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重尋聖潔9
磨練而得成果:操練忍耐
我的弟兄們,當各種試煉和試探湧進你的生命,不必怨恨它入侵。如朋友般歡迎它吧!要曉得這都是要試驗你的信心,使你產生忍耐。但你要讓過程繼續,直到完全培養出忍耐,那時,你就會有成熟的品格,恰當地獨立。雅一2—4(菲臘斯譯本)
為了接受管教,你們要忍受,因為上帝待你們好像待兒子一樣。來十二7
注視耶穌,奔跑前路
你知道「磨練而得成果」(hard gaining)是什麼意思嗎?直到小兒開始對健身有興趣,帶了一本迎合這方面興趣的雜誌回家,我才知道它實際上是健身界的術語,指那些想有大力士身型的人,傾全力不斷操練,使肌力發達,胸肌擴闊,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最後有驕人的體格。
每天例行鍛煉不是樂趣,也不會不費力,但我發現那樣做,有很好的效果。小兒在懲教署工作,比我矮,但現在比我重。即使瞥視一下,也會看出他特大的身軀滿是肌肉。他經過嚴格訓練(他們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得到成果;這是不二法門。
基督徒的成熟,即成長得完備的聖潔,也是嚴格操練必定帶來的結果,這項嚴格操練就是忍耐(endurance)——同時是被動(忍耐,patience)和主動(堅忍,perseverance)的。新約聖經用兩對希臘字,每一對都用一個名詞和一個相關的動詞表達這觀念。這兩對其實是同義詞,其中一個動詞(hupomonē,hupomeno)表達在壓力下站穩,另一個動詞(makrothumia,makrothumeo)表達在挑釁下保持冷靜,不會迅速垮掉。其實,兩個意思有重迭,忍耐的行為要有這兩種質素。英國口語用stickability,美國口語用stick-to-it-iveness,代表忍耐。我任教的第一所基督教機構,座右銘是「正確、堅持」,正好總結以上的意思。
我剛才提的四個希臘字,在新約聖經出現了七十次以上,因為忍耐是新約一個重要的主題。我們可以說,忍耐(被動語態,人在處理痛苦、悲傷、受苦和失望時,內心沒有崩潰)是聖靈果子之一(加五22—23)。這是說,它不是天生稟賦,而是上帝所賜的,當上帝改變一些人成為基督的形象,就會賜恩給這類人,給他們這樣的品格。
不過,這不會與我們上面所說的互相矛盾——經過嚴格操練,在我們裏面造成忍耐。事實上,保羅提到每一種聖靈的果子,都是上帝命令,也是上帝所賜的。每一種果子都代表了人的某種明顯的習慣反應,與我們預期的自然反應不同。因此,當人為了耶穌的緣故,愛討厭的或看似討厭的人,仁愛就最明顯;當悲痛的事圍繞我們,我們仍為救恩和救主歡喜快樂,喜樂就最明顯;當我們確信上帝會用主權照管,我們不會恐慌或精疲力竭,而會保持平靜,平安就最明顯。
同樣道理,當我們面對痛苦和壓力,不是逃避、垮掉或崩潰,而是保持穩定,忍耐就最明顯。但要養成這樣堅持的習慣,是要學習的。我們不要輕看培養基督徒品格的嚴格訓練:基督徒的忍耐(以聖靈果子的意思來說,是忍耐中有仁愛、喜樂、平安、恩慈,而不失良善、信實、溫柔、自製),不是隨意可得的。我們當中有很多人甚至未開始嘗試呢。忍耐的習慣與我們的聖潔、成熟和基督的形象是分不開的。屬基督的人要操練,養成這習慣,確保永不失去它。
希伯來書很明顯是寫給一間猶太人教會的。教會信徒受痛恨基督教信仰的猶太同胞折磨,他們以為返回正統猶太教,是明智之舉,不會有所損失,又可以避開逼迫。作者寫信勸他們在信仰里站穩。作者有系統、詳細地解釋,上帝道成肉身的兒子耶穌基督代贖受死、作大祭司和中保,取代和取消了舊約體系的恩典——上帝透過摩西所表明與以色列人所立之約。他的論點表明,他們如果返回從前離開的猶太教,就不會得到什麼,反而會失去一切,因為他們會失去救恩,並且要為自己的不忠面對可怕的審判。他們必須不惜一切站穩。
希伯來書是新約論述忍耐這題目的經典,許多篇章都極有分量,第十二章的開頭部分是最有分量的:
所以,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十一章描述舊約的信心英雄,他們都恰當地掌握了站穩的價值),像雲彩圍繞着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很明顯,想活得容易的心常引誘他們背道),以堅忍的心(hupomone)奔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專一注視耶穌,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hupomeno)十字架,輕看了羞辱,現在就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這位忍受(Hupomeno)罪人那樣頂撞的耶穌,你們要仔細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來十二l一3
在以上經文,兩個關於忍耐的真理躍然紙上。
1、基督徒忍耐的人生像長途賽 新約到處呈現賽跑的圖畫(參林前九24—27;加五7;腓二16;提後四7),告訴我們兩件事:首先,堅忍是得最後榮耀的唯一途徑;其次,堅忍是要日復一日、持續地集中精力——專一、全心、舍己,在有生之日都全心竭力,透過聖子讚美上帝,討上帝喜悅。正如在越野賽、馬拉松賽、三項全能運動,出色的健兒調整自己的步伐爭勝,基督徒也是一樣的。正如我們說,有些運動員是天生的跑手,所有重生的人,也都領受了呼召要作跑手,意思是說,我們一生的策略就是用所有精力追求堅定的敬虔。像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那樣,基督徒一生要保持爭勝的步伐,就要費力,有時是痛苦的。但堅忍和忍耐的真正意思是,無論如何你仍然堅持,因為你是上帝的兒女;用最深的意義來說,因為你正在跑終點前的最後一段路程。
這樣持續在心裏努力,盡你所能運用上帝賜給你的頭腦、恩賜和力量,是基督徒聖潔的一個重心。沒有這些,人的聖潔就淪為愚蠢地自我放縱。但真聖潔不是自我放縱或愚蠢。真聖潔是堅強、剛勁的;有骨氣,有膽量,堅定不移;像終點柱在前頭出現,激勵人有喜樂的心。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指出,真正像基督就是這個意思——不折不扣——真聖潔意思就是真正像耶穌,正如我們說過的。
2、基督徒專一注視耶穌,活出忍耐 「注視」是個好翻譯。希臘原文暗示人不看其它的,只定睛看目標。命令我們要注視耶穌,是這段經文的中心意思。基督徒被一些誘惑歌聲圍繞,甚至被震聾;這些聲音要他們放棄作固執的基督徒,使他們沒有骨氣,與世人隨波逐流。基督徒要學習忽略這些叫人分心的聲音。當我們願意從群眾里站出來,逆流而上,才可以在聖潔里跟隨基督。
