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神学和神学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Qbook.png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神学和神学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谈到神学,一般人都会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不是消极性鄙视的嫌避;便是积极性过份的推崇。其实,神学和一般学问同样神圣。神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常被误解为"神"或有关"神的"事,因而神学常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和神圣感,或厌弃和畏惧感。一些"做神学"的人也有意无意中让人认为以特殊的身份和使命感自豪自居,这都是不当有的,我们也无须在这论点上多花口舌。本文目的乃是实事求是地探讨神学和神学教育的理念,再依笔者的浅见提出一些理想来和神学教育同道共搓。


A.神学和神学理念的澄清。

  一、 神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神的启示

  神学研究的内容(content)不应是神,因为神不让人研究;人的有限思想也不可能理解无限的神。神学的研究对象(object) 也不可能是神,因为神圣性会含蕴著歼灭性,人不能站在神的面前,更不能凭自然来想像神圣的神。这么一来神学到底是做什么的?神学和一般学问是一样的神圣,但其不同的重点乃在于神学的研究题材或命题(Subject matter)和一般学问的研究命题有不同。虽是如此,在本体上,二者都是一样的,就是那蕴藏在现象的事和物里的"理",为此,一般学问虽是如此重看研究的目的,也就是尽物和穷理;但从基督教的论点来看,这"理"就是神的启示,这包括了神学里所说的一般启示和特别启示(救赎启示)。神的启示和启示的神不同,既然说启示,就是肯定了研究命题的根据和范畴等是启示的神所设定的。研究的目的虽是尽物但不能穷理,因为神所给于人的物,是无限中的有限,但物中之理,乃是有限中的无限。研究神学的人和研究其他学问的人都当有这种先设性的识辨和肯定,这无疑是一种信仰心态。近日的硬体科学和软体科学都一致地认定了人的微小,而后现代学问的本质更让人看到相对的绝对性,使人不能不对绝对的存在作一个整体性的检讨。这正是科学确证主义(positivism)丧钟的前奏和殿乐。

  当一般科学以自然和实存(神的创造)以研究对象;将启示的神和神的启示放在一边时,他们的研究就失去了内容,后果自然是无核空壳,虚空捕风。神学的研究就不同了,它先设定了启示的神和神的启示为认识论的基础,肯定了无限对有限的呼召,也肯定了有限对无限的贴服和委身,为真理的追求奠定了根基。为此神学就成了基础科学的基础学科,成了为哲学导向的科学了。

  二、 神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既然神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不是神而是神的启示,那么神学研究的目的就不应是要理解神(to comprehend God),而是要理解神的启示,神学研究的方法也不是推理性的则(方)或实用性的规(法),而是本体性的顺服(信)和神圣性的感赞(仰)。因为神的启示应包括了神的创造,神的眷顾和神的救赎(Creation, Providence, and Redemption) 与神的自由作为,让人可以因此体会和经验万物的因由(purpose)和终的(end-Telos),从而了解万物存在意义(meaning)和神的心意(Divine will)。

  一般科学在面对神的创造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神的奇妙作为,也偶尔因神的眷护而起了无明的惊叹或感谢;这是神普通启示的特点。然而在神的普通启示中,神人之间因罪的缘故有了一种内在无明的隔绝(immanent detachment),人也只能在研究过程中理解事和物理的过程和因由目的(course and cause),但未能理解和体会神创造的目的和意义(end and meaning)。难怪科学研究的顶峰虽会拥有尽物性的极用和效果性的享受,但却常让人更体验到本体性的丢失(lostness),弃撇 (Estranged),排弃(alienated),而感到虚空(vanity)和失向(Disoriented)。神学研究在此显出了其独特性。因为神学除了以普通启示为研究命题外,神学更承受了神的特别启示:包括了神圣文字启示(sacred Scripture)和救赎启示(salvivic Revelation)。让人借着对救主的认识可以体验和理解神的心意和旨意。特别启示乃是神蓄意性的内在性同在。借着道成肉身(Incarnated Word)(耶稣基督)和成文之道(inscripturated Word),在圣灵的运作中让人与祂建立生命关系,来肯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价值也就因此产生。

