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雅各書》第一章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雅各書》查經資料
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一段 試煉與試探(1:1 -18)

一 引言(1:1 )

1 自稱(1:1上)

1 上本書的「雅各」,就是主的兄弟雅各,但有解經者以為,這雅各雖不是十二使徒中那個首先殉道的西庇太的兒子,但卻是另外一位使徒,即亞勒腓在耶路撒冷作長老的兒子雅各(太10:3)。按照加1:18,19所說,當保羅從亞拉伯回來上耶路撒冷時,所見的是「主的兄弟雅各」,這和徒15:11-29;加1: 19;2:9;林前15:7等處比較起來,就可知道,那在耶路撒冷作首領,與保羅行右手相交之禮的雅各,就是主的兄弟,也就是本書的着者。

雅各雖是主的兄弟,但在他書信的開端,並不自稱是主的兄弟,而以「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謙稱,表示他並不靠屬世親情的關係,在聖工上取得人的尊敬。往往,世俗人常利用肉身方面的情誼關係,來占取較為優越的地位或是工作的便利,但這卻不合乎屬靈的法則。世人若開了一間商店,他的親人多少會受到一點優待;但神不會因你的親人是大牧師,就給你優待,讓你可以跟着上天堂。雅各極力避免並拒絕憑那種關係而來的尊敬,可見他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實在不是因為他在肉身方面跟主的特別關係。而是由於他本身悔改信主以後,在靈性上的追求和敬虔生活的結果。

2 請安(1:1下)

1 下 這「散住十二個支派的人」,就是指當時因逼迫而逃到猶太各地的信徒。按徒8:1 ,從司提反被害以後,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門徒都分散猶太各地,不但在信心上受到試煉,同時在生活上也受到世俗的試探,缺乏真理上的認識,以致於有信心與行為脫節的情形,所以雅各寫信勸慰他們。「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這簡短的一句話,充份的表現出雅各的謙卑和愛心,他雖然是教會的柱石,卻不是只在那裡等候信徒向他請安,而是先向信徒請安;所關心的,也不只是周圍常在教會中聚會的信徒,對於那些已經離開的、散住遠處的,他也都能同樣的關心到,同時,在大逼迫中,他自己雖然還留守耶路撒冷,卻也沒有因此自高,更沒有輕看逃難的信徒,反倒常常掛念他們身體靈性的情形,這些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二 試煉的益處(1:2-12)

試煉和試探,在原文雖然是同一個字peirasmos,但二者之間是有些分別的。除了可以按聖經上下文的記載判別以外,它們還有兩點最大的不同,就是來源和目的之不同。試探的來源是出於魔鬼,目的是要陷害人犯罪;試煉的來源是出於神,目的要叫人得益處。一般來說,試探較多是屬情慾的事,叫人肉體方面感覺舒適;試煉卻是較多使人在肉身或精神方面受損失或痛苦;但也有許多時候,它們是同一件事的兩方面,在魔鬼是要借着某事試探人,在神卻是要借着魔鬼這樣的試探來試驗人。例如,魔鬼要利用災禍試探約伯,神卻利用它來試驗約伯(伯1:6-2:10)。

在此雅各首先講到試煉的益處,勉勵那些在試煉中的信徒。雖然在我們的感覺上常常覺得試煉是痛苦的,但它卻常為我們帶來各種屬靈的福氣,使我們學習到各種屬靈的功課。

1 學習百般的喜樂(1:2)

2 「百般的試煉」,現所給信徒的試煉是各方面的,或是在肉身、在靈性、在物質、在生活、在工作。神這樣用百般的試煉來對待的兒女,為要叫他們能成為有百般喜樂的人,好成就神對他們的美好計劃。像使徒保羅,就是受過神百般的試煉,而學會了處任何境遇的人(林後11:22- 29;腓4:11)。

屬靈和屬世的道路有很大不同。世界的道路常常使人第一口嘗到甜味,以後卻是無限的痛苦;但神是讓我們第一口先嘗到苦味,然後得着更大的福樂,就像得救的經歷一般──先知罪而痛苦,然後得嘗赦罪的喜樂。

「都要以為大喜樂」,「以為」是算作的意思(參中文新舊庫譯本,K.J.V.作Count,N.A.S.B.作consider)。聖經在這裡要求信徒在百般試煉中,就是受苦也要喜樂,不僅在某一種試煉臨到時如此;就是在各種試煉一齊來臨時,也應當喜樂。

一個人怎能在受苦時,把痛苦當作喜樂?聖經並沒有要我們盲目地硬把痛苦當作喜樂,徒然承受必然失敗的後果;而是要我們對於苦難和試煉有正確的價值觀,知道神試煉人的高尚目的。若我們看見了受完試煉以後的美好盼望,和所能得着的屬靈收穫,就能夠以所受的試煉為喜樂了;所以我們在患難試煉中,應該完全相信神的美意。

