责备,而应该因他的热心和爱的强烈受称赞;那些因爱主,离开世界,与马利亚一道坐在祂脚前的人,也一定要得称赞。但其他人更多是在世界的事务上服事基督。他们就像在这里其他的门徒那样,留在那条船上,拉网,把鱼带到岸上;这样的人不应受到责备说他们爱世界,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像其他人一样,是真正在服事基督,即使他们在管理饭食也是如此。如果所有门徒都像彼得一样行事,他们的鱼和渔网会怎样?然而如果彼得和他们做得一样,我们就没有了这圣洁热心的实例。基督极其喜悦这两样,我们也一定要是如此。(3.) 把基督的门徒带到岸上,到祂那里,离开像这海上的世界的方法有好几样。一些人,就像殉道士那样热心为基督,跳在海里,因遭遇暴力而死,被带到祂那里;其他人按自然寿数死,这样被带到祂那里,拉着渔网,这没有那么可怕;但两者最终都在安全宁静的岸上与基督相见。

V. 他们到岸上,主耶稣怎样招待他们。

1. 祂为他们作好了供应。他们上岸的时候,又湿又冷,疲倦饥饿,他们发现在那里有一极好的火,给他们暖身子,把他们弄干,还有鱼和饼,充分预备好作美好的一顿饭食。(1.) 我们无需好奇探究这火,这鱼和这饼是从哪里来的,就像无需探究乌鸦带给以利亚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一样。祂可以加增已有的饼和鱼,若是乐意,可以作成新的,或者把石头变为饼,或差遣祂的天使去取这些,祂知道在哪里可以得着。我们不确定这预备是在露天准备好,还是在岸上某处渔民的小屋或棚子里;但这里的不是什么有大排场或精巧的东西。我们应当满足于卑微之物,因为基督对此感到满足。(2.) 我们可以从基督看顾门徒的这个实例得到安慰;祂有东西供应我们一切的缺乏,并且知道我们所需用的。这些渔夫疲劳工作之后,祂充满慈爱为他们作供应;确实倚靠耶和华而行善的要得粮。这是对基督工人的鼓励,祂使他们得人如得鱼,他们可以依靠使用他们的那一位为他们作供应;如果他们在世上得不到鼓舞,像保罗那样落入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的窘况,就让他们对在这地上能得到的感到知足;有更美的事情为他们保留,要在祂国里,坐在祂的席上吃喝,路 22:30。不久之前,门徒用一片烧鱼招待基督(路24:42),现在,作为朋友,祂回报他们的爱,用一条鱼招待他们;不,在捕到的这一网鱼中,祂回报他们的超过百倍。

2. 祂要他们把他们捕到的一些鱼拿来,他们就拿出,约21:10-11。 这里请观察,

(1.) 基督命令他们把他们捕到的这网鱼带上岸:“把你们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让我们来吃;”不是祂似乎需要,没有这就不能为他们做饭;而是,[1.] 祂要他们吃他们两手劳碌得来的,诗128:2。靠着神的祝福,通过我们自己的勤奋和诚实工作得来的,如果神赐我们能力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当中就特别甘甜。圣经说到那懒惰的人,不烤打猎所得的;无心烹调他费尽劳力捕获的,箴12:27。但基督要藉此教导我们使用我们有的。[2.] 祂要他们品尝祂神迹带来的赐予,让他们可以见证祂的大能和良善。基督加在我们身上的福益不可埋没和储藏起来,而是要使用摆上。 [3.] 祂要举出一个在灵里招待所有信徒的实例,在这方面,这是最自由和亲密的 — 就是祂与他们,他们与祂一同坐席;他们的美德得祂喜悦,祂赐的安慰也令他们欢喜;祂在他们里面作成的,祂从他们那里接纳过来。[4.]得人如得鱼的神的工人,一定要把他们所有的收获带到他们的主那里,因为他们的成功是依靠祂。

(2.) 他们对这条命令的顺服,约21:11。圣经说(约21:6),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就是说,他们发觉这甚难,这是超过他们能稳妥处置的;但命令他们把鱼拉上岸的那一位,让这件事变得容易。就这样,那得人如得鱼的人,当他们把人的灵魂网在福音的网中时,没有神恩典继续的作用,是不能把他们拉上岸,不能继续和完成那已经开始的善工。如果帮助我们得着他们,没有祂我们什么也打不着的那一位,不通过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他们,以此帮助我们去保守他们,吸引他们上岸,我们最终就要失去他们,林前3:7。 请观察,[1.] 谁最积极把鱼拉上岸:是彼得,像从前一样(约21:7),显出比他们任何一个人对祂主自己更火热的感情,同样在这件事上,他表现出更愿意顺服他主的命令;但不是所有忠心的人都同样外向表露。[2.]他们捕获的鱼的数目。他们好奇要点数鱼,也许是为了分成一份一份;鱼总共有一百五十三条;并且所有的都是大鱼。这远超他们目前供应所需的,但他们可以把鱼卖掉,钱可以用来支付他们回耶路撒冷的费用,他们很快就要回到那里去。[3.] 基督看顾他们,神迹和怜悯都加增的一个进一步实例:鱼虽这样多,而且都是大鱼,网却没有破;就这样他们一条鱼也没有失去,他们的网也没有损坏。圣经说(路5:6),他们的网破了(亨利先生使用的译本如此作,其它一些译本作“网开始破裂”,译者注)。也许这是借回来的网,因为他们撇下他们自己的网已经很久;如果是这样,基督就是在教导我们爱护我们借回来的,把它看作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样。他们的没有破,这是好的,因为他们现在不像从前那样有闲暇时间补网。福音的网网住众人,一天三千人,却没有破;至今仍一样大有能力把人带到神这里。

3. 祂邀请他们来吃饭。请留意他们保持距离,他们不敢问祂:“祢是谁?”因为知道是主,祂非常亲切地对他们说,“你们来吃早饭。”

(1.) 这里请看基督是如何无拘束地与门徒在一起;祂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祂不是说,你们来侍候我,你们来服事我,而是“你们来吃早饭。”不是你们自己去吃饭,就像仆人受安排这样做,而是“你们来吃早饭,与我一起吃。”这里提到这亲切的邀请,可能是为了以此说明,[1.] 基督向门徒发出呼召,在这地上进入恩典中与祂相交。样样都齐备了,你们来吃。基督是一场盛宴;来,以祂为食物吃下;祂的肉真是可吃的,祂的血真是可喝的。基督是朋友,来,与祂一起吃,祂要欢迎你,歌5:1。[2.] 祂将要发出的呼召,呼召他们以后在荣耀中进入与祂的完全享受: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一道坐席。基督有能力与祂所有的朋友,所有跟从祂的人一道吃饭,有足够的地方和供应给他们全部人。

(2.) 请看门徒在基督面前是多么敬畏。他们多少犹豫,不敢使用祂邀请他们来享受的自由,从祂邀请他们来吃饭来看,他们应该是站着不动。他们要与官长坐席,如此一位官长,就留意在他们面前的是谁。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祂:“祢是谁?”这是 [1.] 因为不敢对祂如此冒失。虽然或许祂现在一开始是以一种掩饰显现,就向对那两位门徒显现一样,当时他们的眼睛迷糊了,不认识祂,然而他们很有理由认为这是祂,不可能是别人。或者,[2.]因为他们不愿如此大大暴露出自己的愚昧。当祂向他们发出祂大能与良善的实例后,他们如果质疑这到底是不是祂,这就肯定真是愚蠢了。当神在祂护理之工中已经赐给我们祂看顾我们身体的可感受证据,已经在祂的恩典中赐我们祂对我们灵魂的美意,对它们动善工的显明证据,我们会对我们的不信感到羞耻,不敢问祂没有留下余地让我们质疑的事情。没有根据的怀疑必须被压制,不可开始。

4. 祂为他们分食物,就像筵席的主一样,约21:13。祂看到他们仍怕羞胆怯,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每个人给一些。无疑祂祝谢(就像在路24:30一样),但这是祂众所周知一贯的做法,所以这里无需提及。(1.) 这里招待吃的不过是普通之物;这是吃鱼,粗糙烹调;这里没有任何豪华的,没有任何奇特的东西;确实是丰盛的,但却是简单和家常的食物。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基督虽然进入了高升的状态,却是通过吃饭将自己活活显给人看,而不是通过享受盛筵显明自己是王。除非有调味品和酒,就不能使自己满足于饼和鱼的人,是几乎不能出于内心在这地上与基督祂自己一同吃喝。(2.) 基督亲自开始。虽然也许祂有了一个得了荣耀的身体,就无需吃,然而祂要表明祂有一个能吃喝的真实身体。使徒列举和祂同吃同喝,作为祂复活的一个证据,徒10:41。(3.) 祂把食物递给所有客人。祂不仅为他们作供应,邀请他们来吃,还亲自在他们当中分发,放在他们手里。就这样,对我们来说,救赎福益的应用,就像它的取得一样,是归于祂的恩惠。祂赐我们力量把这些福益当作食物吃下。

