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從0歲開始4
2. 餵食的理念
因為需要吃東西是所有生物最強的本能,所以人們以為,好的餵食習慣是訓練孩子中最容易達成的。但事實上,你在餵寶寶時,意義遠超過只是填飽一個小肚子。
你的餵食理念決定寶寶的飢餓時間、睡眠習慣,以及睡醒的形態。在討論餵食理念的歷史演進之前,讓我們先想想是什麼原因,使父母在餵食這事上走向兩極化。
父母的影響
自己童年的生活是影響我們如何帶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孩提時你如何被帶大,將深深地影響你選擇帶孩子的方式。如果你曾擁有快樂的童年,你會傾向於用與你父母相似的方法來帶孩子 ;如果你認為他們的方法是錯的、過於嚴厲或是缺乏愛,你可能試着採用與他們迥異的方法。太多人將自己童年時未解決的恐懼、衝突或失望,反映在養育孩子中,這樣的結果是他們糾正自己已過的童年,甚於教養自己的孩子。他們將自身的害怕與對生命的幻滅投射到孩子身上。當為人父母者相信他們不快樂的童年來自於太鬆散的管教方式,他們通常會變得非常嚴格,特別是如果他們覺得缺乏引導是極大的缺點。
為人父母者如果曾在不公平、處處被限制,甚至誤用管教方法的環境下長大,以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會有縱容孩子的傾向。看重孩子的感覺,過於放縱孩子的行為,乃是縱容類型父母的一個明顯表徵。通常他們把溺愛和縱容與愛畫上等號。用這種方式「愛」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會以「愛」來回饋他們。這樣的父母試着去得到他童年沒有得到的愛,結果,孩子失去了他的自我,就某方面來說,他變成了活在父母陰影下的小孩。
名詞定義
初為人母及懷孕的媽媽很容易被今天與餵奶有關越來越多的名詞弄得很迷惑。在你懷孕的時候,可能已經有人鼓勵你,你應該用需求式的餵食法餵你的寶寶,在同時可能也有人警告你不要按照時間表餵寶寶,特別是如果你要餵母乳。可能你已聽過「需求式的時間表」或「自我需求式的時間表」。或許有人要你考慮以「自然式的餵食」來餵你的寶寶。有人說:避免以「過分強調時間表」的理論餵食,因為那是「呆板的餵食」,而「呆板的餵食」沒有「哭即餵」的方式好,「哭即餵」的方式沒有寶寶「暗示式的餵食」好,這種寶寶「暗示式的餵食」與「反應式的餵食」很相似。「奶瓶餵食」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些是否是20世紀的新概念呢?是否現代媽媽才採用這些概念呢?
這些專業術語從哪裡來的呢?是什麼意思?透過回顧社會和歷史在餵食這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和餵寶寶有關的理念、方法甚至神話。
在20世紀以前,帶孩子的法則乃根據一般常識,而非理論的觀念。以前的媽媽不會整天盯着時鐘,事實上她們也沒有這個必要。她們的家務為她們訂了一個「自然的時間表」。規律的餵奶時間正好配合寶寶及整個家庭的需要。就是這麼簡單。
隨着工業革命的來臨,新的育兒理論也層出不窮。
20世紀,美國有兩種主要的育兒理論,第一種是在早幾年由一群行為派的科學家所提出的。他們所作的是根據孩子是環境下的產物的假設。他們側重於塑造外在的環境而非着重於情感的發展。行為學派認為控制外在環境,情感便可隨之而控制,20年代初期,美國的媽媽被介紹使用餵寶寶的模式是「過分強調時間表」或稱為「按着時鐘餵食」。每4小時餵奶1次,媽媽們甚至嚴格地遵行到連1分鐘都不能誤差。如果兩小時之後,寶寶看起來似乎餓了,這就太糟糕了!他只能等到進食後4小時才能再吃。無視於寶寶或媽媽的需要,時鐘是最終的權威。
