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四章 教會的本質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第四章 教會的本質,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教會論》
第一章 教會的設立
第二章 教會的定義
第三章 教會的職務
第四章 教會的本質
第五章 教會的組織
第六章、教會的政治
第七章 教會的權柄
第八章 作為恩惠之方式的話語
第九章 聖禮概觀
第十章 洗禮聖禮
第十一章 聖餐聖禮


第四章 教會的本質

教會的本質

1.羅馬教會

羅馬教會把教會分成兩個部分,並把教會本質歸到外部或有形的組織體的教會。這政組織體是以教皇為頂點以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來組成,作為教導的教會(ecclesia docens),是上層建築。其下面有接受教導的教會,即聽之教會(ecclesia audiens, docta)。因教導的教會以教皇為頂點,組織成一體,所以是一個教皇。這組織維持教會的聖潔,單一性、聖潔性、普遍性、使徒性等等教會的本質特性和傳統性都歸屬於這裏。所以聖潔性歸屬於教會的禮拜模範和教義性決定、倫理性決定中,特別是聖禮和彌撒當中。教會的聖潔性不是信徒的內在聖潔,而是他們教會組織的聖潔。以無知的大眾組成的聽的教會,接受教導的教會帶有準教會的性格,只是教會特性間接地歸屬於它。

羅馬教會所說的教會首先是作教導的教會;離開這個外部組成體就沒有救恩。『nulla salus extra ecclesiam』這話是奚普里安Cyprianus說的。按着這話,認為以教皇為頂點羅馬教會所具有的全教會,即以catholic組織的教會外面就沒有救恩。特別是從多納圖donatist分立開始主張羅馬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所以因產生教會分裂而從羅馬教會分離出去時,按這神學命題定罪了分離出去的教會。就這樣他們認為新教也是分離出去的裂教,所以沒有救恩。

他們認為教會不僅有救恩的分配,而且也有解釋聖經的權威。所以把教會分成兩個部分。他們認為聖靈是教會的專有,不住在信徒中。所以不讓無知的聖徒看聖經,而使神的話語和教會隔離。

因為教會負責分配救恩,所以一般信徒們相信教會所教導的是真理就行,這就是信仰。教會佔有神的話語。原封不動地相信教會所教導的教義。雖然不知道其內容是什麼,但若不是真理,教會就不會傳講。所以要同意它,相信它是真理就行。只需要具有這個信仰。所以叫潛在性信仰(fides implicita)。按這信仰行善就成為救恩性信心,而達到救恩,這就是信心。

但是,強調神的話語的工作的新教拆了祭司和一般信徒之間的隔牆。認為牧師是話語的事奉者。不是牧師主管或主張禮拜,而是服侍話語。 沒有耶穌基督的福音就象羅馬教會一樣行使高權威。牧師的權威不在於牧師本身和那稱呼、祝福權上。牧師是服侍話語,所以因着話語的權威,牧師有權威,並受尊重。現今部分國家新教現象中突出的就是舊教化現象。認為聖靈的工作與話語是兩碼事。所以就成為一個問題。這就是羅馬教會思想。

從缺乏話語,只強調聖靈的角度上,加爾文和宗教改革者們認為羅馬教會與再洗禮派的瘋狂人在同樣的水平線上。五旬節派也是同樣。為了聖靈充滿而張狂,求聖靈再次降臨。但是已經降臨的聖靈怎能再降臨呢?沒有神的話語就象羅馬教會一樣。他們把人的宗教性感情興起錯誤地理解為聖靈的工作。不負話語的軛,而認為自己的感情是絕對的,只有這時全部,錯誤地認為是聖靈的工作。但聖靈離開神的話語不能作工。宣佈耶穌基督的人格個工作時、傳達神的話語時聖靈作工。聖靈來到教會作工是為了見證絕對、榮耀基督。不是為了顯現自己而來的。因基督接受榮耀,而聖靈也得到榮耀。但他們離開話語,而說聖靈洗禮、聖靈充滿。因為沒有話語,所以只能這樣強調聖靈和聖靈體驗。其根本和中心都是我,都是我作的,全部都是信仰英雄。使徒行傳15章彼得、巴拿巴、和保羅的宣教報告上說神借着他們作了大事。不是在外邦人中借着他們行神跡奇事的報告,而是神通過他們行神跡奇事,使外邦人歸到主面前的報告。不見義人,只顯耶穌時神得榮耀,這就是改革神學。

新教禮拜中心是話語的宣佈,現代羅馬教會也是在這方面一起參與。羅馬教會把教會本質放在外部組織體上,所以主張只有自己的組織體裏有救恩,分離出去的新教就沒有救恩。但現在把分離出去的新教也叫弟兄。1962年約翰23世召開第二梵帝岡公會議 。不是因着神學性問題(issue),而是為了教會在一個牧者下面成為一個教會,而先反省自己教會的問題,自己再整頓聚集的。其結果他們獲得了把他們的傳統禮拜模範改為與新教教會形式相似形式的大成果。禮拜儀式從彌撒中心轉移到宣佈話語和講論、讚美、禱告的禮拜。一般信徒們可以看聖經、研究聖經、禱告和讚美。這就是新教和羅馬教會成為一體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說是帶有革命性的。

20世紀以後,原來主張教會以外沒有救恩的羅馬教會在只有基督教才是向神之路的問題上開始懷疑,並達到與異教對話的程度。羅馬教會之所以這樣主張,是因為他們在宣教上失敗。

16世紀宗教改革時,因着宗教改革把羅馬教會勢力下的主要教會領域交給宗教改革教會而失去了很大部分地域。為了恢復這些,羅馬教會把重點轉移到宣教上,其對象的地域就是這一帶。南美殖民地開始時,想在西班牙統治下面建立基督教國家,而在南美延續了天主教國家。 亞洲世界是傳統上與基督無關的地區,所以把傳教士派到亞洲而進行宣教。那以前是基督教會幾乎忘記或拋棄傳教。把使徒行傳1章的傳教使命的話語局限在使徒時代,理解為只有那個時代才能應用,對那以後的幾乎沒有效力。宗教改革者們也幾乎具有同樣的想法。所以除了基督教世界-歐洲以外,沒想到在另外地區傳福音。

宗教改革正在進行的時候、改革者們認真改革教會時羅馬教會大規模地往印度、中國、日本等地派傳教士進行傳教活動。雖然從16世紀-20世紀,400年以上近500年傳了福音,但幾乎沒有成功。除了菲律賓以外,只有極少數的、微小的人到教會來,沒有成為社會主導勢力,並沒有擴張到帶能力改變社會的地步。就這樣到近世時,因着傳教的成功與否,他們懷疑只有基督教才是向神之路的事。

所以,20世紀被稱為羅馬教會神學者的拉奈卡爾(K.Rahner)在他的《Schriften zur Theologie》(為神學的著作)中『無名的基督徒』的項目上寫了教會外面也存在基督徒。拉奈卡爾說「神在人的理性中啟示了自己的存在,所以有理性存在的人都接近在神的啟示,不一定非要信耶穌。所以大部分有可能性的基督徒也應認為實際成為基督徒。這是不以基督徒的名義生活,沒有告白信仰的基督徒」這是在脫離教會化的歐洲社會,不出席教會也能過基督徒生活的情況中出了這樣的文章。

到漢斯昆Hans Küng更具體地表現了這思想。他是因為主張教皇的有誤說而引起轟動的羅馬教會神學者。他是德國一個大學羅馬教會神學部教授。他主張「象聖經有誤一樣,教皇也有誤。教皇也作一個人,座在教會頂點引出禮拜模範和關於倫理。教義的教訓時應有錯誤。」,因此從羅馬教會派送的教授職務中被撤職,但他沒有撤回或改變自己的主張。他的書《Christ sein》(成為基督徒)中有對此的深深的反省。「基督的救恩工作是為了一切人類,為了救一切人類而產生的。雖然近500年向世界各地傳了福音,但福音結的果子實在是太少。反而,那個國家還停留在傳統的自己宗教當中,並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佔在主導勢力,而且他們的勢力每天都擴張。若神為了救一切人類,成全了這麼大的救恩工作,就他們應該都接受福音,歸回基督教中,但實際情況不是如此是何因呢?這樣看問題就很容易產生只有基督教才是向神之路的懷疑。佛教,印度教,儒教,伊斯蘭教都教導愛和行善,也教導在人的生活之法和來世。