「大喜樂」,許多信徒在試煉中只知道發怨言,頂多也只能作到保持安靜;但聖經要求我們的,卻不只是安靜,而是要以為是「大喜樂」。通常,在我們人生的經歷中,最大的喜樂往往不是得自順境,而是在經過患難以後得着的。主耶穌說,「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約16:20),這就是最大的喜樂;但在此雅各卻勉勵信徒,這種喜樂不必等到患難後才可以嘗到,而是在當中就可以看作是大喜樂了。

2 學習信心的忍耐(1:3-4)

3本書雖注重行為,但在開頭的論題中,卻講論回心的功課(本書最後一章也是講信心);可見雅各書不是不注重信心,只不過它所注重的是能夠經得起試驗的真信心而已。由此可見,信心,試驗、和忍耐互相的關係。

A 信心要經過試驗才有價值

「信心」既是一種內在的靈美德,不容易讓人看出它的大小虛實,但經過試驗以後就能把它顯明出來,並且會因此而更加地堅固有價值。彼得在他的書信中,以金子之經火比喻信心的試驗,精金是很昂貴的,比重大、性質穩定(不易起化學變化)、又有光耀,經過試驗後的信心也是如此,有它屬靈的價值、分量、以及榮光;甚至比屬物質的金子更為堅固而寶貴。

這裡的「試驗」,原文dokimion,是名詞,有「證實」或驗證的意思;與上節的試煉不同字,卻和12節的「試驗」同字,(上節的試煉則與12節的試探同字)。神是不試探人的,但 會借着試煉以試驗人的信心。

B 試驗要有信心才能勝過

信心一方面要被試驗才顯得更寶貴;另一方面,在神借着苦難來試驗我們時,也必須有信心,才能得勝。「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意思就是,神藉各種試煉試驗我們的結果,就能叫我們生出忍耐的果子來,並不是因為神不試驗就不認識我們,而是為着我們的益處,讓我們的信心借着這樣的試驗,能更多的顯現出來。可見,靈性生命若不受試驗就不能多結果子,所以我們應該完全信任神,更多信任神,得以更加認識的確實可信;因為我們一切屬靈的經歷,都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

C 忍耐是信心在試驗中所生的美德

使徒保羅在羅5: 3提到:「……患難生忍耐……」在此應注意,這兩處經文論到忍耐都用「生」字,原文katergazetai與羅5:3完全相同,N.A.S.B.譯作 produce(產生),K.J.V.譯作worketh(運行、作工),這字在羅馬書用了十一次(羅1:27;2:9及羅4:15;5:3;7: 3,8,13,15,17,18,20;15:18),本書只用了兩次,除了本節外,在下文20節中,和合譯本則作「成就」。

可見「忍耐」不是憑着自己的禁制或修煉,就能成功的,而是神在我們生命中產生的結果。真正的忍耐,是從生命中「生」出來的,而不必強自抑制。借着百般的試煉,神使我們累積許多忍耐的經驗,而從生命中生出忍耐的性情來;往往,屬世的習慣是由家庭的環境所養成;但是,屬靈的習慣卻是由神所安排的試煉中磨鍊而來的。

4 「忍耐也當成功」,新舊庫譯本作「要叫忍耐作成圓滿的工作」。忍耐最重要的是在乎忍耐到底,否則就不算是忍耐。屬肉體的忍耐往往只能忍一時,只有出於生命的忍耐才能到底,而出於生命的忍耐,在我們的舊生命中是找不到的,只有仰賴神的恩典在我們生命中作工,才能「生」出結果來,所以我們應當讓神繼續的在我們生命中作完 的工作。

按這節的意思,學習忍耐的功課,是神使我們達到完全的「必修科」之一。在每種屬靈的課程中,都要加上忍耐,才能成功無缺。聖經中所有聖靈的偉人都是忍耐偉人。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忍耐的生命是作王的生命(提後2:12)。忍耐也是神的本性之一(詩103:8),它是神藉百般的試煉在我們身上作成的工夫。

3 學習信心的禱告(1:5-7)

試煉能使信徒更熱切禱告,這是每一個有生命的基督徒所承認的,因為真誠的呼求,來自於逼切的需要,而這樣的需要是唯有當信徒在試煉中時才會發現到的。在這裡,雅各教導我們禱告的三個要點:

5A 要為甚麼事祈求?

求智慧。「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大概因為當時信徒在試煉中,深覺自己缺少認識神旨意的智慧,以應付當前的試探,所以雅各要特別提到這點。往往,信徒在試煉中最急切需要的,就是明白神的旨意;若在受試煉時,心中有清楚的把握,知道自己正行在的旨意中,對所臨到自己身上的試煉就必得着很大的安慰和能力,不致於慌亂、喪膽、惶惑、不知所措,而能處之泰然了。所以雅各對那些正在試煉中的信徒,並不是勸他們求神挪去苦難,或是多給他們物質方面的好處,而是勸他們先求智慧,好認識神的旨意,順服神的指引;這也就是所羅門所求的──從上頭來的、叫人「在善上聰明」的智慧(3:13-18;羅16:19)。

「若有缺少……的」:無論我們向神求甚麼,必須先看見自己的「缺少」,唯有看見自己的「缺少」有多少,才能向神發出多少真誠的禱告。

B 要向誰禱告?