作者說,忍耐的秘訣是定睛看耶穌:正如舊翻譯說「望向」耶穌,意思是「目不轉睛」地看祂。這卷書一直所說的,已帶出這句短語的意思。首先,我們要注視耶穌,以祂為我們敬虔的模範和標準。「這位忍受罪人那樣頂撞的耶穌,你們要仔細思想」(3節),祂「因着所受的苦難學會了順從」(五8)——以前和現在都「忠於那位委派他的……是兒子,管理自己的家」(三2、6);「像我們一樣,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四15);「經過試探,受了苦」(二18)。祂不惜任何代價,甚至願意付上生命,也要向罪說「不」,是偉大的典範,我們要跟隨祂的榜樣(比較十二4)。
然而,聖潔忍耐生活最重要的真理,不是說耶穌是我們的標準(那真理是短暫的)。最重要的真理反而是,耶穌是我們的支持者、我們行動力量的源頭、至尊的施恩者(參二18,四16),「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2節)。正如作者在第十一章陳列了舊約信心偉人的事跡,信心對他來說(正如他在十一l所下的定義,「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的把握,是還沒有看見的事的明證」),是在一切逆境裏確信、信賴、盼望,在信靠和盼望中執着地堅持。作者由始至終指出,信心能做到這一切,因為那位施恩帶我們信靠的,我們現在信任的那位,幫助我們做到。「因為上帝親自說過:『我決不撇下你,也不離棄你。』[申三十一6—7]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我的幫助……』[詩一一八6]」(十三5—6)。「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的是要領受憐憫,得着恩惠,作為及時的幫助。」(四16)
這種確信、有所期待的態度,是活躍的信心。正是榮耀的主耶穌用祂的話和聖靈,使我們產生信心和保持信心(這就是「創始者和完成者」的意思),當我們藉着專注、誠懇的祈禱注視祂和倚靠祂,祂就幫助我們站穩。人常說,「救命!」是人最好的禱告。當人向救主耶穌祈禱,這無疑最有功效的。而(據說)上面那句話一直以來對我們任何人都是真實的,因為作者繼續說:「耶穌基督昨天、今天、一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十三8)
另外兩個關於基督徒忍耐的真理,現在變得明顯。首先,耶穌是我們的榜樣,反映出上帝呼召我們不屈不撓地堅忍,不是實踐斯多亞哲學。這是指新約時代有影響力的希臘哲學家斯多亞派的道德理想。斯多亞派的理想以己為尊,堅定沉着。斯多亞派認為流露憂傷、痛苦、悲哀、後悔或任何受傷害的感受,是失去人性尊嚴。斯多亞派說,無論在任何惡劣的環境,恰當的自尊會教你苦笑忍受,不讓它叫你沮喪。要讓你的心思轉向內省,任勞任怨。要從你人性里支取資源,接納人生的現況,避免流淚、抱怨、悲嘆、呻吟或有其它軟弱的表現。表現出悲傷是可恥和可鄙的。大人物不應流淚。如果你經常表現得像感覺不到悲傷,你就會逐漸感受不到它。那是一種美德,也產生力量。
毫無疑問,這種理想有一種英勇精神,但它是自我滿足、榮耀自己的驕傲,是歪曲的英勇精神,是彌爾頓(John Milton)《失落園》(Paradise Lost)所描述的撒但的病態英勇行為。與此截然相反的,是耶穌順服、倚靠的英勇精神,祂是完美的人,「曾經流淚大聲禱告懇求那位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因着他的敬虔,就蒙了應允」(五7)。然而祂結束禱告時,甘於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上帝不會救祂脫離死亡,祂接受這是上帝的美意(指的是客西馬尼園的經驗)。因此,耶穌從禱告得力,徑直邁進死亡的門,「因着所受的苦難學會了順從」——就是學會了實踐順從,並且為了順從付上代價(五8)。祂被羞辱、責罵,死在十字架上,每一刻都感受到痛苦,直到苦難過去。
這種像基督的聖潔忍耐表現出來的,不是驕傲,而是謙卑;不是目空一切地倚賴自己,而是甘心順服;不是在一個冷酷、無人關心的宇宙里,因着宿命論而沉默寡言,而是堅定順服所愛的主(雖然常有痛苦),論到祂,曾有人真誠地說:「基督帶我走過的暗室,不會比祂從前走過的更陰暗。」我們釘十字架的救主應許「作為及時的幫助」(四16),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我們該為這真理多多感恩!
其次,耶穌是我們聖潔忍耐的榜樣,這個事實表示,持續流出能力的管子,主觀來說是盼望,正如我們看過的,是向前看的信心(十一1)。當我們重溫那駭人、榮耀的二十四小時,從樓房、客西馬尼、審判,直到被人羞辱,受折磨的各各他,作者宣告耶穌「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十字架,輕看了羞辱」;其後祂得勝地復活、升天,「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作為萬物的執行統治者)(2節)。作者在這裏告訴我們,盼望支持着耶穌。祂確信會有榮耀,這盼望引帶祂上十字架,並且經過十字架,到後來得勝。
正如作者說了,我們也有盼望支撐:福音應許我們必定有榮耀的盼望——我們一生忠心忍耐,就必然進到榮耀里。「我們有這盼望,就像靈魂的錨,又穩當又堅固」(六19)。船投了錨會穩定,信徒投錨在基督里也一樣。那個錨就是我們在基督里的盼望,可以也實在使我們穩定。
盼望激勵人忍耐
在這裏我們接觸到現代神學家常強調的一個真理。上帝造我們,使我們成為有盼望的受造物,常為自己的將來而活,本性是向前望,為我們預見的美事興奮,對將來的成就和歡欣心生期望,因此有喜樂和力量面對今天的事。當你有所期待,生命總是更豐盛。我們說:「有生命,就有盼望」,但更深的真理是:有盼望,就有生命;因為如果沒有教人興奮的事盼望,活着就成了重擔,不再感到生命有價值。
今天最悲慘的事,是有許多老人,他們不是信徒,沒有什麼可期待。他們的生命在逐漸消逝,身體日漸虛弱、朽邁,力氣不復當年。他們覺得自己在黑洞裏越走越深,周圍越來越黑,盡頭沒有光,沒有出路。他們發現沒有盼望的人生,是個無法放下的重擔。他們心裏苦澀,跌入自憐的情懷,留戀舊日。假如他們使別人討厭(唉,他們有時是這樣的),那是因為他們首先討厭自己。絕望消耗了他們的心靈。
有人最近探望我以前的一位校長,九十一歲才華橫溢的學者,我問老人家最近怎樣。回答是:「非常沮喪。我問他這些日子做什麼,他只是說:『等待終了』」。據我所知,這位校長年輕時拒絕相信主,接受了某種佛教。這就是結果。沒有盼望是悲慘的,更慘的是本來不必如此。上帝從來不想人類活着沒有盼望,而祂實在已給了基督徒最奇妙的盼望。
新約用不同方式表達這盼望,但保羅的話使這基本主張清楚顯現。他奉「我們的盼望基督耶穌」的命令(提前一1)宣告自己是使徒;他把那「奧秘」(他的福音信息)的「榮耀豐盛」,解釋為「基督在你們裏面成了榮耀的盼望」(西一27)。基督徒的盼望,是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現在與我們聯合。我們與他聯合,不是他吸納、廢除我們的人性,如印度教所想像的與神聯合那樣(無疑是逃離痛苦,但也失去快樂)。我們與上帝聯合,是像配偶的關係,彼此相愛,在愛中聯合,使雙方比以前更活潑更喜樂。對,基督是我們的盼望。我們人人都向着祂為我們命定的路前行,直到永恆的喜樂,在那裏,祂是我們無盡喜樂的核心、焦點和源頭。
