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系統神學(章力生)3-9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emplate:系統神學(章力生)卷三

卷三 人類論 第玖章 罪的普遍性

本章可從兩方面講:(一)人人違犯上帝律法,(二)人人都有敗壞本性:


第壹部 人人違犯上帝律法

壹 聖經的明證

一、直接的宣示


我們從上章的檢討,已經深知罪惡乃是人類一種品性,一種意志的品性,一種意志自私的品性。我們現在要進而研究人類這種意志自私的品性,乃是普遍的。時不論古今,地無分中外,乃是沒有例外的。這種普遍性,乃始自人類始祖亞當的墮落,人類既都是亞當的後裔,因為有這一個關係,所以人類的罪惡乃是普遍的。此於聖經,乃有直接的宣示:

例如列王紀上八章四十六節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詩篇一百四十三篇一、二節說:「耶和華阿……在你面前凡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義的。」箴言二十章九節說:「誰能說,我潔淨了我的心,我脫淨了我的罪?」傳道書七章二十節說:「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羅馬書三章十至十二節說:「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十九、二十節又說:「……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加拉太書三章二十二節說:「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里……。」雅各書三章二節說:「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約翰壹書一章八節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馬太福音六章十二節,主耶穌教我們禱告說:「……免我們的債」;接著就在十四節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這使我們看到所有世人乃都有罪。


二、含蓄的意義


聖經裡面又有許多含有啟示普世人類都需要救贖,重生與悔改的經文。這乃因為世人都有罪。

1.是關於普世人類都需救贖的經文——馬可福音十六章十六節說:「信而受浸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六章五十節主耶穌說:「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十二章四十七節說:「……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使徒行傳四章十二節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他乃為普世人類都需要的獨一的救主。

2.關於普世人類都需重生的經文——約翰福音三章三、五節:「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以弗所書二章三至八節說:「我們……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然而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3.關於普世人類都需悔改的經文——馬太福音三章一至二節說:「那時,有施浸的約翰出來,在猶大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四十四至四十七節說:「耶穌……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里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使徒行傳十七章三十至三十一節說:「世人矇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里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三、人都需救主


世人如果不接受主耶穌基督作救主,都要被定罪。

約翰福音三章十八節說:「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三章三十六節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與此相對的不信主的人,則如約翰壹書五章十九節所說:「……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他們乃和那惡者聯在一起,誠如以弗所書二章二至三節說:「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放縱肉體的私慾。

喀夫旦(Kaftan)在他所著的《教義神學》中說:「上帝的律法乃要我們愛上帝。這乃包含愛我們的鄰舍,不但不傷害他們,而且還要在一切關係上都要照公義,不報復,而要饒恕;要用一切有益的方式,幫助朋友與仇敵;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可放縱情慾,要克制一切情慾的衝動,藉以達到上帝國度屬靈的目的。凡此種種,並非僅在外表的行為上,而尤需出於內心和意志。這乃是上帝的意思,這就是主耶穌藉著他的榜樣所對我們顯示的。」當主耶穌基督快要面臨十字架,受最慘痛的苦刑之時,在客西馬尼園祈禱,他「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但是他特別再加一語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六36一39)可是滔滔天下,蚩蚩者氓,卻反乎其道,乃都是為他們自己,有我無人,只求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享樂,自己的榮耀。我們看了主耶穌基督的聖范,他不要照自己的意思,只要照天父的意思,便「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便應當深加痛悔,接受救主,效法基督。


四、完人需救主


在有些經文裡面,初看起來,有些人似乎良善的,是蒙上帝悅納的。但再把各種實情,加以察看,則所謂良善,乃僅是想像的,乃是不完善的,或乃僅為受了聖靈一時的感動而有渴慕之心,並且自覺有罪,必須信靠上帝的救法而起的良善。

