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神學和神學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神學和神學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談到神學,一般人都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不是消極性鄙視的嫌避;便是積極性過份的推崇。其實,神學和一般學問同樣神聖。神學研究的內容和對象常被誤解為"神"或有關"神的"事,因而神學常給人一種特殊的神秘和神聖感,或厭棄和畏懼感。一些"做神學"的人也有意無意中讓人認為以特殊的身份和使命感自豪自居,這都是不當有的,我們也無須在這論點上多花口舌。本文目的乃是實事求是地探討神學和神學教育的理念,再依筆者的淺見提出一些理想來和神學教育同道共搓。


A.神學和神學理念的澄清。

  一、 神學的研究內容和對象─神的啟示

  神學研究的內容(content)不應是神,因為神不讓人研究;人的有限思想也不可能理解無限的神。神學的研究對象(object) 也不可能是神,因為神聖性會含蘊著殲滅性,人不能站在神的面前,更不能憑自然來想像神聖的神。這麼一來神學到底是做什麼的?神學和一般學問是一樣的神聖,但其不同的重點乃在於神學的研究題材或命題(Subject matter)和一般學問的研究命題有不同。雖是如此,在本體上,二者都是一樣的,就是那蘊藏在現象的事和物里的"理",為此,一般學問雖是如此重看研究的目的,也就是盡物和窮理;但從基督教的論點來看,這"理"就是神的啟示,這包括了神學裡所說的一般啟示和特別啟示(救贖啟示)。神的啟示和啟示的神不同,既然說啟示,就是肯定了研究命題的根據和範疇等是啟示的神所設定的。研究的目的雖是盡物但不能窮理,因為神所給於人的物,是無限中的有限,但物中之理,乃是有限中的無限。研究神學的人和研究其他學問的人都當有這種先設性的識辨和肯定,這無疑是一種信仰心態。近日的硬體科學和軟體科學都一致地認定了人的微小,而後現代學問的本質更讓人看到相對的絕對性,使人不能不對絕對的存在作一個整體性的檢討。這正是科學確證主義(positivism)喪鐘的前奏和殿樂。

  當一般科學以自然和實存(神的創造)以研究對象;將啟示的神和神的啟示放在一邊時,他們的研究就失去了內容,後果自然是無核空殼,虛空捕風。神學的研究就不同了,它先設定了啟示的神和神的啟示為認識論的基礎,肯定了無限對有限的呼召,也肯定了有限對無限的貼服和委身,為真理的追求奠定了根基。為此神學就成了基礎科學的基礎學科,成了為哲學導向的科學了。

  二、 神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既然神學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不是神而是神的啟示,那麼神學研究的目的就不應是要理解神(to comprehend God),而是要理解神的啟示,神學研究的方法也不是推理性的則(方)或實用性的規(法),而是本體性的順服(信)和神聖性的感贊(仰)。因為神的啟示應包括了神的創造,神的眷顧和神的救贖(Creation, Providence, and Redemption) 與神的自由作為,讓人可以因此體會和經驗萬物的因由(purpose)和終的(end-Telos),從而了解萬物存在意義(meaning)和神的心意(Divine will)。

  一般科學在面對神的創造的研究過程中,體會了神的奇妙作為,也偶爾因神的眷護而起了無明的驚嘆或感謝;這是神普通啟示的特點。然而在神的普通啟示中,神人之間因罪的緣故有了一種內在無明的隔絕(immanent detachment),人也只能在研究過程中理解事和物理的過程和因由目的(course and cause),但未能理解和體會神創造的目的和意義(end and meaning)。難怪科學研究的頂峰雖會擁有盡物性的極用和效果性的享受,但卻常讓人更體驗到本體性的丟失(lostness),棄撇 (Estranged),排棄(alienated),而感到虛空(vanity)和失向(Disoriented)。神學研究在此顯出了其獨特性。因為神學除了以普通啟示為研究命題外,神學更承受了神的特別啟示:包括了神聖文字啟示(sacred Scripture)和救贖啟示(salvivic Revelation)。讓人藉著對救主的認識可以體驗和理解神的心意和旨意。特別啟示乃是神蓄意性的內在性同在。藉著道成肉身(Incarnated Word)(耶穌基督)和成文之道(inscripturated Word),在聖靈的運作中讓人與祂建立生命關係,來肯定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價值也就因此產生。