求厚賜人的神。「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信徒在試煉中應倚靠求告的,不是有力量權勢的人,乃是神。所有在受試探中的信徒和所有求告神的人,所不可少的「智慧」,就是這裡所告訴我們的── 乃是「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參來11:6;4:15,16)。我們必須知道,神是喜歡我們向 求的神,絕不會嫌麻煩,也不會因我們求得多了就斥責我們。

「主就必賜給他」,這是一句十分堅定確實的應許,擺在全節的最後,顯現是特別為着上文的需要而寫的。如果我們求合乎神旨意的屬靈智慧,而且存着信靠神慈愛的心向 ──那位厚賜與眾人的神求, 就必賜給我們。

許多時候,信徒常常口裡向神求告,心裡卻指望着某人的幫忙;這樣的求告等於向人求,不是向神求。

6上C 要存甚麼態度求?

存着信心求。「只要憑着信心求」,這意思就是,不要一面憑信心又一面憑眼見──要單一而專誠的信靠神。我們常常照着眼前的難處,在那裡小信的按所猜想神大概能作到甚麼程度而求;但聖經在這裡卻是要我們只憑着信心求。

「一點不疑惑」,因疑惑就是不信,這樣的心就是曾使以色列人倒斃曠野的不信的噁心(來3:12)。現在許多信徒,由於習慣聽道而不能實行的結果,對神的話常存不信的噁心,總認為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不信,實在是信徒靈性的一大「禍患」。在試煉中,我們常常容易疑惑神的作為和信實,其實神就是利用這些肉身方面所遭遇的禍患試煉,來除去我們靈性方面的「禍患」和不信,叫我們在試煉中認識 的慈愛和信實,信心就得堅固了。

神的恩典的賜恩的方法都同有許多種,「百般試煉」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若拒絕神的方法,就不能得着 的恩典。

6下-7 「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1:6下-7)。這幾句話,是對於上文: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的解釋,因為:

1. 疑惑的心,就如海浪容易被風吹動,沒有安息,完全不能穩定,而充滿靈性上的危機。

2. 海浪若被風吹動,必然推動其他部分的海浪,以致越加翻騰,可見,一點點疑惑,也會搖動整個的信心。

3. 「疑惑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這句話特別提醒信徒:雖然神是「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但那些疑惑的人,不但不能得着所求的,也不必存「想」(N.A.S.B.譯作expect,即想望)得着的意念!許多人不照禱告蒙應允的法則禱告,卻「想」他的禱告蒙神垂聽,這種想法完全是徒然的。

4 學習專誠的跟從(1:8)

8許多時候,我們會失敗是由於心懷二意、臨事盲從,和沒有定見。這些弱點來自於貪愛世界、體貼肉體、和對神的應許發生疑惑。如果我們只立志不求自己的喜悅,專心以神的旨意為是,這時,的旨意對我們來說,常是很容易就看明白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揀選,對神的旨意就立刻混亂,所有的判斷就都變成不正確的──因為我們自己的愛好,叫我們失去屬靈的判斷力。這裡給我們看見,勝過試煉的秘訣,是不要抱「兩全」的心意。我們不要想既得世界的福樂,又得屬靈的祝福;既不忍受試煉,又想得着靈性的益處,這種存心會叫我們毫無所得。

另一方面,「百般試煉」能治死我們這種不合理的存心,使我們認識到,三心兩意的結果常反而一無所獲,因而能夠定意專一的跟從主。

5 學習信服神的安排(1:9-10上)

9- 10卑微的升高而喜樂,當然容易;但是要叫富足的降卑而喜樂就困難了。聖經要求我們,就算在富足之中被降卑,也該像從卑微升高一樣的喜樂;因為這一切都在乎神的安排。富足的降卑固然是神的試煉,使我們學習處卑賤;同時卑微的升高也是一種試煉,使我們學習怎樣處富足,如此試煉的結果,更是要叫我們成為,無論卑微也好,富足也好,都能因信服神的旨意而喜樂的人。許多人只信神的安排,但並不「順服」,就像約伯,初時只不過信神的安排,但並不服神的安排──以為神不公平;但經過試煉以後,他就服了下來(伯42:1 -6);因此,我們不但要信神的安排,也要服神的安排。

6 學習認識世界的虛空(1:10下-11)

10 下-11 這些話,一方面解明上文要信服神安排的原因,一方面也說出了今世財富的虛空。雅各用草上的花來形容世界的財富,勸勉信徒不必過於重視今世的財物。這世界最有用、最為人所羨慕的就是「財富」,但它們卻不過像草上的花一樣短暫;花原本就容易雕謝,何況是草上的花,豈不更容易雕謝?世上的財富既然這樣虛空,我們就當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信託在神的手中了;但是,這樣的話在一個人平安之中,是很難相信的──除非經過試煉。「試煉」能使我們認識今世的虛空,而更加愛神。

聖經並沒有說,這世界的財富絕不能給我們一些快樂,而是說,這世界的財富和享樂,只是「短命」的享受,像草上的花那樣;聖經也沒有說,信徒絕不可以有財富,因為富有也是蒙福的一種記號,如亞伯拉罕、約伯,都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信徒對今世的財富,必須有清楚的認識,知道它的短暫而虛空,不是我們所可以倚靠的。