馬太福音九章十二節:「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主的意思乃是指那些自己以為康健的人。他在次節又說:「我夾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一個真正的義人,當然用不著主的救恩,無奈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他們自以為義,所以藐視救恩。其實「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上帝……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路加福音十章三十至三十七節其中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衣服被剝去,又被打得半死;但是路過的祭司,卻置之不理;一個利未人,也是故意從那邊過去,置之不理,「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主耶穌並非暗示這個良善的撒瑪利亞人,不是罪人,而是指在以色列的領域之外,也有得救的罪人。使徒行傳十章三十五節說:「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彼得所宣稱的,並非說哥尼流不是罪人,而是說上帝在基督里悅納了他。哥尼流「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上帝。」(徒一○1、2)但是他尚須知道:(1)他須得救,(2)他如何得救。彼得乃是被上帝差遣去曉諭他:(1)得救的事實;(2)得救之方法;(3)要在基督里得救。羅馬書二章十四節說:「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僅是指從某方面說,這些外邦人的忠順,乃表示他們心裡有不成文法;但並非說他們已經完全遵守律法,因此便以為沒有罪——因為保羅立刻接著在羅馬書三章九節說:「我們已經證明: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惡之下。」

因此,對於敬虔人所謂「完善」和「正直」二義,乃是指他們在靈性上已達成的情況,僅是相當的完善;易言之,乃為真誠的追求敬虔,又復能慎思明辨。罪人的「完善」,乃是因為他恆久信靠基督,由基督為之克服了他性格上主要的缺陷。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二章六節說:「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們也講智慧。」他又在腓立比書三章十二至十五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可見「完人」亦需救主。

神學家史屈朗(A.H.Strong)說:「基督也有人性,他無論在何處,都感動人,激動人。所有的人在重生以前乃都是在基督里被造的。普世人類,『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一七28)他乃是萬靈之靈,萬命之命」。「生命在他裡頭」(約一4),他的靈乃一直在激動世人悔改。「世人矇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一七30)「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上帝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跡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來二14)所以世人若藐視救恩,深閉固拒,則其靈魂將永遠沉淪在可怕的黑暗裡面!


貳 歷史等明證

從人類的歷史,各方的成語以及一般的公論等,證明人類罪惡的普遍性。茲分論之:


一、從人類歷史說


從一般歷史來看,都是戰亂相尋,治亂無常;兵凶戰危,自相殘殺。即所謂文明之邦,其傷亡的情況,反更為慘重。雅各書四章一、二節說:「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麼?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這可見人類敗壞的罪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政治家以為人類痛定思痛,當以此為「止戰之戰」,因是組織「聯合國」,以為從此就能確保永久和平,孰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火迄今未息,卻反變本加厲,勢將引起毀滅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前聯合國秘書長在他辦公處對名布道家葛培(Dr. Billy Graham)長嘆太息說,聯合國的努力,乃屬徒勞。

從另一方面看,世界各國,在歷史上又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獻祭和祭司制度的通行,這又可證人類罪惡的普遍性,故需獻祭贖罪。


二、從各方成語說


中國成語說:「金玉其外」「人面獸心」,人類都知道,他們道德上的缺陷。這正應驗聖經的教訓,「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

美國伊達呵州(Idaho)有一俗語說:「唯一的好印地安人,乃是一個死的印地安人」,但這句語也是對白種人說的,意指沒有好人。中國成語又說:「人孰無過」。中國俗語說:「天下烏鴉一般黑。」意指沒有善人。誠如經云:「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2)宣教士張伯蘭博士(Dr.Jacob Chamberlain)說:「我在印度從來沒有聽到一個人否認他是罪人。但是有一次有一個婆羅門高級僧侶來阻止我,對我說:『我否認你的話,我不是罪人,我行事為人,乃仁至義盡,無需改善。』我一時稍感侷促,接著反問他說:『但是你的鄰居對你怎樣說呢?』頓時就有人從旁喊著說:『他在買馬的時候欺騙我!」又有一個人接著說:『他詐取一位寡婦的遺產!』這個婆羅門高級僧侶便立刻狼狽而退,以後他不敢再見我。」


三、從一般公論說


語云,「是非乃有公論」。大家都承認,每一個人裡面,都有自私的成分,人人都有犯罪的傾向。有一句格言說「天下無完人」。「人各有弱點」,此乃人所共喻公認的真理,從歷代許多偉人的著作,也可證人類罪惡的普遍性。例如:

古羅馬哲學家和大政治家辛尼加(Seneca)說:「我們都是邪惡的。人所攻擊他人的,責備他人的,其實都可從他自己心裡找出來。我們住在這邪惡的世界,因為我們自己都是邪惡的。」他又說:「世上沒有人能憑己力掙脫其邪惡;必需人加以援手,必有人救拔他們脫離邪惡。」他又說:「我們雖然看到善事,而且加以讚許,但事實上,卻是隨從邪惡。……甚至爭逐那被嚴禁之事,且復追求那被否認的事,實屬自相矛盾。」尼氏曾任羅馬帝國首相,且著述宏富,膾炙人口;道德學問,為世宗仰,以得罪暴君,為國殉難。大義凜然,其言彌屬可珍。還有一位古羅馬哲學家和大政治家西塞祿氏(Marcus Tullius Cicero)說:「天地萬物造化之妙,給我們知識學問的火花,但是因為人類道德的敗壞,卻把它熄滅了。」美國國父華盛頓總統篤信真神,認為「離開了上帝,便無法治國平天下」,「各國民族,應當承認全能上帝的護理與主宰,服從他的旨意。……」他在退休之時,鑑於人心敗壞,發表「告國民書」,不願國民離棄正道,深感那是民族自殺的政策。因此忠告國民說:「我不能不希望國民的良知,最後終能發現其錯誤。……我們現在各種不正當的行為與思想,可能使我們偏離正道,亟應早日回頭。……賭博一事,尤為貪婪之子,不義之友,禍患之父;其禍所及,可使家破人亡,身敗名裂」。威爾遜總統有正統的神學思想,深信上帝不僅是個人之主,且又為歷史之主;欲謀人類的樂利,唯有遵行上帝的旨意,與上帝和好。」不幸「世人愚好自用,『謀算虛妄的事』(詩二1)。自忘上帝的形像,隨從魔鬼之邪道,其嚴重的後果,將使人類命運,江河日下,難逃最後的審判。」此乃古今政治家的見證,可見人類罪惡的普遍性。

再從文學家的見證說,例如莎士比亞說:「要忍受審判,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又說:「上帝用太陽的力量飼養死狗身上的蛆蟲,正如他關懷人類敗壞的心,以及從他們心中發出來的邪惡。」「我們乃是罪大惡極的歹人!」他又說:「生在世上的人,有誰是不敗壞,或使人墮落的呢?」

哥德(Goethe)說:「我看別人所有的過犯,我自己也沒有不犯的。」美國名詩人與政論家白良德(Wil-liam C. Bryant)深感世道人心之敗壞,在其為阿爾敦博士所著的《宗教生活隨感錄》一書所作的序文中警告世人說:「假如懷疑論和無神論日趨猖獗,支配人心,則人類命運,將非常悲慘,不堪設想。如果沒有基督,誠令人不寒而慄!……假如沒有因主耶穌基督降生和受死,而賜給人類的福祉,人類生活不知將墮落到何種罪惡的深淵;整個世界,將好比失去了太陽,將暗無天日,混亂不堪!」

此乃從古今政治家和文學家的著作里所得的見證,可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一七9)可證人類罪惡的普遍性。


叄 聖徒的明證

基上所述,可證人類罪惡的普遍性,世人所以不知罪,或則否認罪,實乃更證其罪孽深重,以致心蒙脂油,冥頑不靈,麻木不仁。反之靈性長進,靈程日高,得到聖靈感動的虔誠聖徒,反倒為罪憂傷痛悔。茲分論之:


一、因靈程進步而知罪


聖徒認識他邪惡與性癖乃和其靈程的進步成比例;此乃僅藉上帝的恩典才能把他各種過犯罪惡顯露出來。

例如哥德溫氏(Goodwin),他乃德高望重,是英國西敏寺聖徒會(The Westminster Assembly of Divines)會員,他對眾宣講,述說他悔改皈主的經驗說:「我的悔改,使我得到一個極大的發現,看到我內心的貪婪和邪情惡欲,我乃極度的放縱,只想犯罪作惡!」馬敦生氏(Martensen)在他所著的《教義神學》中講到托爾納(Tollner)悔改的經驗說:「托氏雖曾傾向伯拉糾異端」,但他說:「當我察驗我內心之時,我就要為罪憂傷,我必在上帝面前自我控訴,我所犯一切的罪」——他列舉他所故意作的一切過犯。「如果有人否認他沒有同樣犯罪,讓他深深察看他的內心!」當約翰牛頓(John Newton)見到一個兇手送到刑場去,要被執行死刑之時,「他就感謝上帝的恩典,說那人就是約翰牛頓!」梅司脫伯爵(Count de maister)說:「我不知道惡棍的心是何等的敗壞,我只知道一個德行高尚的人,他的醜惡卻令人毛骨聳然!」托勒克教授(Tholuck)當他在豪爾(Halle)大學執教五十周年之時,對學生宣講:「我數算上帝豐盛的恩典,其中最令我要向他感恩的,就是他能使我確認我的罪。」此乃從德高望重的聖徒的經驗,證明人類罪惡的普遍性。甚至我國的孔子,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也不能不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二、因聖靈感動而知罪


那些蒙聖靈光照啟發,領悟最為深切的聖徒,既承認他們違犯上帝律法,無法數算的罪:則那些毫不知罪認罪的人,便可反證其必為沒有重生得救,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他們乃是冥頑不靈,麻木不仁,心地剛硬,怙惡不悛,實為喪心病狂,自取滅亡!

這實在是非常奇特,而無可否認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那些已蒙聖靈光照,而能克制他們罪惡的人,而且敬虔度日,德行高尚,為人敬仰的人,卻反而會從他們的心靈里,以及生活上,看到更多的邪惡;但是那些罪大惡極,做了罪惡奴僕的人,倒反更不見他們的邪情惡欲,且又自負自義,根本否認他們是罪人。

例如法儒盧梭(J. J. Rousseau),在他的名著《懺悔錄》中所寫的話,乃是出自一種不正當的情慾,其實他根本上,須從他這種情慾上悔改。因為他掩飾他自己的邪惡,而誇耀他的德行。他狂妄地說:「沒有人可在上帝寶座前說,我乃是比盧梭更好的人。當最後審判的號筒吹響之時,我就要把我手裡這本書呈獻在至高的審判者之前,向他大聲說,這是我所作所想的,我就是這樣的人。……最後他又說,死亡是何等快樂的事,因為那時我沒有須加自責或後悔的事。」於是他對全能的上帝陳訴:「自有永有的上帝,我在這裡交還你當初所造的聖潔的靈,這就可使我和你同享永遠的福樂!」這種狂妄的話,其實乃和事實完全不符。殊不知他在童年的時候乃是一個小偷。在他的寫作裡面,公然鼓吹通姦和自殺。他足足有二十年,放縱情慾,好色邪盪。他的兒女,苟非全部,至少大多數是私生子,當他們出生以後,就立刻送到棄兒教養院。但他卻又大言不慚,到處講演,激勸法國作母親的人,要飼養她們自己的兒女。他為人卑鄙,反覆無常,不忠不實,假冒為善,且又侮慢,褻瀆。著者非敢菲薄盧氏,凡此所述,乃取材於威廉氏(N.M.Williams)所作的《盧梭傳略》,爰就此例,藉證一個沒有真正重生得救,未蒙聖靈感動的人,倒反自以為義,不能知罪,不肯悔改。誠如譚尼生(Tennyson)在他所詠的詩中說,因為人的心意偏邪,不能有正確的認識,因是混淆是非,以惡為善。

