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解经讲道”能适合后现代的听众吗?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圣言资源中心,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
数年前与一位神学教授谈及“解经讲道”是否适合今日的后现代 社会,他质疑罗宾森(Haddon W. Robinson)所倡导的“解经讲道”是不是唯一的讲道方法时指出:“以刚出版的Mathewson著作 The Art of Preaching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为例,就提供了另一套可行的讲道方法。”但实际上Mathewson是在罗宾森教授督导下取得讲道博士学位,该书是改写他的博士论文而成。很多人把“解经讲道”当作是一种方法(method),其实它是讲道学的一套理念(philosophy) 。 圣经是神的话,神的话绝不受时空的限制,“解经讲道”就是讲解神的话,故也绝对适合任何时代的人,包括了今日的后现代听众,此文就是为了探讨“解经讲道”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有效地运用而写。 在《实用解经讲道》一书中,罗宾森对“解经讲道”的注释为:“是对一段经文按其上下文所作的历史、语法及文学的研究。圣灵藉这段经文先影响(改变)讲员的生命,然后通过他向听众说话。”由此定义,构成“解经讲道”必具备的五个元素有:(一)经文支配信息(讲章),(二)讲道者传递一个概念,(三)概念由经文衍生,(四)概念应用在讲道者的生命中,(五)概念应用在听众的生命。 让我们藉著这五个元素来透视“解经讲道”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迫切性。
经文支配信息
后现代听众不相信有绝对真理;“解经讲道”不但肯定圣经是绝对的真理,还驱使后现代听众面对真理时要作出抉择。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有绝对的权威,宣扬它无疑是直接冲击著反对任何权威形式的后现代思潮。然而“解经讲道”的权威就是经文的权威,经文的权威也就是神的权威,是绝对的权威。一般听众可能对“后现代”的现象所知无几,但他们相信没有绝对的标准,故可任意思想和随意行动,所以对他们来说,“后现代”思想并不是一套哲理,而是一种生活型态的思想表现。当讲道者(expositor)藉著经文清晰地把神恒古不变的真理(神的本质、性情、权能和权威;人的本性,被罪所挟制,无力自救;神将永生(远)安置在人心中……等)展示在听众面前时,就是让神直接向他们说话,他们要直接回答神。这正是十九世纪讲道王子司布真牧师所说的“福音(经文)就像关在笼中的狮子,它不需要辩护,只需把它从笼里释放出来。” 既然经文本身就是力量,讲道者就无须用权威的语调来表达信息。后现代听众质疑一切权威,所以他们抗拒说教的口吻,只接受对话式的讲道。发问:“当如何亲近神?”总比“你们一定要藉著祷告、灵修来亲近神!”更令这些听众易于投入和接受。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会带来不同的果效。 “解经讲道”除了让听众面对神外,它还让神的话(经文)直接贯入听众的内心,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因“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四12)这样,听众才会自行发掘出,只有神的话才能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人罪性所衍生的问题。 “解经讲道”让听众亲身经历神,感受祂话语的力量。对后现代听众而言,这不但带来新鲜感,更给与他们新的经历──神话语在人的内心工作和发挥力量。
讲道者传递一个概念
“解经讲道”的权威是在经文,所以讲道者的责任是解释经文,以期听众能明白怎样感受经文的权威。他传递经文原有的信息,不是制造经文以外的信息。他不是厨师,只是侍者,他的任务只是将美食佳肴传递给食客享用。传递方式则可多元化,无须停留在传统逻辑性的陈述,讲道者可尝试用叙事、话剧、独白、角色扮演等不同传递方式。后现代听众看重关系过于理论(relational over rational),即不单有理性,亦兼顾全人(理性、情感和意志),所以讲章若能多加插维持经文的活力(dynamic)和神学的隐喻、故事、比喻、文字画像(word picture)、真人真事等例证,都有助后现代听众去了解信息的概念,让他们全人投入听道的过程中。 “后现代”听众的另一特点是质疑“元叙述”(metanarrative,有学者译作“大故事”)的存在,他们不相信有一套哲理可全面解释所有历史、经验和知识。“解经讲道”既按经文讲述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听众每次听道只接受一个概念,而非一大套的理论。当然讲道者可以有系统地按照圣经书卷,一章一章地讲下去,假以时日,听众就会明白一套完整的圣经人生观。那时,后现代听众就会面对神绝对的真理,藉圣灵的工作,叫他们的生命和生活降服在神的圣言之下。
概念由经文衍生出来
多疑的后现代听众虽不相信有“元叙述”(“大故事”),但他们接纳多元论(pluralism),所以易于接受个别的叙述(“小故事”)。圣经百份之七十以上的篇幅都是以叙事体裁,说出千百个不同的“小故事”。讲道者可以从这些“小故事”的经文入手,让听众先进入经文的世界,肯定经文从原作者而来的意义,再从经文衍生概念,然后应用。按这次序陈述的讲章是归纳式“解经讲道”,让听众与讲道者一同探讨学习,一同找出结论。这样化零为整,归纳而出的概念不但减低后现代听众对真理的抗拒,更能让他们在找寻中发掘真理,从而得到喜乐和被说服。 基督教既宣称圣经是神的话、是绝对的权威,后现代听众会在求真(authentic)的意识下细察和衡量讲道者是否正如他自称地尊重圣经。“解经讲道”的概念既由经文衍生,听众可认定信息贴切反映出经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讲道者可按经文的文学结构来剪裁讲章,如此既避免曲解经文,更加可加增讲道者的“真实”可信性。
概念应用在讲员生命中
讲道者在预备“解经讲道”的过程中要先让经文改变自己的生命,然后才能传递出一篇有力的信息。后现代听众不单要求知道信仰的因由,更要看见讲员身体力行的生命与生活,让他们明白这概念是怎样影响讲者的行事为人。因此对多疑又求真的后现代听众来说,驻堂牧者比客座讲员更具影响力。驻堂牧者除了经常与会众接触,了解会众的需要、挣扎和软弱外,还可让他们认识到牧者坚定的信仰和行事为人,更能与他们一同挣扎,一同成长。 讲道者若能善用个人生活的实例,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多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配合讲章,有助听众更深入地领悟经文,接受经文的信息。加插这些例证时,切忌标榜自我,而要以激励听众应用经文为最终目的,所以不独要讲述成功的见证,失败和挫折的也同样宝贵,同样感动人,因后现代听众看重无伪的“真”,例子引用得恰当就可带出震撼的果效。