  總括來說,肯定了神學研究的對象是神的啟示,也甄定了神學研究的目的不是利用神或神的創造,而是體驗神,了解神的心意,以確定神創造的目的和存在的意義,可讓神的榮耀得到稱讚。這樣一來,研究神學的方法也不再是純哲理性的質疑和窮追,而是順命性的領受和感謝了。因此,神學研究的終極效果是讓人更親近神,也更接近神的創造。

  三. 神學研究的使命和要務

  使命和啟示一樣都是賜予的,不是自發的。神學研究的使命和要務乃是本著對神的啟示,領受和觀摩去體驗啟示的意義和目的,感悟生存的使命和要務。為此神學研究應循照成文的道和成肉身的道,在聖靈的光照和帶領下留意細察,做系統性的理解和闡明。神學不是信仰,也不是信仰的中心。它是對神所啟示的信仰真理的系統性了解和闡明;也是信仰的系統性宣言。神學和神學的操作是信仰的必然後果,也是信仰在實際生活的導向和運用。神學的思考有助於信徒消除偏見和論斷,也使人能謙虛地確認自己的極限,更讓人能在有限的理性中領受無限神的啟示,使我們可以取得對抗異端的權威和權利,以增加信心和知識和認知層面,突破理念的固有框架和現象的困囿,以經歷靈命的塑造和更新,更可以因此經歷生命的突變。來完成下列數項使命和任務。(此段可詳見拙著「信仰的再思與重整」,天恩出版社,1998,3-8頁)


  a. 信仰的再思和反省

  為了脫離信仰的僵化和懈滯,使信仰在神不斷地活躍啟示,靈感和光照中,對外來及內在的挑戰做適宜的回應,將信仰的認知層面提高和進深來裝備自己,成全國度性的事工。

  b. 道的創造性延伸

  神學藉著對神的道作系統性的理解,將創造的律和理與神真理的道連接起來,讓人不但可以發現宇宙萬物事理的原理,更可確定宇宙的奧秘和意義,以神的道闡明創造的原理,來享受和運用神創造的優美。這樣的神學研究,使人能發揮啟示真理的聚合功能和擴散功能,來參與神創造和眷護作為的延伸事工,讓神兒女因對神的真確認識,不但可以成為蒙恩受惠者,更可因此成為神積極性的恩器。神學也就必然成了人之存在和自然科學認知的導向和嚮導,讓人活得更完全,更充實,更豐富。

  c. 信仰的改革性和更新性行動

  改革是原本位的復原;更新是本位的發揮,誠如中世紀的宗教改革,因為回歸神的道和對神的神學性肯定而改變了教會的路線,也影響了當時的國運,社會和民情。這是神學使命的後果,因為正確的神學思想可和神學理念演更成長為信仰的行動(praxis),使信徒在信仰,行為和生活上,能經常革新推進(Semper Reformada)。

  d. 信仰和靈命的塑造和重整

  真正的神學研究讓人更能存有謙卑,順服和感恩的心。對神真道能有更敏銳的感受,而能夠更加委身和投入於神的託付中,作順命蒙神喜悅的兒女。

  總括來說,神學研究的使命和要務就是對神所啟示的道的正確和適宜的回應;不是人自發性的靈感和理想。從事神學研究的人不應該以神學為工具以求諸自我理想的成就。相反的,應以謙虛,赤誠和順服的心,去接受神的啟示和教導,以絕對的委身和投入去完成神的旨意。基於這種的使命和使命感,從事神學和神學教育的人,對自己的事工和要務除了帶有敬業的精神,不應將神學職業化,更不應將神學純學問化。因為神學的研究是本於信,也以致於信,本於教會,也致於教會,本於聖經,也回歸聖經。在這樣的境域和了解中,神學生和神學家只是一些蒙召的人,本著神的恩典,盡力而為求諸良心的無愧,單為要取悅於神,可以與所蒙的恩相稱。這樣神學和研究神學也不再是可畏可棄,而是可親可愛的了。

