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三部 發展健全的界線 01
第十四章 對界線的抗拒
我們已經談到界線的必要性,以及界線在我們生活的神奇價值。事實上,我們只差沒有說:生活若沒有界線,就不算是真正的生活。但是,建立與維持界線是需要很多的功夫與不斷的操練的,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渴望。
建立界線背後最大的動力是渴望。在生活里,我們常常知道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然而,除非有好的理由,我們很少付諸行動。神告訴我們要設立並維持界線,我們理應順從他,這當然是最好的理由。可是,有時候,我們需要比順從更強有力的理由來驅動我們,我們需要看到那些對的事情也是對我們有益的。問題是,我們往往需要等到真的吃到苦頭了,才能看清楚那些好的理由。是我們遭受的痛苦催迫我們採取行動
即使我們渴望有比較好的生活,我們可能會遲疑不肯為設限下功夫,原因是:它會引起爭戰與衝突,會有爭論,也會有損失。
心靈的爭戰並不是什麼新概念,幾千年來,神已經給予他的子民自由選擇:生活在敗壞毀滅中,或是擁有他為他們成就的。而這總是牽涉到戰爭,當初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他所應許的迦南美地,以色列人必須經歷許多次戰爭,學習很多的教訓,才得到那塊地。
我們也必須為得醫治而爭戰。神已經拯救我們,使我們成聖。就我們所處的地位和原則而言,他已治癒了我們,可是,我們仍然必須活出他的樣式來。
醫療過程的一部分,就是重獲我們的界線。當我們學習神的樣式,他就會逐一地贖回我們的界線。神已為『我們是誰』、『我們的界線為何』下了定義,因此,他可以祝福我們:「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篇》十六章5-6節)
可是,我們仍必須自己爭戰。戰役分為兩類:外患與內侵——從別人那裡來的抵抗與我們內心來的抗拒。
外患
茱莉亞大半輩子都有界線的問題。童年時期,她有個霸道的父親,和一個利用她愧疚心理來控制她的母親。她一直不敢跟別人設立界線,若不是怕別人生氣,就是由於「怕傷害別人」的愧疚心理。她每次要下個決定時,總是顧慮別人是否會生氣或鬧脾氣,而讓別人的反應影響她的決定。
長大離開那個家庭後,偏偏她又嫁給一個很自我中心的丈夫,常常以怒氣來控制她。整個成年生涯,她被丈夫的怒氣與母親給她的愧疚感輪流控制著。她無法向任何人設下界線。多年以後,她罹患抑鬱症,到我們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治療幾周以後,她逐漸了解自己生活得如此痛苦,是因為缺乏界線。最後,她決定冒險向她的丈夫設些界線。
有一天,她與丈夫、心理治療師一起作治療時,她與丈夫對質。回到她的支持團體時,她滿臉是淚。
「事情進行得怎麼樣?」團體中的一員問她。
「糟糕透頂了,界線這東西根本就沒有用。」她說。
「你這是什麼意思?」那位團體治療師問她。
「我跟先生說:我不喜歡他對待我的方式,我以後再也不要忍受他的那種態度了。結果,他很生氣,對我大吼大叫。如果那位心理治療師當時不在場,我真的不知道我會怎麼做。他永遠不會改變的。」
她說得沒錯,幸好那位心理治療師當時在場,而且她人在醫院裡。學習設限是需要很多支持的,因為整個過程中,她將從她的丈夫與自己身上碰到許多的抗拒。
接下來的幾個禮拜里,她學到:別人一定會奮力抗拒她設下的界線,因此,她必須事先計劃要如何反擊。假如她這樣做,他們夫妻的情形很可能變好。事實上,結果就是如此。她的丈夫終於學到:他不可能永遠為所欲為的,除了自己以外,他也必須顧慮別人的需要。
忿怒的反應
外來的抗拒中最普遍的就是憤怒。看到別人設下界線就要大發雷霆的人,是有個性問題。他們太自我中心,以為整個世界只為他們的存在與舒適打轉。他們把別人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一聽到別人跟他們說不,他們的反應就像一個兩歲小孩被人拿掉東西,大叫:「壞媽媽」,他們認為:不能使他們的心願滿足的人都是「壞人」,所以他們生氣。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正當理由可以光明正大的生氣。沒有人「對他們」有任何的不是,只是人家沒有「為他們」做什麼而已。他們的心願沒有達成,他們生氣,是因為沒能學會延後滿足感,或學會尊重別人的自由(《箴言》十九章19節)。
脾氣乖張易怒的人個性上有問題,如果你助長他的威風,他明天、後天又會在另外一個狀況發脾氣,同樣的問題將重複地發生。不是人或事的情況使他們生氣,而是他們認為理當從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控制別人,結果卻控制不了自己。當他們控制別人的願望 無法成真,他們就開始「發飆」。
你必須學習的第一點是:如果你向對方設立界線,對方就生氣,那是他自己有問題。假如你不了解這一點,就會以為問題出在你身上。堅持你自己的界線對別人是有益處的,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原生家庭未能教導他們的:尊重別人。
第二點,你必須很實際地看待忿怒這個問題,忿怒只是另一個人內心的感覺,它不會衝過來「咬你」或傷害你的。除非你允許,對方的怒氣無法「進入」你的內心。和對方的怒氣保持距離很重要,讓怒氣留在他自己身上;他必須感受他心中的怒氣,才有辦法轉好。要是你不讓他生氣,或是想自己承擔下來,不只生氣的人不會變好,你也會因此被牽制與捆綁。
第三點,不要讓怒氣成為你得做什麼的暗示。沒有界線的人對別人的怒氣會自動反應,他們成為救援大隊,尋求對方的認同,或是對自己生氣。按兵不動是強而有力的,不要讓失控者改變你的航道。要生氣,就讓他生氣,你決定自己需要做什麼。
第四點,確定你有支持網作後盾。如果你要向以忿怒控制你的人設限,記得先找扶助你的支持團體談談,做個計劃。知道你會說什麼,預想對方會說什麼,而計劃自己的反應。你甚至可以與你的支持團體把一些可能情況都預演一下,並確定他們事後會在旁支持你。或許你的支持團體中有些人可以陪你去。不管如何,你絕對需要他們在事後給予你支持,免得你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
第五點,不要讓那個生氣的人惹你生氣了。採取愛的姿態,「憑愛心說誠實話」。當我們在律法上「以牙還牙」的心態或世俗上「以惡報惡」的反應,自己反而會被捆綁。如果我們有界線,就可以和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而用愛心對待他。