所以唯有蒙聖靈感動的人,方能真正知罪。使徒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一15)世人所以不能知罪,第一乃因世人乃習慣行惡,習以為常,甚且習非成是,自以為義;苟不加以抗拒,則便不能知其內心的邪情惡欲。其次乃因上帝「一切的忍耐」(提前一16),所以他對於防止罪惡護理的抑制力,尚未充分發展。其三,此乃上帝「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他對罪惡的審判,尚未顯明出來。其四,罪惡本身就有一種迷惑人心的力量。誠如經云:「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林後四4)其五,所以只有那些蒙恩得救,脫離罪刑的人,才能察看其罪惡的深淵,警悟其罪孽的深重,而感謝上帝救贖的宏恩。反之,倘使有人不知其罪,自以為義,不肯悔改,乃自證他責罵一個心地剛硬的罪大惡極之人。不但此也,還亦可證其乃是一個最沒有希望的人,因為一個不知其有罪的人,乃是自暴自棄,自絕救恩,因此也是不會得到救恩的人。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才會知道上帝奇妙的救恩,他不僅把他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為罪人而死,義的代替不義的,使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參約三16;羅五8;彼前二14,三18);並且又賜給我們聖靈,動其善功,感動我們;使我們為罪憂傷,接受救主。詩篇九十篇八節說:「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世人的罪性乃隱藏在各人裡面,要和上帝的聖潔對照起來,才會看見。他的榮光,透照到我們心靈的深處,把我們的邪惡,揭發出來,使我們在為罪憂傷痛悔中,得蒙救贖。以賽亞先知看見了上帝耶和華的榮光充滿全地,就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六3-5)約伯為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耶和華……曾用心察看」他,「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伯一1、8)但是到了他「親眼看見」耶和華,他就「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5一6)。於此益證沒有重生得救,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反而不能知罪,而且否認有罪;反之靈性進步的人,卻能知其罪孽深重。「完全正直」的人尚且要「在爐灰中懊悔」,當益可證罪的普遍性。


第貳部 人人都有敗壞本性

世界人類,毫無例外,都有敗壞的本性,此乃本罪(罪行)的根源,所以這本性乃就是罪。


壹 從聖經證明

一、罪行與罪性的根源


世人乃生而有敗壞的本性,此乃罪性與罪行的根源。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六章四十三至四十五節里說:「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里摘葡萄。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主又在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四節說:「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詩篇五十八篇三節說:「惡人一出母胎,就與上帝疏遠;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

敗壞的本質,(1)在人出生的時候,就屬於它;(2)成為人類意識的基礎;(3)不能用人自己力量改變它;(4)使人在上帝面前成為罪人;(5)是人類共同的天性。茲將有關的經文,分陳於下:

1.乃人類與生俱來的——詩篇五十一篇五節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於此大衛王所認的罪,並非他母親的,乃為他自己的,他宣稱此罪乃是在懷胎時候就有的。托勒克氏(Tholuck)說:「大衛所承認的罪乃從人出生時開始,不僅僅是在行為,而乃在人的本身,在上帝面前乃自覺有罪。」謝特氏(Wm. Shedd)在他所著的《教義神學》中說:「大衛乃是講他生而有罪,特別因其通姦的罪行而加重了他的罪。」

2.為人類意識的基礎——詩篇十九篇十二節說:「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五十一篇五至七節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你所喜愛的,是內里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3.非人力所能改變它——耶利米書十三章二十三節:「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羅馬書七章二十二至二十四節:「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上帝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4.使人在神前成罪人——耶利米書十七章九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鑑察人心的,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結果報應他。」羅馬書三章十九、二十三節:「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審判之下……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5.乃人類共同的天性——約伯記十四章四節:「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約翰福音三章六節:「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二、人人都是可怒之子


人類因都有敗壞的本性,所以都是可怒之子(參弗二3)。所謂本性,乃是指天生的,原有的;不是後天的,學得的。申言之:(1)罪是一種本性,乃為一種生來的墮落的心志。(2)這種本性乃是有罪的,乃是應被定罪的。因為上帝的憤怒只是臨到那應受的人身上。(3)世人乃都與這敗壞的本性有分,其後果就有罪,而應被定罪。

以弗所書二章三節說:「我們……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神學家謝特氏(Wm. Shedd)說:「這裡所說的本性(nature),不是上帝所造的本質(substance),乃是被人類所敗壞的本質。「本性」(nascor)乃是天生的,生來的,例如保羅在加拉太書二章十五節說:「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魯秉生(E.G.Robinson)說:「本性」,不是ousia,也不是「本質」,而是變更了的本質。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三節所指的意思,乃是說,當人出生的時候,就獲得一種觸怒上帝的特質與性情。

