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人生、信仰與藝術漫談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人生、信仰與藝術漫談,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人生及藝術即是如此,從感性到道德直至信仰的最終極的關懷,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也是如此。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就描寫了畫家高更的一生。很多藝術家極其崇拜高更的藝術作品,也欣賞他的生命歷程,羨慕他對藝術的投身精神。高更年輕的時候,在證券交易所工作,賺了不少錢,娶了一個富家女。不久,他就對繪畫有了興趣,一種內心無名的渴望趨使他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以至他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他離開妻兒,辭掉工作,全心投入創作,列入藝術家的行列,像許許多多的藝術家一樣,生活潦倒,其愛情生活也是任性而沒有責任感。《月亮與六便士》中描寫他在貧病中曾被朋友收容,但卻與這位真誠幫助他的朋友的妻子相戀,以至朋友夫婦離婚,但高更最終也是離開朋友的妻子,使得朋友的妻子自殺。高更也曾幾次走投無路,幾次回到自己的妻子身邊,但無法盡丈夫之責。最後,妻子憤怒∶"你再去為所欲為吧!"高更於是接受著名畫家梵高的邀請,同住三個月,因為其個性衝突,其藝術表達方式不同,常常大吵大鬧。在一個晚上,梵高威脅高更要割斷其喉嚨,高更連夜逃跑,梵高不能自制即割下自己的一隻耳朵。
從這裏就看到一個藝術家的感性層次,其所幻想的藝術世界無法滿足他們的生命之追求,而走上歧途。他們的痛苦無法面對,只能選擇自殺,以達成其生命的追尋。若走過了這樣危機,在他們再度追求的時候就會進入到道德的境界。
高更後來生活在大溪地時,看到法國殖民政府濫用職權欺壓百姓,他心中難過,以至他以辦報紙來揭露黑暗,替百姓伸冤。梵高也曾經努力為貧苦礦工奔走,他有心救拔工人脫離疾苦。他的父親是個牧師,看到人們的痛苦,就激發起他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藝術之熱情。其著名大作《吃馬鈴薯的人》即以礦工的生活為背景,其意在於強調在燈下吃馬鈴薯的工人的一雙手,那伸向盤中馬鈴薯的雙手是勞苦挖掘土地的手,他們用自己的手實實在在地努力來換取食物。畫家精心刻劃了燈下吃馬鈴薯的工人的憔悴面容,作品溶入了畫家的一片責任之使命感。
在道德境界中的畫家要付出自己的代價,但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滿足其內心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他們必定要繼續尋求生命的終極意義。高更在晚年創作了他一生幾乎是最後一幅畫《人從何處來?人是什麼?人往何處去?》。他在追求生命的終極答案,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在接近人生終點的時候才思想它呢?因為這是人生必經過的路程,人不經歷就不能醒悟,就像所羅門一生追求財富智慧,成為空前絕後的財富智慧的擁有者,而晚年卻寫了《傳道書》,明白了"日光之下沒有新事",一切都是虛空,只有在日光之上才有意義與價值。他說"總意就是敬畏神",他的人生到晚年找到了真正的信仰的真理境界。高更也是如此,許許多多的藝術家都經歷了人生旅程的不同階段。
在《人從何處來?人是什麼?人往何處去?》中,其右側是"人從何處來?"之主題,描寫一個躺着沉睡的嬰孩,還有一支狗相伴,突出了美麗絢爛的色彩,像徵美好人生的開始。其中間是《人是什麼?》的主題,描寫一個男人伸手摘"禁果",背後有兩個穿褐色衣裳的女人,躲在陰暗的樹陰後面,唱着罪(背叛神)帶來的人類之悲歌。其左側是《人往何處去?》的主題,描寫了一個臨近死亡的老人(對比右側的嬰孩),代表人生的終點,靠近老人的旁邊刻劃了一隻乳白色的鳥,對比右側的那隻狗。
高更試圖以其獨特的構思將其所領悟到的境界與人生真相表達給世人看。這幅作品與奧塞美術館展出的四幅木雕畫Birth,Existence,Love,Death相近,都採用比喻的手法,勾勒出人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