  B. 神學和神學教育的導向探討

  認清神學和神學理念自然帶給我們神學教育的必須導向,神學教育除了神學知識和理念的傳承和教導外,還得應有生命和信仰的傳承,為此神學教育應包括兩個主要的層面,簡述如下:一. 神學知識和理念的傳承,教導,培育和擴張。

  一般教育的運作方針和教育命題,是知識和理念的傳承,教導和培育。但神學教育乃是信眾將歷代的神學知識傳承教導和培育,增擴出來;為此,神學課程的要訣,應包括聖經和聖經神學,歷史和歷史神學,教義和哲理神學,教牧和教牧神學,人文和倫理神學五個要位和焦點(loci and foci)。

  1. 聖經和聖經神學

  聖經是神學教育的第一要位。神學的首要題材是聖經,其次才是歷代以來教會對聖經和神啟示的理解和反省成果。近年來,華人神學院多以跨越聖經學院的體制,而以研究院的姿態自居。神學生對聖經常識之缺識是最大的遺憾。回歸聖經確是吾人當前的要務。本人認為神學結業之前,聖經至少熟讀五次,不然將會本末倒置,徒有神學知識,而無聖經內容,只有對啟示的反省和觀摩見解,而無啟示的內容,在事奉中常會有箭袋空竭之憂。謹此呼籲神學教育界強制聖經之閱讀,以回應將神的話語藏在心裡,晝夜思想神的話語和訓誨。

  當然熟讀聖經未必需要念神學,為此,神學研究的焦點乃由聖經知識轉到聖經神學上了。所謂聖經神學乃指以系統性的方法來了解聖經啟示中的信仰和真理體系,對聖經啟示也可因此有系統性的理解,以免有見樹不見林之弊。

  2.歷史和歷史神學

  神學裡的歷史研究當然以救贖歷史和教會歷史為首要題材。然而要在歷史的變遷和過程中取得意義和教訓,那就不可不以啟示為出發點。其實歷史的意義和重點不單在於事件的發生和人物的典範,而在乎神在這些事中所啟示的真理和意義,故此神學研究中應以歷史作境域,而以信念為導向,這也就是說神學研究應以歷史過程的識定轉到歷史神學的確定上,所謂歷史神學乃是從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以信仰的導向來了解神在歷史中的作為體系,讓歷史帶來啟示的真理意義,這樣才能使人對神的創造和救贖作為有整全性的透視,以盡神學研究的學識基礎性使命的任務,免有隻見景不見景中人之患了。

  3.教義和哲理神學

  教義和教義神學俗稱系統神學。乃是指教會信徒信仰基礎的認識論命題。其要點乃是肯定信仰教義的系統性,貫連性和一致性,使信徒的信仰命題有自識性根基。哲理神學的範疇更為廣泛,乃是以哲學性的方法來分析和理解信仰的基礎和內含,這自然包括了宗教哲學和道學的研究,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藉著理性的應用,讓人了解學識中信仰層面的含義和運作,也讓人可以以學者的姿態和胸襟來陳述和引證信仰的內含,以發揮信仰的交代性功能和說服性權威。

  這個要位的研究焦點必然乃在於研究方法論的深入探討和信仰理念的對比和解析,神學思想和觀念的反省演繹,歸納和綜合,以求忠於真理的本體為要務。是神學教育的中流砥柱和主要骨幹。

  4.教牧和教牧神學

  教會是神學研究和神學教育的必然處境。離了教會,神學就成了道學(Divinity)或神哲學(theosophy);個人的宗教體會和宗教經驗,直覺性的真理體驗(intuitive consciousness)就會取代群體性和聖約社體(covenant community)的真理性體驗。神學教育是教會的特權,是神所賦予教會真理教導的權能。神學教育的成果是服役教會(Service of the church),為此教牧性的關切自然是神學教育重要本位之一了。

