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基督教與世俗思想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返回護教神學導論

XV.基督教與(中國)宗教


〖 A.基本態度 〗


  1.學術研究

     排列相似之思想,信念

     2.宗教對話(多元性)

     「我們都在尋找真理」之錯誤

     3.真正合符聖經之對話   

  • (a) 聆聽
  • (b) 以致了解(斯托德,John Stott,《洛桑公約注釋》)

  

     4."反駁論證"(Elenctics)之意義:使之羞愧(巴文克,J. Bavinck, 《宣教學導論》,宋華忠譯,天道/道光文字委員會)   

  5.宗教與文化人類學   

  (參: Harvie M. Conn, Eternal Word and Changing Worlds: Anthropology, Theology and Mission in Trialogue.)   


〖 B.聖經的人論與宗教 〗


  1.人類最深層之需要:神、敬拜

     2.普遍啟示

     a.在大自然中

  b.在人心裏

  雖然無言無語 (詩篇19),可是清清楚楚,使人無可推諉。

  人阻擋 (壓抑) 普遍啟示 (羅 1:18)   

  3.三個可能   

  • a.敬拜真神
  • b.誤拜真神
  • c.敬拜偶像

     4.偶像與鬼靈    (參:Paul Hiebbert, "The fallacy of the excluded middle," in Anthropologial Insights for Missionaries.)

     5.靈界之真實(弗6:10-20)

     6.「宗教」/偶像不限於靈界

  C.中國文化中之宗教



〖 1.「天」之觀念 〗


  最早的先民,就知道萬事萬物都由一位主宰管理,但不知道他的稱號,尊稱為「天」。

     a.有位格而不知

     「天不言」--治理國家。

  「唯天為大」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是不能得罪的。

     b.道德、力量(道)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是指中庸之道。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c.大自然中的天

     天氣、天色、天理


  結論:遠古的「天」是不是相等真神?中國的「道」是否等於聖經中的道?

     我們的聖經原則:人的宗教/哲學是(罪) 人對神的普遍啟示的回應,而不是神的普遍啟示本身。   


〖 2.儒家思想/宗教 〗


  研究孔子學說和遵守孔子教訓的人,稱為儒家。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上因着科舉制度而認同儒家(以及道家)的世界觀。   

  儒家與政權:儒家思想成為法家統治者的工具。

     一些後人把孔子當作"教主"一樣看待,儒學成為"儒教"。

     孔子本人並沒有宗教色彩:

     a.不可知論--未知生,焉知死?

  b.人與自然--天人合一

  c.人與人:道德 (孟子)

  d.漢代:拜天

  (章立生,《神本與人本》,《總體辯道學》,加拿大恩福)   


〖 3.道家思想 〗


  a.人與自然

     b.相對主義

  i.不執着

  ii.逃避文化,回歸自然--方外之士

     c.道教:漢朝後

  信鬼神、練丹術

  


〖 4.民間思想:漢朝後 〗


  a.魂與魄

  魂:陰間;魄:地上

     b.拜大自然

     c.人間社會與靈界社會

     d.歷史人物之神化

     e.喪事與祭祖

     f.交鬼

  童乩(與靈談話)

  [註:目前在西方,交鬼 channeling與心理學的融合也是"新紀元"信仰的一個內容。見:張逸萍,《新紀元的陷阱》,中信出版。另參 www.spirit_wars.com]

     g.非制度化 (non-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宗教的採用,視乎它在每一個生活環節上的功能 (function) 。

  (C.K. Yang 楊慶昆,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U. of California, 1961.)

     h.結論

     恐懼之宗教

     愛里沒有懼怕。(約壹 4:18)   


〖 5.佛教 (參:龔天民牧師諸多著作。) 〗


  a.4種:小乘,大乘,禪宗,西藏

     i.小乘:原始佛教,無神論

  "獨善其身",而能超生死而生淨土,乃至究竟解脫,圓成佛道。

     ii.大乘:日後轉變成泛神論

  "兼善天下",普傳佛學。

     iii.禪宗:心即是佛,心外無佛;不拜偶像

     b.從無神至神化

     因當時小乘佛教信徒認為自己修身十分困難,很難超脫輪迴,很難判斷能否解脫出來做"大光明佛"。由於"佛"的定義是 "覺悟者",人人都有覺悟之心,所以人人都可成佛,成為泛神主義。

     c.從修身到拜佛

     當人不能夠靠自力成佛,便轉向靠他力,而致拜佛。

     d.佛教之中國化與中國之佛教化   

  佛教在東漢明帝傳入中國,經過歷代朝代轉變及混合中國傳統民間思想,變成中國化的佛教。中國歷代都有 "滅佛拜佛",以至今天一般人民也將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和佛教混淆了。   


〖 6.作為「洋教」的基督教(1860-1900 ) 〗

  (參Jessie G. Lutz,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Evangelists of What?)   