这位福音书作者讲到他们吃饭为止,作出这说明(约21:14):耶稣向门徒显现,或向他们大部分人显现,这是第三次。一些人认为,这是第三日。在祂复活那日,祂显现五次;第二日是七夜过后那日;这是第三日。或这是祂向相当多聚集在一起的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显现;虽然祂已经向马利亚,向妇女,向两位门徒,以及向矶法显现,然而在这之前,祂只是向他们任何聚集在一起的人显现过两次。指出这点,[1.] 是为了证实祂复活的真实;显现两次、三次,因为事情是确实的。不相信第一次显现的人,要被带领来相信后来异象发出的见证。[2.] 是基督继续向门徒施行慈爱的一个实例;以此,再一次,第三次,祂眷顾他们。数算基督恩惠的眷顾,这是好的;因为祂数算这些,如果我们行事为人与它们不配,这就要被记起,作为对我们的责备,就像所罗门得到提醒,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已经向他显现两次。这是第三次;我们恰当善用了第一和第二次了吗?见林后12:14。这是第三次,也许这是最后一次。

约21:15-19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太16章17节称“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祢是无所不知的,祢知道我爱祢。”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我们在此看到基督在饭后与彼得的谈话,大部分是关乎祂自己,在其中,

I. 祂检查他对祂的爱,赋予他一项与祂羊群有关的责任,约21:15-17。 请观察,

1. 基督开始与彼得谈话的时间。— 是在他们吃完了早饭后,吃饱了,很有可能听到了如此造就人的谈话,就像我们的主耶稣习惯了在桌边谈话那样。基督预见祂要对彼得说的话会给他带来一些不安,所以等到他们吃了饭以后才说,因为祂不愿扫了他吃饭的兴致。彼得自己清楚他招致了他夫子的不悦,除了对他背叛和忘恩的责备之外,就不能盼望得着什么。“这就是你对你朋友的爱吗?我岂不是告诉你,你要显明是一个懦夫吗?”而且,他大可以有理由期望被剔除出门徒的名单,从这神圣的一群人中被驱逐出去。自从他的夫子复活后,他若没有见过祂三次,也是见过了两次,关于这件事,祂对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可以想象,彼得对他与他的夫子现在有什么关系充满怀疑;有时往最好处想,因为他和其他人一样得了恩待;然而却不是不带着一些惧怕,担心责备会最终临到,要他为一切事情付出代价。但现在,最后,他的夫子救他脱离痛苦,对他说祂要说的话,确立他身为一位使徒的地位。祂没有急匆匆对他说他的过错,而是推迟一段时间;没有不合时宜地对他说这事,干扰在吃饭的众人,而是他们吃完了早饭,一起吃完饭,象征和好后,然后祂与他谈论此事,不是像与一位罪犯谈话,而是像与一位朋友交谈。彼得已经为此事自责,所以基督没有为这事责备他,也没有对他直接提到这事,只是通过暗示;对他的真诚感到满意,这罪过不仅得赦免,还不被记起;基督让他知道,他像从前一样,是祂所亲爱的。在此祂给我们一个鼓舞的实例,看到祂对悔改之人的温柔,并且教导我们,以同样的态度,用柔和的灵挽回像这样跌倒的人。

2. 这谈话本身。这里是同样的问题问了三次,同样的回答回复三次,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然而却不是重复话。我们的救主重复同样的事,说到这点,更打动彼得,以及在场的其他门徒;福音书作者重复,把它书写下来,更打动我们,以及所有读到这段的人。

(1.) 三次基督问彼得,他爱祂还是不爱。第一次问题是,“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请观察,

[1.] 祂怎样称呼他:约拿的儿子西门。祂提名向他说话,为要更打动他,就像在路22:31, 西门!西门!祂没有称他矶法,也没有叫他彼得,祂给他的那名字(因为他已经失去这这些名字象征的他力量和稳固的光荣),而是称呼他起初的名字,西门。 然而祂不是对他说严厉的话,也没有不提他的名叫他,虽然他配得这样的对待;正如祂称他为有福的时候叫他西门巴约拿那样,太16:17,祂称他约拿(或约翰)的儿子西门,让他想起他的出身,那是多么卑微,何等不配他被高升达到的尊荣。

[2.] 祂怎样盘问他:“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第一,“你爱我吗?”如果我们要试验自己是否真是基督的门徒,这必然是要问的,我们爱祂吗?但基督现在问彼得这个问题是有特别原因的。1. 他的跌倒已经引出对他爱的怀疑:“彼得,我有理由怀疑你的爱,如果你真的爱我,就不会在我受苦的时候羞耻害怕不敢认我。你的心不与我在一处,怎能说你爱我?”请注意,当我们做了那使我们的真诚变得可疑的事时,绝不可把对我们真诚的质疑看作是对自己的冒犯;在震动跌倒后,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要太快安心下来,免得我们在错误的根基上安定。这问题是感人的;祂不是问,“你怕我吗?你尊荣我吗?你赞美我吗?”而是,“你爱我吗?只要拿出这样的证据,那得罪的事就要得到宽容,不再提起。”彼得已经承认自己是一个悔改的人,请看他的泪水,他重回门徒这群人当中;他现在是作为一个悔改之人经受考验;但这问题不是,“西门,你哭了多少?你有多经常禁食,苛责你心?”而是,“你爱我吗?”是这一点,让其它表示悔改的话得基督接纳。基督看悔改之人,看重的大事是他们怎样在悔改时看祂。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不是因为她的哭多,而是因为她的爱多。2. 他的作用要求他行出他的爱。在基督把祂的羊托付给他看护之前,祂问他,“你爱我吗?”基督如此温柔看顾祂的羊群,以致除了那些爱祂,所以为祂缘故爱所有属祂之人的人以外,就不会把他们托付给任何人。那些不真正爱基督的人,绝不会真正爱人的灵魂,也不会很自然地按理当那样关心他们的处境;爱他工作的神的工人也不会不爱他的主。除了对基督的爱,就没有什么能驱使神的工人欢喜经受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林后5:13-14。 但这爱要使得他们的工作变得容易,使他们做工时真正热心。

第二,“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pleion touton。1. “你爱我比你爱这些更深吗?比你爱这些人更深吗?”你爱我比你爱你的好朋友雅各或约翰,或者你自己的兄弟和同伴安得烈更深吗?不爱祂比爱世上最好朋友更深,使之看上去有任何时候两边形成比较或竞争的人,是不正确地爱着基督。或者,“比你爱这些事情更深吗?比爱这些渔船和渔网更深吗?比爱一些人当作消遣的一切打鱼之乐更深吗?比爱其他人当作工作的打鱼获利更深吗?”真正只爱基督的人,爱祂比爱这世上一切感官之乐和一切利益更深。“爱我比你爱这些更深吗?比你爱你现在所做的事更深吗?如果是这样,撇下它们,让你自己专注做牧养我羊群的工作。”惠比博士这样认为。2. “你爱我比这些爱我的人更深吗?比其余门徒中的任何人更深爱我吗?”那么这问题就是为了责备他虚妄的夸口,就是所有人都不认祢,我也总不能不认祢。“你还是这样想吗?”或者向他表明,他现在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理由来爱祂,因为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超过他们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不认基督的罪比他们离弃祂的罪更大。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路 7:42。请注意,我们所有人都应争取在对基督的爱上出人头地。追求那最爱基督的事,这不是破坏和睦;在这种爱上走在别人前面,这不是破坏善行。

第三,第二第三次基督提出这问题,1. 祂不再提比这些更深吗的这比较,因为彼得在回答的时候,谦卑地不提这一点,不愿把自己和他的弟兄作比较,更不愿把自己看作在他们之前。虽然我们不能说,我们爱基督比其他人更深,然而如果我们能说,我们真的爱祂,就要得悦纳。2. 在原文中,最后祂改变了用词。在前两次询问中,原文用的词是Agapas me — 你为我保留一种爱吗?作为对此的回答,彼得用了另外一个词,更加强调,Filo se — 我深爱祢。最后一次提问时,基督使用了这个词:你真的深爱我吗?