  神學教育雖與教牧教育相輔,但神學教育的焦點不單是在於實用性而在於實踐性(applicability)。故神學教育的成果不單是造就一個教牧來牧養教會,更是要造就出一些教牧型的學者或學者型的教牧。他們不僅是服役於教會,而是能做群羊的牧者,以牧者的心態來帶領教會服務人類,以盡教會治理權能和服事權能之要務。

  為此神學院的教育不但要有"如何"性的教牧學科,更要有"為何"性的基礎教牧學;應有實用性和實踐性的兼顧和並重。由教牧性學科的焦點轉向教牧神學性的專註上了。

  5.人文和倫理神學

  人的存在是倫理的實踐。神學教育的倫理性關切自然包括了人文性和人際社會性的品格教育和培植。這是品德塑造和靈性塑造的關注。倫理生活雖以教導為本,但得以操練和誘導為實。神學院的集體生活有如熔爐,是日後教牧生活和個性的冶煉場所。然而,道德和倫理需要有理念基礎,免得學員離開學院裡環境的局限,生活和品格就沒有牽制。為此,倫理性教育自然地應該從生活和品性的塑造和操練轉移到倫理神學的真理性教導和反省的焦點上了。基於這種神學教育本位和焦點,我們可以造就一些時代的文人和宇宙人,以回應時代的挑戰。

  二. 信仰和生命的傳承

  神學知識和理念的傳承是神學教育的外舉事務,信仰和生命的傳承才是神學教育的內含事工。因為信仰和生命是不能教出來的,它是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器仲介的運作中塑成神合用的器皿,神學院應該追溯到舊約時代的先知學校。有關先知學校的事,我們所知雖多,但神所用的以利沙都有收徒門訓的聖經記錄。以利沙更為其門徒建造校舍(參:王下:六:1-7)。耶穌收徒教導雖無定校舍,巴拿巴,保羅安提阿教會培訓實例(徒十一:26)都含有信仰性,生活性的訓誨。初期及中世紀教會修道院:傳統無非都是為生命塑造的關懷而設。筆者淺見,神學教育中的信仰和生命傳統使命要務應從下列幾點著手:1.信仰的領會和體悟(contemplative understanding of faith)。

  一般教育常以理解為重,而以體悟為輔。但在宗教的真理上,二者輕重常是倒置,佛教的禪就是一例。從基督的觀點來看,我們雖不應以真理和信仰傳遞的神秘性過於渲染,但是無可否認,在信仰真理的理解中,悟常重於知,但知而不悟,有火侯過旺之患;相反的,悟而不知則有偏於主觀之嫌,故此,神學教育中的靈修操練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神學院的生活不能沒有強制靈修讀經的守候時刻,因為只有藉著這種的操練,信仰和神學知識才能有個人的領悟和信悟,才會在成體的道中體驗到成文的道。這雖和一般的修煉和修道不同,但其外舉形式和框架仍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態。每日清晨的晨更靈修,黃昏的晚禱和默想都是必行之規。

  2.信心和生活的操練和操作

  基督徒,傳道人的生活是十字架的信心的道路。誠如保羅所說,我如今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加二:20)。然而十架的道路未必在於苦或難,乃在於信靠和順服。神的僕人和兒女應有的學習不是吃苦,而是謙卑和順命,以取神喜悅。生命的質素和膽量不但在於不屈不亢,而在於靜默樂道。修道者的三誓:誓絕無過時落後之嫌。神學院生活的信心操練應注重這些方面的挑戰,舍己的真義乃是放下自己認定神的旨意和道路來跟隨主。靠祂而創造,依祂而存活。這一切都應在神學院的生活中操練到家。

  3.群體生活的委身和共存

  神的呼召絕不是個人也不是個體性的。神學教育應該注重群體生活的焦點。以利亞的灰心和軟弱是對神群體恩眷的忽略。神學院的生活讓學員體悟到神的僕人絕非孤單,更不是孤獨。團隊精神,相互共存的體悟,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共同的交付都是神學教育的必須。神的工人不但可以獨當一面,一夫當關,更應與團隊同心合體。神學院不但要訓練出一些能人,更應該培育出一些組織人(organizational man)。