當時,在受試探的信徒之中,必定有好些人因着苦難的來臨,而遭受到許多物質上的損失,這些話正合他們的需要。

7 學習接受冠冕的資格(1:12)

12這「試探」與上文2節試煉同字。雅各在這裡說,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可以有資格得着生命的冠冕。在此有四點我們要注意:

A 不要把試煉當作是大不幸,應該當作是福分;因為這是神準備我們得冠冕的一種方法。

B 這裡不是說,遇見試煉的人有福;而是說,忍受試煉的人有福。

C 「愛 」,就是我們能勝過試煉的力量。主曾查問彼得的愛心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樣查問的結果,使彼得以後全心愛主,勝過許多試煉和痛苦。

D這寶貴的、可得冠冕的應許,是賜給那些「愛 」(愛主)之人的。愛主的人,未必是在教會大有名聲的人,但他們既經過百般的試煉還是「愛」,就顯明是真愛了,這些人雖然不一定是人所知道的,卻一定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所以聖經裡面有許多福分都是為愛主的人所預備的(參羅8:28;林前2:9;雅 2:5)。


三 試探的認識(1:13-18)

1:13的「試探」雖然與12節的試探在原文是同一個字,但12節的試探卻應該指試煉而說,因為它一開頭就說「忍受……」的人是有福的,可見,這「忍受」顯然是指試煉而說的。信徒對於試煉要忍受,對試探卻要抵擋拒絕,「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指着那些忍受試煉且在試煉中得勝的人,而絕不是指着那些接受試探,或被試探所勝的人說的。從這一段的開頭,1: 13所說的:「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也不試探人。」已經十分明顯的讓我們看見,以下所講的,指的是試探而不是試煉。這幾節論到我們對試探應有的認識,和勝過試探的方法,約有下列幾點:

1 我們若被試探不可說是被神試探(1:13)

13 雖然神會試煉我們,或利用魔鬼的試探試驗我們,但卻絕不會對我們存着任何惡意,利用任何事物把我們陷在罪裡面的,並且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惡」所試探,當然也就不會用「惡」試探人了;所以我們絕不可因自己在試探中失敗或受苦而諉過於神,以為神既然允許我們受這樣的試探,就必須要為我們的罪過或失敗負一部份的責任。

這節聖經很容易叫我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程中,一再試探神的事(來3:8,9)。他們一方面試着冒犯神的誡命,一方面卻又觀看神是否施懲罰,且在懲罰真正來到的時候,才又在那裡埋怨神,例如:

民11章:貪食之欲; 民13章;14章:窺探迦南後大發怨言; 民16章:受懲治後的悖逆; 民20章:米利巴水的爭鬧等等。

2 受誘惑應歸罪自己(1:14)

14按太4:3說,魔鬼就是「那試探人的」。它利用各種物質、虛榮試探人,聖經在這裡又告訴我們,自己的私慾也是使自己被試探的原因,可見,人被試探往往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即

A 魔鬼, B 屬世界或屬罪惡的事物, C 自己的私慾。

這裡特別注重自己私慾的「牽引誘惑」,因為這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內在的因素,和其他兩個外來的因素不同;自己若是不放縱私慾,外面的試探是不夠叫我們陷在罪里的。

如果我們要勝過試探,必須先承認自己所以會受誘惑,不是由於任何第三者的錯失,而是自己的錯失:「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如果我們還一直想法子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罪給別人,就證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知罪罪,還不認識到自己裡面的敗壞;這樣的人,連勝過試探的起碼條件都沒有,是編不會下決心被付肉體,也不會專心倚靠主的。

3 試探怎麼成為罪(1:15)

15可見試探並不就是罪,但試探若被人的私慾所接受,孕育在心中,像懷了胎一樣,就成為罪了。人人都會常常受到試探,但遇見試探並不就是犯罪,就像主耶穌也曾在凡事上受過試探,卻未犯罪(來4:15)一樣。可見犯罪與否,要看我們是否接受了那個試探而定。例如:魔鬼給我們一個意念去偷別人的手錶,我們雖然有了這個意念,卻沒有接受,並且拒絕了它,那麼這意念只是魔鬼的試探,我們並沒有犯了偷手錶的罪;但是魔鬼卻可能一再的把這意念送來,如果我一再的拒絕,就還是沒有犯罪;但是若我們一接受了這個意念,雖然還沒有偷,卻已經想去偷,那時我們就是犯了罪了。所以聖經叫我們要「逃避……私慾」(提後2:22),「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7),使魔鬼的試探不能停留在我們心中,它就沒有機會跟我們的私慾結合了。

「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這死包括身體的和靈性的死。什麼時候我們犯了罪,什麼時候就服在死權之下(來2:14,15),與神的交通隔絕(參創3:9,10)。

4 要認定一切美好的恩賜都是從神那來的(1:16-17上)