  总括来说,肯定了神学研究的对象是神的启示,也甄定了神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利用神或神的创造,而是体验神,了解神的心意,以确定神创造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可让神的荣耀得到称赞。这样一来,研究神学的方法也不再是纯哲理性的质疑和穷追,而是顺命性的领受和感谢了。因此,神学研究的终极效果是让人更亲近神,也更接近神的创造。

  三. 神学研究的使命和要务

  使命和启示一样都是赐予的,不是自发的。神学研究的使命和要务乃是本着对神的启示,领受和观摩去体验启示的意义和目的,感悟生存的使命和要务。为此神学研究应循照成文的道和成肉身的道,在圣灵的光照和带领下留意细察,做系统性的理解和阐明。神学不是信仰,也不是信仰的中心。它是对神所启示的信仰真理的系统性了解和阐明;也是信仰的系统性宣言。神学和神学的操作是信仰的必然后果,也是信仰在实际生活的导向和运用。神学的思考有助于信徒消除偏见和论断,也使人能谦虚地确认自己的极限,更让人能在有限的理性中领受无限神的启示,使我们可以取得对抗异端的权威和权利,以增加信心和知识和认知层面,突破理念的固有框架和现象的困囿,以经历灵命的塑造和更新,更可以因此经历生命的突变。来完成下列数项使命和任务。(此段可详见拙著“信仰的再思与重整”,天恩出版社,1998,3-8页)


  a. 信仰的再思和反省

  为了脱离信仰的僵化和懈滞,使信仰在神不断地活跃启示,灵感和光照中,对外来及内在的挑战做适宜的回应,将信仰的认知层面提高和进深来装备自己,成全国度性的事工。

  b. 道的创造性延伸

  神学借着对神的道作系统性的理解,将创造的律和理与神真理的道连接起来,让人不但可以发现宇宙万物事理的原理,更可确定宇宙的奥秘和意义,以神的道阐明创造的原理,来享受和运用神创造的优美。这样的神学研究,使人能发挥启示真理的聚合功能和扩散功能,来参与神创造和眷护作为的延伸事工,让神儿女因对神的真确认识,不但可以成为蒙恩受惠者,更可因此成为神积极性的恩器。神学也就必然成了人之存在和自然科学认知的导向和向导,让人活得更完全,更充实,更丰富。

  c. 信仰的改革性和更新性行动

  改革是原本位的复原;更新是本位的发挥,诚如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因为回归神的道和对神的神学性肯定而改变了教会的路线,也影响了当时的国运,社会和民情。这是神学使命的后果,因为正确的神学思想可和神学理念演更成长为信仰的行动(praxis),使信徒在信仰,行为和生活上,能经常革新推进(Semper Reformada)。

  d. 信仰和灵命的塑造和重整

  真正的神学研究让人更能存有谦卑,顺服和感恩的心。对神真道能有更敏锐的感受,而能够更加委身和投入于神的托付中,作顺命蒙神喜悦的儿女。

  总括来说,神学研究的使命和要务就是对神所启示的道的正确和适宜的回应;不是人自发性的灵感和理想。从事神学研究的人不应该以神学为工具以求诸自我理想的成就。相反的,应以谦虚,赤诚和顺服的心,去接受神的启示和教导,以绝对的委身和投入去完成神的旨意。基于这种的使命和使命感,从事神学和神学教育的人,对自己的事工和要务除了带有敬业的精神,不应将神学职业化,更不应将神学纯学问化。因为神学的研究是本于信,也以致于信,本于教会,也致于教会,本于圣经,也回归圣经。在这样的境域和了解中,神学生和神学家只是一些蒙召的人,本着神的恩典,尽力而为求诸良心的无愧,单为要取悦于神,可以与所蒙的恩相称。这样神学和研究神学也不再是可畏可弃,而是可亲可爱的了。

