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一部分 什麼是界線 03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emplate:過猶不及

第三章 界線問題

在我們領導整天的《聖經》界線研討會之後,有一個婦女舉手發問:「我知道我本身有些界線的問題,只是,我那位現在與我分居的丈夫,是他有外遇並帶走我們家所有的錢,難道他就沒有界線問題嗎?!」


我們很容易誤解界線問題,乍看之下,我們常以為誰有困難去設立界線,誰就有界線問題。其實,不尊重別人界線的人,一樣也有界線問題。像上面那一位婦女,她自己或許有困難去設定界線,但是,她的丈夫也沒有尊重她的界線。


這一章,我們要把一些主要的界線問題,分門別類,來幫助你思考。你將會發現,界線衝突絕對不只發生在「不會說不」的人身上。 順從者:對壞事說「好」

「我可以跟你說一件很窘的事情麼?」羅伯問。羅伯是我一位新的病人,想要知道他為什麼總是無法拒絕他的妻子永無止盡的要求。由於他的妻子老是喜歡跟人家比東比西,他快要破產了。


「我是我們家唯一的男孩子,也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在我們家裏,打架一直有個很奇怪的雙重標準。」羅伯清了清喉嚨,掙扎地繼續說下去:「我幾個姐妹,比我大三歲到七歲。在我小學六年級以前,她們一個個都長得比我高,比我壯,她們總是利用體型和體力上的優勢把我打得鼻青臉腫。我的意思是,她們是真的幾乎把我打個半死。」


「最奇怪的是,我父母親的態度。他們總是對我們說:『羅伯是男生,男生不打女生的,因為那是一種野蠻的行為。』野蠻行為?她們三個人聯合起來打我一個,我只不過是防衛性打回去,這就叫做野蠻行為?」羅伯就此打住,他慚愧得說不下去了,卻也說夠了,他已經吐露出自己與妻子衝突的部分原因了。


當父母教導兒女:對別人設立界線或對人家說「不!」是壞事時,他們所傳給孩子的信息是:別人可以在他們身上為所欲為。因此,父母讓自己的孩子毫無防衛力地進入充滿邪惡的世界。那些邪惡常常以愛控制人、操縱人、或剝削人的姿態出現,也可能以各種不同的誘惑試探人。


要在如此充滿敗壞、邪惡的世界裏感到安全,小孩子需要有能力說出下面這些話;

「不!」

「我反對!」

「我不要!」

「我選擇不要那樣!」

「停止!」

「你這樣會傷到我!」

「那是錯的!」

「那樣不好!」

「我不喜歡你摸我那裏!」


阻擋一個小孩說不的能力,將使那個小孩的一生殘缺不全。那些和羅伯一樣受過這種傷害的成年人,他們所遭受的便是第一種界線上的傷害:他們會對壞事說好。


這種界線上的衝突叫做順從。一味的順從的人有朦朧不清的界線,他們會屈服在別人的要求與需要中。他們不能單獨存在,不能和那些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東西的人分開出來。比如,一味順從的人會為了要與朋友「相處得很好」,而假裝喜歡朋友所要去的餐廳或電影。他們會把自己和別人的相異性減至最低,以避免紛爭。一味順從的人是變色蟲,等過一段時間後,就很難把他們跟四周的環境分別出來了。


不能跟壞事說「不!」,是會蔓延的。不只使我們在生活里無法拒絕壞事,還常常讓我們無法辨認出什麼是壞事。許多一味順從的人要到為時已晚了。才發現他們處於一種危險被虐待的人際關係當中。他們屬靈與情緒上的「雷達」損壞了;他們沒有能力保守自己的心(《箴言》四章23節)。


這種界線問題使得人身上那些對別人說不的肌肉癱瘓了。每次他們需要保護自己去跟人家說不的時候,那個字就梗在喉頭,硬是講不出來。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 怕傷害別人的感情
  • 怕被人遺棄與跟人分離
  • 希望完全依賴別人
  • 怕別人生氣
  • 怕處罰
  • 怕羞愧
  • 怕被人貶低,說他有多壞或多自私
  • 怕不夠屬靈
  • 怕自己內心太嚴格與苛求的良知


