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十一章 聖餐聖禮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第十一章 聖餐聖禮,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教會論》 |
第一章 教會的設立 |
---|
第二章 教會的定義 |
第三章 教會的職務 |
第四章 教會的本質 |
第五章 教會的組織 |
第六章、教會的政治 |
第七章 教會的權柄 |
第八章 作為恩惠之方式的話語 |
第九章 聖禮概觀 |
第十章 洗禮聖禮 |
第十一章 聖餐聖禮 |
第十一章 聖餐聖禮
一、聖餐的制定
聖餐是主受難之前親自製定的。自己作為逾越節的小羔羊犧牲之前,根據自己的血立了新約。因為根據自己的血而立的,所以是新的約,這立約的紀念就是聖餐。至今的逾越節是到基督成為逾越節的羔羊時已經成就了。作為逾越節的羔羊被抓受死之前夜裡根據自己的血制定了聖餐,所以聖餐的新約與舊的約相連接而成就了。
從埃及救出來不只是以神的權柄從外在的壓制中救出來,更重要的是以流血即血的代價來買回來的。所以舊約的逾越節是以色列的救恩,是救恩的開始,是預表着要在基督身上成就的未來的完全的救恩。
與以色列的立約在西乃山上設立的,但這個立約的開始是逾越節小羔羊的血,即出埃及之前夜裡開始的。上帝救出以色列的計劃已經進行了,但完全的救出是從出埃及日子開始的。因此逾越節是救出以色列前日開始的。
新立約的儀式也同樣作為小羔羊被抓之前夜,以自己的血來立了新約,而成就了一切救恩之約。舊約里的百姓回顧以色列的救恩即出埃及,仰望在基督身上要成就的未來的完全的救恩,而遵守逾越節一樣,新約教會也要回想完成救恩,並仰望最後救恩的完成,而遵守聖餐。等待為了完成救恩而再來的主。雖然現在來到我們身上,但是救恩的完成是屬於未來的,所以我們的救恩也有預表性的一面。立約和成就的圖式在新約里也一樣進行着。所以,「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是正確的。(哥前11:26)
在新約中用餅和葡萄酒行的無血聖禮是舊約的有血聖禮到基督的救贖被代替、完成的。
立約是以血為基礎而立的。贖回生命之路是借着生命才有可能。這就是神在舊約里教導並教訓的。為了贖罪代替罪人殺無罪的小羔羊,通過這事教導只有以生命贖生命的道理。這就是神的法。一切生命都從血開始。
救贖生命是以生命被流血而成就。但是用牲畜的血不能完全贖罪。後來先知才知道用牲畜的血不能贖罪。牲畜的血指示需要真生命、真人、真義人為了百姓贖罪。所以預言了
要受苦難的僕人。正是神的小羔羊施洗約翰第一次所宣布的「看那,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他們的祖祖輩輩所殺的逾越節羔羊預表的就是逾越節前夜所殺的神的小羔羊。這小羔羊真正作為神的逾越節的小羔羊被釘死,而把有血聖禮換成無血聖禮。所以聖餐的要素是餅和葡萄酒。餅是象徵為完全救贖我們被撕開並復活的主的身體,杯是象徵着所流的血。
我們憑信心接受吃喝餅和葡萄酒,實際上就是為我們的救恩而吃喝主的肉和血。領受他的肉和血就再次確信我們的救恩,並強化與主的身體合二為一的真理。聖餐最強化的真理就是與基督的聯合。
以前逾越節慶祝是就餐時進行。哥林多教會也如此行過。雖然現在不是就餐時進行,但至少達到可嚼的程度,使人感覺到吃主的身體。並且參與一血,一身。所以應吃一個餅,喝一個杯而確認這個事實。
二、聖餐所意味的和聖餐的印證。
1、聖餐所意味的。
聖餐是因着基督的死而產生的。所以聖餐意味着基督的死。
第二是領受聖餐而意味着參與基督的死。吃餅而紀念主的身體並參與其中。就是參與耶穌基督,我們的舊人與他一同釘在十字架。保羅在羅馬書6章所說的一樣,我們的舊人釘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一同死了,舊人即罪之身、罪的根源死去,新人以基督的復活生命、義的器皿而復活了。
第三是以信心領受基督的肉和血,不僅一同參與基督的死,而且也享受其恩惠所帶來的一切救恩的祝福。
