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人生、信仰与艺术漫谈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Qbook.png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人生、信仰与艺术漫谈,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人生及艺术即是如此,从感性到道德直至信仰的最终极的关怀,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也是如此。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就描写了画家高更的一生。很多艺术家极其崇拜高更的艺术作品,也欣赏他的生命历程,羡慕他对艺术的投身精神。高更年轻的时候,在证券交易所工作,赚了不少钱,娶了一个富家女。不久,他就对绘画有了兴趣,一种内心无名的渴望趋使他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以至他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他离开妻儿,辞掉工作,全心投入创作,列入艺术家的行列,像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一样,生活潦倒,其爱情生活也是任性而没有责任感。《月亮与六便士》中描写他在贫病中曾被朋友收容,但却与这位真诚帮助他的朋友的妻子相恋,以至朋友夫妇离婚,但高更最终也是离开朋友的妻子,使得朋友的妻子自杀。高更也曾几次走投无路,几次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但无法尽丈夫之责。最後,妻子愤怒∶"你再去为所欲为吧!"高更於是接受著名画家梵高的邀请,同住三个月,因为其个性冲突,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常常大吵大闹。在一个晚上,梵高威胁高更要割断其喉咙,高更连夜逃跑,梵高不能自制即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

从这里就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感性层次,其所幻想的艺术世界无法满足他们的生命之追求,而走上歧途。他们的痛苦无法面对,只能选择自杀,以达成其生命的追寻。若走过了这样危机,在他们再度追求的时候就会进入到道德的境界。

高更後来生活在大溪地时,看到法国殖民政府滥用职权欺压百姓,他心中难过,以至他以办报纸来揭露黑暗,替百姓伸冤。梵高也曾经努力为贫苦矿工奔走,他有心救拔工人脱离疾苦。他的父亲是个牧师,看到人们的痛苦,就激发起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艺术之热情。其著名大作《吃马铃薯的人》即以矿工的生活为背景,其意在於强调在灯下吃马铃薯的工人的一双手,那伸向盘中马铃薯的双手是劳苦挖掘土地的手,他们用自己的手实实在在地努力来换取食物。画家精心刻划了灯下吃马铃薯的工人的憔悴面容,作品溶入了画家的一片责任之使命感。

在道德境界中的画家要付出自己的代价,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满足其内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们必定要继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高更在晚年创作了他一生几乎是最後一幅画《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他在追求生命的终极答案,这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接近人生终点的时候才思想它呢?因为这是人生必经过的路程,人不经历就不能醒悟,就像所罗门一生追求财富智慧,成为空前绝後的财富智慧的拥有者,而晚年却写了《传道书》,明白了"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一切都是虚空,只有在日光之上才有意义与价值。他说"总意就是敬畏神",他的人生到晚年找到了真正的信仰的真理境界。高更也是如此,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经历了人生旅程的不同阶段。

在《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中,其右侧是"人从何处来?"之主题,描写一个躺著沉睡的婴孩,还有一支狗相伴,突出了美丽绚烂的色彩,像徵美好人生的开始。其中间是《人是什么?》的主题,描写一个男人伸手摘"禁果",背後有两个穿褐色衣裳的女人,躲在阴暗的树阴後面,唱著罪(背叛神)带来的人类之悲歌。其左侧是《人往何处去?》的主题,描写了一个临近死亡的老人(对比右侧的婴孩),代表人生的终点,靠近老人的旁边刻划了一只乳白色的鸟,对比右侧的那只狗。

高更试图以其独特的构思将其所领悟到的境界与人生真相表达给世人看。这幅作品与奥塞美术馆展出的四幅木雕画Birth,Existence,Love,Death相近,都采用比喻的手法,勾勒出人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