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重尋聖潔6
往下紮根,向上成長:悔改的生命
現在我快樂,不是因為你們憂傷,而是因為你們的憂傷帶來了悔改。你們依照上帝的意思憂傷,凡事就不會因我們受到虧損。因為依照上帝的意思而有的憂傷,可以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憂傷卻會招致死亡。看哪,你們依照上帝的意思憂傷,在你們中間就產生了怎樣的熱情、申訴、憤慨、戰兢、渴望、熱誠、正義;你們在各方面都表明了自己在那事上是清白的。 林後七9一11
凡是我所愛的,我就責備管教;所以你要熱心,也要悔改。 啟三19
往下紮根與向上成長
小兒在青少年發育時期,常背靠著飯廳的門框站著,我們用鉛筆在白木上為他記錄高度。他一直在長大,每個月都長高一點,他興奮不已,我們也一樣雀躍。畢竟人看見自己兒女長大,總會興奮莫名。我們若是對他長高不感興趣,就一定有問題。但本章不是談論向上成長(growing up),而是往下紮根或往下生長(growingdown),那是每位基督徒都要學習的。
毫無疑問,在我們的文化,往下生長聽起來很古怪。我們祝賀身體長大的人,也鼓勵那些任性幼稚的人,在感情方面成長起來。我們也習慣了說,要靈命成長。英文聖經也這樣說。新國際譯本(NlV)採用欽定本(KJV)和它所有的修訂本,把以弗所書第四章十五節的一個希臘字翻譯為「向上成長」(這個字本身沒有「向上」的意思):「在各方面向上成長[新譯本:長進],達到基督的身量。他是教會的頭」。彼得前書第二章二節也是這個意思:「像初生嬰孩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好叫你們靠它向上成長[新譯本:長大],進入救恩。」
我承認,在這樣的背景下說到往下生長,聽起來的確有點古怪。但我是要引發思考,表明一種看法。我們要曉得,藉著往下生長,長得更低(謙遜,從拉丁文humilis而來,意思是「低」),我們才會向上成長(長進),達到基督的身量。或許可以說,基督徒變得微小,才會長得偉大。
施洗的約翰說到自己的事奉與主耶穌的關係時,宣告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我們也該用類似的話,談到信徒的生命。驕傲使我們自我膨脹,像充了氣的氣球一樣,但恩典刺破我們的自負,讓我們排出熾熱的驕傲空氣。結果(一個非常有益的結果)是,我們收縮,最後看見自己比想像中為小——不太優秀、不太能幹、不太智慧、不太良善、不太剛強、不太穩定、不太委身、不太完整。我們不敢再自欺,以為自己對人、對上帝十分重要。我們就會安於不重要。
當我們不再幻想無所不能,就開始學習信靠、順服、倚賴、忍耐、積極回應上帝。我們不再夢想做得相當了不起,叫人十分仰慕。我們開始冷靜、實事求是地承認,按照世人的標準,我們一點不像是看似有、或實在有什麼成就。我們願意揭自己軟弱的瘡疤,求上帝加力,安靜應付。無論如何,主呼召我們要像小孩子,這就是回應的一部分。
蘇格蘭學者丹尼(James Denney)說過,人不可能同時覺得自己是偉大的講員、耶穌基督是偉大的救主。照樣,人不可能同時覺得自己是偉大的基督徒、耶穌基督是偉大的救主。所以可以說,基督徒操練蜷曲縮小自己,好讓救主在他裡面、透過他顯為大。我說往下生長,就是這個意思。
往下生長 聖潔的生命一直都是往下生長的。彼得說:「你們卻要在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長進。」(彼後三 18)保羅說:「長進,達到基督的身量」(弗四]5),他又為帖撒羅尼迦人信心長進而雀躍(帖後一3)。他們看到的是人越來越縮小,讓基督偉大的恩典浮現。這類長進的徵狀,是他們越來越覺得,並且承認,他們裡面一無所有,而上帝在基督里,是他們不斷長進的生命的一切。可以說,這就是「肉體的不斷萎縮」。本章論點就是以此為骨幹的。
我是要證明,上帝呼召基督徒經常悔改,是健康聖潔生活不可或缺的操練。1517年,馬丁路德寫了「九十五條」,釘在威丁堡教堂門上,宣告說:「當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祂是命令信徒整個生命都要悔改。」死於1696年的清教徒亨利(Philip Henry),回應人批評他過分強調悔改,申明他希望自己悔改直到天堂門口。以上所引述的兩段話,指出我們將要闡述的觀點。
我所住的英屬哥倫比亞一帶,雨量很大,當排水道淤塞,馬路很快就會被水淹沒,不能行車。我們很快會看到,上帝呼召我們在聖潔公路行車,悔改是為這條公路排水的例行工作。那是排去我們生命中已顯明是污穢、骯髒、發臭的積水。我們十分需要這日常工作,因為假如缺乏真悔改,真的屬靈進步就會終止,真的屬靈成長很快就會停下來。
我提到習慣性悔改,不是說悔改可以變得自動和機械化,像我們的進餐舉止或開車的習慣那樣。它不能那樣。每一個悔改的行動都是獨立的,要付上特別的道德代價,甚至是龐大和沉重的代價。悔改從來不是樂趣。在很多方面來說,悔改總是痛苦的,在有生之年都會繼續叫人痛苦。當我說習慣性悔改,我是指需要經常養成並保持一個有意識的悔改習慣——當然那是指(讓我們面對吧)生命的每一天。教會的智能,是在所有宗教儀式、禮拜儀式里提供悔罪的禱文。這類祈禱總是適時的話。我們每天在靈修時,也必須認罪祈禱。
今天很少人提到要操練經常認罪。寫屬靈操練書籍的作家,顯然沒有處理這個題目。標準的《基督徒靈修詞典》(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即今天在美國出版的《韋斯敏斯德詞典》(Westminster DiCtianary),也沒有收納這個主題。然而,這是在基督聖潔學校要學的基本功課。正如我說過的,這對屬靈健康至為重要。所以,我們要盡力學好它。
悔改是什麼?