從這個角度看,通過別的高等外邦宗教,都可以到神那裏。根據這些神學,召開了第而梵帝岡公會議,對猶太人允許了救恩,對伊斯蘭也是因亞伯拉罕後裔的緣故允許了救恩。在象徵下面追求光的人也允許了永遠的救恩。就這樣把宗教多元主義成教義化了。所以外邦高等宗教也是到神那裏的正常之道。基督教只是特別之道。根據這樣的神學,羅馬教皇所到的地方就招待新教領導,還招待另外宗教領導試圖對話。

這樣主張的根本是巴特的神學。到巴特的時代重新地解釋預定教義,而不說傳統改革教會所說的神所揀選的百姓。借着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神抬高並尊貴人性本身,他選擇了全人類。上帝拋棄耶穌基督時,所有的人類都被拋棄了,並且把那耶穌基督從拋棄被揀選時候,全人類都被揀選了。所以,巴特的被選教義中沒有尖銳的對立,只有燦爛的光。全人類都能達到救恩。教會裏面的人和外面的人的差異只是一邊人借着傳播而明白已經得救的事實,另一邊人還不認識。見證福音不是宣佈,而應該用對話來叫他們明白。

巴特的這神學思想不僅影響了羅馬教會,而且也影響了新教。所以有些人這樣教導人:「另外異邦宗教,即高等宗教也有救恩,另外高等宗教也是向神之路。」羅馬教會和新教一起讓給他們神的美意,即只有靠耶穌基督是救世界之路,而認定其他宗教也是救恩之路,並各宗教之間進行對話。

傳教失敗不是另外也有向神之路的原因,而是沒有正確地傳福音的緣故。保羅說福音是神的大能、權柄,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所以,保羅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世界全部要使它福音化,而等待自己所在的時代主會降臨,並且想把自己所知的裏面天地都要福音化。外面也應該履行把福音傳到地極的主的命令。福音之道不是遺傳的,也不是繼承下來的。人出生時都自然出生。直到地極,並接着時代,,每個時代都要傳福音。

2.改革教會

教會的最根本是聖潔。改革教會把教會的本質放在信徒的內在的、屬靈的交通。所以教會一直是聖潔的。把信徒的聖潔的交通認為教會的本質的原因是因為與基督聯合。因着與基督聯合,就能建立教會,信徒進行交通。聖靈成就這事情。因為聖靈住在教會裏面,作與基督生命連接的工作,所以使信徒聖潔,信徒的聖潔的交通成為可能。與基督聯合而一個生命來生活,並被稱為神的子女。

一般都認為聖靈降臨那時刻開始成聖,但其實不是這樣。基督的聖潔是信徒聖潔,就這工作是聖靈所作的。聖靈作工使基督的聖潔與教會相聯結,而使信徒聖潔。之所以信徒聖潔,是因為基督的生命來到他裏面,教會聖潔的根本就是基督的聖潔。信徒所具有的聖潔是基督的聖潔。聖靈來到我們這裏,以與基督活着的同樣的生命而活,所以讓我們能給戰勝罪,而與基督的聖潔聯結。

基督不在空中作工,而是與話語一起作工。聖靈的工作是通過話語,與話語一起成就。所以教會只要通過話語從能存活下去。要把教會作真正的教會,並使聖靈居住,就應有正確的話語的宣佈。話語的宣佈就是教會的生命。教會作為神的子女的母親,能夠包容全時代、全信徒是因為有話語的宣佈。所以加爾文就反覆了西普里安(Cyprianus 約200-258年;早期教父)的『教會是信徒的母親,教會外面沒有救恩』這句話。這不是象羅馬教會一樣組織化的教會外面沒有救恩的意思來應用,他的意思是教會作為信徒的母親,一切信徒都來到教會接受神的話語的教導而活;只在教會裏面能與基督聯合,沒有與他聯結的就沒有救恩。因為沒有與基督的生命聯結。只要與基督聯合的人都屬於教會,並要到教會來接受神的話語的教導,而在自己裏面的基督的生命能夠存活,靈魂也得以成長。所以沒有與基督聯合,就沒有救恩。

信徒以話語來交通,才叫聖潔的交通。以話語交通時聖靈作工作。那裏就有話語的工作。沒有話語就只強調聖靈,最後還是回到體驗當中,與神秘主義,自由主義沒有區別。基督教不是無視體驗,其標準是話語,應按話語的標準解釋體驗,不應該以體驗來解釋話語並下結論。

改革教會的特徵的根本是話語的宣佈和信徒的交通(comm unio sanctorum)。從使徒時代開始有話語和勸勉、安慰,並彼此分享物質,特別是分享屬靈的恩賜。沒有這些就組織化體系佔優勢,組織會代替它,都由宗教熱心來佔滿。恩惠會減少,屬靈工作退步而成世俗化,而成為一個社教團體。沒有話語的聚集就會變成社教團體,只剩下儀式。缺乏話語教會就不能以教會而存在。沒有真理就不是基督的教會。新教的生命在於話語的宣佈上。所以擔任話語的牧師,應完全投入於話語的宣佈和話語的解釋中。宣佈話語的時候,信徒的生命甦醒、明白罪、悔改、心裏有喜樂和平安,應推動他們再次與基督的生命聯結,更進一步走進聖潔。


教會的屬性

拉丁語的使徒信經中有Credo unam ecclesiam sanctam catholicam ,即我信一個聖潔的天主教會。Una Sancta Catholica Ecclesia(一個聖潔的普遍教會)從這裏出現教會的統一性、聖潔性、普遍性。這屬性主要屬於無形教會。可是羅馬教會把這些決定性地認為是屬於有形教會的。

統一性

教會是以基督為首,在基督裏面合而為一,成為基督的身體。在這方面上,超過時代個場所,是一個教會(Una ecclesia)。個別教會是與唯一元首基督聯合,作與基督生命聯結的肢體被種在基督里,所以教會是一個,是神聖的基督的身體, 與基督成為一體、一骨的奧秘的共同體。所以,不能分開基督的身體一樣,基督的教會也不能分開。聖靈把基督和教會捆為一體。一切肢體因着聖靈的工作,被種在基督的身體上,絕不分立教會。這統一性在信仰告白和禮拜中出現。信仰告白是不能強迫地要求,應自願地、真實地告白信仰,違背意志的就是暴力。

羅馬教會把外部的可見的統一性為教會的統一性。以教皇為頂點其下面有分佈在世界的、作為組織體的教會,在這個角度上叫Catholic。

2.聖潔性(Holiness)

教會的最重要的、根本的特性就是聖潔性。羅馬教會把教會的聖潔性放在外面儀式和教導上,在教義、倫理和禮拜模範上談到聖潔。他們認為教會的聖潔就是這些的聖潔。

改革教會認為教會聖潔是因為基督聖潔。(Una Sancta)(一個聖潔的教會)是與基督的聖潔的生命聯結,以基督生命而活,所以是聖潔的。在這方面上基督和教會是一致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改革教會認為教會的聖潔在於信徒的聖化,因為都在基督裏面。聖靈把基督的聖潔帶到教會,並應用在我們身上,所以實際上雖然不聖潔,但原理上是都聖潔。信主重生的時候基督的聖潔來到我們這裏,這時聖靈不是獨自成就聖潔。先把基督的聖潔帶到教會裏面,然後聖靈作工把基督的聖潔的生命在我們當中應用,並成長。