這是彼得前書第一章三節讚美的「永活的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要帶給你們的恩典」(13節)。它使我們現在等候時有喜樂,在壓力下有忍耐。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人,一語中的。他以優雅的言詞稱讚:「你們信心的工作,愛心的勞苦和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而有的堅忍」(帖前一3)。我們應該在每位基督徒生命中,看到三重回應的努力,或用我的話說,三重努力的回應;信心、愛心、盼望;工作、勤奮、忍耐——全結合在一起。(上帝結合的,人不要分開!)這是像基督的生活。這是全面的聖潔。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宣告:「上帝的旨意是要你們聖潔」(四3),在結束時禱告:「願……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又願你們整個人;靈、魂和身體都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無可指摘。」(五23)他是說,讓信心、愛心、盼望、工作、勤奮、忍耐——都堅持到底。
保羅話語的格式,向我們保證三方面的真理,現在這些真理應該都很明顯。第一,基督徒聚焦於將來的盼望,總是對的,不管盼望「死後享天上的福分」會惹來多少嘲笑。第二,基督徒專注盼望耶穌回來,總是對的(雖然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天,也想像不到那時的情形,但這一定會發生),不管世人怎樣嘲笑我們的盼望。第三,我們必須常準備迎見基督,這是說,我們必須常積極協助上帝使我們成聖的工作,積極抗拒所有唆使我們在別處花精力的引誘和壓力。
以上所說的,也屬於聖潔:盼望和聖潔是一起的。「親愛的,現在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將來怎樣,還沒有顯明;然而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我們必要看見他本來是怎樣的。凡對他存着這盼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一樣的潔淨。」(約壹三2—3)不追求聖潔的基督徒,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有這盼望。在牧養方面,知道人現在盼望什麼,就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盼望和聖潔真的是一雙一對的。
現代人對受苦的不實際看法
我們已看過了,基督徒的忍耐是指在不願意的狀態下,活得仁愛、喜樂、平安、忍耐。我們用一個總括性的詞——受苦,來包括這種性質的所有處境。受苦是在精神上的;我們可以簡單地下個定義:受苦,就是得到你不要的,得不到你要的。這定義包括所有形式的損失、傷害、痛苦、悲傷、軟弱——所有被拒絕、不公平、失望、灰心、沮喪,成為別人憎恨、嘲笑、殘暴、冷酷、忿怒和虐待的矛頭——加上所有使你想尖叫、逃跑甚至想死的無恥、噁心和夢魘似的事。雖然有些人比別人更認識受苦,但人人都註定從最年輕開始就有某種形式的受苦。現在我會解釋明白,受苦與聖潔的關連。
我的人生活得舒服、愜意,身體健康,有很多好朋友,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說到受苦,究竟人是否相信我。我覺得自己對許多事情都認識很少,受苦就是其中一樣。儘管如此,以下是我*着主,希望堅持的一些真理,無論要經歷任何受苦的過程——來自輕微不適,或極大困擾——我的「黃金歲月」,即晚年生活。1這些關於受苦的事實,是每位基督徒都需要認識的,我們不應忘記。
首先,我提醒自己,我們的時代不是對受苦有切實看法的好時機——也不是對上帝、2基督教、美德、關係、生死存亡等科技之外的任何事物有切實看法的好時機。精妙絕倫的科技,與極度感性的幼稚和貧乏結合,比基督教進入世界後的任何年代,令我們更深陷入自我中心、自我專注和自憐,這都是罪的遺產。
況且,從知識上說,這是後基督教時代,缺乏對上帝偉大和聖潔的意識,反而對祂多有不切實際的猜想。我們認為祂是每個人在天上的祖父,慷慨送禮物給我們,欣賞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任何罪的意識,時常期望祂像對大人物那樣對待我們。我們每天習慣利用平等和公平的觀念,確保得到跟別人一樣多的好處。當所有人安然無事,只有一個人受苦——尤其當受苦的就是我們,我們就感到宇宙間不公平。今天幾乎再也聽不到為別人的利益犧牲——父母為兒女犧牲,夫婦為對方犧牲,經理為僱員和股東犧牲,政治領袖為他們宣稱要服事的社會犧牲。社會很大程度已變成一個森林,人人要獵取享樂、利益、權力,為求達到自己目的,甚至不惜傷害他人。
同時,與上一代基督徒比較,我們對罪的真實性和普遍性,對於罪所帶來的羞恥和罪咎,意識實在薄弱得可怕。相反,我們有強烈得可怕的錯覺,認為上帝應該給我們健康、財富、悠閒、刺激和性生活的滿足。我們全不曉得,按着上帝的旨意受苦,是聖經所說聖潔的一部分,也是信徒常會遇到的事。
這些文化的對立,嚴重妨礙我尋找受苦中的聖潔。它們污染我所呼吸的空氣,而且是強力的低含量毒藥,在我的屬靈系統里擴散。這無疑是一些原因,在我有輕微不適或受到輕責時,難以控制思想和感受,並且激起很多幼稚的暴怒。
我們要預期會受苦
其次,我要提醒自己,聖經明確地說,受苦(按以上的定義:得到你不要的,得不到你要的)是基督徒所領受的呼召的一部分,所以我和別人都一樣。(論述生命的作者,不可能免於實際活出生命!)所有基督徒,無一倖免,都要預期會受苦,甚至要重視受苦。
上帝不會保護基督徒免受世人的敵視。基督徒討上帝喜悅,藉此找到自己的尊嚴和喜樂,與一生奔波,只為得着享樂、利益和權力的人有別。基督徒就以這種生活方式,定了世人的罪(參弗五8—14;來十一7)。世人被刺傷,就懷着怒氣報復基督徒。「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憎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約七7)所以祂向門徒說:「如果世人恨你們,你們要知道他們在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你們若屬於這世界,世人必定愛屬自己的……但……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人就恨你們。」(約十五18一19;參彼前四4;約壹三13)無論世人敵視基督徒是無意還是有意;是輕看和冷待,還是激烈和兇猛;是正式迫害,還是非正式的輕視和社會上的排斥,或多或少總是怨恨一些人——因為他們曾經恪守人所公認維持社會團結的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後來卻拒絕遵守,雖然是和平地拒絕。