(2.) 三次彼得用同样的回答回应基督:“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请观察,[1.] 彼得没有妄称比其余门徒更深爱基督。他现在为他那句鲁莽的话,就是所有人都不认祢,我也总不能不认祢而感到羞愧;并且他有理由为此感到羞愧。请注意,虽然我们一定要追求比其他人更好,然而我们却一定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因为我们更知道自己的恶,多于知道我们任何一位弟兄的恶事。[2.] 然而他一次又一次承认他爱基督:“主啊,是的,肯定我爱祢;如果我不爱,就不配活着。”他看重祂,尊敬祂,感恩认识到祂的爱,全然委身于祂的荣耀和利益;他的心愿是向着祂,看没有了祂就有祸了;他以祂为乐,看在祂里面有说不出的喜乐。这等同于承认为他的罪悔改,因为得罪了我们爱的一位,这就让我们痛苦;并等于承诺将来跟随祂。主啊,我爱祢,永远不离开祢。基督祈求叫他不至于失了信心(路 22:32),因为他没有失了信心,他也没有失了爱;因为信心生发仁爱。彼得已经放弃他曾宣称的与基督的关系。他悔改,现在重新被接纳。基督把祂的考验放在这个要点上:你爱我吗?彼得也把要点放在这之上:主啊,我爱祢。请注意,能靠着恩典真正说爱耶稣基督的人,能以他们在祂里面的份得安慰,虽然他们每天都有软弱。[3.] 他诉诸于基督祂自己,作此事的证据:祢知道我爱祢;第三次却更强调地说:主啊,祢是无所不知的,祢知道我爱祢。他不是以与他同作门徒之人的名义作担保,让他们为他作证 — 他们可能会受他蒙蔽;他想他自己的话也不足采纳 — 他说话的信用已经被破坏了;但他让基督祂自己作见证,第一,彼得肯定基督无所不知,特别是祂知道人心,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约16:30。第二,无所不知的基督知道彼得对祂爱的真诚,愿意见证认同他的说法,对此彼得就满足了。一个假冒为善的人,想到基督无所不知,这就让他恐惧;因为神的全知要作见证控告他。但对于一个真诚的基督徒来说,可以诉诸于此,这是安慰: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基督比我们自己更知道我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有义,祂却知道。[4.] 基督问他第三次,你爱我吗的时候就忧愁,约21:17。第一,因为这让他想起他三次不认基督,这显然是为了提醒他这事:他思想起来,就哭了。每次记起过去的罪,即使是得赦免的罪,都让一个真正悔改的人重新忧愁。好使你在我赦免你一切所行的时候,心里追念,自觉抱愧。第二,因为这让他害怕,是不是他的主预见将来他有进一步的失败,大大否定他说他像从前一样爱祂的这宣认。彼得想,“我的主如果不是看到有理由,就不会这样拷问我。如果我再次受试探,我会变成怎样?” 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殷勤和恐惧,林后 7:11。

(3.) 基督三次把看顾祂羊群的工作交托给彼得: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1.] 基督交托给彼得看顾的人,是祂的小羊和祂的羊。基督的教会是祂的羊群,是祂用自已血所买来的(徒 20:28),祂是羊群的牧长。在这羊群中一些人是小羊,年幼未成熟软弱,其他是羊,成长有一些力量和成熟。那位牧人在此看顾这两样人,首先看顾小羊,因为在所有时刻,祂都表现出对他们的一种特别怜悯。祂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赛40:11。[2.] 祂交托给他关于他们的责任,就是喂养他们。用在约21:15,17的词是boske,严格的含义就是给他们食物;但用在约21:16的词是poimaine,意思是向他们更广泛地尽一位牧羊人的职分:“用恰当的食物喂养小羊,同样用需用的饮食喂养羊。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寻找和喂养他们,也要寻找和喂养不是这圈里的羊。”请注意,基督所有牧师的本分,就是喂养祂的小羊和羊。喂养他们,就是教导他们;因为福音的教训是灵里的食物。牧养他们,就是“带领他们到青草地,主持他们信仰的聚会,向他们教训一切的典章。按照他们各自的状况和情形,向他们作个人应用,以此喂养他们;不仅把食物摆在他们面前,还要喂养那些固执不情愿的,或软弱不能自己吃的人。”基督升上高天,赐下牧师,把祂的羊群交给爱祂,愿意为祂缘故看顾他们的人。[3.] 但祂为什么把这责任格外交给彼得?问那些为教皇至高无上作辩护的人,他们要对你说基督特此专门给了彼得,所以也是给了继承他的人,所以也是给了罗马的主教,一种在全基督教会之上绝对的管理权和领导地位,仿佛服事羊的责任给了他们权柄辖制所有的牧人;相反,很清楚的是彼得他自己从未宣称有这样的权柄,其他门徒也从未承认他有这样的权柄。赋予彼得的这传福音的责任,被人按照一种奇怪的诡计,用来支持那些谎称是他的继承人,骗取羊的财物,不是喂养他们,而是把他们吃了的人篡夺权力。但这里基督格外把这责任应用在彼得身上,是为了,第一,现在他懊悔自己曾发誓断绝使徒职分,就恢复他这职分,重新赋予他使命,既是为了满足他自己,也是为了满足他的弟兄。人认为,赋予一个被定犯了一件罪的人一项使命,这就等于是一种赦罪;无疑这赋予彼得的使命是一项证据,表明基督已经与他和好,否则祂就绝不会如此信赖他。论到某些曾经欺骗我们的人,我们说,“虽然我们饶恕他们,却绝不再会信任他们;”但基督赦免彼得的时候,把祂在地上最有价值的宝贝交托给了他。第二,这是为了唤醒他去勤奋履行他使徒的职分。彼得是一个具有勇敢和热心精神的人,总是冲在前说话和行事,为免得他受试探把指挥牧者的事揽在自己身上,他受命喂养羊,就像他自己命令所有的长老去做的那样,不是辖制所托付他们的,彼前5:2-3。 如果他要做事,就让他做这件事,不要妄自做更多的。第三,基督对他说的话,祂对所有门徒也这样说;祂命令他们所有人,不仅要通过使罪人归正,得人如得鱼(虽然那是对彼得说的,路5:10),还要通过造就圣徒,作喂养羊群的人。

II. 基督在这样委派彼得做行事的工之后,接着委派他做受苦的工。已经确立他使徒的尊荣,现在祂告诉他为他安排的进一步提升,就是殉道者的荣耀。请观察,

1. 基督怎样预告他的殉道(约21:18):你要伸出手来,是被迫的,别人要把你束上(像被捆绑的囚犯),带你到你很自然不愿意去的地方。

(1.)祂在给彼得关于他受苦的告知前面加上一庄严宣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基督不是说这是一件可能的事,可能会发生,而是说这是一件确定的事,“我告诉你。”“其他人可能会像你曾对我说的那样对你说,‘此事必不临到你身上;’但我说这事必临到你身上。”正如基督预见祂自己一切的受苦,同样祂预见所有跟从祂的人的受苦,预先告诉他们,虽然不像告诉彼得那样具体说,然而却是按总体说的,就是他们一定要背起他们的十字架。祂已经命令他喂养祂的羊,就命令他不要以为这事是安逸有尊荣,而是有苦难和逼迫,要为行善而受苦待。

(2.) 他具体预告说,他要在一个刽子手里受暴力迫害致死。一些人认为,他伸出手来,这指向他被钉十字架受死的方式;古人的传统如果可信,是告诉我们,彼得在尼禄手下,在罗马于公元68年,或其他人所说的,是在公元79年被钉十字架。其他人认为这是指被判死刑之人遭受的捆绑和囚禁。行刑的仪式和严肃大大激增了死的可怕,对任何有知觉的人来说,这看起来是双重可怕。受这些可怕死法的死,常常是忠心于基督之人的份,他们却是已经因羔羊的血胜过它。这预告虽然主要是指他的死,却在他死之前的受苦中有应验。他被关进监狱时,它就开始马上应验了,徒5:18;徒12:4。这里说的他被带到不愿去的地方,表明的不过只是这样的死,就连无知的人想起也不能不惧怕,面对它的时候不会不带着某种犹豫。成为基督徒,这并不使人不再是人。基督祂自己祈求挪去祂的苦杯。出于本性厌恶痛苦和死亡,这是与在这两样事情当中圣洁顺服神的旨意相当相容的。配得表彰的保罗,虽然盼望卸下重担,却承认自己不愿意脱下这个,林后5:4。