聖潔就是離開罪,信耶穌以後成為新人,但舊人也常與我們同在。舊人和新人在時期上不能區分。叫舊人死,叫新人活的事是一直到死同時作下去的事。叫舊人死,而新人就活;因新人活了,舊人就死。舊人死去,回到新人的事情是因聖靈在話語的宣佈當中作工而形成的。與基督的聯合不是物理的聯合,而是人格的聯合。所以話語的宣佈持續下去的時候,才能夠得到基督的生命之供給,而繼續維持與主的人格的交通。因為是倫理性、道德性、屬靈的結合。所以得到話語的供給,新人才得以過新生。沒有話語就沒有聖靈的工作。話語的宣佈決定教會成為聖潔,和聖潔地存活下去。話語被宣佈時聖靈作工而產生。對罪的認識和與罪的鬥爭。話語沒有被宣佈時不會產生這些。保羅在哥羅西書12429中所說的一樣神的神秘的美意是在基督里成全完全人。直到這個程度應講道跟着。所以,加爾文經常強調純粹地宣佈話語。這就是加爾文與別的改革者不同的地方。

教會的聖潔是以話語的宣佈和勸懲而決定並維持。教會雖然在原理上聖潔,但實際上都不聖潔。所以教會應該常常努力成為聖潔教會失去聖潔性的話就不是教會。教會應直到最後努力很好地維持聖潔。為了維持聖潔而勸懲。教會的聖潔就是聖餐的聖潔。

為了保守聖餐的聖潔行使勸懲,在罪面前得平安是等於正面排斥基督的身體,是損毀教會的聖潔。不僅在倫理道德上,在教義上也是同樣。在倫理上不能行使勸懲,就在教義上也是不能行使勸懲。當然勸懲是外在的,是應該內心得到更新,作新人。在外表上的勸懲不是結束。所以應該有話語的宣佈。話語的宣佈決定教會的聖潔,維持聖潔。

聖潔的教會就是神的救恩工作的目標。他的救恩工作的目標就是得到聖潔的百姓。因為神是聖潔的,所以他願得到聖潔的百姓。神為了使他們聖潔從埃及救以色列後在西乃山與他們立了約,賜他們律法,使他們作為神的立約百姓過聖潔的生活。

出埃及記195-6「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利未記1145「我是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耶和華,要作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這些話語現在我們當中也適用的。為了使我們作聖潔的百姓,從世界中救了我們。主是聖潔的,所以教會也要聖潔。聖靈降臨是為了使他們作聖潔的百姓。聖潔的教會就是離開罪的教會,為了此事聖靈在教會作工,神不能到有罪的地方。若神充滿地來,就要完全地除掉罪。教會除掉罪,遠離罪,神才充滿地居住。末世中神在他所救贖的百姓當中充滿地居住。神在聖潔的百姓當中居住。這就是神工作的最後目標。

普遍性(catholicity

使徒信經拉丁語原本Credo una ecclesia sancta catholica apostolica(一個聖潔的使徒性公教會)catholica就是公,即普遍的意思。可是羅馬教會過分強調ecclesia catholica ,所以路得想除掉 Catholica ,而改成Gemeinde(共同體)。西方新教也是不用Catholic,而改成普遍教會(universal church)。我國使徒信經也是把ecclesia Catholica翻譯成公會,但實際上公教會才是正確的意思。公教會指的是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存在的完全的一個統一體,全時代,全信徒,全部包括形成一個統一體的普遍教會。

羅馬教會是以教皇為首,全世界都遍滿;沒有不存在的地方的教會是意義上叫Catholic。以教皇為頂點組織一體,遍佈在世界的外部性組織體。用這樣的教會的包括性主張教會的普遍性。當然,那樣的意義上因羅馬教會在歐洲、亞洲、南美、北美、非洲都存在。所以也可以說是Catholic。但真正的Catholic是因着基督的普遍性。

改革教會把教會的普遍性放在基督的普遍性上。從人類歷史的開始到尾,在地球上存在的人類種族全體都以基督為首時叫普遍教會。基督作為教會之首包括一切教會。所以與此聯結的教會是普遍的。把聯結在自己身體上的肢體,都用自己的身體包容,所以萬代,萬民都是一個教會。就這樣以基督的身體,與基督的生命聯結在一起的教會才是有機地聯結在一起的真正的普遍教會。基督的教會是與基督的生命聯結的又屬靈,又神聖的教會。所以可見的地上教會也不應該分離。若教會是一個教會,並聖潔的普遍教會,就教會是一個,不可能是兩個。分離教會就是分基督的身體一樣,是可憎的事。若無形教會是一個,就應努力持守合而為一。因着教會的統一性,教會全體上就一個教會。並且因着普遍性各教會也是全體上形成與基督聯合的完全的一個有機體。

基督的教會因着其普遍性,在人類歷史當中沒有不存在的時候。亞哈王時好象不存在教會一樣的時候也留下了七千名。7年患難時期也是教會在地上通過患難,直到基督的再臨,神把教會保持下去。那時,都包容主的百姓。其教會不僅包括地上的教會,而且也包括天上教會的普遍教會。那時因着神的創造和救贖會永遠讚美神。

教會的任務是在基督里讚美神的榮耀和恩惠,直到最後神做工作使敬拜神的教會存在這地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逼迫時也不要消滅。這就是神的護理。為了讚美神的事持續下去,神使教會一直存在,並通過教會救一切要救的人。看啟示錄上的天上禮拜就知道,天上的兩個主題就是創造和救贖的恩惠。所以不僅要讚美救贖,而且也要一起讚美創造工作。因為有創造,所以就有救贖。我們如果忽略神的創造,然而只強調拯救的話,容易誤解將創造看成為新的創造了。基督的救贖不是新創造,而是最初創造的恢復。所以救贖總是以創造為前提。神把保守並保存創造的祭司長的責任交給了萬民基督徒。現在是罪和咒詛的進行當中,而容易傷害創造,這時萬民正有保存創造的責任。

我們的禮拜應象天上禮拜,獻上感謝神的創造和他的救贖恩惠的讚美。在地上神也做工作,直到最後與天上的教會一樣。不要停止對神的創造和救贖恩惠的讚美。神安放教會讚美神之名,自己榮耀的心。好象教會不能存在似的艱難時期也保守了它,使它不要停止對神的讚美。

使徒性(Apostolicity

初期教會在尼西亞信經(The Nicene Creed)里第一次加上教會的使徒性(apostolica

所以,成為一個聖潔的使徒性的公教會,初期教會強調使徒性時表示繼承監督權。很多的異端分派奉監督權來工作,因此根據監督權的遠緣主張公教會和使徒性。

羅馬教會是特別地強調使徒性。羅馬教會主張的教會的根本特徵是在於使徒性。按羅馬教會的話,建立教會的主耶穌把教會建立權和主所具有的權柄、救贖的權柄和救恩的權柄賜給了彼得,而賜給彼得的權柄傳承給羅馬教皇了。所以主張羅馬教會是使徒性教會。教皇是直接繼承使徒性權威的人,繼承基督之權柄的神的唯一的地上代理人。但羅馬教會的這些主張沒有歷史證據。

彼得在羅馬死是事實,但在羅馬建立教會或把監督權賜給羅馬監督等是沒有證據。當然彼得在羅馬期間應該是幫助了教會。在羅馬不僅是一個教會。所以他也許幫助了其中一部分,但歷史上沒有彼得建立羅馬教會的證據。並且,若彼得主管羅馬教會,就按保羅的性格可以知道很可能不寫羅馬書。若彼得領導羅馬教會,為什麼保羅給他們寫信呢?羅馬教會認為初期教皇是彼得,但沒有可認定的根據。在歷史上或教會史上看彼得在羅馬殉教是事實。但沒有彼得建立羅馬教會的證據,也沒有任命自己的繼承人以後死的證據。但羅馬教會還是主張彼得的監督權被羅馬教皇繼承。英國教會(Anglican Church)也一樣,教會的使徒性放在監督的繼承權上。認為他們也是從羅馬教會分立的,所以也一樣繼承監督權。