第六點,準備以保持距離或其他限制使對方承受後果。有個婦女就是因跟對方說:「我再也不允許自己讓你嘶吼謾罵了,我現在要到另外一個房間去,等到你決定你可以心平氣和而不攻擊我時,我才要再跟你講話。」她的生活因此整個改變了。
這些嚴肅的步驟不需要在怒氣下進行。你可以很有愛心地以同理心跟對方談話,而不放棄或不讓對方再一次控制你。「我了解你生氣是因為我沒有答應你的要求,我很遺憾你有那種感覺。我可以怎樣幫助你呢?」當你顯示同理心時,記住,改變你並不會有什麼助益。給他其他的選擇吧。
如果你能夠保有你的界線,那些對你生氣的人就必須開始學習自我控制,而不是老想控制別人,那種方式只會毀滅他們自己罷了。當他們不能再控制你,就必須尋求其他方式與你來往。可是,只要他們可以用怒氣控制你,他們就不會改變的。
有時,很難接受的事實是:如果他們不能再控制你,就可能再也不想和你說話了,甚至與你關係破裂,離開你。確實是有這種風險,但神不也每天都得面對這種可能?神說他只做正確的事情,不與任何惡行有瓜葛,因此,當人選擇一意孤行,他就任他們自行離去。有時,我們必須如此。
使人愧疚的信息
有個人打電話給他的母親,他母親接電話的聲音很微弱,幾乎聽不到。他以為她生病了,很關心的問:「媽,您怎麼了?」
「我想我的聲音快不中用了,」她回答說:「自從你們這些孩子離家以後,都沒有人打電話來給我。」
沒有什麼武器比控制者最會利用的愧疚信息更為有效了。缺乏界線的人一碰到這種情況,幾乎都會把對方的話聽進心裡而且當真, 就順從了那些蓄意引發他們愧疚心理的信息。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話語:
- 「我這樣待你,你怎麼可以如此回報我呢?」
- 「你可以不為自己而替別人著想一次嗎?」
-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幫我打這個電話的。」
- 「你總可以為愛你的家人做這件事吧!」
- 「你怎麼可以這樣遺棄你的家人?」
- 「你應該記得以前不聽我的話後,事情變得怎麼樣吧?」
- 「你不曾替我做過什麼,現在總該做一次吧!」
- 「你知道我要是有的話,我會給你的。」
- 「你根本不知道我為你犧牲了多少。」
- 「我死了,你就會後悔的。」
有時,那些愧疚操縱人的話語,甚至假借上帝的名義:
- 「你這是基督徒的做法嗎?」
- 「《聖經》裡不是說『孝敬你的父母』嗎?」
- 「你那樣不順從,連神都要憂傷呢!」
- 「我以為基督徒應該為別人著想呢!」
- 「到底怎樣的信仰會讓你這樣遺棄你自己的家人?」
- 「你一定是信仰有問題,才會這樣做的!」
說這種話的人是要你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愧疚。他們試圖讓你對自己的決定感到虧欠;不管是你想如何分配你自己的時間、資源,或是你長大後想離開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或是你想有自己的生活而要和一個朋友或屬靈的領導者分開來。還記得葡萄園工作的比喻嗎?家主對他的僱工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嗎?」(《馬太福音》二十章15節)《聖經》教導我們要給予,不要自我中心,卻沒說:任何人向我們要什麼,我們就得給什麼。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給予。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能力辨別那些叫人愧疚的信息。可是,如果你仍為你的界線難過,或許你還沒仔細察看你的家人或其他人所使用的伎倆。以下幾個秘決可以幫你應付這些外來的信息:
1. 辨認引發愧疚的信息。有些人,吞下那些使他們愧疚的信息,對別人的操縱控制竟然毫無知覺。人當然要有度量接受別人的指責與意見;你必須知道自己何時太自我中心了。那些蓄意引起你愧疚的話語並不是幫助你成長的糧食,而是用來操縱與控制你的。
2. 使人愧疚的信息其實是怒氣的偽裝。那些要讓你愧疚的人不能公開地道出他們對你的怒氣,因為那將暴露他們多麼喜愛控制人。他們寧可把注意力放在你或你的行為上,而不是在他們自己的感覺上。把注意力放在他們的感覺會迫使他們面對自己的責任。
3. 使人愧疚的信息隱藏著哀慟與傷害。人常常會試著把注意力轉到你或你所做的,而不去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並為那些感覺負責。要能辨認那些使你愧疚的信息,有時是對方哀痛、傷害,或需要的表示。
4. 假如對方使你愧疚了,了解這是你的問題,不是對方的。了解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內心。只有你才能以愛心和界線把外來的問題處理得當。如果你一再責怪別人「使」你覺得愧疚,就表示別人仍然有辦法控制你,只有別人停止那樣對待你,你才可能感覺好些。換句話說,你把你生命的控制權轉送給別人了。所以,停止責怪別人吧。
5. 不要解釋或辯護。只有犯錯的小孩才會這樣做,而這只會陷入對方要你覺得愧疚的圈套。你不欠那個想要使你愧疚的人任何解釋的,只要告訴對方你的選擇。如果你的解釋是想讓他們了解你為什麼會做那樣的決定,這當然無傷大雅,可是,如果你要使他們不再讓你難受或消除你的愧疚,那麼,你就中計了。
6. 要肯定並了解他們說的那些話是在表達他們內心的感覺。「聽起來你生氣的原因是我選擇….」「聽起來你傷害的原因是我不願意替你…..」「我了解你因為我的決定而不快樂,我很遺憾你有那種感覺.」「我知道你很失望.我可以怎樣幫忙你呢?」「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所以你很難接受,是嗎?」
主要原則是:存憐憫之心,以同理心試著了解他們的苦惱,只是,分清楚那是他們的苦惱。
記住,愛與界線是惟一明確的界線。假如你反應(react),你就和他們一般見識,失去自己的界線了。「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箴言》二十五章28節)假如別人使你對他們的作為產生反應,他們已進入你的城牆,進入你的地界。停止反應,採取未雨綢繆的積極姿態,存同理憐憫心。「聽起來你現在的生活似乎頗為艱辛,說給我聽吧!」有時,要使人愧疚的人不過想吐吐苦水罷了。做個好聽眾,但不要因他們的話責怪自己。