  • a.教會/差會

  

  • b.慈善工作

     教育工作,醫療工作,社會慈惠工作   (參Jessie G. Lutz, China and Christian Colleges, 1850-1950; Irvin Hyatt,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John K. Fairbank, ed.,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 Shirley Garrett, Social Reformers in Urban China: The Chinese YMCA, 1895-1926.)   

  • c.宣教士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耶穌會包容儒家。   

  • d.宣教士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

     教廷委派多羅主教 (Carol Tommaso) 宗主教來華,頒佈禁止中國信徒祭祖祀孔命令。康熙帝封禁令大怒,驅逐多羅主教至澳門,於主後1720年下令禁止傳教士來華傳教,國人凡有信教者處死。   

  • e.「領事裁判」與教案(1860-1900)

     中國傳統反教論;中國人與教會(信徒,傳教士)之間的衝突;「保護傳教條款」:傳教士的母國領事談判。   (見: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另參: Paul Varg, Missionaries, Chinese, and Diplomats; Paul A. Cohe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Harvard 1963.)   


〖 7.近代中國知識份子之「非基督運動」 〗

  • a.科學與理性

  (見: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另參Vera Schwarcz,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David Kwok,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 b.宗教是帝國主義的工具

  (參Ka-che Yip, Religion,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Students. University of Western Washington Press.)   


〖 8.幾段基督教發展的"黃金時間" 〗

  • a.1930

  "山東大復興",神仆孟教士(Marie Monson)。   (Angus Kinnear, Against the Tide. 中譯《中流砥柱》)   

  • b.1945-49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外國差會大大幫助。1946年,基督教協進會"三年奮進運動";"中國基督教對時局的宣言"。1949年,吳耀宗等五人代表基督教參加組織新政府。   

  • c.1966-76

  文革時期,70年代家庭教會信主人數大大增加。1979-89,經濟體制改革,福音開放。   

  • d.1989-2000

  


〖 9.基督教之轉移和轉型 〗

  • a.1920中產階級
  • b.1960-70香港
  • c.1970-80台灣
  • d.1980-90北美
  • e.21世紀

  (見: Lit-Sen Chang, Asia's Religions: Christianity's Momentous Encounter with Paganism, P&R/China Horizon, 1999. www.prpbooks.com.)


 XVI. 挑战与回应:西方文化的兴衰与教会的回应


  文藝復興:16世紀

  • 人本:人文主義
  • 妥協:基督教人文主義
  • 神本: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17世紀

  • 人本:理性主義,實驗主義
  • 妥協:自然神論
  • 神本:清教徒,早期敬虔運動,巴哈(J.S. Bach)

     啟蒙運動:18世紀

  • 人本:實驗主義,懷疑主義,文化相對論
  • 妥協:自然神論
  • 神本:敬虔運動,大覺醒,愛德華茲(J. Edwards),衛斯理(J. Wesley)

     現代思想:19世紀

  • 人本:康德,黑格爾,浪漫主義,唯物主義,歷史批判,存在主義
  • 妥協:士萊馬赫,費爾巴哈,自由派神學,哈納克(A. Harnack),聖經批判,巴特(K. Barth)
  • 神本:第二次/第三次大覺醒,慕迪,學生宣教運動,戴德生

     當代思想:20世紀

  • 人本: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續),後殖民世界,抗衡文化,後現代
  • 妥協:巴特/新正統,本土化,普世教協WCC,新福音派
  • 神本:基要派,本色化(?),福音派介入文化,教會重振(?)

     後現代:21世紀

  • 人本:解構主義,東方宗教(新紀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
  • 妥協:新福音派,宗教對話,與心理學等的融合
  • 神本:歸回聖經,歸正

     參:Francis A. Schaeffer,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中譯:薛華,《前車可鑑》,宣道出版社。(CBD也有該書的錄像資料出售。)

     另參: Cornelius Van Til's works, www.reformed.org,www.prpboooks.com; Leslie Newbign, Foolishness to the Greeks;Samuel Ling, "Christianity and Western Culture: A Piano Lecture", China Horizon.


返回護教神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