  B. 神学和神学教育的导向探讨

  认清神学和神学理念自然带给我们神学教育的必须导向,神学教育除了神学知识和理念的传承和教导外,还得应有生命和信仰的传承,为此神学教育应包括两个主要的层面,简述如下:一. 神学知识和理念的传承,教导,培育和扩张。

  一般教育的运作方针和教育命题,是知识和理念的传承,教导和培育。但神学教育乃是信众将历代的神学知识传承教导和培育,增扩出来;为此,神学课程的要诀,应包括圣经和圣经神学,历史和历史神学,教义和哲理神学,教牧和教牧神学,人文和伦理神学五个要位和焦点(loci and foci)。

  1. 圣经和圣经神学

  圣经是神学教育的第一要位。神学的首要题材是圣经,其次才是历代以来教会对圣经和神启示的理解和反省成果。近年来,华人神学院多以跨越圣经学院的体制,而以研究院的姿态自居。神学生对圣经常识之缺识是最大的遗憾。回归圣经确是吾人当前的要务。本人认为神学结业之前,圣经至少熟读五次,不然将会本末倒置,徒有神学知识,而无圣经内容,只有对启示的反省和观摩见解,而无启示的内容,在事奉中常会有箭袋空竭之忧。谨此呼吁神学教育界强制圣经之阅读,以回应将神的话语藏在心里,昼夜思想神的话语和训诲。

  当然熟读圣经未必需要念神学,为此,神学研究的焦点乃由圣经知识转到圣经神学上了。所谓圣经神学乃指以系统性的方法来了解圣经启示中的信仰和真理体系,对圣经启示也可因此有系统性的理解,以免有见树不见林之弊。

  2.历史和历史神学

  神学里的历史研究当然以救赎历史和教会历史为首要题材。然而要在历史的变迁和过程中取得意义和教训,那就不可不以启示为出发点。其实历史的意义和重点不单在于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典范,而在乎神在这些事中所启示的真理和意义,故此神学研究中应以历史作境域,而以信念为导向,这也就是说神学研究应以历史过程的识定转到历史神学的确定上,所谓历史神学乃是从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以信仰的导向来了解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体系,让历史带来启示的真理意义,这样才能使人对神的创造和救赎作为有整全性的透视,以尽神学研究的学识基础性使命的任务,免有只见景不见景中人之患了。

  3.教义和哲理神学

  教义和教义神学俗称系统神学。乃是指教会信徒信仰基础的认识论命题。其要点乃是肯定信仰教义的系统性,贯连性和一致性,使信徒的信仰命题有自识性根基。哲理神学的范畴更为广泛,乃是以哲学性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信仰的基础和内含,这自然包括了宗教哲学和道学的研究,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借着理性的应用,让人了解学识中信仰层面的含义和运作,也让人可以以学者的姿态和胸襟来陈述和引证信仰的内含,以发挥信仰的交代性功能和说服性权威。

  这个要位的研究焦点必然乃在于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和信仰理念的对比和解析,神学思想和观念的反省演绎,归纳和综合,以求忠于真理的本体为要务。是神学教育的中流砥柱和主要骨干。

  4.教牧和教牧神学

  教会是神学研究和神学教育的必然处境。离了教会,神学就成了道学(Divinity)或神哲学(theosophy);个人的宗教体会和宗教经验,直觉性的真理体验(intuitive consciousness)就会取代群体性和圣约社体(covenant community)的真理性体验。神学教育是教会的特权,是神所赋予教会真理教导的权能。神学教育的成果是服役教会(Service of the church),为此教牧性的关切自然是神学教育重要本位之一了。