最後一項恐懼其實是種愧疚感。對自己太苛求的人,會責怪自己一些連上帝都不會怪罪我們的事情。就像保羅所說的:「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污穢了」(《哥林多前書》八章7節)因為害怕面對那個不合乎《聖經》教誨與太苛求的「內心父母」,他們把適當的界線範圍都縮小了。


當我們為愧疚感所屈服,我們就會聽信自己內心嚴厲的良知。當我們害怕違背嚴厲的良知,我們就無法去面對別人,正視衝突——也就是說,我們會對壞事說好——因為不這樣的話,我們就更內疚了。


合乎《聖經》教導的順服必須與這一類的順服劃分清楚。《馬太福音》九章13節說:神所喜歡的是憐恤,不是祭祀。換句話說,神希望我們內外合一的順從(有憐憫心的順從);不是外在順從而內心卻充滿憤恨不平(犧牲的順從)。一味順從的人讓自己挑負太多的責任而設下太少的界線;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選擇,是來自內心的恐懼。


迴避者:對好事說「不」


起居室里瞬間變得非常安靜。在逵克家一起查經聚會6個月後,查經班的成員頓時變得比以往更為親近。今天晚上五對夫婦開始分享他們生活中的一些掙扎,而不是「我們來為莎拉姨媽禱告」一些平常的例行代禱。淚眼婆娑中,大家互相真誠支持,不再只是善意的勸導罷了。每個人——除了女主人拉結以外——都輪流發言。


拉結是這個查經班成型的動力,當初就是她與她的丈夫裘伊發起並開放自己的家,邀請一些夫婦來一起查考《聖經》。可是,拉結一直忙於領導的角色,只顧引發大家敞開心門,自己不曾與大家分享她的掙扎,也一再迴避這種機會。今晚,大家都等待着。


只見拉結清一清喉嚨,看一看大家,最後說:「聽完你們的問題以後,神啟示我說,我自己的掙扎和你們的比較起來實在微不足道,所以,我不應該自私地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了。今晚,就談到這裏為止吧!...你們,誰要吃些點心呢?」

沒有人回答,然而每個人的表情都很明顯的寫着「失望」兩字。拉結再次錯失一次可以讓別人,像她愛他們一樣,去愛她的機會了。


為什麼迴避是一種界線問題呢?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對界線的困惑,認為界線是一道道牆。事實上,界線應該是可以「呼吸」,像籬笆一樣,有個門,可以讓好的進來,把壞的擋在外面。把界線當做高牆的人,不管好的或壞的,一律擋在門外,沒有人碰得着他們。


在神的計劃中,那些個人的界線都是有門的。我們應該是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安全的人際關係與避免有破壞性的關係。神甚至給我們自由決定是要讓他進來,或把他關在門外。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同席。(《啟示錄》三章法20節) 神不會因為他想要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就侵犯我們的界線。他知道這會傷害到信任的關係。我們在有需要與懺悔時,向神敞開我們的心胸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可是,對迴避者來說,要求他們向神或向人敞開心門,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迴避者那些密不透風的界線使得他們對神所允許的軟弱或需求,完全沒有彈性。他們以為自己所遭遇的問題或那些其實是合理的渴望,都是不好的、有破壞性,或會使他們羞愧的。


有些人就像瑪蒂一樣,不單是順從者,也是迴避者。瑪蒂在最近一次接受心理輔導的時候,很懊惱地自嘲說:「我開始覺得自己這已經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了。當別人需要我給他們4個小時的時候,我不能對他們說不;而當我只不過需要別人10分鐘罷了,我竟然不敢向對方提出要求。我的腦筋是不是有問題了。」


瑪蒂這種困境相信很多人都經歷地。她對壞事說「好」(一味順從),也向好事說「不」(迴避)。同時身兼兩種界線衝突的人,不只不能拒絕壞事,也不能從別人得到他們自己很容易就給予的支持。他們卡在一種井竭泉盡的惡性循環里,沒有東西可以彌補他們所失去的精力與能源。


一味順從的迴避者所遭遇的就是「倒置界線」的問題,他們在需要界線時,沒有界線,而在不需要界線時,又偏偏自己劃地自限。


控制者:不尊敬別人的界線


「你說你不幹了,是什麼意思?你現在不能走啊!」史堤從他桌子的這一方望了過去,對他的行政助理如此說。藍克替史堤做事很多年了,可是,他終於還是忍受不住了,他已在職位上鞠躬盡瘁,而史堤卻吃定他似的,一直想要得寸進尺。


一次又一次地,史堤堅持藍克必須加那種不支薪的班,留在辦公室幫他做些重要的企案。藍克甚至在史堤的堅持下,曾經兩次改變度假計劃。而最後讓藍克終於拂袖離去的原因是,史堤竟然開始打電話到他家去。偶爾一兩次,藍克還可以理解,可是,幾乎每天晚餐的時間,他們全家人都必須等他一個人與他的老闆電話會議!