(3.) 祂把这与他之前的自由作比较。“曾经有时候,你对这些苦难都不晓得,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苦难来临时,我们常想起,从前并非如此,这就加增我们的痛苦;因着我们曾经经历自由、健康和丰富的甘甜,就越因着束缚、疾病和贫穷烦躁不安,伯29:2;诗42:4。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对自己这样理论:“我享受了多少年的兴盛,是过于我配得和善用的?已经得了福,我岂不也应受祸吗?”这里请看,[1.] 我们和我们的光景一样,是多么容易改变!那些曾经以力量和尊贵束腰,让自己沉浸在最大的自由,也许还有轻浮之中的人,可能会衰落到如此的光景,与这一些相反。见撒上2:5。[2.] 那些撇下一切跟从基督的人,现在就发生何等改变!他们绝不可再自己束上带子,自己给自己束腰,而是一定要让祂给他们束腰!绝不可再随意往来,而是按祂的旨意去祂要他们去的地方。[3.] 如果我们会活到老,我们肯定会发生何等改变!那些年轻时身体有力,精神饱满,可以轻易承受工作和苦难,想要就可享受欢乐的人,他们变老时,要发现自己力量不再,像参孙头发被剃,就不能象前几次出去活动身体了。

(4.) 基督告诉彼得,他要在老年时这样受苦。[1.] 虽然他要老迈,按自然进程不会活得更久,然而他的仇敌却要在他准备平静离开这世界时,用暴力加速他的离开,要在他的蜡烛快要往下烧到插口时将它吹灭。见代下36:17。[2.]在他年老之前,神要庇护他脱离仇敌的狂怒,让他更预备好受苦,教会可以更长时间享有他的服事。

2. 对这预告的解释(约21:19),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在跑完他的路后要怎样死,荣耀神。请观察,(1.) 不仅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而且按着定命,人人要怎样死,是自然还是受暴力而死,慢慢还是突然死,安宁还是痛苦地死。保罗讲到极大的死亡时,他暗示死亡是有各样程度; 进入世界是一条路,但离开的路有多条,并且神已经决定我们要走哪一条路。(2.) 每一个义人,无论他会怎样死,都要大大关注在这死中荣耀神;我们的首要目的岂不就是顺从主的话,为主而死吗?当我们忍耐地死,顺服神的旨意;喜乐地死,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被神使用而死,见证信仰的真实和美善,鼓励其他人,我们就是在死中荣耀神:这是所有好基督徒所切慕所盼望的,正如保罗切慕盼望的那样,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他们身上照常显大,腓1:20。(3.) 殉道士的死在一种特别的方式上荣耀神。他们至死捍卫的神的真理,藉着他们的死得到证实。那支持他们如此坚定经历苦难的神的恩典,藉着他们的死得到彰显。在他们受苦时大大向他们施予的神的安慰,以及他们安慰的源头,就是祂的应许,以及藉着他们的死,让所有圣徒持守信心,以神为乐。殉道士的血也就成了教会,以及成千上万人归正和得坚固的种子。所以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因为这是荣耀祂的;那些藉此付出如此代价尊荣祂的人,祂也要尊荣他们。

3. 于是祂对他说的命令的话:说了这话,也许看到彼得对此面无表情,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很有可能祂从吃饭坐着的位置上起身,稍微走开,命令彼得跟着祂。“你跟从我吧!”这句话是,(1.) 进一步证实他重新得到他主的恩待,以及他的使徒职分;因为“来跟从我”,这是那开始时的呼召。(2.) 这是对他受苦预告的解释,彼得也许一开始并不完全明白,直到基督给他打开这话的钥匙,就是“你跟从我吧:预料受到我已经受到的对待,走我已经在你前面走过的同一条血路;因为门徒不能大于主人。” (3.) 为激发和鼓励他忠心勤奋做一名使徒的工作。祂曾对他说要牧养祂的羊,让他把他的主摆在自己面前作为牧养看顾的榜样:“像我已经做的那样做。” 让在牧长手下作牧人的留心效法祂。基督在这地上的时候,他们跟从祂,现在祂要离开他们,祂仍向他们传讲同样的本分,虽然这本分要按另外一种方式行出,你跟从我吧;他们仍一定要跟从祂给他们所定的原则,祂为他们所作的榜样。在服事和受苦中,他们能得到比这更大的鼓励吗?[1.] 在此他们确实跟从了祂,这是他们现在的荣耀;跟从这样的领袖,有谁会感到羞耻呢?[2.] 以后他们要跟从他,这是他们将来的福;所以这是重复了基督向彼得所作的应许(约13:36),你以后要跟我去。在恩典中忠心跟从基督的人,肯定要跟祂进到荣耀里。

约21:20-25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祢的是谁?”的那门徒。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

I. 关于那蒙爱的门徒约翰,基督与彼得的交谈,在当中我们看到,

1. 彼得注目看他(约21:20):彼得顺服主的命令来跟从祂,转过来,很高兴主给他的尊荣,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也跟着。在此请观察,(1.) 对约翰的描述。他没有提自己的名字,认为自己的名字不配被保留在这些记载中;但对他自己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以充分让我们知道他指的是谁,而且告诉我们他如此紧紧跟从基督的原因。他是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祂特别爱他,超过其他人;所以你不能怪他,在基督眷顾门徒,与他们在一起的这几分钟宝贵时间内,他是渴求与祂尽可能靠近,要听祂的恩言。很有可能这里提到约翰曾靠着耶稣胸膛,在彼得鼓动下问那卖主之人的事(约13:24),是彼得接下来问关于他的事的原因,为了报答他之前的好意。那时约翰处在蒙眷顾之人的位置,躺在基督怀中,他利用这机会向彼得施恩惠。现在彼得处在眷顾之人的位置,蒙召与基督同行,他想自己要表谢意,为约翰问一个问题,向他施恩惠,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知道将来的事情。请注意,因我们有份于施恩座前,所以当为彼此的福益加以善用。在一个时候用他们的祷告帮助我们的人,应当得到我们在另外时候祷告的帮助。这是圣徒相通。(2.) 他做了什么:他也跟从耶稣,这表明他多么爱慕与祂在一处;祂在哪里,祂的这位仆人也愿在那里。基督呼召彼得来跟从祂时,看来祂要和他有某些私下的交谈;但约翰如此爱他的主,以致他宁愿做一件看起来粗鲁的事,也不愿失去能听基督任何讲论的益处。基督对彼得说的话,他当成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那句命令的话,“你跟从我吧”,是对所有门徒说的。至少他渴慕与那些与基督相交的人相交,与跟从祂的人在一处。把一个人带来跟从基督,要让其他人也参与来跟从。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歌1:4。(3.) 彼得注意到这一点: 彼得转过来,看见他。这可被看作,[1.] 是在跟从他的主这件事上分心,当受责备;他本应全心关注在跟从主上,等候听基督有什么进一步的话要对他说,但这时他四处看,要看谁在跟着。请注意,最好的人也会发现,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这是难的;在跟从基督方面,按理当那样思想如此专注于祂,这是难的:无必要和不合时地留意我们的弟兄,常常使我们转离与神相交。或者,[2.] 是关心与他同作门徒之人,值得称赞。主给他尊荣,把他从其他人中挑出来,他没有因此如此振奋,以致不出于爱心看一看那跟着的人。对我们弟兄爱的举动,必须伴随着相信基督的作为。

2. 彼得关于他的求问(约21:21):“主啊,这人将来如何?祢已经把我的工作讲给我听 — 喂养羊;告诉我我的份 —被带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这个人要做的事,他的份将会如何?”这可以被看作是,(1.) 关心约翰的话,对他的善意:“主,祢向我大大施恩。看,这是祢所爱的那门徒,他不像我,从未放弃过祢的恩待;他盼望祢留意他;祢对他就没有什么要说的吗?祢不告诉他他一定要怎样被祢使用,他一定会怎样得到荣耀吗?”(2.) 对基督说的,关于他受苦的事感到不安的话: “主,只有我一个人非得被带到不愿意去的地方吗?我非要被挑出来受践踏不可,这个人必然无需在这十字架上有份吗?”让我们自己顺从接受与别不同的受苦,我们认为自己单独落在其中的苦难,这是难的。(3.) 或者是好奇,真想既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将来的事的话。从基督的回答来看,这问题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基督已经交托他如此的珍宝,指出这样的试炼,他本应这样说才是合宜,“主啊,对这样的信任,这样的试炼,我要做什么,表明我自己是忠心?主啊,加增我的信心。让我的日子如何,我的力量也如何。”但他不是这样,而是[1.] 看来更关心别人,多于关注自己。我们如此容易在别人的事情上忙碌,却忽略了关心我们自己的灵魂 — 对外目光锐利,但自家却眼目昏花 — 在我们自己有足够的事可做,去察验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的路的时候,我们却论断别人,预测他们要做什么。[2.] 似乎他更关注发生的事,对于关注本分。约翰比彼得年轻,按自然过程,可能比他活得长久,他说:“主啊,他要被留到什么时候?” 其实,如果神用祂的恩典使我们能坚忍到底,有美好的结局,安全抵达天堂,我们就无需问,“在我们身后的那些人的份是如何?”若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岂不是好吗?我们一定要把圣经预言看作是指引我们的良心,而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好奇。

3. 基督对此询问的回答(约21:22),“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不像你一定要受苦,与你何干?管你自己的本分,现在的本分。你跟从我吧!”