悔改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是個人的和關係性的。那是回到以前所做的事上,並且棄絕傷害人生命或人際關係的不正當行為。在聖經里,悔改是個神學名詞,指出入過去公然違抗上帝,愛祂厭惡和禁止的事,現在人放棄這些行為。在希伯來文,悔改有改道、迴轉的意思。在希臘文,悔改有改變心思意念,接著改變行事方式的意思。悔改指完全改變思想、態度、觀點、方針、方向和行為的習慣,使生命脫離錯的樣式,變成對的樣式。悔改實際上是屬靈的革命。這正是我們現在要探究的人性實況。
按悔改這個詞的完整意思來說——照上文所述,指實在的改變——唯有基督徒才有可能悔改;他們相信上帝,脫離罪的管轄,向上帝活著。所以,悔改是信心的果子,是上帝所賜的(比較徒十一18)。我用以下的題目,分析這個過程。
1、實在承認自己做錯了,不順服上帝,令上帝失望。這聽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艾略特(T.S.Eliot)的話說出這個道理:「人承受不起太多現實。」我們的心裡最多只有模糊的罪咎感,所以我們熱切地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或將道德上有缺失的行動合理化。所以當大衛與拔示巴犯了*淫,又犯了殺人罪後,他顯然是告訴自己,這不過是王的特權,與屬靈生命無關。於是他不理這件事,直到拿單對他說:「你就是那人!」(撒上十二7)他才知道得罪了上帝。這種醒覺在過去和現在都是悔改的發源地。悔改不會在別處生長。當人離開聖經所說的自欺(比較雅一22、26;約壹一8)、現代輔導員說的否認,進入聖經所說的認罪(約十六8),才開始真正悔改。
2、對自己所愛和願意服事的上帝做了不光彩的事,感到哀傷和懊悔。這顯示出一顆痛悔的心(比較詩五十一17;賽五十七15)。 中世紀將「懺悔」(attrition)和「痛悔」(contrition)區分,這樣區分十分有好處(前者是因自己懼怕而悔罪,沒有真正悔改;後者是因愛上帝而悔罪,就真正悔改)。信徒不但懺悔,也痛悔,如大衛那樣(參詩五十一1—4、15—17)。耶穌講述浪子回頭的故事(路十五17—20),以此作為人的榜樣,描繪人因覺得傷害了上帝的良善和愛,就痛悔不已。
3、敬畏地請求上帝赦免、潔淨良心、幫助不再重蹈覆轍。大衛的認罪祈禱,是這方面的經典例子(參詩五十一7—12)。信徒的悔改總是要必然要運用在上帝裡面的信心,好得著使人復元的祝福。耶穌教導上帝兒女祈禱:「赦免我們的罪……不要讓我們陷入試探。」(路十一4)
4、堅決棄絕所犯的罪,深思怎樣清除這些罪,要在將來活得恰當。施洗的約翰告訴來到他面前的以色列官方宗教領袖:「應當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他呼籲他們這樣改變方向。
5、人因做錯事,使別人有物質損失,作出必要的賠償。舊約律例要求人在這樣的處境賠償。撒該原是猶太人的稅吏,作了耶穌的門徒,就決定改變宗旨,若是敲詐了別人多少,就四倍償還。他這樣做大概是照摩西的要求:人若是偷了或丟了別人的羊,就要四倍償還(出二十二1;比較出二十二2—14;利六4;民五7)。
另外一種分析(好像以上一個還不夠!)是:
1、醒察自己做了任性、愚蠢、有罪的事;
2、渴望尋求饒恕,棄絕罪,從今以後活出上帝所喜悅的人生;
3、決意懇求饒恕,求賜力量改變;
4、處理與上帝的關係;
5、表彰——無論是用見證和認罪,或改變行為,或兩者一起,表達自己已拋棄罪。
這就是悔改——不但成年信徒在信主時悔改,作主門徒後也要重複悔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主題。
悔改和改革
在宗教改革時期,基督徒十分明白悔改的生命是什麼意思。馬丁路德基於基督已成就的代贖工作,重新發現因信稱義的真理,就向當時流行的觀念挑戰。按當時的觀念,悔改只是行聖禮認罪和告解,按神父要求行「補贖禮」就可以了。雖然這種見解從來沒有得到教會正式認可,但得到風俗和與論支持。路德發出的挑戰,是適時而且迫切需要的。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他主張悔改是要恆常、一生之久的,而且辯稱,像信心那樣,悔改是由心發出的。
布雷德福(John Bradford)領受並持守了這深刻見解。1555年,正值馬利皇后要清除英國所有基督徒之時,布雷德福在倫敦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當時四十五歲。布雷德福真正作基督徒只有六年時間,然而,在那段期間,英國改教人士公認他為傳道人和出眾的聖徒,特別表現出悔改的人生方式。帶他信主的朋友桑普森(Thomas Sampson),為布雷德福的《悔改的講章》(Sermon of Repentonce,收錄於TWO Sermons…,1574)第二版寫序言,題目是:「桑普森致基督徒讀者,盼望讀者立即完全向主悔改」,這篇序言分享布雷德福一些聖潔的真實事跡和秘密。桑普森寫道:「這是布雷德福的模式,他教導人這樣悔改。我很熟悉他,要為他感謝上帝,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他實在出類拔萃。」1
他繼續解釋。這段話值得詳盡引述。
……上帝喜悅他迅速準備就緒殉道,他透過基督,現在得著生命的冠冕。然而……持續默想,在基督里操練悔改和信心,使他深深得益;顯然因著上帝的恩典保守,他在有生之年 都操練悔改和信心。
……布雷德福弟兄每天都學習和實踐悔改。他常詳細列出所有因無知而犯、最下流的滔天大罪;他在私禱中把這些罪放在眼前,叫自己記起,就激動自己的心,要向上帝獻上痛悔的心為祭,在基督里藉著信心,尋求得救的確據,感謝上帝呼召他離開罪惡,祈求在聖潔的生活里,有更多恩典引導,使自己蒙上帝悅納,討上帝喜歡。
他在私禱中不斷運用良心,不以為滿足,直到感到內心被罪襲擊,藉著信心醫好那個傷口,感到基督拯救、帶來健康,心思意念改變,恨惡罪,喜愛遵行上帝善良的旨意……
……讓我們學習布雷德福的榜樣,更深入祈禱,就是用心靈,不是單用嘴唇……如西普里安(Cyprian)說:「因為上帝聆聽心靈,不是聆聽聲音。」這是說,不是只說話而不用心,因為那隻下過是賣弄唇舌……
他另外一個操練是:他為自己做了一本日記簿,記錄每天看見或聽見的特別事項。但是……人若看到他的日記,會發現一顆受感的心。他若看見或聽到任何人有良善,他就記下自己也希望如此,加上一個簡短祈禱,祈求憐憫和恩典補救自己所缺乏的。若他看到任何煩惱或痛苦,他記下這是因他的罪引起的,總是加上一句:……「主,開恩憐憫我。」
[這似乎就是後來未經證實的故事的由來。據說,布雷德福見到囚犯被押去處死時說:「若不是上帝的恩典,那個要去受死的人是布雷德福。」]
他也在這本日記寫下腦海里浮起的邪惡思想,比如嫉妒其他人的好處,不感恩,不認為上帝在作工,當見到別人受感動受影響,自己卻麻木無情。所以他使自己成為一本每天悔改的日記……2
據桑普森說,悔改是布雷德福六年基督徒生命的核心主題。他向人宣講悔改的主題(桑普森告訴我們,布雷德福臨死前,最後一句話「像烈焰在他耳邊飛舞」,說:「英國人啊,你們耍悔改!」3)他實在活出悔改的生命。他悔改重生前,是哈林頓爵士(Sir John Harrington)的雇員,被捲入一宗「使國王受損」的詐騙案,他堅持要賠償:「由於聽了拉蒂默主教(Hugh Latimer)的勸告[拉蒂默曾是伍斯特(Worcester)的主教,他以賠償為題的講道,最先攪動布雷德福的良心],他無法安靜下來,結果堅持作出賠償」——雖然該宗詐騙案應由哈林頓負責,不是由他負責,而且最後還是由哈林頓償還——然而「他願意喪失、拋棄所有地上的私人財產和一些家傳遺產」。4因此,「他的生命是實踐悔改的榜樣,激勵人悔改」。