  神学教育虽与教牧教育相辅,但神学教育的焦点不单是在于实用性而在于实践性(applicability)。故神学教育的成果不单是造就一个教牧来牧养教会,更是要造就出一些教牧型的学者或学者型的教牧。他们不仅是服役于教会,而是能做群羊的牧者,以牧者的心态来带领教会服务人类,以尽教会治理权能和服事权能之要务。

  为此神学院的教育不但要有"如何"性的教牧学科,更要有"为何"性的基础教牧学;应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兼顾和并重。由教牧性学科的焦点转向教牧神学性的专注上了。

  5.人文和伦理神学

  人的存在是伦理的实践。神学教育的伦理性关切自然包括了人文性和人际社会性的品格教育和培植。这是品德塑造和灵性塑造的关注。伦理生活虽以教导为本,但得以操练和诱导为实。神学院的集体生活有如熔炉,是日后教牧生活和个性的冶炼场所。然而,道德和伦理需要有理念基础,免得学员离开学院里环境的局限,生活和品格就没有牵制。为此,伦理性教育自然地应该从生活和品性的塑造和操练转移到伦理神学的真理性教导和反省的焦点上了。基于这种神学教育本位和焦点,我们可以造就一些时代的文人和宇宙人,以回应时代的挑战。

  二. 信仰和生命的传承

  神学知识和理念的传承是神学教育的外举事务,信仰和生命的传承才是神学教育的内含事工。因为信仰和生命是不能教出来的,它是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器中介的运作中塑成神合用的器皿,神学院应该追溯到旧约时代的先知学校。有关先知学校的事,我们所知虽多,但神所用的以利沙都有收徒门训的圣经记录。以利沙更为其门徒建造校舍(参:王下:六:1-7)。耶稣收徒教导虽无定校舍,巴拿巴,保罗安提阿教会培训实例(徒十一:26)都含有信仰性,生活性的训诲。初期及中世纪教会修道院:传统无非都是为生命塑造的关怀而设。笔者浅见,神学教育中的信仰和生命传统使命要务应从下列几点着手:1.信仰的领会和体悟(contemplative understanding of faith)。

  一般教育常以理解为重,而以体悟为辅。但在宗教的真理上,二者轻重常是倒置,佛教的禅就是一例。从基督的观点来看,我们虽不应以真理和信仰传递的神秘性过于渲染,但是无可否认,在信仰真理的理解中,悟常重于知,但知而不悟,有火侯过旺之患;相反的,悟而不知则有偏于主观之嫌,故此,神学教育中的灵修操练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神学院的生活不能没有强制灵修读经的守候时刻,因为只有借着这种的操练,信仰和神学知识才能有个人的领悟和信悟,才会在成体的道中体验到成文的道。这虽和一般的修炼和修道不同,但其外举形式和框架仍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态。每日清晨的晨更灵修,黄昏的晚祷和默想都是必行之规。

  2.信心和生活的操练和操作

  基督徒,传道人的生活是十字架的信心的道路。诚如保罗所说,我如今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加二:20)。然而十架的道路未必在于苦或难,乃在于信靠和顺服。神的仆人和儿女应有的学习不是吃苦,而是谦卑和顺命,以取神喜悦。生命的质素和胆量不但在于不屈不亢,而在于静默乐道。修道者的三誓:誓绝无过时落后之嫌。神学院生活的信心操练应注重这些方面的挑战,舍己的真义乃是放下自己认定神的旨意和道路来跟随主。靠祂而创造,依祂而存活。这一切都应在神学院的生活中操练到家。

  3.群体生活的委身和共存

  神的呼召绝不是个人也不是个体性的。神学教育应该注重群体生活的焦点。以利亚的灰心和软弱是对神群体恩眷的忽略。神学院的生活让学员体悟到神的仆人绝非孤单,更不是孤独。团队精神,相互共存的体悟,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共同的交付都是神学教育的必须。神的工人不但可以独当一面,一夫当关,更应与团队同心合体。神学院不但要训练出一些能人,更应该培育出一些组织人(organizational man)。