(1.) 看来在此,在两方面表明基督对约翰的旨意:— [1.] 他不会像彼得那样受暴力逼迫而死,而是要等到基督祂自己通过自然的死,把他接到祂自己那里去。最可信的古代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约翰是全部十二使徒中唯一没有实际殉道而死的人。他常落在危险之中,受捆绑流放;但最终寿数满足安详去世。请注意,第一,我们死的时候,基督到我们这里来,要我们向祂交账;我们当关注的是预备祂到来。第二,虽然基督从祂门徒中呼召出一些人争战直到流血,但却不是全部。虽然殉道的冠冕闪亮荣耀,然而这位蒙爱的门徒却没有得到这冠冕。[2.] 他要等到基督来摧毁耶路撒冷后才死:一些人是这样理解他等到基督来。所有其他门徒都在那摧毁之前死去了;但约翰在这发生多年后还活着。神满有智慧地安排,其中一位使徒要活如此之久,封闭新约圣经正典,这是约翰庄严做的(启22:18),并且排除那仇敌的企图,这企图就是在仆人睡着之前撒下稗子。约翰活下去,对付爱宾(Ebion),塞林则(Cerinthus)和其他异端,这些人到了时候起来,说悖谬的话。

(2.) 其他人认为这只是对彼得好奇的责备,约翰等到基督再来,这只是一种荒唐的推测:“你为什么求问那与你不相干和隐秘的事?假设我定意约翰永远不死,这和你有什么关系?约翰何时何地怎样死,这不干你的事。我已经告诉你,在你这一方,你要怎样死;你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你跟从我吧!”请注意,基督的旨意,就是祂的门徒留心他们自己当前的本分,不好奇探究将来关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事。[1.] 有很多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我们很容易去考究。其他人的品格与我们无关,论断他们,我们就是越界,罗14:4。保罗说,他们怎样,这与我无关。其他人的事不容我们插手;我们必须安静做工,留心我们自己的事。很多微妙和古怪的问题,是由文士和世上的辩士提出,问的是关于神隐秘的旨意,以及那不可见世界的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说,“这与我们何干?”你说这人那人会如何?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此可以轻易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与我何干?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我们为什么要知道时候日期?隐秘的事不是属于我们的。[2.] 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是本分,而不是发生的事;因为本分是属于我们的,发生的事是属于神的 — 我们自己的本分,不是另外一个人的本分;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我们目前的本分,不是以后的本分;因为对今天来说,对今天的指引就足够了:义人的脚步,被耶和华立定(诗 37:23); 他得引导一步接着一步走。在此我们一切的本分都概括在跟从基督这句话里了。我们一定要跟从祂的一举一动,让自己适应祂的一举一动,跟从祂,去荣耀祂,就像仆人跟从主人一样;我们一定要行在祂曾行过的道中,目标是祂在哪里,我们也在那里。如果我们认真尽跟从基督的本分,就无心、也无时间插手那不属于我们的事了。

4. 从基督这句话里出来的误解,就是那门徒不死,而是常与教会同在直到时间的末了;以及重复基督的话,打消这主张,约21:23。在此请观察,

(1.) 教会里轻易出现一个错误,误解基督的话,把假设变成一种立场。因为约翰必不殉道而死,他们就得出结论说他根本不死。

[1.] 他们愿意期望这一点,因为他们不能不渴望这一点。Quod volumus facile crediumus—我们轻信希望是真的事。他们认为,其余的人都去了,而约翰在肉身之内一直活着,继续在这世上,直到基督再来,将会是对教会极大的祝福,各个世代的教会就都可以求助于他得到圣言。当他们一定要失去基督身内的同在,他们希望可以得着祂所爱的那门徒的同在;仿佛这必然要补上祂身内同在的缺失,忘记了那配得称颂的圣灵,那保惠师,要做成此事。请注意,我们很容易太偏爱人和方法,工具和外在的帮助,以为我们若总是得着这些,我们就有福了;而神要改变祂的工人,却继续祂的工作,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人。教会在一位永在圣灵的引导下,无需不死的工人作它的向导。

[2.] 也许他们现在发现约翰比所有其他使徒都活得更久,他们的这期望就更坚定了。因为他活得长久,他们就一厢情愿以为他要永远活着;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来8:13。

[3.] 然而,这出于基督的一句话,遭误解,然后变成教会的一种说法。所以我们当看到,第一,人传统的不确定,把我们的信心在其上建造,这是何等愚昧。这里是一种传统,一种使徒传统,一种说法,传在弟兄中间。这是出于早期,这是广传,这是公开;然而这却是假的。那么天特会议颁令,说当带着等同于对圣经的敬畏和敬虔之情领受的并非记载在圣经中的传统,就是何等更不可靠。这里的这说法,是对圣经的传统解释。不是举出基督新的说法,只是弟兄们对祂确实曾经说过的话的解释,然而这却是一种误解。让圣经作自己的解释者,自己解释自己,因为它是大大地作它自己的证据,证明自己,因它是光。第二,人容易误解基督的话。最大的谬误曾有时躲在无可辩驳的真理的影子之下,圣经遭不学无术和不稳固之人的曲解。如果我们听到基督的话被误解,被引用来支持敌基督的错谬,以及例如化质说这无耻的教训 — 妄称建立在“这是我的身体”这基督配得称颂的话之上,我们绝不可以为奇怪。

(2.) 遵循基督的话,常常持守,就轻易纠正像这样的错误。这位福音书作者就是这样,在这里通过重复基督本身这句话,以此纠正和控制在弟兄之间的这说法。祂没有说这门徒要不死,那么让我们也不要这样说;但祂说的是,“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祂这么说,仅此而已。祂的言语,你不可加添。让基督的话自己为自己说话,除了真实和自然的含义之外,不要加上别的意思;让我们认同这一点。请注意,终结人的争论的最佳方法,就是持守圣经明明白白的话语,按照赛8:20这节经文说话和思想。圣经的言语,圣灵所指教的言语,林前2:13,是圣经真理最安全和最恰当的载体。正如圣经本身,若正确听从,就是击伤所有危险错谬的最有力武器(所有自然神论者、索西奴派、教皇党人和狂热派都尽其所能贬低圣经的权威),同样圣经本身,人若谦卑加以接受,就是医治对同一真理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伤口的最佳解药。对同一逻辑和形而上学,以及玄妙之事的相同术语是否恰当不能认同的人,却仍可能认同同样的圣经用词,然后同意彼此相爱。

II. 我们在此看到这卷福音书,以此伴随它的福音故事的结束,约21:24-25。 这位福音书作者不像其他三位那样如此突然结束,而是带有某种乐章结尾的写法。

1. 这卷福音书以对它的作者或执笔人的叙述作为结束,与之前记载的有平稳过渡(约21:24):为这些事作见证,向当时的人作见证,记载这些事,使后人得益处的,就是在前面的经文中彼得和他的主谈论的这同一位— 使徒约翰。在此请观察,(1.) 书写基督历史的人,不以签署自己名字为耻。约翰在此实际上是署上他的名字。正如我们确知旧约圣经前五卷书作者的名字(这五卷书是那启示的根基),同样我们确定书写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新约圣经五经的笔者的名字。对基督生死的记载,不是我们不认识的人的转述,而是由我们知道他们是诚实的人写成,他们不仅愿意对此宣誓证明,还更进一步,愿意用他们的血加以印证。(2.) 书写基督历史的人,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认识书写,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按照他们眼见耳听所见证的。这历史的执笔人是一位门徒,一位蒙爱的门徒,一位曾经靠在基督怀里,亲自听过祂讲道和谈话,曾见过祂行的神迹,以及祂复活见证的人。是他,见证他非常肯定的事。(3.) 那些书写基督历史的人,正如他们见证他们所见的,同样他们所写的是他们首先见证的。首先是带着最大确定的口传,然后付诸于书写。他们在讲坛上见证此事,在审讯台前见证此事,严肃证明,坚定公开承认,不像游客叙述他们的旅行,娱乐众人,而是作为起誓的证人,叙述他们知道是有后果的事,带着至大的慎重和准确,对此作出判断。他们所写的,是作为坚持承认的宣誓书来写的。他们所写的,是向世人发出的不断见证,见证基督教训的真实,按照我们接受与否,要作支持或反对我们的见证。(4.) 基督的历史要笔之于书,可以更完全和确定地传到各地,贯穿历世历代直到末了,神如此施恩命定此事,为要支持教会,使教会得益处。

