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瑪利亞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book.png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中文版維基百科聖母瑪利亞,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聖母瑪利亞(英文:Blessed Virgin Mary),《聖經》新約和《古蘭經》裏耶穌(爾薩)的生母,她的名字מרים(Maryām)在亞蘭文就是「苦澀」的意思,而漢語的《古蘭經》中翻譯為「麥爾彥」,景教翻譯為末艷。大多數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認為,新約稱瑪利亞還是處女時受聖靈感應而懷孕。瑪利亞的丈夫名叫約瑟


神學觀點

東正教與天主教觀點

東正教天主教認為瑪利亞是上帝特別為誕生耶穌而派到人間的,所以她是無罪之身,不同於其他凡人,天主教也因此認為她升天后成為中保聖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神學家盧德維格·奧脫(Ludwig Ott)認為瑪利亞是人類服從的代表,和夏娃是剛好相反的象徵,他同時認為加納婚宴的故事可以支持靠瑪利亞代禱的觀點。

公元5世紀時,在以弗所公會議上,聶斯脫里派受到批判,其主要學者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脫里主張耶穌的兩性區分,而瑪利亞只是「基督之母」,認定「天主之母」的稱謂等同是付予瑪利亞神性。而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主張耶穌的兩性合一,其神性滲透人性,而瑪利亞生了整個基督,認定瑪利亞被稱為「天主之母」是合理而且不能避免。結果,聶斯脫里派被宣判為異端並受到壓制。隨後在迦克墩公會議上,得出的結論整合了兩派神學的觀點。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東方亞述教會大公牧首瑪·丁克哈四世簽署了《共同聲明》,教廷放棄以弗所公會議的裁決,並且支持兩項東方亞述教會慣用的稱呼,「基督之母」或是「我們上帝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


基督新教觀點

新教教會基本上只認可瑪利亞為耶穌在地上時的生母,這種觀點自以弗所公會議時已經遭到亞歷山大宗主教區利羅的強烈反對。不過新教的看法比較相近東方亞述教會所支持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的論述。幾乎新教教會不接受天主教關於瑪利亞無罪之身可以作為中保的說法,並而連帶否認她具有無罪之身。然而新教信徒認為她具有虔誠的美德,受到上帝特別的喜愛,稱讚她是「蒙大恩的女子」,可以與上帝同在,是「大有福氣的」(路加福音 1:28,42; 11:27),也接受其「有福的童貞女馬利亞」這一稱號。有些教會稱她為「聖馬利亞」,亦視她是一位聖徒,但不會稱她為聖母。


「敬禮」或是「崇拜」?

「敬禮」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約出現於四世紀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異教文化進入教會,對多神的崇拜及超自然能力的追求進入了教會。在這樣的風氣之下,一般人認為聖人的遺物可以助人病得痊癒、可以趕鬼驅魔、可以偵察案情、免除災難等。起初是被教會視為最高尚的童貞女,然而在第四世紀之前,已出現一個信條:即是馬利亞生基督後仍終身為童女之說。奧古斯丁並未將她列為罪人。安波羅修則視她為第二夏娃

基督新教信徒和部分非基督徒認為天主教會儀式對瑪利亞表達了一種「崇拜」的態度。由於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認為,「崇拜」這個詞只可用於對上帝敬拜,所以也有天主教信徒認為,少數基督新教的信徒認為天主教崇拜聖母是對天主教信仰的攻擊。傳統上,天主教會反對使用崇拜這個詞來描述對聖母的態度,他們使用「恭敬」或「敬禮」這兩個詞。


歷史

按照現今天主教會的說法,1世紀時,瑪利亞的地位已受到特別的重視,他們認為的證據是約翰福音19:26-27,耶穌將自己的母親託付給使徒約翰,天主教會認為他代表了全體信徒。當時並沒有文獻或證據顯示早期基督徒向瑪利亞禱告,但瑪利亞在教會成立之初已和門徒一起禱告(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1:14)。在431年,以弗所公會議時,會議決定將瑪利亞確定為「天主之母」。自此之後,圍繞着聖母瑪利亞的各種敬禮(天主教反對向任何天主之外的宗教人物使用「崇拜」一詞)儀式成為東正教和天主教的重要教條。1495年,以瑪利亞作為祈禱對象的玫瑰經(聖母連禱)獲得教宗歷山六世的承認,對瑪利亞的敬禮儀式和活動達到一個高潮。但在宗教改革時,基督新教並不認可此信條為新教教義,大部分新教教會反對「中保聖人」的觀念。

聖經中瑪利亞的形象

啟示錄

「身披太陽,腳踏月亮」

路加福音

瑪利亞的象徵

植物

可以象徵瑪利亞的植物少說有20種以上,比較常見的有象徵了聖母的純潔的百合,鳶尾,銀蓮花,雪花蓮,象徵謙卑的紫羅蘭,還有雛菊,扁桃,蝴蝶花,桃金娘,以及「聖母的鈴鐺」風鈴草,「聖母的眼淚」鈴蘭,「聖母的手套」毛地黃,「聖母的鞋子」縷斗菜,「聖母的金子」金盞草,「聖母的果實」草莓,「聖母的悲傷」蒲公英等等。 與聖母敬禮聯繫最為緊密的是玫瑰,瑪利亞有時被稱為「玫瑰聖母」,也有人說象徵聖母的是無刺的玫瑰。

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瑪利亞

玫瑰經

在天主教傳統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祈禱方式,稱為玫瑰經祈禱,就是通過默想耶穌和聖母一生的十五件重大事件來達到默想和淨化目的。教宗庇護九世曾經說玫瑰經是教會最富有的寶藏。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多次表示他個人的經歷中,玫瑰經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

玫瑰經於15世紀成形,1495年得到羅馬教廷承認。核心的形式部份包括各由一遍天主經、十遍聖母經及一遍聖三光榮經所組成的每端奧跡。傳統玫瑰經所紀念的奧跡共有十五項,分為「歡喜五端」(聖母領報、聖母往見聖婦依撒伯爾、吾主耶穌基督誕生、聖母獻耶穌於主殿、耶穌十二齡講道)、「痛苦五端」(耶穌山園祈禱、耶穌系受鞭笞、耶穌受刺冠之苦辱、耶穌負十字架陟山受死、耶穌被釘十字架上死)及「榮福五端」(耶穌復活、耶穌升天、聖神降臨、聖母蒙召升天、天主光榮聖母)。這種結構是模仿歐洲於中古時期修道人士所採用的日課祈禱而成。一百五十篇聖母經,象徵聖經《聖詠集》(又稱詩篇)中的一百五十篇聖詠。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2年頒佈《童貞瑪利亞的玫瑰經》,提議新增「光明五端」,即為: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耶穌參與加納婚宴、耶穌宣講天國勸人悔改、耶穌在泰博爾山顯聖容、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 按照天主教羅馬禮的年曆,每年十月七日為「玫瑰聖母紀念日」。玫瑰經的傳統結束禱詞,點出了此一祈禱方式的深義:「天主,因你唯一聖子的降生、死亡和復活,為我們獲得了永生的賞報。我們懇求你:使我們默想聖母玫瑰經的奧跡,並能效法其中的含義,獲得其中的許諾……」。

其他的瑪利亞

聖經中共有三位瑪利亞,除了聖母瑪利亞,還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貝瑟尼的馬利亞,也有人認為後兩者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