另有些學者的解釋,例如黎敕爾(Ritschl),則認為「可怒之子」乃是指沒有皈主以前犯罪作惡的境界;現在蒙恩得救的聖徒,則原有的震怒就轉為恩惠。」梅耶氏(Meyer)說:「因為我們順從本來的脾性,所以成為可怒之子。」世人所以惹起上帝的震怒,乃是因為世人把他們的意志降服於本來的脾性。戴樂氏(N.W.Taylor)說:「我們乃是由於我們的本性,藉著我們自己的作為,成為可怒之子。」史密斯(H.B.Smith)說,戴樂氏說「成為」(became)應當稱為「本為」(were)(按中文和合本以弗所書二章三節亦作「本為」)。世人乃是雙重的邪惡,先是由於本性,乃「本為」敗壞;後又邪惡,藉著他自己的作為,變本加厲。唯仰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會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重生了我們。」才能「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並「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參彼前一3一4,二4)關於以弗所書二章三節所稱的「可怒之子」,經學家和神學家,有很多著作,可供參考,茲不詳引。


三、罪的死刑臨到眾人


羅馬書五章十二至十四節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這段經文,乃有三種涵義,請申言之:(1)罪乃是在本性裡面,所以嬰孩在沒有道德意識的時候,罪已存在他們裡面。(2)嬰孩既會死亡,這乃是上帝對罪的處罰,就是在他們裡面不良本性的特徵,雖然尚未發展起來,實在乃是實際犯罪的胚種。(3)所以這就可確證所有人類的本性乃是有罪的,應加懲罰的。

關於羅馬書五章十二至十八節這段經文,本書《系統神學》卷陸「救恩論」第四章「罪的轉嫁」,與第三章「罪的影響」,已另加詳論,不復贅陳,希加參閱。惟戴樂氏認為嬰孩在沒有道德意識,不能有道德作為之先,乃和動物一樣,不受上帝道德律的統御。在這一點上,他乃和Edwards,Bellamy,Hopkins,Dwighi,Smalley,Griffin諸氏的意見相左。泰勒氏(Tyler)說:「如果以為動物既會死亡,所以不能用死亡來證明嬰孩裡面有罪;這種說法,乃是站在不信者的立場。不信者甚至可以說,動物既非罪人而會死,所以不但嬰孩,就是成年人的死亡,也不能證明有罪。但『自古皆有死』,死既『臨到眾人』,死既『作了王』,死亡對於人類,既到如此可怕的程度,而尚不足證明有罪,則罪乃無論如何不能證驗之事。」豈非等於說,聖經裡面所論關於罪惡的話,都屬虛妄無憑!?戴氏之說,實乃離經叛道。


貳 從常理證明

世上有三種事實,須加檢討,(1)普天之下,每一個人心裏面,都有罪惡的氣質與傾向,在實際生活的表現上,都有犯罪的行為。(2)世人作惡的傾向,乃占壓倒的優勢,須時時加以防範教導,引其行善;但作惡卻無須學習,因為「習慣行惡」,生而知之。(3)每一個人到了有道德意義之時,他們的意志,卻每易落入試探,違犯上帝的律法。

人類根本的自私自利,從孩童時期就表現出來,此乃人類本性自然而然的作為。而謙讓的美德卻很難教兒童發展。倘使不能甘心樂意彼此尊重各人的地位與權利,就不會有真正的禮讓之風。一般兒童,大都不顧他人,只求稱他自己的心。倘使母親問孩子:「為什麼你不作好事,專作壞事呢?」孩子答她說:「因為作壞事百作不厭;做好事,則非常吃力。」桃樹必然結桃子,不是蘋果;荊棘必然生荊棘,不會有葡萄;所以人類的後裔,亦必有邪惡的本性。此乃人所共喻的道理,共認的事實。

上帝的震怒常在不信的人身上。羅馬書八章一至八節說:「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上帝為仇;因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歡。」費曉氏(G.F.Fisher)說:「柏拉圖,蒲魯泰(Plutarch)與西塞祿(Cicero)都不領悟人類的意志和人類的墮落與敗壞,故不能自救。許多道德主義者為什麼墮落,變成惡毒憤恨,怨天尤人,其根本原因乃是在不知人類罪惡的本性。」

當我們察看普世人類道德的現象,進而尋求人類普遍的,天生的,完全受制的敵對上帝,違犯上帝律法的原因,其唯一對此問題的答案,乃為:人類共同的本性乃是敗壞的。易言之,世人的意志,乃已離棄上帝,而以求自我的滿足為至高的目的。這種基本的不自覺的意志的傾向,乃為罪行的根源,而其本性乃就是罪,普世人類乃都與此罪有分。


