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解經講道」能適合後現代的聽眾嗎?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聖言資源中心,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數年前與一位神學教授談及「解經講道」是否適合今日的後現代 社會,他質疑羅賓森(Haddon W. Robinson)所倡導的「解經講道」是不是唯一的講道方法時指出:「以剛出版的Mathewson著作 The Art of Preaching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為例,就提供了另一套可行的講道方法。」但實際上Mathewson是在羅賓森教授督導下取得講道博士學位,該書是改寫他的博士論文而成。很多人把「解經講道」當作是一種方法(method),其實它是講道學的一套理念(philosophy) 。 聖經是神的話,神的話絕不受時空的限制,「解經講道」就是講解神的話,故也絕對適合任何時代的人,包括了今日的後現代聽眾,此文就是為了探討「解經講道」如何在後現代社會中有效地運用而寫。 在《實用解經講道》一書中,羅賓森對「解經講道」的註釋為:「是對一段經文按其上下文所作的歷史、語法及文學的研究。聖靈藉這段經文先影響(改變)講員的生命,然後通過他向聽眾說話。」由此定義,構成「解經講道」必具備的五個元素有:(一)經文支配信息(講章),(二)講道者傳遞一個概念,(三)概念由經文衍生,(四)概念應用在講道者的生命中,(五)概念應用在聽眾的生命。 讓我們藉着這五個元素來透視「解經講道」在後現代社會中的迫切性。
經文支配信息
後現代聽眾不相信有絕對真理;「解經講道」不但肯定聖經是絕對的真理,還驅使後現代聽眾面對真理時要作出抉擇。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有絕對的權威,宣揚它無疑是直接衝擊著反對任何權威形式的後現代思潮。然而「解經講道」的權威就是經文的權威,經文的權威也就是神的權威,是絕對的權威。一般聽眾可能對「後現代」的現象所知無幾,但他們相信沒有絕對的標準,故可任意思想和隨意行動,所以對他們來說,「後現代」思想並不是一套哲理,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思想表現。當講道者(expositor)藉着經文清晰地把神恆古不變的真理(神的本質、性情、權能和權威;人的本性,被罪所挾制,無力自救;神將永生(遠)安置在人心中……等)展示在聽眾面前時,就是讓神直接向他們說話,他們要直接回答神。這正是十九世紀講道王子司布真牧師所說的「福音(經文)就像關在籠中的獅子,它不需要辯護,只需把牠從籠裏釋放出來。」 既然經文本身就是力量,講道者就無須用權威的語調來表達信息。後現代聽眾質疑一切權威,所以他們抗拒說教的口吻,只接受對話式的講道。發問:「當如何親近神?」總比「你們一定要藉着禱告、靈修來親近神!」更令這些聽眾易於投入和接受。同一個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表達,會帶來不同的果效。 「解經講道」除了讓聽眾面對神外,它還讓神的話(經文)直接貫入聽眾的內心,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這樣,聽眾才會自行發掘出,只有神的話才能滿足人的需求和解決人罪性所衍生的問題。 「解經講道」讓聽眾親身經歷神,感受祂話語的力量。對後現代聽眾而言,這不但帶來新鮮感,更給與他們新的經歷──神話語在人的內心工作和發揮力量。
講道者傳遞一個概念
「解經講道」的權威是在經文,所以講道者的責任是解釋經文,以期聽眾能明白怎樣感受經文的權威。他傳遞經文原有的信息,不是製造經文以外的信息。他不是廚師,只是侍者,他的任務只是將美食佳餚傳遞給食客享用。傳遞方式則可多元化,無須停留在傳統邏輯性的陳述,講道者可嘗試用敘事、話劇、獨白、角色扮演等不同傳遞方式。後現代聽眾看重關係過於理論(relational over rational),即不單有理性,亦兼顧全人(理性、情感和意志),所以講章若能多加插維持經文的活力(dynamic)和神學的隱喻、故事、比喻、文字畫像(word picture)、真人真事等例證,都有助後現代聽眾去了解信息的概念,讓他們全人投入聽道的過程中。 「後現代」聽眾的另一特點是質疑「元敘述」(metanarrative,有學者譯作「大故事」)的存在,他們不相信有一套哲理可全面解釋所有歷史、經驗和知識。「解經講道」既按經文講述一個完整的概念,因此聽眾每次聽道只接受一個概念,而非一大套的理論。當然講道者可以有系統地按照聖經書卷,一章一章地講下去,假以時日,聽眾就會明白一套完整的聖經人生觀。那時,後現代聽眾就會面對神絕對的真理,藉聖靈的工作,叫他們的生命和生活降服在神的聖言之下。
概念由經文衍生出來
多疑的後現代聽眾雖不相信有「元敘述」(「大故事」),但他們接納多元論(pluralism),所以易於接受個別的敘述(「小故事」)。聖經百份之七十以上的篇幅都是以敘事體裁,說出千百個不同的「小故事」。講道者可以從這些「小故事」的經文入手,讓聽眾先進入經文的世界,肯定經文從原作者而來的意義,再從經文衍生概念,然後應用。按這次序陳述的講章是歸納式「解經講道」,讓聽眾與講道者一同探討學習,一同找出結論。這樣化零為整,歸納而出的概念不但減低後現代聽眾對真理的抗拒,更能讓他們在找尋中發掘真理,從而得到喜樂和被說服。 基督教既宣稱聖經是神的話、是絕對的權威,後現代聽眾會在求真(authentic)的意識下細察和衡量講道者是否正如他自稱地尊重聖經。「解經講道」的概念既由經文衍生,聽眾可認定信息貼切反映出經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講道者可按經文的文學結構來剪裁講章,如此既避免曲解經文,更加可加增講道者的「真實」可信性。
概念應用在講員生命中
講道者在預備「解經講道」的過程中要先讓經文改變自己的生命,然後才能傳遞出一篇有力的信息。後現代聽眾不單要求知道信仰的因由,更要看見講員身體力行的生命與生活,讓他們明白這概念是怎樣影響講者的行事為人。因此對多疑又求真的後現代聽眾來說,駐堂牧者比客座講員更具影響力。駐堂牧者除了經常與會眾接觸,了解會眾的需要、掙扎和軟弱外,還可讓他們認識到牧者堅定的信仰和行事為人,更能與他們一同掙扎,一同成長。 講道者若能善用個人生活的實例,把自己的經歷整理成多個有頭有尾的「小故事」,配合講章,有助聽眾更深入地領悟經文,接受經文的信息。加插這些例證時,切忌標榜自我,而要以激勵聽眾應用經文為最終目的,所以不獨要講述成功的見證,失敗和挫折的也同樣寶貴,同樣感動人,因後現代聽眾看重無偽的「真」,例子引用得恰當就可帶出震撼的果效。