  C.理想的神學教育和理想的神學教育機構

  理念和理想孰先孰後不在話下,本文的目的乃盼望藉著理念的澄清陳述筆者從事神學教育三十多年來的感受和領受。下文是筆者的淺見和理想,也是筆者在國際神學研究院的使命和事奉方針,謹此提出與眾共商。

  一.教學模式提案

  神學教育很明顯地已由早期的提攜,培訓和修道模式轉移到近代的學術研究模式。當然最近神學界基於靈性人格的塑造性關注,而開始回歸提攜和輔導型的學術研究型的並重。但是,無可否認,走讀型和遠程型的神學教育模式雖是無可抗拒的潮流和走勢,然而教會的教牧性觀察反映教會對非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存有相當的質疑。神學雖非宗教,但仍不能脫離宗教和宗教群體文化的內含和外殼。其實,神學研究和修道院常有不解之緣,修道院裡的群體生活和共同體的交接是做學問最理想的境域。特別是神學教育,它不但是理性和學術界的事,更是生命,靈性,感性和生活的事。徒有知識雖可提供職業性的從業員,甚至有時可以造就專業性的從業員(professional personnel),但難促成事業性的從業員(Carrier Bound personnel)。神學院誠然不是職業學校,而是為神的子民和神的教會提供信仰相互運作(interaction)的境域,就應有相當時間和程度的共同生活空間。神學生應有住宿和駐讀的時間。無論走讀生或全讀生,都應有設定的共同生活,靈性塑造和相互運作的空間和時間。在這種的狀態和境域中,教授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才會有無形的默契(covenantal bound)和共同的委身(mutual commitment),為日後的事奉和事工的合一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神學教學方針和宗旨提案

  筆者觀摩神學院共50數間,在分析各神學院的使命和宗旨時,認定理想的神學教學方針可歸納於下列四點:

1. 培育信仰

  教會對神學教育的忌避常以神學院只能增進學識,失卻信仰。這種看法雖有極端和偏見之嫌,但亦不全無根據。當神學院以研究院自居時,學術自然取代了信仰,方法也取代了信心。神學教育的內容若以神的啟示為基礎,它就不能不焦注於聖經真理的熟練和教導;教義的透視和徹解,以及信仰和靈性的操練和塑造。將神學生培育為真正的信徒,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里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持定信仰,持定永生。總括來說,神學院應該培育真正的信徒。

  2. 培育學者

  信有定向,學無止境。向來教牧的病徵常是墨守陳規,封閉自恃,以信仰正統和保守自居。結果常是落伍,自卑,江朗才盡,自恨自坑,更尤有充滿憂怨,潑婦罵街者,自己不長進,更攔阻別人長進,閉門造車。失卻學者風度。筆者常遇教牧,事主三十,五十年,信息講台仍是陳詞濫調,毫無創新,而竟以守住本位自豪,號稱忠心守職。實是教會敗筆。神學應造就思維創新和活躍的心態,讓學生能成為學者,一生上進,成為信徒的思想領導,以將神的智慧和真理充充滿滿存在心裡,教導會眾。

  3. 培育教牧

  前文說明神學院雖非教牧職業學院,但確是由教會,也為教會所設。神學教育的最後目的是裝備教會,服務教會。所以教牧的培育是神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針。所謂教牧者應是教導和牧養的並重,也是指導和顧恤的平衡。這當然包括了真理的本體內容,真理的應用和運用技能,更包括了人格和品德的內涵和表露。念神學的人未必都得做傳道,牧師,但都得有教牧心態的培育,以便在人的生活和崗位上盡職業和生活性的教導和牧養職責。近十數年來,各神學院學生的趨向常是平信徒、長執的進修和第二事業的裝備。這是很好的現象。其實介於後現代時期的社會趨勢和形態,教會應當提倡神學教育為次修主科(second major),或進入研究院前或並行性教育(pre-graduate or co-graduate studies)。讓一般本科生在修讀大學課程的同時,或選修研究院前,修讀神學課程,這樣不但為信徒的知識層面裝備善良根基,亦可為信徒的專業設立正確的導向,為日後的專業和社會培育"教牧性"的人才。這是神學教育的至終理想。