第四是象徵着與基督的身子聯合。聖餐最明顯地象徵着與基督的聯合。基督所成就的救贖的一切恩惠臨到我身上是以與基督的聯合而開始。加爾文特別強調這一面,他認為基督的恩惠是根據與基督的聯合而臨到我們身上。這聯合就是神的恩惠能來到我們神上的通道。與基督的聯合意味着與基督成為一體,以一血、一骨而成長。信徒是基督身上的肢體,而與他成為一體。與基督的聯合不是物理的身體的聯合,而是神聖的神秘的聯合。(unio mystica)雖然是屬靈的聯合,但因為是實在的聯合,所以實際上成為基督的身體和肉。我們與基督成為一體,以他的生命而活,我們已經與他成為一體,所以從他的生命脫離是不可能的事情。並且神向我們所應許的一切祝福也都是確實的不會有改變。
聖餐所印證的。
聖餐顯明了神的愛。在基督的十字架釘死就是神的愛。我們以領受主的聖餐,而明確在基督的十字架上釘死而顯明的神的愛。憑信心領受餅當作主的肉,領受杯當作主的血,就可以確實地把為我們撕開身體,並流血而死的神的愛傳達給我們的心、我們的手、舌頭、內臟。這樣我們在感覺上確實地、明顯地明白神對我們的愛。所以領受主的聖餐時,明確神以怎樣的愛來愛我們的事實。
第二是明確福音的應許是屬於我自己的。憑信心接受餅和杯為我們的救恩被撕並流下的主的肉和血,就一切的救恩和福音的應許更明確。是因為參與為我們的救恩撕開自己的身體,並流血的基督的身體,所以通過聖餐福音的一切應許都臨到我們身上。所以恩惠臨到聖餐當中,並聖靈作工。借着聖靈的工作,恩惠臨到我們身上。基督在靈里來到我們身上,分給自己的一切恩惠。
第三是明確現在救恩已屬於我自己的所有。憑信心接受,這就是為救我而成就的主的血和肉。就很明顯地、確實地傳達給我們的感覺,我們已達到主的救恩的事實。這以上沒有可明確這事實的方法。
第四是對於領受主的聖餐者聖餐是信仰告白的表示。信仰告白是把基督告白為我們的主和救主,與此告白一起,與此相應地相信他,並誓約按他的法而活。所以,信仰告白中罪的告白是必需的。並決定以主的生命過聖潔生活。
三、 聖餐和主的臨在的問題
從初期教會開始,進行聖餐時把着重點放在基督以人性而成就的救贖之恩惠原本地臨到聖餐當中。可是怎樣臨到呢?為了強調恩惠與聖禮之關係,展開了同質說、同質說、靈的臨在所。聖餐的要素中是有酵餅,還是無酵餅的問題在分離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時起了很大的作用。
宗教改革時也是因着聖餐,改革教會沒能統一。路得強調同質說,並執着此說,而沒能與改革教會聯合。路得聽到加爾文主張的聖餐以後,甚至認為他們有與我們不一樣的靈。加爾文無論如何把一切宗教改革教會合二為一盡了一切努力。可是對聖餐的看法上相差懸殊而沒能合二為一,直到現在。
1、羅馬教會的看法:變質說
羅馬教會為了通過聖禮恩惠確實地來臨而提出變質說。1215年以前是紀念說,1215年第四Lateran會議以後公開選定了變質說。神父拿起餅和杯說明這是主的身體、主的血即制定聖餐的發言並禱告。這時雖然葡萄酒的屬性沒有改變,但實體是變為基督的血和肉。
這樣確實地保證恩惠的來臨。怎麼能夠恩惠確實地來臨呢?雖然這動機不是壞的,但教會是恩惠的機關,教會占了賜了恩惠的權柄。因為教會分配救恩,所以成為恩惠與外在要素必然同行的變質說。直接變成基督的身體、實體。所以是基督的身體直接來到的。沒有比這更確實地使恩惠來臨的通路。聖禮只要執行,恩惠就必然作工。只要接受,恩惠就自動地來。這就是新約教會的特權。
因神父吃聖餐並禱告,所以實際上成為主的身體和血。因此吃喝這些就認為實際上吃喝主的肉和血。這樣恩惠才來臨。所以羅馬教會反覆道成肉身。因此羅馬教會的教會觀是道成肉身的延長。每當反覆聖餐時,成為道成肉身即成為主的身和血,所以反覆做,就會重新完成贖罪。彌撒就是犧牲祭,要補充基督完全犧牲的不足。
教會不只是傳達恩惠,也完成救贖。並且基督的神聖的身體成為聖體。所以不能忽視他,應放在器皿里崇拜他。因此加爾文和宗教改革者們認為變質說是拜偶像而強烈地排斥他。變質說的錯誤是因為道成肉身的反覆和延長。所以只要執行,恩惠就自動而來。但並不是教會行恩惠之儀式,聖禮就自動地作工。恩惠是以聖靈的工作而來,不受人的行為的制約。並且道成肉身的反覆也意味着基督的救贖不是完全的救贖,也就是拜偶像。他們認為聖餐要素沒有屬性的變化,但實體,聖體是有變化。但沒有屬性的變化,不可能實體有變化。有一個要變為實體,就應有屬性。