布雷德福在事奉中也竭力勸人悔改。
他在公開講道的時候,在私下會議和社交場合,都勸人悔改。他到所有社交聚會,都直率地斥責人的罪和不當的行徑,尤其是詛咒人和污言穢語的罪……他以上帝的恩典和基督徒的尊貴責備人的罪,使反駁的人閉口無言。他說話帶著能力,但又教人聽得舒服,叫他們見到自己的行為真的邪惡,傷害自己,明白他努力使人親近上帝,是一件美事。5
桑普森在布雷德福被燒死後十九年寫下他的傳略,在許多方面都有極大吸引力。首先,這似乎是歷史上第一本個人靈修日記。這反映出布雷德福是寫這類日記的先驅,日後清教徒在這方面成為專長——就是,實際上把日記化為個人的認罪記錄,定意向自己、向上帝誠實。(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人很難誠實面對自己的罪和愚昧;像布雷德福那樣寫日記,很能幫助我們。在他的時代如是,在我們的時代也一樣。)另一方面,桑普森描述布雷德福,以及他活潑地感到上帝的聖潔和恩典,也令人著迷。
布雷德福對罪敏感 很明顯,布雷德福實在堅定地掌握上帝的聖潔,又恨惡罪惡。有些現代人揚棄這種對聖潔和罪惡的敏銳感覺(它本身是罕有的,但對十六世紀屬靈領袖而言,是典型的),認為那是神經過敏文化的副產品。當然那時整個歐洲都害怕上帝的忿怒,但如果說布雷德福對上帝的聖潔和人的不潔的觀點純粹是宿命論,就是執拗的偏見。布雷德福只是面對上帝在聖經一次又一次對我們的教導,祂恨惡一切形式的罪,那些犯了罪、沒有悔意的人,必然招致上帝的忿怒(遭上帝敵對、棄絕、施以審判)。
讓我們看布雷德福怎樣對罪敏感。以下節錄自他所寫的《求上帝向罪傾出忿怒》一文。
全能和永恆的主上帝啊,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親愛天父,「創造天地、海和其中所有的」;唯一的統治者、領導者、保護者,管理萬物的……聖潔、公義、智慧;堅強、可畏、大有能力、令人畏懼的主上帝啊,審判所有人的……你的眼目察看所有人的道路,你全然潔淨,不能住在不敬虔的人之中;你鑑察所有人的心靈。你憎恨罪惡,痛恨過犯;因為人犯了罪,你悲傷地懲罰人……正如你宣布亞當所有兒女都要受死亡刑罰;把亞當和他的後裔趕出樂園;咒詛地;用洪水淹沒世界;用火焚燒所多瑪和蛾摩拉……
[布雷德福在這裡加了幾個記載上帝公義審判的聖經故事。]
然而,你因忿恨罪而行奇事,最偉大、最顯著的是耶穌基督流血受苦和受死。你對罪極其忿怒,除了你獨一的愛子流血(祂過去、現在都是你最喜悅的),天地間沒有任何事物可止 息你的怒氣……你在基督里找不到罪,尚且對我們的罪極其忿怒,以致祂呼叫:「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那麼,對於作惡多端的我們,你的忿怒又有多大,多難承受呢?6
布雷德福向大能的造物主傾訴時,流露恐懼、敬畏。祂恨惡所有敗壞道德的罪,要懲罰犯罪的人。毫無疑問,布雷德福的上帝觀與時下一般人冷靜看待上帝,看祂為仁慈的觀點不同。然而,他的觀點絕非與他同代的英國基督徒所獨有的。
與此相同的態度,也見於克蘭麥(Thomas Cranmer)所寫的認罪禱文,早於他的《聖餐儀式》(Order of Communion)寫成前兩三年。這段禱文,從克蘭麥時代直到今天,幾乎在所有版本的聖公會《公禱書》中原封不動保留下來。克蘭麥像布雷德福那樣深切地認罪:
全能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創造萬物,審判萬人的主:我們思想、言語、行為多有過犯,罪惡滔天,得罪上帝,干犯主怒。我們承認,並為此悲傷。我們懇切悔改,從心裡為我們的過犯懊悔;想起我們的過犯,甚覺痛苦;如負重擔,無法承受。最仁慈的父,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你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緣故,赦免我們過去所犯的罪;又賜恩給我們,從今以後,得著新生,服事你,討你喜悅,使榮耀歸與主名。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而求。7
鄂圖看聖潔 鄂圖(Rudolf Otto)在他的開拓性著作《聖潔的意義》(The Idea of the Holy,1923)認為,虔誠人對「聖潔」(numinous,他用這個字描述上帝的聖潔)的觀念,帶點懼怕(人知道福與禍都在上帝的手中,而上帝既不是低聲下氣,也不是聽使喚的,就覺得畏懼和危險),但懼怕中包含著迷(覺得受上帝的榮美、良善、憐憫和仁愛吸引,甚至使人著迷)。我要立刻說,今天大多數西方的宗教,尤其是神智學的、新紀元、基督教自由派和天主教現代主義,都太受文化束縛、內在論的、感情用事,對任何形式的聖潔經驗都無動於衷。他們分派上帝扮演大好人的角色(或在女權主義神學,分派祂扮演個可愛的女人),但鄂圖所理解的上帝兩方面的超越性,他們不能認同。結論是:不是鄂圖的分析錯誤,而是現代西方宗教在某些基礎方面,極其違反宗教原則。
鄂圖的分析合乎聖經。例如,試想一想,摩西、以利亞、以賽亞、以西結怎樣遇見上帝(參出三章;王上十九章;賽六章;結一章),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怎樣遇見耶穌(參徒九章,二十二6—21,二十六12—23)。留意上帝超乎一切的主權和榮耀,怎樣照耀他們日後的事奉。
人在復興和更新運動中的感受,也證實鄂圖的分析正確。人生動地感受到上帝,覺得上帝再一次接近,不再與人保持距離。這類運動總是建基於人對上帝的重新理解,並由此而觸發——人重新認識上帝兩方面的屬性:一方面上帝是可畏的(上帝是大能者,命定人的命運),另一方面上帝是吸引人的(上帝有豐富的慈愛憐憫)。這兩方面總是糅合一起的。宗教改革就是這樣的更新運動。鄂圖的分析,在權威改教家如路德、加爾文,以及同時期的布雷德福和克蘭麥,還有後來的清教徒看來,肯定是正確的。從十八世紀直到今天,許多人相繼投入福音派復興運動,這些運動都豐富了基督教的世界;鄂圖的分析,在他們看來也是正確無誤的。
敬虔基督徒總是以聖潔兩方面的觀念為記號。一方面是上帝榮耀無比的純潔和仁愛,聚焦於救恩計劃,因此使人深受吸引。另一方面是上帝榮耀無比的主權,聚焦於上帝的審判,上帝警告要審判不敬虔的人,因此使人受到警惕。基督徒有這種獨特的觀念,感到主的憐憫和可畏,才會生出醒覺,知道一生持久悔改是聖潔生活的必需條件。這種醒覺不會在其它情況下出現。如果沒有這種醒覺,自以為聖潔的人,就會被察驗出自滿、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的罪,是有缺點的人。所以,如果你指出有人自認為基督徒,卻不了解和不堅持要不斷悔改,我就向你證明,他是個發育不健全的人,按聖經的全面意義,對他來說,他的上帝還未是位聖者。對這樣的一個人來說,他現在仍是達不到基督徒的真聖潔。
布雷德福的其它根據 以上只是事實的一部分。桑普森告訴我們,布雷德福留下來的書信、講章、默想和祈禱也證實,布雷德福把悔改看為一生的工作,還有別的根據。不但是因為他按照鄂圖的基本方式感覺到上帝的聖潔,也因為他要感謝所領受的恩典,愛慕那位施恩的上帝,祂藉著十字架救贖他,呼召他相信基督,得著救恩。關於聖潔的這方面,鄂圖說的不多,布雷德福卻是個鮮明的榜樣。