記得那位想讓兒子愧疚的母親嗎?一個有良好界線的人可以理解與同情他母親的苦衷:「媽,聽起來您好像很寂寞。」他會讓母親知道:他確實聽到她話中隱藏的真意。
後果與反擊
傅恩與他的父親很難相處。他的父親極為富有,常常拿錢控制別人,即使是自己的家人。他要他的孩子順從他,否則就不給他們經濟支持,或不把他們寫入遺囑。
當傅恩年紀漸長,想要遠離父親而給自己多一點的自由,卻發現他已經太仰賴父親的金錢,太習慣金錢所能給予的舒適生活了。他喜歡有能力帶妻子到他們家庭的夏日別墅度假。他喜歡有「十大」藍球比賽的入場券,喜歡成為鄉村俱樂部的會員。
但是,傅恩不喜歡父親的控制所造成他情感上與靈性上的傷害,他希望改變情況。他開始拒絕父親提出來的會困擾他或他小家庭的建議。當他的孩子想做其他的活動,他拒絕在假期回老家去。父親因此很不高興。「」「」「」「」「」「」「」
意料中地,他的父親開始殺雞儆猴,斷絕傅恩的經濟資源,給傅恩的手足更奢侈的享受,讓傅恩看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最後,他父親甚至把傅恩從遺囑中刪除。
這對傅恩的影響很大。他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失去以前所能享有的特權。他必須修改以前他以為會繼承父親遺產而做的計劃。長話短說,他必須面對為免除父親的控制所做的選擇所產生的後果。可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自己的自由。
這種情形很普遍,不一定牽涉到家庭產業,或許只關係到父親幫忙付大學費用,或母親幫忙照顧小孩,或父親幫忙做生意。比較嚴重的結果可能是:雙方感情因而破裂。設立界線的後果是:想控制你的人將會反擊,他們將對你的設立界線有所反應。
首先,你必須想清楚:你在缺少界線的情況下可以獲得什麼,而設立界線後又會失去什麼。傅恩這個例子是金錢,對別人可能是人際關係。有些人因為太想要控制人了,當有人反抗他們,他們就不要跟別人來往了。許多人因為不再保持原生家庭的不良傳統了,就被踢出家門。他們的父母或「朋友」不再跟他們講話了。
設立界線與控制自己的生活是有些風險的。通常結果是不會過於激烈的,因為只要對方發現你是當真的,他們將開始改變,他們將發現設限其實對他們也有好處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你已經「勝過」他們了。他們將發現來自朋友的指責竟然是良藥苦口。
善良誠實的人需要對自己操練,而他們對於別人所設立的界線總是會尊重的,即使是不甘願地。其他人則有心理學家所說的「個性不適」,他們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與生活負責。當他們的朋友與配偶不再為他們負責任,他們乾脆往別處發展。
當你評估後果,不管代價多大,也比不過你所失去的「自我」。《聖經》中的信息很清楚:要了解其中的風險並有所準備。
第二點,決定你是否願意冒風險。了解「你必須背負的十字架」是否比你的「自我」有價值?對有些人來說,代價太高了;他們寧願繼續屈服在控制他們的父母或朋友下,不願冒弄壞關係的危險。心理治療專家們常常警告酗酒問題的家庭:如果酗酒者不求醫治,家人是否仍能強制執行他們事前同意的後果。設立界線若沒有後果,就不算界線了。在你設立界線以前,你必須決定你是否願意強制執行其後果。
第三點,努力彌補你的損失。在傅恩這個例子,他需要計劃如何去賺更多的錢。其他的人或許需要找別人來照顧小孩,交些新的朋友,或學習面對孤寂。
第四點,確實執行。要處理以威力控制人的問題與設限之後的結果,就一定要先設立界線,然後依計劃執行到底。當你有了計劃,要像彼得一樣:離開他捕魚的船,一心跟從耶穌,「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望來書》十二章2節)。第一步最難,勇敢地跨步走出去,好好實行,從神那裡尋求力量。記住,「他教導我的手能以爭戰,甚至我的膀臂能開銅弓。」(《詩篇》十八章34節)
第五點,要了解這個最難的部分只是一個開端,設立界線並不是爭戰的結束,只是一個開始。現在,你要回到你的支持團體,讓他們給你精神上的支持,餵養你的心靈,幫助你站穩腳,繼續操練當初使你有能力向人設立界線的那些功課。
別人對你設限的反擊當然很難應付,但是,當你奮力地拯救自己,你盡幾分的努力,神就會在那裡給你等量的支持。
肉體上的抗拒
我們必須討論這個方面的問題,實在很可悲,但是,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堅持他們的界線,確實是因為對方的體力比自己更強壯。凌虐配偶或女朋友的人無法接受人家跟他們說不,於是,那些試圖向他們設限的婦女往往會遭受身體上的傷害。
這些身體上受到傷害的人非常需要幫助。可是,基於種種理由,他們常常不敢向任何人提起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或繼續在發生的事。她們想保護配偶的聲譽,不敢讓朋友或教會知道。她們害怕別人知道她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她們害怕如果她們告訴了別人,就會被打得更厲害。她們必須了解這問題的嚴重性並尋求外來的幫助。這種問題是不會自己消失的,只會惡化。
假如你陷在這種困境,找人幫忙你在受虐的事上設限。找曾協助受害配偶的心理諮詢人員。安排一些教會裡的人,在你的配偶或朋友動用暴力時,你可以打電話找他們。安排可暫時過夜的地方,以備你受到威脅時隨時都有栖身之處。打電話給警察與律師,如果對方不尊重你的界線,想辦法取得保護令,使對方與你保持距離。為你自己,也為你的小孩著想,不要讓這種情形一再發生,要尋求幫助。
別人的痛苦
當我們開始向所愛的人設立界線,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會發生:他們受傷了。以前你幫他們填補的地方,他們的空虛孤寂,他們散漫沒有組織,或他們財政上的不負責,現在又開始出現破洞了。總而言之,他們會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損失。
假如你愛他們,這當然使你難以目睹。但在處理這種情形時,記住,你的設限對你、對他們都是有益的。如果以往是你容許他們不負責,你的設限將引起他們的反省,使他們可以重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責怪別人者