  C.理想的神学教育和理想的神学教育机构

  理念和理想孰先孰后不在话下,本文的目的乃盼望借着理念的澄清陈述笔者从事神学教育三十多年来的感受和领受。下文是笔者的浅见和理想,也是笔者在国际神学研究院的使命和事奉方针,谨此提出与众共商。

  一.教学模式提案

  神学教育很明显地已由早期的提携,培训和修道模式转移到近代的学术研究模式。当然最近神学界基于灵性人格的塑造性关注,而开始回归提携和辅导型的学术研究型的并重。但是,无可否认,走读型和远程型的神学教育模式虽是无可抗拒的潮流和走势,然而教会的教牧性观察反映教会对非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存有相当的质疑。神学虽非宗教,但仍不能脱离宗教和宗教群体文化的内含和外壳。其实,神学研究和修道院常有不解之缘,修道院里的群体生活和共同体的交接是做学问最理想的境域。特别是神学教育,它不但是理性和学术界的事,更是生命,灵性,感性和生活的事。徒有知识虽可提供职业性的从业员,甚至有时可以造就专业性的从业员(professional personnel),但难促成事业性的从业员(Carrier Bound personnel)。神学院诚然不是职业学校,而是为神的子民和神的教会提供信仰相互运作(interaction)的境域,就应有相当时间和程度的共同生活空间。神学生应有住宿和驻读的时间。无论走读生或全读生,都应有设定的共同生活,灵性塑造和相互运作的空间和时间。在这种的状态和境域中,教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才会有无形的默契(covenantal bound)和共同的委身(mutual commitment),为日后的事奉和事工的合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神学教学方针和宗旨提案

  笔者观摩神学院共50数间,在分析各神学院的使命和宗旨时,认定理想的神学教学方针可归纳于下列四点:

1. 培育信仰

  教会对神学教育的忌避常以神学院只能增进学识,失却信仰。这种看法虽有极端和偏见之嫌,但亦不全无根据。当神学院以研究院自居时,学术自然取代了信仰,方法也取代了信心。神学教育的内容若以神的启示为基础,它就不能不焦注于圣经真理的熟练和教导;教义的透视和彻解,以及信仰和灵性的操练和塑造。将神学生培育为真正的信徒,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持定信仰,持定永生。总括来说,神学院应该培育真正的信徒。

  2. 培育学者

  信有定向,学无止境。向来教牧的病征常是墨守陈规,封闭自恃,以信仰正统和保守自居。结果常是落伍,自卑,江朗才尽,自恨自坑,更尤有充满忧怨,泼妇骂街者,自己不长进,更拦阻别人长进,闭门造车。失却学者风度。笔者常遇教牧,事主三十,五十年,信息讲台仍是陈词滥调,毫无创新,而竟以守住本位自豪,号称忠心守职。实是教会败笔。神学应造就思维创新和活跃的心态,让学生能成为学者,一生上进,成为信徒的思想领导,以将神的智慧和真理充充满满存在心里,教导会众。

  3. 培育教牧

  前文说明神学院虽非教牧职业学院,但确是由教会,也为教会所设。神学教育的最后目的是装备教会,服务教会。所以教牧的培育是神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针。所谓教牧者应是教导和牧养的并重,也是指导和顾恤的平衡。这当然包括了真理的本体内容,真理的应用和运用技能,更包括了人格和品德的内涵和表露。念神学的人未必都得做传道,牧师,但都得有教牧心态的培育,以便在人的生活和岗位上尽职业和生活性的教导和牧养职责。近十数年来,各神学院学生的趋向常是平信徒、长执的进修和第二事业的装备。这是很好的现象。其实介于后现代时期的社会趋势和形态,教会应当提倡神学教育为次修主科(second major),或进入研究院前或并行性教育(pre-graduate or co-graduate studies)。让一般本科生在修读大学课程的同时,或选修研究院前,修读神学课程,这样不但为信徒的知识层面装备善良根基,亦可为信徒的专业设立正确的导向,为日后的专业和社会培育"教牧性"的人才。这是神学教育的至终理想。

