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世界基督教歷史故事1 -2
〖 第二節 信經的形成過程 〗
(引言)
初期教會信經形成過程的最大論爭是,圍繞著耶穌是誰,聖靈是誰及三位一體的同一性與多樣性,即三位一體是什麼的問題。這種問題不是單純的形上學、哲學式的論爭對象,而是在提出人如何得到救恩(救恩論)、教會的本質和機能是什麼(教會論)、以及歷史的終末和天國是什麼(末世論)等問題的時候出現的教會現實中的活神學(Living Theology)課題。
換句話說,初期教會信經的目的不在於把我們束縛於教義的教義化(dogmatize),而在於尋求基督徒生活的靈活化(vivifying)。使徒信經不是將難以理解的文字教義象鸚鵡學舌般說來的,而應是聖靈在我們裡面與我們的靈一同來宣告的充滿確信的話語。
初期教會的信經形成之多樣性、複雜的事件和神學立場,在這兒不能一一舉例,而簡單地將其中核心部分介紹的話,可分兩大階段。一是至A.D.325年的尼西亞會議為止,二階段是到A.D.451年的卡爾西頓會議為止。
1. 到尼西亞會議為止(A.D.325年)
以猶太人為中心的伊便尼派(Ebionites)強調作為人的耶穌在受洗時成為神的義子(Adoptionism),主張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時義子的因素消失,而只是作為普通人死了,即強調耶穌的人性而非神性。因將耶穌看為義子,所以可能導致耶穌被理解為從屬於神的存在。
但是以使徒約翰為代表的初期教會使徒們所攻擊的靈知主義,是否認耶穌肉身來到人世的極端論。靈是聖潔的,是善的;肉體是惡的,骯髒的;耶穌怎麼能穿戴世俗的身體來到人世間呢,因而主張來到世上的是靈。
靈知主義相信耶穌披戴假的肉體,而被叫做幻影論(Decetism)。此靈知主義(Gnosticism)不相信身體復活,強調靈魂不滅,即無視耶穌人性,只是強調耶穌的神性的異端思想。
神學家奧利金(Origen)雖然是位在神學上留下許多貢獻的教父,但是卻認為耶穌是第二位神(ζευτηρο? Θεο?),陷入了耶穌是從屬於聖父的存在之從屬論(Subordinationism)。跟嗣子論一起從屬論算是開闢了類似本質論(耶穌與聖父神的本性不同,而是相似的主張)。
阿里烏(Arius)與安提阿學派的猶西比烏(Eusebius)主教(尼科米底亞教區,給君士坦丁大帝施洗的主教)一起主張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上帝的神性不同,而是類似的(homoiousious:ομοιουσιο?),並且認為耶穌基督不是永恆的,即否認其永恆性。並且不是存在於創世以前,即否認了先在性(preexistence),將耶穌理解為是創造物中最優秀的存在。這被稱為類似本質論。
對此挑戰而登場的同一本質論(homoousios:ομοουσιο?)認為耶穌基督的神性與聖父的神性是同一的,因而強調他是無罪的救贖主(Redeemer)。這是由亞歷山大的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的主張,被亞大納西繼承發展,成為尼西亞信經。
所以,為了在政治上達到羅馬和平和統一的目的,在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的尼西亞會議(A.D.325)上,阿里烏的類似本質論被廢止,而亞歷山大和亞大納西的同一本質論獲得勝利。從此宣告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承認因他的恩典得以贖罪,他是我們當敬拜和讚美的永遠之神。
2. 到卡西頓會議為止(A.D 451)
原是奧利金的門徒的加巴道西學派(Cappadochian school)的三位神學家,即尼斯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該撒利亞的巴西勒(St. Basilot of Cassarea)和納西昂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azanzus)傾向於亞大納亞的同一本質論。他們作為使用希臘語的教父,是形成東方教會傳統的神學家們。他們為基督教的聖靈論和三位一體的決定性確立上作了偉大的貢獻。
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馬其頓學派(Macedonian school),即也被稱誹謗聖靈黨派。他們將聖靈解釋為能源、能力、感化道德的能力等物質性的,而不是神的人格。如此,可以把他們看作是主張聖靈類似本質論的人。