16-17上 「看錯」,原文Planasthe,是迷惘,走入迷途的意思。英文N.A.S.B.譯本作deceived(受騙),Williams譯本作misled(誤導),K.J.V.譯作err(錯誤),與和譯本的意思相同。

我們要勝過試探,必先認清楚魔鬼的詭計,不要被它引入迷途,以為它還會有什麼好的給我們,把它的詭計當作「好意」,以致接受它的試探。其實一切美善的恩賜(注意17節開頭的「各樣」原文是每一樣),都是從上頭來的;魔鬼只能給我們地上的好處,至於天上的美好的恩賜,它自己尚且都得不到,怎能給人?信徒所以會給魔鬼留下地步,受它的試探,就是由於懷疑神的恩典是否可靠,是否比世界眼前的福樂確然更好?而沒有認定,神是我們眾光之父,是每一樣屬光明的福樂的唯一來源。可見,一個人若想在神以外得着什麼好處,不理會神,一心求自己欲望的滿足,這樣的結果,是常常會落在魔鬼的試探裡面的。

5 要認定神的信實(1:17下)

17 下 這句當然不是說我們的神是不作工、不活動的神;而是指 永不改變的德性說的。的信實、慈愛,大能作為……是古今如一、永不改變的。我們萬不要因自己的處境改變,落在試煉中,就懷疑神的慈愛改變了,以為的應許不再是信實的;也不要因為體貼肉體,接受試探,就妄想神會改變公義聖潔的本性,不罰我們的罪。人在受苦的時候,最容易接受眼前的利益,而淡漠了神信實的應許,所以雅各特別以神的不改變來提醒信徒。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人如果在光中稍微轉動,他的影兒就會轉動得更大;在這裡,雅各形容神的不變,甚至像人物的完全靜止,連影兒也沒有轉動那樣。

6 要相信神的美意(1:18)

18 「真道」,就是真理的話(英文譯作Word),在這裡特別指救恩的真理。神按自己的旨意,多麼苦心地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又用這救恩真理的道生了我們,叫我們作 的兒女, 作我們的父;既是這樣, 豈會改變的信實,惡待我們,忽是忽非麼?斷乎不會。所以無論處境怎樣困難,我們總要拒絕魔鬼的試探,相信神的旨意。「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 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參羅8:32)

「叫我們在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1:18下)。這意思就是,叫我們在萬物中成為應當歸神的分,成為所寶貴,並首先蒙悅納的。按舊約的記載,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果獻給神(利23:9,10);在這裡,雅各給我們解釋了舊約獻初熟土產的「精義」,無非是要教導我們,把自己像初熟的果子一樣獻給神。

雅各把我們這些像初熟的果子蒙了救贖的人跟其他受造的萬物比較:顯然在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先犯罪的是人,以致萬物也因他受了咒詛(創3:17),而「嘆息勞苦」(羅8:22)。在神的救贖完成了以後,人卻最先蒙救贖,可見神對待人跟對待萬物不同。人是萬物的主體,萬物是人的附屬,萬物是賜給人的(創1:28,29;提前6:17),人卻不是為萬物而活着的;所以,只要人敗壞了,萬物也敗壞了,人蒙了救贖,萬物也要回復正常的狀態。所以雅各的意思,不是說在人以外,別的受造物也有蒙救贖的機會,而是要顯明人在萬物中是主體罷了!本節的意思跟羅8:18-23的意思非常接近,並且本節的「初熟的果子」aparkee,與羅8:23的初熟的果子同字。這字全新約只用過八次,其中保羅用了六次(羅8:23;11:16;16:5;林前15:20,23;16:15),另一次則是約翰在啟14:4用過。


問題討論

雅各自稱為主的僕人對我們有什麼要訓?

雅各向信徒請安給我們有什麼教訓?

本章2-12節的主題是什麼?

試煉的益處有幾樣?

試煉與試探有什麼分別?

神允許各種試煉臨到信徒有什麼目的?

信徒在百般試煉中該存怎樣的態度?為什麼?

試述信心、試驗、忍耐三者之互相關係:

1 信心為什麼要經過試驗? 2 在試驗中怎樣才能得勝? 3 「忍耐」怎樣「生」出?

本章5-7節教導我們禱告的三要點是什麼?

信徒為什麼會心懷二意?試驗怎麼能幫助人專誠地跟從主?

信徒若從富足中降為卑賤應當怎樣?

本章10-11節告訴我們應信服神安排的另一理由是什麼?我們對世界的財富應有什麼認識?

本章12節給我們什麼教訓?

試探和試驗有什麼分別?

試探和罪有什麼分別?

我們在受試探時應當抱什麼態度?

「叫我們在 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是什麼意思?