當然我們不能是非彼得建立教會的特權。使徒們就是建立教會的人。最初因着使徒建立了教會。其中特別彼得是首使徒,是實際上建立教會的人,彼得在五旬節代表使徒講了道。當天悔改了三千多人,幾天後又五千名悔改了。所以教會增長為八千名以上,一萬名的教會。為了救贖和財政管理立了執事,實際地引導了教會。雖然使徒們都一起做了工作,但使教會成為真正的教會而打基礎的人就是彼得。呼應馬太福音16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盤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所說的主的話語彼得告白自己的信仰,同時建立教會的事情上彼得作了很大的工作。那以後與約翰一起作為教會的柱石。在鞏固基礎和指導的事情上作了決定性作用。(加29)那以後在耶路撒冷教會有了逼迫,彼得進了監獄。並借着天使奇蹟般地出獄,後來避開希律到別處(行1217)但不知道去了哪兒,那以後沒有介紹彼得的行跡。

15年以後彼得初次出現耶路撒冷使徒的公會議以前主的弟弟雅各指導耶路撒冷教會。所以彼得的權力大幅度地減弱了。加拉太書21114的話語也說明彼得權威的減弱。耶路撒冷公會議的決定不是因着彼得的權威而決定的,保羅也同樣如此。以雅各為首的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的雅各的門徒們來到安提阿主張讓外邦人遵守律法和福音引起的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決絕不了。決絕這問題的鑰匙在主的弟弟雅各權威下。彼得作了準備的工作,但雅各來決定了。雅各由於使徒們的意見,決定了外邦人也借着信心得救,而且律法不是得救的道路,而是立約的百姓的生活法則。這樣明明白白決定是使徒們的功勞,還是雅各對基督教作出的決定性的功勞。

彼得權威減弱中可以看出使徒性不是從彼得來的。使徒性教會的特性在於使徒性宣佈的繼承上。使徒所宣佈的耶穌基督的宣佈和權威,在他們死後與他們所宣佈的話語聯繫在一起。使徒性證據是基督的人格和工作。即十字架和復活就是使徒看過和聽過的全部。所以教會的使徒性在於使徒性證據的持續上。我們也是若宣佈基督的人格和工作,就繼承使徒權一樣,參與使徒性權威。


三、教會的各樣性格

1。戰鬥性教會和勝利性教會

戰鬥性教會

教會存留在地上時一直與罪和惡作鬥爭。因着教會的本性,與罪相接觸就排斥他,而與他鬥爭。聖潔首先在教會裏使使徒們斷絕罪。與罪的鬥爭表現是話語的宣佈和聖靈的工作。明白罪而悔改時候,若沒有話語的宣佈也不能成全。借着話語的宣佈,對罪和惡產生敏銳的感情和警惕心,也明白罪是什麼。借着律法的宣佈絕不引起悔改。借着福音才有可能。律法反而使人僵硬,誘發反感。應常常指示基督的血,借着基督的血被饒恕,使他們斷絕罪。神不是使舊人完全分離,而是通過繼續的鬥爭去掉他。所以常常需要鬥爭,並以前的罪的習性再次出現時,不是靠我的力量能斷絕,而是因着基督的血,十字架的恩典來斷絕。

經常以基督的名向他的血呼求,而能戰勝罪,並悔改。這樣的悔改才能被神悅納,並饒恕,單單羅列罪並不是悔改。靠我的力量是不能。我們的鬥爭總是向基督的血呼求,以基督的名求饒恕而被饒恕,從罪中改正過來。

五旬節派和阿明尼烏神學是接受第二個特別恩惠,即聖靈洗禮,就得以完全,達到完全的階段。並能付出完全的愛。衛斯理也認為對愛得以完全。但穿着肉身在地上生活的人中沒有完全聖化的人。象路得說的一樣用我們的手不能埋葬我們的舊人。我們是為我們的舊人挖墳墓的人。但我們不能自己埋葬我們自己。所以話語的宣佈應持續下去。在我們裏面罪經常作工。所以能除掉罪,脫掉舊人的話語的宣佈應持續下去。

重生以後與基督的生命聯繫在一起,而我們繼承了基督的聖潔。所以在原理上雖然聖潔,但實際上就不是。我們穿肉身時,不能完全脫掉罪和惡。所以即使在基督里成長為完全的人,但還是用神的話語教導並勸勉。教會的使命是造出聖潔的神的百姓。為造出在基督里完全的人,教會持續作鬥爭,直到最後。教會設立的根本也是因着話語的宣佈而設立,並教會維持聖潔,使教會成為教會的事情也是借着話語的宣佈而成就。所以改革教會總是強調解釋後宣佈的話語。真正宣佈話語時,進行聖化。但話語的宣佈減弱,罪就繁衍。對顯露的罪惡的勸懲有停止受餐,解除職分,最後出教。但現在沒有幾個勸懲的教會。若沒有勸懲就不是戰鬥性教會。無條件地以愛來覆蓋,就等於是辱罵基督的教會,使恩惠沒有以恩惠來顯明。神的法總是十字架之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十字架是神的愛,但與公義之法結合在一起的。以恩惠來越過公義,十字架就沒有地方站立。沒有十字架的悔改,不能被神悅納。所以是糟踏恩惠是辱罵基督。沒有勸懲,罪就繁衍,教會會拋棄聖潔。這樣就淪落於宗教團體或祝福宗教。祝福宗教沒有善惡是非。倫理性決定只在於聖經宗教。只說祝福就不能絕對地交託給倫理性神的旨意和要求上,只有豐裕和生產。

所以迦南宗教中焚燒子女獻給巴力神也不當作是罪。這是只在先知的眼中是可憎的。他們不管這樣可憎的罪惡,沒有罪的意識。我們應該恢復智力以後,再享受豐裕。所以祝福宗教與倫理無關,與完全獻身和全人格的順從無關。總是有雙方的給予和接受。所以祝福宗教沒有罪的概念。而且沒有倫理的深刻性。只強調祝福,勸懲就消失。只是接受豐裕和生產達到目標就可以。

在教會停止勸懲就不能勸懲社會。這樣教會就不能改變社會。只是關心個人,在社會中的事情是與教會無關,這就是直到現在的神根本主義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我們的全生活領域政治,經濟,軍事,勞動,工業文化學問等一切活動領域中按神的話語建立秩序。應正確地教導,按勞動得到代價的社會正義。應指點社會上的惡,阻止罪的習俗,應按聖經的教導使他們改正。

荷蘭的神學者A. Van Ruler主張十字架是政治的中心。十字架解決了罪惡。政治的根本就是除去惡和混沌,建立秩序。所以說十字架是政治的中心。神借着基督的救贖不僅在教會裏除掉罪,而且在教會以外的世界中也作抑制惡的工作。

為了抑制罪,建立神國,而建立的市民政府。政府抑制惡,主張善。所以能造出市民生活的環境。這樣百姓都開發神的創造。在末世,其結果都編入於神國,使創造主得榮耀。因為市民生活有保障,所以宣佈神國的福音。國家是教會的外部生活環境。國家與神話語的教導無關,要行使關於救贖工作的環境和百姓生存的事情。為了這些事情,建立了國家,政府。市民政府也是神國的服事者,其目標是神的國。政府不是撒旦的領域。那是路得的兩個王國理論造出來的罪惡。只有教會是屬於主的。國家,社會不是與基督無關。基督救贖以後,不僅是教會,國家也是都在基督的權勢之下。天地的一切權勢都歸於基督,在基督那裏有這權力。國家,社會成為基督的統治領域。所以神國的話語之法進入世界國家的統治中,而世界可以存留到基督再來。所以使十字架的全能行使在一般社會中,這就是基督徒的責任。教會對國家應按話語說明怎樣統治國家,教會有這樣的先知使命。使他們明白國家之首和教會之首是同樣的基督,使他們站在基督的權威下面。按其話語的教導,在神面前正確履行為神國的自己的責任。這樣神國被建立,並興旺。到末世國家也完全編入於基督的救贖之中,而結束教會和國家之分。在基督里形成有機統一的神國。在末世要完成的神國中,為神親自治理的完全的神國,神建立教會和國家,為神國服事。所以國家對教會的責任很重,但因國家不知道這事情,所以教會對國家的責任根本上更大。