2、路得教會的看法:同質說
同質說只是把羅馬教會的同質說修改了一些,根本上是一樣的。羅馬教會是為了恩惠確實地來臨而主張聖餐要素成為主的肉和血的同質說。但按新教就與肉和血無關,只要執行就行。所以主張聖餐的要素即餅和葡萄酒中已來臨了主的肉和血。在其中,其周圍與其要素同在。因為基督的人性在一起,所以以執行聖餐而確實地被傳達其恩惠。
就這樣強調基督的人性的化體或共在是因為相信基督的人性完成了救贖而救贖的恩惠以人性的來臨而同時來臨。
那麼怎樣基督的人性與聖餐的要素同在呢?根據路德教會的基督論,道成肉身本身不是卑下。借着道成肉身傳達屬性,把神性的屬性傳達給人性。在世期間隱藏或制約這傳達的屬性。這就是卑下,復活時完全脫掉其制約。所以一個地方、一個時間中受制約人性,到復活後象神性一樣無所不在。路得教會沒有人格的升天,升天只是卑下的低層變化為高的層次。不是人性的場所移動。完全形成屬性的傳達而神性的主要特性,即無所不在性傳達到人性。所以主的人性脫掉場所和時間的制約而遍在。因此每當執行聖餐時主的血和肉與聖餐的要素一起臨在其中,其周圍。所以恩惠是必然來臨,而恩惠的傳達是確實的。
路得教會的人性,遍在說是以迦克墩而被否認。451年迦克墩決定基督的兩個本性,在一個人格中沒有相互變化、分離、分裂。兩個本性是把地方特性永久地、同一地保存。兩性成為一個人格。但相互「沒有變化地」這樣的信經內容排斥路得教會的屬性傳達教義。屬性傳達在某方面否定基督的道成肉身。若人性都變化,就沒有必要以人性而存在。並且復活以後人性遍在就成為神性。所以最終還是否定道成肉身。
遍在是只有屬於神的屬性。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物,所以限於人性的不能遍在。路得教會的人性同質說是不可能的事。
3、茨溫利的看法:紀念說
茨溫利的瑞士改革教會是以Zurich為中心形成的。茨溫利認為聖餐僅僅是紀念救贖事件。使徒保羅說要紀念就按此話,紀念並回顧主的死。(哥前11:23-25)因紀念而參與恩惠,並不是聖餐式本身帶來恩惠。救贖是以主的死而結束。所以只強調對他的死的紀念,對恩惠的傳達一概不知。茨溫利除掉聖餐的神秘要素是因為他受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影響。
改革派的看法:紀念與靈的臨在
加爾文與紀念說一起主張靈的臨在說。紀念主的死的同時我們領受主的臨在。以聖餐的本質要素執行的過程當中基督親自代以自己的人性完成的一切救贖恩惠來臨。把其恩惠如實地都傳達給我們。因為是屬靈的來臨,所以並不是茫然的臨在,而且實在的、具體的臨在。改革神學最強調的是主之靈的臨在。借着他的死和復活而成就的罪的饒恕和救恩的一切恩惠都帶來。所以基督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5)加爾文注釋這經文時說基督的肉體就是恩惠來到我的身上的通道。通過基督的肉身神的恩惠來到我們身上,所以正確執行,就我們可以得到恩惠。
憑信心接受被宣布的話語,就能如實地得到聖禮所帶來的一切恩惠。得到這個恩惠,而確實地感覺到與基督的聯合,感覺到基督的來臨。若要這樣必須並行話語宣布和聖餐。若感覺不到主的來臨,就是死的聖禮。
當然並不是執行者的資格有無決定恩惠,但執行了聖禮而沒有得到恩惠就可以說是無資格者。所以必須同伴着宣布話語之人和執行聖禮之人的聖化。還要應提前通知,好使領受聖餐的人悔改,察看自己作好準備。
聖餐是參與主的身體,所以必須要悔改,告白信仰。並不要犯罪人參與,而守住聖餐的聖潔。所以加爾文為了防止不合乎身份的人參與聖餐而干犯主的身體,拼命反對犯罪人的聖餐參與。因為與基督成為一體,所以為聖化努力是迫切的。因為與基督成為一體,以基督的生命而生活,所以必然要過聖潔的生活。因此改革教會強調倫理,路得教會強調稱義,但並不強調聖化,而常常犯罪、悔改、被饒恕,回到原樣。稱義是出發點,我們的信仰應要成長,聖餐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執行。憑信心接受,基督就不是以肉體來到聖餐,而是以靈來臨。因為臨到屬靈恩惠的實在,而強化了與基督成為一體,並強化信心以他的生命長成基督的樣式。與基督的聯合是聖化生活的必然結果。