第二段 聽道與行道(1:19-25)

雅各書的信息,淺顯易明,十分實用。本段所討論的題目,也像第一段那樣,都是基督徒最常遇到的問題。但我們千萬不要輕忽了這篇信息的重要性,而因為信息的性質太普通,就看作是老生常談。事實上,能否做一個成功的基督徒,就看我們能否在許多日常最普通的靈性問題上成功。多半的人,在還沒有信主之前,就開始聽道了;直到開始行道以後就成了基督徒;在這之後,還是需要經常的聽道和行道。如果我們每次聽道都能受益,且能靠主實行所聽的道。那我們不論在真理知識方面,或是在靈性生命方面,都必定會有極大的進步。所以雅各在這幾節經文中所討論的信息,正是生活在這厭煩純正真道的世代的基督徒,所應應該特別留意的。


一 聽道(1:19-21)

1 聽道是不分資格的(1:19)

19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既然已經知道,為什麼還要聽呢?既然已經信了主,又是雅各所親愛的弟兄,為什麼還要聽呢?雅各既明知受書人已經知道,卻還是要提醒他們。這樣做已經含有一種暗示,告訴我們聽道要存謙虛的心,不要自滿自足。不但未得救的人要聽,已經得救成為雅各所親愛弟兄的人也要聽;不但不知道的要聽,已經知道的也要聽,所以聽道是不分資格的,不論是未信的、初信的、是「平信徒」、長老、傳道人,都要虔誠地聽,沒有一個人的資格老到可以不必聽道。

使徒彼得在書信中也是這樣提醒信徒:「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題醒你們」(彼後1:12)。可惜現在的信徒常有這種錯誤,以為聽過的就不必再聽,厭煩類似的道理,卻不問自己,所聽的道理是否已經「消化」了。他們只會怪責傳道的人沒有新鮮的信息講給他們聽,卻不認真省察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所聽的道,將它應用在生活上了,就好象一個沒有心讀書的懶學生,卻怪老師為什麼一直不教他更高深的課程;一般這種態度是不合聖經的。其實,不但知道了的人要再聽,講道的人,如果他有聖靈的感動,雖然講過了也還要再講。

因為人的遭遇和環境不斷變遷,有些道第一次聽不覺得需要,第二次聽的時候卻覺得非常適合;對這一群的人不需要,對別一群人卻非常適合。主在世時也常是這樣,在不同的場合,重複 已經講過的信息,如:

太7:17,18──太12:33; 太6:24──路16:13; 太5:29,30──太18:8,9; 太18:12,14──路15:3-7; 太5:14-16──路\cs38:16-17。

總而言之,能虛心聽道必然受益,如果存心傲慢自是,就算親自聽見基督的講道,還是得不到什麼。

2 要「各人」聽自己的(1:19下)

19 下「但你們各人要……」聽道是各人的事,必須各聽各的,不是為別人聽,是為自己聽。不要以為所聽的道正合某人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有許多屬靈的事,既不能替別人做,也不能請別人替你做,必須自己來的。聽道也是這樣,就像吃飯喝水,一定要自己吃、自己喝,不能由別人替的。

3 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1:19下)

19 下「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說話可以快點說,聽話怎能快點聽呢?這意思就是,要存一種饑渴慕義的心來聽,不要存心批評反駁;就算所聽的道不合我們口味,也不要急於反駁,消滅聖靈的感動。許多信徒的聽道像法利賽人的聽法──身子在聽道,心裡卻在議論(可2:6;路5:22);這樣聽道,必定得不着什麼。人們常喜歡多說而不喜歡多聽,但我們若以喜歡說的來聽,就必能得到更多益處。

4 不要動怒(1:19下-20)

19 下-20 「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有解經者以為,這兩節聖經並沒有指明是論聽道的事而說;乃是指信徒在一般事上彼此辯論而說。已按下文21 節「所以要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可見這兩節是論及聽道的話,但無論是聽道或普通的爭論,信徒實在都該有這種快聽、慢說、慢動怒的態度。無論什麼時候,神借着的僕人所說的話,說中了我們心中的毛病時;我們絕不可因此遷怒於人,而應當謙卑地接受神的光照,才能叫我們的心靈常在神的光明中。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本節是這一小段中比較難解的經文,因為它的意思不太明顯。這裡的「成就」,原文與1:3的「生」是同一個字, ergazetai英譯本K.J.V.與R.S.V.譯作worketh,即作工,N.A.S.B.譯作achieve,即完成或實現,Williams 譯作produce,即產生。本節可以有三方面的解釋:

A 神並不需要那些憑肉體的熱誠的人來為 發「義怒」,替爭辯,使人承認神的義,這種方法完全不能成就神的工作,叫神得着什麼榮耀;換句話說,聽道的人,如果自認為所聽的道,未能說明神的公義,或不合神的公義,就應該慢慢的發怒,不要憑血氣爭辯什麼,應該先細細思想了解所聽的,才說話也不遲。

B 如果在聽道的時候,因為所聽的道,正好針對自己的弱點或過失,也絕不可因此發怒,因為神絕不會因我們發怒就算我們為義,不計較我們的過失;同時,我們的怒氣,也絕不能生出神所要求的義來。

C 人的怒氣,基本上是人情緒不正常的表現;所以一個發怒的人,對於事物的判斷常可能錯誤,在怒氣下所作的事,也總是過於偏激;所以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事可以在神面前被稱為義的。

5 要存溫柔的心領受真道(1:21)