老是責怪別人者在你向他們說不時,會表現得如同你要置他們於死地。他們會有「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的反應。他們很可能哭泣、噘嘴繃臉,或生氣。愛責備別人者本身有個性問題,假如他們使你覺得他們的苦難是因為你不給他們什麼,他們就是在責備與要求那屬於你的東西。這和一個謙卑的人因為需要而要求大不相同。細心傾聽別人抱怨的內容和真意,假如他們責怪你的是他們應該自己負責的,就跟他們面對面講個清楚。
蘇珊必須與她的哥哥對質,因為哥哥要她借錢給他買新車,兩個人都成年了,蘇珊很負責,認真的工作;他卻沒有責任感,老是入不敷出,沒法儲蓄。多年來,他總是向她借貸;多年來,她一直借錢給他。他卻很少還貸。
最後,蘇珊參加一個界線研習會,終於看見隧道那麼頭的亮光,拒絕再借給哥哥了。他的反應竟像她要毀掉他一生,他說:「因為她的關係」,他的事業將無法發展,除非他有部新車,他將招攬不到新的生意。他說「因為她的關係」,用他的老爺車,他將找不到女朋友。
蘇珊已經學了老責怪別人者的花招,所以,她與他正視這問題,她說:她很遺憾他的事業停滯不前,但那是他的問題,不是她的。蘇珊這種響應,對她或他都有好處。
真正的需要
有時,你或許也需要對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設立界線。假如你是個有愛心的人,要拒絕那些有需要又是你所愛的人,將使你傷心欲絕。但是,你所給得起的,或你根本給不起的,都是有極限的;你必須適時地向對方說不。這些不是「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哥林多後書》九章7節)的例子,而是你那破碎的心一直想要給。你若真的給了,必使自己精疲力竭。
《出埃及記》第十八章中,摩西的岳父葉忒羅眼見摩西事必親恭,擔心他負荷不了,就建議他把一些事情分擔出去,更能顧及百姓的需要。
學習認知自己的極限。將你心中已決定能夠給的東西給別人,而那些超過你能力範圍的,就讓其他有能力的人來協助他們吧。設身處地體驗那些人的處境,他們需要知道:你了解他們確實需要別人的援手。為他們禱告,對於在你周圍你無法幫忙解除痛苦與滿足需求的人,這是你能為他們做的最有愛心的事兒了。
寬恕與重新和好
很多人不太能分辨寬恕與重新和好的差異。他們無法處理外來的抗拒,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不再次答應對方的要求,就不是真的寬恕了。事實上,很多人不敢寬恕人,以為他們原諒了對方,就會再次失去界線,使對方有能力再傷害他們。
《聖經》有兩項原則說得很明確:第一,我們永遠需要饒恕別人。第二,我們並不是總能重歸舊好。所謂的寬恕是內心的行為,我們免除別人虧欠我們的。我們勾銷別人欠我們的債,對方不再虧欠我們。我們不再為對方定罪,對方自由了。寬恕只需要一方:自己。虧欠我的人不必要求我的原諒,那是我內心給予別人的恩典。
這帶我們進入第二個原則:我們不一定可以與對方達到重新和好的關係。神赦免世人,但是,世人不一定都能與神重歸舊好。神雖然寬恕世人,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善用神的寬恕。寬恕需要一方,重新和好卻需要雙方。
除非我們看到對方真心承認他那部分的問題,我們無法跟對方坦誠交往。《聖經》裡很多經節談到:我們一一要與人維持界線,直到對方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並結出「與悔改的心相稱」的果子來(《馬太福音》三章8節)。真正的悔改不是光說「我很抱歉」,而是改變方向。
你需要清楚地跟對方溝通:你雖然寬恕了他,卻仍無法信任他,因為他還沒有證明自己足以信賴。你還沒有足夠的時間看到他是否真有改變。
記住,神是你最好的典範。他並沒有等到人完全改變了,才不再宣告人有罪。神不再定人的罪了,只是,這不代表他與我們每個人都恢復了關係。人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罪與真心悔改後,神才會為我們伸出雙手。重新和好需要雙方,不要以為你寬恕對方了,就必須與之重歸舊好。要看對方是不是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結出值得讓人信賴的果實,然後你才決定是否能與對方重新和好。
內在的抗拒
我們不單單要有前面所提到的好的外在界線,還必須有好的內在界線,在我們的肉體想要統治支配我們時,懂得跟肉體說不。讓我們來探討對成長的內在抗拒所引起的界線問題
人的需要
珍來找我心理輔導,因為她老是挑錯男人。她總是很快的愛上善於獻殷勤、有魅力的男人。起先一切當然都「很不錯」,他們也似乎都是「她所想要的」,可以滿足她的某些缺失。
她如魚得水地過一段時間後,便在兩人的關係中慢慢「失去自己」了,屈服在她其實不想屈服的事情上,做她不想做的事,給予她不想要給的東西。她愛上的男人最後都變成非常自我中心,看不到她的需要,不尊重她的界線。沒多久,她自己變得很痛苦。
她會找朋友談談,他們總是跟她說些她早就心知肚明的事情:「那個男人是個混蛋。」可是,她無法即知即行。她被感情羈絆了,無法脫身。她缺乏界線,不能說不。
深入觀察她生活中這重複出現的問題後,我們發現:珍之所以和這些男人繼續在一起,因為她承受不了分手後的沮喪。追根究底,我們發現她的沮喪源於她內心從未被她的父親填補的空虛。珍的父親與她選擇的男人非常相似,無法給予她情感上的支柱,不願向她表達關愛。於是,她試著以其他男人來填補她父親應該填補的空缺,殊不知那些男人具有破壞性,是不可能滿足她內心需要的。珍對設立界線有內在的抗拒,因為她幼年心理發展中的需要沒被滿足。
神早就設計我們在成長的家庭中有特定的需要。這些問題我們在前面早已談過,也在其他著作深入論述了(注一)。當我們沒有被滿足的需要,就應該好好察看我們的內心有哪些破洞,開始在上帝的肢體中尋求填補,如此,我們就可以強壯起來,足以應付成年生活中的界線戰爭。
孩提時期發展上的需要未被滿足,是我們拒絕設限最主要的原因。在神的計劃中,他原要我們生長在愛主的家庭,父母都依神的誡命行事,教養我們,設立良好的界線,容恕我們,協助我們區別善惡,引導我們成為負責的成年人。只是,很多人都沒有這種經歷。他們是心靈孤兒,需要讓神的肢體來收養與照顧他們;這對每個人都是很真實的,即使需要的程度不同。
未曾解決的憂傷與損失