一、西方人士之見


世界上的大思想家,乃都異口同聲,共證此說之確當,此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希臘大哲學家亞理斯多德說,從道德的本性來看,人類乃都好像站在斜坡之上,他的意欲與熱情乃是下降的;他雖有意向上,卻苦本性難改,力不從心,徒托空想。當理勝於情,他就走上一步;但是倘使情勝於理,他又下降。從無一人能夠登峰超極,到達頂峰。人類雖有對善的確信,而且乃有行善的決心,但事實上乃是一直反其道而行,「知行不能合一」。這乃是一個謎,亞理斯多德乃百思不得其解。

亞理斯多德為什麼百思不得其解呢?他又說:「很顯然的,因在理性之外,另有一種天生的本質,和理智竭力抗衡。還有人的心靈也在理性之旁與其相克制。」其實亞氏問題的答案,乃在羅馬書七章二十二節,使徒保羅的話:「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可惜亞氏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他不但不得其解,且又沒有解救之方。只有上帝的啟示,不但能解釋其中的因由,又復能指示得救的真道。

伍德基氏(Wuttke)在其所著《基督教倫理學》中說,亞理斯多德所以百思不得其解,乃因其僅知邪惡對個人的影響,而不知其還有連帶的關係,它乃是在自我繁殖的。道德日趨墮落的整個人類裡面。人性乃江河日下,唯有藉著上帝的「作因」(Divine Causality)始能否極泰來。

柏拉圖把世界人類本性的敗壞,罪惡的普遍,比作「瞎眼多頭的野獸,裡面乃充滿了邪惡!」他斥責那些主張「人性本善」的人說,倘使他們是對的,就當把他從小就關閉起來,免得他們玷染墮落,俾能成為聖潔。他意所指,乃可證人性之敗壞,罪惡的普遍性。孟諾氏(Menno)說:「敗壞的來因,乃是在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都習慣行惡,無法放棄,而我們的習性,乃都有瑕疵。」

巴斯噶(Blaise Pascal)說:「我們乃生而不義,每一個人都專為他自己;而各自為謀,自私自利,此乃是天下紛爭禍亂之源。」此與吾國孟子,所見略同。大家在「四書」里都讀到「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康德說:「世人乃有兩種性能,住在他裡面,一善一惡,而人類本性,乃壞到極處;兩者在裡面相爭,要想控制人類。」黑格爾雖是一個泛神論者,但是他卻相信「原罪」,並謂此乃人類之本性——又為每一個人的本原。

英國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說:「世人都是偏離正道;在我們被咒詛的本性裡面,沒有一樣是公正的,而是傾向罪惡的。」他又說:「我們都在自己裡面,我們是何等的軟弱愚昧!我們簡直是自己的叛徒,自作自受,自取滅亡!」「我們的本性,是愛追求,卻似老鼠一樣,掠奪食物;橫衝直撞,吃了毒水,『飲鴆止渴』,毒發身亡!」「美德不能強加灌注,『把舊皮袋裝新酒』(馬太福音九章十七節,主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而應慢慢品嘗其味,才能領略曉悟。」「每人的性情,不是靠勢力,不是靠才能而生,而乃靠特殊的恩典。」莎士比亞又說:「人若以為他和始祖亞當遺傳的關係,並不使其自覺有罪,把他和始祖的遺傳關係完全消除,敢大膽對上帝說,我沒有罪!這乃自欺!」神學家史屈朗(A.H.Strong)說:「假使有人以為相信人類的墮落需要超凡的拯救,是不合理的思想,因此妄以為莎士比亞沒有知道人類的本性,實乃自證其謬妄。」