藍克向史堤抱怨過許多次,說他個人的時間受到了侵犯。史堤卻從不了解藍克的心疲力竭,他畢竟需要藍克,藍克讓他看起來很成功,何況,他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可以使藍克為他盡心盡力。

史堤這個人便是有傾聽與接受別人界線的問題。對他來說,別人口中的「不」,只是一種他必須去改變別人心意的挑戰罷了。這種界線問題叫做控制。有控制欲的人無法尊重他人的限制,他們抗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於是,必須先去控制別人。


有控制欲的人很相信一個有關訓練銷售員的老笑話;所謂的「不」,代表「也許」,而事實上就是「是」。這種觀念在學習銷售物品上或許真的很有用,但如果將此應用在人際關係上,其殺傷力是很強的。控制者是恃強欺弱的人,喜愛操縱別人,而且侵略性強。

不能聽到「不」的人(與不能向人家說「不!」並不相同)最主要的問題是:他們把對自己生活的責任投射到別人的身上。他們往往會使盡各種控制的方法,驅使別人替他們擔負起神交付他們的擔子。


還記得在第二章有關「巨石與背包」的比喻嗎?有控制欲的人除了找人幫他背負巨石(危機或個人難以負荷的重擔)外,他們也尋找人來幫他們背起個人的小背包(責任)。假如史堤願意承擔他自己的工作分量,藍克並不會介意有時花幾個小時幫他。但史堤一再要求藍克幫他負責壓力,卻可以使一個有才幹的人乾脆另覓工作。


有控制欲的人有下面兩種典型:

1.侵犯性的控制者。這種人很明顯地不會尊重別人的界線,他們像是一部坦克車,硬是要從別人家的籬笆碾過去。有時,他們在口頭上辱罵人,有時,他們在肉體上侵犯人。然而大部分時間,他們根本察覺不出別人也是應該有界線的。他們宛如生活在一個別人只能對他們說「好」的世界,而不准別人向他們說「不」。他們要求別人為他們有所改變,要求世界配合他們那些自以為是的想法,而忽略自己也有責任去接受別人的本相。


彼得就是一個具侵略性的控制者。當耶穌向其他的門徒說到他那即將來臨的受苦、死、復活,彼得竟然把耶穌帶到一邊去,開始想要勸服他。於是,耶穌馬上責備他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可福音》八章33節)

彼得不想要接受主的界線,耶穌當場就和彼得解決他侵犯他個人界線的問題。


2.操縱性的控制者。操縱性的控制者比侵略性的控制者不誠實。操縱性的控制者試圖說服別人放棄自己的界線。他們說服人家跟他們說好。他們間接地想要改變環境來達到心願。他們誘使別人幫他們承負自己的擔子。他們會利用別人的愧疚的心理。

記得「湯姆歷險記」的故事嗎?湯姆就是利用這種心理來讓他的朋友幫他刷白籬笆。湯姆讓他的朋友覺得替他粉刷籬笆是一項特權,結果朋友們都爭相排隊要幫他完成。


以撒的兒子雅各誆騙他孿生哥哥以掃放棄他長子的名分(《創世紀》二十五章29-34節),然後又靠母親利百加的幫助,欺騙他的父親給予他以掃的祝福(《創世紀》二十七章1-29節)。事實上,雅各的名字就是「欺騙者」的意思。很多次,他都詭計多端地規避別人的界線。


幫雅各解決他那擺佈別人而不把界線看在眼裏的,是他與化為人身的神摔跤的事件(《創世紀》三十二章24-32節)。神和雅各「摔跤」了整個晚上,然後,神把他的名字改為「以色列」。以色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他跟神較力」。神還留給雅各一個瘸了的大腿。