如果對付「沒被滿足的需要」是為了得到「好東西」,哀傷就是為了放棄「壞東西」。很多時候,人不能設立界線,是因為他們不能放掉與他們結合為一體的人。珍一直試圖填補她內心的需要——要一個能關心她、愛她的父親。只是,要填補這份需要,她必須先學會放手,放掉她永遠都得不到的東西:父親的愛。這對她將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神多次在《聖經》中要求我們把對我們沒有益處的人或生活,全「留在背後」。神要求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所以,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可是,以色列人一直回頭看,眷戀他們看為好的。當羅得與他的妻子離開所多瑪城,神警告他們絕對不要回頭,羅得的妻子偏偏不聽,結果,變成了鹽柱。
《聖經》教導我們復原的基本原則是:認識神以前的生活都不值得眷戀;我們必須丟棄、哀傷、完全放手,然後,神才可以把好的東西給我們。問題是我們總是緊緊地抓住一些泡影,希望「有一天,他們會愛我。」繼續要使不能愛我們的人改變。我們必須為這種一廂情願的心願哀悼,然後,完全放手,才能向神希望我們擁有的新東西打開心門。
很多時候,跟別人設立界線可能會失去對方的愛,而那愛是你已渴望許久的。跟一個愛控制人的父母說不,是要你面對現實,開始哀傷你跟他們所缺少的那種關係,而不是緣木求魚地仍想努力求取。如果你繼續在那裡苦苦求取,就沒有機會去哀傷,也使你永遠卡在那裡。哀傷就是接受他們為人的真相,不再期望 他們會改變。當然,這是叫人痛心的。
我們常常採取「如果」的態度而不懂得設立界線。我們總是潛意識地對自己說:「如果我試著更努力,不對抗他的完美主義,他就會喜歡我。」或是「如果我順從她的心願,不讓她生氣,她就會愛我。」放棄自己的界線以求得愛,只是延後避免不了的結果:發現對方的真面目,接受事實的悲慘,然後放手,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讓我們來看看面對內心的抗拒所需採取的步聚:
1. 承認自己缺乏界線。承認你的問題。如果你被人控制、操縱或被虐待了,承認問題不是你和壞人在一起,你的痛楚不全是他們的過錯,而是你自己缺乏界線。不要責怪別人,你自己才是問題的癥結。
2. 了解內心的抗拒。你或許會想:「喔,我只不過需要設立一些界線罷了。」以為從此你就會一帆風順,問題全解決了。要是真有那麼簡單的話,你不是早就做成了嗎?要承認:你不想設立界線是因為你害怕,你因內心的抗拒而阻礙了自己的自由(《羅馬書》七章15節,19節)。
3. 尋求恩典與真理。就像這整個過程的其他步驟一樣,你無法在真空中面對這些殘酷的事實。你需要別人的支助,幫助你面對與承認你內在的抗拒,給你力量度過哀傷的時期。只有在良好的關係中才能好好哀痛與療傷,我們需要來自神與人的恩典。
4. 辨認自己的心願。無法設立界線背後的原因往往是害怕失去。思想:如果你選擇生存,你必須放棄誰的愛?把名字說出來。你必須把誰放在祭壇上獻給神?是你和那個人的關係使你停滯不前,「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哥林多後書》六章12節)就像哥林多教會的人不願意打開心門接受保羅的愛,你們也被自己的情感以及糾纏的關係阻礙了。你必須放手,不再與那些人有瓜葛。
5. 放手。在安全的支持系統里,面對你不可能從那個人得到的東西,或那人所象徵的意義。這會像是一個葬禮,你將經歷哀傷的幾個階段:否認、討價還價、生氣、傷心與接受。你不一定得照這個順序進行,但可能都會經歷這些情感,這是很正常的。
找那些支持你的人傾吐你的損失。你這些心願都已源遠流長,面對它們或許很痛苦,甚至需要找專業人士協助。放掉那些你從來沒有能得到的東西是很困難的,可是,你最後會因為失去它而救了自己。只有神能夠用他自己的愛與他子民的愛來填補你內心的空虛。
6. 好好走下去。哀傷最後的一個步驟是找出什麼是你所想要的,「尋求,你就會尋見」。如果你願意把舊的生命丟棄,神已為你準備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可是,他也只能指引你的方向,你必須自己有所行動,開始尋求從他而來的好處。
當你終於把你永不能擁有的東西放掉了,就會驚訝你的生活是多麼不同了。你曾想盡辦法保存你的舊生活,結果只是枉費精力,使自己更被虐待和控制。放手才能使你得享安寧,而哀傷是必經之路。
內心對怒氣的恐懼
一家公司經營小組的三人負責和另一家公司協議一筆很大的生意。商議過程中,另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憤怒不已,因為他們三人不願意做他要他們做的事。
三人中的兩個成員因擔心交易會失敗而失眠、憂慮、煩躁,又擔心那家公司的董事長如果不喜歡他們,他們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他們最後打電話約同組的第三個人一起商量對策,準備改變原有的計劃以安撫對方。當他們跟第三者談到他們想要「屈服」的念頭,對方只是看著他們兩人,說:「他生氣了又怎麼樣呢?你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討論嗎?」
看到自己的愚昧後,兩人開始大笑起來。因為他們先前的表現好像是小孩子讓父母生氣了,好像他們心情的好壞全由這位董事長的快樂來決定。
那兩位害怕對方生氣的成員,來自以怒氣控制人的原生家庭;第三個人卻沒有那種背景。結果是,後者具有健全的界線。他們推舉第三個人和另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見面。他對那個董事長說:如果董事長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並願意與他們談生意,他們自然歡迎;否則,他們將找其他的公司合作。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原先那兩個人是以有依賴性的小孩觀點來看待那位董事長。他們表現得宛如對方是他們世上惟一能夠信賴的人,因此對方的怒氣使他們害怕。另一個人則以大人的眼光來看,知道對方如果不好好表現的話,他們將另找出路。
三個人當中,兩個人有內在的問題。同樣的怒氣,卻有兩種不同的反應。前兩個人抗拒設立界線,第三個則相反。決定因素在於當事人是否擁有設定界線的技巧,與那位生氣的人無關。
假如生氣的人可以讓你失去界線,可能你心中仍有個生氣的人在讓你害怕。你必須回想過去的經歷,設法處理某些怒氣加諸在你身上的傷害。你受傷恐懼的部分必須公開出來,尋求神與人的醫治。你需要愛來幫助你放掉那位生氣的父母親,使你能在現今所面對的大人面前站立起來。
以下是你必須採取的步驟:
1. 了解它是一個問題。
2. 找人談論那個使你「癱瘓」的問題,你不能單獨解決這個問題。