21 污穢和邪惡是聽道的攔阻,基督曾用撒種的比喻,講論四種聽道者的心田;「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這種心都是不能結出粒子的;而溫柔的心,卻能結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子粒來,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同一原理;所以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必須存着溫柔的心來聽神的話。許多人聽道不能得益,是因為心中的污穢和邪惡還沒有除去,彼得教訓信徒,要除去一切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然後愛慕純淨的靈奶(彼前2:1 ,2),這與雅各的教訓很接近。

愛惜罪惡,不肯丟棄罪惡,是使人不肯接受真道,甚至反抗真道的根本原因。

「那栽種的道」雅各顯然把神的道看作種子。傳講神的道,就像栽種種子那樣;聽道的人所所聽的,就是種子種在心田裡。我們應該領受所已經栽種在我們心裡的道;「栽種」是過去式,但在這裡栽種了,卻並不就是已經領受了。雅各既勸信徒「領受」所已經栽種的道,可見栽種了不就是領受了;正像主在撒種的比喻里所講的那樣,只有結出子粒的心田才是領受了的(可4:20)。我們我們應該讓已經聽了的道在我們心裡運行作工,發出效果在我們身上,改變我們的思想和生活,這才算是領受所栽種的道;如果聽了道之後,並沒有讓神的道影響你的生活為人,反倒允許世俗的風尚,罪惡的潮流,漸漸窒息了種在心裡的道種,使它變成一種死的知識,並不能影響到你的靈命,那就是還沒有領受所栽種的道了。

「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這句話在這裡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所應該領受的道是什麼道。上文所說的這許多良好的聽道態度,並不是用來聽那些有害靈性的道理,而是要用在領受那些能救靈魂的道。換句話說,信徒也應該謹慎辨認自己所聽的道理是否純正(參林前14:29;提前6:3;提後4:3)?可見錯謬的道理,我們是絕不能用毫無保留的態度來領受它的。

二 行道(1:22-25)

1 聽道而不行道的情形(1:22-24)

22上 聽道而不行道無可誇口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就算有渴慕的心來聽道,卻不行道也是無益的;聽道的目的不是為欣賞道理,更不是為着滿足一種「聽道欲」,而是為着要遵行神的話。雅各提醒我們,單單善於聽道並沒有可夸的,必須行道才有長進。

22下 聽道而不行道必是自欺

「自己欺哄自己」,一個聽道而不行道的人必定是自欺的,可見,「自欺」是聽道而不行道的原因和結果。許多聽而不行的人,常在那裡為自己的不能行道作了許多的解釋,原諒自己卻不原諒別人。這種表現,正是落在自欺光景中的明證。也有許多人光聽道而不實行道,在靈性方面,更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卻不知自己所有的,只不過是知識而已;這種人最大的危險就是常把知識當作生命。

23-24 聽道而不行道的不認識自己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在此,雅各把神的道比喻成一面鏡子,而人的聽道,就好象到鏡子前觀看自己本來的面目一般。人的相貌如何,鏡子就忠實的反照出來,因此,人不能怪鏡子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好。人多數喜歡看見別人的不好,而不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好;聖經的真道卻是要使人看見自己。人若因為聽道,被神的話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就發怒而厭惡所聽的道,不肯照着去實行,而除去自己的惡行,就如人照鏡子,看見自己的丑相後,竟怪責鏡子不好,不肯除去自己臉上的污點那樣的無知。這樣的人常常忘記自己的本相,並不除去醜惡,必然不能認識自己。

2 聽道而行道的福氣(1:25)

25本節告訴我們,聽道和讀經有密切的關係。凡是有心實行所聽道理的人,必然去詳細查讀聖經,使他所聽的道能實行出來;另一方面,讀經也是聽道之一種,不過,不是聽人講,乃是聽神自己講。按本節所講的,關係三方面:

關於讀經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中這句話,無疑的是指讀聖經說的。聖經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備的律法;雖然這句話所指的律法是舊約聖經,但整個舊約的中心,卻無法是把要來的基督和的救贖介紹給人。詳細察看舊約,我們就必明白它的精義,是要人因認識基督而得着自由,就像保羅所說的:「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的都得着義」(羅10:4)。雅各似乎把那引人到基督跟前的律法,和叫人從罪里得自由的基督連結在一起,而稱這本記錄神救贖計劃的聖經為:「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所有的律法都叫人受束縛和限制,惟有聖經是一本叫人從各種罪惡的捆綁中得着自由的律法。它是藉聖靈寫在信徒心版上,又靠着聖靈的教導而實行的律法。

本節提到有關讀經方面的話,有兩個要點:

A 細察

詳細察看;包括熟讀、精讀、默想、分析、綜合各種見解、參詳比較、尋求正意。

B 恆常

「並且時常如此」;讀經必須是天天讀的,不但要詳細察看,也要「常常」詳細察看,才能得神的啟示和教導,猶如人照鏡子,必須天天照,才能天天保持容貌的整潔一般。

關於行道

「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可見,聽道必先入心不忘,才能實行出來。聽道而不實行,是由於無心向道,隨聽隨忘;但若慕道心切,就必然聽得入心,而有力量實行了。由此可知,渴慕真道的心,與聽道、行道,都是互為因果的。渴慕真道的心愈切,對於所聽的道就受感愈深,而行道也愈有能力;另一方面,若我們實行所聽的真道,就必能更明了真道的可貴,更領悟行道之福氣,也更加能愛慕真道,更容易在聽道時入心不忘了。