2. 它以见证这里所讲述之事的真实作为结束: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这可以理解为, (1.) 表明在这种性质的诸般事情上人的共识,就是,一个名声无瑕疵的目击见证人的见证, 庄严见证他曾看到的,为着更大的确定将这见证书写下来,这是无可指摘的证据。我们知道,就是说,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个人的见证是有效的,除非我们能证明它的不是,否则人类共有的信念就要求我们相信这见证;在其它的案例中,人根据这样的见证作判断和判决。福音的真实,在我们对这种性质的一件事上能合理希望、期望得到的一切证据上最终得到证实。耶稣确实传讲这样的教训,行过这样的神迹,从死里复活,因这样在其它情形里总是为人接纳的证据,就证明是无可否认的,所以一切无偏见的人,都对此感到满意;那么就让祂的教训自己举荐自己,让祂的神迹证明它是出于神的。或者,(2.) 表明众教会在那时对这里所记载之事真实性的满意确信。一些人把这理解为是以弗所教会的签署认同,其他人认为这是亚细亚众教会的使者或神的工人对此叙述的签署认同。这不是说神所默示的圣经需要从人而来的证明,或从人领受任何附加的,证实他的可信;而是藉此他们举荐它,让众教会留意,认识这是神所默示写成的,宣告从中他们得到的满意确信。或者,(3.) 这是表达了福音书作者自己对他所写之事真实性的确信,像那句话(约19:35),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他用复数讲到自己,我们知道,不是为了要声势浩大的缘故,而是为了谦卑的缘由,正如约壹1:1,我们所看见;以及彼后1:16。请注意,福音书作者他们自己对他们见证和传递给我们之事的真实性感到完全满意。他们不要求我们相信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不是的,他们知道他们的见证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把今生来生都押在了上面;因着相信他们所说所写的,抛弃今生,依靠来生。

3. 它以等等作为结束,这指的是还有许多的事,我们主耶稣说过做过,非常值得纪念的事,当时活着的人都很清楚,但认为不适合记载下来留给后人的事,约21:25。有许多非常值得注意,可以加以应用的事情,如果详细写下来,加上它们各样的细节,那么就是世界本身,就是世界上一切的图书馆,也容不下可以写成的书。就这样,他是像一位演说家,像保罗那样结束(来11:32),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时候就不够了。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福音书不更长一点,它们为什么不让新约圣经历史像旧约圣经那样大量和长篇,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1.) 这并非因为它们已经耗尽了它们的主题,没有更多值得写的事情;不是的,有许多基督的言行,是任何一位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记载下来,却值得用金子为笔画写下的。因为,[1.] 基督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注意,能供我们善用。祂从未说过一句无聊的话,做过一件无聊的事;而且祂从未说过做过任何卑贱、微不足道、琐碎的事,而最有智慧或最好的人,他们所说所做的,远不止是上面的情形。[2.] 祂的神迹有许多,非常多,多种多样,并且按时机,常常重复。虽然一件真实的神迹也许就足以证实神的一项使命,然而在众多不同的人,众多不同的情形中,在众多不同的见证人面前,这些神迹重复,极有力地证明它们是真正的神迹。每一件新行的神迹,让关于前一件神迹的报告更加可信;众多的神迹,让整个报告不容置疑。[3.] 福音书作者在不同场合对基督的讲道和神迹作了普遍叙述,加入许多细节,如太4:23-24;太9:35;太11:1;太14:14,36;太15:30;太19:2;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当我们讲到基督,我们面前有丰富的主题;实际超过记叙,毕竟,人所告诉我们的,还不到一半。圣徒保罗引用了基督的一句话,是任何一位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徒20:35),无疑还有更多的话。祂所有的话都是箴言。

(2.) 但这情况是出于三个原因:— [1.] 因为没有必要写下更多。这是这里所暗示的。有许多其它的事,是没有写下来的,因为没有理由要把它们写下来。所写下来的,是对基督教训,以及对祂教训的证明的充足启示,其余的不过是具有同样目的。那些以此争辩反对圣经作为我们信心与实践准则的全备性,支持并非记载在圣经之中的传统的必要性的人,应当让我们看到他们自称存在于传统之中,成全笔之于书的神的道的东西;我们肯定那是有与笔之于书的神的道相反的事,所以我们加以拒绝。因着这些,所以我们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传 12:12。如果我们不相信、不善用所写的,即使再有更多我们也不会相信善用。[2.] 没有可能把所有都写下来。圣灵有可能把所有都写下来,但做笔记的人在道德上不可能把所有都记下来。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这是足以平常和有道理的夸张说法,所要表达的不过就是,这要充满大量和不可思议的书卷。这要成为如此篇幅浩大和超越限度的历史书,是从未有过的;这样的历史书要排挤掉所有其它的著作,不给我们留下它们的位置。要是我们记载下基督没有任何重复的话,整夜祷告神时一切的祷告,这要记满多少书卷?如果祂所有的讲道和谈话具体记下,还有祂的神迹、祂的医治、祂一切的工作,祂一切的受苦,这是何等多得多呢?这要成为一件无休止的事了。[3.] 把更多的写下来,这是不适当的;因为从一种道德的意义来说,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基督本可以对门徒说一些话,却没有说,因为他们还承受不了;出于同样原因,福音书作者没有写下他们本可以写下的事情。 世界也容不下了,choresai。这是在约8:37,“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中所用的那个词。这些事如此多,结果找不到能容下它们的地方。人所有的时间都会用来读这些事,其它的本分都会因此被排挤出去了。对于已经写下来的,人忽视了很多,忘记了很多,对很多的事作疑心的辩论;如果这整一段历史扩展成全世界的书,具有同样权威和必要性,人也会对此如此看待;特别是因为所写下来的,应当默想和解释,神满有智慧认为,留下空间做这样的事是应当的。父母和牧师在进行教训时,必须考虑他们教导的人的承载能力,并且要像雅各一样,必须小心不要过分驱赶。让我们为着所写成的圣经感恩,不要因着它们浅白简短,对它们的重视就降低了,而要勤奋善用神认为合适作出启示的,并渴望进步,到我们承受能力如此提高和扩展的地步,以致这些能力不落在超载的危险之中。

这位福音书作者以阿们作为结束,因此以信心的阿们印证,让我们也以我们信心的阿们作如此印证,赞同福音,就是它是真的,全部都是真的;对所写下的说满足的阿们,认同它们能使我们有得救的智慧。阿们,诚心所愿。

约21:20-25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祢的是谁?”的那门徒。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

I. 关于那蒙爱的门徒约翰,基督与彼得的交谈,在当中我们看到,

1. 彼得注目看他(约21:20):彼得顺服主的命令来跟从祂,转过来,很高兴主给他的尊荣,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也跟着。在此请观察,(1.) 对约翰的描述。他没有提自己的名字,认为自己的名字不配被保留在这些记载中;但对他自己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以充分让我们知道他指的是谁,而且告诉我们他如此紧紧跟从基督的原因。他是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祂特别爱他,超过其他人;所以你不能怪他,在基督眷顾门徒,与他们在一起的这几分钟宝贵时间内,他是渴求与祂尽可能靠近,要听祂的恩言。很有可能这里提到约翰曾靠着耶稣胸膛,在彼得鼓动下问那卖主之人的事(约13:24),是彼得接下来问关于他的事的原因,为了报答他之前的好意。那时约翰处在蒙眷顾之人的位置,躺在基督怀中,他利用这机会向彼得施恩惠。现在彼得处在眷顾之人的位置,蒙召与基督同行,他想自己要表谢意,为约翰问一个问题,向他施恩惠,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知道将来的事情。请注意,因我们有份于施恩座前,所以当为彼此的福益加以善用。在一个时候用他们的祷告帮助我们的人,应当得到我们在另外时候祷告的帮助。这是圣徒相通。(2.) 他做了什么:他也跟从耶稣,这表明他多么爱慕与祂在一处;祂在哪里,祂的这位仆人也愿在那里。基督呼召彼得来跟从祂时,看来祂要和他有某些私下的交谈;但约翰如此爱他的主,以致他宁愿做一件看起来粗鲁的事,也不愿失去能听基督任何讲论的益处。基督对彼得说的话,他当成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那句命令的话,“你跟从我吧”,是对所有门徒说的。至少他渴慕与那些与基督相交的人相交,与跟从祂的人在一处。把一个人带来跟从基督,要让其他人也参与来跟从。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歌1:4。(3.) 彼得注意到这一点: 彼得转过来,看见他。这可被看作,[1.] 是在跟从他的主这件事上分心,当受责备;他本应全心关注在跟从主上,等候听基督有什么进一步的话要对他说,但这时他四处看,要看谁在跟着。请注意,最好的人也会发现,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这是难的;在跟从基督方面,按理当那样思想如此专注于祂,这是难的:无必要和不合时地留意我们的弟兄,常常使我们转离与神相交。或者,[2.] 是关心与他同作门徒之人,值得称赞。主给他尊荣,把他从其他人中挑出来,他没有因此如此振奋,以致不出于爱心看一看那跟着的人。对我们弟兄爱的举动,必须伴随着相信基督的作为。