3. 讓那些支持你的人幫助你找出內心恐懼的根源,開始在你的腦海中辨認出那個生氣的人所代表的人物。
4. 談談你內心的感覺,過去哪些問題曾經傷害了你。
5. 操練本書所談到的設立界線的技巧。
6. 不要未加思索就反擊,或採取消極態度而放棄了你的界線。給予自己時間與空間,直到你知道應該怎樣反應。假如你需要與對方保持肉身的距離,就做吧,但絕對不要放棄你的界線。
7. 當你準備妥當,就開始行動。堅持你自我控制的論點,堅持你作的決定,重複表示你將怎麼做或不怎麼做,讓生氣的人自己去生氣。告訴他們你關心他們,詢問他們你可否在其他方面幫些忙。但你該說不的立場,必須堅持到底。
8. 檢討。和支持你的人討論你處理的過程,看看你是否堅持立場或失去立場,或攻擊對方了。很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卑鄙,其實不然,你也許需要有人以事實提醒你。或是,你自以為劃下界線了,其實已經失去了大片江山;問問別人的評語,聽聽別人的意見。
9. 不斷練習。找人做角色扮演,增進洞察力,了解過去,哀傷你的損失。不斷磨練技巧,一段時間以後,你會想:「我記得以前那些生氣的人會控制我,但是,我已把容許這種事情的因素除去了,別人的怒氣再也不會影響到我了。自由的感覺真好。」記住,神不要發怒的人控制你,他要當你的主人,不要跟別人分享你。神是站在你這一邊的。
對未知的恐懼
抗拒設立界線的另一個強烈內在原因是:對未知的恐懼。受別人控制是安全的監獄,我們知道每個房間在哪裡。就像有個婦女說的:「我不要從地獄搬出去,我知道那裡每條街道的名字!」
設立界線與更為獨立讓人畏懼的原因是步入未知。《聖經》中很多的故事提到:人被上帝從他所熟悉的地方,帶進一個未知之地。神應許他們:如果他們能憑信心走出去,而且遵照他所吩咐的方式生活,他就帶領他們到佳美之地。「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希伯來書》十一章8節)
改變是令人恐懼的。但是,你會害怕表示你可能已經走在正路了——一條改變與成長的道路;知道了這點你或許會得些安慰吧。我認識一個生意人,他說:如果他每天沒有在某時間感到極端恐懼,就表示他沒把能力發揮到極限。他的事業非常地成功。
界線把你、你已知道的以及你不想要的分開來,界線給予你嶄新不同的選擇。當你放掉那老舊卻熟悉的包袱而進入全新的探險地,你當然會百感交集。
想想過去那些嶄新而恐懼的界線發展步驟,它們引領你走進更寬闊、更美好的世界。當你兩歲時,跨出母親與父親的身邊去發現新大陸。當你五歲時,離開家開始上學,擴增與人交往與學習的機會。在你青少年的時期,新增的能力越強,學習的機會越多,你離開父母身邊也更遠了。高中畢業後,你離開家上大學,或找一份工作,開始學習自己過活。
這些階段確實都很恐怖。可是,隨著這些恐懼,你也攀登一個個新的高峰,有了更多機會,也更了解神、你自己、這個世界。這正是界線的一體兩面,你可能失去一些東西,卻也得到平安與自我控制的新生活。
下面一些訣竅或許會有些助益:
1. 禱告。要抗拒對未來的焦慮,沒有比信心、盼望以及了解神對我們的愛更為有成效的了。禱告讓我們和那位在他裡面很安全的神保護聯繫。所以,倚靠神,求神引導我們的未來。
2. 讀《聖經》。神在《聖經》中一再告訴我們:他掌握我們的未來,而且應許我們他將引領我們前行。《聖經》裡充滿印證神的信實的故事,敘述他如何引導他的子民走進未知。當我還是個大學生,面對未知的將來,我最喜歡的經句是:「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三章5-6節)
當你面對未知,背記經節將給予你安慰,提醒你:神是值得信賴的。
3. 發展你的天賦。界線給予你獨立自主的機會,如果你不去發展技術落後與能力,將無法享受獨立的果實。選些課程、求取信息、找人諮詢、尋求更多的訓練與教育,然後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當你的技能與日俱增,你對未來的恐懼就會相對地減少。
4. 依賴你的支持團體。就像孩子學習界線時必須時常回頭尋求母親的認可與鼓勵,大人也是如此。你需要有支持團體在你經歷改變的過程中幫助、安慰你。倚靠他們,從他們取得力量。「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傳道書》四章9-10節)記住,當初使徒要開始走進他們的未知,耶穌也曾為他們的團結一致、合而為一,以及彼此的愛和對神的愛而特別禱告(《約翰福音》十七章)。
5. 從別人的見證學習。研究報告與經驗一再顯示:和那些正在困境中掙扎的人,以及跟你有相似經驗的人在一起,會對你很有助益。你不只得到扶持,還可以聽取這些過來人的故事。他們曾被驚嚇過,卻因自己經驗的見證:鼓勵你也可以安然走過。聽聽他們曾如何陷在與你類似的困境,神又如何信實地引領他們安全度過(《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
6. 對你學習的能力要有信心。你現在能做的每件事都是你學習來的。過去有段時間你並不熟悉也害怕自己不會作這些事;這是人生常態。最重要的是:記得你能學習。一旦明白你有能力學習新的事物與處理新的狀況,你對未來就不再恐懼。對未知有強烈恐懼感的人往往太想要事先「知道每一件事情」,可是,在親身體驗以前,沒有人真知道應該怎麼做。他們必須勇敢地跨步與學習。有些人對他們自己學習的能力很有信心,有些人則不然。假如你開始獲悉你是有能力學習的,那些未知看起來就完全不同了。
許多沮喪的人有一種叫做「學來的無助感」的症狀,即別人告訴他們:不管他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後果。許多不健全的家庭陷在這種深具破壞性的惡性循環里,就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可是,當你長大了,看到你有可以改變狀況的其他選擇,就不需要停滯在你從原生家庭學習來的無助感。你可以學習建立人際關係和發揮功能的新方法;這就是神希望你擁有的個人能力的精髓。
7. 解開過去的情結。當你必須做些改變或經歷某種損失,你會發現你的恐懼或哀傷往往超過預想的。那些高亢的情感有些可能來自過去分離的情結或對改變的記憶。
如果你過去曾有嚴重的損失,比如常常搬家而失去朋友,你可能仍受過去未曾解決的問題羈絆。
你必須找個有智能的人來幫你了解:你面對現實而感受的恐懼與痛苦,是否來自過去尚未解決的情結。這能幫助你以正確的眼光來透視你的感覺與認知。或許你是用一個六歲的小孩的眼光在看世界,不是以你現在三十五歲的眼光。重新把過去的事情一一化解,不要把過去帶到未來。