勝利性教會

勝利性教會是再也沒有與罪鬥爭的教會。與罪的鬥爭結束,而終結痛苦與苦難的完全的教會。但在地上與罪的鬥爭而得勝利就是勝利教會。地上教會與罪鬥爭中看起來好象輸了,但神使他成為勝利的教會。靠我的力量雖然不行,但靠基督十字架寶血的權勢得勝,最終還是這樣成就。在這個方面地上教會也算是勝利教會,但實際上與罪的鬥爭完全結束的教會不是地上教會。指在天上的與罪的鬥爭不再進行的完全的教會叫勝利教會。

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

改革神學是因着選擇教義分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

無形教會

無形教會是從亞當開始,到最後被揀選的人類歷史最後出生的人為止,包括神的一切選民的教會。包括生存的現在基督徒和已經在天國的教會。所以是普遍教會。但把現在地上教會叫無形教會時是不是其意義,而是指真正重生後以神所揀選的百姓,與基督聯合的人們形成的教會。

與基督的聯合是神聖的聯合,所以不知道誰是真正重生而與基督聯合,被基督的靈支配的人。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叫無形教會。在宗教上過完全生活的人是因着宗教熱情和為填充宗教欲望而作的還是為什麼這樣做,這是用我們的肉眼不能識別。雖然知道一點,但這樣的分辨是由神來分辨。神沒有讓人判斷。選民是只有神知道。所以因着選擇教義,靠聖靈真正重生,與基督神聖地聯繫在一起的信徒來形成的教會叫無形教會。

在這裏區分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但不是兩個教會,只是一個普遍教會。重要的是那教會是真教會,還不是真教會。加爾文最終也比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更強調真教會。

有形教會是神國的設立機關和傳播機關。另一方面與神國一致。教會傳播神國,而召集了神國的百姓。所以把教會放在各國各族類當中,使他都包容,並交託聖靈和話語,使他作為神國的設立機關來工作。以聖靈的權勢傳福音時才能召集神國的百姓。神把神國的設立和擴張委託給教會。接受基督的十字架,作為真正與基督聯合的人,並作為神國的百姓而被揀選的神的百姓,都使他們屬於教會,在那裏被訓練而成長。所以地上的有形教會也是普遍教會。無形,有形教會也並不是兩個教會,而是只有一個教會。

有形教會

與基督聯合的人,他的信仰就自然地顯露出來。這就是信仰告白。信仰告白不是個別的,而是教會全體性地形成。教會把告白信仰的人都以基督徒來接受。通過信仰告白聚集成教會時,信仰是以行動來表現。所以是有形的。教會聚集,禮拜,讚美並交通,為了維持這些建立最小限度的組織。這樣顯露外面的就是有形教會。所以根據信徒的信仰告白和行為,在話語的宣佈和聖禮的執行,在外形組織和政治上教會成為有形的教會。最重要的是話語宣佈和聖禮執行並勸懲。所以有形教會若沒有組織就不能成立。這組織是與基督聯合的一個身體,所以需要有機體的組織。

作為有機體的教會和作為組織體的教會

這一區別只能用於有形的教會。

作為有機體的教會

基督徒不能作為個別的信徒而活,而是作為基督的教會而活。神以主基督的名召喚,種在基督的身上,形成神聖的基督的身體,從而形成教會。不是一個兩個的個別信徒聚集在一起互相聯結形成教會,而是從根本上與基督聯合,種在基督身上,從而成了一個身體,可以形成教會。從而教會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是一個身體。

在所有的團體或組織體中,沒有一個比身體更始有機體。使徒保羅說教會是基督的身子,信徒各作肢體(哥林多前書1227)。因為基督的教會都以基督的生命而活。所以形成基督有機的身體,互相平行地聯結,所以在信徒的交通,信仰告白,與罪的鬥爭當中表現為有機體和同一生命共同體。所以若罪入了教會,就不只是對犯了罪的人有影響,而是對整個教會都有影響。當然整個基督教都是一個教會,但每一個教會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以如果牧師,長老,執事,一般信徒犯了罪,就不只是對其當事人,而是對整個教會都有影響。因為教會全體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有機體。所以整個教會在一起與罪鬥爭。

罪入教會,會受到很多傷害,但不會解體和瓦解崩潰。因由基督的血救贖,由基督的生命成了有機體,所以即使罪入了教會,受到傷害,那教會也不會消失。當然也有這樣的教會,但那種教會不是與基督的生命聯結的基督的身體,而是宗教團體。

作為組織體的教會

因教會與基督的垂直聯合,所以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就可以進行信徒間的平行的交通,所以這有機體表現為組織體。因為這樣的有機體的形成需要組織。組織必須能夠連結所有與基督的生命連結的所有生命。讓所有的信徒都參與這個交通。組織必須最小化,必須是全體都能參與的有生命力的活動體。讓交通活起來是牧師的責任。

組織過多會減弱恩惠。組織必須是最小化的,有機的連結,保障教會的自由。教會本來是自由相聚的地方。如果過多地束縛在組織上,則很難進行基督徒的正常的生活,恩惠消失。一個人不適合多個職分。身體疲憊有悖於神遵守安息日的法則。主日應該是禮拜和安息的共同完成。活動過多,有時也有助於信徒成長,但很容易轉變成宗教活動和熱情。教會過於龐大,變為教區化,則喪失了信徒間的交通。應該去附近的教會,留在地域的教會。教會汽車在主日應該休息。連主日都工作是不好的。重點應該是安息和禮拜。「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子,奴僕,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作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有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20811

唱詩班也是,因外面都成了神的祭司長百姓。所有全體教會應一起讚美神。在舊約教會中,只有利未支派的祭司長能參加唱詩班。宗教改革前在西方教會只有唱詩班能讚美;宗教改革以後擴張到一般信徒。但為了防止觀看加爾文取消了唱詩班。羅馬教會由只有唱詩班讚美到第二梵帝岡公會議(19621965)以後,禮拜規範變為一般信徒也都讚美。我國到1970年代才完成這件事情。改革教會沒有唱詩班的傳統。作為神的祭司長都一起讚美。唱詩班不能完成完全的安息。而且不能將唱詩班和長老席單獨設置造成二重構造。基督徒都是「貴族」。不能設置特別的貴族。

教會的職分是事奉的職分。一個人兼任幾個就難以事奉。教會的職分應按所受的恩賜分別擔當,不足之處應互相補充。因為受了恩惠,主的教會是為建立主的身體的事奉的職務。基督作為事奉者事奉而建立了教會。所以,教會的職分都是事奉的權威,是因神的話語和恩賜的權威,而不是在世上左右的那種權勢。教會的職分,事奉是其根本。為了這事奉,教會為了交通和救濟,傳道和行善而建立組織;教會的組織都應以事奉的職責最小化組織。

基督的教會是一個身體,所以信徒的交通是很重要的。通過交通,為了相互的信仰成長,將各自的恩惠分享。互相安慰,激勵。為了在遇見困難的時候不失望而讓信心成長,而相互分享基督的愛。用基督的一個身體,互相照顧軟弱的肢體,一同參與基督救贖的恩惠。通過交通達成信仰的生命共同體。所以教會不僅要交通,而且還一定要救濟。互相分擔重擔,分享各自享有的東西。神的國包括屬靈的和物質的,教會外的救濟也一定要進行。

