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世界基督教歷史故事3 -3
〖 第三節 中世經院神學 〗
十字軍遠征使法國產生了新的政治要素--叫城市人的第三階級。在精神上空虛無知、狹隘心胸的環境下成長的大多數人們看到了西方世界無限的精神地平線,華麗的城市包容了東方國家和古代的文明。如此傳來的東方的知識、阿拉伯的知識,使西方世界掀起了知性覺醒運動。其中最顯著的運動是經院神學(Scholasticism)。打開這經院神學時代之門的學者是聖安瑟倫(St.Anselm:1093-1109)。
安瑟倫在神學領域作貢獻的著作《上帝為何成為人》(Cur Deus Home?)中展開了以客觀的救贖論為根據的理論。即神因人類的墮落和犯罪而非常難過,所以應該有能滿足神難過之心,將被奪去的名譽重新歸給神的人。但人都是惡的、墮落的、沒有讓神喜悅的能力。只有無罪的基督成為肉身來到人世才行。他強調只有背負人類全部罪惡的完全之人和完全之神的基督才能滿足神心意的滿足說(Satisfaction Theory)。
並且,在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中,他活動的目的不在於通過理性獲得信仰,而是強調信是神學的出發點。他解釋說以信仰為根據時能達到認知就叫credo ut intelligam。
但是彼得·阿伯拉爾(Peter Aberlard: A.D.1097-1142)堅決地以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為基礎反對客觀救贖論的主觀救贖論。他解釋說比起基督的十字架事件,更是由他所達成的和解加上我們的愛的參與從而得到救贖。即人類意志的主觀功勞和努力應成為前提。這是阿伯拉爾的普遍概念,我們稱其為"概念主義"(conceptualism)。
在信與理性的關係中,他主張理性先作用於信。即「理解而後信」(intelligo ut credom)。我們先努力理解後,才用信接納那不能把握,不能探究的東西。因而自然地增大了人類理性的作用,強調了人類的善行和努力。
這種善行思想是受到貝拉基(Pelagianism)主義的影響。中世經院主義可以說成是亞里士多德的理性和貝拉基自由意志(善行)的結合。因而對於他們來說,恩典也是超自然的人類本性(Super-natural)。
中世經院主義的集大成者是神學者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A.D.1225-1274)。阿奎那在他的龐大的平生之著作--《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ae:1265-1274)中闡述了這樣的思想。稱之為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既是在自然現象和創造現象中尋求神的啟示的,重視人的思辨(speculation)之神學。即可以說一種想通過理性的追求和善行的努力達到神面前的神學構造。
但是奧古斯丁和路德闡述了啟示神學(Theology of revalation),即上帝將他的恩典、慈愛和公義顯現給我們,賜給我們、披戴給我們,以此我們才能理解神。
關於上帝的存在,阿奎那提出了五大論證:
追溯歷史中推動的根源必有第一動力(first mover);歸結世上所有的善必有最完善的善(supreme goodness);尋求世上所有的原因必有最初原因(first cause);尋求世上的等級必歸結為最高等級(first degree);由此可以證明祂就是上帝。
這種亞里士多德似的理解也出現在他的聖餐論中。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他將本質(substance)和事件(accident)區分開來,即,聖餐的氣味、顏色、味道、模樣的偶然性(accident)無變化,但餅和葡萄酒的本質(substance)變為基督的身體和血(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他認為這些經過執行聖餐的祭司們祝聖后真正發生變化。
而且阿奎那還直接將彼得·朗巴德(Peter Lombard)提出的七件聖事(洗禮、堅振、告解、聖餐、終傅、神品、婚配)確定為中世天主教的聖事。但是經院主義哲學的框架中也漸漸開始研究奧古斯丁。這種神學發展通過鄧斯·司各脫(Duns Scotus)、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加百列·比爾(Gabriel Biel)開展起來。這種發現奧古斯丁的神學運動為路德的神學再發現鋪了路。
(討論題目)
讓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下神的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自然本性),並理性和信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