2. 彼得关于他的求问(约21:21):“主啊,这人将来如何?祢已经把我的工作讲给我听 — 喂养羊;告诉我我的份 —被带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这个人要做的事,他的份将会如何?”这可以被看作是,(1.) 关心约翰的话,对他的善意:“主,祢向我大大施恩。看,这是祢所爱的那门徒,他不像我,从未放弃过祢的恩待;他盼望祢留意他;祢对他就没有什么要说的吗?祢不告诉他他一定要怎样被祢使用,他一定会怎样得到荣耀吗?”(2.) 对基督说的,关于他受苦的事感到不安的话: “主,只有我一个人非得被带到不愿意去的地方吗?我非要被挑出来受践踏不可,这个人必然无需在这十字架上有份吗?”让我们自己顺从接受与别不同的受苦,我们认为自己单独落在其中的苦难,这是难的。(3.) 或者是好奇,真想既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将来的事的话。从基督的回答来看,这问题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基督已经交托他如此的珍宝,指出这样的试炼,他本应这样说才是合宜,“主啊,对这样的信任,这样的试炼,我要做什么,表明我自己是忠心?主啊,加增我的信心。让我的日子如何,我的力量也如何。”但他不是这样,而是[1.] 看来更关心别人,多于关注自己。我们如此容易在别人的事情上忙碌,却忽略了关心我们自己的灵魂 — 对外目光锐利,但自家却眼目昏花 — 在我们自己有足够的事可做,去察验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的路的时候,我们却论断别人,预测他们要做什么。[2.] 似乎他更关注发生的事,对于关注本分。约翰比彼得年轻,按自然过程,可能比他活得长久,他说:“主啊,他要被留到什么时候?” 其实,如果神用祂的恩典使我们能坚忍到底,有美好的结局,安全抵达天堂,我们就无需问,“在我们身后的那些人的份是如何?”若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岂不是好吗?我们一定要把圣经预言看作是指引我们的良心,而不是用来满足我们的好奇。

3. 基督对此询问的回答(约21:22),“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不像你一定要受苦,与你何干?管你自己的本分,现在的本分。你跟从我吧!”

(1.) 看来在此,在两方面表明基督对约翰的旨意:— [1.] 他不会像彼得那样受暴力逼迫而死,而是要等到基督祂自己通过自然的死,把他接到祂自己那里去。最可信的古代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约翰是全部十二使徒中唯一没有实际殉道而死的人。他常落在危险之中,受捆绑流放;但最终寿数满足安详去世。请注意,第一,我们死的时候,基督到我们这里来,要我们向祂交账;我们当关注的是预备祂到来。第二,虽然基督从祂门徒中呼召出一些人争战直到流血,但却不是全部。虽然殉道的冠冕闪亮荣耀,然而这位蒙爱的门徒却没有得到这冠冕。[2.] 他要等到基督来摧毁耶路撒冷后才死:一些人是这样理解他等到基督来。所有其他门徒都在那摧毁之前死去了;但约翰在这发生多年后还活着。神满有智慧地安排,其中一位使徒要活如此之久,封闭新约圣经正典,这是约翰庄严做的(启22:18),并且排除那仇敌的企图,这企图就是在仆人睡着之前撒下稗子。约翰活下去,对付爱宾(Ebion),塞林则(Cerinthus)和其他异端,这些人到了时候起来,说悖谬的话。

(2.) 其他人认为这只是对彼得好奇的责备,约翰等到基督再来,这只是一种荒唐的推测:“你为什么求问那与你不相干和隐秘的事?假设我定意约翰永远不死,这和你有什么关系?约翰何时何地怎样死,这不干你的事。我已经告诉你,在你这一方,你要怎样死;你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你跟从我吧!”请注意,基督的旨意,就是祂的门徒留心他们自己当前的本分,不好奇探究将来关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事。[1.] 有很多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我们很容易去考究。其他人的品格与我们无关,论断他们,我们就是越界,罗14:4。保罗说,他们怎样,这与我无关。其他人的事不容我们插手;我们必须安静做工,留心我们自己的事。很多微妙和古怪的问题,是由文士和世上的辩士提出,问的是关于神隐秘的旨意,以及那不可见世界的状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说,“这与我们何干?”你说这人那人会如何?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此可以轻易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与我何干?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我们为什么要知道时候日期?隐秘的事不是属于我们的。[2.] 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是本分,而不是发生的事;因为本分是属于我们的,发生的事是属于神的 — 我们自己的本分,不是另外一个人的本分;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我们目前的本分,不是以后的本分;因为对今天来说,对今天的指引就足够了:义人的脚步,被耶和华立定(诗 37:23); 他得引导一步接着一步走。在此我们一切的本分都概括在跟从基督这句话里了。我们一定要跟从祂的一举一动,让自己适应祂的一举一动,跟从祂,去荣耀祂,就像仆人跟从主人一样;我们一定要行在祂曾行过的道中,目标是祂在哪里,我们也在那里。如果我们认真尽跟从基督的本分,就无心、也无时间插手那不属于我们的事了。

4. 从基督这句话里出来的误解,就是那门徒不死,而是常与教会同在直到时间的末了;以及重复基督的话,打消这主张,约21:23。在此请观察,

(1.) 教会里轻易出现一个错误,误解基督的话,把假设变成一种立场。因为约翰必不殉道而死,他们就得出结论说他根本不死。

[1.] 他们愿意期望这一点,因为他们不能不渴望这一点。Quod volumus facile crediumus—我们轻信希望是真的事。他们认为,其余的人都去了,而约翰在肉身之内一直活着,继续在这世上,直到基督再来,将会是对教会极大的祝福,各个世代的教会就都可以求助于他得到圣言。当他们一定要失去基督身内的同在,他们希望可以得着祂所爱的那门徒的同在;仿佛这必然要补上祂身内同在的缺失,忘记了那配得称颂的圣灵,那保惠师,要做成此事。请注意,我们很容易太偏爱人和方法,工具和外在的帮助,以为我们若总是得着这些,我们就有福了;而神要改变祂的工人,却继续祂的工作,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人。教会在一位永在圣灵的引导下,无需不死的工人作它的向导。

[2.] 也许他们现在发现约翰比所有其他使徒都活得更久,他们的这期望就更坚定了。因为他活得长久,他们就一厢情愿以为他要永远活着;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来8:13。

[3.] 然而,这出于基督的一句话,遭误解,然后变成教会的一种说法。所以我们当看到,第一,人传统的不确定,把我们的信心在其上建造,这是何等愚昧。这里是一种传统,一种使徒传统,一种说法,传在弟兄中间。这是出于早期,这是广传,这是公开;然而这却是假的。那么天特会议颁令,说当带着等同于对圣经的敬畏和敬虔之情领受的并非记载在圣经中的传统,就是何等更不可靠。这里的这说法,是对圣经的传统解释。不是举出基督新的说法,只是弟兄们对祂确实曾经说过的话的解释,然而这却是一种误解。让圣经作自己的解释者,自己解释自己,因为它是大大地作它自己的证据,证明自己,因它是光。第二,人容易误解基督的话。最大的谬误曾有时躲在无可辩驳的真理的影子之下,圣经遭不学无术和不稳固之人的曲解。如果我们听到基督的话被误解,被引用来支持敌基督的错谬,以及例如化质说这无耻的教训 — 妄称建立在“这是我的身体”这基督配得称颂的话之上,我们绝不可以为奇怪。

(2.) 遵循基督的话,常常持守,就轻易纠正像这样的错误。这位福音书作者就是这样,在这里通过重复基督本身这句话,以此纠正和控制在弟兄之间的这说法。祂没有说这门徒要不死,那么让我们也不要这样说;但祂说的是,“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祂这么说,仅此而已。祂的言语,你不可加添。让基督的话自己为自己说话,除了真实和自然的含义之外,不要加上别的意思;让我们认同这一点。请注意,终结人的争论的最佳方法,就是持守圣经明明白白的话语,按照赛8:20这节经文说话和思想。圣经的言语,圣灵所指教的言语,林前2:13,是圣经真理最安全和最恰当的载体。正如圣经本身,若正确听从,就是击伤所有危险错谬的最有力武器(所有自然神论者、索西奴派、教皇党人和狂热派都尽其所能贬低圣经的权威),同样圣经本身,人若谦卑加以接受,就是医治对同一真理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伤口的最佳解药。对同一逻辑和形而上学,以及玄妙之事的相同术语是否恰当不能认同的人,却仍可能认同同样的圣经用词,然后同意彼此相爱。