概念应用在听众生命中
“解经讲道”最终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改变听众的生命;后现代听众讲求务实(pragmatic),他们提不起兴趣聆听与生活脱节的事情。 换句话说,缺乏提供应用的讲章就不是“解经讲道”,但应用不单是听众的责任,更是讲道者的职责。所以讲道者不应停留在释经的层面,让听众自行摸索应用。讲道者应按听众的实况,提供应用的途径和实例。有学者把“解经讲道”解释为“将经文解释到让听众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如同烹饪示范,厨师逐步解释,但他不能强调讲解而忽略示范,因为他最终的目的是让观众能煮出同样的佳肴。 故此,讲道者不单要听众增加知识,还要期待他们生命有改变。讲道者清楚解释经文,提供各样可行的生活应用,让圣灵在听众心里动工,达到生活行为的改变。 在崇尚理性的现代社会,解经信息常常对脑袋说话,只看重解释经文,而看轻应用。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心零混复杂,讲道者要藉经文进到人心的深处,与全人对话。对后现代的听众而言,并非解经愈多,收益就愈大;故此“应用”成为讲道的重要环节。当然讲道者仍须解释经文,但经文的应用却可占讲章一半或更多,所以在挑选讲道经文时,要先衡量在预定的时间中能否把该段经文解释清楚,同时又提供足够合适的应用。 一篇扣人心弦的讲章在开始的几数分钟内,必须与听众搭上关系,答复听众心里自然发出的问题:“为甚么我要花四十分钟听你讲话?”单说“这是神的话,所以你们要聆听”不能赢得后现代听众的聆听,因此讲道者必须在引言部份下苦功,努力从可能的应用中,找到与听众日常生活的接触点,针对他们的需要,展现明白经文后,加上身体力行可带来的收益。
结语
在一间教会牧养了三十七年的牧者,被问及他的感受时,他答道:“首先我要澄清:虽然我是在同一地方牧养了三十七年,教会却不是一样的教会,会众也并非一样的会众,他们改变了;不单如此,我也不是一样的牧师。”后现代的思潮已经渗透在教会当中,讲道者如果能够掌握到“解经讲道”的理念,灵活运用,必定有助他讲道的效果。最后,此文只阐明如何利用“解经讲道”迎合后现代的听众,但千万不要忘记,在一般会众中,多受其他思潮影响的听众仍有许多,讲道者不可不注意他们的需要。
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2008年10月14日 (二) 01:03 (UTC)~~ 1. 一般学者们把后现代思潮归纳成下列特点:(一)理性和逻辑并非唯一达到真理的途径;(二)没有客观绝对的真理;(三)质疑及抗拒一切的权威;(四)不相信有元叙述;(五)甚么都是相对的;(六)务实求真。至于后现代思潮如何影响了解经和读经,苏炳甘牧师在“后现代解经”(《教牧分享》2004年一月华福会出版)一文中有精简的介绍。
2. Steven D. Mathewson, The Art of Preaching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2).
3. Haddon W. Robinson, Biblical Pr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Expository Messag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2001) 2nd edition, 22. Scott M. Gibson, “Philosophy versus Method: Big Idea Preaching’s Adaptability.” The Big Idea of Biblical Preaching: Connecting the bible to People, (Baker Book House, 1998), 163-72.
4. 罗宾森《实用解经讲道》(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1),18页
5. Judson Shepherd Lake, “An Evaluation of Haddon Robinson’s Homiletical Method: A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 (T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2003), 115-155.
6. Nancy Pearcey and Philip E. Johnson, Total Truth: Liberating Christianity from its Cultural Captivity (Crossway Book, 2005), 17
7. Richard L. Mayhue, ed. Rediscovering Expository Preaching: Balancing the Science and Art of Biblical Exposition (Dallas, TX. Word Publishing, 1992) , 257
8. D. P. Teague, “Postmodern Preaching: Exploring How to Preach Christ to Postmodern People,” http://www.postmodernpreaching.net/postmodernism.htm (Accessed July 15, 2008)
9. 读者若想进一步探讨这课题,可参阅Graham Johnston, Preaching to a Postmodern World: A Guide to Reaching Twenty-first Century Listeners (Baker Book House, 2001) ; John Piper and Justin Taylor, editors, The Supremacy of Christ in a Postmodern World (Crossway Books, 2007). 另外,Preaching Magazine 17: 4 (Jan-Feb, 2002)全期主题是Preaching & Postmodernism,甚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