為對抗這種學說,加巴道西學派不僅強調基督,而且強調聖靈具有與上帝同等的同一本質的一位,主張在位格上聖父、聖子、聖靈都具有同等性(equality)。最終,他們使用三位雖具有一個本質(μια ουσια),但有三種存在形態、三個位格、三種作工(τρει? υποστασει?)的新用語「μια ουσια」和「Τρει? υπστασει?」,即他們用這兩個詞語確定三位一體,成了大神學家。
所以他們認為聖父是自有永有的,聖子是永遠出生的一位,聖靈是永遠出來的一位,而且聖靈與其他兩位(聖父,聖子)一樣接收我們的敬拜,聽我們的禱告,是我們信仰的對象。
最終,在第二次普世教會公會義(equmenical),即君士坦丁堡會議中馬其頓學派(Macaclonian School)被定為異端,而加巴道西學派的聖靈同一本質論和三位一體論被確立為正統教義。
加巴道西學派雖然強調聖靈由聖父而來,但沒解釋聖靈也從聖子而來(filioque),因此他們的解釋成為東方教會聖靈論的傳統。然而聖靈也出於聖子的奧古斯丁的解釋成為西方教會聖靈流出說的傳統。
而且奧古斯丁和德爾圖良一樣將用拉丁語「περζονα」來表示希臘語「υποστασι?」,結果並沒能完全正確地表達其含義,因persona解釋成臉(face)或面罩(mask)。所以拉丁神學家(奧古斯丁和德爾圖良)用persona翻譯,會引起很多誤解。
他們還強調三位一體的關係象一個人的人格分為記憶、理解、意志的三個部分一樣。他們主張三位的愛之親交關係,因而比起三位的三種職能(三個分工),更強調三位的統一性(Untity :Oneness)。
第三次公會議(A.D.431)在以弗所召開。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耶穌基督的人格(persen)里人性和神性是如何結合的問題。這是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之間的最大爭論。
安提阿學派強調神性與人性的分離,比起認為耶穌是救贖主,更認為他是信仰的開拓者(pioneer)、榜樣(example),即強調了參與基督人性的救恩論。他們認為耶穌的人性更重要。聶斯脫利(Nestorius)主張耶穌分為靈性和肉體性,神性和人性的解釋,即耶穌具有兩種本性的兩個人格(Two persons in two natures)。挑戰聶斯脫利派的是亞歷山大學派神學家亞歷山大的奚里耳(St. Cyril of Alexandria)。
亞歷山大學派大體上強調神性,而樹立了這種觀點,由亞歷山大,亞大納西等人繼承。奚里耳解釋兩個本性(神性、人性)在耶穌的一個人格中達成統一(One person of two natures),而強調了兩性的協調和一致(Communicatio idiomatum)。奚里耳還解釋說耶穌的靈體(神性與人性的協調)是無所不在(ubiquity)的,因而他解釋說耶穌的誕生是神的誕生(Theotokos:Θεοτοκο?)。他的解釋成為以弗所會議的勝利者。對此,聶斯脫利反駁問,怎麼能認為是幼小的嬰兒上帝,是躺臥在搖籃的上帝呢。結果,聶斯脫利被定為異端。
但是在第四次公會義的卡爾西頓會議(Chalcedon Council: A.D.451)上安提阿學的觀點要素和亞歷山大學派的觀點要素合而為一,即根據羅馬主教利奧的提議,亞歷山大的兩本性的統一(Unity)和安提阿學派的兩本性的分離(Unity in two natures)介入在一起。
從此,不是在以弗所會議中勝利的奚里耳的由兩性成為一個人格體(of two natures)的主張,而是安提阿學派概念的在兩個本性里(in two natures)統一為一個人格的觀點(Communicatio idiomatum) 得以被宣揚。
結果,再一次確認同一本質論和三位的同等性,承認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而且結合安提阿學派觀點的要素和亞歷山大學派觀點的要素,認定互不混淆(without confusion)、互不變換(winthout change)、互不割裂(without separation)、互不分開(without division)的兩性協調統一。
(尾言)
最終,初期教會的信經結論如下
第一,耶穌基督、聖靈、聖父是具有同等地位,同等本性的完全的神。
第二,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贖的主體(救贖主)、神是創造的主體(創造主)、聖靈是在我們裡面完成救贖,使我們成聖的主體(救贖的完成者或Sanctifier,或life giver)。
第三,宣告耶穌是與我們完全一樣的人(人性),是絕未犯過罪的神(神性),並宣告他是永恆的。
第四,聖靈也是接受我們敬拜、讚美、禱告的對象,是幫助我們用心靈和誠實獻上敬拜、讚美、祈禱的人格性的存在。
(討論題目)
正確無誤的基督論信經給我們有何益處?三位一體上帝在我們生命和救贖中作了何事?聖靈在我們的裡面作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