施密特(Thomas SChmidt)寫道:「例如,一位商人努力在工作上跟隨耶穌。上司要求他為客人的緣故,申報虛假資料。上司哄騙他,煩擾他,最後羞辱他,但他仍然拒絕了……他忍受惡待,心底里深信,他要回應那位超乎組織架構的至高者。結果如何?他的上司們心感痛悔,公司呈現新的道德風氣?不。相反,因為他沒有「通力合作」,上司就不考慮提升他。」3今天,我們不會像一至四世紀和現代第三世界或鐵幕國家的基督徒,在意識型態方面受迫害,但施密特所描述的事每天都在發生。保羅說:「所有立志在基督耶穌里過敬虔生活的,都必遭受迫害。」(提後三12)這是迫害的其中一種形式。
不只世俗人會插基督徒一刀。看到教會裏面,人心生怨恨,傲慢自大,使基督徒受苦,令人驚訝不已。信徒知道上帝呼召他們愛鄰舍,信徒之間更要加倍地愛,但對待意見相左的人卻不是這回事。他們為主的緣故,為真理和智慧爭戰,但當他們認為有些人的觀念不合真理、沒有智慧,就向他們發動人身攻擊,好顯出自已維護真理和智慧。詩人抱怨說:「連我信任的密友,就是那吃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四十一9),這不是他獨有的經驗。1991年5月,我讀到以下一段新聞:
倫敦——坎特伯雷新任大主教喬治·凱里(George Carey)星期日面對不尋常攻擊。一名牧師在報章上號召教牧人員將凱里攆走。此篇文章刊於《星期日電訊報》社論對面, 題目為:「主啊,救我們脫離這人」。該份右翼報章表示,文章「有匿名的必要」。文章說,英國聖公會……有危機,教會最好「在大主教排斥我們其餘的人之前,先排斥他」。英國聖公會是世界上七千萬聖公會教徒的母會。五十五歲的凱里,是英國聖公會福音派陣營的人。由於該會教友人數持續下降,他誓言要以十年佈道工作,復興教會。
《芝加哥論壇報》電訊社
就這樣,凱里,一位篤信聖經、愛主、有魅力的行動主義者,上任作大主教後四個星期,被人公開誹謗。我們會覺得未信主的人也未必如此蠻橫。
但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在教會發生。我知道凱里博士成了其他聖公會人士仇視的對象,我同情他但不驚訝有這樣的攻擊。人祈求主支持他們攻擊主的僕人,這樣的反常事見怪不怪,早於該亞法時代已有。這樣的事(我現在要說的)引起痛苦,我們要學習忍耐這些攻擊。
上帝不會保護兒女免受創傷和憂患——「承受損失,背負十架」,正如清教徒慣稱的。相反!在這墮落的世界,罪使每件事物都混亂。救贖主耶穌也經驗過憂患——家人不理解祂,民間當權者敵對祂,朋友令祂失望——現在得救贖、跟隨祂的人,發現自己有同樣的遭遇。我們看過了,基督徒像耶穌那樣,被出賣,受傷害。像其他人那樣,基督徒被人詐騙,被迫破產。像別人那樣,基督徒也有家庭問題。當一切似乎順利,有人突然患了癌症,有人入獄,有人痛苦地要永遠倚賴別人,有人不應懷孕而懷了孕,有人得了愛滋病,有人孩子死了,有人被配偶拋棄。這些只是其中一些會發生的事。有人會覺得天塌下來了,正如約伯在爐灰中覺得完全孤獨,傾家蕩產。(基督徒在這個時候也要像約伯那樣,忍受朋友自義、以為無所不知的指責,這樣的指責只會使事情更糟。)
還有其他惱人的事,不是因為我們人際關係有問題,而是身體不健康,或思想不健康。例如,有些基督徒在成年後不住地與同性戀欲望鬥爭,他們明知不應沉溺於同性戀,但欲望仍然糾纏不休。我們文化有三大謊言:生命真正的目標,是滿足自己;壓制你強烈的欲望,是件壞事;任何你覺得舒服的行為,都是對的。基督徒同性戀者抗拒這些謊言,就感到與其它接受謊言的同性戀者隔離,甚至也與獨身的異性戀者隔離,這種隔離的感覺使他們永遠痛苦。同樣,經常與沒人能明白的纏人衝動(例如虐待狂,或盜竊癖)鬥爭,是痛苦的。不過,上帝沒有應許我們,正直地活着是件容易事。在天上會容易,但在地上卻不容易。由於有罪,地上的生活根本就是狀況不良和失常的。愛罪人、拯救罪人的上帝,選擇讓生活大多這樣繼續下去。所以,正如我們過去曾被各類緊張、痛苦、失望、創傷和困擾侵襲,前面仍會遇上。我們要預期遇見苦難,要作準備。聖經已經預言,在每位基督徒人生中,喜樂不時會被壞經驗打斷,直到世界的末了。
要重視受苦經驗
這樣的想法是否嚇你一跳?不應如此。世人當然不會在受苦裏找到意義,他們沒有理由會找到。但基督徒卻不同,因為聖經向我們保證,上帝為了祂的美意,使我們的受苦成為聖潔。我們不像斯多亞派那樣驕傲,假裝不感到痛苦或憂傷,不過,我們也不應花盡時間怨忿地想自己怎樣受苦,那是罪惡的自我專注。無論如何,我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們要泰然處理受苦,不是看為樂趣(它不是),而是知道上帝不會讓它壓倒我們,並且知道上帝最少為了三個美善的目的,用超自然能力使用它。
1、受苦塑造品格 上帝藉着我們所受的傷害,使我們在道德上變成救主的形象。保羅說:「我們更以患難為榮;知道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羅五3起;雅一2—4)。我們早前已看過了,希伯來書第十二章五至十一節解釋怎樣作成這功效。作者首先鼓勵讀者不向罪惡低頭,要注視耶穌,奔跑人生的賽程;然後告訴他們,天父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痛苦和悲傷,不是因為祂對我們冷酷無情,而是要訓練我們的道德,把我們塑造成祂的模樣。「為了接受管教,你們要忍受,因為上帝待你們好像待兒子一樣;哪有兒子不受父親管教的呢?……唯有上帝管教我們,是為着我們的好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但是一切管教,在當時似乎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些經過這種操練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來,就是義。」(來十二7、10—11)傷痕與聖潔結合,痛苦有教育作用。
有教育作用的痛苦?聽起來多野蠻!但這一點真的很實在!「哪有兒子不受父親管教的呢?」父母愛子女,在他們年幼時,都會花時間管教他們;當他們長大後,會為他們感到自豪。這是真的。相反會怎樣?「如果你們沒有受管教,就是私生子,不是兒子了。」(8節)從古至今都常見到親生父親對私生子女不負責任(有時對婚生子女也是這樣),造成不快局面。事實是,沒有透過上帝的管教而來的聖潔,「誰也不能見主」(14節)。但如果上帝此時此刻費心以公義訓練我們,就反映祂正預備我們,要與坐在祂右邊的主耶穌享永恆的喜樂。這就是我們在天上的聖父,怎樣為我們的好處而行。