II. 我们在此看到这卷福音书,以此伴随它的福音故事的结束,约21:24-25。 这位福音书作者不像其他三位那样如此突然结束,而是带有某种乐章结尾的写法。

1. 这卷福音书以对它的作者或执笔人的叙述作为结束,与之前记载的有平稳过渡(约21:24):为这些事作见证,向当时的人作见证,记载这些事,使后人得益处的,就是在前面的经文中彼得和他的主谈论的这同一位— 使徒约翰。在此请观察,(1.) 书写基督历史的人,不以签署自己名字为耻。约翰在此实际上是署上他的名字。正如我们确知旧约圣经前五卷书作者的名字(这五卷书是那启示的根基),同样我们确定书写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新约圣经五经的笔者的名字。对基督生死的记载,不是我们不认识的人的转述,而是由我们知道他们是诚实的人写成,他们不仅愿意对此宣誓证明,还更进一步,愿意用他们的血加以印证。(2.) 书写基督历史的人,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认识书写,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按照他们眼见耳听所见证的。这历史的执笔人是一位门徒,一位蒙爱的门徒,一位曾经靠在基督怀里,亲自听过祂讲道和谈话,曾见过祂行的神迹,以及祂复活见证的人。是他,见证他非常肯定的事。(3.) 那些书写基督历史的人,正如他们见证他们所见的,同样他们所写的是他们首先见证的。首先是带着最大确定的口传,然后付诸于书写。他们在讲坛上见证此事,在审讯台前见证此事,严肃证明,坚定公开承认,不像游客叙述他们的旅行,娱乐众人,而是作为起誓的证人,叙述他们知道是有后果的事,带着至大的慎重和准确,对此作出判断。他们所写的,是作为坚持承认的宣誓书来写的。他们所写的,是向世人发出的不断见证,见证基督教训的真实,按照我们接受与否,要作支持或反对我们的见证。(4.) 基督的历史要笔之于书,可以更完全和确定地传到各地,贯穿历世历代直到末了,神如此施恩命定此事,为要支持教会,使教会得益处。

2. 它以见证这里所讲述之事的真实作为结束: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这可以理解为, (1.) 表明在这种性质的诸般事情上人的共识,就是,一个名声无瑕疵的目击见证人的见证, 庄严见证他曾看到的,为着更大的确定将这见证书写下来,这是无可指摘的证据。我们知道,就是说,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个人的见证是有效的,除非我们能证明它的不是,否则人类共有的信念就要求我们相信这见证;在其它的案例中,人根据这样的见证作判断和判决。福音的真实,在我们对这种性质的一件事上能合理希望、期望得到的一切证据上最终得到证实。耶稣确实传讲这样的教训,行过这样的神迹,从死里复活,因这样在其它情形里总是为人接纳的证据,就证明是无可否认的,所以一切无偏见的人,都对此感到满意;那么就让祂的教训自己举荐自己,让祂的神迹证明它是出于神的。或者,(2.) 表明众教会在那时对这里所记载之事真实性的满意确信。一些人把这理解为是以弗所教会的签署认同,其他人认为这是亚细亚众教会的使者或神的工人对此叙述的签署认同。这不是说神所默示的圣经需要从人而来的证明,或从人领受任何附加的,证实他的可信;而是藉此他们举荐它,让众教会留意,认识这是神所默示写成的,宣告从中他们得到的满意确信。或者,(3.) 这是表达了福音书作者自己对他所写之事真实性的确信,像那句话(约19:35),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他用复数讲到自己,我们知道,不是为了要声势浩大的缘故,而是为了谦卑的缘由,正如约壹1:1,我们所看见;以及彼后1:16。请注意,福音书作者他们自己对他们见证和传递给我们之事的真实性感到完全满意。他们不要求我们相信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不是的,他们知道他们的见证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把今生来生都押在了上面;因着相信他们所说所写的,抛弃今生,依靠来生。

3. 它以等等作为结束,这指的是还有许多的事,我们主耶稣说过做过,非常值得纪念的事,当时活着的人都很清楚,但认为不适合记载下来留给后人的事,约21:25。有许多非常值得注意,可以加以应用的事情,如果详细写下来,加上它们各样的细节,那么就是世界本身,就是世界上一切的图书馆,也容不下可以写成的书。就这样,他是像一位演说家,像保罗那样结束(来11:32),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时候就不够了。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福音书不更长一点,它们为什么不让新约圣经历史像旧约圣经那样大量和长篇,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1.) 这并非因为它们已经耗尽了它们的主题,没有更多值得写的事情;不是的,有许多基督的言行,是任何一位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记载下来,却值得用金子为笔画写下的。因为,[1.] 基督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注意,能供我们善用。祂从未说过一句无聊的话,做过一件无聊的事;而且祂从未说过做过任何卑贱、微不足道、琐碎的事,而最有智慧或最好的人,他们所说所做的,远不止是上面的情形。[2.] 祂的神迹有许多,非常多,多种多样,并且按时机,常常重复。虽然一件真实的神迹也许就足以证实神的一项使命,然而在众多不同的人,众多不同的情形中,在众多不同的见证人面前,这些神迹重复,极有力地证明它们是真正的神迹。每一件新行的神迹,让关于前一件神迹的报告更加可信;众多的神迹,让整个报告不容置疑。[3.] 福音书作者在不同场合对基督的讲道和神迹作了普遍叙述,加入许多细节,如太4:23-24;太9:35;太11:1;太14:14,36;太15:30;太19:2;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当我们讲到基督,我们面前有丰富的主题;实际超过记叙,毕竟,人所告诉我们的,还不到一半。圣徒保罗引用了基督的一句话,是任何一位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徒20:35),无疑还有更多的话。祂所有的话都是箴言。

(2.) 但这情况是出于三个原因:— [1.] 因为没有必要写下更多。这是这里所暗示的。有许多其它的事,是没有写下来的,因为没有理由要把它们写下来。所写下来的,是对基督教训,以及对祂教训的证明的充足启示,其余的不过是具有同样目的。那些以此争辩反对圣经作为我们信心与实践准则的全备性,支持并非记载在圣经之中的传统的必要性的人,应当让我们看到他们自称存在于传统之中,成全笔之于书的神的道的东西;我们肯定那是有与笔之于书的神的道相反的事,所以我们加以拒绝。因着这些,所以我们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传 12:12。如果我们不相信、不善用所写的,即使再有更多我们也不会相信善用。[2.] 没有可能把所有都写下来。圣灵有可能把所有都写下来,但做笔记的人在道德上不可能把所有都记下来。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这是足以平常和有道理的夸张说法,所要表达的不过就是,这要充满大量和不可思议的书卷。这要成为如此篇幅浩大和超越限度的历史书,是从未有过的;这样的历史书要排挤掉所有其它的著作,不给我们留下它们的位置。要是我们记载下基督没有任何重复的话,整夜祷告神时一切的祷告,这要记满多少书卷?如果祂所有的讲道和谈话具体记下,还有祂的神迹、祂的医治、祂一切的工作,祂一切的受苦,这是何等多得多呢?这要成为一件无休止的事了。[3.] 把更多的写下来,这是不适当的;因为从一种道德的意义来说,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基督本可以对门徒说一些话,却没有说,因为他们还承受不了;出于同样原因,福音书作者没有写下他们本可以写下的事情。 世界也容不下了,choresai。这是在约8:37,“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中所用的那个词。这些事如此多,结果找不到能容下它们的地方。人所有的时间都会用来读这些事,其它的本分都会因此被排挤出去了。对于已经写下来的,人忽视了很多,忘记了很多,对很多的事作疑心的辩论;如果这整一段历史扩展成全世界的书,具有同样权威和必要性,人也会对此如此看待;特别是因为所写下来的,应当默想和解释,神满有智慧认为,留下空间做这样的事是应当的。父母和牧师在进行教训时,必须考虑他们教导的人的承载能力,并且要像雅各一样,必须小心不要过分驱赶。让我们为着所写成的圣经感恩,不要因着它们浅白简短,对它们的重视就降低了,而要勤奋善用神认为合适作出启示的,并渴望进步,到我们承受能力如此提高和扩展的地步,以致这些能力不落在超载的危险之中。

这位福音书作者以阿们作为结束,因此以信心的阿们印证,让我们也以我们信心的阿们作如此印证,赞同福音,就是它是真的,全部都是真的;对所写下的说满足的阿们,认同它们能使我们有得救的智慧。阿们,诚心所愿。

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412&extra=&page=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