  4. 培育世界公民

  一般的高等教育都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必修学科,其目的无非是要为社会的未来人才锻炼心智,以达到更长远的效益。当教育过于专门或专业化时,教育出来的学生虽有特长,但不能将物质的成功,艺术的成就和科技的进步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就会失却应有质素和兴致。据闻今日向来推崇理工的国内高等学府的人文科学部倍受院校专注,报名人数倍增,亦特受鼓励。这是国家和领导人的一种及时性的觉悟。人文科学教育的价值乃在于培育世界公民,让人可以超越人性的狭隘思维、消极的族群主义和排外情绪,跨入宇宙的宽广和无限。

  其实神学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甄别之一亦是在此。宗教委身越深,思想常会越狭隘;相反的,当神学思想越深入,人就会越渊博,胸襟就会越宽广。神既为宇宙之主宰,神的儿女应为世界的公民。基要派与福音派之别亦常在于思想狭隘或宏达。据云贾玉铭年老时常为对外界事物知悉太少而遗憾。神学教育亦有监于此,规定就读神学之前应有文学士等同学历。但甚为可憾者,就读神学之后竟教其撇弃自由思想,封闭自守。此后的神学教育应以文艺复兴的宗教改变的历史为样,培育世界公民级的俊秀,为神的国度培养合用人才和胸怀世界,胸怀宇宙的精英。

  三.课程内容提案

  传统的神学教育课程内容都以圣经学院课程为本,加以扩张。无形中只是本科高等教育之复制本。难怪一般神学院宁可收取文科,专科的本科生,而对圣经学院本科毕业生不甚欢迎。有些神学研究院甚至限制圣经学院毕业生的录取名额。其中理由除因那些学生缺乏人文学科的背景外,乃是神学院学科多重复圣经学院学科,至于那些圣经神学院或既有圣经学院又有神学研究院之课程者在神学学士和道学硕士学科课程甄别时也常有大伤脑筋之感。

  以下是笔者就一般大学和神学研究院神学学制观察的结果:


1.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神学研究和一般研究不同。一般硕士只要求一至二年,道学硕士则要求三年。然而除非学生已有圣经知识背景,要在三年内完成教牧专业性的学科、神学教义的基础、哲理方法论和生命塑造性的造就,诚属不够。难怪早期三年神学研究后只赋予道学学士。

  2.一般本科学生在转系续念硕士者最多只要求二年研究。神学研究院有监于此,规定任何本科生修神学,二年研究后则授予圣经研究,神学研究或宗教研究硕士(Master of Biblical Studies; Master of Arts in Theological Studies; Master of Religious Studies, etc)。而有志于教牧专业者则要求另加一年,而成三年制的道学硕士(Master of Divinity)学制了。

  3.有些神学院有监教牧之训练三年不足而另加一年,索性取消道学硕士而迳赋神学硕士(Master of Theology)。这么一来,在神学研究上诚然有多种硕士,混淆不清。笔者观察结果发现有一年制的圣经研究文学硕士(M.A. Biblical Studies);有二年制的神学研究文学硕士(M.A. Theological Studies);二年制教牧学硕士(Master of Ministry);三年制道学硕士(M Div);四年制神学硕士(Master of Theology)。在印尼还有一年至一年半制的神学硕士(M.Th.)。

  4.当然在一般高等学院,研究性和专业性学制有其本质上的相异。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二者已有混淆不清的现象。故此,有些学院乃提供双重主修的体制,在本科中以五年完成双修学士学位。在研究院则以三年或四年完成双修硕士学位。