教會第一位的任務是傳道。整個教會都要成為傳道的教會。教會的方向必須一向是傳道。不能強行帶到教會,讓其加入,被組織束縛,以增加數目來確保自己的權威是不對的。以基督的生命聯結的生命體所組成的教會,儘管數目小,但卻能做好事情。必須是信了耶穌得到重生加入教會,自發地形成信仰告白和信仰行為。強行帶到教會進行登記是羅馬教會的方式。一旦進入了教會,教會就會負責拯救,所以就放心。這樣的方式沒有了得救的喜樂,沒有用真盼望和能力事奉神。傳道必須與聖靈的作工聯繫在一起。牧師作為話語的事奉者謙卑地好好準備話語,讓人們成為基督徒。要讓人成為穿着基督的形象的神聖的神的百姓。這時牧師最大的責任。講道和教育是牧師的兩大職責。不僅講道,教育也要由牧師負責才能做好。主日學校教育也必須由牧師負責。

牧師是話語的事奉者。他因為宣佈了神的話語也受權威和尊敬。祝福亦由當天講道的牧師根據講道的話語的權威來祝福。不是因為舉手祝福而受尊敬。因其宣佈了話語,因為那話語才受權威和尊敬。是作為話語的事奉者的權柄。講道是有關人格的事情。因此講道者的聖化是重要的。若按話語生活,信徒就接受這話語。而且在按神的話語生活的時候,牧師也有了屬靈的眼。可以正確地勸解信徒。並不是左右信徒,教會總是長老體制,討論體制。

各個時代的教會

教會從伊甸園開始,持續到這個世界的末日。神從人類歷史的開始到結束將稱頌神的榮耀和德的百姓存留到這個地上。神為了自己的榮耀進行了創造,特別為了讚美自己的名而造了人。為了這個使命產生了教會。所以在似乎那裏都沒有神的百姓的時候,再怎樣微不足道,神也將自己的百姓留在這個地上。為了教會的保留的神的美意直到世界末日。當敵基督掌管世界,事奉神被原則性地封鎖和困難的時候,仍舊會有告白主耶穌為信仰講道的人,教會也會一直存在。世代論認為主耶穌再來之前的混亂前教會被廢止升天,地上只有不信者,但教會一直存在於整個人類歷史的存續期間,讚美神,敬拜神。

神一開始計劃將全部的創造作為自己的國,但因罪的墮落,就採用計劃的形態讓人類回到他身邊。從人類歷史開始的影子形態的教會建立實體的教會。所以教會經歷了多種階段的形式。

族長時代的教會

在伊甸園,亞當和夏娃是讚美神的教會。亞當被立為神的祭司長讚美和敬拜神。墮落以後似乎是亞當召集家族進行了家庭禮拜。從改隱和亞伯獻祭可推斷從其父亞當那裏學了祭祀的方法。在洪水的時代,存留在挪亞的家庭,他們8名家族就是全部人類,是神教會的全部。

其後選擇了亞伯拉罕以後,區別了亞伯拉罕的家族,使他成為神特殊的百姓。不只是亞伯拉罕的家族,聯僕人都一起參加了祭祀。族長時代的教會在敬虔的家庭表現得很好,亞伯拉罕的家庭是最優秀的教會。

神恢復起初的立約關係,所以為了最終使人類恢復與自己的交通關係,剛開始就便教會以家族或種族為單位建立。不使宗教變成個人的事情。被創造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神和人的交流關係,即宗教的問題。人類歷史從與神的關係的設定,即作為同伴的關係的設定開始。這一神人關係就是人類歷史運轉的軸。因神建立了家庭,所以人類歷史從家庭開始並進行。小家庭產出了生命,成了形成社會的出發點,基盤和核心。從家庭開始了人類歷史的全部。

所以教會存續在家庭中表明事奉神這一生命最基本的事情並不是一個人的私事,而是全家族,全社會的事情。祭司長雖然是家長,但一向是由女人準備並介入事奉人的活動。沒有女人的共同參與,宗教就不成立。家庭被破壞,就不能好好進行事奉神的活動。家庭要努力使社會抑制罪,使其成為事奉神的共同體。不應讓不信的人毀謗事奉神的事情。如果不能低檔社會的惡,則個人要滅亡,家庭要滅亡,那個社會要滅亡。把宗教變成私事是因為根本主義的影響。要讓全社會按照神的話語的法和權柄來運轉。不是當成一個宗教進行禮拜行為和儀式,而是全社會的事情。當然因為禮拜行為是事奉神的事情,共同滿足人類最深層的宗教要求,因而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不僅是個人的敬虔,讓全社會成為神的國更是宗教的事情。

摩西時代的教會

出埃及後,神與以色列立了約,以色列被組織為一個國家,形成了神的教會。以色列形成了國家教會,教會以國家的形態存留。教會 也不能離開國家而存在。外國人只有入了國籍,才能參加教會。國家的範圍和教會的範圍其外形是一致的。這種情況下國家的存在只有在教會作為教會存在時是可能的。耶和華的宗教不能存在的時候國家也不能存在。教會離開國家不能存留。教會和國家從外表來看是統一的。但實際上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教會和國家的範疇是不一致的。教會嚴重墮落時,即耶羅波安的時候,亞哈斯的時候,瑪拿西的時候國家的範圍也縮小了。教會復興時國家才能存在,發展。在當今的世俗化和普遍化的教會中,也是同樣。只有當教會復興時社會才能興盛。

這個禮拜的最高體現是在耶路撒冷的中央聖所進行的禮拜。關於從何時起在一個聖所作禮拜,舊約學者之間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在一個地點即耶路撒冷的聖所作禮拜是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以後的事情,由此推論在這以前也是在耶路撒冷禮拜,並記錄到聖經里的。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在建造耶路撒冷聖殿之前是在神的約櫃所在之處禮拜。即使是在約櫃所在之處,也去示羅,拉瑪,伯特利,巡禮者們巡迴作禮拜。

所羅門是在建造完耶路撒冷聖殿之後,建造自己的宮殿的。從構造和距離來看,耶路撒冷聖殿是以大衛王朝的聖殿即禮拜所的形式建成的。這有重要的救贖史上的意義。給大衛顯現了彌賽亞國度的開端,有借着預先顯示彌賽亞國度,使禮拜的中心一直在預表着彌賽亞王的大衛王朝,而且一直持續。因此一直在中央聖所進行禮拜,以事奉神,等待彌賽亞的降臨。

但在耶羅波安分裂國家以後,他就在伯特利建立了祭壇。不允許百姓到耶路撒冷的聖殿禮拜。因為要去耶路撒冷的聖殿,就必須經過大衛王朝土地,這樣百姓的心必然會轉向大衛王朝。但是有些舊約學者,錯誤地理解這一事件,而認為在約西亞宗教改革以後,才在一個聖所進行禮拜的。

舊約教會的禮拜較長,且有詳細的規定。舊約教會裏儀式和禮法多是因為舊約教會是神所啟示的宗教。受敬拜的神已定好的禮拜的模式。所以那麼細緻,且較長。這是為了聖靈降臨之前將百姓分別為聖。但是單憑那些儀式和禮法,不能使心靈得到潔淨。這只是外在的,原則上的聖潔。因此,學新約的角度來看,這些是束縛舊約時代的人的。因為是聖靈降臨之前,所以還沒有自由。即使是現在,用律法束縛百姓,剝奪自由是錯誤的。對於新約百姓來說律法不是救贖之路,而是持守新約的聖潔的新約百姓的生活準則和規範。但其要求也不是憑百姓的力量而是憑聖靈的力量成就。

新約時代的教會

由於五旬節聖靈降臨,舊約時代的影子般的教會變成了實體。由耶穌基督的救贖,成就了神的救恩,使借着基督的寶血被救贖的百姓成立了基督的教會。成為了脫離律法束縛的憑聖靈引導而存活的教會。儀式化的禮拜變成了神聖的禮拜。由此國家教會也變成了普遍教會。

因除去了民族差異,神成就了救贖的普遍化。所以舊約的國家教會在被虜後進入了分散階段,為救贖的普遍化奠定了基礎。但是起初,初期教會並不想越過自己的國界。因此神使耶路撒冷有了逼迫,時原想停留在以色列境內的教會成了世界教會,宣教教會。使僅局限於以色列的教會,脫離國家組織,成為獨立的組織,進而向全世界擴大。因此,教會的範圍不是根國家一致,而是比國家的範圍大。耶穌基督的國度是宇宙中的王國,他存在於所有的民族之中。因此教會和國家的關係比以色列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由於基督的教會存在於國家之中,因此國家是教會存在的外在土壤和環境。但國家也跟教會一樣,也在基督的統治之下。