像許多上帝的聖徒那樣,布雷德福在生命的敬虔方面,常顯出突出的個性,以一般的社會標準而言,甚至是怪癖。我們應把這看為自然,而不是奇怪。愛上帝的聖徒,像熱戀中的情侶,眼中和思想里只有對方,在公眾埸合常會表現得古怪。他們追求認為重要的關係,因為以愛為先,會長時間忽略周圍每件事和每個人。布雷德福的心完全為著上帝,他的行為表現出他對上帝的愛。桑普森形容他怎樣在眾人面前默想:
熟悉他的人會看見他與大家一起時,常會突然陷入深沉的默想,以一個固定面容坐著,而心靈受感,長時間不說話。有時他坐著靜靜下說話,會淚如泉湧:有時會坐在那裡微笑。我常與他一起吃晚餐……他陷入深沉的思想,跟上帝談話之後, 會告訴我他們剛才說了什麼,我的確發現他因為喜樂,也因為憂愁而流出眼淚。5
桑普森記述布雷德福任劍橋講師時的祈禱生活:
他慣常早晨去所屬學院的彭布魯克堂(Pembroke Ha11)公禱,之後習慣在自己的接見室與學生祈禱;但仍未滿足,就獨自禱告……好像他的祈禱仍末進到心裡一樣;他常向熟悉的人透露:「我與學生一起祈禱過了,但還未跟自己一起祈禱呢!」9
祈禱是布雷德福優先要做的事:「忠心祈禱是唯一的途徑讓我們透過基督,得到所有必需事物……以及保留和保存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典。」10正如我們看過的,祈禱對他來說,常是最謙卑、徹底悔改、要求高的操練。他寫道:
你祈禱時,要遠離犯罪的意圖,因為人若想繼續犯罪,上帝就下會聽他的祈禱……即使他渴望上帝醫治他的傷口,只要傷口仍有引起受傷的事物,比如一張刀,一顆子彈,一枝飛鏢或矛頭等,他的祈禱就是徒然的;他若保留繼續犯罪的心,他的祈禱也是徒然的;因為這樣,靈魂就傷得比身體被劍插著更深……當你去祈禱時,要告別你的貪婪、不潔、咒詛、說謊、怨恨、醉酒、貪食、懶隋、驕傲、嫉妒、閒言、散漫、玩忽等。此外,若你覺得自己任性和執迷下悟,立即向主訴說,祈求祂為了基督的緣故,改變你的邪惡意願。11
為何要繼續悔改
我們現在可以清楚看到,為什麼布雷德福和他同代的基督徒, 說基督徒生活(正如馬丁路德所說的)要在一切之先,學習不斷悔改。為充實上文的內容,我作如下解釋。
上帝是造物主。上帝按自己的心意創造了萬物,萬物每時每刻都倚賴祂存在。祂有權指定有理性的受造物,如何舉止。祂藉道德律作此規範,要求人要聖潔,像祂那樣聖潔——在我們人的水平,在品格和德行、欲望、決定、喜悅的事上像祂。我們要投上所有力量,活出感恩敬拜、忠心事奉的生命——向祂和其他人活出忠誠、正直、誠實、仁愛的生命——透過有智慧、技巧地順服祂已啟示的旨意,定意榮耀祂,如此塑造生命。用新約的字眼來說,我們曉得要在所有的處境誠實、敬虔、真誠、活力充沛、有情,任何時候行事為人都要像耶穌那樣,心裡火熱,沉著冷靜,保持清醒。上帝要求我們完全正直,表達完全的敬虔和委身。我們明白,少一點都不行。
上帝性情的純潔和正直,祂對價值的判斷(什麼是好的、值得的,什麼不是)是固定和不變的。對於那些藐視祂律例的個人和群體,祂唯有以敵視對待。祂只有遲早以審判報應他們,叫所有有理性的受造物,看到祂的道德律堅定不移,就看到祂的榮耀。
作為字宙主權統治者,上帝是有威嚴的,罪(不法、未道德標準,沒有盡心盡力實踐公義)是件非同小可的事。世俗的文化故意縮小上帝的威嚴,不相信這一點。然而,罪的真相確實是如此。有些罪在本質上比其它罪更大更糟——但敵擋偉大的上帝絕不是小罪。
上帝創造我們,正如祂再造我們,是要我們聖潔。所以,我們漫不經心、漠不關心在道德上是否討上帝喜悅,這態度本身就是大惡。即使人多有創造力、英勇、好行為,這樣漠視祂,就無法消除上帝的不悅。
上帝察驗我們的心,也衡量我們的行為。因此,罪咎感使我們的動機、目標和表現都有缺陷。艾略特(T.S.Eliot)寫道:「……最大的不忠是;出於錯的理由,做對的事。」上帝觀察和評估我們行為的理由,正如祂徹底觀察和評估我們的行為那樣。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帝留意人的心——思想、反應、欲望、作決定的中心和我們整個人的核心,過於關心我們所做的,因為藉著看到我們心靈的現狀,祂最能真正認識我們。
上帝對所有受造之物都是良善和滿有恩典的,祂極愛世人,為拯救我們,叫祂的獨生子在十字架上受罰。我們唯一恰當的回應,是積極感謝祂,常存一顆感恩的心,這其實是上帝永遠的要求。對上帝不感謝,沒有愛意,如同任何形式的不誠實、不公義待人一樣,在祂眼中應受懲罰。犯了最重要的第一條誡命,就是犯了最重要的第一條罪(參太二十二34—40)。
上帝應許赦免所有為罪悔改的人,並使他們復元。基督徒每天都會犯罪,包括沒有做應做的事,或做了不應做的事,即使不在外表行為,也會在動機、目標、思想、渴望、希望和幻想方面犯罪(你知道自己的狀況,對吧?),所以經常悔改始終是必須的。悔改必須徹底,正如罪由心而發,悔改也是由心而發。悔改是承認罪、丟棄罪,是相信——正如自從克蘭麥草擬聖公會《公禱書》以來所說的,上帝「赦免和寬恕所有真心悔改,真正相信祂聖潔福音的人」——直接表達出重生的人渴望靠近上帝、經常愛慕上帝和討祂喜悅。就是這個渴望使人拋棄罪,痛悔地回到上帝那裡。
珍惜罪是個障礙 重生的人知道,當人珍惜罪,罪就阻礙人享受與上帝相交。罪驅使上帝收回他們的得救確據,透過內在外在的懲戒,使他們感到上帝不喜悅。所以他們本能地經常像詩人那樣祈禱:「上帝啊!求你鑑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驗我,知道我的意念。看看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恆的道路。」(詩一三九23),有人把以上經文譜成詩歌,深刻地表達這個道理:
神啊,鑑察我行為,容讓我生命, 在你鑑察一切後,我清楚前路。 鑑察我所有意識,唯你知我心, 完全揭露我裡面,最深藏部分。 光照情慾所統治,全黑的角落; 喚醒我良心直到,它會厭惡罪。 鑑察我所有思想,察看我動機, 那裡堆塞污穢事,統治我心靈。
沒有一個重生的人,想被人發現珍惜罪!正如大魚將約拿從它的肚子吐到陸地上,重生的人悔改時,承認和丟棄罪,努力將罪排斥於自己屬靈系統之外。有時這包括在公眾面前戲劇化的行動,例如:
.撒該宣布把一半財產分給窮人,如果敲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十九8);
.歸主的以弗所巫師,燒掉他們的巫術書(徒十九19);
.哥林多信徒透過會眾的授權,急於執行以前忽略的教會紀律(林後七9一1I);
.在復興時期,不斷出現公開認罪事件(參太三6;徒十九18)
然而,作耶穌門徒的操練,常是靠著聖靈的幫助,在上帝面前省察自己,要找出什麼地方需要糾正。所有基督徒在心底都想悔改,拋棄生命中的污穢。
在這裡,我們要向布雷德福學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課。他寫信最後簽署時,總會加上一些形容詞,例如:「一個非常矯揉造作的偽君子,布雷德福」,「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最卑鄙、冷漠、不感恩的罪人」,「罪人布雷德福」。12這不是假裝虔誠,他實在要表明自己強烈感到目前不完美。他渴望更深入全心悔改,但仍未成功。事實上這是屬靈生命的定律:你越走得深入,就越發現還有很多路未走;你越渴慕上帝,意識就越強烈,但與其說意識到與上帝的關係到了什麼地步,不如說意識到還未達到的境界。布雷德福的話似乎誇張,但正正顯出他的出類拔萃,想在基督里成為更好的人,比他感覺到的更好。只要我們有那一半的熱誠,就會很不同!