  4. 培育世界公民

  一般的高等教育都以人文科學為基礎必修學科,其目的無非是要為社會的未來人才鍛煉心智,以達到更長遠的效益。當教育過於專門或專業化時,教育出來的學生雖有特長,但不能將物質的成功,藝術的成就和科技的進步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日後的生活和工作就會失卻應有質素和興致。據聞今日向來推崇理工的國內高等學府的人文科學部倍受院校專注,報名人數倍增,亦特受鼓勵。這是國家和領導人的一種及時性的覺悟。人文科學教育的價值乃在於培育世界公民,讓人可以超越人性的狹隘思維、消極的族群主義和排外情緒,跨入宇宙的寬廣和無限。

  其實神學教育與宗教教育的甄別之一亦是在此。宗教委身越深,思想常會越狹隘;相反的,當神學思想越深入,人就會越淵博,胸襟就會越寬廣。神既為宇宙之主宰,神的兒女應為世界的公民。基要派與福音派之別亦常在於思想狹隘或宏達。據云賈玉銘年老時常為對外界事物知悉太少而遺憾。神學教育亦有監於此,規定就讀神學之前應有文學士等同學歷。但甚為可憾者,就讀神學之後竟教其撇棄自由思想,封閉自守。此後的神學教育應以文藝復興的宗教改變的歷史為樣,培育世界公民級的俊秀,為神的國度培養合用人才和胸懷世界,胸懷宇宙的精英。

  三.課程內容提案

  傳統的神學教育課程內容都以聖經學院課程為本,加以擴張。無形中只是本科高等教育之複製本。難怪一般神學院寧可收取文科,專科的本科生,而對聖經學院本科畢業生不甚歡迎。有些神學研究院甚至限制聖經學院畢業生的錄取名額。其中理由除因那些學生缺乏人文學科的背景外,乃是神學院學科多重複聖經學院學科,至於那些聖經神學院或既有聖經學院又有神學研究院之課程者在神學學士和道學碩士學科課程甄別時也常有大傷腦筋之感。

  以下是筆者就一般大學和神學研究院神學學制觀察的結果:


1.總體來說,大家都認為神學研究和一般研究不同。一般碩士只要求一至二年,道學碩士則要求三年。然而除非學生已有聖經知識背景,要在三年內完成教牧專業性的學科、神學教義的基礎、哲理方法論和生命塑造性的造就,誠屬不夠。難怪早期三年神學研究後只賦予道學學士。

  2.一般本科學生在轉系續念碩士者最多只要求二年研究。神學研究院有監於此,規定任何本科生修神學,二年研究後則授予聖經研究,神學研究或宗教研究碩士(Master of Biblical Studies; Master of Arts in Theological Studies; Master of Religious Studies, etc)。而有志於教牧專業者則要求另加一年,而成三年制的道學碩士(Master of Divinity)學制了。

  3.有些神學院有監教牧之訓練三年不足而另加一年,索性取消道學碩士而逕賦神學碩士(Master of Theology)。這麼一來,在神學研究上誠然有多種碩士,混淆不清。筆者觀察結果發現有一年制的聖經研究文學碩士(M.A. Biblical Studies);有二年制的神學研究文學碩士(M.A. Theological Studies);二年制教牧學碩士(Master of Ministry);三年制道學碩士(M Div);四年制神學碩士(Master of Theology)。在印尼還有一年至一年半制的神學碩士(M.Th.)。

  4.當然在一般高等學院,研究性和專業性學制有其本質上的相異。但自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二者已有混淆不清的現象。故此,有些學院乃提供雙重主修的體制,在本科中以五年完成雙修學士學位。在研究院則以三年或四年完成雙修碩士學位。

