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一部分 什么是界线 03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Template:过犹不及

第三章 界线问题

在我们领导整天的《圣经》界线研讨会之后,有一个妇女举手发问:“我知道我本身有些界线的问题,只是,我那位现在与我分居的丈夫,是他有外遇并带走我们家所有的钱,难道他就没有界线问题吗?!”


我们很容易误解界线问题,乍看之下,我们常以为谁有困难去设立界线,谁就有界线问题。其实,不尊重别人界线的人,一样也有界线问题。像上面那一位妇女,她自己或许有困难去设定界线,但是,她的丈夫也没有尊重她的界线。


这一章,我们要把一些主要的界线问题,分门别类,来帮助你思考。你将会发现,界线冲突绝对不只发生在“不会说不”的人身上。 顺从者:对坏事说“好”

“我可以跟你说一件很窘的事情么?”罗伯问。罗伯是我一位新的病人,想要知道他为什么总是无法拒绝他的妻子永无止尽的要求。由于他的妻子老是喜欢跟人家比东比西,他快要破产了。


“我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子,也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在我们家里,打架一直有个很奇怪的双重标准。”罗伯清了清喉咙,挣扎地继续说下去:“我几个姐妹,比我大三岁到七岁。在我小学六年级以前,她们一个个都长得比我高,比我壮,她们总是利用体型和体力上的优势把我打得鼻青脸肿。我的意思是,她们是真的几乎把我打个半死。”


“最奇怪的是,我父母亲的态度。他们总是对我们说:‘罗伯是男生,男生不打女生的,因为那是一种野蛮的行为。’野蛮行为?她们三个人联合起来打我一个,我只不过是防卫性打回去,这就叫做野蛮行为?”罗伯就此打住,他惭愧得说不下去了,却也说够了,他已经吐露出自己与妻子冲突的部分原因了。


当父母教导儿女:对别人设立界线或对人家说“不!”是坏事时,他们所传给孩子的信息是:别人可以在他们身上为所欲为。因此,父母让自己的孩子毫无防卫力地进入充满邪恶的世界。那些邪恶常常以爱控制人、操纵人、或剥削人的姿态出现,也可能以各种不同的诱惑试探人。


要在如此充满败坏、邪恶的世界里感到安全,小孩子需要有能力说出下面这些话;

“不!”

“我反对!”

“我不要!”

“我选择不要那样!”

“停止!”

“你这样会伤到我!”

“那是错的!”

“那样不好!”

“我不喜欢你摸我那里!”


阻挡一个小孩说不的能力,将使那个小孩的一生残缺不全。那些和罗伯一样受过这种伤害的成年人,他们所遭受的便是第一种界线上的伤害:他们会对坏事说好。


这种界线上的冲突叫做顺从。一味的顺从的人有朦胧不清的界线,他们会屈服在别人的要求与需要中。他们不能单独存在,不能和那些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东西的人分开出来。比如,一味顺从的人会为了要与朋友“相处得很好”,而假装喜欢朋友所要去的餐厅或电影。他们会把自己和别人的相异性减至最低,以避免纷争。一味顺从的人是变色虫,等过一段时间后,就很难把他们跟四周的环境分别出来了。


不能跟坏事说“不!”,是会蔓延的。不只使我们在生活里无法拒绝坏事,还常常让我们无法辨认出什么是坏事。许多一味顺从的人要到为时已晚了。才发现他们处于一种危险被虐待的人际关系当中。他们属灵与情绪上的“雷达”损坏了;他们没有能力保守自己的心(《箴言》四章23节)。


这种界线问题使得人身上那些对别人说不的肌肉瘫痪了。每次他们需要保护自己去跟人家说不的时候,那个字就梗在喉头,硬是讲不出来。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 怕伤害别人的感情
  • 怕被人遗弃与跟人分离
  • 希望完全依赖别人
  • 怕别人生气
  • 怕处罚
  • 怕羞愧
  • 怕被人贬低,说他有多坏或多自私
  • 怕不够属灵
  • 怕自己内心太严格与苛求的良知