除去罪 園丁常與野草搏鬥。頑劣的野草在泥土下面蔓延,長出纏繞不清、糾結相連的根,當發芽的時候,整塊地面都長出草來。照樣,罪生根發芽時,會生出特別的罪,而一項罪會強化另一項罪,彼此在內里相連。所以,嫉妒與野心互相強化;情慾、驕傲、忿怒互相強化;貪心和懶散強化人削弱道德標準的傾向;又會強化貪心和懶散;如此類推。
當我們與上帝同行,聆聽祂話語的教導,誠實地與祂的聖徒相交,使我們更多更深認識自己,內心就會常面對這樣的結連。我們就會被迫一次又一次承認,正如我親耳聽到一位資深信徒說:「我知道自己要在一些事上悔改。」(然後就走開一小時,處理那件事。)解開那些糾纏不清的罪根,認出動機里的陰暗面,實際上是無止境的工作。
學彈琴的人要不斷做各類型的練習,要克服某些弱點,使手指更靈活;同樣,我們作為基督聖潔學校的學生,當知道我們道德和屬靈方面不斷有缺點和錯處,就要不斷悔改。聖公會《公禱書》稱為「誠摯衷心悔改」,正如我們看過的,是向下生長的聖潔特性。如果由心而發的悔改終止,人就不能繼續在聖潔里成長。
這是說要繼續歸正。超過三個世紀,基督徒將歸正等同《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的「悔改得生」,就是「使人得救的恩典:當一個罪人實在感到自己有罪,並理解上帝在基督里的憐憫,就為罪憂傷恨惡,離棄罪歸向上帝;然後全心努力追求新的順服」。13很多基督徒都有意識到歸正的一刻,經驗到「突然」歸正是很大的福氣。我們本質上不會自然進入那狀態,所有人都要找出某種形式的進路,進入歸正的狀態。回想自己怎樣進入那光景,叫人快樂不己。
但不只如此——從「我最初相信的那一刻」開始,歸正必須成為一生的過程。從這觀點而言,歸正是你認識上帝多少,就把認識自己的多少獻給祂。這是說,當我們越來越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兩者是一起增長的),我們就要經常不斷歸正,並經常擴大歸正的深度。
當我們用這些字眼思想時,我們就會理解加爾文,他明確指出歸正的雙重意義:「突然歸主」(subita conversio)是上帝使他剛硬的心「順服和受教」,也讓他「預嘗並認識真聖潔」;在他所寫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里,他也指出歸正是一生積極操練悔改,是信心的果子,發自一顆更新的心:
我們要從「悔改」了解歸正的全部意義……「悔改」的希伯來文,意思是歸正或轉回:「悔改」的希臘文,意思是從心思和目的迴轉過來。悔改本身切合每個字源,因它本質上是我們離開自己,轉到上帝那裡,放下以前的心思,穿上新的心思。所以我認為可以把悔改定義為:純潔和衷心地敬畏上帝、治死我們的肉體和舊人,聖靈使人恢復元氣,真正將我們的生命歸向上帝。15
這話一點不錯!
悔改的榜樣
我們已概括地討論了悔改。然而,現在我們要留意,悔改的本質是具體的。知道自己要離開什麼,只是現實的一部分。含糊的悔改是無意義的,最少是近乎無意義的。「人人都當努力為每一件所犯之罪悔改。」
所以我們發現,除了聖經中一般的悔改呼召(參太三2,四17;可六12;路五32,十三3、5;徒二38,三19,十七30),還有一些經文,具體指出人如何背道及需要悔改。現在我們概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記載在啟示錄第二至三章,主耶穌基督從寶座上給七教會的其中五封書信。我們要留意這些要點:
1、基督在榮耀中向七教會顯現(一12)之後展示的七封信,是啟示錄的真正核心。主和祂的子民後來與邪惡力量鬥爭並且得勝的連串異象(四至二十二章),只是附錄或時間表,附在書信之後,是要充實基督重複發出的應許,祂應許要與每位得勝的信徒分享無法想像的福氣(參二7、11、l7、26,三5、12、21)。
2、這些書信的收信者是七間教會,其實是寫給組成這些教會的每個人。「有耳的」(單數)就應當聽;「得勝的」(單數)就得獎賞。正如慣常那樣,上帝向每個人說話。每位聽眾或讀者 都必須知道,上帝向他的心說話,要求人各自回應。
3、經文具體指出教會整體所犯的罪,以及教會肢體個別所犯的罪。以弗所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二4);別迦摩容忍反聖潔的教導(二14);推雅推拉鼓勵不道德的婦人作教導(二20); 撒狄步向屬靈死亡,行為冷淡,達不到基督徒的標準(三1);老底嘉在屬靈的事上不冷不熱、自滿、漠不關心(三15、17)。換言之,這些教會沒有向他們的主保持愛心、堅定地行公義、抗拒那不能容忍的、為上帝的榮耀發熱心、願意為基督盡力。這些具體的缺失,都與他們作門徒、忠於大君王的心有關,耶穌現在要求他們悔改。
4、當耶穌在榮耀中吩咐子民面對自己的罪和悔改,祂是要表達愛和祝福。同樣,當祂站在他們面前,要與他們更新關係時,也是表達愛(三20)。基督徒要向主悔改,正如悔罪者首先向救主尋求赦免和復元那樣。
這兒是今天基督徒悔改的榜樣。
雅各說:「所以你們應當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這樣你們就可以痊癒。」(雅五16)他不是把赦罪制度化,造出許多繁文縟節,而是鼓勵基督徒建立親密的友誼,今天稱之為「互相守望的關係」。在「互相守望的關係」里,人互相關心,開放分享彼此的生命——憂傷的事如失敗和跌倒,喜樂的事如得釋放和成功。在這種互相牧養的關係里認罪,是悔改的重要表達。我們不應因局促不安而退縮。
向認識你的同伴或朋友互相認罪,是用了加倍的力量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轍。請求朋友為你祈求醫治(雅各心裡想著的是道德和屬靈的醫治——換言之,個人得醫治是最重要的),是永遠堅持以上的心志,使自己可信可靠。我相信只有很少人真正知道,在掙扎要誠實悔改時,在全心與誘人犯罪的試探鬥爭時,「互相守望的關係」何等寶貴。
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悔改,其中一個形式是坦率向信主的朋友認罪。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2009-7-10 5:47:08 喜樂旋律
悔改的實際指引
毫無疑問,你聽過當人問愛爾蘭人去都柏林的路時,他們會搔頭說:「要是我去都柏林,一定不會從這裡開始。」照樣,我得承認,當我要幫助基督徒培養不斷悔改的習慣時,我不會從這兒開始——不是從現代西方文化的背景開始。從人性來說,每件事都與這個悔改計劃相反,甚至是從未如此勢所必然地相反。
我們知道文化在兩個極端之間擺動,不是驕傲的樂觀,鼓勵人認真看待自己,過分信任自己,就是輕浮的悲觀,叫人不認真看待自己和生命。二十世紀初,西方因科技上的成就得鼓舞,就有前者的心態。到現在,因戰爭、危機、公眾越來越回復野蠻而泄氣,我們就有後者的心態。我們覺得,人的尊嚴和榮耀已被侵蝕,今天我們覺得生命只是單調乏味——這就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我們的文化那麼容易讚許墮胎和安樂死。
基督教完全失去在文化上的領導力;
.世俗的相對主義控制教育界;
.鼓吹消費的物質主義主宰市場;
.人嘲笑我們能知道生命的最後真理;
.要求容忍人背棄古人的智慧;
.把訴諸絕對的是非標準視為盲從。
實際上,西方社會已不再把基督教視為個人和群體生活的公認基礎,而把它貶為少數仍有興趣的人的癖好。
與此同時,西方教會在信仰和道德方面都出現混亂場面。目前研究神學的中心,產生並讚揚信仰和行為的多元論,混亂肯定會繼續。今天甚至福音派人士和基督教傳統主義者,在布道、栽培、牧養關懷方面,都很少提悔改,這是令人不快但不能否認的事實。取而代之的是,全神貫注激動會眾興奮、在危機中支持信徒、發掘和訓練恩賜與技巧、提供有趣的節目、輔導有人際關係問題的人。結果,無論是正統或非正統教會,都缺乏屬靈深度,會友都很膚淺,不會渴求深入認識上帝。
我們的時代不是推廣「操練經常悔改」的好時機。不過,正因悔改已過時,更需要加倍強調。所以我繼續說下去。
我現在要集合所有線索,總結我們說過的悔改,實際指引人如何悔改。現在應該很明顯,我相信正如我們基督徒應讚美上帝,感謝祂,每天向祂祈求,我們也應每天悔改。像任何操練一樣,這是聖潔的基礎。雖然古人行贖罪禮,有其錯處,但要人經常在告解室認罪,最少叫信徒醒覺,要經常面對罪、棄絕罪、與罪爭戰。人越追求聖潔,就越需要如上所述對付在自己內心發現的罪。正如我們專一的內心敬虔,是我們作門徒的真正指標,每天徹底悔改,就是我們敬虔的真正指標。除此以外,沒有其它方法。我們要學,或要重新學的,現在總結如下。
上帝的純潔 首先,唯有透過經常深入悔改,我們罪人才可以使上帝的純潔得榮耀。
我們所聲稱要愛慕、要服事的上帝,喜悅公義,恨惡罪惡。聖經清楚說明這個真理。
因為你是不喜愛邪惡的上帝,惡人不能與你同住。詩五4
你的眼目純潔,不看邪惡,不能坐視*惡。 哈一13
欺詐的心是耶和華厭惡的;行為完全是他所喜悅的……撒謊的嘴唇是耶和華憎惡的;行事誠實是他所喜悅的。 箴十一20,十二22
耶和華恨惡……高傲的眼、說謊的舌頭、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事的心、快跑行惡的腳、說謊的假證人,和在弟兄中散布紛爭的人。 箴六16—19
上帝是忌邪的。純潔是祂的另一個名字。我們要了解,當上帝呼召我們像祂那樣純潔(參詩二十四4;太五8;提前一5,五22;約壹三3),是要求我們在心裡培養祂那種忌邪的心。
因此,上帝對所有子民說:「你們要喜愛良善,恨惡邪惡」(摩五15),「惡,要厭惡;善,要持守」(羅十二9),而我們恰當的回應是:「但願我的道路堅定,為要遵守你的律例……我恨惡一切虛謊的道……我曾起誓……我必遵守你公義的典章……作惡的人哪!你們離開我吧,好讓我遵守我上帝的命令」(詩一一九5、104,比較128 、106、115節)。
但我們的順服,總是不夠完全的。我們怎樣面對這個事實?
