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重審耶穌3-0
重審耶穌 |
前言 |
第一部 審查記錄 |
---|
第二部 分析耶穌 |
第三部 研究復活 |
11 醫學上的證據 |
——訪問十 |
12 失蹤屍體的證據 |
——訪問十一 |
13 耶穌顯現的證據 |
——訪問十二 |
14 佐證 |
——訪問十三 |
結論 歷史的裁決 |
11 醫學上的證據
耶穌的死是個假象?他的復活是是一個騙局嗎?
一個醫生候診室的牆上掛著塊銅牌,我駐足觀看,上面刻的是:「請勿交談,請勿歡笑,這是死亡樂於幫助生者的地方。」
顯然這個醫生很不平常。我是第二次拜訪羅伯特.J.斯坦醫生——世界著名的法醫病理學家,一個派頭十足、嗓音粗啞的醫學偵探。他告訴過我,他在驗屍時發現意想不到的線索的故事。對他而言,死人確實能講話——從驗屍查驗到的東西,往往能使生者冤情得以昭雪。
斯坦在長時期出任伊利諾州庫克郡檢查官期間,檢驗過兩萬具屍體,每次都一絲不苟地察看死者致死的環境。他的兩眼觀察事物細緻入微,對人體解剖的知識像百科全書那樣豐富,並具有超人般的查案直覺。以上種種均有助這位醫學偵探重組受害者致死的情形。
有時清白無辜的人因他的調查結果,案情得直;但更加常見的是,斯坦的工作等於給被告的棺材敲進最後一口釘子。約翰.韋恩.加西一案就是這樣,他被處死,因為在斯坦調查之下,發現他犯有三十三項可怕的謀殺罪。
這就說明了醫學上的證據有多麼重要。它能斷定一個幼兒是否死於虐待,還是因失足摔死。它能決定一個人是否死於自然原因,還是因為喝了加上砒霜的咖啡。它能維持或推翻被告當時不在現場的辯護。使用一種巧妙的辦法,測定死者眼睛裡的含鉀量,就能確定死亡的準確時間。
是的,即使對一個兩千年前死於羅馬十字架上的人,醫學上的證據仍能做出重要的貢獻:它能有力地推翻那些說耶穌的復活(這是他具有神性的最高證明),只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的人之論點。
復活還是甦醒?
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的想法可以在《古蘭經》中找到。《古蘭經》寫於七世紀;事實上,阿默底亞的穆斯林人硬說耶穌實際上是逃往印度。直到今天,克什米爾斯利那加還有一座壇紀念他「埋葬」的地方。
十九世紀初,卡爾.巴爾德(Karl Bahrdt)、卡爾.文圖里尼(KarlVenturini)和別的人想為復活的事辯解,說耶穌只是在十字架上因精疲力竭昏了過去,或說有人給了耶穌一種藥,使他看來像是已經死了,後來給墳墓里清涼潮濕的空氣一熏,又活了過來。
主張耶穌復活乃屬一種陰謀策劃的理論家,支持這種假設。他們指出,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時,有人給他蘸了吸有液體的海絨(《馬可福音》l5章36節),耶穌很快就死了。彼拉多感到驚訝(《馬可福音》15章44節)。因此,他們說耶穌的再現不是神奇的復活,只是幸運地甦醒過來,他的墳墓空著是因為他還活著。
雖然有聲譽的學者已經駁斥了這所謂的昏厥學說,它在大眾文學裡還是不斷出現。1929年,D.H.羅倫斯把這個主題寫成短篇小說,他說耶穌逃往埃及,在埃及還和女祭司伊希斯墜入愛河。
1965年,休.舍恩菲爾德的暢銷書《逾越節密謀》說,因為沒有料到羅馬士兵會向耶穌的肋旁刺一刀,他的複雜的逃脫釘十字架的陰謀才沒有實現。雖然舍恩菲爾德承認,「我們沒有說…(本書)講的是實際上發生的事。」
昏厥假說在多諾萬.喬埃斯(Donovan Joyce)1972年寫的《耶穌畫卷》裡再度冒出。據復活問題專家加里.哈伯瑪斯說,這本書內一連串的荒唐故事,比舍恩菲爾德說的還多。1982年《聖血與聖杯》增加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說有人賄賂彼拉多,在耶穌死前把他從十字架上抬下來。縱然如此,作者承認,「我們過去不能,現在依然不能證實我們的結論。」
遲至l992年,一個默默無聞的澳洲學者巴巴拉.蒂爾琳(Barbara Thiering)在所著《耶穌與死海古卷之謎》中,重倡昏厥學說,引起了小小的鬨動。這本書由美國一個有名的出版商大肆鋪張地推出,然後給埃默里大學學者路加.提摩太.詹森(Luke T.Johnson)嘲笑地指斥為「最地道的胡言亂語,是發燒頭腦而非冷靜分析的產物」。
以訛傳訛,昏厥學說繼續發榮滋長。我和聖靈的追求者討論復活時,經常聽到這種說法,但是這種證據到底證明了什麼?在釘十字架時,發生了什麼事?耶穌的死因是什麼?他有什麼辦法挨過這場苦難?我希望醫學上的證據能夠幫助解決的,正是這一類問題。
於是,我飛到南加州去敲一個傑出醫生的門,他對拿撒勒的耶穌之死,廣泛地研究過歷史、考古和醫學方面的數據——儘管當事人的屍體已神秘失蹤,他無法做驗屍工作。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