8. 重建內外架構。很多人無法忍受人生的改變,因為他們所認為絕對必要的架構失去了;在這種改變下,我們常常同時失去內在與外在的架構。我們習慣依賴的內在東西不在那裡了,人、地方、程序這些讓我們感覺安全的外在事物也都消失了。這可能讓我們陷入一團混亂。
在這重新組織的情況下,創造內在與外在的架構將很有幫助。內在架構來自創立界線,你可以依照本書所提到的步驟去進行。另外,獲取新的價值觀與信念,學習新的屬靈原則與信息,從事新的操練與計劃並貫徹到底,找人傾吐心聲與痛苦,這些都有助於建立內在架構。但是,在建立內在架構時,你也需要一些強壯的外在架構。
每天找出一段時間打電話給一個朋友,訂下你的支持團體每禮拜見面的時間,或參加固定的查經班,或參加十二個步驟的支持團體。在這段混亂時期,你身邊或許會需要一些架構來指引你的新改變。當你開始成長了,那些改變也不再那樣使你承受不住了,你便可以開始減少一些架構了。
9. 記得神的大作為。《聖經》到處都記載:神提醒他的子民他為他們所成就的許多事,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希望來自記憶——我們記起過去所得到的幫助,就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有些人之所以絕望 ,是他們沒有受過幫助的回憶。
常提醒自己神的大作為,以及他是一位怎樣的神。假如你成為基督徒很久了,回想過去神如何插手,回想他救你脫離的險惡境況,回想他助你渡過難關的種種方法。傾聽別人的見證。記得神藉獨生子耶穌向我們顯示的恩典,他的作為不是沒有目的的,乃是為我們的救贖與未來。
假如神曾讓你失望,或他似乎從來沒有為你做過什麼,就讓他現在開始做吧。很多時候,神在拯救他的子民之前會允許很多可怕的事情發生。我們不知道神的時間表或他的計劃是什麼,但是,假如你現在已開始復原,他正在你的生命中動工。你被釋放的時間就近了,不要失望,讓神為你做那些他已施行在許多人身上的事情吧。「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章35-36節)
記恨
「犯錯是人之常情;寬恕則是超凡的。」不肯饒恕是我們所能做的最最愚蠢的事。
要寬恕很難,因為你必須把別人「欠」你的東西一筆勾銷,然而惟有原諒別人,你才能使自己從過去掙脫出來,從傷害你的人的手中奪回你的自由。
《聖經》把寬恕人比喻成免除人欠我們的債。當一筆負債發生,或當別人侵犯你的地盤,真實的「虧欠」就成立了。你在你靈魂的「帳簿上」記上誰虧欠了你什麼:你的母親曾控制你,她便欠你一筆債。你的父親曾支配你,他也欠你一筆債。假如你生活在「律法之下」,你就會想要把那些債追討回來。
催討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試著取悅他們而讓他們還你。你以為只要你多做一點,他們就會付債,將他們欠你的愛還給你。你可能以為只要你直接向他們表明,他們就會看到自己的錯誤而改正過來。你或者以為只要你能說服足夠的人:你實在受夠了而且你的父母也確實糟透了,那些債就會自動消失不見。或是,你可能會把同樣的事情「加諸」在別人的身上,把他們侵犯在你身上的過錯移到某人——或他們——的身上,來抵銷那些虧欠。或是,你繼續試著要使他們了解他們有多壞,你以為只要他們明白,他們就會改進,就會歸還他們欠你的債。
希望事情解決並沒有錯,問題是那些事情只有一種解決的方法:透過恩典與寬恕。「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發揮不了功效的。過去的錯事已經無法改變。但那些錯誤被原諒後,對你就不再有任何的作用了。
所謂的寬恕是一筆勾銷,讓它去,把借據撕掉,將帳戶取消。「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歌羅西書》二章14節)
所謂的寬恕是我們再也不去討回別人虧欠我們的東西,而那不是我們喜歡的,因為牽涉到我們必須哀傷那永遠不能改變的事實:過去的再也不會不同了。
對有些人來說,這表示他們必須哀傷自己沒有真正的童年。對其他人,或許是其他的事物。但是,老想抓住那些需要就永遠無法去原諒,而那是我們能替自己做的最具破壞性的行為了。
注意:寬恕和讓自己陷於更多的虐待並不相同。寬恕是對過去,和好與界線則是對未來。界線可以護衛我的家園,直到我確信某人已經悔改、可被信任而來訪。如果他再犯錯,我仍會寬恕,饒恕七十個七次。可是,我情願與那些能誠實地讓我失望的人為伍,他們不會老是否認他們曾傷害我,也不會沒誠意改進自己,因為那對我或對他們都是有害的。假如人能承認自己的罪,他們將從失敗中學習教訓,我們可以不去計較;寬恕可以幫助那些想要改進自己的人。但是,要是對方一再否認,或光說不做,不試著去改變或尋求幫助,我們就必須堅守自己的界線,即使我們已經寬恕他們了。
寬恕給予我界線,因為它使我掙脫那些傷害我的人,然後,我能盡職負責、聰明地行事。假如我不能夠寬恕別人,我就依舊與他們有毀滅性的關係。
從神得到恩典,免除別人的債,不要老想討債,要能放手,從神與那些有能力給你的人取得你所需要的,這才是比較有意義的生活。不能原諒只會毀壞界線;寬恕則建造界線,因為它能夠把那些壞的債務從你的地界內除去。
記得最後一件事:寬恕並不是否認。你必須將那些得罪你的事情一一提出,然後原諒。神並沒有否認我們對他所冒犯的罪,他只是從中去解決。他將我們的罪一一指出,說出他內心的感覺,他哭泣、生氣,然後放手。這一切都在他與我們的關係當中動作完成。在三位一體裡,神從來不會孤寂,你也當效法他。小心那些希望你停留在過去的抗拒,因為你所追討的,是你永遠也得不到的。
外在的專注
人們常常在他們的身外找問題的原因。這種「從外而來」的觀點將使你成為一個受害者。它表示:如果別人不能改變,你將永遠無法轉好。這正是無力責備的本質,會讓你覺得自己在道德上似乎比對方優越(那只是你個人的想法,並非事實),卻絕對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以,若你不認為自己是應該改變的那人,你必須很誠實地正視你的抗拒心理。正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你建造界線的開始。責任始於內心專注在自己的認罪與悔改上。你必須承認自己缺乏界線的事實,而且願意改正。你必須面對自己,面對你想要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的內在抗拒。
愧疚
愧疚是很難處理的情感,因為它不是一種真實的感情,像是哀傷、憤怒,或恐懼。愧疚是一種內心的定罪,是我們帶罪性的良知要懲罰自己而說:「你很壞」。愧疚是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的緣由,使我們從此「不再被定罪」了。按照《聖經》,愧疚是「律法上」的,並不是情感上的。
