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呂沛淵主日證道之羅馬書25
講道: 羅馬書 3:27-31 信心不唯獨
前言: 【信】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約 560 次[動詞+名詞+形容詞],顯示
其重要性。【信】在羅馬書 3:21-31 出現 9 次,說明了【義人必因信
得生】[1:17]的真義,即羅馬書的主題【唯獨因信稱義】。稱義是藉
著「信[主]」之法,不是藉着「立功[行為]」之法,除去一切自誇。然而
這作為稱義媒介的「信」,卻不是唯獨的 The faith which justifies is
never alone,必定結出行為的果子,所以【我們因信廢了律法嗎? 斷
乎不是,乃是堅固律法】3:31
1. 真實得救的信: 定義與焦點
(1)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 [創 15:6;來 11:1]
(2) 「信」是心靈眼睛[在聖靈裏]看見肉眼[在今世]看不見的 [來 11:13,27;林後 5:7]
(3) 「信」是注目仰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 [來 12:2;彼前 1:8]
2. 真實得救的信: 客觀與主觀
(1) 客觀面: 「信仰」,真道、所信的道[1:5;16:26;林前 16:13;弗 4:13;
提前 6:12;提後 4:7;猶 20]
(2) 主觀面: 「信心」,信德、彼此的信心、信實[1:8,12;路 18:8;弗 6:16;加 5:22]
(3) 「信仰」與 「信心」是一體的兩面,聖靈恩召我們、真道[神的話]進 入我們心中,重生了我們,產生了信心[太 13 撒種的比喻,雅 1:18; 彼前 1:23]。所以, 「信心」是神所賜的[弗 2:8-10]
3. 真實得救的信: 三要素
(1) 理智的認知、情感的認同、意志的交託 [提後 1:12]
(2) 理智認知真理 [律法所教導、指向的福音]、情感認同[律法與福 音所說的是真實的]、意志交託[將自己交託救主耶穌]
(3) 真實得救的信,所信的救主耶穌福音,沒有廢棄律法,乃是成全 律法[太 5:17]。所以,從真道而來的信,沒有廢棄律法,乃是堅固 [establish 成就]了律法
4. 真實得救的信: 必結出果子
(4) 信心與行為的關係: 信心生發仁愛 faith working through love 藉
著愛發出功效[有用]加 5:6。 「生發」: 發出來、發動、運行[太
14:2;羅 7:5;林前 12:6]。所以 「愛」是由 「信」發出來所結出果
子
(5) 雅各書 2 章指出: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假信心、死信心,沒有用 處[益處],因為真信心必定結出行為的果子
(6) 真信心是活潑、有功效的[太 17:20],因為真道是活潑大有功效的 [來 4:12;羅 10:17]
結論:
5. 猶太人、外邦人都是【唯獨因信稱義】,並且【信沒有廢棄律法,
乃是堅固律法】
6. 【信】的客觀面: 主耶穌是我們信仰的具體對象與內容,聖經的
真道福音的中心就是主耶穌的死與復活。聖經真道進入我們心
裏,產生了真實得救的信心
7. 【信】的主觀面: 信心三要素,認識主耶穌、認定主耶穌、委身
投靠主耶穌。信靠順服主耶穌,遵行他的話【聖經】,這就是運
用他所賜給我們的寶貴信心[彼後 1:1]
8. 如何運用真信心? 如何注目仰望主耶穌?
(1)真心悔改歸向他,凡
事討他喜悅;
(2)殷勤使用施恩的媒介: 聖道與聖禮、讀經禱告、 團契與敬拜聚會;
(3)具體操練愛神愛人,結出虔敬的生活果子;
(4)向家人親友見證傳揚主耶穌,不論得時不得時,信心要行動, 因為信心不唯獨!
問題討論:
1.何謂 「真實得救的信」? 為何說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
如今雖不得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
1:8]?
2.何謂 「信仰」? 何謂 「信心」? 這兩者的關係為何? 有些人有信仰、
無信心,另有些人有信心、卻無信仰,原因何在? 你是否在這兩方
面有所缺失?
3. 真實得救的信心有哪三要素? 如何從此三要素來解釋【信心沒有
廢棄律法,乃是堅固律法】?
4.加 5:6【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這句話如何解釋「信」
與「愛」的關係? 為何說 「真信心、活信心,必定結出行為果子」?
5.福音信仰的中心、真實信心的焦點,是主耶穌的十架受死與復活,
原因何在? 你現在有沒有注目仰望主耶穌? 什麼事情常常打岔? 請
反省分享你的心得
6.【注目仰望主耶穌】的具體實行步驟有哪些? 有哪些是你忽略的?
有哪些是你現在正在操練的? 操練是否殷勤呢? 如何改進? 請分享
http://biblerc.org/media/brc/2015/articles/document/bulletin2015-2-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