最后一项恐惧其实是种愧疚感。对自己太苛求的人,会责怪自己一些连上帝都不会怪罪我们的事情。就像保罗所说的:“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哥林多前书》八章7节)因为害怕面对那个不合乎《圣经》教诲与太苛求的“内心父母”,他们把适当的界线范围都缩小了。


当我们为愧疚感所屈服,我们就会听信自己内心严厉的良知。当我们害怕违背严厉的良知,我们就无法去面对别人,正视冲突——也就是说,我们会对坏事说好——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内疚了。


合乎《圣经》教导的顺服必须与这一类的顺服划分清楚。《马太福音》九章13节说:神所喜欢的是怜恤,不是祭祀。换句话说,神希望我们内外合一的顺从(有怜悯心的顺从);不是外在顺从而内心却充满愤恨不平(牺牲的顺从)。一味顺从的人让自己挑负太多的责任而设下太少的界线;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是来自内心的恐惧。


回避者:对好事说“不”


起居室里瞬间变得非常安静。在逵克家一起查经聚会6个月后,查经班的成员顿时变得比以往更为亲近。今天晚上五对夫妇开始分享他们生活中的一些挣扎,而不是“我们来为莎拉姨妈祷告”一些平常的例行代祷。泪眼婆娑中,大家互相真诚支持,不再只是善意的劝导罢了。每个人——除了女主人拉结以外——都轮流发言。


拉结是这个查经班成型的动力,当初就是她与她的丈夫裘伊发起并开放自己的家,邀请一些夫妇来一起查考《圣经》。可是,拉结一直忙于领导的角色,只顾引发大家敞开心门,自己不曾与大家分享她的挣扎,也一再回避这种机会。今晚,大家都等待着。


只见拉结清一清喉咙,看一看大家,最后说:“听完你们的问题以后,神启示我说,我自己的挣扎和你们的比较起来实在微不足道,所以,我不应该自私地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了。今晚,就谈到这里为止吧!...你们,谁要吃些点心呢?”

没有人回答,然而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明显的写着“失望”两字。拉结再次错失一次可以让别人,像她爱他们一样,去爱她的机会了。


为什么回避是一种界线问题呢?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界线的困惑,认为界线是一道道墙。事实上,界线应该是可以“呼吸”,像篱笆一样,有个门,可以让好的进来,把坏的挡在外面。把界线当做高墙的人,不管好的或坏的,一律挡在门外,没有人碰得着他们。


在神的计划中,那些个人的界线都是有门的。我们应该是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安全的人际关系与避免有破坏性的关系。神甚至给我们自由决定是要让他进来,或把他关在门外。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同席。(《启示录》三章法20节) 神不会因为他想要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就侵犯我们的界线。他知道这会伤害到信任的关系。我们在有需要与忏悔时,向神敞开我们的心胸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可是,对回避者来说,要求他们向神或向人敞开心门,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避者那些密不透风的界线使得他们对神所允许的软弱或需求,完全没有弹性。他们以为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或那些其实是合理的渴望,都是不好的、有破坏性,或会使他们羞愧的。


有些人就像玛蒂一样,不单是顺从者,也是回避者。玛蒂在最近一次接受心理辅导的时候,很懊恼地自嘲说:“我开始觉得自己这已经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了。当别人需要我给他们4个小时的时候,我不能对他们说不;而当我只不过需要别人10分钟罢了,我竟然不敢向对方提出要求。我的脑筋是不是有问题了。”


玛蒂这种困境相信很多人都经历地。她对坏事说“好”(一味顺从),也向好事说“不”(回避)。同时身兼两种界线冲突的人,不只不能拒绝坏事,也不能从别人得到他们自己很容易就给予的支持。他们卡在一种井竭泉尽的恶性循环里,没有东西可以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精力与能源。


一味顺从的回避者所遭遇的就是“倒置界线”的问题,他们在需要界线时,没有界线,而在不需要界线时,又偏偏自己划地自限。


控制者:不尊敬别人的界线


“你说你不干了,是什么意思?你现在不能走啊!”史堤从他桌子的这一方望了过去,对他的行政助理如此说。蓝克替史堤做事很多年了,可是,他终于还是忍受不住了,他已在职位上鞠躬尽瘁,而史堤却吃定他似的,一直想要得寸进尺。


一次又一次地,史堤坚持蓝克必须加那种不支薪的班,留在办公室帮他做些重要的企案。蓝克甚至在史堤的坚持下,曾经两次改变度假计划。而最后让蓝克终于拂袖离去的原因是,史堤竟然开始打电话到他家去。偶尔一两次,蓝克还可以理解,可是,几乎每天晚餐的时间,他们全家人都必须等他一个人与他的老板电话会议!