人若是忽略針對自己的弱點操練徹底悔改,沒有經常反省自己,分辨出自己的短處,就好像假裝上帝對我們的道德瑕疵視而不見——其實這是侮辱祂,因為漠不關心本身就是道德上的缺失。但上帝不是對道德漠不關心,我們不要當祂真的如此。我們切實抵抗罪,才是真正尊崇上帝的純潔。不但要分別為聖熱心遵守上帝的律法,全心討上帝喜悅,也要悔改。悔改並非是慣常地隨意說些抱歉的話請求寬恕,而是慎重認罪,明確地謙卑,當想到自己的失敗時,在上帝面前有羞恥感。正如我們已看過的,上帝的純潔叫祂恨惡罪惡。祂要求我們像祂,因此我們也要恨惡罪惡,首先是恨惡我們在心裡發現的罪惡。
我們在這裡最好看一段經典的經文,描述由心而發的悔改。按傳統說,大衛承認殺了烏利亞,奪了拔示巴後,公開向上帝認罪,寫下詩篇第五十一篇。他犯了十誡第十條,貪愛鄰舍的妻子;犯了第八條,偷竊了她;犯了第七條,與她行淫;間接犯了第九條,企圖愚弄烏利亞,好叫他以為妻子腹中塊肉是自己的;直接犯了第六條,遙距殺害烏利亞。然後,正如我們以前留意到的,大衛花了一年時間想擺脫他所做的,直到拿單作上帝的發言人,向他表達上帝的不悅(參撒下十一至十二章)。在詩篇第五十一篇,我們看見大衛清醒過來,用六個清楚的階段,徹底表達悔改:
1、第一至二節祈求憐憫和赦免。這些話顯出他真的明白上帝的約。他祈求上帝的慈愛(有譯本譯作「不變的愛」),求上帝信守向人承諾的約。聖經所說的宗教,基礎是上帝與人立約, 使上帝與人永遠委身屬於對方。當上帝的僕人不忠於約,絆倒和跌倒,上帝信守約是他們唯一的盼望。在上帝的方面而言,這約的關係明顯是上帝所賜的恩典。是上帝開始和維持這約,忍受立約另一方的愚昧和邪惡。上帝的聖者過去和現在仍然是愚蠢、有罪的受造之物,唯有透過經常得蒙赦免出現的缺點,才可活在上帝面前。然而,唯有悔改才可達至赦免。
2、第三至六節承認我們犯了罪,應得到懲罰。他明白罪,就是我們與生俱來、心裡的邪惡,在上帝眼前看為罪、具體的邪惡行為和罪行。這裡深入的真理是:首先,不是因為我們犯了罪,所以我們是罪人,而是因為我們是罪人,所以我們犯罪(5—6節);其次,我們所有的罪,所有的無人性,與拜偶像一樣,都是得罪了上帝(4節)。
3、第七至九節是由心發出呼求,求上帝潔淨他的罪孽,除去他的罪咎。詩人明白救恩是上帝的工作,透過罪得赦免的確據,恢復與祂相交的喜樂。由於良心定他有罪,大衛的「骨頭」(有意識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誰)被「壓傷」(不能正常運作)。他請求上帝賜下這個確據(8節),叫他「骨頭」像「跳舞」(所有譯本都作「歡呼」),生動地比喻,當人知道自己蒙赦免,內在的生命重新活潑起來。
4、第十至十二節是請求在上帝裡面甦醒和更新。他明白屬靈生命本質上是人的靈穩定、正面回應上帝——由內住在人心裏面的上帝的靈親自使人重生,呼召和保守人回應祂。是上帝除去我們的過失、罪污和離經叛道。不是拯救我們但讓我們仍然活在罪中,而是拯救我們脫離罪。祂稱為義的,祂也使他成聖。如果人沒有顯出純潔的心(恨惡罪的心,反映上帝的純潔)或「堅定」的靈(性情上願意榮耀上帝,順服上帝,抵抗罪的引誘),我們就懷疑這樣的人是否在恩典的狀態中。毫無疑問,悔改的本質是尋求在公義里更新,遠離罪惡。缺乏這個,人就沒有痛悔,實際上完全不是悔罪。
5、第十三至十七節是答應在見證和敬拜中,宣揚上帝赦罪的恩典。他明白向上帝、向人的事奉:向聖潔的上帝,感謝讚美;向有罪的人,宣揚上帝拯救的恩典。我們要注意,聖徒是蒙拯救去服事——慶祝和分享上帝賜給他們的。人熱切地委身做以上的,加上其他善行,是真正悔改的標誌。
6、第十八至十九節是祈求上帝祝福祂的教會,屬上帝的耶路撒冷,帶有祂名字的地上子民。他明白什麼最能使上帝喜悅——蒙拯救的罪人,就是得蒙赦免、靈性復興的悔罪者,心被恩感,歡喜獻上「公義的祭」(19節)。(現代人聽到大衛說宰牛,或許不會立刻想到,他在這裡是想向上帝獻上愛。)大衛為上帝的子民代求,不是改了他先前認罪的主題。悔改帶來上帝赦罪的愛,這種體驗自然生發代求的心。知道自己被愛,自然會想到愛別人,愛別人自然會為他們祈禱。
大衛為可恥的惡行悔改,就榮耀上帝的純潔。他謙卑下來,承認他激怒上帝,尋求從罪的權勢和罪咎釋放出來,重新承諾作上帝的工,獻上讚美。這是真悔改,是我們的榜樣。
即使不在外表的行為,基督徒也會在夢想和欲望里,陷入貪愛、情慾、貪婪、怨恨和欺騙之中。像其他人那樣,基督徒也受試探,會自我放縱,利用和剝削其他人,在人際關係里把強權當作公理,有時甚至想將別人置之死地。問題不是上帝能否用祂的照管之能保守我們不致這樣做,問題是我們內心有這種混亂的欲望,當我們體貼這些欲望,我們的心就錯了,我們要為此悔改。
有些所謂關於聖潔的教導,慫恿我們對潛伏內心的不敬虔思想和動機毫無感覺或漠不關心,但真聖潔的一個指標,是我們發現在心裡藏著它們,越來越曉得它們存在,更恨惡它們,更深切為它們悔改。我們見到布雷德福這種聖潔的憎惡之心,上帝也希望見到我們所有人都如是,因為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榮耀祂的純潔。
健康的靈魂 其次,唯有經常深入悔改,我們罪人才可以有健康的靈魂。
像身體的健康那樣,屬靈的健康是上帝所賜的恩典。但像身體的健康那樣,我們要小心珍惜這樣的恩典,否則,不小心的習慣會糟蹋了它。當我們醒來,發現已失去它,要補救已為時太晚了。靈魂健康的核心是謙卑,而內心朽壞的根是驕傲。在屬靈生命里,沒有事物是靜止不動的。假若我們不是經常往下生長,以至謙卑,就會逐步膨脹,受驕傲影響,走向衰敗。謙卑在乎認識自己;驕傲反映不認識自己。謙卑是不信任自己,定意倚靠上帝:驕傲是信任自己,或許有技巧地做一些謙卑的舉動(驕傲是出色的演員),它是妄自尊大,固執己見,專橫、莽撞和任性。「在滅亡以先,必有驕傲;在跌倒以前,心中高傲。」(箴十六18)
正如奎寧是瘧疾的解毒劑,謙卑是驕傲的解毒劑。像莎士比亞(Shakespeare)寫的《主顯節之夜》(Twelfth Night),奧先奴(Orsino)把音樂看為愛情的食糧,我們也應把悔改看為謙卑的食糧。或換另一個角度,把悔改看作是維持謙卑的例行練習,透過謙卑,靈魂就有健康。賓威廉(William Penn)說:「沒有十架,就沒有冠冕。」我在這裡要說:「沒有謙卑,就沒有健康;沒有悔改,就沒有謙卑」。
基督徒因認識自己而悔改,是基於律法。律法使我們受造之物面對上帝所定的道德標準。在羅馬書第七章七至二十五節,保羅首先告訴我們,在他年輕時,律法刺激他把受它禁制的動機和欲望化為行動,就教他認識自己裡面有罪。「如果不是律法說『不可貪心』,我就不知道什麼是貪心。但罪趁著機會,藉著誡命在我裡面發動各樣的貪心」(羅七7—8)。他接著告訴我們,現在的基督徒生活是怎樣的:「按著我裡面的人來說,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發覺肢體中另有一個律[他指所有做的事],和我心中的律爭戰,把我擄去附從肢體中的罪律。「(羅七22一13)