從創造之初開始,神的工作的目標就是他的國。神起初就要使所有他所創造的都歸於他的國。但因人的墮落才通過教會來建立自己的國,並使之擴張。神用自己的獨生子救贖了世界;以救主耶穌基督的名呼召世人進入救恩;使信其名的人成為基督徒,並使他們成為神的百姓,即成為基督的教會。神以耶穌基督的名呼召世人成為教會,也因神把世人呼召到教會,使人除了耶穌基督沒有辦法到神面前去。

所以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都使其有了教會。只要宣教繼續進行,就不能只是地方教會,而是福音傳到所有的民族,只要是有人類的地方,無論何處都會建立起神的教會。雖然現在外在來看,教會跟神的國不一致,但是教會是神國的開始,也是神國的中心。最終,當教會和人類社會的外在一致時,教會就變成神的國,不再以教會的形式存留。在完全成就的神的國里,結束了教會和國家的區分。在宇宙的創造者,救主基督里實現一致。那時,神就成就了他的救贖的目的,在神的國神親自掌王權統治萬民。

教會的標誌:或具有特點的標記

辨別一個教會的真假的標準,使教會成為真正的教會的基本特徵有三個。就是話語的傳講,聖禮的執行和勸懲。

話語的傳講

教會靠話語的傳講而產生,生存,成長。教會產生的根本即神的話語是神的全經綸,神的愛,以及因神的愛而賜下的耶穌基督的人格,生平和工作。為將其宣佈為神的救贖,也就產生了教會。教會的產生是由宣佈耶穌基督的人格和工作,即使徒性見證成就的。其見證在使徒行傳有記載。(參考使徒行傳2章)通過彼得的講道聖靈降臨其中,人們悔改,成為了基督的教會。人們悔改歸向主後不是信主的個體,而是形成了基督的教會。不僅是在產生的初期,在教會存續,成長的過程中也要繼續這樣的傳播和真實的見證。成為真正的教會的途徑就是對耶穌基督的人格和工作的正確的見證。如果這個見證失去力量,教會就會後退,失去力量。沒有作為實體的見證,就會有別的進入教會。世上的事,祝福,強迫索取奉獻,社會正義等。當然也要傳講社會正義,但應該依靠福音,用福音的權力,從神的國度的觀點處理社會問題。

講道決定着教會的一切。在教會裏話語的傳講是阿拉法和俄梅嘎。通過話語的傳講使教會開始,進行,成長直至天國。通過講道使人們信主,成為一個新人,成為基督徒。進天國是講道者的特權和榮耀。因此,沒有比話語的權力更大的權力。世上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人類。只有福音的宣佈才能改變人類。因為話語中有基督,有生命在作工。福音是神的救贖世界的能力和權勢。

因此,只要信實地傳講福音,就會成就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因為是依靠神的能力作工,因此心裏解決了罪的問題,得享平安和喜樂。如果講道正確,在禮拜中就會成就悔改和稱義。沒有悔改是因為沒有真正傳講好話語。只要話語被傳講出來,就必定會結果子。舊約先知的特點是當神的話語被宣佈時或宣佈之後,事情按着神的話語進展,成就了。正如說從耶和華口裏發出的話語不會落空。在今天也是同樣的。耶穌基督的福音只要被宣佈,就必定按其所講進行。人們變化成為新人,與罪鬥爭,成為基督徒。如果人們不能成為基督徒,不能成長,就說明講道中有問題。應該正確傳講福音和神國的道。使神的國在教會中成就。應該總是脫去舊人,成為新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得間神,並因此生命里充滿喜樂和平安。宗教改革以後,革新教會的禮拜的中心是話語的傳講。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間一直舉行彌撒的羅馬教會在第二梵帝岡公會中改定禮拜的典範之後,從以彌撒為中心回到了話語傳講和講論。

正確傳講神的福音就是使徒們的繼承者,繼承使徒性宣佈,所以成為使徒性教會。使徒性教會不是讓使徒繼承使徒的繼承權,而是繼承使徒宣佈,成為使徒教會。宣佈福音讓更多的人成為神國里的百姓,這是傳道者的榮耀和特權。這需要使徒性見證的佈道,佈道總是與其有聯繫。正確見證耶穌基督救贖的道,正確教會上帝的全救贖工作的經綸。

2.聖餐的正確執行

聖餐的含義及宣佈

基督的死成全了我們的救贖,並成全了與基督合而為一。基督撕碎了自己的皮肉,流了血,釘死在十字架上,因而救贖了我們,我們的得救是與基督的死息息相關的。因此,聖餐舉行之前必須用神的話語來宣佈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實。能正確地執行聖餐,教會就會得成全。聖餐是神賜給我們的恩惠,聖餐是什麼?為什麼執行?能正確地宣佈並傳達,聖靈會從中作工並賜恩惠。歸根結蒂沒有神的話語的聖餐是死的,毫無意義的。

基督教是聽的宗教。看之前先聽,接着看。法國新派教會的一般信徒,有是一位著名的神學家,社會學教授,曾擔任過市長並發表了很多著作的Jacques Elull寫的書「Apocalypse」(啟示錄)中說過「看之前和看之後必須話語相隨相約」。佈道時先講聖餐的含義,聖餐之前讀有關的經文來說明宣佈救贖的事實,然後按照話語執行聖餐。「我掰的這餅(杯)是我主耶穌基督為了完全救贖我們所流(撕裂)的他的身體(血),憑信心接收並吃(喝)這餅(杯),以此來紀念主為救贖我們撕裂自己的身體(流了血)」。

回想主的最後晚餐,沒有一件比這個更充滿恩惠的事。主為了救我釘死在十字架上,以餅來代替撕碎了的身體吃,以葡萄酒來代替所流的血喝,以此來可以確保我的得救。血不是白白流掉的,而是為了救贖流的,還有為了救贖,被撕碎了的身體,這就是救贖。不是一件故事,為什麼流了血,我們應該做使徒性的宣佈,還有應紀念回顧因着主的寶血得救的那時。基督在十字架上釘死和復活都是為了救贖我,所以憑着信心接收的聖餐,吃餅就是吃主的身體,喝葡萄酒是喝主的寶血。確信並紀念基督為救贖我們而流血死去,從而我們可以憑感官來感覺認定我們得救了。這種信心不僅僅是新耶穌後得救事奉主,而且與基督合而為一,成為一體了。隨着新生命的逐漸成長,這種一體化的結合更加緊密。施洗也是同樣道理,但聖餐更加強調了與基督的結合。因此教會正確地說明聖餐的含義,按照話語執行聖餐。聖餐中必須相隨神話語的宣佈。特別是強調「憑着信心接收」。若不然餅和葡萄酒僅僅在口頭上成為主的身體和血。餅是有酵病或無酵餅比香甜的蛋糕好。蛋糕會減少對主身體的想法。無酵餅有點硬,可以嚼硬的皮肉想像主的苦難,想着主的身體,而且心裏想着神的話語。

餅是牧師在會眾面前當場掰餅為好。我們都與基督垂直地聯結在一起。水平方向成為一個有機體。在主裏面一體,一個肢體,一樣的血,所以在一個餅,一個杯中分享為好。可以確認並強調與基督是一體,同樣的血相關的兄弟姐妹。主在最後晚餐中也掰了一個餅,轉了一杯酒。最初教會也如此做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13節中同喝一杯酒比喻為飲於一位聖靈。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所以大家同喝一杯酒。一同參與是表示一起吃喝。我們按傳流習慣,講究衛生各自拿一小杯來喝是比較乾淨的,但同喝一杯酒可以強調成為一體。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合適的講衛生方法。