  5.北美神學協會屬下亦有一些學院提倡於四年內修畢雙重碩士學位,如道學碩士與企管碩士(M.Div.-MBA);道學碩士和圖書管理碩士(M.Div.-MLS),道學碩士和聖樂碩士(M.Div.-MSM),道學碩士和教育碩士(M.Div.-M.Ed.)等。這是一種嶄新的想法,大有考慮推廣之要。

  D.結論和理想: 學制提案

  其實神學教育體系的制定和其他學制一樣,都應遵循五項要點:對傳統的尊重,有實用的價值、得同僚的共識,含創新的意向和有合理的高尚的理念。

  傳統的神學教育體制雖未絕對完美,但因其歷史的悠久和印證,有其保留價值,三年教牧的造就無可厚非,有礙事態的變遷和突進,在所難免;但監於實用上的缺乏和需求,三年不足,另加一年亦無不可。只因同為碩士等級,為何需比一般學科多加三數年,誠有自辱之嫌。故應考慮雙重碩士路線取向。這當然已有先例,亦可得同僚的共識和認同,更會有創新意態,亦甚為合情合理。但從教會的立場來看,教牧之事工,深得一般教會學府的共識外,最重要的無非是對神的國度的貢獻。事奉為主,學位為次;學業為要,學制為輔,茲就當代華人神學教育實況,略作下列神學學制的提案:

1.教牧宣道取向

  四年制道學碩士宣道碩士雙碩主修:兩年基礎學科包括聖經、神學、歷史、哲理和倫理。另加兩年專業學科,包括教牧神學、實踐神學、宣道神學和人類文化等學科。

  2.教牧神學教育取向

  四年制道學碩士、神學碩士、雙碩主修。兩年基礎學科與道碩宣碩同,另兩年神學個題主修,如聖經神學、系統神學、哲理神學、社會倫理、歷史神學、教牧神學,基督教教育等取向。以培育教育人才為主。

3.非教牧專業取向

  四年制道學碩士與其它碩士雙碩主修。兩年基礎學科,與道碩宣碩同,另加兩年實踐神學及第二主修學科,如教會企管、圖書管理、聖樂、基督教教育、兒童教育或輔導學等。

4.宗教哲學研究取向

  兩年制宗教哲學研究碩士科。兩年基礎學科,可與道碩宣碩相似或另行設計,專注聖經及信仰神學基礎學科。

5.六年制大專道碩取向

  其實神學院應與現有聖經學院密切合作。文人相輕在所難免,但文人相煎大可不必。何況時下聖經學院教職質素一般都大有提高,博士級教授大有其人。講實話以學術靈性並重之評估而論,聖經學院之教資與神學研究院之教資對比時,常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者。何況聖經學院學生高中畢業逕入神學,有嫩枝幼馬易塑易馴之便。我們應向天主教神父教育學習。若以實用教牧人才而言,高中畢業進修六年賦予學士及碩士亦常有之。其實這種作法在靈性和心智信仰定向的塑造優點甚多。難怪這種模式在天主教體制中,多被推崇。

  最後從廣泛的國度觀來看,華人神學院同人應在合作的事上再上一層樓,以神學教育人才而言,近年來精英群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神學院欲各自發展教資圖書艱巨之事實是難明。故僅此呼籲華人神學院走向合一途徑。走勢取向可仿效歐州或加州伯格利神學研究協同機構(GTU)方式,圖書共用,學制統一。學生可走讀各學院並固定註冊於自己的學院。文憑統一頒發,各學院有其所專,無需在每個學科上都有特設教授。這麼一來,圖書館的發展可共同集腋成裘,趨向完善。此外各宗派學院亦可保持其獨特風格,要求學員住院生活。肯定神學空間,而不失個別特徵。這種作法一可增廣學生思想理念空間,二可破除過分保守的教條主義,更可增進教授效能。而因學生都得回本校住宿起居,不失個別本真特點和宗派靈性生活特色,各方都得齊全。藉著這樣的運作,各神學院就可匯成數間神學教育機構的共同體(commonwealth),以便促成學術共協(Consortium)之效,這是筆者理想中的未來神學教育模式和理想的神學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