4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修正派的育兒理論把嚴厲的行為學派摒棄出門。20世紀的弗洛伊德跟隨者着重於嬰兒的本能及一些像動物的本質,育兒便以此為起點。對那些理論學家來說,環境的安排沒有孩子情感的發展那麼重要。這樣的改變,使弗洛伊德的理論把美國的父母親拉到另一個極端。如今甚至當寶寶哭時,他的父母就必須立即餵他,不管他是否餓了。在理論的假設上,這種餵寶寶的模式可以滿足營養的需要,也似乎滿足心理上的需求。
這些心理學派所提的到底是哪種心理上的需要呢?心理分析學派嘗試着將人原始及天然神經性官能症歸因於童年早期被孤立的重大心靈創傷,最早要溯及過去決定性的學前階段(兩三歲時)。但是,當精神分析學派無法在病患中找到心靈創傷的經歷時,他們或者需要放棄他們的理論,或者,憑着信心往前推論,他們認為原始心靈創傷起源於出生的過程本身(1929年DttoRonk所提出的)。甚至弗洛伊德在當時還對此概念抱着懷疑的態度。
這些理論學家假設,存在於孩子潛意識的記憶是出生時從安適的母體中被分離所受的創傷。結果,因為出生的驚嚇,孩子潛意識渴望回到安全的子宮裡。他們假定孩子剛出生的前兩三年心理上仍是很脆弱的,所以他們相信母親需要塑造一個像子宮的環境來保護孩子。
這種理念刺激了新原始理論照顧孩子的學派的興起,Ribble(1944);Aldrich(1945);Trainham Pila fiam,和Kraft(1945)及Frark(1945)都支持這理論。「新原始學派」(Neopri-mitivistic Frank)這個名字並非只是個名稱罷了,而是某個思想的特別學派。他們所持的理論是,在出生的那一刻破壞了胎兒在子宮時母親與孩子的和諧,早期帶孩子的目標應該是重新建立這種和諧。這目標如何達成呢?惟有借着母親晝夜不斷地陪伴孩子來達成。
他們教導初為人母者,當做一切他們所能做的,去平息孩子被生下來時的心理創傷,且儘量減輕這創傷所帶來的影響。
這種出生創傷的理論因為缺少客觀可信的數據,所以在1949年便銷聲匿跡了,而25年以後重新再出現(稍作修改、重新包裝),用「依附式的帶孩子方式」為名稱。
因為上述理論的影響,在50年代早期美國的媽媽們,特別喜歡沒有特定模式的帶孩子方式。首先,史伯克?班傑明博士(Dr.Benjamin.Spock)摒棄行為學派絕對的模式、結構的前提,使他的病人轉去接受帶着彈性的模式的觀念。他們授權給母親,使她們在其時間表中具有彈性,這在50年代是一個改革性的概念——也是一個必要的改變。約在1570年時,需求式的餵食摒棄了史伯克的看法,此時,寶寶的哭聲不只取代了時鐘,也取代了帶有彈性的父母引導的規律。
「需求式的餵食」有兩種假設。
第一,父母假設「孩子最知道」,所以拒絕任何形態的父母引導的規律作息。
第二,寶寶需要食物的信號便是哭,並且父母假設寶寶每一次哭,都是要吃(或是需要身體上的安慰,此乃根據出生-心理創傷理論)。這不是我們的定義,而是便尼博士(Drs.Penmy)及史坦威.安卓士(Andrer Staneray)的定義,他們是Lalecheleague Intemationac的顧問董事。在《母乳是最好》的(Breastls Best)這本書中,他們寫道:「每一次寶寶哭都應該解釋成他要求要吃,這是為什麼要用需求式的餵食。」我們對這種勸告要小心,有些新生兒可能五六小時之久都不會以哭來發出飢餓的信號,並且哭並不一定是餓的信號。虛弱或生病的寶寶可能沒有精力哭,所以需求式的餵食有可能因為沒有注意到寶寶餓了,而引起嚴重醫學上的問題。
附註:從這裡開始,當我們提到需求式的餵食所指的是:寶寶哭是他要吃的主要信號,不論上一次他是什麼時候吃,不論他需要的是食物或是身體上的安慰。
20世紀80年代早期,照顧嬰孩的新原始學派夾着它的依附理論在當時很盛行。當代的理論與40年代的理論很相似,理論學家告訴媽媽們,無時無刻地背着寶寶,與寶寶同床睡,無視於規律晝夜餵奶,並且餵母乳餵到兩歲,甚至四歲是很好的。斷奶應始於寶寶,而非媽媽,意即孩子可能四五歲大了才會放棄吃母乳。大小便的訓練很晚才開始,可能要等到孩子決定他自願被訓練。父母高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且設計帶孩子的方式來避免衝突、焦慮和不舒適,藉以保護孩子將來不會得到神經官能症。