「罪律」指罪是一個推動的力量,往往無理性地敵對上帝。保羅說「我發覺」,告訴我們,他如何按照一直遵守的律法檢視自己,衡量自己實際所做的——換言之,他操練自省。每一次他目省,他都發覺目標可望而不可及,他的言行沒有真的那麼良善和正確,而且他最高貴、最智慧、最無私、純潔心思、榮耀上帝、慷慨的行為都有瑕疵。在反省時,他總是發現行為可以、也應更像基督,動機可以較少雜質。他總是發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這種發現要求人照我所主張的,不斷更新悔改。這種發現無疑令人困擾。所以我們聽到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二十四節痛苦呼喊:「我這個人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不過,我們跟著看到羅馬書第七章二十五節,當保羅展望有一天「身體得贖」(羅八23),就發出得勝的歡呼:「感謝上帝[有一天祂會拯救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保羅經驗到救恩使他今天在某些方面,脫離罪惡的權勢(參羅七5—7),因此他更渴望上帝所應許、將來完全的拯救。然而,現在當他越來越曉得罪在他裡面仍然阻撓他完全討上帝喜悅,就往下生長,追求更深的謙卑。在這方面,他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
今天教會的爭戰 在現代基督教界,一場爭戰正在展開。從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律法之戰;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是良心之戰。一顆受過教導的敏感的良心,是上帝的監視器,當我們容許自己違抗律法的約束,它就提醒我們所做或將要做的道德素質如何,禁止我們做不法、不負責任的事,叫我們覺得罪咎、羞愧,恐懼將來受到應得的懲罰。撒但的伎倆是使我們的良心腐化、麻木不仁,若有可能,甚至泯滅我們的良心。今天西方社會的相對主義、物質主義、自戀傾向、世俗主義和享樂主義為撒但加把力,使他更容易達到目的。當今教會接受世俗的道德弱點,他就更加事半功倍。
教會紮根在不信的社會,教會人士自稱為自由、激進、現代、進步,就慣常地努力把每個不信社會的思想行為,引入基督里。在西方,這是說處境倫理(除了以愛為動機和思想傾向,沒有其它規限),從這觀點出發,就衍生了隨便的安全性關係、不斷離婚結婚、有需要時墮胎、將同性戀生活方式合法化(用任何方式的性交活動滿足自己,今天被視為人生最高價值)。福音派、靈恩派和正統派信徒,理論上一般不會贊同在性方面如此寬縱,但實際上往往也陷入其中,在所有道德的事上,很少比他們稱為異端的人士為好。
我們害怕異端、錯誤信仰、律法主義、冷漠和死寂,我們費盡時間教導真理、讚美主、為信仰抗辯、領失喪的人歸主,卻在基本道德上很少教育我們的良心。一百年前,西方文化透過學校、報刊、公眾與論,教導基督教的道德觀念,但此情不再。今天如果基督教社群不教導公義,就再沒有人會教了。但今天西方基督徒根本難以教導公義,因為他們自己很少學到公義。我們在各方忽略用倫理教育信徒,而且經常受專家所說的積極思想、高度自尊洗腦,這些專家拒絕接受所有罪咎感,看之為不屬靈,認為與耶穌的想法相反。所以,當來到正直、誠實和憐憫的事上,保守基督徒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這樣的事實不會叫人驚訝。
事實上,惰況是更糟。近年好幾個保守派領袖相繼不恰當處理性、金錢和權力,公開羞辱自己。毫無疑問,保守派教會也難辭其咎,他們吹捧了這些領袖,看他們為超級巨星,用金錢和喝彩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因此叫他們慢慢忘了自己有脆弱之處。毫無疑問,我們要譴責這些跌倒的領袖自欺。曾經有人說過:「相信所有對自己讚美之言的,這人有禍了!」奉承加深驕傲。受人奉承的領袖很容易相信,他的經驗、知識和技巧使他重要,像他那樣的人在任何事上都不會犯大錯,而且他實際上在律法之上,可隨意破壞法規。
然而,更要譴責的是保守派教會的整體墮落——特別在於他們高舉信心,卻忽略聖經堅決要求那些持守恩典教義的,要在生命中彰顯這些教義所論述的恩典。換言之,正統信仰要帶出正確的行為。在基督教已墮落的這個時代,友善取代公義成為道德目標,成功被看得比聖潔價值更高,人已很少聽到或聽從,上帝呼召人要有正確的行為。所以,我們所有人在一點上都受虧損。
事實上,今天基督徒都是這墮落時代的受害人,這時代的精神特質把群體的正統信仰和個人道德猛力擰開,暗示只要人堅持真理,個人操守就不必介懷。所以當有領袖跌倒時,我們會深思(像布雷德福那樣),我們唯有指望上帝的恩典。我們的良心比那些犯罪的聖徒領受了更好的教導嗎?我們比他們更懂得運用良心嗎?大概不是。若以我們不足夠的道德素養,在藐視道德的世界,暴露於這些試探之下(首先是驕傲,然後是愚昧),我們很可能像他們那樣跌倒。我們要坦白承認,撒但在搶奪我們良心的戰役中節節進逼。除非每位基督徒都重新追求反省、謙卑,每天為當日的罪悔改,否則,撒但會繼續獲勝。
如果我們一直所說的是對的:聖潔是榮耀上帝,使靈魂健康,聖潔的核心是謙卑(謙卑不是在上帝面前玩卑躬屈膝的把戲,而是坦率面對自己的限制、脆弱和失敗,倚靠上帝行善事);如果謙卑真的基於我們為失敗悔改,並藉此強化;如果悔改真的從認識上帝和認識我們自己而來——那麼,作為基督聖潔學校的門徒,我們第一件事是要把自滿逐出靈魂。
我們不要理所當然地以為,因為別人放棄了信仰,而我們持守,上帝就應喜悅我們,我們就應喜悅自己。相反,我們要查看自己是否像老底嘉人,世俗和富足使我們的良心萎縮了,聽不到我們的救主和主宰所說的話。
那麼我們應怎樣做呢?我們要循著兩條路線行事。在教會之內,我們的教導、研經和相交,是要提高彼此意識,知道上帝恨惡罪,祂要求我們公義,並知道我們若不認真看待祂的命令,就得罪了祂。在每天的靈修,我們要學習聆聽上帝。如果我們敢於祈求上帝,讓我們聽到祂向我們個別說話,祂一定會讓我們聽到的。
我們一般從讀經、聽道和應用聖經,聽到上帝向我們說話。所以,如果我們要認真追求聖潔,把靈魂浸淫在聖經里就有智慧。當我們默想每一章聖經,如下問自己一些應用性問題,會很有幫助。
這段經文使我對上帝有什麼認識? 經文怎樣描述上帝的本性和能力、祂的計劃和目標、祂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祂對受造的人類所作的工、所定的旨意?18
這段經文使我對人生有什麼認識? 經文怎樣說到好行為、壞行為、智慧的行為、愚蠢的行為;人所面對的不同處境和關係;行走信心之路的各種困難和喜悅;各種情緒狀況和氣質的創傷;要培養的美德,要避免的罪惡,要持守的價值觀;從世界、肉體、魔鬼而來的壓力,以及怎樣應付這些壓力?總之,經文怎樣告訴我,在一個敗壞的世界裡,拯救大能如何觸及失落的人類,他們又如何牽涉入得勝者基督與絕望掙扎的黑暗戰敗勢力的持續衝突里?