蓝克向史堤抱怨过许多次,说他个人的时间受到了侵犯。史堤却从不了解蓝克的心疲力竭,他毕竟需要蓝克,蓝克让他看起来很成功,何况,他总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蓝克为他尽心尽力。

史堤这个人便是有倾听与接受别人界线的问题。对他来说,别人口中的“不”,只是一种他必须去改变别人心意的挑战罢了。这种界线问题叫做控制。有控制欲的人无法尊重他人的限制,他们抗拒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于是,必须先去控制别人。


有控制欲的人很相信一个有关训练销售员的老笑话;所谓的“不”,代表“也许”,而事实上就是“是”。这种观念在学习销售物品上或许真的很有用,但如果将此应用在人际关系上,其杀伤力是很强的。控制者是恃强欺弱的人,喜爱操纵别人,而且侵略性强。

不能听到“不”的人(与不能向人家说“不!”并不相同)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把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他们往往会使尽各种控制的方法,驱使别人替他们担负起神交付他们的担子。


还记得在第二章有关“巨石与背包”的比喻吗?有控制欲的人除了找人帮他背负巨石(危机或个人难以负荷的重担)外,他们也寻找人来帮他们背起个人的小背包(责任)。假如史堤愿意承担他自己的工作分量,蓝克并不会介意有时花几个小时帮他。但史堤一再要求蓝克帮他负责压力,却可以使一个有才干的人干脆另觅工作。


有控制欲的人有下面两种典型:

1.侵犯性的控制者。这种人很明显地不会尊重别人的界线,他们像是一部坦克车,硬是要从别人家的篱笆碾过去。有时,他们在口头上辱骂人,有时,他们在肉体上侵犯人。然而大部分时间,他们根本察觉不出别人也是应该有界线的。他们宛如生活在一个别人只能对他们说“好”的世界,而不准别人向他们说“不”。他们要求别人为他们有所改变,要求世界配合他们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而忽略自己也有责任去接受别人的本相。


彼得就是一个具侵略性的控制者。当耶稣向其他的门徒说到他那即将来临的受苦、死、复活,彼得竟然把耶稣带到一边去,开始想要劝服他。于是,耶稣马上责备他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可福音》八章33节)

彼得不想要接受主的界线,耶稣当场就和彼得解决他侵犯他个人界线的问题。


2.操纵性的控制者。操纵性的控制者比侵略性的控制者不诚实。操纵性的控制者试图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界线。他们说服人家跟他们说好。他们间接地想要改变环境来达到心愿。他们诱使别人帮他们承负自己的担子。他们会利用别人的愧疚的心理。

记得“汤姆历险记”的故事吗?汤姆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来让他的朋友帮他刷白篱笆。汤姆让他的朋友觉得替他粉刷篱笆是一项特权,结果朋友们都争相排队要帮他完成。


以撒的儿子雅各诓骗他孪生哥哥以扫放弃他长子的名分(《创世纪》二十五章29-34节),然后又靠母亲利百加的帮助,欺骗他的父亲给予他以扫的祝福(《创世纪》二十七章1-29节)。事实上,雅各的名字就是“欺骗者”的意思。很多次,他都诡计多端地规避别人的界线。


帮雅各解决他那摆布别人而不把界线看在眼里的,是他与化为人身的神摔跤的事件(《创世纪》三十二章24-32节)。神和雅各“摔跤”了整个晚上,然后,神把他的名字改为“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他跟神较力”。神还留给雅各一个瘸了的大腿。