我們在這裏看到上帝的管教有兩方面。十八世紀佈道家懷特腓特曾表達其中一方面,他說,我們仁慈的主把荊棘放在我們所有人的床上,以免我們會像門徒在客西馬尼園那樣,應該警醒禱告時卻睡着了。身體不舒服會使我們清醒;照樣,環境缺乏舒適和滿足,會使我們在屬靈方面警醒。
耶穌向每位願意作門徒的宣告,「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參十四27),說出另一方面的真理。在耶穌的時代,只有被定罪的奴隸和非羅馬公民,要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到被釘的地方。這些人失去了公民權,社會判他們死罪,當他們快要在十架上受苦時——要記得,釘十字架是最殘酷的處決方法——人人面不改容。耶穌在生命的盡頭,實際上是列入了這類人當中。但聖經所記耶穌的話,反映出人們心裏對祂有負面態度,所以在道德上來說,祂已被列入那類人中間。因此,祂的跟隨者也必須清醒地接受,他們同樣是被社會棄絕,因為他們若是要對祂忠心,就要預期受這樣的對待。
這就是舍己的真正意思——不是稍為收斂放縱的行為,而是完全放棄天性喜歡受接納、享地位、得尊重的渴望。這是說預備被人拒絕,被人視為無價值、可丟棄的,並且被剝奪權利。施密特中肯、準確地說出這個意思。讓我引述他的話:
彼得在他的第一封書信說:「你們若因行善而受苦,能忍耐,在上帝看來,這是有福的。」(二20)他在下一節又說:「你們就是為此而蒙召」,接着描述基督的榜樣。信心生活的核心,是有建設性的受苦,就是有教育意義的痛苦。保羅也強烈表達這觀念。他在羅馬書第八章十七節說,受苦是承受永恆產業的條件,呼召信徒「和基督一同作後嗣。我們既然和他一同受苦,就必和他一同得榮耀」。他在腓立比書第一章二十九節寫道:「上帝為了基督的緣故賜恩給你們,使你們不單是信基督,也是要為他受苦。」4
因此,聖經把受苦看為上帝的聖召,當我們經歷受苦——得不到我們要的,得到我們不要的,上帝就吸引我們更深進入基督的聖潔里,如同基督的形象,藉此預備我們與基督一同得榮耀。
羅馬書第五章四節翻譯為「毅力」(新譯本)的希臘字dokime,嚴格來說表達一個複雜的思想:一種經過驗證的素質——在這情況,由上帝親自承認和讚許。 dokime之所以產生盼望(確信最終承受產業,與基督同得喜樂和榮耀),不是因為人不顧艱難險阻,屹立不動,靠自己通過信任票,而是因為他們所事奉的上帝在他們裏面引發一種醒覺,他們靠着祂的能力,已通過祂所設定的試驗。他們在壓力下仍然向祂忠心,這種忍耐其實是祂所賜的,使他們比以前剛強。基督徒為主的緣故經過艱難,就通過試驗,具有經過驗證的素質。Dokime表達這種經過試驗的得勝,有上帝的印證。
保羅說,dokime產生盼望。我們對於來生的榮耀,觀念更清晰,渴望更強烈,一方面是自然衍生的結果,因為知道上帝現在為我們印證;另一方面也是直接產生的結果,因為知道,受苦實在使我們更能享受最終的榮耀。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四章十七至十八節寫到一連串遇險經驗(參一8—10),說得很明白。他不是出言諷刺,而是誠實反省和評估所經歷的:「我們短暫輕微(!)的患難,是要為我們成就極大無比、永遠的榮耀。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保羅當然不是說,受苦能賺取榮耀,像人工作賺取薪酬那樣;也不是說受苦能製造出榮耀,像人雕刻做出石像那樣。他只是指出,受苦使人比以前更能享受將來的榮耀,正如人患過很多病痛,將來會更享受康復後的健康身體。羅馬書第八章有類似的看法,也有類似的見證:「我看現在的苦難,與將要向我們顯出的榮耀,是無法相比的……連我們這些有聖靈作為初熟果子的人,自己也在內心嘆息,熱切期待成為嗣子,就是我們的身體得贖……如果我們盼望沒有看見的,就會耐心地熱切期待。」(18、23、25節)上帝用苦難的火煉淨我們,使我們的品格像基督,也使我們更深感到喜樂的盼望和盼望的喜樂。
基督和保羅都有這樣強烈的感情,摩西也一樣。「因着信,摩西……拒絕被稱為法老女兒的兒子。他寧願選擇和上帝的子民一同受苦,也不肯享受罪惡中暫時的快樂。在他看來,為着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為他注視將來的賞賜」(來十一24—26;強調重點是筆者所加)。讓摩西成為我們因着盼望而活的榜樣,像保羅那樣發現,絕望會使人心更昏聵,壓力卻使盼望看來更璀璨。當信徒在聖靈的能力中忍受艱難,他們的盼望往往更璀璨。
2、受苦榮耀上帝 上帝用兩種方法,分別按照聖經「榮耀」和「榮耀上帝」的雙重意義,使我們的受苦成聖。雙重意義如下。首先,「榮耀」指上帝向受造物顯出祂的完全——智慧、能力、正直、愛,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祂配得稱讚;此外,上帝用言行向理性的受造物顯出這些素質,使自己「得榮耀」。其次,「榮耀」也指,因為我們現在見到祂配得讚美,就感謝、信靠、尊崇、順服、奉獻,表達我們的讚美。當我們這樣回應、高舉祂,祂就「得榮耀」。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一章三節用雙關語表達:「上帝是應當稱頌的……曾經把……福分賜給我們創(譯註:希臘文「稱頌」和「賜福」同詞幹)。我們用讚美的話稱頌上帝,上帝用大能的話把福分賜給我們。假如保羅說:「願榮耀歸給上帝,因他現在在基督里賜福分給我們,顯出榮耀」,意思也大致一樣。
以基督徒的體統面對軟弱和痛苦的時刻,會使上帝在兩個意義上得榮耀。一方面,上帝使我們繼續前行,藉此顯出在基督里榮耀的豐盛,使勢不可擋的壓力不能壓倒我們,即使它看似要把我們壓倒。保羅稱頌上帝,他和同工們「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裏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好像是必死的,你看,我們卻是活着的;好像是受懲罰的,卻沒有處死;好像憂愁,卻是常常喜樂的」(林後四8—9,六9—10)。他解釋,上帝要透過這些壓力向所有人顯明,基督復活的生命帶着超自然的能力和恩典的能力,靠着這樣的能力,聖徒在看似令人灰心喪志的處境下仍然繼續前行。英國一個牌子的燈泡,多年來都以一句口號作宣傳:「別的都滅了,我們的仍然亮着。」保羅告訴我們,上帝透過聖徒得榮耀的一個方法是,當別人都要停下來,祂仍使聖徒繼續前行。
論到上帝藉着受苦的聖徒得榮耀,保羅寫道:「我們在這寶貝[在基督面前,上帝榮耀的知識]在瓦器里,是要顯明這極大的能力是屬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身上常常帶着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着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在我們身上運行……」(林後四7、1O—12)。同樣,正如我們看過的,說到神秘的「身上的一根刺」,他寫道:「他卻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夸自己的軟弱,好讓基督的能力臨到我的身上。故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艱難、迫害、困苦為喜樂,因為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十二9一10,強調重點是筆者所加)當上帝的僕人缺乏自然資源,超自然的支持就會來到。