在實際上,這種理論助長了不正常的依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孩子變得在情感上依賴母親的情況立即出現,而母親把自己定位於她的被需要上。結果,這樣的理論被神聖化,而且對那些心理上受創傷的人特別有效,特別是身為母親的,小時候被父親虐待而受苦,孩童時期被忽視,或是他曾有孩子過世,這些人最容易接受這樣的理論。這理論的設計是沒有實質、沒有衝突(不幸地,這兩種皆非帶孩子的方法)。父母及孩子的情緒變成了育兒的方式。如果孩子覺得快樂,父母便覺得滿意。
如果孩子覺得悲傷,父母便要創造出一個讓孩子減輕悲傷的環境,無論孩子因何而悲傷。
這便可以解釋忠於依附理論的母親們為何會不斷地對孩子的哭有響應,即使在20分鐘內,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哭了。母親這樣做是在證實她的寶寶在給她信號,告訴她:他情緒不好,需要媽媽來處理,並且也只有她能夠處理,且滿足她的寶寶。
「依附的帶孩子方式」是失敗的,並且它所敘述的並沒有真正發生。這理論支持對女人狹隘的看法。依附理論的學者說:拒絕這理論的女人乃是在情感上從孩童時期抽離出來。沒有一個女人願意被冠上此罪名,然而這些理論學家首先讓為人母者及准媽媽害怕她們沒有正確地愛自己的寶寶,然後很快地把她們導入可以解救她們的理論。
不論這些理論家是否是故意的,他們灌輸母親們一個思想:如果她們沒有無時無刻地陪在孩子旁邊,或是沒有在孩子們哭時隨叫(哭)隨到,孩子將無法擁有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信任及依附的需要感。
餵母乳可以使寶寶立即得到滿足、快樂,所以它是依附理論主要的一部分。依附理論指出,敏銳的心可以幫助母親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而這種敏銳的心可以借着餵奶發展得更快並更多。不只是餵奶,而是經常餵奶。這理論指出餵奶越多次越好。這便是為什麼按着這理論,你永遠不會餵奶餵得太久,或是過於頻繁。這理論把孩子所想要的解釋成那是他們所需要的——甚至孩子三歲大了仍適用這種解釋。當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借着拉母親的上衣,傳遞他要吃點心的信號,他的媽媽便要給孩子喝母乳,即使他只喝了一分鐘。她這樣做表明她相信孩子仍有依附的需要。對孩子說「不」,便是在孩子需要時否定愛與信任,如此便可能使孩子抽離他的情感。這樣的思考方式更極端地相信,孩子自己斷奶比父母為他們斷奶來得好。如果一個三歲、四歲、五歲或六歲的孩子不想斷奶,那便是他心理上還沒有預備好。
孩子可能有了需要,然而這是來自出生時心理的創傷呢?抑或是父母帶孩子的方式所造成的呢?是否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方法使一個本來有安全感的孩子變得有問題?與依附形態有關的哺育方式及這種極端的與孩子互動方式,妨礙了孩子健康的發展。這些理論學家一點兒都沒有想到下列的可能性:他們事實上在訓練媽媽們誤解、或是重新詮釋她們的寶寶給的信號。因此理論學家們製造了他們很想避免的——情緒高漲且有「高度需求」的寶寶。這些症狀包括:過度吵鬧、餵食及睡眠周期的混亂、半夜不斷地醒來、不停地需要安慰式的吃奶、害怕媽媽離開、害怕自己睡、渴望立即得到滿足、缺乏自我安慰的技巧、不太能夠自己玩、2~4歲時要求特別多, 外加一個疲憊不堪的媽媽。多麼悲哀呀!這些媽媽們真誠的犧牲,盼望迎合心理上脆弱的孩子,但結果反而製造一個心理脆弱的孩子。
從出生到斷奶,出生-心理創傷理論的缺失乃在於它的前提。生產的過程使孩子變得心理脆弱嗎?新生兒因為出生而經歷到焦慮,或者他對出生的過程仍有記憶,是令人懷疑的。意識或潛意識都無法在低氧的子宮中運作,記憶力之運作及神經鍵的發展,皆有賴於大腦中有高度帶氧的血液,這樣的血液乃是來自於呼吸,而呼吸需要等到肺膨脹才能開始,而肺的膨脹乃發生於出生之後,並且,在生產的時候,寶寶更高層次的腦中心仍在發展。