雅各改变了。他变得不再那么狡诈,变得比较诚实。他的侵犯性从他新的名字也看得更清楚,于是,他开始正视自己侵略性的问题。对爱操纵人的控制者只有当面指出他的不诚实,他才能开始为自己的过错负责、悔改,愿意接受自己与别人的界线。爱操纵者往往会否认他们渴望控制别人;他们不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中心。他们就像《箴言》三十章20节中所提到的淫妇:“她吃了,把嘴一擦,就说:‘我没有行恶。’”


一味服从的人或一味回避的人也可能是控制者,只是,他们比较倾于操纵式而不是侵略式罢了。比如一味服从的回避者如果需要感情的支持,他们或许会先去帮助朋友,希望在自己爱了别人之后,也能被对方所爱。所以,他们开始等待,期待对方回馈。只是,这一等,有时就等上好几年了,尤其如果被施恩者读不出他们的心意时。


这有什么不对呢?问题是,这并不是真爱。神所说的爱是一种不求回报,“不求自己的益处”的爱(《哥林多前书》十三章5节)。如果我们关爱别人的动机是希望别人也能关爱自己,这就是间接地想要控制人了。假如你自己也受过别人那样“热诚的帮助”,你一定可以了解我的意思。想一想,一分钟前你还接受别人的恭维或好处,一分钟后你竟然就伤害到对方了,只因你不知道他们所给予你的原来是有代价的。


界线伤害


在这里,你可能会跟自己说:“等一等,控制者怎么可能受到伤害呢?他们都是害人精,怎么可能成为受害者呢?”没错,控制者对别人的杀伤力很强,但是,他们本身也是有界线问题的人。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背后的真相。


控制者是一群没有受过管教或操练的人,他们不大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欲望。他们看起来拥有一切“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事实上,他们仍是自己“大胃口”的奴隶。要他们延迟对需求的满足很难,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人家跟他们说不的原因。他们迫切地需要学习倾听别人的界线,以便帮助他们注意自己的界线。


控制者为他们生活负责的能力也很有限。因为他们老是恃强欺弱或仰赖间接迂回的方式,他们无法在世上单独生活。治疗他们的唯一方式就是让控制者体验不负责的下场,让他们自食恶果。


最后,控制者是与人隔绝孤立的人。别人和他们在一起是出于恐惧、愧疚或依赖性。坦白说,控制者早知他们很少为人所爱!为什么呢?在内心深处,他们知道别人之所以会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的理由是他们施加了压力,一旦他们停止威胁、操纵以后,他们就会被对方遗弃。就某种程度而言,他们心知肚明自己是与人隔离孤立的。“爱里没有惧怕,爱即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翰一书》四章18节)我们不可能使别人感到胁迫或愧疚,又能被对方爱恋着。


没有反应渚 :听不到别人的需要


兰达一边说话手一边发抖。“平常,我对麦克早就麻木了,可是,过去这几个礼拜,或许是小孩子的问题以及工作上的压力,使我变得比以往脆弱。麦克这一次的反应并没有使我生气,我只是觉得自己受伤了,而且伤得很深很深。”

兰达回想她婚姻上最近受到的一次挫折。就整体而言,她认为自己与麦克的婚姻还算不错。麦克很会赚钱养家,是个活跃的基督徒,也是个尽职的父亲,只是他们的关系也不容许她会受伤或有所需要。


兰达所谈论的事件起先是在颇为祥和的气氛下。把小孩子都送上床后,她与麦克一起在卧室内谈话,倾吐她对教养小孩与对上班工作能力不足的恐惧。

没有任何预警之下,麦克竟然转向她说:“如果你不喜欢那种感觉,就设法改变你的感受!人生本来就不简单,所以,你就….就好好面对问题吧,兰达。”


兰达真是伤心透顶,觉得自己早该料到麦克只会拒她于千里之外。本来,她不大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尤其麦克一贯是冷冷的。现在,她觉得自己的感情一下子被他剁成碎片,麦克完全不了解她内心的挣扎,也根本不想了解!