這些經歷不是專為上帝家裏特別的人而設。相反,這是給所有上帝子民的應許。保羅早期向哥林多人說話,顯明這應許:「你們所受的試探,無非是人受得起的;上帝是信實的,他必不容許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抵受得住的,而且在受試探的時候,必定給你們開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試探是決定性的時空,撒但要利用我們受挫的體驗使我們跌倒,而上帝卻使我們經歷得勝,建立我們。試探常使人痛苦、悲傷、自恨、失望、恐懼、內里虛脫,使我們與看似沒有憂困的人隔離,也使我們覺得自己面對和經歷的處境比任何人都要惡劣。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每當我們尋求「及時的幫助」(來四16),我們總會得到。無論是什麼擔子,上帝總有能力使基督徒不致被壓垮。上帝是信實的,祂賜超自然能力給那些在基督里的人,使他們忍受艱難、勝過試探,像以往那樣繼續前行,上帝就藉着他們大大地榮耀自己。
許多詩篇(初學者可閱讀第四、五、六、七、二十二、三十四、三十八、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篇)展示出事情的另一面。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被棍打,關進監牢,雙腳拴上木狗,卻能唱出讚美詩(徒十六23—25)。面對壓力,正確的回應是讚美加上禱告。反對越凶,讚美應越強。讚美與祈求同樣會使幫助來到。在水深火熱之中,與平靜時候一樣,祈求加上讚美,最能直接尊崇上帝,榮耀上帝。正如讚美使賜力量給我們的那位得榮耀,讚美也使人有力量忍受苦難。巴克斯特在他的勸勉詩(今天已成了大家熟悉的聖詩)說:
地上勞苦聖徒,尊崇天上的王, 當你們向前行,輪流應答讚美, 無論好壞,接受所賜, 不斷讚美,永活的祂! 忍受你的痛苦,神在上面得勝, 用你和諧心靈,向主唱出愛歌, 讓每一天,直到末了, 無論什麼,都要讚美。
巴克斯特是英國清教徒,像大多數英國清教徒那樣,一生常要經受惡劣居住環境和身體疾病的煎熬,遭社會人士敵對和排斥,面對政治、宗教和經濟的擾亂,以及實際的逼迫。清教徒領會到(我們今天很多人領會不到),上帝不是呼召基督徒按世人的標準,作世上最好的人;相反,他們為上帝的緣故抗衡傳統文化,因為忠於上帝,所以與世人有所分別,有不同的動機、目標和價值觀。當社會的人覺得基督徒行為古怪、好論斷(基督徒即使沒有真的論斷, 社會上的人仍有可能覺得他們論斷),就會聯合起來設法反對他們。清教徒有這樣的遭遇;從此以後,有了這方面教訓的人也經歷了清教徒所受的惡意偏待;堅守信仰的基督徒今天仍有這樣的遭遇。格里(John Geree)在1646年描述英國敬虔清教徒的品格,用「受苦的必得勝」(Vincit qui patitur)這句格言來形容這樣的模範。5自從宗教改革以來,清教徒看來真的與所有基督徒一樣艱難過活。巴克斯特不是唯一一位清教徒跟隨詩篇第三十四篇一節大衛的榜樣,時常讚美主,因着操練讚美(清教徒喜歡這種操練,我們也可以)叫恆常使上帝得榮耀。這樣,他就有力量在事奉中站穩。
3、受苦成就收穫定律 我們可以這樣陳述這條定律:祝福之前,必先有受苦。聖經沒有解釋,但把事實擺在我們面前。這條定律首先由耶穌宣告,祂提到自己的事奉,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約十二24)耶穌所說的許多果實,是指十字架為許許多多的人帶來新生命。祂又說,跟隨祂的人要願意為祂獻出生命(25節)。祂又宣告:「如果有人服事我,就應當跟隨我」(26節)。我們自然可以推論,祂要求所有屬祂的人,同樣照祂所遵行的收穫定律而活,像麥子死了,就結出果實來。每個痛苦、悲傷、沮喪、失望、受傷害的經歷,都是小小的死亡。當我們在這世上事奉救主,就會遇到很多這一類的死亡。但上帝呼召我們忍耐,因為祂使我們的忍耐成聖,為要在別人的生命中結果實。
保羅幾次論到自己的事奉,都顯出他領會這原則。「我為你們受苦,我覺得喜樂。」又說:「為了基督的身體,就是為了教會,我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補滿基督苦難的不足。」(西一24)我認為,這些苦難實際上不是為了贖罪,而是為了造就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保羅確定,他所受的苦難(他在監獄中寫信),與基督進一步建立教會的工作是有關連的。在另一封相關的信,也是監獄書信,保羅自稱「為你們外族人的緣故,作了為基督耶穌被囚禁的」(弗三1);他對哥林多人說:「死在我們身上運行,生卻在你們的身上運行」(林後四12);他對提摩太說:「我為了選民忍受一切,好叫他們也可以得着在基督耶穌里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提後二lO)我們從以上各段經文清楚看到,保羅受苦與人得祝福真有關連,雖然經文沒有確實說出有何關連。
無疑這原則的部分意義——即使不是全部意義——是透過我們受打擊的經驗,可以說,使我們破碎,我們的每一小部分就成為很多飢餓心靈的食糧:意思是有深刻的見解,與人同感,有智慧支持人。當我們服事別人,如果我們能說以下的話,一定幫助到他們;「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以前也有這樣的經歷,上帝在那裏與我相遇,教導我功課,幫助我度過難關——讓我告訴你那是怎麼一回事。」耶穌有一次解釋,一個人生來瞎眼,不是上帝要懲罰任何人過去的罪,而是上帝現在要醫治他,顯出祂的大能(約九1一3)。所以,人問:「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身上?」正確答案是:不是懲戒或糾正昨天的道德錯失,這完全與過去無關,而是單單關乎上帝計劃明天怎樣用你,你要怎樣準備自己。今天折磨你的艱難和苦澀經歷,比如所愛的人死了,是訓練你成為向別人輸送上帝生命的管子。所以,你應預期一生會繼續有某些艱難,正如耶穌宣告:「所有屬我[在我,葡萄樹裏面的]而不結果子的枝子,他[父上帝]就剪去;所有結果子的,他就修剪乾淨,讓它結更多的果子。」(約十五2)收穫定律就是這樣運作的。
我們在以賽亞書第五十章四至九節看到進一步的解釋。這是其中一篇僕人之歌,預言耶穌將來受苦和得榮耀。這首歌最先是以賽亞自己的見證。它開頭這樣說:「主耶和華賜給了我一個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接着說:「我把我的背給打我的人打,把我的腮頰給拔我鬍鬚的人拔;我並沒有掩面躲避人的羞辱和人的唾液……主耶和華幫助我……」這是說,以賽亞正因受過仇恨和暴虐,就曉得向疲乏的人說扶持的話。以賽亞把這兩件事並列,因為原是同一件事。