經文怎樣告訴我今天該如何生活? 經文怎樣說到我每天遇到的工作、難題、機會、陷阱和罪的試探?它給我什麼警告和鼓勵,又向我顯出什麼智慧和資源?
默想以上項目,意思是在上帝面前徹底思想這些事情。默想應該引領我們祈禱,直接向上帝談到這些事。這常是個人讀經的恰當結束。
如果你照著上面所說的操練默想聖經,首先祈求聖靈光照,之後求上帝將你看到、學到的,寫在你的心板上,就一定會聽到上帝的聲音,一定會遇見那位君王、救主。除了祂真的施恩和幫助,使你的心喜悅之外,祂會不斷向你證實祂的話:「凡是我所愛的,我就責備管教;所以你要熱心,也要悔改。」(啟三19)你不要說沒聽過這個警告!上帝呼召我們基督徒要往下生長,你若不領受責備和悔改,就不要幻想自己正走在聖潔的路上。
已故聖公會主教尼爾(Stephen Neill)說了很多精采絕倫的話。他曾經描繪聖潔,我引用他的一些話作為本章的結束。在這裡尼爾靈巧地總結了本章要旨:
聖徒一致告訴我們,他們是罪人中的罪魁。非基督徒覺得這話令人反感;那些人看來這麼好,這般誇張定自己的罪,似乎是裝模作樣,不過是一種說話方式而已。但毫無疑問,從聖保羅開始,聖徒就這樣形容自己,是因為他們無法用其他方式表達……在聖潔方面進步,總是同時在悔罪方面進步——這看似矛盾,卻是真實的。
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說了,聖靈光照良心,只有受了光照的良心會認真看待罪……當我們知識越多,就越深知道我們沒有善用上帝所賜的機會。或許真實和可認出的罪很少,但如果耶穌有我們那樣的機會,祂會怎樣做呢?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在聖潔的路上邁進,是要更認識耶穌。我們要常回到祂那裡去。我們越認識祂,就越明顯看到我們多不像祂……。19
對,就是那樣。
附註:
1、Writings ofJohn Bradford:Sermons,etc.(Cambridge:Parker Society.1848),30
2、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Sermons.etc.32—35.
3、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Sermons,etc,36.殉教史研究者John Foxe似乎獨立著述寫道,布拉德福受刑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英國人,英國人啊, 為你們的罪悔改吧.」Acts and Monuments(London:Seeley & Burnsidc.1836—47).VII.194.
4、Writings ofJohn Bradford."Sermons,etc.,33.
5、Writings ofJohn Bradford:Sermons,etc.,36.
6、Writings ofJohn Bradford:Sermons.f,『..224.
7、比較克蘭麥所寫早禱禮和晚禱禮開頭的認罪文:我們犯了過錯,離開你的道,如羊走迷……我們內里實在軟弱,無力行善。但主啊,憐憫我們這等犯重罪之人。上帝啊,認罪的,求你赦免:痛悔的,求你使他們復甦。」另比較大齋首日懺悔文:.求主為我們造新心、痛悔之心,使我們能為我們的罪哀傷,承認過犯,使我們得著你,憐憫人之上帝的完全寬恕和赦宥.」
8、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 Sermons.etc.,35
9、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 Sermons.etc.,34
10、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 Sermons.etc.,14
l1、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 Sermons.etc.,22
12、Writings of John Bradford:Sermons.elc.(Cambridge:Parker Society,1848),10.20.31,34.
13、《衛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第八十七條。比較《衛斯敏斯德信條》第十五章,論悔改得生:「悔改得生是福音的恩典。這教理和信基督的教理,均應由每位信奉福音之人傳講。罪人藉著悔改,不但看到、覺察到罪的危險,也看到、覺察到罪的污穢可憎,並且是違反上帝聖潔的本質和公義的律法;罪人既領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對懺悔者的憐憫,便為自己的罪憂傷,恨惡罪,離棄罪,而歸向上帝……悔改是所有罪人所必須的;若不悔改,無人能得赦免。」(第一至三節)
14、Preface.Commentary on the Psalms(1557).
15、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III.iii.5.
16、《卫斯敏斯德信条》第十五章五节。
17、有关罗七7—25更详细的讨论,参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127,159.263.
18、这种默想的例子,参J.I.Packer,Knowing God(Downers Grove:lnter Varsity Press,1973).
19、Christian Holiness.128.
目的:
領會謙卑和悔改在基督徒生命里的中心地位,並發掘一些方法,幫助養成悔改的習慣。
重溫與反省
1、「悔改的生命是往下生長的。」(115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自己變得微小,如何能使基督顯大?悔改在當中起什麼作用?
2、什麼是悔改?把悔改稱為只有基督徒能完全經歷到的「屬靈革命」,是否誇張?悔改的過程有哪五個步驟?
3、巴刻列舉英國改教家布雷德福為一生持續悔改的模範。布雷德福建立了哪些日常操練,專注一生持續悔改?他的行動如何表露這一點?布雷德福眼中的習慣性悔改,有哪兩個根據?他的禱告有何特色?
4、為什麼培養「基督徒……獨特的觀念,感到主的.憐憫和可畏」(126頁) ,是聖潔生活的必需條件?神學家鄂圖在《聖潔的意義》中如何分析上帝這兩方面的性情?
5、為什麼基督徒必須「在一切之先,學習不斷悔改」(128頁)? 為什麼最偉大的基督徒常會把自己看作是最壞的罪人?
6、閱讀巴刻在本章所提到基督給教會的五封信(啟二至三章)。你可以把這幾封信看作是顯明今天基督徒悔改的模範嗎?
7、我們的文化在哪方面使我們難以實踐持續的悔改?在哪方面使我們難以培養一顆受教的、敏感的良心?
8、上帝的純潔和我們的悔改有什麼關係?詩篇第五十一篇如何反映這個關係?
9、你是否明白屬靈健康與謙卑、自我認識與悔改的關連?上帝的律法如何激發我們認識自己和自我謙卑?花些時間思想羅馬書第七章七至二十五節,看這段經典的篇章如何陳明這種 關連。
1O、巴刻認為現代基督門徒首先需要的是什麼?他提出哪兩類行動?
11、巴刻所建議的默想經文的方法,帶出了三個問題和一個應許。你能說出來嗎?
回應:
.我是否憎恨罪,視它為得罪上帝的純潔?我是否定意尋求上帝的幫助,鑑察並抵擋我內里的罪?我是否覺察到,我深切需要透過悔改而不斷歸正?
.有什麼現在對我有效的方法,實際幫助我悔改和認識自己?例如,寫靈程札記(見121-122頁);用一些禱告作為範例,培養並且表露我的渴望,要抗拒罪(見123、124、130—131、 140.142頁);更專注默想聖經(見148一149頁);「互相守望的關係」(見136頁)。
.我是否每天花時間讓心靈沉浸在聖經中,聆聽上帝親自向我生命說話?我可以做什麼,使我在這方面成長?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