  5.北美神学协会属下亦有一些学院提倡于四年内修毕双重硕士学位,如道学硕士与企管硕士(M.Div.-MBA);道学硕士和图书管理硕士(M.Div.-MLS),道学硕士和圣乐硕士(M.Div.-MSM),道学硕士和教育硕士(M.Div.-M.Ed.)等。这是一种崭新的想法,大有考虑推广之要。

  D.结论和理想: 学制提案

  其实神学教育体系的制定和其他学制一样,都应遵循五项要点:对传统的尊重,有实用的价值、得同僚的共识,含创新的意向和有合理的高尚的理念。

  传统的神学教育体制虽未绝对完美,但因其历史的悠久和印证,有其保留价值,三年教牧的造就无可厚非,有碍事态的变迁和突进,在所难免;但监于实用上的缺乏和需求,三年不足,另加一年亦无不可。只因同为硕士等级,为何需比一般学科多加三数年,诚有自辱之嫌。故应考虑双重硕士路线取向。这当然已有先例,亦可得同僚的共识和认同,更会有创新意态,亦甚为合情合理。但从教会的立场来看,教牧之事工,深得一般教会学府的共识外,最重要的无非是对神的国度的贡献。事奉为主,学位为次;学业为要,学制为辅,兹就当代华人神学教育实况,略作下列神学学制的提案:

1.教牧宣道取向

  四年制道学硕士宣道硕士双硕主修:两年基础学科包括圣经、神学、历史、哲理和伦理。另加两年专业学科,包括教牧神学、实践神学、宣道神学和人类文化等学科。

  2.教牧神学教育取向

  四年制道学硕士、神学硕士、双硕主修。两年基础学科与道硕宣硕同,另两年神学个题主修,如圣经神学、系统神学、哲理神学、社会伦理、历史神学、教牧神学,基督教教育等取向。以培育教育人才为主。

3.非教牧专业取向

  四年制道学硕士与其它硕士双硕主修。两年基础学科,与道硕宣硕同,另加两年实践神学及第二主修学科,如教会企管、图书管理、圣乐、基督教教育、儿童教育或辅导学等。

4.宗教哲学研究取向

  两年制宗教哲学研究硕士科。两年基础学科,可与道硕宣硕相似或另行设计,专注圣经及信仰神学基础学科。

5.六年制大专道硕取向

  其实神学院应与现有圣经学院密切合作。文人相轻在所难免,但文人相煎大可不必。何况时下圣经学院教职质素一般都大有提高,博士级教授大有其人。讲实话以学术灵性并重之评估而论,圣经学院之教资与神学研究院之教资对比时,常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者。何况圣经学院学生高中毕业迳入神学,有嫩枝幼马易塑易驯之便。我们应向天主教神父教育学习。若以实用教牧人才而言,高中毕业进修六年赋予学士及硕士亦常有之。其实这种作法在灵性和心智信仰定向的塑造优点甚多。难怪这种模式在天主教体制中,多被推崇。

  最后从广泛的国度观来看,华人神学院同人应在合作的事上再上一层楼,以神学教育人才而言,近年来精英群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神学院欲各自发展教资图书艰巨之事实是难明。故仅此呼吁华人神学院走向合一途径。走势取向可仿效欧州或加州伯格利神学研究协同机构(GTU)方式,图书共用,学制统一。学生可走读各学院并固定注册于自己的学院。文凭统一颁发,各学院有其所专,无需在每个学科上都有特设教授。这么一来,图书馆的发展可共同集腋成裘,趋向完善。此外各宗派学院亦可保持其独特风格,要求学员住院生活。肯定神学空间,而不失个别特征。这种作法一可增广学生思想理念空间,二可破除过分保守的教条主义,更可增进教授效能。而因学生都得回本校住宿起居,不失个别本真特点和宗派灵性生活特色,各方都得齐全。借着这样的运作,各神学院就可汇成数间神学教育机构的共同体(commonwealth),以便促成学术共协(Consortium)之效,这是笔者理想中的未来神学教育模式和理想的神学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