柯立祺氏(S.T.Coleridge)說:「基督教基本的道理,一言以蔽之,乃為——我是一個墮落的罪人……在我意志裡面有一個邪惡的根源,此乃在我有自覺與任何作為以前,早已存在;我生來就是一個可怒之子。這個可怕的奧秘,我不想知道它,甚至以為這乃是不可能的;但我卻知道這乃確是有的。……而且凡是真實的,必是可能的。」范郎端齊(Van Oosterzee)說:「雨水和陽光,固能使雜草生長得更快;但是倘使沒有草的種子先在地土裡面,乃是無從生長的。同理,不良的教育與風俗習慣,也不會種植人類的罪惡。」時人以罪惡歸咎於教育與社會,實非確論。譚尼生(Tennyson)說:「他發現在他血液裡面,乃有一種卑劣邪惡的品質,在和良善鬥爭,我對於這個不可思議的,神奇的戰爭,簡直無能為力。」丹恩氏(Taine)說:「在我們每一人裡面,乃藏有野人、盜匪、瘋子,或則安靜無事,或則上了手銬,但仍都是常常活在我們自己心靈的深處。」英國著名詩人白朗寧(Robert Browning)常在他的詩裡面傳講「原罪」以及「人心敗壞」的道理。

英國賓州大法官湯柏生(Thompson)說:「倘使曾經做過律師的人起來傳福音,他必更能傳講人性敗壞的道理。因為人類完全墮落敗壞的道理,乃最能解釋為什麼虛偽、欺詐、陰謀、淫蕩、謀殺……各種罪行會在世界如此猖獗的原因。一切教育、訓導、敦品、修養,種種方法,都不能克服心裡邪惡的傾向,因為罪惡,根深蒂固,已經占有了我們人性每一部的質素。」這乃可見「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一七9),亦可證明人類罪惡的普遍性。

以上乃是從西方人士的話,證明世人都有敗壞的本性,現在再從我國先哲的話,加以證明。益見人性敗壞,乃是地不分中外,時無論古今,並非「人心不古」,實乃「自古已然,於今益烈」,益可證人類罪惡的普遍性。


二、我國先哲之言


我國的荀子說:「今人之心,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起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賤賊生而忠信亡焉。……是故必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是觀之,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故拘木必待隱木括熏矯然後直;純金必待襲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故隱括之生,為枸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理義,為性惡也。」因為人類本性之敗壞——即荀子所謂「性惡」,故需刑政理法,此乃所以防微杜漸,使人不致為非作惡;「以矯飾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性情而導之」。可證孟子之說,以為「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之說,乃和人性敗壞的事實,不能符合。故孟子之說,不能成立;且正相反,人性之惡,正「猶水之就下」。

即就孔孟之道而論,「性善」之說,亦有自相矛盾之處。這非著者的苛論,乃為他們自己所承認。例如,《大學》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可見人性未必盡善,尚須照大學之道,做一番明德的工夫,方能止於至善。再就「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及「人皆可為堯舜」,「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諸說而論,則僅指人性藉著教化,可能使其為善,成為聖賢,但未必為善。更就「禮運大同篇」而說,「人藏其性,不可測度,惡在其心,不見其色;欲一以窮其心,舍禮又何由哉?」則尤可見人心乃有惡,故須用禮,以去其惡。此與「人之初,性本善」之說,乃自相矛盾!

所謂「性善」之說,乃由孟子倡導,以其善辯,故奉為正宗。而其性善之說,亦占優勢。但孟子性善之說,論據未必充實;即就他們儒家自己的經典而言,亦無有力根據。試觀《大學》第六章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擒其不善,而著其善。」朱子注云,「此乃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並非不知善之當為,惡之當去,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此正可推翻孟子之說,人性之善,並非「如水之就下」。復可證聖經真理,「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三12、23,七18、19、24)

數千年來,儒家有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知行不能合一」。甚至有一位極力反對基督聖道,認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就不應做基督徒」的儒家學者,也不能不承認,聖賢人格,……無論升到任何境地,其所體現的,畢竟不可能是天道或上帝的整全,畢竟只是部分,這就是所謂「聖人的悲劇」!此乃可證人之敗壞,以致「行善毫無能力」。甚至孔子雖被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上至聖君賢相,下至販夫走卒,都加崇仰;殊不知他仍苦力不從心,不能行善,且要犯罪,所以他仰天嘆息,呼叫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又說:「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是益可證「人心已壞到極處」(耶一七9)。「習慣行惡的,……不能行善」(耶一三23);「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易言之,「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太一二33)從主耶穌的教訓,就可知普世人類,甚至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也要慨嘆「獲罪於天」,當可以證明人類罪惡的普遍性。誠如經云:「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