四、聖餐的效果
聖餐不只帶來獨立的恩惠,他強化從話語中得到的恩惠。從話語中得到的恩惠和領聖餐得到的恩惠是同一的。因此,聖餐與話語一起實行作為恩惠的手段。即用眼睛和感官確認話語的證據性。用肉體的器官確實地印證耳朵所聽見的。從這方面講,用恩惠的手段大大強化恩惠的作工。因此,若正確地執行使信徒感到聖靈的降臨,那麼就沒有比這更大的恩惠的作工了。
在聖餐中最為強調的真理就是與基督的聯合。憑信心領受時,實實在在地是與主聯合成為一體,是同樣的血,同樣的肉,長成他的身,沒有比這更大的恩惠的作工了。與基督聯合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真理;且強調這一真理的聖餐之外是沒有的。因為,用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手、味覺能分明地確認到與主成為一體,借着他的生命而生活。神把聖餐定為一個制度,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得救,能夠在我們的感覺上確實地成為證據。因此參與這聖餐的人,憑信心領受,就只能站在救恩上。與他成為一體,借着他的生命生活,所以都走向救恩。
羅馬教會認為聖禮中注入了恩惠,所以只要執行,恩惠就自動而來。因為把恩惠委託給教會,所以通過所立的聖禮,分配恩惠。所以教會擁有救恩,那裡有注入的恩惠,所以與參與者的信心無關,恩惠必然地作工。因此彌撒和聖餐是救恩的必要條件。行了彌撒才能得到赦罪的恩惠。
可是,羅馬教會認為聖餐的要素變化成主的肉和血,主的身體。所以,沒有必要使他一致,也沒必要超過他的,是反覆道成肉身。所以只要行出來,恩惠就自動作工。可是按設立之法,相信並接受和參與話語的宣布,就以人性完成的救贖的一切恩惠來接受以靈來臨的主的恩惠。這只是憑信心接受的人才有可能。以聖靈的工作明確地確認基督的救贖恩惠,並強化與基督成為一體,而使信心成長。所以聖禮是恩惠的重要方式。不象羅馬教會那樣對救恩必需的條件。應由一餅和一杯中分享。每當執行聖禮時都以話語的宣布來反覆告訴大家與基督聯合成為一體了。這樣聖禮才以恩惠的手段來作工。
五、主聖餐的領受人
聖餐是為了信徒而實行的,所以只限於信仰告白過的成人領受聖餐。只是受洗並知道屬靈意義的人才能領受。幼兒雖然受了洗,但不能用自己的口告白信仰,不能分辨屬靈意義,所以不能領受聖餐。最近有主張按舊約教會的傳統全家人都參與逾越節一樣,應全家人一起領受聖餐。舊約教會時逾越節是國家性的節日,並在就餐時間進行。哥林多前書11章21節中所說的哥林多教會也是在就餐時間進行聖餐。可是有過富的人先吃喝而醉,貧困的人餓肚子的傾向,所以存在很多問題。現在哪個教會比如新教、羅馬教會的傳統里都沒有就餐時間進行聖餐。把聖餐當作就餐,孩子們也一起領受聖餐是不正確的。
告白信仰的成人男女領受聖餐,他們應必須悔改,若犯罪事實被揭露,應該停止受餐,警醒為好。如果不讓停止受餐,就會損壞主身的聖潔,是反基督教式的行為。加爾文時代日內瓦市規中規定着全市民都應參與禮拜。但是加爾文說,在市議會職員中有不應參與的人來參加禮拜,自己就無法舉行這一聖餐。若有不合乎身份的人參與聖餐,會玷污基督的身體。加爾文為維持聖餐的聖潔。建立了勸懲制度。可是路得教會裡沒有特別的勸懲。沒有特別地強調聖化,而常常比聖化更強調稱義。稱義使罪悔改後,時常又可回到始發點。
改革教會強調稱義的同時也強調聖化。因與基督聯合而長成基督的形象,而後又過聖潔的生活即聖化是必然的。為強調勸懲而維持聖餐的聖潔,而強調倫理。聖餐中常常強調聖化,可是在這裡有可能與阿明呢鳥神學聯結,又無稱義地強調倫理,會成為律法主義
執行聖餐的人應是可以宣布神的話語的合理地被按立的牧師。實際事奉神的話語的人,應該說明聖餐,執行聖餐,而且必須在禮拜時在教會中舉行。舉行聖餐儀式時,應在禮拜講道時,講聖餐,在舉行聖餐之前應說明聖餐。當執行者犯罪時,即使公布後也應謹慎並延期聖餐。聖禮並不會因執行者的資格有無而有效力,但是不被聖化的人執行聖禮,相當於玷污基督的身體,所以是不許的。因而要提前公布聖餐,不僅使參與聖餐的人,而且使執行聖餐的人更應警醒、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