主耶穌的經歷更清楚說明,受苦的事奉是有果效的。耶穌「像我們一樣,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所以現在「就能夠幫助那些被試探的人」(來二18)。耶穌完全順服父上帝,除了在救恩上有重要性,成了我們人類的第二位以外,祂在受試探時忍受壓力(試想想祂開始地上的事奉時,在曠野四十天;結束事奉時,最後幾小時在客西馬尼園),也使祂能夠幫助我們苦惱的人,此外沒有其它方法。如果主人走這樣的路,僕人走在同樣的路上,就毫不希奇。
救世軍創辦人和將軍卜威廉(WillLLiam Booth),有一年以「別人」這個詞作救世軍的座右銘,沒有人能設計一句更基督化、更像基督的座右銘。尋求別人的好處,在他們需要的地方幫助他們,就是服事主。這要求我們為了別人的緣故,被上帝磨得更碎。奧古斯丁說上帝的僕人要「破碎,分給人」,使飢餓的得飽足;正如章伯斯曾描述,上帝使祂的僕人成了擘碎的餅、倒出的酒。從此,人接受了這說法。我們必須準備受苦。真聖潔是以基督和別人為中心,無顧慮地願意被破碎。
保羅是個聖潔的人,他受了很多艱苦,卻沒有怨恨(參林後十G 3—33),反而在眾人面前喜樂,見到這原則真的在自己生命里實踐出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是應當稱頌的。他是滿有憐憫的父……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上帝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如果我們遭遇患難,那是要使你們得着安慰……如果我們得到安慰,也是要使你們得到安慰……」(林後一3—6)。保羅願意為別人而被磨得更碎。
各種形式的苦難一從最輕微的困擾,到懾人心魂,使人呻吟和尖叫,精神和肉體所承受的痛苦,既然都得了上帝的容許,則處理這些苦難的方法;就是帶到上帝面前,祈求祂透過苦難,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旨意。默觀式禱告,常是靜默無言,也無任何思想活動,只是深惰款款地望着上帝。默觀式禱告,也是順服地望着上帝,思想和說話的能力被痛苦壓倒。耶穌在十字架上就是這樣。我們知道父上帝使耶穌的受苦成為聖潔,作為贖價(太二十28;林前六20),而且成為無罪受苦的榜樣(彼前二20一23),也作為我們的先驅,實際學到順服的代價(來五8)。同樣,正如我們看過的,父上帝使我們的受苦成聖,磨練我們的基督徒品格,使我們成熟,在我們身上顯出超自然的能力,也使我們服事別人時有實際果效。耶穌聖潔的其中一面,是祂願意為上帝的榮耀、為人的好處而受一切痛苦。耶穌門徒聖潔的其中一面,是願意由上帝帶領走同樣的路。
堅毅:勇敢而忍耐
可憐的洛奇,喪了膽。
從名字來看,你會猜洛奇是個強壯的男人——一名拳師、保鑣或其它只由硬漢擔當的職員。不,洛奇是一頭小黑狗,軀幹粗壯矮小,有些粗毛,步態左搖右晃,鼻子狹小,一條扇形尾巴跟祂的身型差不多大。它大約四英寸長時,小兒從學校帶它回家,認定它是挪威獵犬。我們其餘的人認為它是頭混種狗。它使人想起小熊維尼,不太有頭腦。這話不是輕視它,但你要緊記這一點。它是頭很神氣的小狗,直到有一天,它要在水上走——或說得準確一點,它不能在水上走,它不再神氣了。它從此失去了膽量,很少再跑,一雙受驚斜視的眼睛,顯得內心充滿恐懼。可憐的洛奇。
第一次,它昂着頭,追捕一隻小鳥,湖邊只高出水面幾英寸。它顯然沒有留意地形,就全速跑離湖邊。看見的人告訴我,它前腿發狂似地撲騰了一陣子,臉上呈現異乎尋常的驚懼神情,然後像小熊維尼故事中的小豬,發現自己完全被水包圍,掙扎着爬回岸上,嚇壞了。第二次,它在海邊的石頭間跳來跳去,踏上了兩塊石頭之間的海草,以為是塊干地,但其實不是,結果又一次掉進水裏去。現在它懷疑整個宇宙,認定水是危險的東西,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信任。它一向不喜歡洗澡,現在更抗拒了。現在每當屋外颳起暴風,特別是雷暴,它就會蜷縮在人的腳下發抖。當它在轎車內,外面下起雨來,或車子濺過水坑,它會像人受折磨那樣打顫、發抖、哀鳴。它顯然喪了膽,沒了堅毅的心。我要再說一遍,可憐的洛奇。
堅毅,是中世紀道德神學四個首要德行的最後一個,比勇敢更高超。勇敢可能只是間歇性的,而且會衰退;堅毅結合勇敢和忍耐,是持久的。我們在前幾頁思想到(參林前十五58:來三6,六19—20,十23—25,十二l—13),當我們堅持上帝所應許的盼望,信心就助長堅毅。堅毅的觀念從亞里士多德而來,但實踐的能力唯有從福音而來,在耶穌基督里實踐信心和盼望而產生。
當那些實在承受壓力和忍受悲傷的人切實地接受上帝給我們的保證,知道我們在天路歷程一定會遇見痛苦和掙扎,當他們存着純潔的心,信心就會助長堅忍。祈克果(SCren Kierkegarrd)曾在一本書中宣告,「心靈純潔是專志於一事」——所指的就是上帝的命令和榮耀。受苦經驗使人純潔,聖經稱這種純潔為單純——心靈專一,目光專注。十八世紀英國的萬事通約翰遜醫生(Samuel Johnson)發現,假如人知道自己兩個星期內會被吊死,他的心就會奇妙地專注起來。當基督徒曉得,上帝領人進入的生命,在屬靈方面就像是丘吉爾(Winston Churchi¨)所說的「鮮血、勞役、眼淚、汗水」,他們也會奇妙地專注起來。世界的引誘就不會那麼誘人,他們更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並且也渴望與父上帝和聖子親密同行,透過聖靈緊緊倚靠它們,支取力量。因此,在受苦的處境中,信心潔淨了心靈。
詩篇第一一九篇有三節經文證明這真理。「我受苦以先,犯了錯誤;現在我謹守你的話。」(67節)不愉快的經歷會指出上帝的不悅,要求我們為過去的輕率和疏忽悔改,更提醒自己行父上帝的旨意。「我受苦是對我有益的,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71節)這好像是說:我沒有看清楚禰想我怎樣過這一生,也不知道聖經為我清楚講述的行為模式實在要求我怎樣做,直到我被不幸的事打擊我,我才明白。最後,「耶和華啊!我知道……為了你的信實,你使我受苦」(75節)。上帝的心意是與兒女有親密的關係,祂是信實的,不願見到他們不能與祂親密相交。所以,祂使我們受苦,叫我們緊緊倚靠祂,吸引我們與祂緊密相交。
約翰紐頓表達成聖這方面的真理,叫人難以忘懷:
求神叫我在信心,愛和恩典里長進, 更認識祂的救恩,更懇切尋求祂面。 祂教我這樣禱告,我相信祂會垂聽, 但事實叫人意外,使我完全的失望。 盼望在最好時刻,祂立刻垂聽禱告, 因愛用祂的大能,抑制罪使我安息。 祂卻使我更感到,裏面隱藏的罪惡, 讓地獄憤怒權勢,在每方面攻擊我。 似乎親自用雙手,增加我種種不幸, 阻撓所有好計劃,摧毀我腦擊倒我。 我戰抖問:「為什麼追擊你的蟲至死?」 主回答:「就是這樣」答應賜恩典信心。 用這些內在試煉,使你不自我驕傲, 破壞地上的享樂,在我裏面找一切。