「不是聽了就忘」,這句話也特別指「聽聖經」而說,因為當時聖經不普遍,聚會時有主持人宣讀聖經,會眾靜坐聆聽,若有疑問也可以發問。

關於得福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行道是包括許多方面的;這樣,所得的福氣也必包括許多方面。這裡沒有指明行道要得什麼福,等於暗示,行道的人能得什麼福,是根據他所行的道以及所遵行的道而定。

基督在世上的時候,曾多次提到遵行主道的人有福,如:

A 凡遵行神旨的人就是主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可3:35)。 B 凡遵行主道又教訓人遵行的人,他在天國里要稱為大(太5:19)。 C 聽見神的道而遵守,比主肉身中乳養 的父母更為有福(路11:28)。 D 遵守主所吩咐的,就是主的朋友(約15:14)。 E 知道主的意思就照着行的,主來的時候必然得賞(路12:43-44,47)。

這些應許,是所有信徒行道最有力的勉勵和安慰,因為他們除了可以「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之外,又可以得着主親口所應許的各樣寶貴的福氣。

問題討論

本章19-25節的主題與分題要點是什麼?

什麼樣的人要聽道?

聽道要怎樣聽法?

1:19下及20節的話是否專指聽道而說?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是什麼意思?

要存溫柔的心領受什麼「道」?

聽道而不行道的人情形怎樣?

什麼是使人自由的律法?既然是律法怎麼又會使人自由?

1:25提及讀經的重要法則是什麼?

要怎樣聽道才能行道?

聽道而行道的人有什麼福氣?

第三段 虔誠與待人(1:26-2:13)

上文講到,所聽的道應當通行出來,在這裡更具體的說明,只有真正的虔誠又用愛心待人的人,才算是真正行道的人。

一 虔誠(1:26-27)

「虔誠」,原是形容人對神的一種嚴謹的態度。許多屬世的宗教都很注重虔誠,但「人為的」虔誠難免流於虛假。在此聖經指示我們,虔誠不是一種自欺的裝假,自以為虔誠,而是必然表現在對人的關係方面,才能證實這樣的虔誠是真的。就像猶太教的法利賽人,雖然外貌虔誠,暗中卻侵吞寡婦的家產(太23:14),可見,這種虔誠是假的;照樣,我們說自己虔誠,卻在財物上虧欠別人,占人的便宜,或背後毀謗弟兄,這樣,縱使我們在「宗教」方面如何「虔誠」還是「虛的」。這裡講到虔誠表現於待人的關係上有三方面要注意:

1 表現於舌頭(1:26)

26虔誠的頭一樣記號是勒得住自己的舌頭,不虔誠的記號卻是多言多語。聖經裡面許多敬畏神的人也都是謹慎言語的人。大衛說:「我曾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詩39:1 );所羅門也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10:19)。而本書除第2章外,每章也都提到言語的教訓(1:26;3:1 -12;4:11,12;5:12);由此可見,信徒的謹慎言語,是虔誠生活的最實際表現。

「勒住」,已含有第3章所講的「嚼環的比喻」的意思。我們的舌頭就像一匹難馴的野馬,必須給它適當的約束,否則就會闖禍;而約束自己舌頭的能力怎樣,就是我們虔誠到什麼程度的記號。

「虛的」,在有些英文譯本里譯作沒有價值的(參N.A.S.B., Williams及B.E.C.K.等譯本)。

2 表現於愛心(1:27上)

27上 更虔誠是常覺自己活在神的面前,對神對人存着清潔無愧的良心。這樣的人絕不會勒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倒會體會父神憐憫的心腸,用愛心照顧孤兒寡婦(詩68:5)。

按人敗壞的本性來說,總是喜歡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奉承比自己高貴的人,喜歡在物質方面占別人的便宜,不想為別人捨棄;所以,考驗人的虔誠,也就在這兩方面:

A 面對比自己軟弱的人,會趁機會欺負他們嗎?還是幫助他們? B 看見窮乏的人,願意為他們捨棄財物嗎?

因為好待這些人通常是得不着他們的報償的,但這些事正是虔誠的真正考驗。

3 表現於聖潔生活(1:27下)

27下 「世俗」,原文kosmos,即「世界」,本書共用過五次(見1:27;2:5;3:6;4:4二次)。這「世界」的意義是包括了一切屬世的邪惡風俗、情慾、潮流、和與神對立的學說或宗教等。

虔誠固然要表現於待人之關係上,但若以為對人有愛心就可以忽略個人的聖潔生活,也不是真正虔誠。虔誠的生活,是除了對神常存敬畏的心,對人有愛心之外,還要有個人的嚴謹生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注意:「不沾染世俗」的意義,不是稍加留意,或在可能範圍內才加以拒絕,而是極力遠避,務求不受絲毫感染的意思。

――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