这怎么会是一个界线的问题呢?这不就是迟钝了一点而已吗?其实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记不记得我们说过界线可以帮助我们设定自己的责任范围: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什么又不是。虽然我们不需要替别人担负他们的感情、态度、或行为上的责任,但我们对彼此仍有一定的责任。


麦克确实应该与兰达好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这个家,他不只是个供应者,还要与兰达共同教养小孩子,也必须是个有爱心的丈夫。麦克与兰达在心灵上的沟通,是他爱她如已的一部分(《以弗所书》五章28-33节)。他不需要为她的情绪负责,但他对她仍有责任。麦克不能对妻子的需要有所响应,是他对自己责任的疏忽。


疏忽自己爱的责任而“没有反应”的人,和《箴言》三章27节所劝诫我们的,正好是相反的模式;“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那句“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与我们的资源、时间、精力是息息相关的。)《圣经》中另一句关键话语:“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十二章18节)请注意其附加的条件“若是能行”——视情况尽力而为;我们无法把和平带给不愿意接受的人。


以上两句话者显示出相同的意义;对神放在我们生命中的那些人,在某些限度下,我们有责任去关怀和帮助。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却不去行,就可能产生界线冲突了。


“没有反应”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1. 对别人的需要非常严厉的人。(把对自己的需要的厌恶感,反射在别人身上。这个问题,耶稣在《马太福音》七章1-5节中曾经提到过。)他们厌恶自己的不完全,结果,便忽略了别人的需要。


2. 太沉迷于自己的欲望与需要的人。因此,他们排拒别人(是种自恋的形式)。不要把这种“自恋”和与神所说的“我们应该先照顾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两者混淆不清。“个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二章4节)神希望我们先照顾自己,使自己不至陷入危机以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控制者与没有反应者


本身有控制欲又不能对别人的需要有所反应的人,大都是自我中心。他们认为别人必须为他们的挣扎负责,而且随时随地想要找人来照顾他们。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没有确定界线的人,因为那些人很自然地就会自己挑起很多的责任又不会抱怨。就像那个有关人际关系的老笑话,说一个老想拯救万生而什么都愿意付出的人,一旦碰到一个有控制狂又迟钝麻木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结婚了。


事实上这很有道理。一味的顺从的回避者就是喜欢找人来弥补他的缺失,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都跟人家说好,同时也回避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有控制欲与没反应的人不正好是最佳人选?有控制欲又没反应的人所寻找的则是让他们不必为已或对别人负责的人,而一味顺从的回避者不就是最佳搭档?


下面是四种界线问题的一个图表(注一),或许可以帮助你看出自己到底有哪些问题。



界线问题总结

~ 不能说 不能听
是一味顺从者

会觉得愧疚与/或被别人控制

是不能设界线的人

是有控制欲者

会侵略性或操纵性地去侵犯别人的界线

是没有回应者

会设界线去抗拒爱的责任

是回避者

会设界线以拒绝别人的关怀


功能性与关系性的界线问题


最后一个界线问题是分辨功能性与关系性界线的差异。所谓功能性的界线是指一个人可以完成一件事情、计划,或工作的能力。这与人的表现、操练、动机、计划有关。关系性的界线是我们能否对那些与我们有关系之人实话实说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看,所谓的功能性界线指的是我们“马大”的部分,关系性界线指的是“马利亚”的部分(《路加福音》十章38-42节)。马利亚与马大都是耶稣的朋友,马大准备晚餐,马利亚爱坐在耶稣的脚前专心听他讲道。当马大向耶稣抱怨马利亚不去帮她的忙,耶稣回答说:“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42节)耶稣不是说马大的忙碌不好,只是马大选错时间忙错事罢了。


许多人具有很好的功能性界线,而关系性界线却非常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把很难舍难分的事情做得很成功,却无法向一个朋友说他们实在受不了他老是迟到的问题。反之亦然。有些人可以很诚实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不满与厌恶,却连早起准时上班都办不到。


我们已经看到界线不同的分类了,只是,到底要如何发展界线呢?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界线,有些人则连个影子都没有?这和很多事情一样,与我们从小生长的家庭有关。


本书为未授权图书,源自网络,在此刊登只为交流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其它目的,谢谢。若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函告知删除。 电邮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