《聖經》教導我們要從被定罪中走出來,愧疚不應該是我們行為的動機。我們應該是被愛激勵,而當我們做錯事時,那出自愛的情感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這和「世俗的憂愁」正好相反;世俗的憂愁是愧疚,是「叫人死的」。
愧疚主要來自我們在早期社會生活中如何被人教導,因此,我們的愧疚感並非是無誤的。我們產生愧疚感很可能在根本沒有做錯什麼時,只是觸犯到我們從小被教導的一些內在準則 。所以,做錯時,我們要小心地傾聽愧疚感所告訴我們的,因為常常是愧疚感本身出了問題。何況,愧疚感也不是好的行為動機,我們很難在被定罪的處境下去愛,我們知心朋友能感受沒被定罪,才可以「依著神的意思憂愁」而看到自己如何地傷害別人,並不是我們「有多壞」。愧疚扭曲現實,使我們遠離真理,沒做出對別人最好的。
這點對界線特別真實。在這本書中,我們再三地看到《聖經》如何教導我們要發展健全的界線,堅持因果關係,設立界線,讓自己成長,從原生家庭中分離與獨立,學會對別人說不。當我們能夠做這些事,走的就是正確的道路了。界線是我們必須採取的愛的行動,執行起來雖然痛苦,卻有助於別人。
但是,當我們設立界線時,我們那有罪的良知會告訴我們:我們很壞,或這樣做是殘酷的。我們對他們設限的那些人也常常會助長氣焰地說些讓我們更為愧疚的話。假如你生長在這類明引暗喻地表示你的設限是不好的家庭,你一定懂得我的意思。當你對別人的要求說不,你感到愧疚。當你不讓人家占你的便宜,你感到愧疚。當你與別人分開去建立自己的生活,你感到愧疚。若你不援助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你一樣會感到愧疚。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愧疚感使你不去做正確的事情而停滯在過去。很多人沒有好的界線,是因為害怕違背縈繞在他們腦海中的「內在父母」。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忙你避免這種愧疚,可是,你必須先有個體認識,即:愧疚感是你自己問題。很多沒有界線的人常常抱怨說:「是『某某人』在我說不的時候讓我感到愧疚!」,好像別人真有什麼力量可以控制他們似的。這種幻覺來自童年時期,當你父母親看起來很有權勢時。
其實沒有人有能力「使你感到愧疚的」。部分的你產生那種感覺,是因你把你的那強勢父母的觀點放進自己情感的大腦。所以,這是你的問題,是在你的地產範圍內,你必須能控制它。如果你看清楚被人擺布是你的問題,你就能好好的掌握它。
1. 為你的愧疚感負責
2. 向你的支持系統求助
3. 檢視愧疚感到底從哪裡來
4. 察覺你的怒氣
5. 寬恕控制你的人
6. 和支持你的人練習設立界線,由淺入深地操練較困難的情況。這會幫助你得到力量,以及得到那支持你的「聲音」而重新調整你的良知。
7. 為你的良知學習新的信息。閱讀像是這本或有關神與界線之類的書籍,可以給予你正確的知識,在你的腦海中成為新的導向架構,來取代那些舊的聲音。學習神的方式可以更新你的靈魂,使你的心充滿喜樂,不再有那種控制人與父母加諸於你和愧疚感。
8. 求取愧疚感。這聽起來或許很奇怪,但你必須違背那些父母加諸於你的良知來使自己轉好。你必須做些正確卻會讓你感到愧疚的事情。不要再讓愧疚感當你的主人。設立限制,然後讓那些支持你的新朋友來幫你面對愧疚感。
9. 和你的支持團體關係密切。你無法重新訓練自己的頭腦來解決愧疚感的,你必須有新的關係來把那些新的聲音內化在你的腦海里。
10. 不要為你的哀傷感到驚訝。你當然會感到悲傷,讓那些愛你的人陪你一起走過這個過程。哀慟的人是可以受到安慰的。
被遺棄的恐懼:處在真空中
記得在第四章發展界線中,我們曾提到親密的親子關係必須先於界線。神要我們學習的程序正是如此。嬰兒在學習界線以前必須先有安全感,這樣他們學習與父母分離時,就不會害怕,只會覺得新奇、興奮。那些與人有親密關係的孩子很自然地就會去設立界線,與他人分開出來。他們的內心存有足夠的愛,而敢冒險設立界線與得到獨立。
只是,如果一個人與他人沒有穩固親密的關係,要設立界線就太恐怖了。許多人一直停留在毀滅性的關係中,便是害怕遭受別人的遺棄。他們害怕:如果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將在這世上成為孤孤單單的人。於是,寧願沒有界線地跟別人維持一些關連,也不願意有界線而變得孤苦零丁。
界線並不是建築在真空當中,它們必須借著你與讓你有安全感的人的緊密關係來加強,否則,一定會失敗。當你向所愛的人設立界線後,如果你有良好的支持團體可以投靠,你就不會感到孤單了。
「有根有據」地生活在基督的肢體與神的愛中,是你冒險設立界線時所需要的燃料與後盾。人們常常猶豫在順從與孤立間,這兩種情形其實都不健康,也無法持久。
我們常常在醫院看見因為處於真空而不能設限、爭脫不出毀滅性窠臼的病人。他們總是說:他們從支持團體所得到的了解與支助,推動他們去做他們原以為永遠都做不到的那些難事。「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當你開始遵照耶穌的方式做事,你會遭遇到苦難——外在的與內在的。世人、撒旦,甚至你自己的的肉體都將抗拒你,逼你以錯的方式行事。
只是,錯誤的方式是絕對行不通的。要做得正確是困難的,但神早就警告過我們:「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馬太福音》七章14節)要變成新造的人需要許多的勇氣、許多的努力,也必須經歷許多的爭戰。
碰到抗拒是好的徵兆,表示你正在做你必須做的事情,是值得的。記得《聖經》中那明確的信息:當你遇到抗拒,堅持到底就會得到很大的賞賜。「得著你們信心的效果,就是靈魂的求恩。」(《彼得前書》一章9節)就像雅各說的:「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一章2-4節)
我跟你保證,抗拒一定會來的。假如抗拒不來,表示你早已建造界線了。當抗拒出現時,用《聖經》的觀點來看待。它們是主內弟兄姐妹源遠流長的歷史的一部分——他們曾在信心的路上大膽前進,尋求迦南美地所經歷的考驗。我們在旅程當中總會碰到許多苦難,可是,只要我們盡我們的本分,神——我們的大牧人已保證他一定會引領我們渡過那些難關的。勇往直前吧!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