雅各改變了。他變得不再那麼狡詐,變得比較誠實。他的侵犯性從他新的名字也看得更清楚,於是,他開始正視自己侵略性的問題。對愛操縱人的控制者只有當面指出他的不誠實,他才能開始為自己的過錯負責、悔改,願意接受自己與別人的界線。愛操縱者往往會否認他們渴望控制別人;他們不會承認他們的自我中心。他們就像《箴言》三十章20節中所提到的淫婦:「她吃了,把嘴一擦,就說:『我沒有行惡。』」


一味服從的人或一味迴避的人也可能是控制者,只是,他們比較傾於操縱式而不是侵略式罷了。比如一味服從的迴避者如果需要感情的支持,他們或許會先去幫助朋友,希望在自己愛了別人之後,也能被對方所愛。所以,他們開始等待,期待對方回饋。只是,這一等,有時就等上好幾年了,尤其如果被施恩者讀不出他們的心意時。


這有什麼不對呢?問題是,這並不是真愛。神所說的愛是一種不求回報,「不求自己的益處」的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5節)。如果我們關愛別人的動機是希望別人也能關愛自己,這就是間接地想要控制人了。假如你自己也受過別人那樣「熱誠的幫助」,你一定可以了解我的意思。想一想,一分鐘前你還接受別人的恭維或好處,一分鐘後你竟然就傷害到對方了,只因你不知道他們所給予你的原來是有代價的。


界線傷害


在這裏,你可能會跟自己說:「等一等,控制者怎麼可能受到傷害呢?他們都是害人精,怎麼可能成為受害者呢?」沒錯,控制者對別人的殺傷力很強,但是,他們本身也是有界線問題的人。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背後的真相。


控制者是一群沒有受過管教或操練的人,他們不大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或欲望。他們看起來擁有一切「他們所想要的東西」,事實上,他們仍是自己「大胃口」的奴隸。要他們延遲對需求的滿足很難,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能接受人家跟他們說不的原因。他們迫切地需要學習傾聽別人的界線,以便幫助他們注意自己的界線。


控制者為他們生活負責的能力也很有限。因為他們老是恃強欺弱或仰賴間接迂迴的方式,他們無法在世上單獨生活。治療他們的唯一方式就是讓控制者體驗不負責的下場,讓他們自食惡果。


最後,控制者是與人隔絕孤立的人。別人和他們在一起是出於恐懼、愧疚或依賴性。坦白說,控制者早知他們很少為人所愛!為什麼呢?在內心深處,他們知道別人之所以會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的理由是他們施加了壓力,一旦他們停止威脅、操縱以後,他們就會被對方遺棄。就某種程度而言,他們心知肚明自己是與人隔離孤立的。「愛里沒有懼怕,愛即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四章18節)我們不可能使別人感到脅迫或愧疚,又能被對方愛戀着。


沒有反應渚 :聽不到別人的需要


蘭達一邊說話手一邊發抖。「平常,我對麥克早就麻木了,可是,過去這幾個禮拜,或許是小孩子的問題以及工作上的壓力,使我變得比以往脆弱。麥克這一次的反應並沒有使我生氣,我只是覺得自己受傷了,而且傷得很深很深。」

蘭達回想她婚姻上最近受到的一次挫折。就整體而言,她認為自己與麥克的婚姻還算不錯。麥克很會賺錢養家,是個活躍的基督徒,也是個盡職的父親,只是他們的關係也不容許她會受傷或有所需要。


蘭達所談論的事件起先是在頗為祥和的氣氛下。把小孩子都送上床後,她與麥克一起在臥室內談話,傾吐她對教養小孩與對上班工作能力不足的恐懼。

沒有任何預警之下,麥克竟然轉向她說:「如果你不喜歡那種感覺,就設法改變你的感受!人生本來就不簡單,所以,你就….就好好面對問題吧,蘭達。」


蘭達真是傷心透頂,覺得自己早該料到麥克只會拒她於千里之外。本來,她不大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尤其麥克一貫是冷冷的。現在,她覺得自己的感情一下子被他剁成碎片,麥克完全不了解她內心的掙扎,也根本不想了解!