當我要結束時,我要說兩個堅毅成全聖潔的例子。第一個是梅布爾(Mabe1),一位八十九歲,眼瞎、耳聾、疾病纏身、患上癌症的老婦人。施密特在一所療養院遇到她時,她臥病在床已經二十五年。他問她在那些寂寞的歲月,她想什麼呢。「她說:『我想到耶穌…』我問:『你想到耶穌的什麼?』當我寫着,她從容不迫地回答我,說:『我想到祂對我多好。你知道嗎?祂對我一生實在太好了……我是那種最滿足的人……很多人不會理會我想什麼,很多人認為我很保守。但我不管。我寧願有耶穌,祂是我的一切。』」
施密特真的確信梅布爾有能力——就是保羅為以弗所人祈求,能「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弗三18)的能力。我也真的相信,所以我引梅布爾的例子,她是堅毅的榜樣——勇敢、忍耐。真正的基督徒聖潔有能力和堅毅這兩種要素。「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但透過痛苦,會有大收穫。
第二個例子是韋特(Terry waite),1991年底獲釋的英國人質,他在黎巴嫩被單獨囚禁近五年,幾乎每天二十四小時被鎖在房間的牆上。他在一次接受訪問時說:「我在囚禁的日子定意,現在也這樣定意,把這次經歷化為使其他人得益的事。我認為應該這樣面對苦難。我看基督教怎樣也沒有減少苦難,它是使你接納、面對、徹底經過,然後改造它。」7這也是一個清楚的見證,真聖潔是透過受苦而有收穫。
西方現在是個嬌嫩的年代,世人把輕鬆和舒適視為人生最高價值。富裕和醫療資源使世俗人認為有權活得長壽,有權一生人都不貧窮,沒有痛苦。有許多人甚至在這些期望落空後,就對上帝和社會生發怨恨。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真正經過艱苦、經磨練而得到成果,這樣的聖潔才是真基督教。
我說過了,保羅是真聖潔的人。他甘願捨棄自己,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所以,我們用他的話作結束:
我也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把萬事都拋棄了,看作廢物,為了要得着基督……使我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大能,並且在他所受的苦上有分,受他所受的死;這樣,我也許可以從死人中復活。
……竭力追求,好使我可以得着基督耶穌要我得着的。弟兄們,我不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着目標竭力追求,為要得着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召我往上去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成熟的人,都應當這樣想。腓三8、10-15
成熟……?噢……對,我明白。我是個愚昧的孩童,每天蹣跚而行,笨手笨腳,跌跌撞撞。聖父、聖子、聖靈,我需要禰們的幫助。主啊,憐憫我;從現在開始,堅立我,保守我堅定。阿們。
附註:
1、關於這一點,參Peter Kreeft,Making Sense out of.Suffering(Ann Arbor:Servant Books.1986):Elisabeth Elliot.A Path through Suffering(Ann Arbor: Vine Books.Serrant Publications.1990):Joni Eareckson.A Step Further(Grand Rapids:Zondervan.1978).
2、我曾在著作中糾正某些錯誤的上帝觀,參Knowing God(Downers Grove:InterVarsity Press.1973)。
3、Thomas Schmidt,Trying to be Good(Grand Rapids:Zondervan,1990).I31。
4、Schmidt.Trying to be Good.130ff.
5、Packer.A Quest for.Godliness.151.
6、Schmidt.Trying to be Good,182.
7、Church Timtes,December 27.1991.2.
目的:
理解為何忍耐在成聖過程中極其重要。
重溫興反省:
1、什麼是基督徒的忍耐?它在什麼情況下最明顯?為什麼基督徒缺少了它就不會成熟?
2、為什麼長途賽跑是對基督徒生命的適當形容?這樣的形容與你相關嗎?你是否親身經歷過其它要求努力不懈、專心一志的磨練?
3、希伯來書勸勉我們「專一注視耶穌」(十二2)。這句話為什麼很重要?我們應當注視耶穌的哪兩方面?
4、斯多亞派信徒憑藉什麼經過艱難時期?基督徒憑藉什麼經過艱難時期?兩者各有怎樣的自我觀念?
5、巴刻將一句俗語改寫成:有盼望,就有生命。這句話如何突顯更深的真理?什麼是基督徒「永存的盼望」?它帶來了什麼分別?
6、巴刻如何為受苦下定義?有什麼受苦的因由,使基督徒因着他們是基督徒而受苦?有哪些受苦的因由,是人的共同命運的一部分?
7、本章提出了三個理由,解釋為何基督徒要看重受苦。假如你要在一個成人查經班陳述第一個理由,你會如何解釋?
8、羅馬書第五章三至四節論到患難產生忍耐,忍耐產生毅力,毅力產生盼望的進展過程。你透徹思想這過程了嗎?毅力如何產生盼望?
9、第二個要看重受苦的理由是,受苦使上帝得榮耀。在哪兩方面受苦可使上帝得榮耀?上帝如何透過保羅的受苦、詩人的受苦、英國清教徒巴克斯特的受苦得榮耀?
10、「收穫定律」是基督徒要看重受苦的第三個理由。這條定律說什麼?在聖經中的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它?耶穌的生命如何顯明這條定律?對那些問「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基督徒,這條定律提出了什麼實際的答案?
11、什麼是堅毅?信心在哪兩方面產生堅毅?
回應:
.在屬靈競賽中,我的參與程度有多高?——我是認真的競爭者?散漫的參賽者?還是觀眾?我希望「跑贏比賽」嗎?今天我要做什麼,才能專一注視耶穌?
.我常思想耶穌的再來嗎?當我想到上帝應許給堅忍的人的獎賞,我會得到鼓勵嗎?還是把它當作不值得重視?我有在盼望中成長嗎?
.我怎樣看巴刻對受苦價值的解釋?這會幫助我在受苦中更加泰然自若嗎?會幫助我欣然接受它對我的益處,就是在我的品格里形成基督的形象嗎?會幫助我用讚美來回應嗎?會幫助我更願意為天父的榮耀和他人的益處而受苦嗎?
.禱讀希伯來書(特別是本章提到的部分),好使你更明白和認識忍耐的操練。
.花些時間反省你研讀本書時所學到的東西。立志作出一些實際的回應。讓你的反省帶你進入禱告。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