因為教會全體參與主的身體,主的血,所以保守聖餐的聖潔也等於保守教會的聖潔。勸懲最終也是為了守聖餐的聖潔。加爾文也為了這個以自己的性命來做了鬥爭。

聖餐在教會中由教會組織來執行

聖餐在教會中由教會組織來執行,是信仰告白的行為。

信仰告白可以體現教會。在信仰告白的行為中表現出來的那些已聚集成了教會。聖餐是紀念並參與基督身體的撕碎。因此產生了教會,教會應全體形式參與聖餐。不是私事,而是教會全體應參與的公事。所以公教會禮拜時,上帝揀選的百姓聚集的教會面前做信仰告白。聖餐執行之前必須有悔改禱告,同時有信仰告白。是為了明確這事為什麼成全。聖餐是到主身體的參與,所以必須有信仰告白,罪的悔改,然後參與,以此來守聖餐的聖潔。教會全體參與到主的身體中,守聖餐的聖潔也是守教會的聖潔。

洗禮也一樣。在立約的百姓聚集的教會,在他們面前正式進行儀式,從而成為信仰告白者。因為表明從屬這個世界回到神那裏作為神的子女屬耶穌基督。所以見證他的信仰告白的證人必須是作為立約共同體的自己的教徒。而且因為是接納到自己的教會。所以應在教會面前進行,讓教會全體都知道他是這個教會的正式信徒,從而形成一個身體。

在進行信仰告白時,往往問ООО是否相信聖經的話語全部是沒有錯誤的神的話語;但這只是將羅馬教會的內容按改革後的新教形式換了一下;因為也不知道信徒什麼時候讀完的聖經,何時知道了聖經,就讓他相信聖經是正確無誤的神的話語?羅馬教會把教會當成真理的報告,所以教會教的就是正確的。教會所教的就信成是真理;所以不管知道或不知道都認為是信的。所以是內包式信仰fidesimplicita。

信仰告白應該問「ООО是否相信自己在神面前是罪人,等待罪的是永恆的喪失和死亡之外一無所有… …,是否信耶穌基督為ООО的唯一的主和救主?」這才是信仰告白,這才是信仰耶穌。在受洗禮的時候,應該明明白白地教給他什麼是信耶穌。

聖禮的執行也是由被立宣佈神的話語的牧師根據話語的權柄來恰當地進行。並不是因為牧師享有什麼特權而施行聖禮,而是因被立宣佈話語,是為了宣佈話語和教授傳達制定聖禮的設立之法。

但羅馬教會,修女和一般信徒也能施行聖禮。在羅馬教會聖禮是所以恩惠的必經之路。拯救被委託在教會,所以教會通過聖禮典分配拯救。因他們擁有這樣的聖禮觀,所以沒有聖禮而死的就不能得救。如果這人行了善,則有可能去煉獄。所以只有受洗才能得救,只有領受聖餐才能罪蒙赦免。所以臨終前必須是神父去。但着急的時候,一般信徒或誰都可以施行;不是在正式禮拜執行,而是由個人的隨便在哪裏,在醫院也可以執行;因如果不這樣,就不能得救。

能夠參加聖禮的是告白了信仰的信徒。幼兒洗禮是因父母的信仰而受的。洗禮和聖餐由以自己的名告白了信仰的人共同參與。所以對信徒和其子女施行聖禮,犯罪的和不信的應除外。如果沒有認罪悔改而參加聖餐,則按使徒保羅所說,罪就要凝固。(哥前11:27)即使不是正式顯露的罪,如果良心不安,則不應參加。聖餐前必須要悔改,自發地告白信仰。聖餐是參與主的身體,所以若不悔改,而讓罪人參與,則是干犯了主的身子。所以,勸懲最終也是為了堅守聖餐的神聖。

聖禮雖然是基督恩惠來臨的途徑,又是恩惠的方式。但如果聖禮進行太多,則成了習慣,沒有了感動。我認為一年四次左右是比較好的。但如果信徒信實地傳播福音,按照神的話語生活,則大大加快信徒的成長速度。所以多進行也會有好處。初期教會每周都有聖餐,每次相聚都有聖餐。

在繁忙的時候,就可以不同時進行洗禮和聖餐。讓受洗的人準備聖餐也是有好處的。聖餐在一個星期後的夜間禮拜時進行比較好。主基督也是夜裏進行了晚餐。所以回想主的晚餐進行晚餐,不會再有比這更充滿恩惠的事情。

3.勸懲的信實的施行

勸懲不僅是為堅守教會的神聖,也是為聖餐的神聖而實行。教會的根本特徵就是神聖。地上教會仍舊是戰鬥的教會,所以為教會的神聖,勸懲是必須的。

我們雖從罪的根脫離,與罪鬥爭;但既然有了肉身,與從前聯結,就很有回到舊人的傾向。到死為止,誰也不能脫離罪的誘惑和衝動。但不能認為因人軟弱,有可能這樣而安慰自己就算完了。基督徒到死為止,要與罪進行鬥爭到底。教會在地上就是戰鬥教會,所以必須積極與罪進行鬥爭。因教會還沒有完成完全的聖化,有可能會存在失誤和脫離。但基督徒是新的存在,所以應按基督的法,新的法生活。這就是基督的法。如果不這樣,回到原來的舊法則不是新的存在,而是舊的存在。

一般認為勸懲是倫理方面的,但基督教是倫理和真理絕不分離的宗教。基督教真理就是倫理。真理就應按真理生活。基督教是倫理和教義,教訓並未分離的實踐的宗教。所以若不能勸懲倫理的問題,則產生教義的問題也不能勸懲。勸懲在教會的生命中是必須的。為了堅守教會的神聖即倫理的神聖與教義的純粹性,勸懲是必須的。

但不是只有有了勸懲才成了教會。正確宣佈神的話語,則勸懲就自動形成了。聖靈通過被宣佈的話語指示罪,感動其在完全的路上生活,使其與罪鬥爭。所以,適當的講道並不能使人與罪鬥爭。聖化的生活需要正確的話語的宣佈,需要宣佈神的話語者自身的聖化。

帶利希(18861965)說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改革教會。因其強調倫理和完全。路得教會不強調勸懲,一向強調稱義。所以轉來轉去還是在那個位置。罪蒙赦免,和睦喜樂以後到的位置仍舊是那個位置。

加爾文也是雖然以稱義為基礎,但以與基督聯合作為稱義的根據。他也象路得一樣,救贖的程序沒有從稱義開始,而是以在耶穌基督的名呼召時與基督聯合為開端和基礎。因此改革後的教會最強調聖化和倫理,並強調長成基督的形象。由正確的教義,正確的神學,產生倫理。康德將出於責任感而行的稱為倫理。其行動是倫理性的。當時完全的是出於責任感而行的。所以明確提示了當行的規範。但是在教會中,如果把所有的都附加於恩典之上,就連康德的自律的層次都沒有達到。因把所有的都附加於恩典之上,所以連正常人應達到的水平也達不到。

現在教會沒有勸懲,如果神的話語和自己的理解發生衝突,就偏向於自己的理解。如果不設立神的法,教會就會產生弊病,沒有善惡意識。教會若想成為真正的教會就必須有勸懲,那麼,牧師就應首先走上聖化之路。講道中若沒有聖化,就沒有與罪鬥爭,靈命成長的恩典。聖禮如果沒有聖化,而執行,那麼這種聖禮是可憎的。除了悔改沒有通向神的路。如果沒有脫去舊人,沒有成為以耶穌基督的形象被造的人,傳講聖靈的能力,就等於是和尚念經。話語的事奉者是脫去舊人,成為新人之人。在這之前是不能期待聖靈的顯現和能力產生。

勸懲時先勸他悔改,然後停止受餐,最後出教的順序來實行。接受了受餐停止,就應解除職分。停止受餐就意味着不能分享主的身體。是不合乎肢體的宣佈。所以使他不要行使職務而解除職分。教會的特性是聖潔。其中最聖潔的是聖餐。聖餐就是參與主的身體。所以應合乎聖餐的人參與,並進行勸懲不要犯罪。墮落的人參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