為了辯證的緣故,讓我們假定在出生以前記憶力的運作是可能的。如果我們認為出生以前的胎兒有希望及害怕,我們必須假定在懷孕時期,因為對胎兒來說他所處的環境不再是樂園,所以他想快快出生。在懷孕的最後一個月,胎兒的扭動、轉來轉去、撞來撞去、踢來踢去,迫使人假設孩子不想留在子宮內,而想要離開他現有的環境得以自由,因為子宮限制了他的自由。
在懷孕的最後一個月,胎兒對於環境的限制之記憶如何呢?他們是否產生被拘禁的焦慮呢?子宮給胎兒的限制是否是孩子心靈創傷的起源呢?上述任何一項是否有可能呢?一旦你打開孩子在出生之前與記憶力有關的思索之門時,所有邏輯(但古怪的)的理論都是可能的。
為什麼不可能呢?當我們把上帝從我們的思想驅逐出去時,對於生命最不合理的解釋也變得可能了。
此理論視母親-寶寶的關係為所謂的「原始的」。在一些較古老、原始的地方,媽媽把寶寶背在背帶里,不讓寶寶哭,並且與他們同睡。這些媽媽們哺育的形態正符合現代理論的目標。然而,在較原始的地方,母親們哺育的方式 ,並非根據西方母親與寶寶緊密聯結的觀念。不幸地,一些西方的研究員研究這種哺育方式,經常規避其文化上的原因,取而代之,以抽象的行為及心理模式來解釋。
在許多原始的地方,媽媽們經常與寶寶同房睡,乃是因為他們只有一個房間,在那房間裡只有一張床或一個床墊。這根本與心理因素無關。
迷信也左右了媽媽們對寶寶的響應。在一些非洲國家,他們相信魔鬼會附身在哭的寶寶身上,而使他們不敢讓寶寶哭。哺育是種原則及方法的運用,在西方國家提到哺育方式便是原始的餵食法。這種哺育方式,其名稱暗指母親用自然的,或接近自然的方式哺育。
父母引導式的餵食帶來的改變
有些母親們在情感上強烈地需要依附式的帶孩子方法。對這些人來說,女人的角色同等於母親的角色;然而,並不是每個母親都是如此,對於後者,可以有一種改變的方式:採用父母引導式的餵食方式(PDF)。我們有個基本的前提:我們相信上帝沒有要讓一個女人成為母親之後,便放棄了她當一個妻子、姐姐、妹妹、女兒、朋友及鄰居的角色。
考慮到新生兒及其營養之需要,我們認為寶寶餵食的間隔應是有規律的。採用PDF的媽媽將在寶寶餓的時候餵他,但是她必須善用寶寶出生的第一周,借着基本的規律引導寶寶飢餓的模式。這樣可以符合寶寶及全家人的需要。在這家庭中每個人都贏了——包括寶寶、媽媽、爸爸及那些常被遺忘的兄弟姊妹們,因為寶寶被視為家庭中受歡迎的一分子,而非家庭的中心,而且因為寶寶不像那些依附理論學家所認為的情感那麼脆弱。
次序及規律是使寶寶快樂且滿足的兩個最有力的因素;而與依附哺育方式的神話有連帶關係;缺乏秩序的育兒方式,所帶出來的孩子,你永遠不會聽到:「我的天呀!你有天性這麼好的孩子!」
總結
如果你的寶寶在8周大時還未睡過夜,不必為此擔心。「第八周」並非一個屬靈的記號。雖然這種情況很少,但是有2%~3%用PDF的寶寶在10周和11周時才睡過夜。但當他們一睡過夜,通常可以趕上其他使用PDF的寶寶,一睡睡10個小時。新原始理論及依附哺育理論是沒有立足點的,雖有足夠的理論,但只有少許客觀而可信的事實。在時間上,迄今無人能證明出生的經驗 ,與孩子長大後神經性官能症之間的關係(或是出生的經驗與任何神經官能症之間的關係)。
雖然行為學派着重外在的模式、環境,而非內在人的情感,但是新原始學派着重內在的人而忽略了外在的環境。身為專業人員,我們相信兩種方法都是極端的、錯誤的,並且對於寶寶及他以後長成2~4歲的孩子的健康發展是有害的。我們提供一個改變的方式給父母親們。
你可以實行PDF,便能一方面有外在環境的次序,另一方面符合寶寶發展上的需要。
問題複習
1.何謂父母的影響?
2.在本世紀中,有那兩個主要的育兒理論,它們的着重點是什麼?
3.什麼是出生-心靈創傷(Birth-Trauma)理論,它對媽媽的要求是什麼?
4.什麼是需求式的飲食的兩個基本假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解釋出生-心靈創傷(Birth-Trauma)理論的缺點。
6.採用PDF的計劃,什麼時候要餵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