概念應用在聽眾生命中
「解經講道」最終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改變聽眾的生命;後現代聽眾講求務實(pragmatic),他們提不起興趣聆聽與生活脫節的事情。 換句話說,缺乏提供應用的講章就不是「解經講道」,但應用不單是聽眾的責任,更是講道者的職責。所以講道者不應停留在釋經的層面,讓聽眾自行摸索應用。講道者應按聽眾的實況,提供應用的途徑和實例。有學者把「解經講道」解釋為「將經文解釋到讓聽眾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如同烹飪示範,廚師逐步解釋,但他不能強調講解而忽略示範,因為他最終的目的是讓觀眾能煮出同樣的佳餚。 故此,講道者不單要聽眾增加知識,還要期待他們生命有改變。講道者清楚解釋經文,提供各樣可行的生活應用,讓聖靈在聽眾心裏動工,達到生活行為的改變。 在崇尚理性的現代社會,解經信息常常對腦袋說話,只看重解釋經文,而看輕應用。在後現代的社會中,人心零混複雜,講道者要藉經文進到人心的深處,與全人對話。對後現代的聽眾而言,並非解經愈多,收益就愈大;故此「應用」成為講道的重要環節。當然講道者仍須解釋經文,但經文的應用卻可佔講章一半或更多,所以在挑選講道經文時,要先衡量在預定的時間中能否把該段經文解釋清楚,同時又提供足夠合適的應用。 一篇扣人心弦的講章在開始的幾數分鐘內,必須與聽眾搭上關係,答覆聽眾心裏自然發出的問題:「為甚麼我要花四十分鐘聽你講話?」單說「這是神的話,所以你們要聆聽」不能贏得後現代聽眾的聆聽,因此講道者必須在引言部份下苦功,努力從可能的應用中,找到與聽眾日常生活的接觸點,針對他們的需要,展現明白經文後,加上身體力行可帶來的收益。
結語
在一間教會牧養了三十七年的牧者,被問及他的感受時,他答道:「首先我要澄清:雖然我是在同一地方牧養了三十七年,教會卻不是一樣的教會,會眾也並非一樣的會眾,他們改變了;不單如此,我也不是一樣的牧師。」後現代的思潮已經滲透在教會當中,講道者如果能夠掌握到「解經講道」的理念,靈活運用,必定有助他講道的效果。最後,此文只闡明如何利用「解經講道」迎合後現代的聽眾,但千萬不要忘記,在一般會眾中,多受其他思潮影響的聽眾仍有許多,講道者不可不注意他們的需要。
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 1. 一般學者們把後現代思潮歸納成下列特點:(一)理性和邏輯並非唯一達到真理的途徑;(二)沒有客觀絕對的真理;(三)質疑及抗拒一切的權威;(四)不相信有元敘述;(五)甚麼都是相對的;(六)務實求真。至於後現代思潮如何影響了解經和讀經,蘇炳甘牧師在「後現代解經」(《教牧分享》2004年一月華福會出版)一文中有精簡的介紹。
2. Steven D. Mathewson, The Art of Preaching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2).
3.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2001) 2nd edition, 22. Scott M. Gibson, 「Philosophy versus Method: Big Idea Preaching’s Adaptability.」 The Big Idea of Biblical Preaching: Connecting the bible to People, (Baker Book House, 1998), 163-72.
4. 羅賓森《實用解經講道》(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18頁
5. Judson Shepherd Lake, 「An Evaluation of Haddon Robinson’s Homiletical Method: A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 (T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2003), 115-155.
6. Nancy Pearcey and Philip E. Johnson, Total Truth: Liberating Christianity from its Cultural Captivity (Crossway Book, 2005), 17
7. Richard L. Mayhue, ed. 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Balancing the Science and Art of Biblical Exposition (Dallas, TX. Word Publishing, 1992) , 257
8. D. P. Teague, 「Postmodern Preaching: Exploring How to Preach Christ to Postmodern People,」 http://www.postmodernpreaching.net/postmodernism.htm (Accessed July 15, 2008)
9. 讀者若想進一步探討這課題,可參閱Graham Johnston, Preaching to a Postmodern World: A Guide to Reaching Twenty-first Century Listeners (Baker Book House, 2001) ; John Piper and Justin Taylor, editors, The Supremacy of Christ in a Postmodern World (Crossway Books, 2007). 另外,Preaching Magazine 17: 4 (Jan-Feb, 2002)全期主題是Preaching & Postmodernism,甚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