這怎麼會是一個界線的問題呢?這不就是遲鈍了一點而已嗎?其實這隻說對了一部分,因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記不記得我們說過界線可以幫助我們設定自己的責任範圍:什麼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什麼又不是。雖然我們不需要替別人擔負他們的感情、態度、或行為上的責任,但我們對彼此仍有一定的責任。


麥克確實應該與蘭達好好溝通,建立良好的關係。對這個家,他不只是個供應者,還要與蘭達共同教養小孩子,也必須是個有愛心的丈夫。麥克與蘭達在心靈上的溝通,是他愛她如已的一部分(《以弗所書》五章28-33節)。他不需要為她的情緒負責,但他對她仍有責任。麥克不能對妻子的需要有所響應,是他對自己責任的疏忽。


疏忽自己愛的責任而「沒有反應」的人,和《箴言》三章27節所勸誡我們的,正好是相反的模式;「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那句「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與我們的資源、時間、精力是息息相關的。)《聖經》中另一句關鍵話語:「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十二章18節)請注意其附加的條件「若是能行」——視情況盡力而為;我們無法把和平帶給不願意接受的人。


以上兩句話者顯示出相同的意義;對神放在我們生命中的那些人,在某些限度下,我們有責任去關懷和幫助。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卻不去行,就可能產生界線衝突了。


「沒有反應」一般可以分成兩類:

1. 對別人的需要非常嚴厲的人。(把對自己的需要的厭惡感,反射在別人身上。這個問題,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1-5節中曾經提到過。)他們厭惡自己的不完全,結果,便忽略了別人的需要。


2. 太沉迷於自己的欲望與需要的人。因此,他們排拒別人(是種自戀的形式)。不要把這種「自戀」和與神所說的「我們應該先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兩者混淆不清。「個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章4節)神希望我們先照顧自己,使自己不至陷入危機以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控制者與沒有反應者


本身有控制欲又不能對別人的需要有所反應的人,大都是自我中心。他們認為別人必須為他們的掙扎負責,而且隨時隨地想要找人來照顧他們。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沒有確定界線的人,因為那些人很自然地就會自己挑起很多的責任又不會抱怨。就像那個有關人際關係的老笑話,說一個老想拯救萬生而什麼都願意付出的人,一旦碰到一個有控制狂又遲鈍麻木的人,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他們結婚了。


事實上這很有道理。一味的順從的迴避者就是喜歡找人來彌補他的缺失,這樣他們就可以一直都跟人家說好,同時也迴避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有控制欲與沒反應的人不正好是最佳人選?有控制欲又沒反應的人所尋找的則是讓他們不必為已或對別人負責的人,而一味順從的迴避者不就是最佳搭檔?


下面是四種界線問題的一個圖表(注一),或許可以幫助你看出自己到底有哪些問題。



界線問題總結

~ 不能說 不能聽
是一味順從者

會覺得愧疚與/或被別人控制

是不能設界線的人

是有控制欲者

會侵略性或操縱性地去侵犯別人的界線

是沒有回應者

會設界線去抗拒愛的責任

是迴避者

會設界線以拒絕別人的關懷


功能性與關係性的界線問題


最後一個界線問題是分辨功能性與關係性界線的差異。所謂功能性的界線是指一個人可以完成一件事情、計劃,或工作的能力。這與人的表現、操練、動機、計劃有關。關係性的界線是我們能否對那些與我們有關係之人實話實說的能力。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方式來看,所謂的功能性界線指的是我們「馬大」的部分,關係性界線指的是「馬利亞」的部分(《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馬利亞與馬大都是耶穌的朋友,馬大準備晚餐,馬利亞愛坐在耶穌的腳前專心聽他講道。當馬大向耶穌抱怨馬利亞不去幫她的忙,耶穌回答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42節)耶穌不是說馬大的忙碌不好,只是馬大選錯時間忙錯事罷了。


許多人具有很好的功能性界線,而關係性界線卻非常不足。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把很難捨難分的事情做得很成功,卻無法向一個朋友說他們實在受不了他老是遲到的問題。反之亦然。有些人可以很誠實地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不滿與厭惡,卻連早起準時上班都辦不到。


我們已經看到界線不同的分類了,只是,到底要如何發展界線呢?為什麼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界線,有些人則連個影子都沒有?這和很多事情一樣,與我們從小生長的家庭有關。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